采访山田洋次的是1954年就加入松竹大船摄影社的渡边浩。
那个时代是松竹的黄金年代,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渋谷实,大庭秀雄,中村登,川岛雄三,小林正树,野村芳太郎等等一系列的电影大师汇聚一堂。
小津导演在1953年拍摄了《东京物语》,木下惠介在当年(1954年)拍摄了《女之园》和杰作《二十四只眼睛》,大庭秀雄则推出了票房大作《请问芳名》三部曲。
成长在那个年代的渡边和山田洋次将针对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以及这次的山田洋次的新作《东京家族》当时的我们完全不理解小津安二郎渡边:先恭喜您获得文化勋章了山田:谢谢渡边:那我们就开始说说《东京家族》吧,现在大船摄影所虽然没了,但是山田洋次的“大船调”依旧健在。
之前我也说过,大庭秀雄先生曾提到“大船调”在山田洋次这个才华横溢的人手中又一次复活了!
山田:大庭先生说过这种话吗?
真的谢谢了。
这次的作品完全是因为小津安二郎那部杰出的剧本(笑)渡边:剧本出色,但是如何把出色的剧本表现出来还是要看导演的水准的,您真的很出色。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小津映画真的很出色”的?
山田:有点记不清了。
可能是寅次郎拍到中段,也就是80年代的时候吧。
当时在海外的电影节上,很多人都说我的电影是受到小津安二郎的影响。
西方人都认为日本电影=小津安二郎。
小津先生的作品的确很出色,但是把我的作品说成最不像我作品的小津作品,总觉得有点别扭。
我年轻时候真的觉得小津映画非常无聊。
渡边:我也是如此。
我开始觉得小津电影非常好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
山田:但是,现在《东京物语》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电影了,真厉害!
渡边:小津先生的作品第一次被英国影评人认可的时候,他对摄影师厚田雄春说道:毛唐人(毛唐泛指西洋人和中国人,这里应该特指西洋人)也终于开始懂我的电影了。
说话用到“毛唐”这个词,总给人一种“战前人士”的感觉。
战争时去过中国,败战后又有被关在新加坡的经历,小津先生肯定有很多不同于他人的想法。
山田:日本人特有的“把羞涩藏在心里”的感受吧。
不过,我原先一直以为小津先生的电影只有日本人会理解,不像黑泽明那样能够得到海外的高度评价。
但是,我错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
渡边:小津先生的电影主题,关于人生的探讨应该是世界共通的吧?
山田:小时候我完全不懂那是什么。
只觉得是小津先生对于“小市民”题材的眷恋,基本都是和生活困苦完全无关的作品。
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未达到小康水平,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
我当时虽然是学生,但是中饭大多都是面包夹黄油,再喝点水就结束了。
如果能够吃到猪排盖浇饭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人们饿肚子的时候常常说道“想在银座吃天妇罗”之类的话,其实那只是自我安慰,大多数人的主观意识上来看,那种场景只会在电影里出现。
渡边:昭和28年,当时还是外食券食堂的时代啊!
山田:是的。
我对于小津先生的不满也正是因为他的电影里完全没有任何生活苦难的痕迹。
我一直认为当时的社会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才是正确的电影主题啊。
小津先生的作品中完全没有这类东西,更不用提当时的那些主流社会问题了。
黑泽明先生好像当年拍摄过一部关于原水爆的作品。
渡边:《活着的记录》对吧。
那个时代,松竹的木下惠介也拍摄了《女之园》,《日本队悲剧》等社会电影。
话说回来,您见过小津先生吗?
山田:只在摄影所里擦肩而过过一次。
渡边:我也差不多。
他真的是威风堂堂啊!
山田:对的渡边:很精神的样子山田:山内久先生以前说过,当时在晴海通走的时候,小津先生和内田土梦先生迎面而来,像一堵墙一样的威慑力(笑)。
小津先生的确人高马大。
不仅如此,更多的是那种压迫感。
渡边:二枚目啊(美男子)。
小津先生一直带着那顶白色帽子,只有在进摄影所的时候,微微的脱下帽子。
我偶然间看到过一次这个场景,也知道了小津先生的毛发比较少。
山田:当时小津先生的年龄和现在我的孩子差不多,但那时小津先生已经是公认的巨匠了。
渡边:去世时才60岁,真的有点不敢相信。
山田:当时我们最期待的导演还是木下惠介先生。
渡边:木下先生个子虽小,但眼光锐利,而且走的很快。
山田:木下先生每部电影都不是一个题材。
所以当时我一直很期待木下先生的新作“这次又会是怎样的故事呢”。
而小津先生每次都是女儿出嫁的故事,我当时完全没有兴趣,你也是吧(笑)。
渡边:但是,我们年轻时不屑一顾的人,他最经典的作品《东京物语》,成了你新作的原本了(笑)山田:恩。
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这个电影的伟大,总感觉这个过程有点不可思议啊。
翻拍名作前,有什么需要特别斟酌的吗?
渡边:最近我们见面时你和我说的那句话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
就是大庭(秀雄)导演的那句:“最近好像小津先生的人气在逐渐提升啊,我个人认为他并不是很伟大的导演,不过《东京物语》是例外。
神有时候会给一名艺术家一股创造奇迹的才能,而小津先生的才能发挥就是《东京物语》山田:大庭先生和小津先生是同时代的导演,看到小津先生一直深受各方喜爱,或许难免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吧。
不过那句“《东京物语》是例外”真的很有趣。
渡边:非常特别的一部作品。
我个人也没有对小津先生特别钦佩,不过小津作品之中的确是《东京物语》最有映画感觉。
这除了厚田雄春先生赏心悦目的画面之外,整个电影的故事也算是小津先生和野田高悟先生这对黄金组合的“家庭剧大集成”吧山田:或许是吧。
小津先生无论哪部电影都给人一种不紧不慢的感觉,《东京物语》或许就是这些作品中的“擎天柱”吧。
父母去东京的孩子家探望,结果带着失望的心情回了家。
这是很普遍的故事吧。
渡边:这个故事放到现在也是通用的。
你以前的《儿子》其实也是和《东京物语》一个框架。
山田:恩,对的渡边:我记得你当时好像也说过要拍《东京物语》山田:恩,现在想想当时拍或许也不错吧。
渡边:但是《儿子》是《儿子》,那是部绝对的佳作。
高羽哲夫先生当时也非常努力啊。
不过,我还是没想到,20年后你还是开拍了一部按照《东京物语》框架的电影。
山田:我真的很想翻拍《东京物语》,不过现在这个时点翻拍总觉得需要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渡边:这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条谦虚的道路。
山田:达芬奇先生好像也模仿过其他画家的优秀作品。
我拍这部作品也完全没有考虑过打着批判的口吻去针对《东京物语》,我一开始也没想过更改原作中的任何内容,虽然最终把“二儿子”复活了(笑)。
不过说是说“翻拍”,但其实我拍完就觉得这绝对是属于我的作品。
渡边:的确变成了山田洋次的《东京物语》了。
说是“翻拍”,但完全成了另一部作品,这或许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
或许会有人说现在和小津先生的那个时代不同了,有变化很自然。
但我觉得“不同点”不仅仅局限于时代问题。
山田:我也不会“抄袭”原作。
不过电影的画面结构,台词我真的模仿了许多。
一开始爷爷奶奶去东京住在长子家里,并觉得他们的到来或许给长子家庭带去麻烦。
这段故事我基本照搬,只是原本想把长子的妻子和孩子的对话修改一下,用自己创作的台词试试看,但是我重新看了《东京物语》的那个部分后,彻底被折服了。
小津先生居然写下了如此饱满的台词,而且这之间的场景切换真的非常棒,我和自己的东西一比较后退却了。
所以电影前半段我基本都在“模仿”。
开拍前我还和川又先生(昂)见面吃饭了。
渡边:川又先生是当时厚田雄春先生的助手吧。
山田:小津先生的作品中画面放大或者缩小的事情是没有的,他一定是到一个新的拍摄位置重新拍摄。
当时小津先生借口似的一直对川又先生说“这里收拾一下,我们换个地方拍,我对客人都非常亲切的哦”。
渡边:原来如此山田:改编画面大小有一点的危险性,动态场景很难掌控。
如果换个地方再拍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而且可以静下心来仔细琢磨。
所以就会有原节子的笑容或者只是原节子点头的场景。
那时小津先生一直厚着脸皮说自己很重视每个“演员”的言语我一直记得很清楚。
其实那是他个人的“喜好”,也就是之后人们总结出来的小津调。
另外,小津先生对拍摄空镜(无人)特别执着。
原节子小姐扮演的纪子所住的公寓,他拍了很长一段特写,我特意计时算了一下,大概有30多秒。
一般情况下最多十几秒,但是他花了近2-3倍的时间。
渡边:的确如此山田:让B班去随便拍几个场景的事情,小津先生绝对不做,全部亲历亲为,注视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渡边:小津先生的镜头不只是“这只是一座山”那么简单,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力。
木下(惠介)先生也是如此,不过好像没有小津先生那么明显?
《麦秋》里麦穗摇晃的场景据说小津先生自己拿着相机拍了1000次。
山田:在摄影所里,这种实景拍摄一般都是B班去处理的。
导演很忙,基本没有时间处理这些事情,交给副导演基本就ok了。
但是小津先生却完全不同。
这么说,小津先生连拍摄演员的镜头都像拍实景那样。
渡边:恩,每个镜头都非常认真的拍摄。
山田:想拍摄实景那样从正面拍摄演员,完全能反映出“人”的本质特点,所以说演员们都不需要演戏。
渡边:“在拍你哦”这种感觉山田:对的,就是这种感觉。
“无所谓你拙劣的演技,你是一位有魅力的女性,我就在拍摄这些东西。
”这种拍摄方法我也非常理解,我也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演技指导,这或许是我以前在小津先生的摄影所里学到的东西,学到的拍摄方法,现在变成了我的拍摄方法。
渡边:小津映画里的笠智众先生,只要出现在镜头里就给人一种非常好的感觉。
山田:恩,看到笠智众先生出现在小津映画里,就好象是小津先生创造的“笠智众”这个角色,然后赋予其自己的人生那样。
所以就算电影拍完回家了,还是按照小津先生创造的“笠智众”生活着。
所以完全不用去演戏,只要坐在镜头面前,就已经是“小津先生的笠智众”了。
真的是不可思议的演员。
渡边:你拍摄电影的时候也想过“不表演也行”的表演方式吗?
山田:有啊,我尽量希望演员扔掉多余的东西,把“装饰(表演)”的心情去除,最大程度的本色表演。
无关演技好坏,只要把自己的魅力表现出来即可。
这次《东京家族》的海报里有八个人,也的确除了这八个人之外也没有其他角色的单独戏份,所以说这八个人是主演也行,这种形式也是电影的特征吧。
渡边:这次的演员我一开始还有些担心,不过桥爪功先生和吉田和子女士都表现的很好啊山田:是的,特别是吉田女士我把她拍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角色。
渡边:桥爪功也很出色。
果然是有实力的演员山田:这个电影,我一直觉得这么拍摄绝对是正确的拍摄期间逐渐感觉到电影变成了“小津流派”渡边:老夫妇去横滨的场景,你找到了一个好地方啊山田:《东京物语》的时候是去了热海的度假村,老夫妇由于隔壁房间里的吵闹所以无法入睡。
但是这个现象放到如今的日本,实在有点太“不可能”了。
这个部分我想了好久好久,到底怎么办才好。
渡边:所以,你设定了外国人在酒店走廊里大声喧哗的场景。
现在的酒店走廊的确有点吵。
山田:最初我还是想按照《东京物语》的设定那样拍摄,但是无论怎么样都拍不出那种嘈杂感。
小津先生在那段用了很多笔墨,而且基本没有表演成分,只有场面。
渡边:酒店窗外看到的摩天轮,这是你的重点吧。
山田:在酒店面前出现了那么大的一个摩天轮,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场景。
好似在这个非正常的世界里,两位从乡下上京的老人是不是会感到伤感?
渡边:之后,“结婚前,两人一起去看了《第三个男人》”的台词,这是您自己看到摩天轮后想到的吗?
山田:恩,是不是要说那句台词我犹豫了很久。
这句话只是想证明他们两人以前一直去看电影,所以不知道《第三个男人》的观众也无所谓。
渡边:所以,之后的第二天早上出现了和《东京物语》里一样的场景山田:恩渡边:好多《东京物语》的内容啊。
然后又有了清洁阿姨们遍扫地边议论的场景,这个如果是一直呆在酒店里休闲的客人很容易看到的场景吧。
这也是小津先生的东西吧山田:恩,那段一直在模仿小津先生,一般人很难考虑到这点。
渡边:那之后的场景---吉行和子眩晕的场景,真的拍的很不错!
小狗也在镜头里,好像比小津先生的镜头更有凝视感。
山田:是吗?
(笑)渡边:从楼梯下段的低视角拍摄,眩晕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山田:是吗?
小津先生那段拍摄海景的镜头,两个人背对着镜头,面对大海。
而小津先生好像恰好是逆光拍摄,好象是大海在发光那样,感觉非常好。
渡边:那个大海的感觉只有黑白片里才能感受到山田:是吗?
那就是黑白电影的优点吧渡边:你镜头里有一半是大楼,这里也处理的非常好啊山田:大楼会给人一种震慑力渡边:之后就是回到东京的场景了,稍微拍摄了一下美容院的场景,就给人一种库造要从屋内出来的感觉了。
山田:那种小店里不经意间的拍两个短镜头,这就是小津流吧渡边:大船的认真拍摄方法山田:从横滨的海边场景一下子跳跃到“库造大喊他们回来了”我总觉得有点不妥,所以就加了这几个镜头,拍着拍着就变成小津流了(笑)。
之后,两位老人只能离开,离开后对着二楼空房的特写,这也是小津流吧。
渡边:向小津前辈致敬(笑)山田:最致敬的地方是电影的最后一段。
画面大小,明暗度等我非常认真的研究了好几遍《东京物语》。
因为是著名场景,所以拍的时候有点紧张。
渡边:呵呵山田:这段是最想说“这部电影献给小津安二郎”的地方。
渡边:桥爪功在画面的左边,右边空着山田:恩,右边打文字(笑)不过这也太面向“电影狂”们了映照着你自己的“人间性”渡边: 名场景的话,《东京物语》里笠智众在屋顶上对着原节子说“今天也好热啊”。
这个场景在《东京家族》里也有,桥爪功在医院屋顶上对妻夫木聪说“妈妈,去世了”。
我觉得这个场景非常好!
山田: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所以会有那种感觉吧。
那句话只是为了能够缓和当时两人内心深处那种无法释放情感的言语,一种不知道说什么好的感觉,于是就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渡边:那句话很有分量啊!
话说回来,那3组镜头的安排应该很难吧,包括画面的大小。
山田:恩,这段非常重要,就只有30分钟的时间。
所以我拍的时候很慌张渡边:哦,日出的时候吧,的确很困难。
山田:那种天气情况真的很难得。
有很多次把所有预备工作都准备好了,但是因为天气的关系只能放弃了。
“等云到”了之后,还要进行几次彩排。
渡边:天亮的场景真的很困难啊。
台词方面,母亲对孩子说的那句“你饭好好吃了吗?
”,这句话也是经典啊。
山田:那句话已经被很多人表扬了。
渡边:其他台词也有很多亮点,按照你的习惯,你肯定考虑了很长时间吧。
那段在“鳗鱼饭”屋的场景。
父亲当着母亲面前问儿子那句“工作前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以及之后那一连串对话在现在社会中应该很少见吧,那段场景里妻夫木聪表现的很好啊。
山田:恩,他非常努力,把我所有的电影都看了渡边:他在这部电影里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山田:恩,他自己也有自己的表演习惯,如何改变这种习惯,不单单只是“你不用这么演”“什么事都不用做即可”之类的指导,“把自己的人间性表现出来”才是关键,这又回到了刚刚讨论的话题上了。
渡边:库造是个只会感体力活的善人,如果只是角色需要,我觉得可以接受,但…山田:恩,这个角色我也下了很多功夫。
这种成不了大事的老好人怎么捕捉他的亮点,真的很困难。
渡边:不过的确把他的“特点”拍出来了山田:我觉得点到即可的角色却花了很多时间渡边:是吗山田:NG了好多次啊渡边:大家都很努力把,为了一部佳作的诞生山田:西村君,夏川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我让他们不要那么做,他们就迷惑了,不知道怎么做了。
我教会他们怎么表演了,台词上的问题又出来了,面向观众把台词说清楚应该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在的拍摄现场貌似都不说这些,连演技指导都没有。
渡边:无法想象啊山田:或许怎么表演是演员的事情渡边:那还要导演干什么?
山田:剪辑渡边:剪辑?
(苦笑)。
说道剪辑以前木下惠介导演说过,剪辑这东西到时候谁都能自己学会,表演只有导演指导才能提高。
山田:所以,演员们对演技指导都非常乐意渡边:不过,拍摄现场导演如果不对演员进行演技指导,演员们就无法成长了吧?
山田:现在拍摄现场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了渡边:但是,话说回来您这部按照《东京物语》拍摄的电影,您曾试想按照小津先生的故事拍出一部新作。
不过,真的有很多“变化”吗?
山田: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好好学习一下小津先生,把“东京物语”拍一遍,至于成果如何我真的不知道渡边:你其实和小津先生还是有很多不同点的。
我也很希望那些没看过《东京物语》的观众也能看看这部《东京家族》出道作品开始,山田洋次就已经登场了渡边:说说其他事情。
最近我又看了《庶民的太阳》,真的很感兴趣,关于“山田洋次”的形成过程。
山田:您又看那么年代久远的东西了啊(笑)渡边:你好像说这部作品很糟,但我觉得很出色啊山田:是吗?
故事很模式化啊渡边: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那是当时公司为了热捧倍赏女士的人气歌曲,让新人导演练练的作品,虽然没有今村昌平先生的那部《西银座站前》那么大胆,但是藤原釜足,倍赏千惠子以及那个“小混混弟弟”,“山田洋次”已经成形了。
山田:是吗?
我再去看看(笑)渡边:摄影是堂胁博先生吧山田:恩,很好的前辈渡边:堂胁先生,高羽先生以及做你的摄影助手做到退休的篠村庄三郎。
这3个人年轻时一起在横须贺租房子住的。
篠村先生和高羽先生从吉村功三郎组,黑泽明组开始就是老搭档。
他们也是中村登和五所平之助的摄影师。
在这两个人身边学习,高羽先生应该收获颇丰吧。
《庶民的太阳》真的很棒,你的出道作《二楼的陌生人》我也看了。
山田:那部电影,我也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就这么拍完了。
渡边:那毕竟是第一部作品山田:我一边询问着摄影师,一边按照他说的东西拍的渡边:森田俊保先生吧。
那是经历过清水宏导演“体罚”的名摄影师啊,新人导演也只有听从指导的份了(笑)。
不过作品已经看得到“山田洋次”。
山田:是啊,当时完全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按照摄影师的指示行事,但是很多年后在录像厅里再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山田洋次”渡边:有啊,开始那段下雨的场景山田:那是我的少年时代,下雨天我要到车站去接上班回家的父亲渡边:郊区的车站这种场景很多吧山田:当时我父亲每天都按时回家,大家一起吃饭。
那种生活或许只存在于当时那个年代。
周日和父亲出去散散步,“难得去看场电影吧”,父亲每次说道这句话,我都很兴奋。
渡边:《白痴全开》我也看了。
这是你第一次和高羽先生合作吧,肯定是一起商量拍摄的,有股羞涩期的感觉。
画面完全是木下先生的模板,而不是高羽先生的师傅生方敏夫,这点我真的很意外。
关于你的少年时代,我也看了NHK制作的那部关于你少年时代的纪录片,那个拍摄列车的山田少年是多么淳朴啊山田:我现在看到火车头依然非常兴奋,和以前一点都没变。
渡边:憧憬火车头的人真的很多,火车头的蒸汽一出,一旁的人都会很兴奋的露出幸福感山田:那是永远不变的东西,不像人自己会成长,所以小时候的那股憧憬一直留着。
以前在冈山县有一个故事,附近的车站只有慢车,快车是不靠站的。
那个年代还是一天只有一辆快车的年代。
那个时候,只要快车要通过那个车站了,车站附近的人都会集中在一起,车子通过的一瞬间,这个车站都处于一种完全兴奋的状态。
在自己眼前一瞬间的闪过,那股感动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还有没有渡边:你电影除了《庶民的太阳》里的那个火车头之外,《寅次郎》里那个松山省二先生登场的那部也非常出色山田:望乡篇吧渡边:恩。
真的很出色,高羽先生拍摄的火车头,好像是D51,很有生命力啊!
山田:稍微拍的长了些渡边:没关系的。
对了,你下一部作品我听说了,是描写你儿时记忆的作品吗?
山田:原作是中岛京子女士的《小小的家》,昭和10年到昭和20年之间的故事,通过回忆的形式,对比现代和当时的不同渡边:昭和10年到昭和20年,那时很混乱吧,很难用电影表现出来吧。
现在虽然富士胶卷已经不生产电影胶片了,但是那个年代我还是觉得和胶片更相符。
山田:的确如此。
虽然现在只有东京现像所还在用胶片了,不过我还是会一直继续这胶片电影的。
电影旬报 2013年1月
1、煽情这回事,确实有文化差异之分,虽然看过所有其它国电影加起来不及好莱坞片数,但泪点总还是爆给亚洲电影。
在家庭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上,日本跟中国还是像。
2、前半部好Everybody's Fine,父母从老家来大城市看子女,每家各种忙各种没空陪,枉费城市观个光也像过节日般盛装准备,临时有事很遗憾但绝对谅解,还有什么比儿女工作更重要的?
3、所以小儿子最被叹息不正经,每个过得不靠谱的熊孩子都听过这两句最讨厌听到的话:“你现在在干什么?
”“干这个能养活自己吗?
”父亲表情从头到尾都太真实。
4、住过的地方都比没住过还干净整齐,老人本色。
摩天轮好不好看,西餐好不好吃,儿女们辛苦花了钱就都是好看好吃。
无聊加一点被冷落的失落睡不着,回忆当年一起看《第三人》的甜蜜,告诉自己这一天过得很好。
前半部的泪点比后半部死人多。
5、母慈父严,标准亚洲配置,但父亲已经老了,大多时候无非口头上延续一点倔强权威,你们让戒酒就戒酒,让住哪就住哪,其实哪一件没听?
但还是不小心触碰到他们的不快,女儿拉下脸,今天就是不能住这儿。
6、私下吐槽两句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说出来的是抱怨,其实心里还有一点点歉意,觉得大老远来给儿女添了麻烦。
想起我舅妈家两个上八十的老人,一共7个子女其实都挺孝顺,一个一天突然倒了另一个半身不遂的去拉,拉了一整天也没给儿女打电话,到这个份上了还是怕“耽误你们事”、“添麻烦”。
7、苍井优出来前,各种铺垫误导我以为小儿子是gay,又是私密交往,又是极爱干净,又是“志愿者”,又是劝假装不经意来跟老人家说说话,还先电话里鬼鬼祟祟铺悬念,好吧我想多了…… 8、女儿一出场赫然于佩尔扮相,直接出卖了人设。
高颧骨齐发眼镜中年女通常都这种性格,简直造型定式了。
典型城市儿女,遇事热情悲伤比谁都夸张,一涉及利益就会有无伤大雅但令人心寒的小心机。
9、角色也恰巧和去年Amour中于佩尔角色对应,老人遇事,伴侣和儿女的反应无论东西方显然都有这种差异:儿女总是过激而不切实际,大哭丧或大欣慰,drama queen,各种口口声声为病人好,激动完了还得老人反过来安慰,你知道漫漫日子里陪病人吃喝拉撒的感受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吗?
10、所以片中父亲唯一激动是初听说倒下时,一个箭步冲上楼去,和女儿刚听说时感慨“为什么偏在这么忙的时候”明显对比,之后便都很平静。
越悲痛越演不出来给人看,在天台对小儿子的那句话,去年我奶奶去世,我爷爷就这样静静坐在屋里,突然也跟我冒出一句:“我再也见不到你奶奶了。
” 11、所以我自作多情地代入苍井优最后一哭,未必是被赠送旧表、想到自己爱情、对方家人托付、父子其实情深而感慨,更多是实在被老头当下和日后漫漫要面对的孤独给煽到了。
12、想装的东西太多容易减弱煽情效果,硬放311地震伤痕在里面没必要,还有演那个单身乡间老师自行车都骑不稳了是咋回事,纯为表现国民优的倾世美貌?
13、在你为剧情动容时,看那种一定要卖弄几个导演名几件影史事的短评原来感觉这么讨厌,谨记,自勉。
时隔五年重看这部电影,感觉完全不一样。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想的全是人性的冷漠与自私,会觉得大儿子过于刻板,自己的亲情怎么也大过其他病人,觉得大女儿贪婪,母亲刚死就想分遗产,觉得小儿子不懂事,母亲一大把年龄还让母亲做着做那,觉得苍井优明明是个外人做的比亲生子女做的还多,然后得出人还是不应该这么冷漠,应该更温暖一点才对。
五年后的今天看这部电影,想的是另一码事,大儿子一个医学博士,还经营着自己的小诊所,每天的辛苦那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他还是有陪父母转转的想法,包括大儿子的媳妇一样作为家庭主妇操劳的同时,也还在想着陪伴父母,而大女儿同样经营一家小理发店,市侩精明的一个老板娘,可母亲去世了还是哭的不能自已。
小儿子没钱,没有赡养老人的能力,连自己的温饱都是个问题,有意思的是,连自己第二天吃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但却是陪老人付出的时间最多的,所谓,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照顾着两个老人。
所以说,影片想表达的,不是亲情的重要性或者说不只是,想表达的更像是,在尽孝和自己的生活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做选择,如何维持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最难以抉择,复杂的事,也是真正能够带给观众思考的事,我相信,大女儿没结婚时也一定做过小儿子做的事,陪父母逛街一起吃饭什么的,文子也一定做过纪子做过的事。
但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而变了一副模样,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活太苦了,压力是多方面的,上司的、顾客的、妻子的、孩子的、太多了,太难说了。
没有人真的能老得很从容。
老年之后无处开解的孤独,僵硬身体的窘态,提前离去的爱人,都需要一一受过才算。
所以你今日未加体恤也没关系,因为日后你也会吃下这一份苦,躲不掉的。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场人人都能意识到又不得不经历的痛苦。
在电影界,翻拍致敬向来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原因不外乎拿人手短。
你拍得像,说你便宜占尽。
你拍得不像,说你毁了记忆。
总而言之,口诛笔伐,它比拍续集还难。
续集电影,偶尔还能有优于前作的。
但翻拍致敬,迄今为止,从没有过超越这一回事。
最好的也只能说,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正因如此,看到一些小津拥簇痛批《东京家族》,我也能理解。
可问题在于,这本来就不是小津作品,你非要照着小津的味道去看,那只能是自己找罪受。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它们的情感基调是完全不同的。
小津冷漠,讽刺意味重,儿女无情,长者寂寞。
但山田洋次的电影,从来都是人情暖暖。
别的不说,单看《寅次郎的故事》系列就知道。
百折千绕,他都相信人世间的情感美好。
放在片中,听父亲评价小儿子的那番话,其实已经道尽了区别。
这是一部温柔动人的作品,不会因为小津和《东京物语》的存在而失去光芒。
用更简洁的词语去总结差异,《东京家族》显得更加通俗和煽情。
单说居酒屋一段,山田的感慨更加直接,只是关于人生白头,不胜唏嘘。
而在小津的版本里,居酒屋一段隐藏了过去的历史。
《东京物语》里,二战背景的存在让影迷津津乐道。
它不仅带出了离世的二儿子,同时塑造了一个几近完美的儿媳妇形象——外人比亲人还亲。
与之相比,《东京家族》已经往后六十年,日本社会风平浪静了太久。
即便加入了大地震的元素,但整个日本社会看起来没有太大的危机影响。
有朋友看完后疑问:六十年前在东京没地方住可以理解,但六十年后,老人家怎么连个栖身的地方都没有?
言下之意,他觉得山田洋次照搬得有些刻意。
那么,在现代社会的大都市,老人家就不可能无家可归?
当然不是,这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而是家庭归属感的问题。
《东京家族》想说的是“无以为家”,只有这样看,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还没成家的小儿子成了戏肉。
在山田看来,这个还没组成的新家才是日本的希望,传统三代人的家庭则回不去了。
小两口有担当也有责任感,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从而达成另外一种和解与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大儿子和女儿是在照搬《东京物语》,而小儿子的内容却是重新加入。
更何况,《东京家族》并非为了致敬而致敬,在山田自己的作品体系里,它和《母亲》、《弟弟》组成了家庭三部曲,但我一般喜欢把它们称为“致敬电影人三部曲”。
还有致敬这一回事,山田曾拍过一部杰作《儿子》,看过的都说神似《东京物语》。
里头不仅致敬了小津,还顺带把沟口健二等人也致敬了一番。
所以,与其说山田不懂小津,不如说,有些人实在是不懂山田。
最不济的,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他完成得兢兢业业,你总不能奢望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导演去勇攀高峰罢。
经历西方导演和评论家的推动,小津取代黑泽明成为了日本电影另一座高山,难以逾越。
在松竹新浪潮时代,山田并非激进的变革者。
他没有像今村昌平一样反感小津,也没有像周防正行等后辈那样,在学习小津的基础上去颠覆小津。
在这几十年间,山田的姿态始终是谦逊、温和,安安心心拍自己的电影,没有太多的功利野心。
或许,这和他一直在老迈的松竹公司大有关系,然而,如果说山田没有自己的电影世界观,反而需要去偷师小津,这未免有些贻笑大方了。
时代不一样,但人的想法总是相似的。
真要我说,看这样一部电影,既然都知道幕后制作的来龙去脉,那就少谈点形式,多投入点感情。
六十年前的东京故事,它一样会在今天上演。
【中国新闻周刊】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8296 渡边浩对谈山田洋次 「东京家族和东京物语」
诚实温情的家庭片,娓娓道来,力度拿捏到位,现代背景下普通家庭中的现实与温情、无奈与诚恳,种种矛盾结合得自然而生动,其中还夹杂对国家、社会变迁的感叹和疑问。
家庭对于社会个体来说,其重要性并不单纯来自和谐、团聚等美好词汇。
更重要的,它是家庭成员之间紧密关系的载体。
这些特有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感动也好失望也罢,它让漂流在生命长河中的我们有了一根捆绑于腰间的粗绳:绳的另一头并没有系在某个牢固的点,而是同样漂流中的我们的家人身上;也许把你勒得喘不过气,也许羁绊了你的前行。
但无论如何那是一股施加于腰间的力量,一条相互感知相对位置的通道。
随波漂流的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内心的一份安定。
所以,请不要轻易解开。
重看。
只能说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吧,2014年没看过东京物语时看了这部,惊为天人打了五星,如今看完东京物语对比下来,才能感觉到这部欠缺在哪。
倒并非跟小津安二郎对比,要求一定复刻,但新版装新酒的过程中在保留原著与加入新鲜元素之间存在一个左右摇摆彼此冲散的问题。
比如原版主题讲了家庭中子女成长后与父母关系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难以避免的悲剧感宿命感,整体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新版去掉了战后的背景,也将原版重要人物纪子删掉,转而将她的戏剧作用给了妻夫木聪和苍井优的角色,可问题在于他们在肩负了纪子抚慰老人心的作用的同时,又还多了一层妻夫木聪与父亲的父子矛盾,也就是说若想写原版的家庭问题,那么几个子女要做到表面和谐内心各有私心唯一的温柔来自外人纪子,这版妻夫木聪跟父亲表面的矛盾等于说是让这个人物“顺撇”了,他身上肩负的各种作用是混乱的。
这个问题导致整个电影并没有一个始终遵循的主题,各种问题都想讲一些,但都浅尝辄止。
情感的铺垫并没能形成一股绵延的波涛,反而因为各种细节的插入尤其是某些轻喜剧设计让情感的铺垫断断续续,长的地方嫌太长,短的地方嫌不足。
这并不单单是因为山田洋次导演要加入他的风格,而是在加入他风格的同时没能很好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类似所谓的改稿改不彻底比重新写要更难的意思。
包括父亲这个角色新版个性的重新设计(隔路老头)也让我感到并没能更好的服务主题。
总之就是单独看这部电影是还不错,但不能跟原版连着看,否则会感觉到问题不少。
(包括一些经典画面,相比之下高下立现)这次打个4星吧。
2014-10-30五星
首先一點是 2013年1月19日 下午14:15左右開始看結束時大概16:30 哭的我都餓扁了事情就是一對年邁的父母從鄉下(日本的鄉下根本都不能算鄉下)到東京看子女 因為子女的難處最後差點無家可歸 母親確定孩子們生活的都很好之後突然離世 最後父親回到老家表示不願再去東京寧願一個人生活不知道有沒有表達對這個意思 但是我看完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挑我印象深刻的講吧父 1957年生 母1959年生 我 1990年生 這是我的家庭情況,其實我的父母現在並不能算太老,但是已經完全顯現出老年人的一些狀況。
比如聽力下降,視力下降,記憶力更下降。
我爸去年底換了個智能手機一個勁嫌太複雜不好用,雖然現在也能給我發微信,但始終有的時候SMART PHONE比他還SMART,不利索。
然後我媽來說老得更明顯,大部份的事情都是前說后忘記,大概用了快一年的時間讓她記住了AKB,就是那個”很多很多小姑娘唱歌跳舞“的,當然直接說AKB她還是沒辦法反映出來。
之前洗壞掉我好幾件衣服,染上色的更多。
但她還是堅持自己比我和我爸有條理會整理。
同一件事情重複8遍都不算多。
片子一開始,一看到夏川結衣就想起步履不停。
老夫妻倆在車站等搞錯站的小兒子來接他們的時候,坐在那裡,手機響了老伴兒沒反應過來是自己的手機響,還是老頭子提醒了才發現。
不由得想到我媽總在說她要個手機能打電話就行,但真的有了不是不帶出門就是帶了不知道是自己手機響,一個月根本也沒用幾次還老讓我爸幫她充話費。
第一個淚點在大兒子因為病人突發狀況取消了帶老夫妻和他的小兒子去遊覽東京的計劃,9歲的小孩發脾氣亂扔東西,最後奶奶說無論他想買什麽都給他買,之後小孩子玩一根杠子也很高興,奶奶安靜的看著他,問他長大想做什麽,小孩沒什麼志氣。
我啊,沒有被祖輩寵愛過,甚至覺得他們可能只喜歡孫子。
但是有一次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出租車的後排,那個平時媽媽口中對她不好的奶奶偷偷給了我100塊,還怕前排的一個已經工作的哥哥看到。
這件事情我沒和我媽講,當時是爲了保住那100塊。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從他們那裡得到了一點所謂的好處吧,但是好像足以抵扣掉之前他們對我的忽略。
大兒子家不好住,二女兒家不好住,老夫妻倆在賓館看著橫濱港未來的摩天輪,睡著柔軟的床枕著柔軟的枕頭,聽著走廊里中國遊客的吵吵鬧鬧,睡不著。
第二天收拾房間的服務員看到那麼乾淨的洗手間都能猜的出來是老夫妻住的。
我媽曾經一直說她喜歡住賓館,因為弄得再怎麼亂,一天之後回到房間又是煥然一新。
老頭子找老同學敘舊,去的居酒屋門口和屋裡都貼著東京家族的海報,有味道。
风吹阿姨演的居酒屋老闆娘,有味道。
兩個老朋友一開始喝酒就沒完,忘記了醫生兒子的叮囑喝的爛醉。
我爸近兩年越來越頻繁的和他的戰友們吃飯喝酒敘舊,開始的幾次總是喝多了回家吐,以至於我媽都煩他,但是後來每次都只是紅光滿面的回來,說:今朝開心。
這已經是連我同學都知道的名言了,今朝開心。
但是我也忘不了我初中的時候我爸和他的二哥在當時我家租的帶店面的房子里一邊喝酒一邊哭。
蒼井優在電影開始1個多小時之後才出場。
母子二人看著311志願者期間的照片,回憶戀愛故事,妻夫木聰說就是看到蒼井的長髮而愛上她,他媽說就是喜歡她爸這個類型,還少女般的捂住了臉。
我媽總說是我爸追的她,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媽肯定是看中了我爸長的帥。
奶奶昏倒在樓梯間的那場戲,簡直就是哭抽過去,小孩就這麼一句話不說小心翼翼的走過來碰碰爺爺的膝蓋。
所以一切都是那麼的沒有徵兆,她了了自己的心願,看到孩子們都能好好的照顧自己,過好接下來的生活就放心的去了。
可是我媽掛在嘴邊說的最多的仍舊是,你長的再大也還是像小孩。
我心里不服氣,但是會不服氣就是沒長大啊。
家庭成員們都聚在一起守在病床前看奶奶最後一眼,這樣的場景我沒有經歷過,我總是直接看到他們躺在玻璃箱子里被人三鞠躬,兩腮很紅,嘴唇很紅,身體很小。
父子二人站在醫院的天臺上一語不發,直到老頭子一句,你媽死了啊。
小兒子,嗯還沒嗯完就哭成了傻逼,這段可能是整片最煽情的地方,但是相比大多其他的電影來說,一點也不煽情。
兩人轉身之後,小兒子傻呵呵的哭啊哭擦眼淚,心裡就覺得,真是個好人。
葬禮結束后一家人在一起討論之後的事情,包括二姐想要哪些東西,最生氣的是之前被說不靠譜最多的小兒子。
就像我小的時候碰到吃豆腐飯的時候,永遠都想不通剛才葬禮上那些哭的最厲害的人,爲什麽在飯桌上就變成聊天最開心喝酒最多笑得最歡的人了呢?
大兒子問父親以後一個人生活怎麼辦,還是跟自己到東京生活吧。
老頭子說:我再也不要去東京。
非常帥,應該就是他老婆喜歡的那個樣子,倔犟的帥的老頭子。
以前我想以後出國,就把父母也接去,我爸媽總說,到了那裡我沒有朋友不會語言怎麼生活。
甚至我媽考慮買房的時候也不願去太遠的區,因為朋友們親戚們大多數都在普陀,連換個區她都不願意。
最後的最後,讓我真的到現在都是一想起就淚奔的畫面,就是老頭子自己一個人坐著剪腳趾甲。
這個畫面的力量實在太強大,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幫我爹媽剪腳趾甲,因為他們的腳趾甲有很多溝溝壑壑,難剪。
但是他們嫌我剪的不夠深,不夠爽,硬要自己來,不管肚子多大多難夠到都還是要自己剪。
不敢想像以後我爸一個人剪腳趾甲的樣子。
印象深刻的基本上就是以上。
這次的BGM是久石讓,個人覺得沒有上次弟弟的贊,雖然我不知道弟弟的作曲是誰,但是那個小號讓人印象深刻。
影片前幾次BGM響起都很低調,非常的不搶戲,直到最後片尾字幕時的音樂響起才有久石讓的風味。
作為蒼井真愛黑粉,這部裏面蒼井的戲份不多,但是非常討巧,騎自行車的幾個鏡頭不錯,其他都只是正常發揮。
還好演完了這部才剪的短髮啊,不過髮質毛躁了點老齡化社會的問題,我是沒資格討論了,祖輩都已經不在了,只有珍惜眼前,對自己的父母好,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不多於,偶爾使壞耍賴在家亂來,留點事情給他們忙忙碌碌,多點時間和他們鬥智鬥勇,這就是我接下來該做的事了。
感謝2013年初和日本同步看到這樣一部好電影。
感謝顧桑,讓我有這個機會。
如果你願意靜下心來,一定會獲益良多,或者哭成傻逼。
=====================SIFF的分割線=====================6.16 上海電影節 影城一廳第二遍看淚點還是一模一樣 但是克制自己哭的沒上次凶了至少沒抽過去字幕翻譯問題不少 起碼我覺得最後他爹跟紀子說:昌次這孩子就拜託你了 爲什麽要改成請你跟他在一起?
不過能在大螢幕上再看一次還是太好了
不说好看,很理解小伙伴在siff连看东京物语和东京家族然后就睡着了(居然已经是前年的事了)但是可以说说感同身受,和长辈的微妙情感,一点说不出口,又在不言中,真心是东方电影才能拍得出。
喜欢孙辈的两个小盆友设定,和祖辈日常之间的游离,但是到分别之际,再不懂事的孩子也会感受到生死两隔,半是惊慌半是不明所以,好真实。
也喜欢小儿子和女友的描写,没有谁承包了鱼塘,简单的关爱,善良的平凡,略违和的只是平凡设定的一对长得实在太俊俏。
平和系的日影,总像一个舒服的背景音乐,温和不夺目。
完成了致敬东京家族的任务了。
whats classic?
its never new, it never gets old.
日本的世代观其实在老龄化的社会中有着它自有的意义:比西方人的两代关系显得更有细琐 紧密和温情,这是山田洋次;比中国人的世俗 霸道和过多干涉,则显得单薄,疏远和礼仪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天下多子家庭的老人的问题难免会有兄弟姐妹间的做多做少,各家经济和实际负担问题,心理建设问题等等。
不要说小津冷漠,其实这本是大家都不敢说出口的真实感情。
山田洋次在竭力压低这种感觉,而通过小儿子这一面的两个年轻情侣的付出,展现这种羁绊的延续。
作为尚未过门的媳妇,优酱也会烦,后悔,不愿意,然而因为人性的善良和体恤,她还是这么尽心尽力,得到父亲认可和感激后,年轻的她也体验到了巨大的幸福感,这是真实的情感。
值得我们思考。
看整部影片就感觉被压抑和温馨交织着(无论是“东京家族”还是“东京物语”)。
而且故事就发生在当今,更有贴近感。
山田洋次一点都不逊色于小津安二郎,苍井优也不输原节子,但苍井优“准儿媳”这个角色还是不如原节子的“遗孀儿媳”那么有张力。
“东京那么大,如果有一天走失了,恐怕一辈子不能再相见”……“——大家都回去了吧?
——嗯,东京人都很忙啊” 。
山田洋次還是一如既往地用力過猛,比如摩天輪。優醬加分,真的是讓人心情愉快的人。
倒是愈发怀念起昭和年代,那时候主妇们的精明是会过日子,仍有古朴的优雅和尊老的传统;如今主妇们的精明已是世故的独善其身。守望相助的传统在乡下还有延续,结局美在一派自然,高低起伏的小镇上还有古风。
磨叽
@2024-05-31 10:24:25
模仿至于这么严重么,我宁愿多看许多次东京物语也不愿看一遍这个
非常日常真实的电影。这是我们也存在的问题。 优很适合书店店员的角色。 富子 奶奶很有气质,说话的节奏也很舒服。
既是致敬,也是颠覆。相比小津一贯的忧思哀叹,山田洋次的性格里似乎多了几分乐观与豁达,而这种性格也总是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延伸和体现,因此本片虽不似《东京物语》那般隐忍克制,却无疑更有人情味一些,二者的区别亦可看做对生活不同侧面的理解。
查漏补缺的翻拍
很难不去和原作比呢
简直就是纪录片。。。老人老了就算有几个子女又怎样最后还不是像皮球那样被踢来踢去,还是要靠自己啊。
我喜欢山田上对人物的新造,特别是老三小俩口将暖意传接的新设定,人物少了小津的讽刺,多了像妈妈与小儿子熄灯畅谈的简单温情,多了刻意煽情少了浮世反思也未尝不是好事,其实东京物语我更希望父母辈能静心感受几次,而家族能让90后感动,已经是他们内心对生活最好的反馈了
珠玉在前
从头到尾都在十分平淡讲故事,每个演员都像游离在剧情表面一样,完全感受不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亲情的主题,连一次激烈的情感碰撞都没有,又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尤其吉行和子总是那么一副夸张的表情,跟演舞台剧似得。不过倒是又学了句日语“我回来了”是“他大姨妈”
唉,吾国吾民
6分,小津流的温白开水电影,偶尔看看还行。【分数范围6-7分】
与原版《东京物语》相比,本片把死去的“次子”变活了,把整个时间线往前提了提,提到次子与次儿媳结婚之前,削弱了原版毫无血缘关系的次儿媳那种孝顺的程度,而且原版主要展现了战后日本城市和乡村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代人的隔阂,而本片没有这种对比,就仅仅台词提了提“东京人很忙的”。不如不拍,也不如完全重拍。
表演太过了 听惯了吐槽体的猛一听类似中文的语速有点受不鸟 无数个实例证明,故事可以学,镜头可以学,剪接可以学,可气质这回事,还是回乡下慢慢养着吧。。。两老静静坐着的场景也能让香港观众捡乐儿,可见学得有多笨。
“是枝裕和版该能更好些吧。”失望之余难免心生计较。@SIFF
明明比《东京物语》拍得好。
只是略微修改剧情的翻拍东京物语 为什么这么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