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却也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将那份真情藏心里。
香港电影在没落之后,它的题材跟内容也同样走向了“没落”。
不似之前的喧嚣吵闹,将更多的焦点对准了普通人,也出来了不少的好电影,如《天水围》、《桃姐》、《一念无明》,皆是朴实的题材和现实的故事,打动人心。
《沦落人》,一个半身不遂对生活失去热忱的中年人,一个有着婚姻困扰的年轻菲佣,以很平常的雇佣关系开始,却用一个被现代人厌弃的“梦想”这两个字,将两人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陌生推动到了互相温暖互相依靠的情感高度。
黄秋生饰演的梁昌荣在一次意外中被砸伤,妻子带着儿子远嫁他人去了国外,他独自一人生活,妹妹偶尔来看看他,当年带过的小兄弟也时不时的关照他,却都没有唤醒他内心对生活重新燃起的希望。
Evelyn有着摄影的梦想,却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而做了菲佣,初始的她在同伴的指导下装傻充愣以逃避繁重的活计。
就是这样两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沦落人相遇了,在琐碎的细节中,梁昌荣鼓励Evelyn重拾摄影,而Evelyn的悉心照料,也让梁昌荣看到了他这样“废物”的生命和生活中,依然有光彩,依然有对生活的期待。
梦想这个词,应该是很宽泛的,我们经常将在艺术上有追求的人称为有梦想的人,其实,想给老家买个空调让父母避免夏天的炎热,想去美国看一场NBA球赛,想见见小学时帮自己改作文的好看的女老师,想和心爱的人手挽手走在夕阳余晖下,想这场席卷中华大地的疫情赶紧过去,都是梦想。
梁昌荣和Evelyn都在向着梦想进发,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和眼眶中幸福的泪水,我想,我们也应如此。
两个陌生人相遇相识,感情在他们的主仆关系中发芽,然而盛放的,却是灵魂与灵魂之间的尊重和爱。
他们一起经历的春夏秋冬,令他们学习到底要怎样面对人生的四季。
故事的开端其实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开端,但是演员的演技带领我可以更好的进入剧情,然后就是男女主角因为语言不通,矛盾加剧,然后就是男主学英文,女主学广东话,当然结尾的彩蛋看完了之后,就是一个笑中有泪的位置。
导演以四季承接剧情,带领出梦想的主题,有梦想,就要去努力尝试。
电影的主题依是人类善意的沟通与理解,建立在四个跨越(性别,种族,残疾,年龄)之上的故事,具有香港电影近几年所擅长的底层人文视角。
【Still human,Still dream】終於可以靜下來談談《淪落人》,2019年4月11日11::30AM英皇戲院(中環娛樂行)看的。
其實不容易把這部電影放置到一個類型,愛情片算不上,也並不是勵志片的典型。
我更傾向把這部電影歸類到城市浪漫小品,在商業片與文藝片之間,不是警匪或喜劇,也有別於沉重的寫實電影,是冰冷石屎森林中難得的一絲溫暖。
劇情很簡單,顧名思義,“同是天涯淪落人”。
兩個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人,因為不同的原因被各種社會關係遺落而生活在一起,從而發展出超越主僕的關係,互相扶持追夢。
昌榮本來是地盤大佬,因為一次工業意外而導致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
他有一個說話刻薄不常來往的妹妹,還有一個在外國讀書與繼父一家生活的兒子,但自卑感使他無力拉近與家人的距離。
而初來港的菲傭Evelyn雖苦於逃避將她視作工具的丈夫和母親,卻懷著成為攝影師的夢想。
【寫實而不失浪漫,煽情但懂得克制】整部戲呈現出非常真實的生活質感,黃秋生的演繹和導演陳小娟的指導都功不可沒。
無論是取景,室內陳設,劇本,還有演出都充滿“貼地”的生活氣息,讓人感覺昌榮就是一個香港到處可見的住公屋的地盤工人。
這種生活化的場景,不難讓人想起許鞍華的《桃姐》和散場之後有跟張小姐談到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但我覺得《淪落人》要更浪漫一點。
雖然是煽情,但沒有過份和不合理,比起《忘不了》或《幸運是我》要更為克制。
沒有說教,只有很多自然的感動位和笑位。
導演很懂得利用兩個角色的性格和文化差異來炮製出一些化學反應。
比如昌榮蹩腳的港式英語,比如昌榮教阿蓮(Evelyn)講廣東話,比如一些運用得當的粗口(地盤工人不可能不講粗口)都會讓觀眾會心一笑,而最高明的是,這些笑位同時也是埋下的感動位。
如果不是善於觀察生活和真心熱愛這種文化是很難寫那麼好的,這就是港產片和廣東話的魅力,是不能被翻譯的。
例如“茶煲(trouble)”和“蛇𠺌(scared)”,還有“thank you very much(多撚謝)”和“love(黐乸線)”的惡作劇翻譯,讓人拍案叫絕。
導演在感人時刻插入“多撚謝”的笑話,又在傷感之時以“黐乸線”沖淡傷感氣氛,幽默而不低俗,笑與淚之間拿捏得當,簡直是教科書級示範。
還有簡樸動人的鋼琴配樂也是恰如其分,希望會出OST。
【惜墨如金又充滿關懷】劇本對side cast角色著墨不多,但非常出彩,處處透露著導演對角色的關懷。
看訪問導演說一共拍了19組,不算多,但剪出來也近兩小時片長,幾乎是沒有廢話的。
可能因為導演是拍短片出道,剪片也是自己包辦,非常精煉,能用一個鏡頭表達的東西絕對不會用兩個鏡頭那麼囉唆。
我看戲很怕那些動不動就flash back用回憶片段講一大堆的,《淪落人》在這方面讓我看得很舒服。
比如阿蓮初到昌榮家的那場戲,打開房門的一瞬間,導演用了一個昌榮仿佛看到兒子以前在房間裡溫習的情景。
就一個鏡頭而已,已經交代了昌榮是有一個兒子的,而同時也表達出阿蓮住進兒子的房間,填補了“家人”的空缺。
李璨琛飾演的阿輝是重要的配角,但也沒有刻意去鋪排。
阿輝路過曾工作的地盤,回想起剛到香港時昌榮對他的照顧,也是一個鏡頭一句對白,就交代得一清二楚。
更多是從細節中刻畫情感,比如雞腳湯,比如“四仔馬拉松”。
這個角色我非常喜歡。
跟阿蓮昌榮因僱傭關係而想相濡以沫的感情不同,阿輝是一種出於知恩圖報,如父如兄般的情義,平實而感人。
另一個配角是葉童飾演的妹妹晶瑩,這段著墨不多的兄妹情也表現得很豐滿。
導演很會捕捉這種亞洲人家庭中口硬心軟的內斂情感,互相愛著對方卻不擅表達。
昌榮和兒子的父子情也拍得非常感人,兒子俊賢是讓昌榮覺得自己還是個人(still human)的唯一理由,也是阿蓮為昌榮尋回的夢想。
【木棉樹的春夏秋冬】《淪落人》的主要場景都在何文田的愛民邨,這是導演長大的地方,她熟悉每一個角落。
所以戲中看到的街道,井字形公屋,街市,樹木,全都拍得非常漂亮。
其中最讓我驚喜的是用到木棉花這個意象作為貫穿全片的線索。
木棉是南方常見的樹木,每年三四月份開花,五月果實成熟會爆開飄落棉絮,秋冬就會落葉。
導演聰明地將電影分為春夏秋冬四章,通過木棉樹不同的生長狀態來描寫二人關係的變化。
阿蓮初到的時候,在巴士站見面,旁邊斜路就是愛民邨的木棉樹,那時候是木棉花落的初夏,而到了來年木棉漫天飛絮的季節,就是離別的時候了。
廣東也到處可見木棉樹,廣東的孩子都撿過木棉花玩,在大銀幕上見到木棉倍感親切。
有一場戲昌榮說“你唔好睇小啲花呀,呢啲乾咗可以做藥材㗎,過多陣就會結成棉花,又吹去新嘅地方,重新開始”以此鼓勵阿蓮離開他去追求夢想。
也有“落紅不是無情物”之意。
木棉花還讓我想起另一部香港電影,也用過這個意象,就是郭子健的《打擂台》。
戲裡泰迪羅賓說:“五月天兩樣嘢多,雨水多,木棉花多,如果唔落雨,飄木棉花仲靚呀”也是非常美的場景,不知小娟導演是不是有受這部勵志片啟發了。
【難分戲裡戲外】這是一部對黃秋生來說意義非凡的一部電影,被主流娛樂圈流放了五年,受盡打擊,他甚至接受訪問時也說自己形同半個廢人,演殘廢沒難度。
所以演這部戲的時候,無論是他演繹的意圖又或者是觀眾自己的解讀,都似乎有弦外之音。
散場後我和張小姐都異口同聲說真的“太戳了”,好几個催淚位都覺得秋生在說自己。
比如他說“做人好難呢可能做到啲自己像做嘅嘢㗎,I want to see you happy”,又或者是“我以為自己嘅人生已經冇乜值得期待,原來仲有啲啲”……都和秋生現實的處境出奇地match。
還有就是戲裡Evelyn跟昌榮說我們入圍了,4月15日要去領獎,也讓人會心一笑。
雖然戲裡是說攝影比賽,但懂的人都知道現實中4月14日就是金像獎頒獎典禮了。
這細節也看出導演的小企圖和趣味。
戲裡的昌榮和Evelyn互相成全對方的夢想,而戲外,秋生和小娟導演也彼此成就。
英文戲名來自於昌榮為Evelyn所做的攝影作品集,扉頁印有一句“still human still dream(仍是人,仍會有夢)”。
所謂淪落人,真正的淪落不是窮途末路,而是放棄了夢想。
幸好,戲裡戲外都有了完滿的結局。
感謝《淪落人》帶給我的感動,也非常感謝同行的朋友和我一起度過這有笑有淚的110分鐘,還有在香港吃喝玩樂,在深圳共患難的珍貴回憶。
以後每年木棉花開,我都要重溫《淪落人》並好好回味那一天。
多撚謝,我黐乸線你。
補幾張七月去愛民邨拍的照片,如果是四五月木棉花開的時候,應該更美。
劇照
巴士站
劇照
巴士站
劇照
榕樹頭
劇照
木棉樹斜路
飛花
木棉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个是下半身瘫痪的残疾人,一个是为生计奔波的菲佣。
自从遇见了阿莲,消极的昌荣渐渐变得开朗。
《沦落人》是一部很有诚意的电影。
节奏缓慢,平和自然,带观众走进昌荣和阿莲的生活。
电影里,阿莲一声一声的“昌荣”,是那么淳朴动人。
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写尽了他们相遇相知的历程。
观众由此可窥知,他们的生命是如何被对方逐渐丰盈,也可探得人性中光明的一面。
阿莲善良的心,藏着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亦可知晓阿莲生命中遇到昌荣,与昌荣一起度过平凡快乐的生活。
他力所能及地帮助阿莲实现理想。
这份恩情,是怎么成为其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烙印,造就了阿莲那颗对梦想无比坚定的心。
二阿莲老实本分地照顾昌荣。
身材瘦的她为了能够抬起瘫痪的昌荣,偷偷拿水桶练习臂力。
昌荣其实是个口硬心软的人,在相处中也渐渐感受到阿莲的善良和积极。
这令他看到了生活中的阳光,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对阿莲逐渐心生好感。
为了于阿莲有更深一步的交流,他也在积极学习英文。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照顾昌荣,她也请求昌荣教她讲广东话。
昌荣很挂念在远方的儿子,和阿莲聊起儿子时,难免异常思念和伤感。
昌荣的儿子准备毕业,儿子希望爸爸可以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想起自己这时的处境,难免心生自卑之情。
阿莲胸有成竹地安慰他,他只是想和家人分享快乐,看到自己实现理想。
但消沉已久的昌荣对她的安慰不屑一顾。。
阿莲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是爲了生计,暂时未能去追逐。
知道阿荣瞧不起自己的理想,阿莲竟然生气地哭了,因为她是个自尊自爱而又执着的人,内心深处绝不允许他人看不起自己的理想。
昌荣在半夜跌倒,没有旁人在身边的他无法把自己扶起来,在这一刻,昌荣多麽想自己能够站起来。
昌荣觉得自己现在就象一个废人,每日只会吃饭和大小便,还要别人照料,没有了生活的意义。
想到自己的遭遇,压抑不住悲情,在阿莲面前嚎啕大哭,象一个可怜的小孩阿莲非常理解和同情他,她在片中安慰他,有很多事我们都无法解释,你不幸,非常不幸,但不是你的错,你无法选择不坐轮椅,但你可选择怎么在轮椅上坐。
三对于阿莲的悉心照顾和暖融融的心灵鼓舞,昌荣感觉心情愉快。
作爲一个有生活阅历的男人,面对一个经历坎坷但内心坚强的柔弱女子,昌荣产生了爱怜之心,相应地,昌荣也力所能及地帮助阿莲。
送了她一台昂贵的相机,谘询儿子有关报读摄影课程的事,给阿莲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拍摄,陪她去领奖。
甚至到最后,阿莲为了能够留在昌荣身边照顾他,放弃了摄影助理的工作。
昌荣又主动找摄影教授,请求她给阿莲工作机会。
昌荣和阿莲都有着互相理解的心,这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他们的选择。
在这个温暖的故事里,昌荣逐渐打开心扉,变得开朗起来,为阿莲这个朋友的梦想成功而快乐,仿佛经历人生百态之后,苦尽甘来。
原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残疾人,他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还有能力去帮助朋友。
如果没有认识阿莲,那么他下半生的生命一定会不一样。
的确,阿莲那颗金子般的心灵让昌荣冰冻已久的心渐渐融化。
昌荣明白,来自身边人的关怀是多么的重要,能爲他们做一些事情,才会体现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他的生命里,最重要的是踏踏实实的情谊。
生命并不是简单地解决生理需求,人应该多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想要怎么样的生活。
在昌荣的鼓舞下,她结束了菲佣生涯,去追逐属于她的摄影梦想。
昌荣也从中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与那些美好的回忆继续他的下半生。
四看完《沦落人》,你会看到这世间平凡生活下美丽的灵魂,昌荣和阿莲,他们都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沦落人》会令到我们深思: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有一颗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
支持自己将梦想,将目标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予梦者不简单。
昌荣可谓是阿莲的伯乐。
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人,他们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却会和我们产生或浅或深的交集,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阅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那些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助我们一臂之力的人,也的确是生活的馈赠。
当然,是阿莲足够善良和努力,才获得了昌荣的欣赏。
如果生活太枯燥,已经令你不记得自己爲什麽而活,那麽《沦落人》,一定可以点燃你的火花。
看完电影,有点淡淡的忧伤。
两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却把日常生活演绎的真真切切。
因为我舅舅曾经就是因为生病,瘫痪在床,不难引起我的联想,更加同情他们这样的残疾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梦想,昌荣也是一样,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经历了意外,瘫痪,依然对儿子,朋友那么好,内心抱有善心的人运气不会差。
阿莲虽然是菲律宾女佣,但是依然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她只是在之前的国家和没有感情的婚姻的得不到尊重,无奈来到这里打工挣钱。
内心对于摄影有极大的爱好,并曾经被大学录取。
是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
两个的相遇,从语言不通的磕磕绊绊,到后来的彼此支持和成就,感情像父女一般,真好,有时候,家人若不在身边,也未必有陌生人好。
远亲不如近邻嘛。
人和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如果深谙其中的道理,我觉得世上本无所为的好人与坏人,只是各自立场不同而已,没有完全的对与错,黑与白。
这个世上灰色地带非常多,自己认为好就行,不必强求他人认同。
家人也是一样,有时候最了解自己的人未必是家人,而且家人未必是真心为你好。
电影的结尾,昌荣为了帮阿莲实现梦想,让她去上大学,两人分离。
我感觉,这世上,所有遇见都是为了最后的分离,这样想了,也会更加珍惜此刻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2018香港剧情片《沦落人》,改编自法国电影《触不可及》,豆瓣评分8.2。
近些年的香港电影,我很少看,香港电影早就过了黄金时代,近些年的香港电影普遍缺乏深度,肤浅的流水线模式的烂片很多。
而本片则让我眼前一亮,大大超乎预期,好久没看过这么优秀的香港文艺片了,至少这是近几年内最让我感动的香港剧情片。
本片常被称作是香港版的《触不可及》,但并没明确地说是否翻拍改编自法国原版《触不可及》,我看过后品味,说是《触不可及》的改编版是可以的,也可以说不是,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总体来说偏于《触不可及》。
比如:本片中女主化解男主与妹妹的隔阂,法国版的黑人男主化解白人男主与父亲的隔阂。
再比如,本片中女主在男主的电动车上共行,这一桥段在法国版中有。
法国版是富豪白人和黑人男仆,香港版则是瘫痪平民和菲佣女主,由贫富组合变成了平民组合,由二男组合变成了异性组合。
在年龄设置上,香港版的年龄差更大,是长辈和晚辈的差距。
法国版重在突出友谊,而香港版处了友谊线,还突出了菲佣的梦想线,影片是男主为女主圆梦的过程。
菲佣女主演得太好了,举手投足都是戏,将一个怀揣梦想、迫于现实的菲佣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众角色中的最大亮点,非科班演员能演得到这么得心应手,真是厉害。
在我记忆里,菲佣这个社会角色从未在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本片是我第一次看到以菲佣为主角、探索菲佣喜怒哀乐的电影,不仅女主是菲佣,女主的朋友也都是菲佣,她们服务于不同的雇主,寻找自我人生的轨迹。
菲佣也是人,也有梦想,也有追求,这正是本片要传递的重要主旨。
进入老年的黄秋生已经不再是我记忆中的《人肉叉烧包》的“冷面杀手”了,虽然仍然是冷面和凶相,但对角色的把握已经驾轻就熟了,在本片中饰演了一个略有固执却有淳朴善良的瘫痪老人。
影片中有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细腻到位。
男女二人年龄相差巨大,不能烂俗地让二人萌发情感,但男主作为离异的男人,产生朦胧的思潮是正常的,影片中用男主幻想自己起身救了女主而影射了男主心中的潜意识,如此处理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再往下演绎就烂俗了。
影片还有几处细节让我感动,比如,只会用毛笔写“福”字的男主最后给女主用毛笔写了一个“梦”,并且是倒的,很暖心,很感动。
再比如,男主买了第二个相机送给女主,并假装是第一个相机找到了。
本片的戏剧冲突设置比法国版《触不可及》丰富很多——瘫痪男主与第一次做佣人的女主,男主与女主在语言上的不畅通,女主的摄影梦想,女主与家人间的摩擦,男主与妹妹的矛盾,男主与儿子的亲情,男主与朋友的友情……如此丰富的戏剧冲突混编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和内涵。
本片很正能量,价值观很正,没有大反派,没有反面角色,没有负能量,从头到尾都充满着温情,温馨,感动,善良,淳朴,暖心,并不刻意煽情,但却令人处处感动,最后男主女主分别,影片情感推向高潮,男主女主跨界年龄、跨越国界、跨越种族、跨越文化的友谊,令人潸然泪下。
一个是下身瘫痪,只能在轮椅上生活的颓丧中年男;一个是逃离婚姻家庭,不得不放弃梦想的年轻女佣人,这样的组合在香港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
这座地理上狭小的城市之中,有数不清的菲佣每天服务着她们的雇主,来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大都市打工,她们有着各自的理由,但无论工作多久,冷漠的城市和雇主都很难带给人家的感觉。
看起来,Evelyn和她的雇主昌荣也不会例外,要说有什么特别,那就是昌荣并不富有,他只是一个生活在公屋的普通人,因为一起意外导致的瘫痪,才需要佣人照顾。
这样的条件和工作内容显然不易,但对于Evelyn来说,她需要这份工作,让她在香港留下来。
和所有主仆关系一样,一开始各自都没想过会有不同。
昌荣嫌弃这个女佣手脚笨拙,做饭难以下咽,Evelyn也会像从其他菲佣那里学到的,装作听不懂昌荣的指令,拒绝劳动。
不过也许是做过护士的缘故,Evelyn很快适应了照顾一个病人,她也很同情昌荣的状况。
除了一个关系好的朋友经常来看他,Evelyn几乎一次也没有见过他的家人,离婚后唯一亲近的儿子远在大洋彼岸,只能偶尔隔着屏幕短暂说上几句,那似乎是昌荣生活里为数不多的期盼。
来到香港之前,Evelyn曾被一所大学的摄影专业录取,摄影是她的梦想,即使身为佣人也未曾放弃。
昌荣见她在周末带着相机出门,笑她打扮得像是游客,却也感到一丝好奇,毕竟在一般人眼里,“菲佣是没有梦想的,就算有也不可能实现。
”昌荣为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刺伤了Evelyn感到抱歉,他决定帮Evelyn接近梦想,送给她一部新相机做为生日礼物。
在昌荣的帮助下,Evelyn得以继续摄影的爱好,用相机记录生活中,一个个陌生又生机勃勃的面孔,她镜头里的人们似乎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其中也包括昌荣。
但昌荣说他并没有梦想,他曾经最想参加儿子的毕业旅行,但意外打碎了一切想象,命运将他按在了轮椅上,让他变成了不配拥有希望的人。
所以昌荣不希望看到Evelyn永远只是一个菲佣,即使那意味着她会离开,昌荣也鼓励她将照片拿去参赛。
在摄影展的获奖现场,昌荣第一次看到Evelyn照片中的自己,好像是许久未见的模样,这一刻他们二人已如同家人一样。
Evelyn感谢昌荣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犹豫再三后她谢绝了摄影的工作邀请,继续留在昌荣家中,并且暗地里帮他修复了和妹妹的关系,联系了他的儿子回家探望。
两个同样沦落天涯的人,偶然的相遇却成为了彼此最大的依靠,也许这世上没有人应当被抛弃,也没有梦想应该被贬低,他们的生命如同尘埃里开出的花朵,就算没有光芒也不该自怨自艾,要相信总有一天,有一束光会照到自己。
没在大陆上映,这电影就像一场细雨,悄么声的。
故事也能称得上清爽简单。
这位第一次拍长片的导演也没有大的野心,就是一位菲佣和老人的故事。
它的动人之处并不是小火慢烤的温暖,而是像在下雨天嗅着水汽喝一碗热茶。
心就像一块浸透了冷水的布,然后被一点点地熨平。
怎么做到的?
首先,导演先造境,再取意。
影片的开头,黄秋生饰演的荣哥在车站等新保姆。
街道干净,没有什么行人,港岛上的海风很柔和。
阳光也并不刺眼,投下来的影子是青色的。
镜头铺开来,让人惊觉生活是温柔的。
这样柔和的“境”在电影中大面积地铺染。
荣哥的家在香港的老公房,只有阳台上有大面积的光,还有青翠的植物。
阳台上挂晾的衣服被风轻轻地吹起来又慢慢落下,窗帘也晃了两晃,好像把心里嘈嘈切切的杂音都抚平了,让你静静地去听风的声音:它好像从香港飘飘卷卷而来,从屏幕里流了出来。
这样的“境”让你整个人都静下来了,为什么要造这样甜美柔软的“境”?
难道生活不苦吗?
不,生活当然是苦的。
但是如果导演直接把这部电影的灵魂塞给你,太干巴巴,噎得难受。
所以她先做好口感柔和的汤底,再加入主料和调味。
其实生活怎么会不苦呢?
荣哥被路边的脚手架砸到,高位截瘫,妻子离他而去,儿子上学在外。
连曾经照顾过的同事拿来鸡脚汤,他都说,给我这种人喝不是浪费么?
菲佣阿莲原来是一个大学生。
她热爱摄影,都拿到了摄影系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婚姻不幸,父母吸血,让她只能来香港打工。
生命的这场大雨倾盆而下,躲在屋内的人只觉得温暖舒适,而走在生活里的人,都是沦落人。
除去极端情况,人生是停不下来的。
生活一下下地鞭打,日子还要一天天地过下去。
阿莲的家人总是向她要钱、不许她离婚、要她回家。
她还是撑下来了;荣哥半夜摔倒在地上无人理,清晨起来裤子上全是屎尿。
那又能怎么办呢。
好活赖活都要活,晴天雨天都要过。
不一样的是,有没有一个理由,让你抬起头好好过。
就像雨天人人都要打伞一样,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你也可以叫它,梦。
肉体可以淋湿、腐烂。
灵魂却要干燥耐潮。
一个高位截瘫的人能有什么梦想?
很久以前,荣哥攒了一笔钱,想和儿子去毕业旅行。
但是在疾病中沦落,让他怕见人,不想给儿子丢脸。
阿莲也放弃过梦想。
为了打赢婚姻无效的官司,她把荣哥送她的相机卖掉,将钱汇回了菲律宾。
但是为什么,他们又把梦想捡起来,展开,抚平又挂好呢?
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
开始看这部电影时我想,这样的选题和《触不可及》《桃姐》甚至是《绿皮书》有什么区别?可是仔细一想,哪一个故事不是由人和人碰撞、编织在一起组成的呢?
在原本的人生轨迹中,我们如此不一样。
孤独时原地打转,多数时间在浮沉挣扎,日子久了,就连挥挥手的力气都没有,连笑一下的想法都没有。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和改变,如果我们不曾因为一个人而起伏澎湃,那又叫什么人生呢?
“沦落人”出自哪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人生确是苦的。
就像抓一把盐倒进嘴里一样,就像下雨天走在街上一样。
但是在沦落的日子里,有一把琵琶扣住心弦,有人像毛呢大衣一样裹住你,也不枉费独自撑了那么久。
梦想只是衍生物。
比起梦想,明明我们更需要彼此。
我们需要彼此,就像亚当向上帝伸出手。
电影的最后,阿莲接受了摄影助理的工作,带着行李从最初相遇的车站离开。
生活的苦难当然不会停止。
但是他们已经再一次被充满。
在人生这条小船上,他们还可以继续乘风破浪。
生活像一把矬子一样,会继续地锉每一个人。
只不过每次相遇、经历、分开,都会让我们更坚硬,更强大。
所以不要害怕分别。
要谨记,保持滚烫,保持骄傲。
要像火花扑向夜空一样扑向未来,不要畏惧相遇和相爱。
只要眼睛还能睁开,就又是做梦的一天。
#时不时的戏 #沦落人 #淪落人 #stillhuman
浪漫的小品电影,之前从新闻中耳闻的电影,也是金像奖大放异彩的作品,宣布得奖的时候配上电影的温情BGM,让人觉得心平气和而又温情荡漾。
带着一定的期待去看的这部作品,所以成品分一定是小于期待分的,讲了一个非常平静的小故事,外来菲佣照顾香港本土一个瘫痪老人的小故事,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再慢慢推进生活的一点一滴。
菲佣第一次去和同行见面的那个场景对我而言非常熟悉,她走到了熟悉的汇丰大厦雄狮前,穿过繁华的高级商场,一条街地上铺满了纸板,许许多多的菲佣围坐在地上聊天,旁边就是顶级奢侈品的店面,门口站着西装革履的安保人员,这就是香港最特别的风景,想起以前,我也曾经若然无人的经过过,这是第一个比剧情更先打动我的地方。
从最初的扮傻装愣,到在之后的生活之中,两人逐渐把心打开,人还是喜欢看些善良的东西,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老人被骗光钱,独居惨死,未免让我们对这个如何冷漠的社会更加失望了。
老年给菲佣二度买相机的时刻,也是两人情感大跃进的时刻,香港电影的快速节奏删去了太多无需细话的东西,用最简单的场景描述了最多的时刻,之后整个影片的节奏开始逐渐加快,我们都能够看到我们期望的更美好的一些东西。
当菲佣再次回到第一次买菜被坑钱的菜当口,伙同老人一起整蛊卖菜大姐,让所有观众都释然一笑了。
里面的粗口我不是特别喜欢,不是土地人的缘故,有些语言梗体会的不是很精髓,但七七八八能够感觉到那个氛围想要表达的语言。
最后的分离,还是由老人作出的决定,在菲佣教会了他仍要追梦的同时,老人选择了助力菲佣一把去完成她的梦,也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情绪释放,老人未必把菲佣当成了老伴,更多的只是他精神上的另一伴,借菲佣这个肉身也促成了自己的梦想,也印证了片名,同是天涯“沦落人”。
很简单很平淡的一部电影,菲佣诉说着爱与梦想时候让人尊敬,老人面对儿子的毕业旅行愿意时的情绪流露也让人动容,看完让我有些感动,但好像也没有特别惊叹的感觉,好像这样一种叙事完整又有温度的电影时不时几年就会冒出来一部,每次都会以返璞归真的方式,赢得许多的奖项和掌声,对于电影圈来说,似乎能拍出这样一部手法完整,逻辑清晰的作品已经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了,也让人不知如何感慨。
沦落人这部电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节奏也算平缓。
两个旁人看起来生活都过得挺悲惨的人因为雇佣关系而有了交集,也在日后的相处中慢慢成为了相互扶持的好朋友。
家境贫寒的菲佣虽然独自一人在香港做着饱受冷眼的工作,但依然心怀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梦想;因为一场意外而下身瘫痪的昌荣,妻离子散,本已失去对生活的期盼,但菲佣对梦想的执着打动了他,他帮助菲佣实现了梦想,自己也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两个都是很善良的人,一个两次用自己的救济金给她买单反,一个在火警铃响时选择背上本不相干的雇主一起逃命,所以在香港这个主仆之间地位关系极不对等的地方,两人还能生出深厚的情谊。
我觉得电影一个主题是梦想,另一个主题是情—亲情与友情。
关于昌荣的妹妹的情节我没有看懂,他的妹妹应该是很在意他,钱包里还放着多年前与他的合照,回想起往事也会潸然泪下,但是生活中却表现得很冷淡,甚至尖酸刻薄,两人之间可能是有什么没解开的结,影片中却没有说清楚,或是我没有看懂?
影片中有几个画面挺美的,一个是旋转着仰拍昌荣居住的高高的楼房,楼很密很高,最顶端确是极美的蓝天白云。
是不是象征着虽然生活压的我们透不过气来,在缝隙之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
另一个是菲佣拿到了摄影奖,她穿着得体在路的这头,昌荣坐着轮椅在她拍的他的巨幅照片的下方在路的那头(照片的主题是梦想),两人遥相对望,空气中都是实现梦想的喜悦,却又暗示着不可避免的分离。
最后一幕是菲佣获得了成为摄影师助理的工作,离开的那天,菲佣依旧推着昌荣的轮椅,两人穿过平日里常来往的街道,停在了公交站台,菲佣目送昌荣又独自一人推着轮椅离去,轮椅所过之处,木棉花絮纷飞,是他们都期盼喜爱的景。
可能是近幾年最好的純港產片,以首部長片來說做得很好。小人物也是人,溫馨感人。有些拍照的片段似乎可以做為Canon廣告。 @南方影展
残疾人福利这么好?还能请的起菲佣,天啊,这是香港穷人生活么,简直是中上阶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除了各种生搬硬套的剧情没什么可以感动的。仗着残疾人博眼泪的剧情太老套了,就说这大叔有正能量吧,也只有电影里有。
看完觉得全世界欠我一个黄秋生这样的爹......
低配版触不可及 台词太生硬
胜在平实,但在平铺直叙中唯有黄秋生幻想自己从床上站起来的那一刻最动人。香港其实是一个包容度蛮高的城市,现在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误解。
天呐 都21世纪了 不要再讲这种故事了吧
有一部触不可及
做作、刻意、老套。剧情实在是稀烂,台词对白稀烂。知道导演想拍好这个电影,不过很可惜,还差的很远..... 8.2分是怎么来的?一点都不能感动到人,太做作了。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精彩绝伦。感谢导演和黄秋生。这是一部拥有绝对底层香港元素的“日式”小清新港片,镜头唯美,情感真实,有笑有泪。台词设计非常新颖,港式粗口携带了爱的心意,也架起了泪的阶梯(一定只能看粤语,翻译不能)。
港版《触不可及》。同为天涯沦落人,逃离婚姻追求梦想的菲佣和瘫痪残废的独居老人。。温馨有余,现实不足,还是太美好而显得让人不敢相信了。。ps终于搞懂了菲佣坐在香港天桥上原来是周末野餐,之前一直以为他们就是睡在大街上的。。。。
2019HKIFF 故事框架完全是香港版本的《触不可及》,主角换成香港市民和菲律宾女佣,情感变化穿插港式日常,有很多微妙的细节让人捧腹。然而后半段的鸡汤成功学让人不适,生活很艰难,哪有这么多巧合和契机。导演在煽情方面下足了功夫,现场哭成一片。同样关注边缘人物,相比《黄金花》更胜一筹,不如《幸运是我》。陈果监制,黄秋生免费贡献影帝级的表演,90后浸会学生导演资源让人羡慕。
近年来最纯正的港片其实都在走这种温情路线,去年有一部《非同凡响》,今年是《沦落人》。看得到许鞍华的影子,最后的Summer Snow收尾非常漂亮,但情感关系的挖掘离《女人四十》还太远太远。
香港市民生活的各个场景真的非常写实了。比如几个菲佣一起眉飞色舞的聊天,春节得时候在香港一家吃麦当劳的时候,身旁就有很多桌吃着薯条可乐的菲佣吐槽下午茶时间,就是这样的感觉和场景。还有密密麻麻不见天日的公屋,真的让人绝望的想纵身一跃的恐惧和解脱。梦想和爱,怎么讲都让人柔软的主题,特别在这样的底层和边缘人身上,就更加的励志了。但是,这样也会显得额外得煽情。哦,还有,春夏秋冬的转场还是很美的,配上淡淡的钢琴声,很清新。
除却了香港电影一贯的浮躁与癫狂,作为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已经相当之高。轮椅上的黄秋生展现了精湛的演技,同时也像是当下大多数香港青年一样,坐着“轮椅”追逐梦想。
港版触不可及 世间最深的情感 莫过于相互成全
有点矫情,有点不真实,有点自我理想化。
鸡汤免疫体对这种类型不感冒,表演确实经典。
除了两人关系变化的铺陈略仓促些,在黄秋生和“菲律宾卢靖姗”表演加持下传达出来的心善和温情让人温暖,近年港片里很喜欢的一部了。
有点像之前法国的电影《触不可及》,虽然风格和思路上相近,但进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港式化操作。黄秋生从某种程度说和昌荣有一种性格上的共通之处,可以很好地将他的失意与落寞诠释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