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老师让我们在课上观看了这个演讲,虽然很多词汇还是不太明白,但是大致还是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的,图片是我写的观后感。
2019.06.26Without experiencing the dark days, there is no way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brightness.那天看完视频,发现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很多事情其实大同小异的,不管是作为同性恋的人们被歧视,还是“重男轻女”的年代的女生们被忽视,甚至“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文化传统下孩子们的成长,还有“父母都是为你好”的初衷下一代又一代人的被强迫和理解……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伤,精神与肉体的折磨,没有不同,哪个,过了“度”,都会要了命的。
曾几何时,我总是哭着叙述我的过去,每一次都感觉心力憔悴,身心疲惫……每当此刻都会觉得自己是个极度“委屈的孩子”,渴望着有人来“关爱”和“理解”。
而现在,我可以笑着跟别人讲这个故事,就像讲的“别人”的故事一样。
而我跟大家讲我的故事不是为了让你们可怜我,只是分享这些经验教训,给大家一个警戒。
不要再发生和我一样的事情了,也希望你们未曾或不会也陷入“那样的困境”了。
也希望,你们知道,原来我们“这种人”并不孤单。
庆幸的是,你看到了或者听到了这个故事,给了你新的力量,让你不在孤单害怕,不知所措,你可以笑着面对现实,你可以对着镜子给自己加油打气,你可以大喊:我也可以这样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就像,我在豆瓣一个原生家庭话题里发表完自己的感概,遇到了一群可爱的“人群”一样,让我发现,原来我们真的都一样,而且我们也都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感谢他们留下只言片语给我。
)以前还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呢!
现在,我学着看到自己的内心,跟自己沟通。
没有人教的,就自己去学。
被伤害后学会的,就多长个心眼。
因为真的只有自己可以拯救自己,我若不想长大,旁人能奈我何?
逃避,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候可能让问题更糟糕。
(比如我那卑微到尘埃里的自卑性格,让我接二连三的爱上了不同类型的渣男。
时至今日,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根基”不对,才导致遇人不淑。
也不是说都怪人家有问题,我在这里只是想提醒自己,做错事没关系,知错就改就好了,学会对自己做出的选择和产生的后果负责。
多看书,多了解自己,总会“拨开云雾见太阳”。
)演讲中她讲到作为一个自由言论者,绝对不可以散播盲目的仇恨。
她是理智的。
我也相信她绝对有资格感到愤怒,但是她却有自己的方法去释放或化解它。
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大多数我感觉自己并不是足够的理智,当我讲述我的故事的时候,愤怒促使我带有偏执以及攻击性的言语去形容当事人,这是不公平的。
这点确实值得我好好反思一下,作为一个当事人的我,也不能总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
仔细想想更多时候,我也不是想放大仇恨,也从未想过要报复他们。
我只是不知道怎么真正的释怀。
我想我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故事,来修复那颗受伤已久的心。
她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故事,感概受过伤的人(无论男女)都不容易。
突然间明白,也许我一直寻找的“坚强”,何尝不是“软弱”的那个我呢?
(希望大家都能走出困境,解开心中疑惑,释怀和放下,好好享受活着的每一天。
一起加油💪)
不喜欢她的腔调,不理解她的主题。
很简单,我就是直男霸权下受益最多、政治最不正确的人,我没有伤痛而言,我只是雄性激素催化的原始动物,做着创造 毁灭 征服 救赎的梦。
所以,看着满屏b小将“看哭了”的弹幕,我只觉得聒噪,你哭你🐴呢。
gadsby理解的喜剧结构是释放紧张 制造优越――真的如此吗?
我会去研究下卓别林和莎士比亚。
紧张的最佳尺度是George carlin式的讽刺时事习俗,当演员的紧张是被强奸 被施加暴力,这种紧张恐怕是无法释放的――gadsby对自己的经历也是一带而过。
gadsby使我质疑,喜剧是否终究是下流事物,偏见被加深之外,一切照旧。
是她的下半场演出和那些大师让我重拾期待,笑的辅料之下,更深刻的被表达。
gadsby的下半场演出,让我看到了情绪的张力 冷静的学识,无关喜欢与理解,这是个了不起的人。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如果你想要看一场轻轻松松的喜剧演出,别选这场。
单口喜剧近些年借了流媒体的东风(Netflix,HBO,Amazon等),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度。
更多优质和平庸的作品,一齐涌现到观众眼前。
在这场热潮中,《娜娜》绝对可以纳入最有革新意义的演出之一。
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汉娜·盖茨比是一个语言控制的奇才。
但她的能力,区别于其他优秀单口喜剧演员的“巧舌如簧”。
她当然懂得喜剧的基本“技巧”,如何操纵观众心理,搭建紧张氛围,再用反转的包袱抖出笑点。
她很好笑,并且笑点很高级,这毋庸置疑。
特别之处在于:仔细观察她的语言,你会发现,用词极其精巧且准确。
静下心听她传达的内容,你触摸到的不是单薄的观点,而是多维度、层层深入的世界观。
这份纤细敏锐的感受力,来自她敏感内向的性格,来自她的身份认同(作为女同性恋者,生在澳洲东北部一个保守封闭的小镇),以及成长一路所受到的创伤。
《娜娜》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作品。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技巧之外的东西。
她不再仅仅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控诉男权的压迫。
她也不再单纯以同性恋者的身份,反对宗教和主流社会的不包容。
她甚至不再以一个喜剧演员的身份,把自己的故事包装成笑料,取悦观众。
以上这些身份,她都是,但都不是。
因为她打破了所有这一切的条条框框。
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汉娜将喜剧的密码一一拆解给观众。
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很好笑,可以用自己苦涩的经历逗乐观众。
但同时,她也带观众走到这套幽默公式的背后,理解“笑”意味着怎样的操纵。
而这对于作为操纵者的演员本人,又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演出的最后二十分钟,气氛太沉重了,观众几乎都不敢笑。
这不是单口喜剧,更像是演讲。
我倒觉得,她是个天才,引领我们见证了一场喜剧的涅槃。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
这是个喜剧脱口秀,澳洲口音前半段有点难听懂,段子还比较轻松,但是后半段才是重点~话题就比较intense了。
寻求纯笑点的不用看,看russell peters,还比较relatable后半段通过艺术史的生料,抛出一个话题就是reputation名利荣誉感是不是比humanity人性道德感更重要。
是不是为了守住一个人珍贵的名誉感大家都要去无视那个人远离人性道德的行为?
男女在差异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相同,男女都容易成为权利的俘虏。
里面谈到她澳洲的宗教信仰保守的家庭成员把性取向的不同跟杀人列在一起,属同罪。
因为性取向不同,男人可以随意打女人,而深植在女性脑中的耻辱和无价值感在这种环境中疯涨,让女性从小不觉得别人有错,是自己自作自受。
里面她转述她妈妈的一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你不同,因为你的不同我估计到你的人生会磕磕碰碰困难无比,所以我想改变你,因为世界不会改变,但你可以。
但是我没想到我的行为带给你更多痛苦。
true stories should be told for those who think with their own minds.
如果说《回归故里》Didier把自身成长放在社会学中理解,Hannah Gadsby则是通过单口喜剧解构她自己和社会议题。
自我贬低的幽默self-precating humor、自我羞耻shame/自我厌恶selfhatred self-loathing/自我价值感selfworth、厌女misogyny、羞辱humiliation、敏感sensitive/感受feeling、man/woman、边缘人群、性别/身份认同、众所周知/偏见等——对大多数女性来说,这些话题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渗透着,复杂交织,具体到Hannah Gadsby,一位成长在相对保守环境中的lesbian女性,她对前述经历与感受如何讲述?
1、以前看单口喜剧 总觉得笑点抛出的背后也是演员的心酸,真实痛苦经创作成为表演素材,看着台下哈哈大笑 对演员来说是不是一种化解和疗愈?
悲伤化成幽默,演员主动把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在更多人面前摊开,相比独自消化/跟朋友倾诉,仿佛和这么多人吐槽后 难过被稀释了。
就像面对外部攻击时自我防卫的不同方式,有人流泪、有人吵架、有人写作/健身/大吃,单口演员用幽默进行自我疏解,目的都是为了分散内心痛苦。
2、故事有三幕:营造张力(build up),释放张力 (release tension),结局 (resolution);单口喜剧有两幕:一个设题(set-up)、一个点睛之笔(punchline)。
但punchline需要trauma,因为trauma可以提供tension,只有tension氛围才能让punchline生效。
个人理解是:单口喜剧中的trauma,相当于在故事里提供“结局 (resolution)”,满足对why和how的疑问,就像社会学去探究为什么,记者追问为什么,心理咨询师问为什么,朋友听你倾诉后问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观众想听“为什么”吗?
似乎不想。
看喜剧目的是花钱买快乐,想大笑放松,“为什么”太严肃,要分析思考皱眉头、要产生困惑且很可能没答案。
演员对待自己的trauma,要做的是:把trauma给当时自己造成的紧张/愤怒/困惑/吐槽,转移给观众 创造tension气氛,然后抛出punchline,结束。
也就是:trauma的内在细节 留下给演员,trauma的外在感受 渲染给观众——对观众来说,trauma是一个隐形介质,他们只要感受到经由trauma引发的情绪传递,trauma的作用之于观众就在此。
不能给观众明明白白听见看见trauma具体是什么、为何形成,毕竟台下坐的不是听你倾诉的朋友,所以留在妙语为止,所以trauma在舞台上被阻隔。
3、Hannah不仅把故事、单口喜剧的幕后思路剖开给观众,就像当场给魔术步骤揭谜,“哦原来逗乐我的秘诀是这样 步步为营 原来我是这么中套的”。
在观众笑过后,她揭晓结局 (resolution)、揭开了刚刚隐藏其中的trauma——在punchline之后 本该结束这一波 衔接下一个——但此时观众感到的是“引起我刚刚大笑的 原来背后有这么痛苦的trauma 我笑的原因竟然是她痛苦的来源”,观众被强迫去知晓trauma、感受演员的痛苦强度,然后去质疑自身发笑的立场。
十年表演让Hannah厌倦了tension,她要把tension背后的trauma呈现出来。
4、她生活在一个70%不支持同性合法化的地区,当她小时候知晓自己是les但尚未come out,她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造成了tension;她青春期被男性raped;她在路边被男性因外表而恶语相向;她在工作结束后被男性观众言语攻击且暴力致伤——所以她学会用幽默来疏解自己,起初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身边常见的自嘲自黑的人;后来幽默成了她的工作,逗乐自己也愉悦观众。
"I built a career out of self-deprecation, and I don't want to do that anymore, because you do understand what self-deprecation means from somebody who already exists in the margins? It's not humility. It's humiliation."十年喜剧职业,她sealed it off into jokes like it was no big deal,现在她need to tell her story properly。
因为当她还是个孩子、无名打工人,她的发声没多少人在意。
“有类似经历的人多了,为什么偏偏要考虑她的感受 听她倾诉?
为什么要为一个无名之辈的女性受伤害 而道歉而反省?
”似乎只有当一个女性,从普通人变得有地位有名头,她的声音才值得考虑才被听见。
“what i would have done to have heard a story like mine,not for blame,to feel connected,i want my story heard。
”现在她只想自己的故事被听到。
选择悉尼歌剧院讲出自己的故事,也是种为自己扩音的载体。
5、“when you soak a child in shame,they cannot develpope the neurological pathways that carry thoughts of selfworth。
selfhatred is only ever a seed planted from outside in,it becomes as natural as gravity。
”羞耻感,在中国家庭太常见。
“要不是你 我早就···你看看你能干什么···丑八怪···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通过贬低/打击别人让自己得到优越感——通过让未成年孩子感到羞耻、贬低孩子,转移父母自身的羞耻感、低自尊、无用感,屡试不爽,因为孩子无力反击,毕竟孩子还得靠父母才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经济依赖让孩子无法逃离有毒环境,渴望情感依赖的阶段 却只得到忽冷忽热、情感忽视。
所以孩子会在“恨ta-恨自己,爱ta-爱自己”之间产生双重自责、双重困惑——“我恨ta,因为ta让我总是恨自己/她让我感觉自己不值得/她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可书上说的学校教的不是应该爱ta吗?
”;孩子会自我厌恶“连父母都嫌弃我 是啊那我还有什么用”。
如果父母再责备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开朗大方 看看xxx人家大大方方 你连见人打招呼起码的礼貌都没有 整天窝着憋着闷着”——可是,作为父母的你们 并没让孩子体验过 什么叫礼貌啊?
孩子懂事,是应该懂事,只是通过压抑自己满足父母,孩子礼貌,是应该礼貌,也是为了满足父母要求,不然就招来诉苦和打骂。
但孩子内心其实很委屈 并不情愿,孩子的自我说服都来自书本大道理伟光正、课外书的“人生哲理篇”、学校里一看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孩子只是知道学着那么做是对的。
此时的父母,只是依附于未成年孩子的寄生物。
他们吸食孩子的情感,口上却说“还不都是为了你 ?
这么大了都不知道替父母着想”,对此孩子的反驳是动作慢吞吞、倔强、神情恍惚、夜里咬着被角流泪。
当同学说“不想长大”,是说想沉浸于哥哥照顾、姐姐送礼物的美好甜蜜;这孩子也说“不想长大”,其实是在说:我还没体验过什么是小孩,什么是被照顾?
被哥哥姐姐惦记关心是什么感觉?
这孩子是在“照顾自己是懂事、照顾父母是懂事”的想法循环中长大的。
八九岁的时候,孩子心想:自己怎么像个双重家长,一边要照顾自己,一边要照顾父母。
孩子知道像父母这样教育方法不对,可是应该怎么教育呢?
有什么讲教育的书呢?
这孩子想着可以拿来自学,自我教育。
6、关于毕加索、梵高。
之前对毕加索的了解是,“学着像孩子一样画画”、《午夜巴黎》美好年代的一员、用《格尔尼卡》表达西班牙内战的艺术家之一。
“you destory the woman,you destory the past she represents”。
如果把misogyny作为男性的mental illness,那女性自身的misogyny呢?
说梵高超前于时代,说波伏娃超前于时代,多解释为当时他们不被大众理解、不被权威重视,但吊诡的是,催化他们思想及表达的,正是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大众环境——“超前于时代”只是后人浪漫化历史的一种修辞。
She didn't play the set. She played the room.通常来说,看单口相声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就完事了,感觉没看够呢?
” 可是,看完 Nanette ,却是如释重负的感觉。
真的太了不起了。
它也不隐藏什么,老老实实地告诉你法门,那就是,讲故事和讲单口相声是不同的。
故事有三幕 - 营造张力(build up),释放张力 (release tension),结局 (resolution);讲单口相声则是两幕式 - 不断营造和消除观众中的张力。
Resolution 的缺失让讲笑话成为了讲故事的缺陷代替。
法门暴露,Nanette 解构了自身。
可是,真正厉害的是,自曝法门之后,Gadsby 仍然营造出巨大张力,挟持了所有观众,然后拒绝为他们消除张力。
这使得在场每个人都感到了极大的不舒服,直到最后一秒。
折磨观众的同时,她用讲故事应有的方式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我不清楚能不能用单口相声的标准评价这一出,但是 Gadsby 对观众情绪的控制,让观众该笑时笑,该闭嘴时闭嘴,手术刀般精确地拆解了单口相声这一母题。
可这一切又是在单口相声这一形式里表现的,笑点精良,制作用心,简直是用上等和牛做牛饲料一般颠覆。
延伸阅读喜剧人 Kumail Nanjiani 谈 Nanette 观感原文链接
最开始我不太耐心,我不理解她时不时的笑声,那个笑声让我觉得这个人缩着,有点讨好,不太自信。
我不喜欢这种状态,脱口秀演员处于这种状态会让我没法笑出来。
我几乎要退出这个视频。
但我在洗澡,腾不出手,并且没法立刻找到恰当时长的视频来填补这段时间。
感谢我是在洗澡的时候打开的,否则会是我的损失。
即使如此,她没有一句话是‘过分’的。
她调侃的时候会用包袱或者笑声调节自己的攻击性,她愤怒却记得告诉观众那不是她想要倡导的。
她明明有充足的理由愤怒,但她却做了最正确的发声和引导。
我好喜欢她愤怒的时候连珠炮一样输出,更喜欢她抚摸着自己胸口随便丢两个笑话调节愤怒与气氛。
我喜欢她退场时放的那首歌里唱着:But you'll fight and you'll make it through.还好我没有因为自己的狭隘错过这场秀。
我们太容易受困于那些大家都知道的、都认为理所当然观念,所以即便背后是赤裸裸的压迫和不平等,即便我们可能正在承受这些压迫和不平等,我们依然认为这是应该的。
我们对自己不符合那些观念的想法和行为羞愧,所以很难真正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爱护自己,甚至变成这些观念的拥护者,将其施加在别人身上......无法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试着对自己和别人都更好一点,无关性别。
说得很好,很有感触。
但是看到很多男性借用她的高尚和“不计较”来讽刺其他愤怒的女权,我更难过了。
我相信汉娜不是为了让不理智的愤怒女性蒙羞而说的这些话,恰恰相反,最后那些话是说给她们听的,更像一种开导点拨。
而这温柔的开导却成了一伙人的子弹,用来瞄准还没到达这个境界的女权。
第一我想说,受害后自我安慰劝导的话,轮不到加害的一方引用来论证女性抗议行为的不合理。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所有女权都必须被要求达到这种高度呢?
连汉娜也是这时才退出这时才能真正和自己和解。
凭什么要求所有女性都这样呢?
汉娜说她完全有愤怒的权利,其他女性也是啊。
有愤怒但不去传播是汉娜的选择,你可以说这个选择是更为理性的更为“高级”的,但绝对不能因此鄙视其他的俗人,为什么?
因为她们作为一个俗人有权利愤怒也有权利选择表达。
你可以选择不欣赏,但请讽刺的人先看看你自己:你,被汉娜和你们所谓口中高级的女权主义者,女性集体所不欣赏,甚至被其中一部分厌恶,只不过为了社会而没有公开表达。
希望你的不欣赏,请留点给镜中的自己,免得成为男性最忌讳的词语普信男。
还有部分言论表示,汉娜有资格愤怒,因为她被男性性侵,强奸过,她当然有资格愤怒,而连她都高尚地选择了更高的视角去看待,其他女权有什么资格愤怒呢?
对这部分人我就是无语,感觉真的求求你们别看了,越看越错。
汉娜选择隐瞒这么多年的受害者身份,也说了为什么隐瞒,就是不想被她的故事被当成受害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故事对待。
她强调她的故事是有价值的,而这个价值是有共性的。
看不懂这一点的人不要看了,真的求求了洗洗睡吧对你来说教育程度还不如玩两局消消乐。
🪵脑袋。
我真的不觉得能有几个男性能真正理解Nanette,就像我不喜欢许多男性侃侃而谈自己看了多少女权的书一样。
这样的人自以为理解了,事实是这样的观念只沦为了他们学识广博的谈资和证明,对他们的思想没有任何改变。
除了侃侃而谈的时候能飙出几句“权威”的话,没有任何作用。
我非常鄙视这样的人。
就像“哦,我懂你们女的在想什么!
”,本质上还是在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集体女性。
如果真的懂就不会说这样的话,反而会觉得自己离懂还差得远。
我作为一个女性都不敢说这样的话,“我懂女人”更何况是男性?
因为懂的前提是理解到根本没有“你们女的,你们女权”这样的概念。
首先大家都是人,每个人都不同,但每个人都在追求的都是人权。
我遇到过一个非常可爱的男生,对于女性被性骚扰的态度真的是震惊。
看到一个女性在公交车上被摸了屁股,在他看来就像是自己被摸了一样非常震惊无法理解。
我觉得他特别可爱,不是因为觉得他很天真未见过黑暗,(相反我感觉他是个很有思想的人),而是因为他懂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大家都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男人,女人,跨性别者,无性别者等等。
而这些基本的道理,说到底,对于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是天生的残疾者,人性上的残疾)看再多书听再多故事,不让他们实际体会同样的场景永远也不会理解的。
虽然大部分男性共情能力低下是事实(除了触及到自己利益时)。
但在对性别关系的看法上,我也和汉娜一样,不是讨厌男性或抬高女性,我一度是厌恶人类的状态,两者都存在一部分让我无法理解的恶心想吐的人。
intj虽然讨厌交际但能很好地伪装自己,而我逐渐不想伪装选择脱离群体,这个厌恶的心态就是一大原因。
说到傲慢的人,也是我最反感的。
但是自我反思,我也曾是个在某些方面很傲慢的人。
但学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真是什么都不知道。
我以后估计还是会继续傲慢很久,继续看不起那些自以为什么都知道的人。
但在看不起的同时可能也会关注其做法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拥抱愚蠢的傲慢。
最后夹带一些私人感情。
我有一个很棒的母亲,我给予她最高的赞赏。
她对我说过和汉娜母亲说的几乎相同的话。
因为知道世界无法改变,所以希望我改变自己,而后又转为希望我学会保护自己。
(当然,不是关于性取向之类的,我妈妈这么有智慧的人对于这种小事可以说是一点也不在意)我感到非常幸运能活得这样没有压力,但也感到很有压力因为总在关注比个人生活更大的事。
“傻人有傻福”这句话是很有道理,要是我真的什么都不懂也不会有太多无谓的沉重的烦恼。
但是我永远不会真心希望自己如果是个“傻人”就好了。
我以前也是个很傻很傻的家伙,但是在我很傻很傻的时候我做了很多不好不对的事,伤害到了一些人,而这也成为我永远的遗憾。
正是不希望这样的事再发生,所以要好好努力面对现实然后积极向上!
为了更远的目标。
To yield and not break,that is incredible strength.
看完这场,大概很长时间都不会再看脱口秀了。。。。。。。。。。。。。。。。。。。。。。。。。。。。。。。。。。。。。。。。。。。。。。。。。。。。。。。。。。。。。。。。。。。。。。。。。。。。。。。。。。。。。。。。。。。。。。。。。。。。。。。。。。。。。。。。。。。。。。。。。。。。。。。。。。。。。。。。。。。。。。。。。。。。。。。。。。。。。。。。。。。。。。。。。。。。。。。。。。。。。。。。。。。。。。。。。。
、。。
、。。。。。。。。。。。。。。。。。。。。
她说要真实,我也要真实:我不喜欢这种不纯粹的喜剧
英雄!what an honor to hear what you said!
好吧,这是打着standing comedy的旗号做政论节目?
境界是高,作为艺人来说。
我觉得类型那里可以改一下,这个不是喜剧,对那些看着stand-up comedy的招牌进来的人不公平,如果是这个类型的话那很不合格。 搞女权蕾丝演讲可以大大方方的be proud跟大家声明我今天这个告别秀要为女权发声这是个manifesto,让大家看清卖的是什么决定自己要不要听,就像马丁路德在“我有一个梦想”时候一样。claim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吸引别人自愿来,但如果太过push地让人认同,就会像马路上有大妈拉着你了解一下上帝一样让人不舒服。太过激烈的东西总是容易最后变了味道并且aggressive到让人觉得不舒服。
过誉了。
sensitive yet powerful,后半场发力后字字血泪珠玑。这不仅仅是stand-up comedy,因为我不想笑,这是一场演讲,一次比单口要有意义得多的故事讲述,因为我哭了,我思考了,而且"leave this room a better person"。谢谢Hannah,谢谢她讲这些,对她充满了敬佩与祝福。
澳洲口音真的受不了,一个月之前看的吧讲了什么基本记不清楚了,highlight不错,其他的好像都一般般
女性的脱口秀,第一次尝试
Powerful ending, so inspiring.
震撼人心。这场脱口秀中的情绪和力量宏大而强壮,是无差别摧毁人又重建人的强壮。但是,stand-up comedy还是comedy,她说的很棒,但是并不好笑。并不是说要她以喜剧(天呐)来讲述这个故事,而是comedy这个genre本身并不兼容这种形态,就像以跳水的标准给水中芭蕾评分一样。
想看喜剧的观众绝对会期待落空,它更像一场陈述自身悲剧的演讲。这位脱口秀女星因其性向而遭遇不幸,当她意识到自己从未从喜剧表演中获得释放,便选择了告别。她说,“故事才是解药”,笑话不是。但即便她理性地说出“愤怒从来都没有建设性”,她也无法控制自身真实的情绪,于是场子里无辜的直男观众仅仅因为自己与生俱来的性别而必须承受谴责——他们明明是来支持你的啊。
澳洲口音真是不习惯,全程都在看字幕才勉强跟得上。只听懂了其中的几个段子。
一场不好笑的脱口秀,但不再需要有人质疑你的能耐,这种勇敢真的需要底气。
真的不行,乔治卡林最高的专场就到9.3,现在这个9.4分肯定是高了,不能因为讲了女同的段子,就牛逼了,太容易了,讲政治性别种族的段子,现在太易得了,观众会天然地降低预期,等着你把他们逗笑。不能因为讲了什么题材,就牛逼了,就好比不是每一首政治隐喻的诗,都是好诗。这个度本来就很难平衡,不能就是为了搞笑,没有自己的表达,那就成二人转了,也不能全是表达,你来给我上课来了,我听您讲这一小时图啥,这个里面给打四星和以上的都是傻逼,没怎么听过单口喜剧
讲得很好。唯一的“问题”就是一点也不好笑,简直悲伤极了。
起立鼓掌!最敬佩的就是她说,“我不会再用贬低自己来说笑话了”。还有关于“艺术作品和创作者分开讨论”的部分,和我前阵子写的那篇文章观点差不多——你们在为那些“艺术家“辩护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他们背后那些受折磨与伤害的人
一整场下来的女权鸡汤激情演讲,虽然讲的很动人道理也不差,但是作为comedy真的不好笑(希望同性恋艺人工作时都能把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往低放一放,8好意思俺又恐同了
不好笑
连看两遍依然震撼。放弃self-deprecation的jokes选择tell stories properly非常大胆,当TEDTalk看也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