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导演可以从屎尿屁里讲出了大智慧啊?
学院画幅章回体叙事,让场景有了舞台剧的效果,镜头更多集中在演员身上,既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也让演员的表演更具感染力;黑白影像既是屎尿画面的体面还增添了浓浓的江户氛围;三个贱民阶层年轻人的日常,轻松诙谐的对话,一本正经的屎尿屁理论,讲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哲理。
电影挑了一个绝佳的年代,黑船打开了国门但还没到明治维新,这时从外面刮来的新思想从贵族阶层开始往下影响到住长屋的贱民,社会结构出现各种形式的动荡。
就像“世界”这个词,从单纯的佛教用语变成了每个人心中具象的事物,甚至可以描述出来。
阿菊是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符号,阿菊骄傲,阿菊悲痛,阿菊失语,阿菊的小心机……什么武家出身还是掏粪浇田,都有悲欢离合;中次是懵懂憨憨需要更长的时间去领悟,但最终也在阿菊的指手画脚下明白“这世界我最喜欢你”;矢亮最真实,说这个世界就是吃进去的都会变成屎,然后屎里长出新的粮食,人也不过是这个轮回中的一个阶段,逃不出生死。
仅有的几帧彩色画面正是表达生命中转瞬即逝的美好吧。
影片艺术风格非常独特,画面精致,表演扎实,在风趣幽默中莫名笑出眼泪。
金子、阳光,还有啤酒。
我们拥抱黄色。
还有呢?
油垢渗浸的衣领、长年夹烟的手指、老朽的脸面,这一切指向的腐烂,我们无法回避地也和这些黄色共生着。
当然,还有粪坑里的黄。
但这是一部黑白电影,《世界的阿菊》,你若有幸在大银幕上观看,你可能会欣慰,欣慰因电影中的刺激性画面使得你座位右边吃零食的嘴停下来了,影院终于变得和电影中的那个下雪天一样安静了。
但你也可能会恼火,恼火因电影中的刺激性画面使得你座位左边那个人拿起了手机开始屏摄。
于是你恨不得冲进现在银幕上的那个刺激性画面里,捞起“那物”糊屏摄人一脸。
刺激性画面里的“那物”就是《世界的阿菊》里最大的主角,粪便,我们永远共生的热烘烘的黄伙伴。
一个爱讲冷笑话、兢兢业业的挑粪工人矢亮突然缺了副手,便忽悠了一个靠收废纸为生但收入实在微薄的年轻人中次成为其副手,于是两个人开始搭配干活,整日在各处收大粪,然后再卖给农场主施肥,臭烘烘一团糟里,两人合作得还算不错。
于是,我们在《世界的阿菊》里看到了非一般的景观:粪坑里粪便的特写、农人舀起粪便施肥、因下雨漏水从茅厕里溢出来的粪、挑粪工被愤怒的农场主用粪浇了一身。
屎屎屎,屎屎屎屎屎。
电影中有一幕,是挑粪老手矢亮对刚加入这个行当的中次干活不满意:矢亮看到中次直接把整桶粪倒入坑中,因为倾倒的角度不便,不少粪便洒在坑外,爱粪人士矢亮不干了,以身作则,说你怎么能这样,于是双腿跪地,开始亲手捧粪入坑……虔诚如向尊者奉上梯己,于是我们和中次一起震撼了,顺便可能也和中次一起开始从这一秒突破防线,逐渐向粪打开心扉,与其直视。
那阿菊呢,阿菊是谁?
其实在挑粪工矢亮遇见了副手中次的那天,他们也共同邂逅了这个来自落魄武士家族的小姐阿菊。
那是一个下雨天,三人在茅厕的小屋檐下避雨,一个绝对恶臭的环境里,身旁随身携带粪桶的矢亮,一脸懵懂的穷青年中次,还有看起来就香喷喷的阿菊,窄细的檐下挤着这三人,仿佛那天就把命运扎在一起了。
还是那样,江户的挑粪工二人组日日在各处收大粪,阿菊和父亲所住的木挽町长屋也是其中一处,粪里来雨里去,人们在长屋的窄巷内擦身而过,日子混杂着屎意温热潮湿地过着。
但在时局混乱之年,命运之剑随时会从天而降,一日,阿菊因寻找去决斗的父亲而脖颈被砍,从此父亲死了,阿菊哑了。
而阿菊的父亲在死前还拉了最后一次屎,拉屎的时候恰好碰上了来长屋挑粪的中次,他一边拉一边对着中次乱七八糟地说了一通,最后就在茅坑处点了题:“中次啊,你知道什么是‘世界’吗......以后碰上喜欢的女孩子,你就对她说,‘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人是你。
——这就是最高程度的喜欢了。
”话音刚落,来挑战的武士到了。
没曾想,这场茅厕会谈竟成了阿菊父亲的遗言。
脖颈被伤后就哑了的但无敌的阿菊在消沉了一段时日后又决定重启人生,继续在寺子屋教人识字。
然后呢,然后就是爱情来了。
●电影以章回体的形式分了多章,在序章和前六章的每一章节的最后一个镜头,都用了彩色画面。
这里是第五章的最后一镜,陷入爱恋中的傻傻的阿菊。
桌上是把原本要写的“忠义”写成了“忠次”。
(因心中想着挑粪工“中次”)木挽町长屋的粪坑终究是滋生出了中次和阿菊的情谊。
当已哑的阿菊拿着自己亲手做的却在路上被撞翻的饭团去中次住处找他并表白心意时,中次惊愕,他紧盯阿菊,说,“我这样身份的人,也可以吗?
”沉默的阿菊用力点头。
不像矢亮的巧舌,中次激动到不知所以,他只能双手伏地、狠拍路板、砰砰砰砰,再向天空划圆;再双手伏地、狠拍路板、砰砰砰砰,再向天空划圆;极具仪式感的体语,重复多遍,最后的终止动作都是将双手重重指向阿菊。
这时候落雪了,就落在中次家的破巷弄里,极致安静,无人说话,一个失声了,一个也失声了。
砰砰砰砰,在字幕里,补上了此刻这个无声世界里最世界的告白:
如果说导演阪本顺治只是因为视觉刺激上的考量而将电影处理成黑白,那未免过于简单。
单从影片采用的4:3的学院画幅和画面中迈着碎步的优雅阿菊来看,阪本顺治似乎是更想用黑白影像的加持来给出一种不同于彩色银幕的、有距离的、古典主义的表达。
而阪本顺治确实也在幕后纪录片里解释了,这有一种“非现实的感觉”。
电影的幕后纪录片中,创作者们不断地提到日本的循环经济模式,指的就是挑粪二人组干的把屎循环处理的事。
这是一层意思,或许它是电影制作的最初议题,但《世界的阿菊》传达出的意义显然远远超越了对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讨论。
影片的最后,寺庙的僧人也道明了“世界”的含义,就是“你向那个方向走出去,之后,还能从这个方向回来。
”人和世界一起循环往复,不过如此。
阿菊的父亲在决斗中死去,但贫民呢,一个在破烂长屋里青灯寡食的老箍桶匠,电影也给了他最后生活的希望和气力。
混乱的武士时代终将过去,贫民你我扎上一口气,还能活一活,或者必须活一活,反正世界不过就是粪海啊,不过如此。
人们彼此怜惜着,你拉屎来我挑粪,一不小心撞到了,就撞在一起取暖吧,运气好的话还能看见春雪落下的样子。
阿菊循着逝去父亲的样子,在破败长屋的细巷里四面拍手祈祷,圣洁如神女,这边挑粪工二人组就哼哧哼哧地一身干劲儿来收粪啦,一处是遥远雅致的古典,一处是入世到极致的屎尿,这二者混在一起的冲击,让电影的悲情荒诞浪漫如漏雨的粪坑一般喷涌泻出,恰似一场罗曼蒂克交响屎,噗噗噗噗噗,砰砰砰砰砰。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晃膀子看电影
对下雨的特写和声音特别吸引人,每一章末尾黑白和色彩的切换也很意思 穿着淡淡樱粉色和服面如桃花的阿菊,蘸着墨认真写下ふるさと的阿菊,仰头看天空的阿菊,无意之间错写下了喜欢人的名字、忍不住用袖子挡着脸抿嘴偷乐、好娇憨可爱的阿菊…黑木华不说话只靠表情和动作也能展现出最好的阿菊。
世界,就是没有尽头 “要是有一天,你遇到了喜欢的女孩,就对她说:这'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人就是你。
这就是最高程度的喜欢了。
” “下起雪 世界就安静了,我喜欢…雪”,想对着你说,最终还是抬头看着天说 宽一郎的表情和眼神柔和悲悯又真诚。
我们就是靠屎吃饭的啊!
(说出来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堂堂正正地活着,做着本职工作,有什么该让人瞧不起的呢?
咱俩要是都不在,江户肯定要被屎淹没了!
下次捞屎时偷点懒好了,怎么样?
亮亮好贫好搞笑!
阿菊目送中次离开后把脸贴在门上静静微笑起来的样子好温婉; 大雪中安静相拥的两人太动人了… 都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让人忍不住想要定格的最好的一幕😭 世界的阿菊,阿菊的世界。
矢亮虽然是一个挑粪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最后还是把大粪浇在了长期谩骂殴打他的武士宅邸的门卫头上,或许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这样吧,长期忍受偶尔反抗,当然也有一些人从不反抗。
对于矢亮来说美食吃进肚子拉成大粪,然后大粪浇到地里会孕育美食,矢亮的世界就是这么个轮回,你盼着生活会美好,但生活兜兜转转一圈后,又骑在你脖子上拉了一堆稀屎,但这堆屎也许不是坏事,只要你能接受它,就能把这堆屎拿去施肥种出粮食来,吃了粮食在拉屎,这就是一个生命轮回。
可如果你不接受它,你的世界就塌了。
这部电影讲述了阿菊日常生活的有边界的世界、阿菊所处的幕府时代末期的世界,以及19世纪中叶相对于日本的外部世界。
生活在这个世界的阿菊是历史上的无名者,但她是影片的中心人物,所以后两个世界的故事被留白处理。
同处一个时代的人因眼界与格局的差异形成了迥然的认知。
“世界”到底是什么呢?
作为下级武士的阿菊的父亲说:“世界的意思就是没有尽头,如果有一天遇到喜欢的女孩子,你就对她说:世界上我最喜欢的人是你,这就是最高程度的喜欢了。
”这是父亲在粪坑边对喜欢自己女儿的掏粪工说的话。
在最污秽的地方说着最纯洁的话。
但如此期待看到新世界的父亲,没能看到脱离粪海的新世界。
掏粪人说:世界即粪海。
此时距离明治维新还有11年。
阿菊因父亲而受到牵连,受伤成为 喑哑 之人。
她原本在寺院教书,如今 口不能言,只能书写,但寺院僧人说:你可以靠书写继续来寺院教书,只做一半就好。
因为“人”字 由一撇一捺构成 ,事情只做一半就好了,另一半别人来做。
嗯,“人”字不是强调相互支撑取暖,而是强调一个人不可能做成所有事,没关系,那就由众人来做好了。
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时说,“海地这个国家就是个粪坑!
”其实,尚未脱离粪海的地方何止海地一个呢
日本江户后期的安政和万延时代,距离德川家族的消亡还有八年。
这一时期的社会阶级亦处于嬗变之中。
尊严问题是人处于社会共同体之中自主意识觉醒的结果,更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
在第十届丝绸之路电影节展映影片《世界的阿菊》中,阪本顺治将尊严问题放在了幕府锁国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探讨,采用了喜剧的形式,用幽默将社会矛盾荒诞化。
人粪作为贯穿始终的意象,在黑白影调下成为对尊严的问号和对人性异化的批判武器。
至此,在章回体的叙事中,阪本建构起对对立的抽象概念的思索和具象电影的对应体系。
一、卑与尊:人的异化与人的生存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者 , 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深刻论证了 “人是目的” 这一思想。
随着人成为 “价值主体”, 人作为至高无上的目的也得到确立: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 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
影片中的宽一郎和池松壮亮扮演的掏粪工,对长屋平民街的百姓来说,是清理污秽的工具,于是在粪便溢出时抱怨“工具”的缺席。
此时,“粪便”成为人异化的符号,人的属性在恶臭现实面前荡然无存。
“粪便”同时也是一个阶级隐喻,是幕府时代下贵族对无产阶级的异化视角。
导演直观地揭示了这一现象并加以批判:对于售卖粪便的卖家与购买粪便的地主来说,掏粪工作为贫穷的庶民阶级,是被他们视作社会的‘粪便’,因此常常对两位掏粪工施以拳脚交加。
在阿菊和掏粪工走在一起时,曾经的武士家族小姐会捏着鼻子投向白眼和嘲讽,和掏粪工走在一起的阿菊,沾上了粪便的味道,成为她们眼里“阶级堕落”的对象。
在封建的社会阶级视角下,人沦为最低贱的排泄物,人性的冷漠从未如此尖锐。
然而,影片却并未单一地让“粪便”意象成为现代式批判的大炮,成为污秽的代名词,将其定义为一种底层人民悲剧的缩影。
相反,阪本顺治采用了平民视角下的喜剧的形式,辩证重构了“粪便”这一污秽的象征,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人民与社会的关系。
在影片中,粪便是一种生命轮回的产物。
粪便作为肥料滋养着农田,保障粮食生产,为长屋百姓的生存提供生理上的保障;而作为被人们所厌弃的掏粪工,两位青年提供的劳动亦是在为百姓生存提供精神上的保障,而这无疑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
然而无论是粪便,还是掏粪工,他们都具有被世界驱逐的特征,是边缘化的存在。
对于粪便的意象,导演采用了中国平民主义电影对“草根”这一意象相类似的处理,赋予其属于小人物的力量,借此对背后那双高位者俯瞰的眼睛进行有力的还击。
在以经济地位和家族名望排序的世界里,如杜尚用小便池撬翻艺术界的传统观念,导演借由“粪便”的意象重述,打碎了贵族创造的尊卑观念,构筑了一套属于平民的尊严观念体系。
二、伤与剑:荒诞喜剧与反抗哲学在加缪的哲学体系中,世界是荒诞的,这种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
在影片中, 由池松壮亮扮演的掏粪工,就深陷这种世界的荒诞感之中,他如触怒众神而不断将巨石推上山的西西弗斯:掏粪、挑粪,永无止境。
他的种种自嘲为观众提供了许多笑料,然而不可否认,他正是在用幽默麻痹自己在贵族面前卑微的、满是伤痕的灵魂,而这正是加缪所批判的面对荒谬的虚无主义。
粪便的买家与卖家,都曾把粪便抛向他,此时,粪便就是痛苦,就是伤痕。
而在遇见阿菊之后的掏粪工中次,爱情进一步地使他感受到了日常生活的机械性,并对其存在的价值和目的产生了怀疑,他意识到尊严的丧失。
因此在有了心上人阿菊之后,他无法再对池松壮亮扮演的掏粪工在被凌辱时抖的包袱发笑,因为爱情赋予了他尊严,使他难以忍受对贵族卑躬屈膝的生活。
尊严是唯一反抗荒诞的剑。
《西西弗斯神话》上译版的译者沈志明如是总结加缪对处于荒诞中的反抗者的理解:“荒诞人直面人生,不逃避现实,摒弃绝对虚无主义,怀着反抗荒诞人世的激情,坚持不懈。
”影片中获得爱情的中次,在田间对年长的掏粪工抛问:为什么总是如此卑微?
为什么不反抗?
最终池松壮亮饰演的掏粪工以粪便为武器,抗击了凌辱他的武士贵族,反抗了荒诞的世界。
粪便突然从松散的物质变成了一个进行阶级反抗的武器,而赋予他如此力量的,正是人的自尊。
至此,在两个掏粪工追寻自尊的轨迹上,“粪便”这一意象完成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辩证重构。
三、净与秽:世俗与爱情 阿菊作为武士出身的女儿,始终带着和污秽的平民街格格不入的自尊,她在肮脏的世界里固执地讲究属于她的礼仪。
而这对于深处污秽的掏粪工中次而言,无疑是特殊的。
影片中中次曾经有过一句台词:“雪落下时,世界都安静了。
”而阿菊在中次心中,无疑是雪一样的纯洁存在。
自尊、优雅,而这,正是受尽武士贵族凌辱的掏粪工中次所被社会剥夺的。
影片中对爱情的“出世”进行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幽默描摹,阿菊写下中次的名字后,在爱情的狂喜中躺在地上翻滚,引发的动静打翻了过世没多久的父亲的牌位。
这一细节正是对爱情的生动隐喻:爱情的蜜糖,超越世俗的种种砒霜。
武士家族的女儿阿菊曾经连如厕也讲究礼仪、不让掏粪工念自己的名字,而如今会跨越阶级的沟壑,爱上掏粪工中次。
爱情使人跳脱出封建世俗建构的意识形态,回归情感的本源。
当阿菊带着被车轮碾脏的饭团,找到中次的时候,中次误解了失声的阿菊的意思,却没有误解阿菊对他的心意。
他问:“连这么脏的饭团也吃了吗?
”那背后的潜台词正是,“连这么脏的我也可以接受吗?
”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中次狼吞虎咽地把饭团塞进嘴里,是对世俗观念的嘲讽,是激昂的爱情,也是对自身尊严的找回、对自己的接纳。
在那时,肮脏的饭团成为纯洁爱情的隐喻,再次实现了意象的重构。
大雪里衣着整齐的阿菊和衣衫褴褛的中次跪着相拥,乌黑的粪便是世俗苟且,洁白的大雪是爱情精神。
而在那时净与秽的分界线被无声打破,爱情正是作为一种超越世俗的存在,凌驾一切,再次赋予人尊严与生存与意义。
四、黑与白:失色的时间与彩色的情感 《世界的阿菊》中,导演以罕见的姿态回归古典的黑白影像和章回体叙事。
黑白影像无疑为影像增加了典雅的美感和历史风味,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导演用大篇幅的黑白影像来表现现实主义的部分,集中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章回末尾的彩色影像,则突出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部分,集中反映情感的流动与变迁。
在黑白影像中,长屋的四季大部分时候似乎总是在下雨,雨水滴落在贫民街坑坑洼洼的地上,粪便因排流不畅上溢。
黑白的色彩使得贫民街困顿不堪的现实,拥有了观赏的美感,而这正是阪本对人的尊严的体察,即对庶民阶级的尊重和观照自身的自省:不把平民的生活当作奇观化表达的工具。
黑白的影像处理无疑是让粪便这一贯穿始终的“奇观”合理化表达的方式。
而章回片尾的短暂几秒的彩色画面,是极具灵气的“通感”镜头。
笔者认为,他们并不以叙事为目的,而在于用殊于黑白的彩色以及一些独特的具体意象,呈现一种情绪。
檐下滴雨,草木葳蕤,绿绿苍苍。
阿菊檐下的一个抬头,是对岁月的回望瞬间,也是对世界纯真的观察;我们也看到爱情的意象:燃烧的烛与炭,分别处于在两个章回的末尾。
在炽红的火光中,阿菊与中次的情感如是燃烧。
白驹过隙,是新木之翠;爱欲流淌,是红烛曳曳。
而这般鲜艳的情感,在彩色的画面中,通感传达。
如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写下的随笔:“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情感正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抽象感知,是单调的现实里缤纷的美好。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非冰冷的机器,这正是人何以自尊的原因。
五、始与终:世界与人无论是人生理排泄的循环,还是命途生死的轮回,在世界的荒原面前,众生都是平等的。
影片中寺庙里的和尚说,“世界是从这边走出去,再从那边走回来。
”这个形容正是将一个一笔画出、不封闭的圆形作为解读世界的符号。
作为禅宗符号,它代表着和谐、平静与圆满。
这正是对直面人生、直面荒诞的三人心境的写照;在日本文化中,这个符号意蕴丰富:它是空的也是满的,是开放也是封闭的,是开始也是结束。
在影片的结尾,导演采用了一个鱼眼视角的镜头,镜头里的阿菊与两个青年走在乡间小道上。
将广阔的世界变成一个小小的球体,画面中的他们快活地微笑,他们面对荒谬,反抗荒谬,最终迎接灿烂的现实世界。
影片始终为观众呈现了一种辩证的哲学思考,这种辩证不仅仅体现在对意象使命的赋予上(如粪便),更体现在对人与世界的思考上。
世界和人的关系时时刻刻处于变动之中,如阿菊父亲,尊贵如武士,也会有被命运扼喉的下场;如中次,卑贱如掏粪工,也有拥抱白雪般爱情的机会。
从消极的角度来说,这正是加缪所说的“世界的非理性”,而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正是这种荒谬给了人们对抗的可能。
反抗正是对存在一词倒影般的批注,也是人和世界连接的纽带。
在属于自己的微观、具象的世界里,个体能够找到自身意义而存在,带着自尊生活,而非在荒谬的日常中机械苟且。
那么无论从哪里出发,都能找到归途。
时时刻刻,亦始亦终。
我猜这正是导演对“世界”,这个广袤名词的理解。
《世界的阿菊》是去年日本旬报十佳之首,慕名而看。
说实话,很难按耐住对满屏的屎及满耳有关屎的台词的恶心,即人的大便。
非常恶心。
所以导演用做成了黑白片,以降低这种抵抗感。
黑木华依然非常出色,如不是她,我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忍住了恶心,看完后,竟很茫然,于是我看了好几篇国内国外影评,企图找到我没有看到的点和意义。
可是真的就是我感受到的这些了,他们也没有给出更多意义。
这是一部讲江户时代末年,武士式微,市井繁荣,黑川事件之前两年的日本(黑船事件后幕府被迫结束闭关锁国向世界开放),其中,两个掏粪工(一个是市民,一个是家奴身份)的生活,还有一个没落武士家族之女的故事。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吗?
不是,实际上是讲阶级的,虽然没有提倡暴力阶级斗争,但也旨在打破阶级不平等,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味道。
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世界”这个概念,强调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小,而一定是在世界的另一面还有另一个世界。
再一点,武士在这个片子里是悲剧角色,没落而无所适从,即便是唯一能觉醒自己是井底之蛙的人,依然除了徒徒战死没有别的使命。
满片的shit, 真的,导演想让你真正跟屎生活在一起,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屎还是隐喻的屎,他没有讽刺屎,因为他说人们靠屎吃饭,但是他讽刺了阶级中的生态圈。
三个主角最后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青春,当他们一同感叹着青春走向竹林深处时,片子戛然结束。
是啊,还能怎样呢?
从技术层面讲,这个用现代技术拍复古的黑白片是真出色,江户时代的棚户、季节的变换、尤其雨水,除了屎以外,每一帧都是一句俳句。
故事发生在江户时代末期,两位男主角是掏粪工,女主角是没落武士家的女儿(也就是标题里的阿菊)。
影片采用章回体的叙述方式,从男女主三人的视角,交替着讲述贫民阶级如何讨生活。
全片是黑白色调,穿插有少量的彩色画面。
这些忽然明亮的画面和每章的标题一起,给电影增加了许多可爱的成分。
说实话,开头男主的掏粪场景还是有冲击的,剧场里大家纷纷遮住了眼,低下了头,有小声惊呼,也有讪笑声。
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类似的场景再出现时,大家变得安静了,我也突然有了这样的想法:“啊,其实这就是贫民实在的脏臭生活。
像电影里那样干净在外、腐烂在内的人,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影片里中次(男主之一)说大哥(另一男主)是“有强大的感情,懦弱的心灵”。
说大哥只会说笑,却从来不敢反抗(欺负人的武士)。
为什么叫“世界的”阿菊呢?
电影里,阿菊的父亲向中次解释了“世界”这个词,是整个天空的意思,是一直往前走还是会回到这里的意思。
这个故事没有贫民英雄的转折,有的是女主无法挽救父亲的命运,也没能随父亲死去,捡回一条命后继续教书;有的是男主做着挑粪的苦营生,日渐消瘦时收到女主送来的饭团,他想对女主说些什么,但不会读写的他总想不起来“世界”这个词,只能在雪地里拼命敲打地板,用手指着天空画圈;有的是大哥没有如他说的那样去“掀翻世界”,在反抗了武士之后,背起粪桶就逃跑……故事没有峰回路转,但都真实可爱。
世界就是从这里一直走,最终还是会回到这里的东西。
世界的阿菊,世界的中次,世界的大哥,世界的许许多多人也是,就这样脏臭、困窘地走下去,走回这里,也一直走下去。
世界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由不得任何人的失速前行。
比如我们平时的餐饮习惯就有了质的变化,预制菜的突现,大大降低了饭店的成本和发展多元的可能,我们似乎也麻木的习惯着,更似乎不可选择的接受着这样的变化。
可是久了,大家也意识到,这不是真正意义上吃饭了,原来的舌尖味道渐渐远离,更不要说慢火烹饪了。
甚至有人跟我说,以后到广州不用早起去早茶了,预制菜已经慢慢倾覆了整个餐饮……电影也无法绕开这样命运,资本“遵循”着市场,以他们的认知,不顾一切的挟从业人员席卷着韭菜的口袋,以往数据佐证也好、翻拍也好,只要再加几个明星,文化就成了他们的工具,只要赚钱,毁了彼此和这样世界又如何呢。
但是,久了,大众也一样反感着这样的速食,渴望回归“味道”,普罗大众渐渐不约而同的期盼“原来的味道”。
我们春节档电影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印证。
《世界的阿菊》的出现,虽然很难成为坐标似的经典,但它的意义极其非凡。
它有吹响日本电影鼎盛时期号角的模样,扎扎实实、不急不缓的展现着简单而又浓郁的爱情故事(一个社会地位尚可的武士女儿,坚定的选择地位最卑微的掏粪工。
)没有任何外加的多余修饰,浑然天成着,远胜于文德斯和役所广司的“完美的日子”。
也没有辜负了我对真正的日本电影的深切期望。
我也坚信,我们中也有人在这样努力着,终有一天,会以银幕形式照亮这个世界的!!!
电影设定在明治维新尚未开启的东京都(江户)附近,讲述了落魄武士家庭的女儿阿菊,掏粪男孩版阿呆和阿瓜,长屋(类似筒子楼大杂院的居住格局)居民围绕“屎溺”结下缘分的故事。
影片内容淡淡,节奏缓缓,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弥漫着“粪围感”,情节缓缓展开,竟然给人一种清新浪漫感觉。
“时间”,标准化,效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礼物”,机械、医疗、城市化赋予了二十世纪以后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疾病”“死亡”“秽物”作为“他者”成为了人们极力摆脱的对象。
否认衰老就是肯定活力,否认肮脏就是肯定秩序,否认死亡就是谋求永生...现代化的世界成为单向矢量——只有向前。
谁不想永远年轻貌美、气壮如牛?
但问题来了,怎么解释矢量尽头的无限和生命之有限的头疼问题?
看到电影,笔者想到在那些被遗忘的世代,人们的时空观可能是不同的。
“轮回”可能是最令人心安的世界观: 饭吃下去变成屎,五谷轮回重成饭; 世界就是往左手边一直走,总有一天会从右手边回来; 岁月就是冬去春来又到冬...而如果恰好在青葱岁月和良人告白,就是当下最美好的际遇。
“这就是青春啊!
”电影中人物不住感叹。
单向矢量世界下的我们过早背负了疲惫,进入AI时代的我们,等老了、疲惫了,还能顺着同一个“世界”的方向回到“故乡”吗?
也许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吧!
在线性叙事霸权的时代,对当下的自己温柔一些。
影片倒数第二章,阿菊给中次送饭团🍙,两人打“哑语”倾诉心中感受,是让人感动的瞬间。
刚挑完粪回家的中次身上还有挥之不去的味道,两人轻轻地拥抱在了一起,大雪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填满了粪桶,这可能是电影唯一一个非现实的镜头吧?
但难道这种无言的情感不是青春的奇迹吗?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3.5
慢节奏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Cannes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