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这部电影是我在豆瓣上评分很高的电影,也是这点吸引了我去看。。
与其他的爱国类型电影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使用过多的去描述我们熟知的抗战故事,反而将镜头对准了战争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部慢电影,使用了很多长镜头、空镜头和固定镜头。。
主演何卫国(金士杰饰)的台词比较少,主要是使用身体表现去表演这一电影。。
总体来说,前面20多分钟是他的一些日常生活,后一部分是他去以前抗战的地方。。
以他去送战友最后一程为电影开头,办完事情后,打了一个电话给朋友,说“麻子走了”。。
在他(金士杰饰)的邻居(陈强华饰)邀请晚上一起喝酒聊天下棋,何卫国(金士杰饰)说的一句话“我不要钱”体现一个老兵不屈的精神。。
也从这一对话,可推理出何卫国(金士杰饰)是国民革命军,邻居老王(陈强华饰)是共产党革命军。。
后面引用了一条新闻,是一个画外音,镜头主要是描述何卫国(金士杰饰)的表情变化,一开始的不以为然,一听到国家对抗战老兵的尊重,以及国家对他们的肯定,然后泪流满面。。
第二天,何卫国(金士杰饰)满脸笑容的出去,打算把这一好消息告诉战友二虎,却得知二虎也去世了。。
影评并没有直接的说明二虎的去世,而是用何卫国(金士杰饰)的表情变化来体现出来。。
后一部分,何卫国(金士杰饰)脱下平时的衣服,换上正装去见战友。。
用倒叙的手法,使何卫国(金士杰饰)回到抗战的时候。。
在影片的最后,老兵敬礼的图片,以及用数据来说明抗日对中国的伤害。。
提高影片的影响。。
使影片更加震撼。。
为什么说是良心电影。。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是在“消费历史”,也就是商业化。。
可以认真观看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并没有拉赞助,而且在微博等的公众平台上没有预热,没有想告诉所有人,影片要上映了。。
而是默默的在视频网站上映。。
这样的做法,我想也是何一铮导演想通过影片,诚意十足的对老兵致谢。。
告诉我们年轻人“不忘历史!
”。。
我们也应在观看过后,去想想有多少向何卫国(金士杰饰)那样的老兵,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为了我们的和平,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1937年的抗战,1945年的解放,离我们00后真的很远很远。。
我们只不过在历史书上看到一些8年抗战期间的大事情,我们只是在“神剧”中看到一些家喻户晓的战士的故事。。
至于很多的人,我们连名字都没有听过。。
国家在9.3号给大家放假,在9月3号举行阅兵仪式;学校在每周的升旗仪式,反反复复的提到8年抗战,抗战胜利,雷锋精神……的话题,在学校广播中讲抗战题材的故事。。
社会对我们不断灌输这个话题,就是让我们00后,永远的记住这一段历史。。
就是我爱看日剧,我喜欢日本的风景、食物,我也会不会忘历史。。。。
希望不单单因为影片带来的震撼所忽然的去帮助他们,而是一个对老兵长时间的关注。。
更做不要一手拿着摄影机,一手拿着钱的事。。
几乎没有任何宣传,《老兵》的正片便悄悄登陆了几家视频网站。
选在这个9月上映,自然是多了一层向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的意味。
然而,在这个举国同情的日子里,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却并非愉悦,而是一些酸楚,与反思。
很多人之所以来观看这部电影,都是被海报上的那个老人所吸引。
也许你是因为《绣春刀》、《痞子英雄2》等院线电影或是《我可能不会爱你》等偶像剧结识了金士杰,然而,他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台湾的舞台剧表演大师。
被剧场人们亲切称为“金宝”的金士杰,在将近30年的戏剧生涯里导、演了无数佳作,包括我们熟知的《暗恋桃花源》,是真正的台湾戏剧的开创者与灵魂人物。
他的表演能有多好?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境界:可以很松弛,收放自如、毫不刻意,真真正正进入到角色中的境界。
在银幕上,金士杰也算是常有露面,在这里便不得不提到杨德昌的著名作品之一《恐怖分子》了。
在《暗恋桃花源》中有出色表现的三位男演员:金士杰、李立群与顾宝明齐聚本片,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去年参加金宝的对谈会,被问到出演《绣春刀》的经历,金宝打趣说因为做了爸爸,最近会多出演一些电影来养家。
这一年,他还将在青春文学作家落落的处女作《剩者为王》中出演重要角色。
而不同于其他的那些电影作品,金士杰出演《老兵》,想必有很大的原因是看重了剧本背后的深远意义,那便是:借助电影的媒介,唤醒社会的重视。
正如近年来,《亲爱的》、《失孤》等电影所做的一样。
电影时长五十分钟,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是对金士杰所饰演的国民党退休老兵的生活状态的展现,而后半部则反映了老兵酝酿着祭奠亡去的昔日战友的整个过程。
这是一部“慢”的电影,大量空镜头与客观视角的使用让本片带有了较浓厚的纪录片色彩,而事实上,正是这种较慢的节奏,才能让坐在屏幕前的我们去体现这群被社会遗忘的老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前半部对生活状态的展现是让人心碎的:居住在荒凉山村的破屋里,为死去的战友草草办了葬礼后,只有一条老狗相随,整日坐在革命遗址等待与游客合影赚取生活费,只有墙上的照片能让他想起往日的辉煌。
那样的日子缺少激情与欢笑,甚至没有什么寄托,不是生活,只是生存。
导演在这里对细节做出了很好的把握,运用表现主义的手法,将悲凉渲染的更加浓郁:从高处向下望去,居所的房顶与空间构成了仿佛棺木的形状;老兵给昔日的战友打去电话,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划去了电话本上的那个名字;配合着戏台上舞枪的霸王,老兵正看的起劲,而裤管里却悄悄流下了尿液......这一段金士杰对老兵身体上的力不从心与内心中痛苦与麻木刻画的极好:时刻佝偻着背,大部分时间呆滞的神情以及不多的言语,还有在自己失禁后的失声痛哭,导演在这一段把特写对准了金士杰,让这位老艺术家的每一声低嚎都深入到了观众的内心深处。
于是,进入到全片的后半段,老兵换上皮鞋、军服,买了酒,缓缓地走向村中的山头。
他买给了跟来的小姑娘一根棒棒糖,告诉她,“爷爷要去看看老朋友”。
那一段在蓝天白云绿草下的攀爬让我想起了《飞屋环游记》开场那段动人的蒙太奇,他走了很久,终于抵达了山顶上刻着他们曾经荣光的石碑。
在那一瞬间,曾经他们在战场拼杀的场景浮现在老兵眼前,这里导演巧妙地把过去与现在交融在一起。
那些年轻的士兵从他身边快速跑过,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搏斗,仿佛时代更迭般将全片的情绪被推上了巅峰。
那首老人轻轻哼唱的《大刀进行曲》,或许就是对许许多多向他这样的老兵的心境的最好诠释吧。
在全片最后,几十位老兵敬礼的相片映入眼帘时,我想每个观众都已经懂得了这些为我们打出了如今美好生活的老兵们的伟大与不易,明白应该去感恩,去铭记,有这些,说明这部电影成功了。
说回之前的话题,爱国主义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
我想,一味去呐喊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或是一味去煽情妄图赚取观众的眼泪,这并不可取。
而对于当今市场上某些主旋律电影自以为加大制作就是震撼、刷到票房就是成功,更应为我们所不齿。
几年前一部备受好评的《十月围城》,个人也十分喜欢。
细想一下,其实片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同样也是爱国主义,但之所以它能打动如此多的观众,在于对于所要陈述的观念,它选择了让观众去理解,而非强行将其施予观众。
另外,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并非许多主旋律电影中的高大全,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愿望、爱恨情仇,这样的人物做出的选择与举动,才会让观众有所体会与共鸣。
《老兵》也是如此,它有煽情,然而煽情并非影片的主体,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在呈现,呈现一种真实。
只要这种真实本身足够有力量,哪怕只是去呈现,就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
我想这,真的值得许多电影工作者去思考。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能拍出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加上金宝出神入化的表演,我衷心的希望,这部《老兵》能被更多人看到。
他值得我们的赞美。
2021第一影,彻底哭成狗。
炮火纷飞的年代过去了,幸存的战士已到耄耋之年,无赫赫战功,只剩早已斑驳的三枚军功章保存在铁盒里。
他靠守着又破又老的屋子,与参观的游客合影维持生计,两元一张。
难得高兴地拿公共电话拨通了老战友电话后,他划去了一直小心保存的电话本上,最后一个战友的姓名。
几天后一个有阳光的下午,他换上留存的旧军装,穿上破洞的黑袜子套上了仅有的老皮鞋,用不多的零钱去小卖部买两瓶白酒,颤颤巍巍缓步上山。
在曾经是战场的山头,拿碗与老战友的英魂共饮, 不觉已满脸通红。
乌云遮蔽阳光,又是战场黑烟弥漫。
日寇开始进攻,战友们满身焦灰,紧握步枪站在身后。
军歌毕,杀字起。
那些年龄早已定格在70年前的年轻战友们依旧冲向日寇,用命与敌人近身相搏。
年久失修的纪念碑下,端正摆着他刻了很多个日夜的木板,上面全是战友们的籍贯和姓名。
历史是最普通的士兵们在战火中改写的。
不能遗忘。
不敢遗忘。
剧中,说到打完鬼子就没有了。
十几年(经常说成八年抗战,实际上31年就已经开始了)的与异邦周旋,经过艰难的拼杀,终于赶走了日本鬼子,本以为赶走了日本鬼子可以太平了,不料还要与自己的同胞杀个你死我活。
厌烦了战争,厌倦了各种厮杀,最后却不得不再拿起枪!
为了什么?
真的是如所说那样么?
历史本来就是姑娘,任胜利者蹂躏···········但是历史终究会被还原,留予后人说。
是好片,画面的处理和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如果一定要挑刺儿的话,我觉得就是有点“匠气”,有些地方看着不是很自然,也少一些地气,但总体感觉还是好的。
泪点一:“走得还蛮体面”——人活一辈子,终究不过是一个“走得体面” 。
泪点二:“打鬼子那会儿痛快 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还没找到合适的词句形容。
泪点三:看新闻压着声音痛哭——他们要的是什么,是认可,是价值和尊严,是体面。
一个时代在一代人心里烙下的深刻印记。
短评中写不下了.....几年前大连电视台播报过一条九旬抗战老兵上山当道士的新闻。
抗战时期老兵十多岁就参了军,当时的房子也捐给了政府,建国后几经辗转来到大连的农村,这么多年从没享受过政府的任何待遇。
孙子要结婚,家里四口人住在一起,老人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去了山上当道士,虽然山上条件简陋,但是有地方住,还管一日三餐,家里劝了很多次让老人回家,但是老人执意要留下。
记者问老人问什么不回家,老人说,以前我革过命,现在还革不革命,我觉得还应该继续革命。
老兵作为一部向抗战老英雄们致敬的短片,虽然片长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却只通过金士杰一个主要演员的演绎就很好的表达出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片中金老师只有寥寥几句的台词,剩下的时间基本上都是靠复杂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对一个抗战老兵的复杂心绪的展现,在这里不得不惊叹金老师的演技是如此的精湛和传神。
而当他听闻当年的老战友一个一个离开人世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悲痛全通过他一个人孤独的哭泣中发泄了出来,而他能做的也仅是在痛苦中祭奠他们,但是他本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有时候会尿失禁,不过相对于自己的身体衰老带来的苦楚,远不如他内心的失落和孤寂。
片中开篇有讽刺的一幕,游客们对于红色革命旧址的合影热情远胜于革命英雄们,而金老师所饰演的抗战老英雄也仅成了一个用金钱换来合影的道具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在正视历史的时候,还应该去思考历史,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段尘封的记忆,更多的是一份对人生和国家情怀的感悟,而革命先驱们更是必须去关爱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他们曾经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是巨大的,理应得到全体社会的关爱。
一个被时代进步所遗忘的老兵 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但却被独自困在这个笼子里缅怀过去 他没有任何立场去为自己呐喊 或许已经被时间消磨了他的力气 他们的被遗忘也许是因为人们的粗心所导致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应该去记住这段历史缅怀这段历史 现今中国抗日战争的老兵平均年龄都达到了90岁以上 他们的人数正在急速下降 他们值得被所有人善待和尊重导演及合作人为了表达对电影题材的尊重没有加入任何的植入广告 想让这部电影变得更加有意义 导演对电影的用心很深 不想让这段情怀过于直白让剧情更压抑 有一种明明深情但却又故作抽离的手法 让人对这位有故事的老兵好奇 这样用心拍电影的导演也同样值得被大家记住。
题材很好,金宝演技也特棒,不过感觉有些地方不真实或不饱满,如反复出现的鸟鸣,很明显是人工添加的因为从头到尾除了个别声音不同其他的"叫法"都一样,要我理解为同一只鸟也有些勉强。
最后高潮老兵在山顶老泪纵横地唱歌时,像时光倒流屏幕上出现当年打仗的情景,虚实相交,但导演用了很多慢镜头与定格画面,这些不够体现当时战争的激烈,而在动态场景时,士兵打斗的动作也有些"华美",总体给我的感觉不够强烈,不过也许导演就是想传达一种不那么热血沸腾的画面,体现在老兵的记忆里当时的画面被时光模糊得只剩下这些了。
不过影片总的那种静谧的气氛渲染的很好,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看之前没有带着许多预设,然后被许多细节打动。
我的奶奶也是一个抗战老兵,从山东一路南下,她说不出“家国情怀”这样的大词,但她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真心相信且践行的人。
我在河北调研时也碰到一位二等军功的老人。
他说他不愿和人拍照,但逢年过节总有人来拍照。
那些来看他的人,只是把他当作自己各种仪式中一个合影的物件。
他的指节因为旧伤而肿大,明明可以免费在北京医治,他却因为迟迟治不好而不希望再花国家的钱。
他曾因军功而在战后有谋取官职的机会,却觉得自己废人一个,宁可把机会让给别人。
再说回我奶奶。
她也像电影里的老兵一样,笨拙得用着座机,一个人在家一遍一遍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用沙哑的声音唱不再听得出曲调的战歌,用平静的语气说哪个旧友又走了,过节时爱包饺子。
她脑梗之后不太认得出人,精神不爽利之后,夜晚常常惊醒,大喊“不要打我”,不知道是不是以往的经历。
好后悔没能再多听她说说以前的事,也好后悔没能在国内的时候多陪陪她。
希望早日相见。
一定要再相见。
都是人,都上了战场,都为国家流血,这一点我们是共同的。
摄影非常牛逼,记住是对历史最好的态度。
影片观感不错,构图、场景颇用心,能抓住人。亦重在展现生活之日常细节,以及营造一种情绪的氛围——这是对叙事的补足,也是对叙事的弱化。叙事并非可有可无,可以具有强烈的冲突,也可以是日常的碎片,但必须具有内在的张力,影片在此有不足,不够深入。金老师的表演到位。
离谱,50分钟我他妈看了个啥?金士杰舞台范儿的表演实在太他妈油腻太刻意了,简直尬到地缝,但也是归因于剧本烂。对白混乱,另一个老兵和她孙女一点意义都没有,战争闪回片段莫名其妙还加特效,无从起无所终,情绪完全就不对,乌云压境简直他妈刻意到死,对抗鬼子的情绪完全没有找到现实中的对应。电话本、尿失禁几个细节尚可。导演只是发现了一个有故事可塑造的人物,但是完全没有讲故事和用电影语言表达的能力!集错本都进不了。
国军老兵靠给往日死敌看门才能维持生计,莫大的一种讽刺,对于共赴国难的抗日将士,我将永志不忘,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传给下一代!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整个短片不仅是题材视角独特,关注了一个国民党老兵,金士杰也留下了过于完美的表演,看电视默默哭泣和最后想象中的冲锋,都是教科书级别的。而且代入一下,简直破防。
老兵不死。老兵需要关怀,老兵需要被铭记。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学习而应该是骨子里的感恩与体会。战争的残酷和平年代无法想象但老兵的故事却应该被传递和铭记。
金老演技爆棚啊!刚要流泪就结束了,太短了…没看够
网发行、何一铮执导、金士杰主演的电影。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
二野特种兵高射炮七团二营四连班长汤学经前来报道。1931年生人,1945年入伍,先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淮海,平津战役,抗美援朝,享年88岁,祖国不能,也不会忘记你们!
一寸山河一寸血。老兵不死。
情怀不错,台词演技音乐其他都不行,2星,给一星是豆瓣居然给8.7分,有点失望
立意很好,但是篇幅太短,充满了仪式感,没有丰满的故事,充其量算个小品,片尾真实老兵的敬礼值得加一颗星。《老兵》2018-196
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对老兵群体的关注和致敬,也在于它对历史记忆的尊重和对人性光辉的挖掘。
这不就是一个合格短视频吗?
铭记历史
此短剧纯属纯属自我淫意,毫无诚意
唉
好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