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高作为导演讲述了项目的整个创作缘起和大概过程,这基本上应该打消了网上很多噪音和八卦,高群书导演在过去20多年以来,素人和真实质感,一直是他导演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底色和核心创作思路在网上看到很多人,只是因为女演员三个字,就直接惯性思维跟什么资本的力量挂钩,所以作为主创的这种第一时间回应还是非常及时的当然,网上永远有噪音,但影视作品就是拍给一部分喜欢它的人看的,的确也从来不必苛求人人喜欢
在微博上,此剧主打“小成本”,似乎以此就可以解释很多质量上的不足。
但在这里想说一句,小成本不是制作业余轻慢的理由,更不是质量缺陷的借口。
有的东西和资源有关,有的东西则完全是态度问题。
剪辑就是后者。
最典型的就是第一集的开头,张颂文和韩庚在一段没头没尾的场景里出现,突兀地开始吵架。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关系,各自的身份,也不知道他们遇到的情况,只能从只言片语的“女儿绑架”“大哥小弟”“你真傻”,以及呼啦涌上来对峙的双方打手,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之中,勉强进行一些理解。
个人看来,这段戏无非是两个用途:直接给高潮来“强行突出演技和戏剧性”,以及标记“我们有张颂文和韩庚” 。
这未免也太不尊重创作,太心态失衡,也太过于业余外行了。
成本当然会局限很多东西,影响一定的品质,但它决定不了所有环节,更不是摆烂胡搞的合理化借口。
再多的不谈了,所有人一眼可见,无需废话,没必要。
《猎冰》看完,刚好感冒,又头痛,还受它折腾,太难受了。
赵青头三言三语把黄宗伟的人性给骂醒了,我刚开始一听,觉得说这些只会更加激怒伟哥,没想到他就这样被她征服了,于是他反手把为自己卖命的枪手给灭了,直接出去投降了,伟哥出来后问,刚才那些话是你喊的吗,她说是我,然后伟哥说,我记住你了。。
听着多少有些落寞呀,没想到我这么强悍的角色就这样被终结了…… 官军得有多缺人,让一人孕妇去枪战和手雷现场喊话大毒枭。。
是因为她喊得特别好,还是因为别人都喊不出来这些话……也怪小段同学,那么饥不择食居然把赵青头给孕上了,一般来说不是孕早期比较多孕吐,到中晚期好像不怎么吐了,但是她不,看着那妆型至少六七个月了,居然还在孕吐,要不就是人设不对,要不么就妆造的肚子太大了。
小段被整得七上八下的,也对,为自己的饥不择食买下单吧。
小美这个角色如果深挖一下其实可以很好,结果居然被刀手一刀给灭了;阿龙挺好的;昌哥其实也不行,用力也太猛。
昌哥和谭瞎子最搞笑,两个大佬搞了那么大阵丈,造了两千公斤,结果人都死了,帮派被灭,东西还被我警缴了一千九百公斤,剩一百公斤被阿胜弄走了。
然后阿胜全卖到境外去,主打一克都没有在境内流通呀。
所以,其实换个角度想,伟哥在剧最后对儿子说了一句,我其实是卧底,好像没毛病,他单枪匹马灭掉了最开始的贺老板,然后又灭了昌哥,然后又灭了谭瞎,然后又灭了阿东的跨国集团,并且保证所有产品没有流入国内市场,并且毒资被缴,然后功成身死赎身前罪,简直比John Rambo还要更Rambo,整一出魂斗罗呀,没有伟哥,哪来这么大的丰功伟绩,他一个人,打掉了几个大集团。。
近几年,国产电影电视剧开始往警匪片发力。
无论主题是扫黑除恶还是缉毒反诈,一个最大的噱头就是悬疑,换句话讲就是让观众有代入感,猜不透下一步路怎么走,这看着才算有爽点。
这方面爆火的《狂飙》算是起了一个好头,虽然后十几集美中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无论是演员演技,故事剧情都值得推敲,整体上仍然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犯罪片。
接下来让我们聊聊这部剧。
演员的演技暂且不表,但是这部剧的逻辑真的值得说道说道。
先说正派,从第一集开始就像开了天眼一样,赵有男的一句话我印象深刻:“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黄宗伟预判了我们的预判”。
我感觉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送给我们的警察队伍:“这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警察预判了我们”。
整场戏中,感觉像是只有1.5个jc,其他的都是纸片人,小段好一点,起码是工具人了,算0.5个jc。
跟着女主多了许多戏份。
女主重要到什么地步呢?
怀孕了都要加入专案组,这个缉毒队没有她都扫不了毒。
其他的我都忍了,兄弟们你们是真没看过最后两集,赵有男凭借广播的音乐精准推断出阿美的藏身地点。
小段更厉害了,这么多特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个人一把枪击毙了枪手。
(中间还有脚踢手榴弹炸死谭老板的戏也值得学习)反派的特点就是以黄宗伟为核心,除了他,其他人的线你都串不起来,有点像小时候看的《斗破苍穹》,都是为了主角服务。
别的不说,就跟着黄宗伟的阿龙,下线的莫名其妙。
至于黄宗伟,全场高光,精明狡诈,最后因为女主一句话就伏案正法,要是毒贩都这么有感情,缉毒还有这么难?
每个缉毒队配个赵有男不就完了。
另外这部剧有很多村里的戏,除了几个提供线索的工具人。
偌大的一个村愣是没一个村民,你疏散村民有何意义?
人家又不关心有没有枪声,有没有犯罪。
我印象中的扫黑除恶或者缉毒反诈,正反双方都是九死一生。
缉毒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仅仅是因为毒品本身,更是由于我们千千万万个缉毒jc隐姓埋名,在冲突中不畏牺牲。
如果剧中jc在一次次的枪击中损失惨重但仍然坚定的缉毒,我想这才会带来许多共鸣。
现在拍成了2vs一毒窝的爽剧,给我一种我上我也行的错觉,真可谓是最大的败笔。
总结来讲,如果你当成爽剧来看,这剧越看越上头。
当你试图推逻辑,一看一个皱眉头。
警方追踪嫌疑犯的脚印到大路,正巧遇到一位大排档老板,只见这位老板大白天独自一人吃着花生就着小酒,正巧目击过逃离现场的嫌疑犯,衣着装扮甚至连目击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面对前来询问的两位陌生人,知无不言......警方又追查凶手到旅馆,正巧遇到旅馆老板,只见这位老板大半夜独自一人,吃着夜宵就着小酒,面对前来问话的两位陌生人,知无不言......拜托,你们一没穿制服二没开警车三不出示证件,连一句我是警察都不说,路上随便逮着一个人就对你们有问必答,这是什么游戏的NPC吗,点击开始对话获取信息是吧......0302//14集哥!
你不是说墙上的小广告都是真的吗!
我顺着小广告找了个地儿按摩,啥都没干喝了瓶可乐就晕菜了,第二天醒来告诉我消费九万八啊哥!
怎么回事?!
😭
无厘头剧情 女主演技简直就是想吐 第一次那么想女主牺牲 随便都可以跟踪 不管跑到哪 都可以跟踪到 随便一问路人 都马上告诉你毒贩在哪 都牛B 一个个警察都跟智障一样 就女主是个大聪明 毒贩前面说的多聪明 各种隐蔽 后面一个个说找到就被找到 真他妈的 扯淡 编剧和导演 是不是智障?
一口气刷完《猎冰》前三集,不得不说,二公主姚安娜的演技让我惊叹。
我好久没有在名导执导的国产剧中见到如此让我感到意外的表演了。
第一集开头,缉毒队计划去仁美村抓彪子,副队长段明宏推荐资料室的赵友男参加抓捕任务。
听到这个消息后,赵友男面不改色,我甚至一度怀疑她的面部肌肉失去了表情达意的功能。
这,不按套路出牌啊!
一个在警局至少做了五年文职的人,终于有机会参加缉毒行动,正常人的反应会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喜出望外。
然而,一张厌世脸的赵友男,真的没有任何表情变化。
大多数观众会以为二公主面瘫,不会演戏,但只有极小一部分观众比如我,明白二公主对演戏非从寻常的理解。
她在用不变的表情,证明了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理素质。
一个没有得到重用的年轻人,却能不喜形于色,这证明赵友男非比寻常。
从她的名字中,我们也能品出一二。
先看赵姓,妥妥的赵·家·人,这解释了她比其他同事拥有更强的背景。
要不然《猎冰》中有头有脸的角色,为何只有她姓赵。
阿Q跟着欢庆时,赵老爷却一个嘴巴抽去:“呸!
你也配姓赵?
”再看名字,明明是女性,却能友男,这似乎暗示她有和男性处成好哥们儿的能力。
对此,我在第二集找到证据。
赵友男和副队长搭档找线索,两人来到旅馆门口前,副队长念了下旅馆名字。
赵友男一脸嫌弃地说:“我不瞎。
”
乍一看,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怨气,细品却是二公主润物细无声的表演灵气。
正常人在领导面前,低声下气是常态,不卑不亢很难得,赵友男却能一脸嫌弃怼领导。
她在用反常行为来证明赵友男就是一个不能用常理推断的奇葩。
奇葩年年有,而赵友男有望打破奇葩的天花板。
因为她的不寻常,让很多看似不合理的情节,似乎都开始合理了。
比如,贺鸿章灭掉瘟神和白姐后,其他同事都盯着犯罪现场,只有赵友男通过脚印就发现嫌疑人的逃亡踪迹。
比如,警察画像师都不懂如何推测面部细节,她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并且通过画像,第一时间圈定嫌疑人黄宗伟。
比如,她和副队长盯梢,有个人在开五金店的门之前回望了一眼,她就知道这人可疑,果然五金店老板确实私自贩卖枪支。
在大多数国产剧中,这些情节都是亮瞎眼的主角光环。
然而,赵友男却让我感受到一股忧国忧民的艺术良心。
第一集开头,摄影师展现了赵友男的荣誉证书,从1991年到1994年,赵友男拿过三次三等功。
而《猎冰》的时间线是1996年,这说明赵友男在警局至少工作5年了。
明明拥有亮瞎眼的武力值,却一直不被领导重用。
这,或许是对男性为主导的警局系统的批判。
它的弦外之音是赵友男越厉害,就越能证明职场上女性歧视越可恶。
友男,音同有男,就是在暗示赵友男拥有男性一样的战斗力。
这不是我脑洞大开,胡言乱语。
在第一集,赵友男闯入仁美村,导演就用“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横幅暗示了这一点。
男女都一样,男人有的战斗力,女人也会有。
赵友男或许代表的从来不是她自己,而是千千万万个因为性别被歧视的职场女性。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不用合理的情节来反应女性的生存困境呢?
我有个推测,如果你相信,你就会膜拜主创们瘆人的创作勇气。
主创们或许担心赵友男的存在一旦有一丝一毫的合理性,观众就会入戏。
《猎冰》有张颂文坐镇,他的表演完全能满足观众沉浸剧情的精神需求,看他的表演会感觉时间如梭。
而赵友男的表演,则有一种让人变成三如先生的魔力,在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的精神刺激中感受到时间慢了下来(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这种时间变慢让人备受折磨的刷剧体验,反而更能让观众理解到邪不压正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较量。
从前三集的内容看来,赵友男拥有深不见底的战斗力。
如果二公主在用教科书版的演技来塑造人物,那么,观众就会像看爽剧一样快乐,反而感受不到缉毒过程中那种粗粝的~难熬的~痛苦的~生活质感。
用貌似拙劣的演技,来让观众无限接近到追求正义的难,二公主和编剧导演们创造一种新型的甚至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的刷剧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二公主担任《猎冰》女主角,还有很重要的文化批评意义。
2004年,陈冠希主演过《时差7小时》,导演是深圳女孩妞妞。
2022年,《喜悦的夏天》定档双十一,导演是深圳女孩胡小兑。
2024年,二公主主演《猎冰》,导演是刑侦剧大佬高群书。
她们三个人的出现,似乎证明一个真理,逐梦演艺圈可以没才华,但不能没财产。
我愿意给她赞美 ,就是她还通过《猎冰》中的不着调,来书写这个有奶就是娘的演艺圈。
更妙的是,《猎冰》开播后,某平台用的是Svip开更模式。
它和《猎冰》有一样的精神素养,再次证明金钱的魅力。
猎冰 (2024)4.32024 / 中国大陆 / 动作 悬疑 犯罪 / 高群书 万鹏 / 张颂文 姚安娜
😂😂😂😂😂😂😂😂😂😂😂😂😂😂😂😂😂😂😂😂😂😂😂😂😂😂😂😂😂😂😂😂😂😂😂😂😂😂😂😂😂😂😂😂😂😂😂😂😂😂😂😂😂😂😂😂😂😂😂😂😂😂😂😂😂😂😂😂😂😂😂😂😂😂😂😂😂😂😂😂😂😂😂😂😂😂😂😂😂😂😂😂😂😂😂😂😂😂😂😂😂😂😂😂😂😂😂😂😂😂😂😂😂😂😂😂😂😂😂😂😂😂😂😂😂😂😂😂😂😂😂😂😂😂😂😂😂😂😂😂😂😂😂😂😂😂😂😂😂😂😂😂😂😂😂😂😂😂😂😂😂😂😂😂😂😂😂😂😂😂😂😂😂😂😂😂😂😂😂😂😂😂
前两集给我直接干蒙,好似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在呐喊,这TM是什么玩意儿!!!
我最近到底做错了什么,要给我来这么一坨大的。
但每当想弃剧时,张颂文又会跳出来,把我拉住。
“别走,再看一会儿,就再看一会儿……”直到看到第五集时,我彻底悟了,这剧底子其实真心不差。
甚至如果抛掉一些部分,能给到好评的程度。
顺着这个思路,就会得到一个更难受的结论。
这剧让我觉得恶心,难以忍受的部分,几乎都是为了给公主强行加剧情导致的。
草!
我现在有预感,这剧后面会越来越上头……比如我现在就特别想知道那个女服务员的剧情线。
同时也预感会越来越恶心。
为了保住公主的剧情,我根本不知道导演接下来又会在哪里给我续上一坨大的。
这夹了翔的美味,竟恐怖如斯。
都莫跑,一起尝尝。
跑个步吹个头发拍了一分多钟也就忍了,毕竟人家掏了钱的,毕竟还有个旁白,后面缉毒队的对白简直是降智无脑…“我乔装改扮混进去”“你吸毒吗?
”“我吸烟,不吸毒”“吸不吸毒他们一眼能看出来,最好是个女的”为啥要是个女的?
哦哦好吧,因为她爸是任正非!
所以编剧想表达的其实是:“我也想演主角”“你有钱吗?
”“我有能力,但没钱”“有没有钱我们一眼能看出来,最好是华为小公主”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BJIFF14 英嘉(🐳💗)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