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从哪儿听说了这部电影,并且口碑还不错,带着对这个山寨气息的片名的怀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看了《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结果却像走进了杂货铺子,发现了心仪已久的古书,有种意外收获的感觉。
因为影片的配置从导演到演员,再到片名,都让我们对影片的质量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尤其是导演赵小溪,拍了几部国产恐怖片,也成了恐怖烂片的标杆。
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不知为何,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间有了灵性。
《我不是王毛》讲了一个名叫狗剩的主角自小便被人收养,却被养父百般嫌弃。
从少林寺学艺十年回来的他,为了能够娶上自己心爱的姑娘,也就是养父母的女儿,决意代自己的养兄当兵,从而在三次当兵,又三次逃回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滑稽故事。
影片没有刻意去回避什么,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什么,而是用一种冷静克制而又荒诞不经的态度去呈现那个时代下一些小人物的浮生百态。
更加可贵的是,影片把这些小人物放在这个独特的大背景下,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刻画了这些人物的愚昧、挣扎与无奈,也表达了这个时代的残酷、混乱和痛苦。
片中的狗剩不仅是一个打小的孤儿,更是这个时代的弃婴。
为了能够娶到喜欢的姑娘,不惜出卖自己的生命。
与村里的汉奸权贵斗争,与军队中的无良长官斗争,最难的还是与自己内心的斗争。
当这斗争有了结果,狗剩回到家中,却发现等待自己的是养父母的死亡,自己心爱姑娘的死亡。
影片与《鬼子来了》有些类似,同样的农村题材,同样的小人物,同样的黑白摄影,并且同样的喜剧色彩与悲剧色彩交替。
影片在前大半部分都是用一种喜剧风格来调侃着所有的不公和愤怒。
但前面的喜剧色彩越浓厚,后面的悲剧氛围就越沉重。
影片结尾狗剩养父母一家的惨死再一次给了我们震撼,也让我们明白了影片是一部喜剧色彩包装下的人间悲剧。
一直拍好片的导演偶尔拍个烂片倒也有情可原,但一直拍烂片的导演,偶尔拍了个好片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我不是王毛》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仍然要为之鼓掌。
因为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抗战片了,它独立有姿态,朴实不浮夸,真实中透露着荒诞,嬉笑中孕含着苦难。
导演也用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真正优秀的抗战题材片,绝不是靠天雷滚滚的剧情,更不是靠一厢情愿的意淫,而是靠扎实的故事,靠有力度的思考,靠对民族苦难深刻的体察与感悟。
总说读史可以明智,亦有勿忘国耻。
原来对于日本侵略死伤人数仅有数字的概念,不对....连数字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
本听过南京大屠杀人数不应报出一个总的数字,而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但感触或者那种愤恨并没有在心里面刻下痕迹,仅是浮于表面罢了。
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到了我,那不是简单的死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看似偏颇,但大致该是对的吧!
心疼狗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庭破碎了,自己的杏儿就这样走了;又很欣慰,至少他能手刃仇人。
当他给杏儿报完仇后,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依然笑了。
有大仇得报的笑,有将去陪杏儿的笑吧!
不知不觉总会将自己带入到狗剩的位置,那个村庄使自己的家乡,村里是自己的乡亲,有淳朴的、有奸滑的、有虚荣的、也有可爱的。
家里有父母,有姐姐。
我深深爱着他们,我想我会跟狗剩一样,拼尽性命保护他们。
如果真是电影里的情况,我希望我跟敌人同归于尽,我的家庭能保全。
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想到就说了。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分两次看完,看后真的觉得震撼人心,至少触动了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饶人。
不要等到别人对你的土地、你的家人动手了的时候,才知道还击,那时候怕是晚了。
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再说一句,看看这部好电影吧!
很久没有看电影笑的这么开心了。
如果没有最后十二分钟的话,这是一个成功而独具魅力的喜剧。
看完之后才意识到,所有人的善良与天真烂漫,以及悲剧,源自于无知与无畏。
三的坏也不是真的让人咬牙切齿的恨,他坏得有种缺德的天真,因为他天真的认为日本人是人。
三次从军中,前两次如同儿戏,狗剩以为战争就是挣钱就是在血肉横飞中报名。
最后一次从军辅导员的开导加上回家后的残酷镜像,才使他明白战争的意义。
村庄里的人懵懂无知,善良无欺,不知道日本人的侵略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打仗会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
当战争来临到身边,已经晚了,于是在无限的惊恐与惊讶中,失去善良的生命。
无尽的悲哀。
无尽的哀痛。
勿忘国恨,我们比任何人都一样这些鲜血没有流淌过。
在经过仇恨的洗礼之后,燃起了家国情怀。
在大的战争中,小家庭也难逃其灾。
ps.王大治演技不错。
以前听多了对他外貌的攻击,对他有一些偏见。
在任何时候攻击别人外貌,都是不道德的。
一、剧情1、我不是王毛,我是狗剩。
2、战乱和饥荒中我失去生母,幸得遇见干娘,视如己出。
干大不待见我,驱我去少林习武。
3、十年少林,我每天都想学真本事,可师傅总说我六根不净,不愿教我习武,只叫我每日挑水。
4、逃回林河,偷窥杏儿妹子被他傻弟王毛发现,没认出是我,挨了一顿胖揍。
干娘见我欣喜为我接风,席上杨瘪三挑衅戏我展示在少林学到的本事,舞弄了一番假把式,少不了一阵冷嘲热讽,却意外发现自己挑了十年水的右手居然能够使出神力。
5、干大迷信,不愿把过世的王大毛从户口中踢出,世事弄人,非独子家庭都要被征至孙殿英的部队抗日。
名义上叫抗日,可是每个人只发三颗子弹,却要对抗鬼子的飞机大炮,大家心里都知道这是去挨枪子。
王毛是个傻子,上战场绝对十死无生,干大怂恿干娘让我替王毛当兵,为报干娘的恩情我愿意去。
我打小就喜欢杏儿,我知道杏儿心里也有我,可是干大一心就想让他嫁一户大户人家。
如此一去,生死无料,我也大着胆子问干大:“以前承诺三间瓦房(二十块大洋)就能娶杏儿,算不算话?”干大为了让我甘心替王毛当兵,同时心里也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也就随声和了下来。
6、从此,我就是WangMao。
7、在少林我修得两个本事,一个是如炬的眼力,一个是巨大的臂力。
三颗子弹我干掉两个鬼子,尸横遍野无处可逃,我装死人躲过一劫,又逃回了林河。
8、我参加过汉奸皇协军,但我知道当汉奸可耻。
9、新四军让我明白没有国家这个大家,就没有小家。
10、我与鬼子同归于尽。
这就是我的一生二、电影到底好在哪里?
1、模糊记得姜文好像说过:“电影应该是家长里短之上的一种梦想,需要非分的东西才行”。
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里面,王大治饰演的主角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少林寺挑水十年炼得一掌神力和一双慧眼,三次当兵每次都能在枪林弹雨中如意穿行,仿佛子弹都躲着他一样。
因此整部电影仿佛笼罩在一股传奇的色彩,如果主角第一次上战场就“正常”牺牲,那也就没有后面的剧情了。
所以主角身上有这部电影里面非分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说的主角光环。
但是如果所有人都带着主角光环,脱离现实环境,那么这个作品顶多只能算得上意淫爽作,很难完成严肃主题升华。
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不是简单意义的爽片,主角充满传奇色彩,但是其余的角色都十分符合角色设定,就连女主杏儿虽然很美,但是美得很真实,美得很贴切当时时空环境,没有任何突兀。
主角狗剩虽然有特殊技能和主角光环加持,但是他的每一步心路历程都十分真实和贴切,没有太多假大空的东西,都是在完全符合逻辑的情形下推进的。
2、电影台词不多,很多表达都是通过镜头语言在传递,很多画面诙谐,很多画面震撼。
摄影是王岩。
3、剪辑很好,比如在个狗剩接风宴上,快进的乡亲吃相;狗剩倒挂金钩,掉下来的一刹那剪辑到日本敌机投放炸弹;狗剩刚回来的时候,偷看杏儿时支撑的扁担呼应后面介绍狗蛋十年在少林担水的经历;整部电影的剪辑非常有趣。
4、第一次参军主要是为了报答干娘的养育之恩 5、第二次参军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愿意为了杏儿舍身求爱6、第三次参军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尊严7、和平的意义 杨三很坏,为了能够娶到杏儿,什么下作的办法都会用上,做人也基本没有什么底线。
可是他最多是坏,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是残酷,冷血的残酷。
日本人只允许所有人跪着,只要有人敢站起来,不管是不是傻子,枪毙。
奸淫掳掠,无恶不做。
这部电影确实会让人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和平的意义。
3月11日上映的河南地方特色电影《我不是王毛》,今天在《中国票房网》的实时票房中排名第9,昨日上映今天票房就超过120万,除此之外,还有消息称,该片男主角王大治也因为此片获颁俄罗斯邦达尔丘克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获得“俄罗斯影帝”殊荣。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片中说了风趣幽默的河南话,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盘点解说一下让人发笑的河南方言吧...... 盘点电影中出现的河南话 1,咦~你弄啥来!(你干么呢?)2,你那信球货!(你那么傻)3,憨瓜!(傻瓜)4,你那鳖孙!(骂人的话)5,白动(别动)6,你那不住贵样(不顺眼的意思).......太多了,想不起来了,感觉一句一笑,句句都是河南方言哇,欢迎发烧友继续补充...... 解说电影之外的河南方言 1,你那圣蛋样(就是说你狂妄自大的意思)。
2,你来不来,不来去球!(去球就是指算了、拉倒的意思)。
3,一起身碰到我不老盖儿,疼死了,还好有个河南老乡扶着我的哥老只儿把我扶到不远的石凳上坐下来。
(不老盖儿是指膝盖,哥老只儿是指腋窝) 4,你姑堆那干啥来?(姑堆是指蹲的意思) 5,咱俩男的,你就别老布住我了,多各意人啊。
(布住就是指抱着,各意人就是指恶心人) 6,嫩这布咋嫩苦楚啊,有木有光牛哩(意思就是你这布怎么这么多皱纹不平整理,有没有平民没有皱纹的那种。
枯楚就是指有皱纹,不平展。
光牛就是指光滑平整) 7,清早起来,喝了一碗糊肚饭,出门就碰到了一个老鳖意。
(糊肚饭是指稀饭,老鳖意是指小气、吝啬鬼) 8,看你那烧包样,有两钱烧包来不轻。
(烧包就是指炫富爱炫耀的意思。
)(文/常有才)
以小见大的故事折射了日寇侵华国人的生存状态,没有家哪有国,国之大义对于老百姓来讲或许太空泛,刺刀不见血或跑或跪或战都可以,去他妈能活下去最重要,至于怎么活管不着太多。
王毛一干人等最后在血淋淋的屠杀中完成了觉醒,不可计数的家恨上升到整个华夏大地骨子里的国仇,如何能忘。
日寇的侵略逼出了中国人最后的完全体,有人做了伪军有人做了汉奸,有人浴血奋战做了最后的脊梁。
逼到手无寸铁的百姓退无可退,逼出了最后的血性。
淞沪,三个月,伤亡三十万,中日战损比5:1,失败告终。
南京,十二天,伤亡五万,中日战损比4:1,失败告终,屠杀我同胞三十万。
太原会战,两个月,伤亡十万,中日战损比5:1,失败告终。
徐州会战,五个月,伤亡十万,战损比4:1,失败告终。
兰封会战,一个月,伤亡三万,战损比8:1,失败告终。
武汉会战,四个月,伤亡四十万,战损比4:1,失败告终。
南昌会战,两个月,伤亡五万,战损比2:1,失败告终。
还能往哪里去?
剧中这个杜撰的小人物不由得联想到另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
“天津没守住,我走了!
北平没守住,我走了!
华北没守住,我还是走了!
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
”
坐等衡阳会战
院线下了没多久以后才知道的,在一众国产抗日片中算完成的相当不错了,先喜后悲,情绪渲染的很到位,不过里面关于新四军还是片面了一点,可喜的是突出了指导员的作用,排名应该是高于很多抗战电影的。
又看了一遍,国产影视剧能把日本残暴真实的一面短短几分钟表现出来,很出色了。
鬼子小队长杀人不眨眼,轻易夺走他人生命,把整部电影里最美女主踩在脚下,瞬间唤起民族记忆,恨得人牙痒痒。
如果说鬼子来了拍出了日军虚伪的一面,这部电影则彻底展现了日军的残暴,这比一万遍抗日神剧对日军的戏谑和样板式鬼子进村屠杀演绎,更加让人意难平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火了,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被遗忘了,《我不是王毛》就是这种!
说它被遗忘,是因为它无论是出身,还是选题,又或是演员,乃至电影的营销推广都像是刻意营造的一般与市场格格不入!
说真的,电影于2016年3月11日上映,最终名气了了,甚至都没有几个大众知道它的存在便草草下线,最终的票房也只有可怜的193万,真是活该被遗忘了,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觉意外,甚至觉得应该如此,毕竟先天不足么!
<图片2>只是,在偶然看完了电影之后,稍稍回昧,还是未免会感觉有些可惜。
先说说他注定被遗忘的几个原因:第一,这电影出身太正!
确实很正,电影是八一制片厂的出品,算是根正苗红,却偏偏小制作,上不得大席面,而且八一制片厂的特性也使得它不可能得到太高的推广费用,映前关注度几乎为零。
第二,这电影的选题!
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少有人触碰的“抗日”题材,这一方面也不用多说,随着抗日神剧被人口诛笔伐,再加上国内一些“文化人”引导起来的“逆反”思维,导致所有的抗日题材或是“正能量”抗战剧几乎都逃不过一个“未映先衰”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影评人来讲,你去夸这样一电影,都要冒着被扣一顶“五毛”帽子的风险,实在不值。
<图片3>第三,演员方面!
我只想问一句,若不是几年前的“白莲花”事件,谁能认识王大冶?
而王大冶在电影里,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人了,你就可以想象他的演员阵容了……就这么一部几乎注定要被人遗忘的电影上映了,然后也确实被人遗忘了,可在某天夜里T哥看到了之后,却决定要夸一夸它,就因为从这电影里流露出来的“诚意”!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赵小溪,他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的父亲赵葆华应该不陌生。
<图片4>没错,传说中《无人区》延期四年上映,就是他的手笔,在某一部分,甚至说很大一部分观众眼里,赵葆华简直就是广电的代言人,也就是手持一把大剪刀毁掉你们想看的电影的人。
<图片5>父亲是广电剪刀代言人,而电影又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从这两点来看,《我不是王毛》就算想不是五毛都不可能了,想必这也是许多人从它还没上映的时候,就把它划进了黑名单的原因,因为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它必定是无趣的,说教的,一昧歌功诵德的……<图片6>但它真不是!
《我不是王毛》讲述了一个抗日时期的屌丝青年狗剩,他从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回来,想逆袭白富美却又没钱(需要三间大瓦房),因缘巧合下,狗剩代替自己的干弟弟王毛从军(干爸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挡枪子),从而学会了把自己卖入军队来换大洋,三次从军然后返回的故事,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也表现出了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在电影的结尾,也并不像简介里说的那样最终逆袭,实际上主角只是被生命当头劈了一棒子,杀了他的白富美,也断了他的最后一份念想,最终签了一份不再逃脱的卖身契而已。
<图片7>电影不无趣,通篇地道的山东话台词以及扎实的剧本,使得电影格局虽小,却跌宕起伏,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上几乎达到了满分,或许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让你大哭,但总会让你在该笑的时候咧下嘴角,在该哭的时候攥紧拳头,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了……电影也不说教,包括片中新四军指导员的那几场“教导”,都抱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意味,而且电影里也没有任何试图教化观众的意思,他只是不急不躁的讲了一个故事,把小老百姓、汉奸、伪军、日军等各种形象徐徐展现在你的面前,最终能看到了什么,瞧你自己。
<图片8>至于歌功诵德,就更不用说了,最让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坦白与直接,从来没有试图用镜头去歌颂任何一个角色,统统都是直白到让人心里发闷的风格。
主角狗剩(王大治饰)本身是一个看似憨厚实则有些鸡贼的人,他一心想娶自己的干妹妹杏儿,为此颇有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气概,通过卖自己进军队然后当逃兵来赚钱,可见他打从根上就不是一个传统样板戏里高大上的工农兵,就算他最后一无所有,成为了新四军一员,但影片也没有对他彻底的歌诵,反而用更详细的篇幅铺展了他的投机取巧以及农民式的“狡猾”。
<图片9>而第二配角,汉奸杨三,也就是狗剩的情敌,则是一个将奸猾表现到了极致,但最终内心还有着一份良心的人,最终这份良心也最终让他丧命在日军屠刀之下,没有彻底批叛。
<图片10>至于电影里的平民代表——狗剩的干爸王大举——则一心给自己天仙儿一样的女儿“攀个高枝”,因而对狗剩下了三间大瓦房的高门槛,也是他为了护住自己的傻儿子王毛的命,跪了下来求狗剩替他的儿子去“挡枪子”,而且直到最后答应了把杏儿嫁给狗剩,都一直在念叨“亏本了”,这份觉悟也着实与传统抗日电影里睿智开明的“老乡们”丝毫不沾边吧?
<图片11>也就这么一群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我不是王毛》里形形色色的镜头。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部抗日剧里将百姓的愚昧与荒唐刻画的如此淋漓尽致——当然,除了一部遭封杀至今的《鬼子来了》——大家都知道骂人的时候最气人的就是面无表情的说着最为歹毒的话,而《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不动声色的讲述着最残酷的故事,甚至整部电影用的都是黑白色彩,直到最终白富美一家死光了,希望没了,色彩反而回来了,这一点与《鬼子来了》极为相似,但说不上谁模仿谁,都带着种残酷的绝望美感!
<图片12>论格局,论深度,《我不是王毛》当然与《鬼子来了》相差甚远,但若是结合他的出身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了,它是八一电影制片场出的,而他的导演也是比电影更为根正苗红的出身,但他做到了这一步,是不是代表着,某些时代的变化也要来了呢?
<图片13>当然了,《我不是王毛》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电影本身的名字就有些撑不出主题的味道,并不贴题,更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某些情节的设定,也太过巧合,多了些许斧凿痕迹,只不过,这些东西却都不是我想要说的了,有句话叫“瑕不掩瑜”,电影表现出来的诚意,足以让我们忽略这些美中不足的点,而这份诚意,也正是我推崇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是王毛》在中国电影市场里存在感很低,但它的意义或许还要大过存在感,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注定被遗忘的电影,但或许该有更多人看看,更多人支持一下,也好让我们中国的导演们更大胆一点,多做一些这种打破格局、挽回口碑,也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佳片。
最后提一句,《我不是王毛》票房不佳,豆瓣得分却达到了7.6,算是少有的好口碑了。
<图片14>从这一点讲,或许《我不是王毛》也算赢了。
⊱ 关注剧透社(Jutou321)⊱投稿:[email protected]剧透,是为了让你更懂电影
起!对于本片最后的彩色镜头,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我为什么敢给出所谓最终解释,因为我的解释非常符合逻辑,非常有道理呗.当然也有点装B...闲话少叙,直接点题.因为狗剩进入了弥留期,感到温暖与幸福.就好比西方人上天堂时看到光一样.所以影片变彩色.狗剩弥留时的看到的三个景象.1,儿时的杏儿拿着风车.可见狗剩少年时代就对杏儿一见钟情.出于爱屋及乌,杏儿手里的风车成了他的念想,成了他的原动力,风车就是杏儿,杏儿就是风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片中反复闪现风车,因为那是他儿时的回忆,初恋的感觉.2,成年的杏儿伸手拉他.这就是说,狗剩已经马上要死了.灵魂跟死去的杏儿汇合了.得不到的幸福,终于握在了手里.3狗剩戴好军帽,走向了队伍.狗剩在闭眼之前,看到了八路军冲进来杀鬼子.为他报了仇.他闭眼之前是欣慰的.无憾的.感恩的.所以他临死的最后心愿就是真真正正的当八路,再无牵挂,跟着他们杀鬼子.完.
好的故事在合情合理,“合情”在体察人情,“合理”在深入事理。
大处讲,国军、伪军到共军的服役历程,我们的底层民众向来习惯了逆来顺受,有钱就干;小处讲,盖瓦房娶媳妇是我辈底层民众的一贯理想,再宏大的场面说教都无用。
地道的河南话自带喜剧效果,自然让人寓庄于谐,哭笑不得。
所有人物行为都合乎人物本身,所有剧情推动靠的就是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不得已。
为三间瓦房,娶个漂亮媳妇,主角愿意卖身、当逃兵、偷战利品;为存续后代,自私贪财的干爹让儿子顶命;因贪图美色,村无赖使奸耍滑,坏招使尽。
故事,既不回避,也不美化。
简单、意外且具体,故经久难忘。
天啦嚕,我竟然覺得這電影真不錯。好喜歡乾娘··
比一般抗战片强
抗战题材佳作!故事有趣且富有深度,讽刺幽默却又现实残酷,人物角色都很丰满,演技也绝对在线
我是狗剩
黑色幽默,前半段笑到不行了,结尾略悲。整体节奏很好。
虽然剧组很穷,节奏把握也不好,但是部不错的抗日片。
故事尚可。表演尚可。导演单薄了。前期喜剧风格不够精准导致后期的转正爆发达不到预期。
八一厂居然会拍好看的片子。
拍的不错,但凭什么八一厂可以碰这种题材,姜文却不行?
鬼子来了珠玉在前,黑边画面显得写实,荒诞幽默也恰到好处。
与抗日神剧有那么点不同
一个小人物狗剩为了娶媳妇赚钱当兵,阴差阳错的当了两次逃兵,先后服役于国军、日伪军和新四军,在这个过程中保家卫国的意识逐渐觉醒,电影也展现了国军的腐朽和日军的残暴。
还行…述说的好:没有信仰的人,不配拥有这么好的爱情,也不配拥有这么好的理想3.5
王大治真绝了 演艺圈的一股泥石流
打低分完全不是什么主旋律的缘故,反而豆瓣上逢共逢中逢正必反的风气我很讨厌。电影差的是身为电影的本身。导演想取巧讨好市场和观众(文艺观众)的地方肉眼可见,这就让人很反感了。手持镜头也是有斯坦尼康的,没必要这样无节制的抖动。剧情、笑点等铺设得实在是生硬且怪诞。设计这个挑水的动作是导演的恶趣味吗?意义在哪里?战争场面就不说了,新四军这样莽上去A的话,早就打没了。主角最后的孤胆英雄直接回到手撕鬼子的境界,大部队最后涌上来的桥段感觉是憨憨编剧的习作。。。
嗯。
一部具有《鬼子来了》野心的抗日片,独特的平民视角重现抗日场景,总觉得哪里有种说不出的别扭,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着力之处。
你说这个电影为什么 简单又好看 因为 狗剩执着
黑白片
不敢相信是八一厂的。黑白。不清楚想表达什么,或是乱世中底层百姓的无助与挣扎。故事本身是不错的,表现手法比较夸张,喜剧,悲剧。配乐和镜头都很有调调。在少林寺挑了十年水,铁砂掌,神枪手。为了攒钱娶亲,不断把自己当壮丁卖了;国民党,皇协军,新四军。最后全家被杀,自己去报仇也被杀,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