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故事情节都让我有一种很真实的感觉,演员们的演技都很棒,感觉我不是在看一部电影,而是一个人真实的生活。
电影里的主人公的经历让我很珍惜现在的生活,让我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么的幸福,生活中虽然有很多不如意,但是比你可怜的人都在努力,在拼命,可你却还在抱怨这生活的不公,这是十分可笑的,也是可耻的。
“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暴跳如雷的爸爸指责自己的儿子。
而孩子们仅仅想通过叛逆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听话见不到爸爸妈妈看到这部电影的我有个一岁两个多月的女儿。
正因为自己有了宝宝,哭的稀里哗啦。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李玫瑾教授的《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抚养》。
“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犯罪原来跟养育有这么大关系。
但是养育背后还有教育 社会问题。
如果可以没有家长忍心丢下自己的儿女背井离乡。
矛盾…电影开头妹妹哭着要妈妈抱抱。
妈妈没有回应妹妹。
我好想去抱抱她。
我哭了。
老师要写作文我的妈妈。
云洁却绞尽脑汁不知如何下笔。
对于我们再简单不过的作文再熟悉不过的人。
我哭了。
孩子们放牛把牛丢了,缩在一起不敢回家。
我哭了。
奶奶去世当晚平静的嘱咐云洁,我哭了。
那么小的孩子需要做那么多家务。
还要学习。
三餐营养也不达标。。。
电影中的爷爷奶奶们,是仅次于留守儿童的第二大问题了吧。
辛苦养大自己的儿女们,还要继续养儿女的下一代。
同时他们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剧中一个男孩子溺水,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
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女活着。
离开的时候才舍得穿上新衣服…关爱晚辈 也不能冷漠长辈 。
希望再没有留守儿童。
平淡克制的白描出了乡村的凋敝。
想到阳和平在一个讲座里引用的数据。
我国69到79年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和2000年至2010年是高度一致的,中间的20年却是断崖式的下跌。
原因不外乎知青回乡没有老师,基层集体化解体没有相关开支,包产到户导致高中生年纪的孩子“解放”变成了壮劳力。
所对应的是电影里乡村教育的困境。
而开头引出整部电影的矛盾的是 务农所得到的现金收入根本撑不起一个家庭,父母只得去沿海城市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照看孩子。
这种困境无所保留的笼罩在祖孙三代身上,大姐担起了家长的责任,父母无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老人在家捱日子。
这背后对应的是集体化解体后的两极分化。
乡镇集体企业破产后资本和工作机会同步向城市集中,单干的农民因农业收入无法维持生活而被迫变成城市化进程中提供劳动力的工人。
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全部被转嫁给乡村等等现实。
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国家缺位-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网 cssn.cn另外电影很多景色的画面感有点让我想起《孩子王》。
也算是一种呼应吧。
很多人包括我最初都觉得这部电影平淡。
但这其实是一种孤立的,去除了当下现实生活的背景音后的观影感受评价。
如果你带着对现实难题的体认去看这部电影,那些所谓平淡的电影叙事背后想展现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当下最直接的叩问。
#9.12蒋能杰导演《矮婆》放映会成都站 作为蒋能杰拍摄的首部剧情长片,《矮婆》是青涩的,它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纪录片影子,长镜头的使用和调度偏向于纪实性而非情绪性,调度上也缺乏戏剧性,全片传递的情绪略显单薄与无力;但《矮婆》的青涩是可贵的,中国电影行业一直缺少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电影,在《矮婆》之前的农村题材电影大多都将农村设作一个奇观化的背景以满足荧幕前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怜悯心,或是讲述一个不管发生在哪儿都足够优秀的故事让观众声泪俱下。
但农村文化置于中化文化到底有何意义?
宗族血脉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到底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
农村和城市身份不断割裂,这些都是值得叙事电影去演绎和探讨的,这些是我认为剧情电影这一类型的影像的艺术价值。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目前只留存在少数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中,剧情长片在这方面受限于资本投入和中国电影行业浅薄的认知,在这些方面鲜有导演敢去尝试。
蒋能杰导演在拍摄《矮婆》时能冒着商业投入的损失,以亲切和客观的视角去直面这些问题,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是可贵和勇敢的,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也承载在《矮婆》的叙事之中。
并且我认为在精英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多的《矮婆》,用叙事唤观众们对农村文化本真的认识,对于故土的认识,让观众去审查自身所处的社会,脱离城市化产生的道德凝视,抹去符号化认知,不落入浮华、激进的漩涡之中。
团块事件弱因果的结构,除去了过多戏剧性戏剧性部分的生活日常,情感克制,没有过多的滥情。
打矮婆的拐杖,隐没无声的孩子,最后结尾的笑Cdn说像疯了(当然导演说保留一点希望,大家觉得为了通过审查)。
/开始前蒋能杰导演骂了一会儿审查制度,然后说在深圳几次的放映都被毙掉了,“深圳,还改革开放先驱城市,这么保守!
” (hh)映后就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出身、学的专业都和电影不太相关,总的来说是非常质朴、朴素的人,也是非常勇敢的人。
两百万成本,剪辑廖庆松声音林强,他说请专业团队来做,交给他们,有一些导演上的技巧感觉还是略欠缺,但似乎这也正是他好的部分,原生的、天然的部分。
(相比之下同为农村题材的李睿珺显得十分圆滑了) / 调度非职业演员/小孩:1.保护情绪(每天整个团队的情绪状态) 2.不给他们提前看剧本,否则他们就背台词了 3.熟悉程度 本色出演
这是部电影,却又是部纪录片,然后,是2018年的纪录片。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会问“都2018年了,还有这样的事?
” 幸运的是我在豆瓣上没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或许是豆瓣上的诸位眼界又开阔些,或许是我把大家想得狭隘了。
我知道我没看见有人这样问,不代表真的没人这样问。
因为我生きてきた的二十年里,像是奥特曼打小怪兽的二十年。
二十年里窥见了小小一部分的世界。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 但看没看见,又不是谁个人的不对。
我们总不能说,你不知道这样的事,你有罪,你不了解这个情况,你真荒唐。
我们不能这样说,这样说才是不对的。
但是要我说,不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还是让那些可以“看见”的人来担当更好。
看见人们的痛苦、看见人们的挣扎、看见人们在卑微的生活里仍然乐观向上的勇气和心中不被苦难消磨的良善。
而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要努力去看见,要有心意去看见,看见他人的同时也就看见了自己。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后来才慢慢发现《一代宗师》的好。
王家卫可真有你的,我可真爱你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的力作,少有呈现中国乡村现状的佳作!
《矮婆》讲诉了留守儿童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以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
在这个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12岁的云洁每天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许多繁重的家务。
云洁同时也目睹了很多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的情景。
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离世,云洁不得不也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地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长年漂泊在外的父母也一直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矮婆”去到广州后面临着“留不下”又“回不去”的尴尬境遇更是引发了观众对这一残酷的社会问题的深思。
影片整体非常客观写实,通过主人公“矮婆”的视角给观众揭开了村落里发生的种种故事。
大量的固定式长镜头的使用,让人沉浸在某种思绪里;回归自然的色彩与构图,给人一种宁静真实的观感。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的表演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完成,他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
主演蒋云洁饰演该剧的灵魂人物“矮婆”,电影中很多情节就是她所面临的生活状态,所以小云洁在拍摄时并没有过多刻意的表演,而是把自己的感受真实的展现出来。
导演也没有做刻意的干涉,在讲解了大致情节后给演员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发挥。
这种大胆的拍摄方式包容了多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整部影片格外质朴、自然。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矮婆》拥有非常优秀的幕后班底。
剪辑指导是廖庆松老师,从业30多年来几乎和台湾每一位重量级导演都有过合作,包括早期的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到近年的《刺客聂隐娘》、万玛才旦的《塔洛》,剪辑的电影超过70部,多次获得台湾金马奖。
音乐指导林强也是多次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获得者,近期代表作包括《刺客聂隐娘》、《翡翠之城》、《强尼·凯克》等。
该片的核心主创还包括一群对电影有着执着梦想和激情的80后90后。
《矮婆》导演蒋能杰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影像记录着农村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
其纪录片风格非常质朴真实,屡获殊荣。
2014年,拍摄长达6年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震撼亮相,荣获了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德国法兰克福影展一等奖等殊荣。
又经过3年的打磨,这部公益题材的剧情片《矮婆》终于走上了大银幕。
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大电影,蒋导说他的创作初衷从未改变,“留守是整个社会变革道路中蹒跚前进的脚步,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生活”。
这不只是一场电影,更是千千万万个云洁的真实写照,我亦是云洁。
非常真实,看完让我看到了先今中国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我非常愤怒。
贫富差距之大已经让农村孩子没有办法自我选择,每一代的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在工厂里打工。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片中老人得病不敢治,只能自己服毒自杀,看着让人十分痛心。
最愤怒的地方还是在于城市没有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提供教育,城市敲农村人员的血吸他们的髓,想尽办法榨干他们,却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不提供给他们的子女,让我觉得可恨。
仍然是教育问题,乡村教育。
村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来了一年就走了,待不下去,工资太少了。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你可以感慨教育差距之大。
这里又让我想到潘石屹那个家伙,为了让自己儿子进哈佛,拿着从中国人民手机挣的钱去给哈佛捐款,他捐的这些钱要是能用来提高农村老师待遇水平,怎么会没有人去农村支教呢?
愤怒之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力感,深深的无力感。
如此之大的贫富差距发展不均的问题,已不是我一个小小的人可以解决的。
我也时常在思考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答案常常是,什么也做不了。
你叫我放弃现在的优渥生活去农村支教我没有那么伟大,做不到牺牲一切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
在那里只待一年又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所以我也常常对自己的软弱和自私而愤怒我不知道现在的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就只能看见这样的好电影支持一下了,也算是做了一种公益了。
矮婆这个土到掉渣的乳名,然而又无比亲切,影片把小村庄的“留守儿童”现状真实的搬到银幕上,把我拉到一幕幕的童年生活,感慨万千。
看了此电影,脑子里浮现出的一句话,“人向死而生,却也向生而死。
”让我最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便是影片的自由之处。
看完它,大家的感触肯定不同,因为它不同于明暗一线的老套影片,靠炫酷的特效,和演员的颜值而被人所知。
每个人似乎能在影片中感到迷茫,又在迷茫中顿悟。
“妈妈”这个充满温暖和爱意的词,对于矮婆来说,却是那么遥远而陌生。
把她带到这个世界上后,又无情地弃下了矮婆,矮婆有了后妈,虽然后妈对矮婆不能说不好,但是她毕竟不是矮婆的妈妈,况且她整天也很忙。
对矮婆来说,妈妈是如此地飘渺迷茫。
矮婆的大名叫蒋文洁,她有两个妹妹,她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在山村里与奶奶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云洁与同伴们过着简单而又纯真的童年。
与同学相比,12岁的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
冬季,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外出打工。
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
云洁只能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
而漂泊在外的父母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问题。
影片的最后,在一个清晨,矮婆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矮婆始终没有什么表情,也许她对生活,也充满了无奈。
这个笑容,意味着什么,当时的我不太能理解。
也许是生活开始了好转吧。
整个影片,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剧情,只有平平淡淡的一个小女孩的人生的一部分。
很平淡,却很真实
这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一部“自然主义”的故事片。
2019年年底,蒋能杰在网盘上放出他导演的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2019),观众可自取,打赏亦随意。
没想到的是,这部十分沉重的纪录片竟然成为了一时的“爆款”,蒋能杰也因此成为了知名的“网盘导演”。
在蒋能杰之前,也有导演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网盘上任人观看的,但因此而迅速打响知名度并扩大影响力的,蒋能杰应该是第一个。
蒋能杰之后,也有多位导演尝试成为“网盘导演”,却无法复制蒋能杰的“成功”。
在成为知名的“网盘导演”之前,蒋能杰其实已经在纪录片领域深耕十年,导演了《路》(2010)、《常春庵》(2011)、《龙老一生》(2013)、《初三》(2014)、《村小的孩子》(2014)、《加一》(2016)等纪录片,并多次获奖。
他的纪录片主要关注留守儿童、抗战老兵、弱势群体等,公益色彩比较明显。
《矿民、马夫、尘肺病》是一部拍摄周期将近10年的纪录片,是蒋能杰最能沉得住气的作品。
它的“成功”并非偶然,在某种意义上,它是蒋能杰的厚积薄发。
为了向《矿民、马夫、尘肺病》致敬,我特意把这篇文章的标题写成三个排列的名词。
《矮婆》(2018)是蒋能杰的第一部剧情片,在《矿民、马夫、尘肺病》之前完成。
它是蒋能杰的留守儿童系列纪录片(《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的延续,同时也关联了《矿民、马夫、尘肺病》——它们都是蒋能杰的“湘西南山区乡村宇宙”的作品。
蒋能杰是一位坚守家乡的导演,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家乡拍摄的。
湘西南山区乡村(湖南邵阳市新宁县)之于蒋能杰,一如山西汾阳之于贾樟柯、青海贵德之于万玛才旦、贵州凯里之于毕赣、甘肃高台之于李睿珺。
相对于其他几位立足家乡的导演,蒋能杰似乎做得更加彻底,“家庭作坊”式的创作状态更为显著。
《矮婆》中的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蒋氏家族”,其他非蒋姓演员,也大多是蒋能杰的亲友。
《矮婆》是一部朴素、真实、手工感十足的作品。
影片中的演员,基本上都在“演自己”,角色与演员真实的生活状态高度统一。
也许,他们的表演略显生硬、机械,但他们的状态都是在场的、本色的,和环境是融为一体的,一般不会让观众觉得突兀。
影片中的故事,也没有太大的波澜,似乎只是真实生活的“情景再现”。
廖庆松的剪辑、林强的音乐,使得影片中的“情景再现”并非只是简单、粗暴的堆砌,而是有结构的,有层次的,甚至还带有些许粗粝的诗意。
1、村庄蒋能杰镜头下的湖南山区乡村,相较于富庶的长三角、珠三角的乡村,是比较原生态、破败、落后的。
富庶地区的乡村,到处可见小洋楼、小别墅,而这里的乡村,土屋与简单的砖屋是绝对的主流。
乡野之间,鲜见硬底化的道路。
农田里,农民大体仍是以比较原始的方式耕种、收割。
和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样,这里的农村的空心化也是很严重的。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影片开始的时候,为了生计,矮婆(蒋云洁)的爸爸决意外出打工,便交待他妈妈照顾他的三个女儿,又托付堂兄对她们多多关照。
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便成了留守儿童。
而村中的其他孩子,大多也是留守儿童。
和都市日渐成为陌生人社会不同,乡村仍然保留了熟人社会的特点,一家有事,族人、邻里都会来帮忙。
矮婆的大伯,也就是她父亲所托付的堂兄,便对她家帮忙多多。
农忙的时候,他帮忙收割。
矮婆奶奶生病了,去世了,也是他带着族人忙前忙后。
乡村虽然凋敝,却比都市更有人情味。
2、留守儿童虽然有族人、邻里的帮忙,但很多农活、家务还是不可避免地压到了小学生矮婆的身上,她的妹妹蒋云霞也得帮忙。
矮婆平时在家要做饭,打扫卫生,还要照顾两个妹妹。
农忙的时候,她要到地里帮忙,回家后还要晒谷。
半夜暴雨,为防屋漏,起来拿盆接水的也是矮婆。
很多在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享受父母的宠爱,她却已经担负起一个家庭的重担。
她的懂事、乖巧,让人心疼。
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比起来,矮婆的“身世”比较特殊。
她的生母来自河南,在她不满一岁的时候“跑”了。
她的生母为什么“跑”了,影片没有明说,但可以猜测得到是因为贫穷。
从影片中看,她是奶奶带大的孩子,她也跟奶奶最亲。
身为长女,又缺乏父母的宠爱,应该是她如此过早地“自然地”进入“当家的”角色的重要原因。
影片中的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农民工二代。
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前提下,他们不再像自己的父辈那样老实巴交、吃苦耐劳,他们更向往都市的生活,也努力追求“时髦”。
在智能手机时代,他们也有了“自我放逐”的机会。
影片中的聪聪,考不上高中,通过手机接触外面的世界后,一心想投奔“自由世界”。
而他的爷爷训斥他:“没力气,没本事,没技术。
” 最后,聪聪还是带着年龄更小的蒋鑫去城里打工了。
对聪聪来说,打工是一种自由,但作为“三无”少年(青年),他可能陷入了一种循环——父辈艰难谋生,他们苦苦挣扎,他们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留守二代”,如此反复。
当然,随着城市化运动的纵深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这个“循环”也许会有解套的一天。
2016年的时候,官方统计,中国有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
从《初三》、《村小的孩子》、《加一》等纪录片到《矮婆》,蒋能杰让我们以管中窥豹的方式看见了这6000万孩子的生活状态。
3、尘肺病若干年以前,矮婆所在的村庄,很多青壮劳力为生计所迫,曾到附近的矿井谋生。
这个时期给村庄带来了严重“后遗症”,不少当年的工人患上了尘肺病。
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讲的就是那个时期、那些人、那些事。
从“日常的”聊天中,我们得知,村中的尘肺病患者不少,而矮婆的奶奶也曾经在矿井谋生。
族人劝矮婆奶奶去做检查,她却说这是浪费钱。
她病倒后,在矮婆的“协助”下,冷静地安排了后事。
这些都说明,她对自己的身体情况非常了解,她甚至准确预测了自己的大限之期。
4、少女矮婆奶奶的去世,是这部波澜不惊的“自然主义”作品的“高潮”。
奶奶的去世,意味着矮婆失去了最可靠的依靠,更意味着她的成长。
影片的最后,矮婆睡在奶奶的房间里,夜里,她突然呼唤奶奶,却得不到回应,接着,她发现自己从儿童变成了少女——懵懂的她,必须独自面对这一切了。
次日清晨,矮婆在屋外清洗青春的印迹,脸颊绯红。
摆在旁边的那盆将要衰败的多肉,似乎也焕发了生机。
影片就此“定格”。
这个结局,非常精妙,且充满善意。
5、父亲作为一名父亲,我最近在开始教自己的女儿写字。
我不关心她写得好不好,我最在意的是她握笔的动作和写字的姿势,因为,写字她是一定能够学会的,而好习惯的养成一旦错过,就难以补救了。
我仔细观察了影片中的孩子,他们在写字时,大多存在握笔、坐姿的问题。
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是父母的“缺失”造成的。
这些问题,应该也不会影响他们基本的读写,但我看着,还是感到莫名的难受。
周而复始
看完电影的时候抬起头看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那种对比会让人感到强烈的不适。结尾的时候小女孩因为自己的成长第一次笑了,又理解,又不想看到这个笑,山里的小孩,一出生,这一辈子也看到头了。tf和鹿晗的海报出来的时候,感觉特好笑,笑着笑着又开始难受,反正整个电影就给人这种感觉,你又难受,又无能为力,明天又是新的社畜的一天,各人有各人的烦恼。仍然感谢导演
妈妈说“给人看的jiu的”
关注乡村和留守儿童的一部方言电影,城乡之间的经济和教育相差太大。留守儿童的现象也是无奈之举,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为了生存也是没办法。农村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是去打工……
看完矮婆觉得小女孩好像我班上的一个学生,甚至突然有点想她。
家长不在身边所以从小要学会照顾好自己也要承担起责任,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并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看完电影觉得自己长大的过程中实在是太幸福和幸运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长大。
2021M81/8.0 有是枝裕和早期作品的感觉,纪录片式叙事,固定机位长镜头,儿童演员的自然表演,期待导演有更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出来!
就电影内部而言,命题作文式的叙事显得比较单刀直入,但个别段落富有灵气,比如深夜寻娃、旁观洗澡等片段。映后的讨论也应当被看作是电影的一部分,尤其作为公益电影,它的放映交流环节也构成了一种社会活动。今天所亲临的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听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们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得到了导演的积极反馈。很有意义♡
云洁的长大过程也映射着很多留守儿童的现状,作为长女承担责任。奶奶带着长大,奶奶死了之后父母带着打工却无法解决上学问题。小乡村留不住人,那就希望他们可以走出山沟,哪怕只是进步一点点。
这脑瘫编导竟然打着纪录片的幌子拍起了有情节有意象的故事片,记录和剧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就被这自以为是的编导混淆了,奶奶发病晕厥的时候,机位还一动不动地继续拍摄,大半夜在小姑娘的房间里拍摄人家来初潮。说实话,小姑娘没有一圆珠笔戳死这脑瘫编导,简直就是小姑娘教养太好性格太温驯。
真的被片名误导到。美丽的乡村风光,掩藏不住农村衰败凋敝的残酷现实。那些所谓的乡愁,是既让人怀恋又让人无奈的记忆和慨叹(p.s.隔离No.15)
哭的稀里哗啦
想起来蒋能杰导演之前在豆瓣看到标记想看就私聊发资源,好片,好导演
能导啊、纪录片因为真实而震撼人心,但是电影就不是这样了、还欠火候啊
题材大于电影本体,能杰导演映后真实
去年在奥地利旅游时参观了瓦豪河谷的一个葡萄酒庄,农民夫妇说如今年轻人都去大城市维也纳找工作机会,不愿留在村里像祖辈一样种葡萄酿酒。我们总说,要想富先修路,好像交通一解决,就会给农村带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村的发展。而实际上交通设施往往如同血管,把农村里最宝贵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给吸引到大城市去,推动了城镇化,乡村却日益衰败。高仓健主演的《铁道员》以抒情唯美的手法讲述了这个现象,而蒋导的《矮婆》用近乎自然主义的笔触,讲述了同样的主题。个人意见,后面去广州那段似乎没有必要加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如何难以被城市接纳,那是另外一个复杂深远的话题,可以单独成片。最后发出新芽的盆栽,大概是为了过审才添上的吧。
蒋能杰导演作品影像展②,《矿民、马夫、尘肺病》之后看这部感觉更加有剧情,后反应过来被镜头和题材以及惯性思维欺骗,忽略了两者本质上类型的区别,但事实上这种带有纪录色彩的剧情片好像个人感觉确实更易“下咽”。整个农村故事的愁苦与无望完全写在了矮婆的脸上,映后时嘉宾批评电影有抹去台词表达感情的作用,导演后面表示是有刻意设计,个人认为不错,愁苦无言,埋怨也只在心里,懂事又不懂事,穷人孩子早当家,小孩子的表情挺到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一般春节才回家一次。村里的老师工资低,代课老师要外出打工,只好换新老师。在农村老人跟小孩相依为命。“在这个社会没有红包行不通”。农村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难。
三星半。够写实了,很重视光线
蒋导的电影最能打动人的是真情实感,很多情节虽然有些尴尬生硬,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是矫揉造作,博人同情。这部电影更是如此,一方面在拍摄手法上,能看到侯孝贤等导演的影子,另一方面电影中的叙事刻意但我们相信却又其实,所以还不如就拍纪录片,当然蒋导是要搞一部可以在院线上映的电影,现在看来,虽然电影本身的魅力有所减少,但引发的社会效果甚好,负债中坚持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深表尊敬与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