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上了全球首映,本来是冲着永野去看的这部电影结果戏份好少,但第一场的哭戏已经足够表现出能力了。
不过虽然是家庭片却还是好多细节令人震撼,我看过的山田洋次导演的电影不多,大概三、四部,所以印象里山田的电影都是十分规整,有点老派,甚至可以直接拿来当做模板教学的作品,但是当拾荒的老头在天桥上发狂描述大轰炸的时候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气质,没有一点战争的镜头,只靠现场的车滴船鸣等等就能表现出惨烈感,神经质般的情感抒发不仅激起角色的释放,对观众也是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像给空荡荡的心脏打上兴奋剂一般。
最后是烟花,剧里出现了无数次7.29的烟花大会海报,还以为会是一家人重归于好,穿好浴衣参加大会的俗套剧情,结果是妈妈在自家的二楼、在故事的发生地,而且是烟花已经绽放后才看到了烟花,就像那句名台词“我们所过的每个平凡的日常,也许就是连续发生的奇迹”。
所以最后在都市楼房中绽放的烟花是份礼物 是山田洋次导演给每个观众的礼物。
这是东京一处不随时间变化的小街,有美丽蜿蜒的河流,古老的店铺,温馨的教堂,一位牧师爷爷,和一位袜子店老板娘。
影片一如既往的温情,闲适,充满人情味。
儿子本想看望老妈,谁知老妈很忙。
家里很热闹,仿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不久儿子发现,老妈恋爱了。
儿子在公司里将好友裁员,孙女对上大学感到迷茫,儿子工作不顺心,婚姻不如意,孙女离家出走,带着一堆烦心事的儿子,儿媳,孙女都到了母亲家里寻求慰藉,母亲的家这成了情感的避风港。
在日常的叙事中,有一种温情逐渐弥漫出来。
温情的来源就是母亲和牧师的夕阳恋。
和这个温馨融洽的恋爱故事相对比的是儿子和儿媳的分居,儿子公司不断裁员的冰冷现实。
影片中讲述了三代人的各自人生:母亲渴望爱情,儿子陷入困境,孙女感到迷茫。
影片延续了《东京家族》,《家族之苦》的叙事结构,通过3代人之间的互动,表现了美好情感和珍贵人性。
轻喜剧的风格,令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逐渐变成云淡风轻的往事。
山田洋次,被称为“国民的山田”,电影中反映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和社会风貌。
最终儿子做出了符合道义的决定,帮助被裁员的朋友留在了公司,但他的工作也干到头了。
他回到了母亲家里,和孙女,母亲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日当天的绚烂烟花暗喻着他人生的新的开始。
3代人从此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虽然各有各的苦衷,但却充满希望和幸福,因为亲情的纽带将他们牢牢的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一家人。
影片以母亲的夕阳恋为主线,儿子的工作和婚姻为副线,讲述了3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
虽然结局并非尽如人意,但一家人终于开心温暖的生活在一起,本身就是对当今冰冷残酷的社会现状的一种疗愈和弥合。
山田洋次善于挖掘人心中那点滴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隐形的纽带,将善良美好的人性基因注入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故事中,引起观众的由衷的共鸣。
从《寅次郎的故事》,《黄昏清兵卫》,到《东京家族》,《母亲》,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情,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于细微之处见大义。
从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总能看见变迁的时代和不变的人性。
他的目光细腻,温和,总是平视着世界,将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生,变成真善美的化身。
一部影片自诞生它的那个时代讲述着什么,是一定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联的,而电影人的使命,就是要替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成年人或未成年人发声,喊话。
“不要把压力都揽在自己肩上,每天应该乐呵呵的生活”像这位妈妈那般,乐观地去恋爱,去失恋。
像剧中这组家庭那般——婚姻已陷入了重大危机,女儿在此期间学业不成且叛逆,但受乐观母亲的影响,仍不惧主动失业回到恰逢失恋的母亲家中,一起共渡“生活本就是如此,没什么大不了”的难关。
还有,那些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退下来的人,那些被社会所放逐的人,那些居无定所的流浪人,其实并非完全和住在高楼大厦的人分属两个世界、甚或有着高低级之分,这里面是有着时代的际遇在的。
那个井野大叔,他是因遭遇当时的京东大轰炸,一家人都没了。
幸存下来的他,不想靠救济,也不想靠他人帮助,只想靠自己双手去养活自己。
剧中母亲已过世的丈夫,也就是孙女的爷爷,也是那次大轰炸后的幸存者,一家人没了,只能在孤儿院长大,书也只念到了初中。
一个时代一个命运,就算同时代里也还有着不想与这个社会同流合污,不想去牺牲自我去适应这个社会的不同个性和性格的人,如剧中曾经的大学老师,现在的牧师。
我们都需要重新理解流浪汉,重新解读他们的故事。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奶奶在跟孙女讲述自己当初恋爱的经过,尤其是让自己产生心动那一刻并做出选择的原因。
当奶奶将那幕心动的过程——“那一刻我就觉得,这一辈子只能和他在一起了”——再次重现,让孙女去感受的时候,孙女是立刻能共情并理解到的。
对爱情的那股感受力,是不分什么年龄,什么时代、代际,什么国界的。
再就是已经和儿子分居半年的儿媳妇突然来访,什么都不提及,只是想要看看正在分居的丈夫过去小时候的照片。
这些时刻真的很动人。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年轻人是老导演的通病"——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导演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拍给老年人看的 。
为什么一定要取悦年轻人?
你要求老人了解年轻人是不是透露着你的傲慢与偏见?
你身为年轻人试图了解过老年人吗?
与妈妈的初相识往往是记忆的最前端,妈妈通常代表着熟悉、温暖、爱与包容。
但有一天,妈妈开始变得陌生,或者说,变得不像“原来的妈妈”,那么这一场“再相逢”便开始了你与妈妈的第二次相识。
导演山田洋次的“母亲三部曲”最终章《你好,妈妈》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与妈妈“再相逢”的故事,当妈妈脱掉围裙,穿上时髦的衣服,你是否还认得她?
影片《你好,妈妈》讲述了人力主管昭夫(大泉洋饰)因工作、生活压力不堪重负,决定去探望许久不见的妈妈福江(吉永小百合饰),突然发现妈妈变得时尚活泼,甚至坠入爱河。
面对这样的妈妈,昭夫感到困惑与不自在。
但通过与妈妈以及热情善良的邻居们相处,昭夫再次认识了自己的妈妈,从心里接纳了“崭新”的妈妈,并与女儿缓和关系,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影片围绕着多个女性形象展开描写,导演山田洋次通过塑造非典型的女性形象,试图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冲破性别枷锁,展现觉醒后充满生命力的女性意识。
在镜头语言方面,山田洋次延续了日本电影较为经典的长镜头,在多个场域中使用大景深的长镜头充分展现故事发生背景、环境和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主人公昭夫出现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办公室,一个大景深的固定长镜头为昭夫绷紧神经的故事背景做铺垫。
前景的女雇员提供着办公氛围和下一步共进晚餐的桥梁作用,后景昭夫与同事关于裁员的讨论使工作压力扑面而来,观众可以快速感知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从而推动故事继续发展;在多次居酒屋的场景中,山田洋次没有只使用普通的正反打对话,而是将三个主体人物放置于画面前景处,后景由影片开头的男性聊天饮酒变为结尾的女性聊天饮酒场景,不但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供了气氛的渲染,更是很精妙地点出影片的主题——女性意识觉醒;在妈妈家的多个场景也延续了这一镜头特色,利用房间纵深,表现妈妈家里的人来人往,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形象。
大景深长镜头的使用是日本电影的视听特色之一,既起到了丰富画面信息,营造故事氛围的功能性作用,也为揭示影片主题提供着隐秘的作用,增加着影片内容质感。
在声音处理方面,长对话与细节拟音是本片的设计特色。
大段的对话能够充分营造出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的日常生活,有细碎的琐事,也有昭夫和妈妈的情感表达。
同时,许多声音的细节拟音都使影片声音富有质感与内涵,如颠簸碰撞的易拉罐、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格外清晰、引人注意,都是为影片的氛围营造或功能叙述增加效果。
通过对话与音效,观众很容易产生不自觉地代入感,从而能够将这种觉醒普及到每个观众的身边,女性意识觉醒的普适性便得以展现。
与妈妈的再相逢,不是失去了从前的妈妈,而是看到了不一样的、更加全面丰富的妈妈,更是让妈妈们跳脱出母亲的刻板形象,可以随心所欲地成为让自己舒服的、想成为的样子。
山田洋次用这样一个温馨的相识故事结束“母亲三部曲”,这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妈妈也曾是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少女,做了妈妈以后,依然可以是一个洒脱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女人。
与妈妈再相逢吧,看见和记忆中不一样的快乐的她。
因为提前看过影评,倒没对故事本身期待值过高,看完后反而是预期外的惊喜。
片中构图精妙但充满人情味,场景光暖而明媚。
只是有时台词的衔接和情绪转折有些生硬,制造的职场困境又显得过于朴素且与时代脱节。
但我想从短评中其他观众说的“闲笔”伊野先生,谈谈个人理解中这看似脱钩于时代的亲子隔阂。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反而很鲜活且充满记忆点,可谓“闲笔不闲”。
东京大轰炸把他的家人和归宿烧得一干二净,他因为从桥上翻进河里逃过一劫,而活到快入土还是一无所有,来到桥上差点乘着醉意翻身一跃,却被正在巡逻的年轻巡查拦下,巡查小哥笑着对男主娓娓道来老人的前尘往事。
也许桥与河水不是温柔的,但人情却是温柔的。
此时又突然想到牧师说伊野是“天使”——上帝也不会让儿时救了他的现在反而伤害他。
“你们做警察的那时候(大轰炸时)干嘛去了!
”“伊野先生,我那时还没出生。
”这段对话我也很喜欢。
生活在战时的老人们注定要与他们的子孙辈,出现相比和平年代的亲子们更强的代沟,就像那不再是生活必需品的足袋。
年轻人永远不能亲历老辈遇到的一切,而老辈也不会且无法强迫他们共情自己,反过来也如此。
就像儿子无法理解一生从不摆架子的母亲,为什么老了反而想任性一次,为什么会因为措手不及的失恋而尤其难过;母亲也无法理解精英儿子这个“开人的”怎么会比“被开的”更纠结难受?
结局看似淡淡的,在我看来却是亲辈对子辈无偿的爱和子辈对亲辈的理解与感恩,达成了亲情中最为圆满的两情相悦。
你说这未免显得高高在上,但现实中有几多亲子能做得到这一点?
(如果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欣赏此片,也许会有不同理解,交给其他观众置评)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这句话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面向老年人的。
这是一部属于长者的院线电影。
(在香港 称呼岁数大的人为长者而不是老年人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
)长者也是院线电影的受众群之一,他们不应当被排除在外。
因此对于这次观影,有相当一部分感动与美好是戏外的经历带来的,甚至于它比电影本身还要值得我纪念、回味,因为这段经历确实让我感到余韵悠长。
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观影氛围会深刻影响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所在的这个场次平均年龄目测超过了六十岁。
观影过程中每次遇到编剧安排好的笑点全场一定会有人笑出声来。
大家都很开心。
致敬92岁尚在坚守梦想的导演。
喜欢这种老派的文艺电影,感情真挚细腻,表现技巧扎实娴熟,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没有一帧画面是浪费的。
看这种电影整个心都是满满的,围绕着“妈妈”的三代人之间的冲突,简单又真实,恰如生活本身所呈现,每一代人都有他的不易但有爱就从不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电影表达的爱很多元。
父母亲一代虽老派但因为包容而持久;昭夫一代强调个性前途而不将就;孙女代表年轻一代更是和强势父亲水火不容却更喜欢奶奶的达观;昭夫和发小同学又是同事之间的友爱;母亲与牧师的黄昏恋爱;鸢尾花团队对流浪族的关爱;牧师反复说恶人亦天使的博爱……然而结局却都不如愿,恰是“人生小满胜万全”的缺憾美。
然后昭夫放下了一切,回到家,结尾那句:“那么,拜托你了,妈妈”,瞬间泪目,无比唏嘘。
妈妈此时此刻的喜悦是怒放的,如夜空中烟花。
从此又是整整齐齐一家人了。
里面给拾荒老人的细节很巧妙,终身的战争心理创伤是导演的反战理念;老人摔倒在教堂门口的自言自语,表达流浪汉也有对家庭的渴望;不听奶奶劝执意不要政府的补贴是民族自强不息的骄傲。
还有,吉永小百合怎么那么美啊?
80岁了怎么眼睛里闪闪的全是星星啊!
没想到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90岁高龄的作品。
《你好妈妈》是他“母亲三部曲”的最终章,真实的再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在面对人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寻找自我呢?
这部《你好,妈妈》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笑中带泪,导演用细腻勾勒出祖孙三代在混沌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自我,迎来明天的勇气。
在大公司担任人事部长的昭夫,面临必须裁掉昔日同学的窘境。
另一方面,中年男人婚姻貌合神离,父女关系也频频触礁。
他久违地回老家探望母亲福江,却发现家裡已经没了自己的位置,而失踪的女儿居然理所当然的在奶奶家蹭饭吃,和福江的亲密程度更甚於自己。
或许是为了夺回母亲的关注,昭夫开始频繁地回老家刷存在感,却发现母亲似乎变了许多。
甚至和邻近的教会牧师发展出了暧昧关系,让他倍受打击。
女儿舞倒是乐见其成,赞成奶奶恋爱。
福江和孙女小舞聊天,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她第一段婚姻,是不顾父母反对勇敢追爱换来的。
尽管那段恋爱故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非常不可思议,但至少这是她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
儿子成年后,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教会牧师走得很近。
福江如少女般陷入了爱情烦恼中。
没想到当她打算鼓起勇气告白时,牧师临时决定回到故乡北海道的教会传教,这消息对福江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也让她正视起自己的心意。
吉永小百合所饰演的福江,在丧偶之后独居在邻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护著丈夫所创立的足袋店。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神仙眷侣,直到在福江和孙女的谈话中才发现,身为女性,很难从严肃寡言的丈夫身上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所以寡居多年的她会对兴趣爱好都相似的牧师产生一种依恋之情。
但八十岁的福江还能有面对爱的勇气,而反观中年儿子却忘记了爱的本质,被世俗名利牵绊,是他对眼前的纠结与抉择,究竟為什麼让他不快乐。
片中的昭夫,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努力读书按部就班的工作。
于是在面临主流价值观裹挟的新世代青年,只能懦弱的面对人生种种考验。
山田洋次的执导下,不论是老家小院里的绣球花,还是隅田川上的绚烂的烟火,在隅田川的老城区里,山田洋次将人间的温情一笔一划的刻在了荧幕上,这些江户时代来来往往的人们,美丽与哀愁。
《你好,妈妈》正是因为母亲的强大与独立,才重新召唤他们重新建立了紧密的亲情纽带。
可能只有91岁的导演才有这样的能力,以温情的影调深刻描摹独居母亲的晚年寂寞。
看似简单的生活日常,细腻中皆是温情与感动。
回味良久,这温情的背后是独居母亲晚年的无限寂寞,正因寂寞到了极处,才会释放出那种义无反顾冲动和万般克制的温柔。
在我眼里,片中母亲是独居老人的一个缩影,而她已经足够坚强和独立,试图用公益服务、邻里家务、甚至黄昏恋来塞满自己孤独的时钟。
对年轻人而言,生命是由过往回忆和未来的期待组成的,可步入老年的生命,未来与他们早已渐行渐远,心中无所期待,心中皆是过往的回忆,而儿女是回忆中的主角。
特别是那场母亲送别单恋已久的神父那句突然激动脱口而出的“带我走吧!
”口吻近乎哀求,其中透着她多少的爱和寂寞。
每每想到此幕,内心是无尽的感慨:和剧中的主人公一样,人近中年的自己,是该多花些时间陪陪父母,一声问候,一顿简餐,甚至一次误会与口角,都是同正步入老年的母亲(和父亲)的一份共有的回忆。
适逢母亲节,衷心祝愿每位母亲都节日快乐
PS 女主角由79岁的吉永小百合出演,美丽气质不见当年。
出演女儿的永野芽郁戏份虽然不多,但也很美。
上影节就买到过两次见面会,两次都是山田导演~已经91岁了呢,带着第90部作品~影片本身也是平凡细碎和落脚于微末的感动,我们又何苦去框定父母的人生呢,就像不该限制子女的选择一样。独立的好好的过完这一生吧~映后提问可惜了,唯一的发言给了一位普信男导演
2023 SIFF@影城 电影节最后一部是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真的是太好了。他展现的日本传统社会的人情味,是通过细微处的慢火功力熬制出来的,是吉永小百合的白色足袋,是她烹饪的豆腐丸子,是她纳的鞋底。最后,祝导演长命百岁。
或许我们不应对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导演要求过多,但这次山田洋次导演的作品中确实欠缺了一些过往电影中擅长的那种真实的生活感,而更像一部稍微有些漂浮在空中的话剧作品,所以在人物情感上也就没有《家族之苦》系列中的那种真挚,当然,这其中一定有几个演员表演上的问题,对于山田导演这个年纪仍然有动力拍新电影这种行为,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东亚男宝的一生,管天管地还要管妈妈恋不恋爱。日本人理解的叛逆少女还得给爸爸铺床,认真的?
献给失败者!请大家从今天开始以失败为荣!
山田洋次正常发挥。
SIFF第十场 山田洋次依然有市场 对这个资历/年纪的导演要求其拍出价值观先锋的女权电影无疑是强人所难 现场的反应来看 “过时”的日式传统家庭依然有着深厚的人气基础 况且小百合饰演的妈妈image生活丰富 谈谈恋爱 做做volunteer 其阅历和胸襟不知胜过中国电视剧电影里多少所谓的“中女”
传统风格 但剧情很弱 可以说是超无趣了 实在没什么好讲的。
《你好妈妈》社畜的烦恼苦闷失意及憋屈,加上老年人的情感生活,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我们还是要尽力快乐的生活的道理。妈妈失恋了,吉永小百合演的真好。可是这中年为了朋友辞职了啊,这结局有些悬浮。巅峰时期的寅次郎系列。
祝导演长命百岁。
在妈妈面前,可以永远是小朋友。
#WEB(5.0/10)这为啥能吹啊…山田洋次是不是一辈子都在拍两星电影?乏善可陈的温情情节剧。没触到真实的生活,亦缺乏导演的私人情感,观感倒还可以,但看过也就看过了,不会留下什么东西。
不好看
山田洋次把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压力,琢磨得明明白白的。
希望老爷子身体健康还能多拍几部吧,毕竟是日本电影圈目前唯一的正统小津流导演。不过连山田洋次这种曾亲自置身于侵略战争中的人,反思起战争来的角度也还是日本人惯用的伪受害者视角。
对山田洋次来说,这个风格是一种坚持,但撇去对他的滤镜来说,不论是节奏还是叙事,或许都是一种跟不上时代的症结。
比起是枝裕和平淡里的小确幸,这部日影真的是平淡如水尿点满满。永野芽郁演技确实差点意思,和奶奶聊爷爷过去的时候只会瞪着眼睛杵在那儿,真的好尬。大泉洋演的人事部长好像刚刚入社的毛头小子,为了无理取闹的朋友放弃一切?也有点太中二了吧。推车捡破烂的井野老头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十分突兀。牧师说走就走,不爱别伤害,和人家约会到最后一刻还在装傻,真的让人瞧不起。唯一亮点就是吉永小百合了,真的上品一演员,大和抚子的理想模范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和令人击节,但是拍尽生活之苦和甜的老导演来说,还是有些不过瘾。还是一样的工整甚至是一样的场景一样的那么具有标签化和令人共情,但总觉得不满足和轻了。
拜托你了,妈妈!
吉永小百合,在山田洋次的电影里第四次扮演母亲了吧?御用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