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欲天》。
英文名是《长沙夏天》,中文起这个名字多了很多宿命意义。
选择关注不同的抑郁人群,聚焦心理变化,这样的题材是大胆的。
导演、编剧和演员都用了心,在沉闷与对撞中寻找着一丝哪怕是决绝的平静。
所有的归结到一起,是一个主题。
凡是接触,必有孽缘。
李雪为了救治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女儿,主动接触掌握这项技术的同事,但后来发现接触与联结远远不止救治孩子这么简单,即便女儿早夭,他们的关系也剪不断理还乱,也让她在看似坚强的外表下,其实只想离开,可弟弟被害后的几次“托梦”,让她欲舍而不能,想弃而两难;
洒脱的磊哥有些匪警气质,不重视女友,女友无助,撞到了磊哥兄弟阿斌,于是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却仅此而已;
李雪为了寻求内心平衡,去放生,就带着弟弟去了几次,没想到弟弟被放生领路人的丈夫所害;
阿斌与李雪因为案子接触,发现内心相似,由此纠葛,也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却发现并非同一路人;
阿斌放不下抑郁前女友的终言,又不得不面对她的父亲、姐姐,他们也无时不刻为这些年的纠葛缠绕于心,面临自我生活的切割两难。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都会遇到很多人,由此发生接触和联系。
那么,什么样的接触和联系才是安全的、可控的,不至于产生孽缘的?
没有答案。
因为每个人的接触认知不一样,内心的可控程度也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六欲丛生的体现。
孙悟空最后打死了六耳猕猴,和那个代表六欲之恶的分身告别。
但是,谁又一定能保证,这里面是不是也包裹了正向的单纯、好斗、义无反顾?
锁闭与抛弃,或许只是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每个人能够达到彼岸的心路注定是不一样的。
希望我们每个人,能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和解。
因为,孽缘是必然,其实并没有对错。
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更好地与自己和解一些吧,不用太强硬地去对抗和改天逆命,吃喝拉撒睡得好一些,未尝不是更好的命运。
如是而已。
大家好因为提前看到了本片,带着对祖峰导演的敬意,决定写点什么,不过看过之后觉得还是差那么一点点。
今天才上映,所以这次就不剧透,说说宏观上的感触。
虽然要恭喜导演带领此片闯入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但是对于奖项“鼓励小众”这一点,影片还是需要加强。
本片的小众当然是关注到了“抑郁症”群体:1、抑郁症可能无处不在,你我的身边,或者我们本身都有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只不过轻重不同。
2、抑郁症人群内心深处是需要理解和陪伴的,病友之间瞬间可以建立友谊。
3、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很强,活着基本上也是为了活着而已,很痛苦(程度取决于病情)。
4、抑郁症患者性欲低下。
只有以上4点是我看完片子之后学习到关于抑郁症的知识,相信也是编剧和导演想要主要传达的内容。
但是,对于这类人群的关爱、关注和治愈,这三点并没有提及多少,而是用“犯罪”这个标签包装了全片,而“悬疑”这个标签却在后半部分嘎然而止,让人在看片的过程中如坐过山车一般,却又坐的不那么过瘾。
加上剪辑的问题,全片好几个地方让人的心脏咯噔一下,突兀,个人感觉剪辑师可以下岗了。
总结一下:“公益”几乎没有,但总给人隔靴搔痒之意,差一点。
”犯罪“作为引子,却缺少让人感叹的动机,差一点。
“悬疑”作为抓手,可是并没有顺势而为,所以让人大跌眼镜,差一点。
基于以上三点,只能把此片归纳为“反类型”电影的尝试,尤其是警匪追逐的那场戏,表现的非常反类型,技巧出众,也受到了观影后广泛的好评。
最后希望影片在戛纳能够获得好成绩~感谢阅读。
忽明忽暗的卧铺车厢里,何斌坐起来,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吃药,窗帘外的光影斑驳闪烁,影片就在如此的情节中开场。
六欲天 (2019)5.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祖峰 / 祖峰 黄璐六欲天 预告片1:定档版六欲天 预告片2六欲天 预告片3 忽明忽暗的卧铺车厢里,何斌坐起来,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吃药,窗帘外的光影斑驳闪烁,影片就在如此的情节中开场。
不如当下抑郁症已经成了新的身份名片,甚至斜杠人群也会在自己的介绍中加上身患抑郁症|罹患双向情感障碍,彼时抑郁症在中国方兴未艾,尚为当时的热点。
所谓先锋电影,演而优则导的文艺剧情片,将心理疾病化作黄油搅拌到蛋糕里,算是稳妥安逸的选择。
祖峰在这部电影里的造型,同今年《八角亭迷雾》中的样子如出一辙。
沉闷,隐忍,坚韧,孤独,心里包裹着几近把人吞噬的负能量,却仍强撑着蝇营狗苟,用时下的说法,典型的“癌症性格”。
但出于一个演员的基本素养,人设定住了,就没法再改。
也许从《六欲天》(以下简称《六》)里,祖峰就完成了演员的中年转型,他许是不想再演再突破,于是在舒适区里拽来了懒人沙发,沉默慵懒的憩在那,观众只想看到如此的祖峰,不需表演的表演最为松弛,于是祖峰沉默,何斌哑然。
八角亭谜雾 (2021)5.72021 / 中国大陆 / 悬疑 家庭 犯罪 / 王小帅 花箐 / 段奕宏 郝蕾
一动一静似乎是剧情片的标配,隐忍的何斌必然有一个聒噪的搭档,何斌冷静内向,习惯独自咀嚼吞咽痛苦,搭档则大大咧咧,冲动莽撞。
文艺的犯罪片需要观众情绪的代入与快进,《六》里的快进就是禁忌的暗示和冷淡的性。
可以看得出编剧的苦心经营,影片推进到半途,有很多情节的分叉,以类似片子的惯例,观众往往会带着“一禁到底”的愿景,但编剧更像是与观者进行着一场拉锯般的捉迷藏。
在很多个情节似乎急转直下的节点前悄然刹车,回归正常的剧情片,说是为过审费尽心力也未尝不可。
如此影片在观看时便会有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类似于一场预言的博弈。
有时希望会是一部国内的“金基德”,又有时会觉得情节走向更偏重于沉默的“日式电影”,这就导致了观众在观看时情绪被不断挑动,不停的希翼下一秒会出现自己臆想的安排。
作为影片的一条暗线,何斌与亡妻的故事似乎是《六》这曲交响乐的重低音。
它会在每个阳光似乎要渗进来的时候将剧情一把拉回。
何斌在记忆的城墙边进进出出,观众也在心绪的暗沉里起起伏伏,反复迂回的拉扯让人想起《绿芥刑警》抑或是《迷失东京》,对观众情绪起伏的把玩和掌控在开场时觉得新奇,到后半部分明显力道不足,笔者在用家庭终端观看时都几欲暂停,想必在影院中播放时,对观众过于明显的筛选和隐形的门槛会劝退相当多想要刺激放松的普通观众。
电影的服化道及运镜不落窠臼,虽有一些对于欧美迷你剧的借鉴,但在气氛把控上却有令人欣喜的成熟。
作为一部从头至尾都将人的心绪摁压在冰面下的剧情片。
《六》同曹保平的罪案系列截然不同,没有大反转大说教,也没为了震撼刻奇而去讨好观众,整个片子更像一曲新时代曲风下的文艺小品,里面带着细碎的冰碴,却也醇香浓郁。
在将资本“引狼入室”的影视业当下,祖峰不论作为演员还是导演,都守住了创作者的尊严。
就像影片开篇的列车上,他只是坐起来,沉默的喝水吃药,然后半卧在那里,车厢外,路杆和风景被暗黄色的灯光映射着,飞速的向后掠去。
六欲天 (2019)5.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犯罪 / 祖峰 / 祖峰 黄璐
祖峰导演的处女座长片,讲述两个渴望在忏悔中获得救赎的人。
阿斌和李雪因为过失导致自己最亲近的人的离去,走不出内心的自我谴责和道德困境,通过一桩案件把两个人串联到一起。
影片的有两组人物的对比,磊哥和李婷婷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人,他们选择了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不沉湎过去也不畅想未来。
而李雪和阿斌都是经历过情感创伤的人,他们难以自持的活在过去的悲痛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现实世界里艰难寻找出口。
影片关注的不是抑郁症本身而是更特殊的一个群体,抑郁症自杀者身边最亲近的人。
的确,在过往很少人会去关注这个群体。
但是逝者离去后往往把最沉重的情感负担与创伤后遗都留给生者,曾经最挚爱的人承担的却是最压抑、可能连时间都难以磨灭的悲痛与绝望。
所以阿斌要靠着安眠药才能睡着,将自己埋在工作中希望消弭痛苦。
直到他遇到了和他有相似经历的李雪。
两人都渴望窥探对方身上的秘密与情感角落,通过抱团取暖找到出口。
尽管导演表明影片题材可以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不强调突出长沙的地域特色。
但在影片仍然可以看到长沙的夏日体现在热汗淋漓,扇子与冰棍,冰冻的汽水和阿斌嘴里含着的冰块里......这种冒着热浪的躁动不安暗含着影片克制而又暗潮汹涌的情绪。
影片夹杂着一些迷幻的梦境元素,让影片脱离了朴素现实主义而多了一些迷离而带有灵性的意味。
总体来说是一部情感很饱满,人物也很鲜明的影片。
后半段节奏相对有点拖沓。
李雪和何斌,都是遭遇挚爱离世的人,也都是被梦境纠缠的人。
何斌的梦,指向无法挽回的过去。
他在梦中一次一次在接到秦蕊电话后,急忙往两个人合租的房子跑。
他一次一次攀爬那座漆黑的楼梯,打开门冲进满是煤气味道的房子,也一次一次揭开秦蕊脸上的被子,看见秦蕊的睡颜。
反复的愧疚,耗干他正常生活的勇气。
李雪的梦,则指向玄幻。
她准确的梦见李毅藏尸的位置,仿佛人死之后真的存在某个可以与活人沟通的桥梁,继续向挂念他们的人传达某种讯息。
李雪的梦对何斌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
在验证躯干埋藏地点后,警察继续在湘江打捞。
另一只手被打捞出来时,何斌仿若魔怔般问:“头呢?
”他是真的期盼李雪的梦全部灵验。
1. 无法转移的沉重寻找头的经历非常曲折。
警察循着装躯干行李箱的线索,追查到买行李箱的人,然后调监控,找到一个做小买卖的嫌疑人。
这个人交代,他就是图5万块杀掉李毅,贪财却没取走佛珠是因为慌张。
杀死李毅后,他把李毅的头铸在水泥墩里,应该被当作垃圾收走了。
何斌和李雪沿着城市收垃圾的体系一层一层的找,最后找到垃圾处理厂,工人说前几天收的垃圾已经全被烧掉了。
李雪望着烟囱里冒出的滚滚浓烟,失神。
电影从一起惊悚的命案开始,过程充满悬疑,等到真的揭露案件真相时,死者那离奇的死亡原因却又那么的无常,无理,甚至不具意义。
可是死亡的真相和死者身边人所背负的情感却往往是两回事。
李雪的女儿死于意外,何斌的女友死于抑郁症。
两个人客观上对死者的死亡没有责任,某种程度也都有责任。
生者一旦陷入自我追究的心理,人生前途自然布满喘不过气的黑暗。
女儿死后,李雪和李毅都长久的走不出来。
李雪与可能治疗女儿先心病的医生交往,以情欲填补内心无措,仿佛自己还在女儿的故事线里行走。
那一天弟弟李毅来告诉她,自己已经皈依,终于可以不再梦见外甥女,建议姐姐也尝试皈依,放过自己。
两人爆发强烈冲突。
秦蕊死后,何斌也始终无法摆脱自责。
他那时候一直以为和他在一起的秦蕊好了,秦蕊却说其实更糟了。
那一通最后的电话,秦蕊说她撑得很辛苦,已经撑不住了,但是害怕对不起家人。
何斌安慰说“你的爸爸和姐姐都很爱你,他们会理解你。
”这就是何斌始终不对秦蕊爸爸说的话,一旦说出,秦蕊死亡的愧疚也会沾染到秦蕊父亲身上。
李雪和何斌在找不到头后,精疲力尽。
他们开车去了河边,躺倒看着满天璀璨,身心仿佛得到救赎。
没有生者知死,唯有死者知死。
关上车窗,服下安眠药。
两个人仿若漂浮在无尽海之上。
迷离之际,李雪被冲远。
2. 死与生如果电影把李雪和何斌的赴死作为结尾,整个影片的叙事节奏会变得极其惊艳。
就好比钢琴曲在观众听到兴头时落下干净利落的休止符,意犹未尽的观众停顿半秒后就会立即响起掌声,并在之后时时回味。
但《六欲天》偏在观众以为行将散场时,将黑掉的灯光又打起,呜呜咽咽,引出后续。
我个人欣赏这一点。
如果在赴死处结尾,完成的是技巧上的更优;但是说出后面的故事,是导演的表达坚持。
人是什么?
是生死无名的芸芸万物,还是被灵魂标记过的与众不同?
人死后是什么?
是当他是平凡生物终有一死,他活着时留下的那些温存快乐、悲伤难过一笔勾销;还是企盼灵魂永存,未来我们终有机会再次相遇、偿还此生愧疚?
假如一个活人,困在上述的问题里,他终将走向日夜不宁的心灵惩戒。
电影里李毅的梦,就是死者在向生者传达的那一点点救赎的可能。
李毅给李雪的托梦,躯干、手全部灵验,如果头也能灵验,岂不是说明,世界上也许真的有某一个神秘的地方,在寄存着我们所牵挂的过世的人的灵魂?
何斌那脱口而出的“头呢”,看似失去了一名警察的理性素养,无意吐露的也是他10年抑郁所期盼的那一点点可能。
如果有希望,就好了。
如果死者在用另一种方式存在着,这一辈子生者心中的愧疚总算可以减轻一点了。
可是李毅的头却没灵验。
正是因为找头的落空,让李雪失去继续活着的力气。
可当她服下安眠药后,却再一次梦见了弟弟。
弟弟说头在北大桥下,于是李雪拼尽所有力气打了求救电话。
最后,李雪何斌在湘江北大桥下的废品站里找到李毅的头。
李雪给李毅安葬后,离开长沙,开始新的生活;何斌辞掉工作,遇见曾寻求他帮助的姑娘。
姑娘即将生产,她让何斌来听听她肚子里小宝宝的心跳声,何斌贴着姑娘的肚子,听见新的生命有力的跳动声,脸上露出平和的微笑。
《六欲天》开始于死,结束于生。
如果开始于死,结束也于死,整个电影的调性唯有悲凉孤寂。
但是《六欲天》在用一种近乎玄学的视角,去一点点推进探讨生离死别之后的情绪黑洞和艰难救赎。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纵横交流的亚欧大陆,还是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语言文字习俗迥异的人类文化都不约而同拥有灵魂轮回的说法。
电影中找李毅的头串起后半场主要线索。
长久以来,我们都认为头是人类的灵性来源。
找不到头,也许意味确认人是否拥有灵魂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
但越是唯心的东西,在越是事实的悲剧面前越有救赎力量。
我一直记得马东曾在《奇葩说》里说在他父亲去世三年后,他梦见了父亲。
在那个梦里,他梦见父亲说“我走了”,于是在梦里他就知道,他终于成功和父亲告别了。
那么痛彻心扉的经历,那么深刻的迷茫和虚无感袭来,那么多午夜梦回的百爪挠心,那么多心中预演千百回终究无法去说的话,告别绝非易事。
《六欲天》到位的关注了这一群体,作为演员转型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我很喜欢。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贺兰说
或许是因为祖峰本身可能经历过抑郁的感觉,所以作为导演和主演,能够完全把电影沉浸在抑郁压抑的气氛中。
和很多观众不一样,我看这部影片一点也没有觉得枯燥和便秘,只是后来看别人的影评,才知道两场床戏被删了,导致影片的情绪和节奏上有些许错位,不过这不影响整部影片。
其实,抑郁者,或者遭遇过创伤的人,有时会把很多东西深深地埋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只会有一点点表露。
如果,这部影片拍出了割腕痕迹或者情绪低落到嗑药,我反倒觉得落入了刻画抑郁者的俗套。
李雪,为什么这么冷?
明显是由于亲生女儿被遗忘在车中意外死亡,而不能原谅自己和弟弟,至于自己,就是和女儿所患先心病的主治大夫一直保持情人关系,把这种丧女痛苦刻画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不和同事有任何社交,对情人的婚姻和感情不提任何要求,也不顾及做第三者被人发现,作为一个公立医院的医生,她很明显就是走在自我毁灭的路上。
直到,影片开始的时候她的弟弟被杀,因为已经遭遇过一次至亲的意外死亡了,她也一直没从痛苦中走出来,所以对于再一次的至亲意外死亡,她从感情上有一种麻木,但是潜意识还是希望找到凶手,找到尸体,所以她才会接待警察,也才根据梦境寻找案发现场,也才会看着嫌疑人指认现场。
理解了这种麻木,才会理解女一号在影片中的冷,因为她已经不在乎一切了,所以才会从骨子里释放出冷,直到终于和男主一起在车里相约自杀时,那种潜意识的生本能被唤起,她打出了求救电话,挽救了两个相约自杀的人。
然后就说到,祖峰。
很多抑郁者其实都是因为创伤引起的,由于祖峰在劝阻前女友自杀失败后,背负了很重的道德责任感,把自己压垮了,所以也患上了抑郁。
注意为什么祖峰劝阻前女友的自杀会失败?
因为他做出了很多努力,想让重性抑郁的女友好起来,但是女友的状态和他想的完全相反,他承受不住这种情况给他自己带来的无能感,所以在女友告诉他“自己自杀会害怕让爸爸和姐姐难受。
”而祖峰劝道“他们是爱你的,会理解你这种痛苦的”。
在这里,其实祖峰表达出,对女友愧疚的安抚变相表示了对她自杀意念的赞成和支持,导致最终女友开煤气自杀,这是祖峰潜意识觉得没办法帮助女友,想放弃的想法,通过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了。
后来他意识到了,可是人死了,他就承受不了内心的指责,也没办法把最后一通电话的内容告诉别人,这成为了他自己的心结。
但是他抑郁之后,由于是个警察,相信和精神病患也打过交道,知道按时看医吃药,用运动和饮食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是这只能从浅层和表面上帮助他自己,从深层次来说没办法治愈。
在影片中他面对杀李毅的凶手情绪突然爆发了,是因为他有体验到了那种面对无辜者丧命却无法阻止的无能无力感,这引发了他的深层次创伤,所以他爆发了,其实我怀疑他可能有点躁郁倾向。
最后婷婷给他带来了一个新生命,这可能让他对人生恢复了掌控感,并且把心结也说出来了,他的病可能自然就慢慢好了。
这部片子在刻画氛围上很好,祖峰作为一个抑郁者,就是喜欢把屋子搞得很阴暗,在昏暗的台灯下工作,而李雪强行抑制自己的痛苦,确实会让自己变成一个机器人。
至于,为什么磊哥在江边看打捞尸体,喜欢老拿着一把黑伞,这些可能隐喻着什么?
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体而言,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片。
对于亲人的离世,祖峰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忘却和牢记。
对于前者,是阿斌前女友的姐姐。
当阿斌在葬礼结束后回到书店,告诉她妹妹曾经患抑郁症的痛苦经历,已经淡忘的往事浮现心头,痛苦再次袭来。
她指责阿斌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让她再次处于受苦者的位置。
对于后者,则是李雪。
李雪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职丧命车厢,她选择不忘记,继续与主治心脏病的医生有染,以此将痛苦的记忆铭刻进日常生活。
她认为,自己一旦忘记了女儿的死,就是在行驶背叛,因此她对弟弟通过放生找到解脱的举动心有怨恨。
阿斌夹在两者之间。
前女友患抑郁症而死的事并非他的责任所为,况且他还曾悉心照料过对方。
因此,他完全不必背负自我责难。
但也许爱过太深,他始终无法从过往的记忆中走出来。
对阿斌来说,痛苦的往事并不是能够人为忘记或记住的,记忆就在那里。
《六欲天》虽然在影像设计上差强人意——可以说,更多来自业余者的简单设计,但反过来,正是这种“业余”,反而增进了影像的力量,一旦贯彻规整的视听体系,便毫无新意可言——但在文本概念上,却来得相当深刻:中国人世界观中的痛苦与轮回在电影中得到了呈现。
一个人的死亡并非简单抹去一个数字,死者对生者带去了深重的影响。
那些活下去的人,不得不背负痛苦的记忆继续活着。
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选择皈依佛门,有人则选择记住(像李雪那样,成为主动的受难者)。
新冠疫情造成了那么多人的离世,这绝非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连带还有幸存下的家人他们痛苦的回忆。
活着的人并不比死去的人更好,他们没有彻底解脱的办法,遗忘的记忆随时可能重来。
痛苦会传染、会蔓延,进入永恒的轮回。
这是精神上无止境的折磨,或许是比灾难更深重的灾难。
正如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
虽然诟病的很多,但也很值得鼓励一度觉得电影名字应该叫《两个抑郁症患者相约一起去死》有两个镜头很赞,一是葬礼上阿斌连喝了几杯啤酒,有一种致命的死寂沁到观众的骨子里。
一是相约去死,雨点打在车玻璃上,镜头穿过玻璃两人躺在水面,泪滴滑落下来。
非常应该有性作为能量出口,甚至可以提前放弃警察的身份犯罪题材自带了天然的悬疑属性,而娄烨的电影却比较巧妙的让案件成为素材而不是主要事件忽然想起祖峰也演过娄烨的电影《浮城谜事》,演警察,但《浮城谜事》虽然有案件并不是主线。
电影《六欲天》入围了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前不久又被平遥国际电影展邀请,进入“藏龙”单元。
这部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可谓冲劲十足。
在电影正式上映前的点映映后对谈上,我见到了祖峰老师,概括来说,他是一个有些“沉默”的人,但作品中所展现的,是他对生活和创作非同一般的敏感,因此我更愿意把这部电影的创作看做祖峰表达欲的一次释放。
对谈中,祖峰导演表示,故事的初始灵感来自于《今日说法》中的《梦境擒凶》一集,电影的线索也从被害者姐姐梦见弟弟被碎尸,并托梦告诉她尸体埋藏地点展开。
题材的选择,重点在于寻找事件的可述性价值,这种价值规定着创作者的叙事策略,更决定着观众的银幕期待与替代性满足,最终建构起电影文本与社会泛文本之间的存在关系。
除了“犯罪”,“抑郁症”也是本片的重点之一,与其他相关题材作品不同的是,影片《六欲天》的关注更侧重那些陪伴着抑郁症患者的人们。
值得一提的是,“抑郁症”和“案件”只是话语的对应,作者并没有投机取巧的将它们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巧合”,故事的发展自有其本身严密的逻辑。
不同的叙事角度,决定着作者的动机意图,影片中,男主阿斌(祖峰 饰)对患有抑郁症而自杀的女友的愧疚,和女主李雪(黄璐 饰)害死女儿的自责,两种相似的心情纠结在一起,相互救赎,这种尽可能摆脱宏大叙事,关注宏大压顶时“人”的两难的处理方式,不仅使得情节复杂化,也增加了故事的立意深度。
“渴望被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诉求,祖峰导演隐晦而深刻的传达了这一点。
影片故事中每一个人都被困在互不相同的痛苦中,过程中相互救赎,尽管角色的情感没有很明确的指向性,我们也很难说他们到底因为什么走到一起,总之所有角色最终都完成了“找到各自的出口”的目的,影片中两次“江边放生”的情节设置,也是基于相同的考量。
通常来讲,电影本身并不会因为作者对人物描写十分精细,就揭示出更加深刻的意义,若是让观众失去的应有的想象空间,会使影片显得自我情绪过于浓重。
祖峰导演深知这一点,因此赋予了角色关系中足够的留白和想象。
对“梦境”的巧妙运用,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李雪(黄璐 饰)的梦境中,弟弟的两次托梦开启了叙事,也成为案件逐渐明朗的推动工具。
阿斌(祖峰 饰)的梦境中,当他冲进前女友的房间,发现床上躺着的是李雪(黄璐 饰),暗示从那时起,李雪在精神世界中已经渐渐取代了前女友的位置。
总的来说,“梦境”作为人物的潜意识空间,起到了补充现实的作用。
电影《六欲天》在取景地的选择上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没什么特点”。
祖峰导演表示,取景地的选择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之所以选择特点不明显的现代城市景观,是因为早在创作之初就有了投国外电影节的想法,不想让不了解中国的观众,通过一部电影去片面的认为“这就是中国的样子”。
另一方面,影片所呈现的故事也并不“典型”,与身份无关,与阶级无关,合理地展现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同时给予受众基于意识与无意识层面的替代性满足,即可。
凭借着这样细腻的心思,祖峰在对角色的把控上给出了更为复杂的处理。
导演对角色的弱点进行信息数量控制,是观众主观判断人物属性的主要依据,在这部电影中,人物没有绝对属性,好与坏没有明确界限。
“犯错的人也有资格继续生活,因为有良知,所以才会忏悔”祖峰给出这样的解释。
祖峰导演的首次尝试,带给我们的是方方面面的全新视角,这样深切的关注成就了一部无意追求宏大叙事而更关注“人”的作品。
祖峰的细腻,不可多得。
个人觉得一般般把,可能自己没有相同的经历体会身边也没有相似的人,一切看似很遥远,所以不太能油然而生别人说的一些心情,还有个人认为命案和主题的关联不大,但同时觉得整部电影渲染的氛围还是不错的,很能突出抑郁的主题。
观影会上见到导演本人真的是爱了,对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十分详细和耐心,真的棒!
祖峰老师你别导了我们玉玉症怎么你们了 造作 尴尬 两个人在表演表演哀伤 很难讲是祖峰的角色塑造还是黄璐的角色塑造更灾难 国产文艺片真的别文艺了 PS被生活压垮的颓败中年男人如果塑造的好是非常性感的角色 可惜了了
3.5颗星。剧本很厉害,前半部分是韩式犯罪悬疑,后半段则猝不及防地转向创伤症候人士的心理建设,在貌似国产电视剧的类型里大胆地尝试了一次跨类型的实验,完成度相当不俗。除了一些电视剧里常见到的灯光美术和对话拍摄手法较为单调之外,导演有比较突出的电影意识,值得进一步关注。
每个演员都太平了,以至于刘天池出来的时候更显得突兀了。明明是情罪电影,但也太沉闷矫情了。
换我剪辑会更精炼😓
国产文艺片像是全都陷在一个讲不清故事的漩涡里 没人挣扎出来
这部电影就像“尿不尽”,当你以为马上要结束时,咦,怎么还有!咦,怎么还有!咦,怎么还有……
前后割裂,概念大于影像
补评,之前去戛纳看了。看网上说是“技术原因”,导演和演员等主创都没有来戛纳参加首映,有点遗憾。可能因为这个“技术原因”引起了关注,当时排队的人很多。就我的整场观感来看,还是不错的,观众们看得挺投入。很喜欢祖峰和黄璐的演技。
因为对祖峰老师的喜欢,多给一星。刘天池老师这种洒狗血的教学方式对没学过表演的同学解放天性是有用的,除此之外真的只是误人子弟!一直告诫自己把有色眼镜摘掉,在灵堂的戏刘天池老师表现还可以,第二次出场还可以,从车里冲出来后又开始矫揉做作的表演套路了,唉!影片相对确实节奏拖沓了一些,黄璐表现也一般。
祖峰的表演好差,台词都是平铺直述下来的,动作都不带换的。镜头切的毫无章法,感觉有点随心所欲还驾驭不了。故作悬念。有点俗不可耐。这片子入选戛纳…
整体的说,影片是有瑕疵的,很遗憾即使祖峰老师多年的从业经验,终究在导演上还是新人。影片的整体质感有着一股,学生作品特有的稚气。但是说是对娄烨导演的拙略模仿肯定是言过其实的,无论是朱志刚老师的摄影,还是一些音效的运用都是足够用心的的有细节的。而那份多出的人文关怀就是这片子我给高分的核心点,他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我们却也不能忽视他现有的闪光点。
浑浑噩噩的梦,纠缠不清的情,欲说还休的念,无欲无为的人。七情六欲,三心二意,平常心,普通人,身边事。
拍的相当不错,部分段落的电影化手法及声画处理非常高级。影片反常规的处理,在国内侦探悬疑片,是极为少见的,也是极为大胆的。祖峰和两位女演员的情欲戏后来被拿掉,真的可惜。
消化不良
【3】虽然类型化的部分有点弱,但显然问题也并非来源于文本,更多因为导演能力,情绪与苦痛是有了,但看不到更多可能。部分段落优秀,整体还是单调无聊。
设定非常佛,让人有百花齐放的错觉,但强行接续的剧情时刻提醒你,不要对电视电影要求太高。 导演应该是把不爱说话等同于抑郁了,白瞎了原剧本对患者的关怀。反正他们没有话语权,蹭蹭又没罪恶感(但他们说不纠缠,真的不会再纠缠) 冲着长沙去的,结果主角清一色京腔,连芒果台都被剥夺了署名权
矫揉造作,不知所云
比预想好些,算是做出了作者表达的尝试。长沙之夏的环境意象映射角色内心算是一处重笔,但完成上就比较笨拙了,几乎没有技法上的辨识度,是为遗憾。X放映@沃美启泰
对白太幼稚了,几乎是全方位的不行,怎么入围的戛纳。
结尾漫天飞雪中,有人按了车钥匙,嘀嘀,打开车门,放生了谁?调度精细,有黑泽清味道。难得地对每个人物都倾注最大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