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妻子在浴室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件事,法哈蒂展开了一次刑事调查。
调查员的工作从警察置换到丈夫这一角色,正是Emad最后找到了真相。
在达内兄弟的《无名女孩》中,Jenny对发生在诊所外离奇死亡的无名女孩展开的身份侦查,同样是在该角色“一根筋”的举动下完成。
《推销员》(2016) 阿斯哈·法哈蒂 看来两者都建立在一条单线的“解谜”逻辑上,但又有所不同。
《推销员》在“解谜”线索之外,让每个人物都陷入了两难的处境,这种困境一方面迫使他们作出选择,另一方面又通过角色作出的每个选择推进故事的进程。
而在《无名女孩》中,人物没有处于需要作出选择的两难困境中,她是经由一种来自内心的道德发现去行动,并在历经各种艰辛后寻获到事件的真相。
一者是来自于外界已然发生的情境迫使角色作出抉择,一者是角色内心的意识觉醒让她自发地作出各种举动来改变情境。
这就是法哈蒂与达内兄弟两位导演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叙事法则:均是从“解开谜团”这一逻辑出发,前者由外在情境过渡到内心,后者由内心良知向外延拓至情境。
在法哈蒂的电影中,情境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也就导致了电影中的人物总是处于两难的困境中,被迫作出抉择;同样,这也是达内兄弟电影中的人物经由一种内心的发现来确立自身价值的过程。
《无名女孩》(2016) 达内兄弟 《无名女孩》中Jenny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职(放下心中垂悬的石头)四处奔走寻找真相,或者,《两天一夜》中桑德拉为了确立自己的价值四处游说同事。
在21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导演不外乎以下几位:诺兰,开发一种复杂的单线叙事,不断反转;阿莫多瓦,对叙事氛围的新开发,着迷于精炼“讲”的技艺。
达内兄弟,在精巧的剧本之上对人物行动、心理的双轴刻画;以及法哈蒂,两难困境-抉择-叙事。
个人认为,达内兄弟与法哈蒂的叙事法则更有借鉴价值。
本片的平庸不能归结为达内兄弟的黔驴技穷,而是这样的角色设置、议题已成了达内兄弟的一种创作惯性。
女主充分诠释了何为出淤泥而不染,众人皆醉我独醒,当为了突出议题而刻意强化女主头上的圣母光环,放大周遭的人心险恶时,故事已不再令人信服。
唯一舒服的就是透过女主房间的窗子听到的夜间车辆穿梭声,这或许比较达内。
比起这部,更喜欢《舞女》。
剧本的展开和进展还是挺好的,以一个基层女医生的愧疚感为出发点,结合她周围社区的视野描绘,牵出非裔移民的现状。
但是结尾的两段太过突兀,缺乏足够的人物动机铺垫,一点没有达内兄弟以往的精雕细琢和静水深流。
阿黛尔·哈内尔 Adele Haenel仍旧保持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度,完成度也不错,作为医生对其专业方面的塑形比较认可。
法莉茜康芭是怎么死的1.人这种动物:平凡人普通人芸芸众生如此,生活中的你我他,非道德完人,非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谁又是谁的责任与义务?
☞女主。
……好像是自己被自己坑的地藏王吖……2.平常心:你习惯就好+关我屁事/关你屁事……可能是除女主跟她任性的实习医生外,其他人的内心独白……
我感觉还不错,拍出了人性。
平实才最真实,电影里面的人物也许代表了那个国家的大部分公民的三观与性情。
其实大部分的人本性还是很善良的,我却很悲哀我们国度的平民。
就拿医生这个职业,感觉中国的医生真是太好混了,不管医治是否有效好像没有一点责任。
没有责任医术自然日渐萎缩。
还有很多就暂不喷。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女主之一,喜欢。
全程穿着一件普通人穿着都会很土的大衣,却怎么看都很好看,是由于她精神主体性很强。
肯尼迪药企的邀请证明女主的专业非常优秀,事业方面的主体性很强,做事的时候逻辑清晰。
最后放弃药企(资产阶级生活)选择社区医院(无产阶级生活),背后有两个点,一个是由于间接害了黑人女孩,一个是更愿意生活在“真爱”的世界里(电影细节确实也呈现了这一点)。
女主那么聪明,肯定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
全程是讲主体的真正的道德如何唤起其他人的道德。
但又不是絮叨道理,伏笔多,结构紧密。
女主不是道德上的英雄,她看着黑社会也害怕,被打也生气,也拿不动摇的证人没办法,事到最后跟另外一个责任人还要口头上推一下责任。
但她就是要坚持良知,上一秒被威胁得晕头转向,下一秒立马跟上证人的摩托车。
观众跟着这样的心理过程,才会真正认同无产阶级主体的道德。
之所以说是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于女主行动的起因是同情底层的被杀死的黑人女孩。
在过程中其他无产阶级的艰难同时被暴露,即使艰难,他们也在彷徨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导演很好地呈现了这个艰难和彷徨。
于是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以及还呈现了姐妹情谊,帮黑人女孩是姐妹情谊,女孩的姐姐内化了男权很客体,妹妹流落在外还暗自高兴,但,她给了姐姐一个拥抱
一部来自比利时达内兄弟的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戏剧,不如说是一部寓言。
比利时达内兄弟的新片《无名女孩》既太忙又太迟钝。
迫切的现实主义和鲜明而微妙的社会戏剧一直是达内的美德(《罗塞塔》《孩子》)。
但在这里,一个负罪的年轻医生(阿黛拉·哈内尔饰)调查了一个黑人女孩的死因,她在手术时间后按门铃却没有回应,情节结合了“侦探小说”。
和“谁会是下一个进入这个每个新进入者都是嫌疑人、证人或过路良心刺痛者的摇门诊所的人?”咔嗒声的线索。
罪魁祸首收敛。
然而,与此同时,哈内尔的被动性——这个愁眉苦脸的乔康达,除了她的医生和检测职责之外,没有明显的情感生活——消除了我们暂停的怀疑。
到最后,我们就成了倒在教育寓言世界地板上的木偶。
社会弃儿、移民受害者和时隐时现的撒玛利亚人是非常典型的。
缺失是火花和真实感,使这些组成部分富有戏剧性。
By:Nigel Andrews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2016年戛纳电影节,达内兄弟再次毫无悬念的进入主竞赛单元,带来了他们的第九部长片《无名女孩》。
然而,自从影片首映开始,关于它的恶评便开始此起彼伏地出现,不少人更是大跌眼镜,认为这部作品是达内兄弟二十年来最差的一部作品。
随后,他们似乎也是在众多恶评之前有所顾忌,将戛纳电影节上放映的113分钟版本重新删剪至106分钟。
事实上,《无名女孩》不仅打破了多年以来的片长纪录,再次陷入“100分钟怪圈”(上一次还是2008年的《罗尔娜的沉默》),并且还首次打乱了达内兄弟原子时钟般精准、每三年一部作品的创作节奏,所以也有不少人猜测,急功近利或许就是他们本次失利的最重要原因。
抛开这些无由的猜测,先来看看影片本身:一天晚上,医生杰妮已经下班,诊所大门也已经关闭,不料一名黑人女孩按响了门铃。
杰妮没有开门,导致女孩在不远的河边因失血过多身亡。
她满怀愧疚,想通过行医时发现的各种线索找到女孩的真名,却屡屡遭受挫折。
更吊诡的是,人们与无名女孩被害案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却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提供信息,甚至以暴力胁迫,要求杰妮停止私家调查。
本质上来说,《无名女孩》就是一连串暴力的因果链。
从推搡杰妮的小男孩布莱恩,到无意识状态下嫖妓的兰姆伯特,几乎每一个涉事者都在以不同方式向外施加着暴力。
但另一方面,每一个宣泄暴力的人又承受着病痛,这就使得暴力和病痛成为了孪生兄弟。
而看似完全背反的二者之间的唯一关联,就是惊人的谎言。
医生杰妮就像一枚嵌入暴力和病痛之间的小楔子,先是成为了病痛的治疗者,后来又无意之间在寻找女孩姓名的过程中做了暴力的承受者和谎言的揭露者,一手造就了医生与病人、医生与施暴者之间显性的不解、矛盾和疏离。
故事就是在接踵而至的暴力之中不断推进。
除了这条明线之外,达内兄弟也在整部电影当中布满了暗线。
譬如,影片里出镜率最高的无疑是女主角杰妮,而除了杰妮之外,各种电子设备的“戏份”甚至超越了其他任何配角。
尽管在之前执导的影片当中,达内兄弟也会选用一些物品(如《罗塞塔》中的靴子)作为贯穿全局的元素加以运用,但这部影片里的电子设备似乎和达内兄弟之前指导的电影中的任何物品都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杰妮和手机几乎是形影不离,联系病人、联系社保、联系医生,甚至是用秒表功能计时……只要她一出现,手机必然也会跟着出现,几乎成了她与其他人相互连接的唯一方式和工作生活的必需品;类似地,对讲机和监视器也充当着这样的角色,甚至成为了整个事件中的关键节点。
不过,我们又能明显地看出,以电子设备进行交流是如此间接,如此充满拒斥和疏离的意味,以至于与它们的出现与“治疗”这个必须依靠当面交流才能进行的行动和必须靠望闻问切才得以存在的“医生”这个职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全片就是从近距离的问与答开始的)。
不难看出,手机几乎成了距离与交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象征,而距离和交流也正是故事的核心命题。
通过明暗两条线索,性别间的对垒、国籍间的隔阂、代际间的冲突,甚至血缘中的摩擦,全部迅速有效地铺陈开来,“无名女孩”四个字本身的意义逐渐也得到了深入而广泛的诠释。
《无名女孩》最受诟病的无疑是它的剧作。
平庸、无亮点、白开水、没有共鸣、廉颇老矣……几乎全世界评论人都给出了这样的判决。
然而《无名女孩》真的平庸吗?
“达内时刻”真的不见了吗?
其实不然。
“达内时刻”始终没有缺席,甚至与十几年前《罗塞塔》中的瓦斯自杀如出一辙——布莱恩的父亲文森特走进卫生间,解下那条象征着欲望封印的皮带,一心想要上吊自杀,却没想到水管因承受不住他的“生命之重”而瞬间崩裂,又或者是冥冥中有一股力量让他必须活下来,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
与之类似,片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改变着故事的走向,每一个难以言说的动作背后,都隐藏着更为巨大的荒谬和痛苦。
如此看来,达内兄弟对命运的嘲讽仍然尖利,他们的道德焦虑依旧深重,制造冲突的水平也不逊于从影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那么,“平庸”之论从何而来?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的观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公正地说,这样的感受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从达内兄弟创作的特点而言,他们的剧本虽然精致,但从不过于依靠台词,角色的行动一直以来都是判断“达内式故事”走向的关键。
《无名女孩》更是如此,它确实有些隐晦——甚至比之前的作品更加隐晦了,太多的情感隐藏在病痛之中,没有像前作一样得到宣泄,太多的曲折隐藏在角色的每一个微妙的动作之中,只能靠更加笃定的凝视和浸入才能捕捉,这对观众的确是个巨大的考验。
反面来看,只有观看者的“无动于衷”才能证明,片中的那些谎言不仅骗过了杰妮,更将观众引入对真相完全无知的境地之中。
惟其如此,才更加接近“真实”。
而纵观达内兄弟的创作生涯,尤其是最近几年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们已经不甘于再作双金棕榈俱乐部中的“普通”成员了。
从《两天一夜》开始,达内兄弟的主角们就开始由道德抉择的施动者变成了受动方,也因此,他们所关注的不再是某一个人的抉择,而是每一个人的抉择所造成的集体影响。
丰富的角色互动让达内兄弟的作品片前所未有地充满流动感和某种民主性,道德抉择所能造成的后果则比以往更加充满不确定性。
这让人想起《两天一夜》结尾的那场投票。
现在看来,这样的设置似乎还可以带上另一层意味:也许,投票选举这一行为正昭示着创作者内心的煎熬和矛盾,象征着旧的创作方法与全新戏剧构作的博弈?
不过,到《无名女孩》为止,这种踌躇和犹豫可以说已经消失不见了。
达内兄弟似乎明确了新的方向,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叫停“利他”与“利己”的厮杀,但又不让它们握手言和,而是将单一的道德抉择转变为复调式道德抉择,让抉择变成一种传染病,蔓延到每个人的身上;他们所展现的,也将不再是一个人的生存境况,而是将作品投放到更大的视野之中,以此来展现整个社会的风貌。
房车车主对土地的非法占有,文森特一家刚刚脱离酒精的控制有落入过失伤人的深渊,深受童年阴影困扰的实习医生,还有连自己妹妹都不敢认领的无名女孩的姐姐……破裂的阶层和个人被重新拼贴在一起,缝制出一幅令人心碎的小国全景。
这样的构思固然野心极大,风险也不小。
毕竟,每个人物的创作空间都因为平均用力而缩小,电影本身也容易因这样的理念而显得缺乏重心。
但无论如何,达内兄弟的电影绝不会因此而失去戏剧性和道德冲突:因为真正的冲突将永远在埋藏在人心之中,等待着那些同样焦虑的人们将它挖掘出来。
有人说,《无名女孩》延续了达内兄弟的一贯的风格。
我实难同意这种观点,与达内兄弟所有长片比较,很显然《无名女孩》是达内对故事核心的一次大胆尝试,一次对悬疑故事的大胆尝试。
达内兄弟《电影手记》中强调,所谓风格就是人工的痕迹,并不高明。
他们反对风格就像反对给他们的作品标签一样。
不过,我们要客观接受的是,即便是达内兄弟,他们也有工作方法习惯,有风格趋向,这个风格区别与他人的明显标志,风格从你一开始选取题材,人物,最终成片中都可以看到。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只要看开篇后,就可以判定这是谁的影片,哪类风格的。
并不是所有人有事没事儿的都在影片里放鸽子(吴家风格),不是所有人都在刻意做风格,但只要你做事就要有习惯和原理一说,没办法,大师也是人,他有他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的痕迹,就是个人标签,风格。
《无名女孩》故事有两条线,一个耿直内向的实习医生突然放弃从医,另一个是一个黑人女孩意外死亡,她曾按过医务所的门铃求救,达文医生却没有回应。
这两件事让达文医生倍感困顿不安,为弥补心灵问责她只身寻求事情原委,从而牵出不可告人的复杂真相。
看,如果这样复述一遍故事大概,悬疑情节是一定了。
在影片播放到0109时,实习医生才说出因家庭而学医,但又发觉现实与理性差距放弃从医。
黑人女孩无名无身份,怀疑他杀,追随达文四处奔波调查,发现黑人女孩做外围,她的调查遭到了蛇头的威胁,更是牵扯出令她惊讶不已的是,她的患者竟是,嫖客和女孩去世的目击证人父子。
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无名女孩,或明或暗地关联,因为无名女孩的死亡,而关联又销声匿迹,因达文的追查关联再次浮出水面。
对达内兄弟及作品的认知,相较于很多网友我迟了很久,2016的《无名女孩》我如今才看。
在观看中,我脑子中闪现了出另外一部情节架构相似的影片,《冬天的骨头》,因为假释父亲畏罪潜逃,唯一的破房子将被收走,母亲是个废人,弟妹还幼小,为避免无家可归,大女儿不得不只身寻找父亲,寻找事情的真相。
看情节,它们极其相似。
奇怪网络上并没看到有人拿这两部影片做对比分析。
都是文艺片,其实它们都用了悬疑故事的一个经典套路。
如果“套路”不好听,我们说是构架、故事核心。
即,一个关键人物的被害或失踪,主角调查,相逐一发现背后人物和惊人的真相。
这样概括了,发现可以囊括的影片有多出选多,这也便证明了类型的存在。
背后人物一定有害人动机,但不一定是实施者;背后真相,一定要有惊人的发现。
网上评论我大略看了一下,首先,说是达内兄弟叙事风格的延续。
这是错的。
之前的故事均在开篇30分钟当中,已经明示情况,和矛盾冲突,主角在底层生活挣扎,寻求一个道德或生活上的救助,最终的冲突点是:能否得到救赎。
但,《无名女孩》却是一个“发现之旅”,它是典型的悬疑片的结构。
此片的总体构架是成立的,细节也利用的巧妙:通过把脉发现男孩心跳加速,进一步发现与黑人女孩死亡有关,但没想到是男孩父亲才是嫖客,他间接导致了女孩的死亡。
达文继续追查盲打误撞找到蛇头和女孩姐姐……这些都是精彩的设置。
只是,实习医生的线索冲突不足。
再,黑人女孩按门铃这个开端的铺垫过分不明显,甚至是被其他医患琐事完全埋没掉。
这样弱化了观众的注意力,不会第一时间跟上作者叙事的步伐。
这类经典悬疑构架,还有是《囚徒》它是通过失踪女孩,一步步追查到多年虐童案的真凶。
网评有另一说,关于达内的道具。
《无名女孩》中的手机被网友拿出来大说特说,其实,《两天一夜》里手机也不少。
手机,在这些片子并无特别含义,更不是符号,猜想属于节外生枝。
很显然,如果手机作为符号,达内兄弟会“指哪打哪”声称它的意义所在。
达内没有声明手机的符号意义,那就是没有,很简单,不必过分解读。
按照达内的习惯,道具在之前的电影是大写特写的。
《儿子》里的折叠尺,宽腰带;《孩子》里的童车……这些是达内兄弟刻意指出的,在剧本创作第二三稿时加进去。
这些道具很起作用,对主题深化对角色诠释。
道具与故事选题,与人物,都是达内兄弟早起拍摄多部纪录片和具有哲学功底的结果。
达内兄弟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精准判断,对生活琐事的准确抓取,用一些细微的动作和情绪便能反应出人性的原理,相对于商业片,尤其中国现在影片,实在是缜密精确的布置,极端缺乏的稀罕物。
手持摄影,写实主义。虽然一贯的达内风格,但本片营造的道德困境显然不如法哈蒂制造的有说服力,女主角表演有些僵硬~
警察說不要因為女孩的事情干擾線人其實已經擺明了女孩的無足輕重,不需要後面通過姐姐陳述真實的姓名(真名已經不重要了)。結尾兩場坦白的戲莊嚴到就像是對神職人員的告解和懺悔,但醫生宗教般強烈的道德意識動機卻令人生疑,因為事情的起因原本就是因為她的不作為,這樣不過更顯示出她的偽善而已
其实这部电影除了大量的医生日常工作描述略显枯燥以外(我觉得还好)跟达内以往的电影并无太大不同,少不了的都是一个天使般的暖心角色-只不过这次她是主角。可以和两天一夜对比来看更明白一些:只围绕个人的道德困境是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看到群体共同的利益所在才能“拯救”更多人
阿黛拉
百老汇moma达内影展。1-我说你只是因为我想压过你。2-她没有死,不然怎么会还在我们的脑海里呢?这部出乎意料地喜欢,似乎一切能看透自己内心的人,孤勇地去选择那条看起来并不是“明智选择”的人,都是迷人的。她甚至有时候有些讨厌,但其他的人也显得可笑。但的确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事逼女孩
还是喜欢这种生活流,细节让人看得很暖心@欧盟电影展
睡過去了大半個小時,和此前的達內差太多了⋯⋯
一声响铃把一个女人和一个死者女孩联系到一起,出于愧疚也好,出于关怀也好,她只希望死者能有个身份,却连带出诸多人的痛苦与肮脏。达内兄弟的镜内蒙太奇真是出神入化。
#GIFF2 成功创造出了一个有效的现实,在其中探讨众多社会议题。
有了名字这个客死异乡的无名女孩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所有人都破碎不堪。。。
“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这种高级道德自觉圣母情怀,在对待众多良莠杂陈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中敢于把“我家大门常打开"的,看来放之四海皆有奉行者,只不过现如今遇到民粹主义普遍的反弹,只好到戛纳电影节上找些同道罢了。
去世女孩的无名是所有人相隐瞒自己罪责的合谋,他也是其中一环,故事交底全靠坦白,也许开门也只能靠良心发现吧。我也想拍这种女主只有两身衣服的电影。
两星半,在达内兄弟的作品中算下游,用了一个悬疑惊悚的壳,不过骨子里还在讲他所关注的底层社会和社会良心,以此暗示很多政治议题。情节的处理牵强附会,结局也很刻意。女主其实是在“治疗”流离失所的孤独者,她自己也是一面镜子。
比水还淡~~~
达内兄弟的滑铁卢之作。手机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道具,人物都沦为了虚浮空洞的符号,一如“诊断时代与社会病症”的医生,竟然连制服都不用穿。圣母女主从前史、心理动机到行为都十分不可信,不真实,更何况达内兄弟这回竟破天荒地放弃了底层边缘人物视角,使观众难以共情。片尾以几位人物的主动自白来强行揭示真相,亦是廉价情节剧的套路。于是,达内兄弟原本锋锐而细腻的写实主义手术刀就这样堕退成了隔靴搔痒的苍白碎片。(5.5/10)
达内最差
3.5结尾略弱
结尾的坦白有点过于理想化。但不影响整场克制又温暖的人物调度。女主尤为优秀。1/100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