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一位俄罗斯姑娘为了追寻作为极地科学和探险家的祖父的足迹,而毅然决然地放弃父母安排的婚礼,踏上冒险征程!
推波故事进程,衬托人物情绪,用一次任性的离家,漫无归期的冒险征程,克服种种困难,突破艰难险阻,来侧面叙述成长的寓言。
祖孙之情和前行勇气让气氛渲染特别动人,但点到即止,绝无煽情之嫌。
朴素极简风
作者:景怡 关于信仰的历史、现实和虚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法国动画片《漫漫北寻路》抒写的信仰故事虽然简单,却相当质朴,质朴到让人动容!
“信仰不是从奇迹里产生,而是奇迹从信仰里产生的。
”1881年去世的俄罗斯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这样辩证地论述过“信仰与奇迹”的关系。
《漫漫北寻路》的虚构故事正好发生在作家去世一年后的圣彼得堡。
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一直流传着萨沙的外祖父探险家阿廖金驾驶的达瓦伊号在去北极的路上沉船的消息。
然而,沙皇百万卢布悬赏,搜寻人员却始终没能找到残骸。
从小一直受外祖父航海探险熏陶的萨沙却坚信外祖父还活着,刚过完豆蔻年华的她,本想靠着父母替她安排的准结婚对象托姆斯基王子的帮助找到外祖父。
然而,托姆斯基却如此诋毁她的外祖父——浪费了国家这么多钱,真是可耻!
她的分析说服不了任何人,萨沙一个人悄悄骑着马上路了。
身上没钱,在港口小餐馆被好心的老板娘奥尔加收留打工一个月,等待船只可以去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那里是俄罗斯最北端的领土。
作为世家出身的小姐,在餐馆里打工出尽苦头,却也学会了很多生活的本领。
说服伦德船队,启程向北,在萨沙的理性分析面前,他们改变了大家一贯认为达瓦伊号会行驶的传统路线,沿着萨沙找到外祖父画的路线图航行。
虽然还没有进入冬季,但是在北冰洋航行,一路上他们都是艰难地破冰前行。
找到一艘救生船残骸,船长伦德带着萨沙他们离开大船破冰靠近残骸,在回来的路上,大船遭遇冰川崩塌摧折,在合力拯救大船时,伦德受了伤,大船也被摧毁。
加之,随身携带的食物很有限,在茫茫的冰原区所有人陷入了面对绝境的境地。
伦德弟弟托尔森和大家用担架拖着受伤的伦德前行,随着困难加重,大家逐渐滋生出对船长伦德和萨沙的怨怼情绪,甚至因为争抢食物起了冲突。
他们登上了山顶,却没有如期看到萨沙所预测的达瓦伊号大船。
陷入冤屈的萨沙独自冒着暴风雪负重前行,想不到却意外发现坐立的外祖父尸体冰冻成的雕塑。
此时的萨沙五味杂陈,是悲恸,是失望,是喜悦……找到外祖父身上的航海日记,再次战胜了萨沙差点被北极熊吃掉的困难,他们循着线索,奇迹发生了——他们找到了达瓦伊号。
这是一部在极寒环境中透着满满人性的动画片,画面美到极致;这一趟关于寻找外祖父的极地探险,惊心动魄!
每当萨沙遇到重重困难时,她总会不自觉想到外祖父给她的精神熏陶。
在影片里,萨沙始终是相信外祖父的,她的相信并不是盲目地崇信,而是建立在合理的逻辑分析基础上的信任,这一切源于她外祖父执着地对航海探险的挚爱。
就像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所说的一样,“相信一个人意味着了解这个人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了解这个人的核心或者他的爱。
”是啊,一个少女能从圣彼得堡出发,不折不挠地一路向北,这一切精神的原动力都是源于对外祖父一生挚爱的认定。
坚守信仰和信念,不见得都能产生奇迹,但是勃然绽放的奇迹之花一定是深深扎根在信仰和信念的土壤里的。
\您有一牛股未领取 点击查询分享我的博客微博迪庆竟出25岁股市奇女10年满仓 只用一招逆天战法广告我的更多文章景怡原创诗歌:我叫小黄【景怡原创诗歌】魔·术融融红花楹一段悲伤共享相关阅读避险推动黄金测试新高06月07日 10:44禅的故事:心念一动,达及十方06月07日 10:443从C-NCAP测试看座椅安全系统究竟多重要06月12日 19:48广告27岁 单身健身教练 距你500米约我吧 寻离你最近的单身女性道术的影响,也一定是百分之百的06月07日 10:37街拍:游走在超短临界线的热裤美女06月05日 08:30593日12时全景直播三星杯预选决赛中韩焦点战新闻17:30190包着整个脆嫩虾仁的饺子做法06月07日 10:30广告迪庆妹子8年只做一支股朋友圈曝光操作技巧 惊呆股民台称辽宁舰编队进入台“防空识别区” 台已出动舰机新闻14:433608不再被套路,这才是“买买买”的正确打开方式06月07日 10:46关于新华,关于我们——安徽新华滑板俱乐部06月07日 10:424加载中迪庆出了一个25岁炒股奇才10年只买一支股 坚持一个买卖原则广告手机新浪网导航搜索意见反馈回顶部
当世界的镁光灯频频投射在日本与美帝的动画电影上的时候,一方面对美帝3D动画精致到毛发的根数,精致到与真人无异,另一方面又是日本又将林林总总的动画类型都几乎做到了极致。
而此时我泱泱大天朝正在为中华动画之崛起而日夜奋斗,众口嚣嚣,好不热闹。
然而穿过整个亚欧大陆,毗邻大西洋的法兰西,却安静地创造着艺术,一如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时期。
法兰西的大师与匠人们是如此富有浪漫与诗意,每一部动画都美得像一幅流淌着颜料的河。
有承袭了各个时期画派风格的《画之国》,有剪纸风格的《王子与公主》,更有水彩动画《艾特熊与赛娜鼠》。
不仅如此,法兰西的故事从来不止步自己的国界,他们像游吟诗人那样讲述着阿尔及利亚的女孩与爱慕着她的猫的故事,讲阿拉伯抛开种族歧视的兄弟们的故事,讲伊朗的悲喜,讲英格兰落魄的魔术师。
浪漫起来的时候气势磅礴,可以惊涛拍岸也可以风起云涌,稍一正经又立马表现出巴尔扎克、福楼拜那样的现实主义的血脉的延续。
法国的英雄与先哲太多了,所以他们可以更有底气,同时更加纯粹稳重得去创造艺术、去吟唱古老的歌谣、去讲述诗意与现实胶织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电影。
以上这些观众都可以在《漫漫北寻路》中感受到。
这是一部法国动画,讲述北境之国俄罗斯的故事,关于爱,关于执着,关于梦想。
仿佛坠入某个自己不知道派别的北国画卷,前有鹅毛大的雪,呼啸凛冽的寒风,冰山轰然崩塌乃自最后海阔天空的震撼,后有女孩坚韧倔强的眼神,有女孩拉着缆绳瞭望大海与海鸥、她伫立片刻斩断犹疑后留在雪中的脚印,那份细腻,又时时让人动容不已。
我仿佛见到一个法兰西的老头子靠在沙发上,抽一口烟斗,用几支画笔,用光和阴影讲述了一个女孩追随爷爷的脚步远去北极的冒险故事。
他咂咂嘴,坏坏得笑着。
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用电影的标准来评价,只因它更接近于一件艺术品。
它有凛冽寒风的痛楚,有跨越生死距离的深情的爱与思念。
它们让你久久得动容,只因为它美得如此纯粹动人。
《漫漫北寻路》是一部由法国动画大师雷米。
沙耶指导的动画长片。
雷米的疯影工作室从其成立以来已经创作了一百多部以不同形式呈现,风格严谨的动画作品。
他们常自我标签为诗意写实主义,美术上的独特性与多样性是其一贯的特点。
这部《漫漫北寻路》同样完美的表现了这种特质,同时又给观影者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风格。
故事背景发生在1882年的沙俄时期,此时俄罗斯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产业革命。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新航海技术的改革,于是就出现了故事中的主角萨沙的爷爷阿廖金北极探险之旅。
82年沙俄的工业革命完成了60%左右,蒸汽机与发动机的运用已经得到一定普及。
而剧中很重要的道具伊尔金号也许象征沙俄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对于航海的运用。
其实欧洲产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航海时代已经过去,此时欧洲各国也已经拥有了各自的殖民版图。
沙俄已经落后于欧洲诸国,产业革命基本引进其他国家的技术以及设备,所以片中唯一类似于反派角色的法国贵族青年作为皇家科学顾问并对国内政治有一定影响力就比较合理了。
不得不说虽然片子的背景以及画面都脱胎于鲜活的俄罗斯风光,但是其故事内核却还是法国所独有的浪漫现实主义风格。
女主角萨沙的爷爷阿廖金作为贵族却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这一点始终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而女主角萨沙自小就与爷爷感情亲厚,她对爷爷向他描绘的更广阔的世界向往不已,并一直以爷爷为骄傲。
乃至于在爷爷死后,家人满心着急的并非是爷爷的荣誉与追求是否得到传承与认可,反而是家族利益的损益问题。
只有萨沙独自为爷爷的失踪与被非议诟病而难过。
法国贵族因为曾被爷爷冒犯而心怀芥蒂,急于否定爷爷的一切,并以萨沙舞会的到场作为交换(此处有默许联姻的意味)。
但其实他并非真心补偿,而是打算对萨沙的家族荣誉实施一场早有预谋的报复。
萨沙的父母也因此而对萨沙失望不已。
他们认为维护家族利益才是至高的,而在这一点上爷爷与他们也不是同路人。
萨沙为了挽回家族荣誉而独自上路寻找爷爷失联已久的伊尔金号。
至此,非常明显的体现了影片浪漫与现实的理念的冲突。
家人与其他世俗中人与萨沙和爷爷理念,追求,信仰都截然不同。
因此,才造成了此片最初的戏剧冲突。
随后,萨沙只带着少许行李就孤身上路。
一路餐风露宿到达海港,遇到了好心的老板娘,成为酒店跑堂。
她在这里实现了身份的第一次转变,并且很完美的适应了身份。
随后遇到不懂表达感情的船长哥哥与急于向哥哥证明自己的二副弟弟。
经过一系列交锋,女主顺利上船。
在航行途中女主并不安于被当做一个无用的贵族女孩,萨沙在一开始被孤立,蔑视,但是她只是拿起一本书,不断的练习打绳结,并因此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认可后,她实现了第二次的身份转变。
在追求自己的理念必然得付出代价。
而在电影中,代价在萨沙的世界里是未知的,她没有成人的权衡,而是经过短暂的犹疑,就瞬间做出了选择。
我认为她可以称得上孤勇,这种特质在久居苦寒之地的斯拉夫民族身上一直得以保留。
也是我们称之为战斗种族的原因所在。
对这种特质的突出描写以及女主的一路披荆斩棘也算的上浪漫的表现手法了。
在之后的情节中,我甚至产生过不敢继续往下看的冲动。
但是因为它的画面以及色彩渲染才得以提醒我,这是一部动画片,对于这种过于残酷的现实描写总是倾向于采用浪漫的表现手法的。
果然,它没有让我失望。
在一船人试图穿过北冰洋到达极点,寻找伊尔金号的过程中,因为萨沙的笃定,全船根据她的指示方向航行。
经过一片冰川时遇到接二连三的灾难。
船长哥哥腿部受伤,二副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
但是全船人面临断粮的危险,不得不在冰雪中带着行李与伤员艰难前行,寻找伊尔金号。
而这其实只是个开始。
船员们在绝望与饥饿中终于崩溃了。
开始为了食物而失去理智。
很多灾难片,惊悚片都曾试图以与这类似的情节作为故事展开。
绝望的人们,无序开始发酵,人性恶的萌发,你很难想象在此情形下人类会做出什么事来。
萨沙被人们责难,自责难过独自走进大风雪里。
萨沙找到了爷爷被冻得遗体以及航海日记。
爷爷也曾在类似的绝望情景下经历权威崩塌,独自一人以悲剧英雄的方式在极点插入与孙女约定好的小旗子,望着落日余晖写下最后的诗句。
我已经无法分清这里是梦还是现实。
常识告诉我萨沙很有可能已经遇难,在弥留之际梦到了与爷爷的会面以及接下来的情节。
但是我仍然愿意相信希望。
相信内讧的人们最后还是选择回归人群解救了萨沙,同时也解救了自己,找到伊尔金号荣归故里。
至此,因为前面极度现实的刻画,最后的浪漫手法给了观影者一个释放与救赎的机会。
我们自动会选择相信充满希望的结局。
此外,电影同样试图用两条感情线表达万年不变的感情主题。
萨沙与爷爷的祖孙情,萨沙与父母,船长与二副弟弟的亲情,以及萨沙与小船员情窦初开的萌动。
萨沙与爷爷不仅仅包含亲情,同样包含相同理念的理解与传承。
萨沙在最初作为贵族女孩保留爷爷的手稿,维护爷爷的名誉,戴上爷爷送的耳环,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爷爷的爱与留念。
当她选择踏上寻找伊尔金号的旅程时,外物都显得不再重要了。
因为她已经传承了爷爷最重要的东西。
最后,爷爷的航海日记给阴阳相隔的祖孙最后的道别机会。
萨沙得到了爷爷的爱的反馈。
萨沙的父母如千万世俗父母一般,以自认为好的方式对待子女,甚少关心她们真正想要的。
他们和船长哥哥一样,不懂表达自己的爱,甚至很多时候他们同样不明白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
萨沙的父母一直以为职位,利益是最重要的,船长哥哥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损坏家传的船。
当面临可能失去的危急时刻,他们才终于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船长哥哥与二副弟弟身份的互换也让他们开始互相理解了对方,最终他们都选择了亲情的回归。
电影的画面也表现出了浪漫与现实两种风格的碰撞与交融。
当你第一眼看到电影画面时,你就会被其中包含大片拥有极高饱和度的色块填充的背景所吸引。
大面积的运用明亮的色块,使整部片子即使是在最低潮的时候也会让人充满希望。
而主角人设线条简单,但是表情细腻,动作流畅。
尤其是表现内心细节的小动作刻画非常细腻写实。
例如萨沙在决定孤身出走的前夜,赤脚站在阳台上,通过简单的线条变化,传神的表现出一个讯号,萨沙下定了某种决心。
阳台脚印的小细节也非常传神。
这部电影整体画风充满野性的生命力的写实风格,如油画般粗糙而真实的呈现,但又不乏浪漫细腻的细节描绘。
例如雨后初晴的阳光,大片冰川平原的野望,萨沙在火车上昏昏欲睡时脸上划过的光线。
这些画面的积累让我慢慢忘掉这是一部动画片,但是又不时的提醒我这是一部动画片。
浪漫与现实在画面与剧情中达到统一。
疯影工作室的创始人雅克-雷米-及埃尔让我想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
他们都苦苦坚持着理想与某种执念。
对艺术的追求以及文化的传承让他们都无法放弃2D而选择3D这种更先进但是更浮躁的新技术。
疯影工作室作为一个不以利益为导向的另类公司,自成立以来以开放的平台,公平的机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对动画有追求与理想的优秀青年创作人。
这直接导致他们充满活力的创造力与多变的风格。
他曾说过“如果我们把逗乐当做唯一参照的话,无论在艺术的哪一个门类,最后的结局都是文化必死”。
可是这种浪漫主义追求正经历着现实主义的冲击。
即使人们的观影习惯更倾向于浮躁,很难沉下心来欣赏一部艺术片,可是真正的美必然引发人们对美与细致的追求与体验。
正如及埃尔所说只要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做好,2D同样能得到认可。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追求理想,触碰现实,对错都是别人的。
构图严谨帧帧入画。
感触很深的是,比起普世价值我们似乎更喜欢用“善恶”把人标签化。
这个故事里,贵族小姐萨莎坚毅却也鲁莽,穷小子善良但绝望之际也选择叛离,痞子二副坑蒙拐骗但最终也是他扛起重任带着团队走出困境。
这部作品用色块来填充画面,配色很明快舒服!
手绘描本既视感,画面美到窒息,色块勾勒和明暗呈现相得益彰,很好的推波故事进程,衬托人物情绪,用一次任性的离家,漫无归期的冒险征程,克服种种困难,突破艰难险阻,来侧面叙述成长的寓言。
画风真的很棒,色块之间没有了轮廓线,所有的元素好像融在了一起,人物胖墩墩的小脚,可爱坏了。
人类相信虚构的东西,因此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邻居。
欣赏文艺作品可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感受他者的经历。
当然为了增加“虚构”的真实度,影片里也放入了一些真实的元素细节,比如船舶破冰时的细节描写——船员们用木棍推冰面、船舶搁浅、锯开冰面、船舶再次破冰时冰面的起伏、爆开。
这些对于大多数没有目睹过破冰场景的人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冒险。
因为随着剧情的推展,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待结果发生的时候,又在心默默得发出“哦!
原来是会这样的呀!
”的惊叹。
然后对于后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有了信任的基础,不再把看到的东西当作一个完全虚构的作品来看待。
除了大环境上对于细节的描写很用心之外,人物表情的刻画也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像是船长在悬崖上决定放弃生命,及后二副发觉船长的想法后无奈得认命时的表情。
几秒钟的时间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表现了出来。
再把人物放到大环境中去——冰山坍塌、挤压船只的果断无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不是这种感觉就出来了。
之前破冰时的熟练,在自然的严酷环境里面根本不值一提。
在素描技巧里,亮部和暗部交接的地方叫明暗交界线,属于暗部的那一面,需要处理成最黑的一条线。
这并不是符合科学逻辑的真实画面,但却符合人类对视觉的理解。
看到影片里女孩在山顶看着原本应该有祖父的船只存在的冰原时候的一片茫然,我就感觉导演要对女孩使坏了。
女孩已经很失落了,那就再描得黑一点,好迎接转折的到来。
《金枝》里记录过一个场景——在某个古代国度中,当国王的肉体衰老时,年轻的继任者需要用槲寄生的枝条刺杀国王,国王若是落败,那么神的灵魂将在继任者身上复活,继任者将作为国王开始执行神的意志。
女孩在影片里第二次出走,这次找到了显然比一艘船更难找的东西——因为失落而在冰原里冻僵了的祖父。
影片使用一个有悖于常理的象征性手法,因为这里的描写十分不符合逻辑,寻找的过程像是梦境,在宠物哈士奇的引导下找到了祖父。
而后祖父的日记,让剧情发生了扭转。
祖父的精神得以在女孩身上复活。
最有意思的是片尾。
女孩被父亲拥抱时候的一脸错愕,真是可爱坏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对男性角色的刻画。
女主角萨沙在去往北极的帆船上遇到了寸头男孩A。
(这里简称A是因为我确实忘记了他的名字,如果后续想起来会补上)A一开始不相信女主能带领他们找到失踪的帆船,可是后来当女主展现出她的实力,A又迅速折服了。
他开始欣赏女主,喜欢女主。
一般的电影看到这里,基本已经可以确定A是女主的CP了。
但是这部电影没有给他们爱情线,电影的最后一幕停留在萨沙回到故乡授勋的时候,然后就戛然而止。
很多作品喜欢刻画一种“魅力坏男孩”的角色:他们会嘲笑或者欺负女主,再带女主做一些诸如逃学之类出格的事情。
最终女主在朝夕相处之间,会发现他们其实很善良,有着金子般纯良的心和炽热又忠诚的爱情。
诚然,艺术处理使得这种情况有存在的可能,而且这样的设定因为极限的反差又会产生极大的张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我们只能看到“坏男孩”,却见不到这种“魅力坏男孩”。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刻画了一种很新又很真实的“坏男孩”。
他坏,嘲笑女主欺负女主;又不至于那么坏,会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拉女主一把;他很精明,凡事要先考虑自己;他也不会把心动看的太重,对女主的感情是“ 是有点儿喜欢,可以试试。
再多的付出就没有必要了。
”这种角色塑造带给人的真实感,交杂在仙境般的画面里,非常富有冲击力。
它告诉我,你遇到的人不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
异性之间也未必只能存在浪漫关系,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只是互相支持走过一段路,然后挥手告别。
这部电影告诉我,世界的灰面也依然美好。
前提是,我们必须要自强不息。
《漫漫北寻路》是由Rémi Chayé执导的一部影片,由Diaphana Films发行。
19世纪末,在众人的欢呼中,萨沙的祖父阿廖金驶着达瓦伊号前往极地探险,却再也没有回来。
在以祖父姓名命名的阿廖金图书馆里,萨沙向朋友讲述着祖父的事迹——“第一个穿过东北航道的第一个俄罗斯人”,带着尊敬且以祖父为傲的情感。
此时,沙皇的新顾问托姆斯基王子进来,带着嘲讽评论着阿廖金。
在萨沙的第一次舞会上,傲慢、以自我为中心的托姆斯基王子故意当众羞辱了萨沙。
父母亲也因此生气责罚于萨沙,并认为祖父的探险带来了灾难,认为萨沙让他们蒙羞了。
萨沙决定踏上旅途,寻找祖父的足迹。
一路上,在陌生的地方,遇到骗子,流露街头;被挪威号二副拉尔森欺骗,失去了祖父赠与她的珍贵的耳环;萨沙留在了白熊酒店打工,短时间内熟练了很多工作,在奥尔加的帮助下,萨沙成功说服伦德改变路线去北极。
第二天,他们踏上了前往北极的道路,萨沙了解船员们的情况,了解各海域情况,自学航海结绳。
途中在经历了风雨、食物缺乏以及伦德船长受伤的窘境之后,萨沙遭船员们厌恶,船员们把旅途中的不幸都归为萨沙的到来。
萨沙冒着风雪独自继续前行,最终看到冰冻的祖父,看到了祖父的日记。
找到了达瓦伊号,船员们也找到了她,与拉尔森和解,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
返程路上,萨沙看着祖父的日记、挪威号上船员们的日常,露出了微笑。
——————————————————2D油画风格、鲜明的色块,人物的心境和经历也随着电影中阴影光影的变化而变化,画面舒适,细致,带着古典俄罗斯气息。
漫漫寻北,一个女孩的执着,一系列的冒险,不断坚持、努力。
爱与希望,追求,励志,感动。
漫漫寻北,执着与前行2D油画风格,无线条仅有轮廓,给人以独特的感觉。
细致,鲜明的色块,让刚开始悲郁场景显得没那么压抑,运用恰到好处的阴影来表现着人物的情感变化。
不过,19世纪的青霉素就很有槽点,电影还有其他bug——————————————————伦德:“我永远不会放弃这条船”奥尔加:“有人拿走了你的耳环,你就这样回去了?
”
虽然是多年前所观长片,现在,谈起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还是能回忆起结局那一抹层次丰富的橘色。
船队按照萨沙的指示在横穿北冰洋之时遭遇冰川灾难,船队成员受伤,且船只进退两难,面临断粮危险,因此船员们不得不下船徒步前行,此段影片中采用极冷硬的色块表现大片的冰川,阳光洒下之时明媚却如幻境,寥廓空间下人心显得尤为逼仄,原本的认可与融洽都立时化作埋怨与诅咒,冰原之中又危机四伏,此时,萨沙再一次陷入无人之境。
当她独自走出营地,来到茫茫风雪下的某处,回忆起这一路走来所有,不管是远行火车外的村庄炊烟,风雪小馆的喧闹交杯,矛盾横亘的船队传承,每场夜晚的疲惫入睡,海鸟环绕的青春萌动,风雨滔天后的海上光域,险象环生的冰川徒步,所经历的善意与恶意,真实与虚幻,交融于此,带她来到她祖父的面前。
那时,阿廖金面临同样困境,他写下最后的诗句,在脚边插上与萨沙约定好的小旗子,于余晖中独坐沉眠,成为一座凝望的雕像。
于我而言,此刻是影片叙事的终结之处,无论萨沙最后是否根据祖父的手稿找到方向带领船队回归故土,这一刻,所历不虚,所感不悔,乃是对她人生意义的肯定。
橘红色的暗沉色块铺满船队远行的画面,成为我记忆中关于萨沙的印象色彩,她理性、却带着茁壮的生命力,如同激越翔宇的飞鸟,破开狭窄生活的桎梏,在现实中褪下傲慢与懦弱的旧羽,成为沉静的捍卫者。
对于这部电影,看完全片,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它太浪漫了。
它就像一个绘本般的电影,画面美到窒息,色块勾勒和明暗呈现相得益彰。
不浮夸地说,每一帧都可以直接拿来做壁纸。
但电影的美不仅仅因为画风极简而清新,更由于故事中的角色,在用行动发现着、改变着自己。
为了为爷爷正名,一位淑女、贵族,可以完全抛弃过去的生活,勇敢、坚毅、决不妥协,她站在酒馆中、甲板上、冰原里,不屈的意志和与她祖父如出一辙的探险家精神就是支撑她前行的疯狂本能。
法兰奇是个满嘴跑火车的街溜子,也因此常常被自己的哥哥斥责,他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却无能为力,但当机会真的来到他面前时,他才察觉到了哥哥的不易。
他变得和哥哥一样坚强而果决,带领所有人逃出生天。
他们是用血肉铸就自己钢铁身躯的人,是活生生奋进着、骄傲着前进的人。
阿廖金在电影里,阿廖金是绝对绕不开的人,所有人对他的讲述都是侧面的,唯有他那本日记才讲述了他真正的姿态。
他是个天生的贵族,却把贵族职位嗤之以鼻。
他是个天生的冒险家,却把冒险凌驾于生命之上。
电影末尾我们能看到,达瓦伊号没有出现任何事故与损伤,而是船员们无法忍耐严冬而叛离,阿廖金一人没有可能控船而停留在那。
阿廖金原本可以和船员们一起离开,踏上回程之路,但在温暖的家和苦难之路当中,他选择了那条一去不复返的道路。
他耗费了两个月时间,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切的精力只为到达极点和插上那一支迷你的旗子。
有人知道他的旗子插在这吗?
没有。
他不在乎,只要旗子插在此处,阿廖金就已经到达了北极,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与人生的意义。
人类是多么渺小的个体,但人们的血液里总是燃烧着熊熊烈火,心脏的搏动甚至胜惊雷一筹,无数人前仆后继,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直到现在的当下,人们走遍了地表的每个角落,甚至在向那天空之外的幽邃进发,这是什么呢?
这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探险家的灵魂与精神。
荣誉、利益、信仰、好奇,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人们始终在不断的拓宽着自己的道路,他们踏上那土地,亲眼见到那未曾经历过的景象,岩浆奔涌、狂风巨浪、冰川恒寂、落日熔金,那无数瑰丽的绝美在眼前屹立,此情此景就抵得掉所有跋涉的苦难和生存的考验。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从萨沙视角开始,而不是阿廖金,因为电影想要表达的是探险精神的传递,是人那内心中最宝贵的财富的承继,现实世界的所有矛盾、历史、战争、艺术、生死、爱与恨、泪水与欢笑都无法撼动那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我们选择去探索,去理解,去感受这个宇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赋予了自己存在的意义,纵使困于地表,想象力依旧可以超越光速。
如若此后千年百年,将有人能漫步于繁星身侧,他们同晨星对话、向寰宇诉说,回望如今的湛蓝行星,它们可能会想过去的人们探险的幻想和对世界的索求,究竟是什么?答案很简单。
未来。
成长的故事吧,千篇一律
色感非常好,色块搭建的世界和线条不同的滋味
抗婚去极地探险,大色块没有描边
虽然故事较老套,但却也走的是硬派路线,画面的构图质感比例非常有分镜阶段的既视感,这也使很多地方看上去像是一部真人电影而非动画,让我感觉这像是一部本来要拍真人电影的项目黄了之后,改短了故事用完成的分镜做成了动画起死回生,其实视觉上感觉非常好,四处洋溢着一种美学上的通透感。
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故事一塌糊涂。
含義比邏輯更大份量。絕美的畫面之外,失落的是什麼,尋找的是什麼,最終超出了家庭範疇,打開了世界天空。其實很歐洲。北極點是一個夢,但或許過去了。
有点风中传奇的感觉,画风流畅,故事简单,中上。如果我还是个小孩我会想做冒险家。
像是三维动画由于资金短缺而直接用原画制作成片的二维动画,一部不错的色彩搭配指南
很奇怪,一对俄国人说着法语的一部动画片,画风我喜欢,没那么多复杂的东西,人物上来说还需要更多勾勒。
二维画风,留白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想到很多早年的动画,故事略平俗
突破艰难险阻,来侧面叙述成长的寓言。祖孙之情和前行勇气,搭载细腻画风
画风,简直完美,彻底打破这风格只能短片的历史
极地公路片,画风一般,剧情一般,节奏一般,勉强及格线。
一般
颜色太美
真棒啊!太棒了!畫面好美,裏面用到Life is strange的BGM,看哭了。愛死法國人!
担心,女主角会不会被这里面一群水手给强暴(不过……这样一部浪漫唯美的动画片,还能有这样的想法,真的要为自己内心的龌龊点赞啊……)
这画风爱了
没有轮廓线,看得眼睛好累。其实上船之前的戏更有意思,因为船上的男性角色一个比一个无聊。
每个人都有个一生的执念,这个故事讲的是为何一定要在北极插个小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