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勒阿弗尔

Le Havre,温心港湾(台),心灵港湾(港)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Quoc Dung Nguyen,Laïka,François Monnié,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法国,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勒阿弗尔》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勒阿弗尔》剧情介绍

勒阿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土墙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户口燕赤霞之五尾天蝎梵蒂冈奇迹调查官总有一天,睡着的日子铁证悬案第五季约瑟夫·钱伯斯的品格魔法老师火魔高跟鞋快马驰情致命约会幸福初级班我的徒步之旅军情五处第八季勇敢的人心慌方天堂2微微一笑很倾城3000万我的美女老师2魔卡行动西门豹只是未婚妻的关系武术班童年的收音机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热爱轻松+愉快望山

《勒阿弗尔》长篇影评

 1 ) 无为的魅力

贺岁版的《窃听风暴》?

我不觉得。

影片可以起个副标题叫“法国好人”,电影温情融洽得就是一部治愈系小品。

我刚想感叹法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毫无矫揉造作感的喜剧,才发现原来导演是个波兰人,无怪乎通篇都洋溢着冷峻的幽默,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

人物僵硬的表演,刻意制造的不自然的节点让情节充满跳脱感,与故事的温和印象形成鲜明对比。

超级正点的八十年代复古色调,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线运用,那些黯淡的大色块,静态的画面,沉默的人物,阴郁的神情,夸张的表演,乐队的演出,不曾停止的烟与酒,陈旧过时的set……这种种的细节带来的违和感与戏谑感使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逗趣的吸引力,而导演的戳印标记则再明显不过,翻开《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师那十分钟的片段,许多象征与标记都曾一一出现落实。

故事的铺陈发展与情节冲突似乎从来不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导演对任何煽情感动冲突紧张的高潮都吝于笔墨,却愿意花上3分钟把镜头对准一首完整的歌曲表演,事实上单就开慈善演唱会这一个情节就够好莱坞拍一部跌宕起伏120分钟的剧情片了,各种商业元素全部具备,但皆被导演无视弃置。

他更着迷于以充满象征性符号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在实质上这些象征与符号并没有表达任何意义,所有的所指仅仅是所指本身,一场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表演本身,不紧不慢地,以某种沉着不经意的语气讲述着故事,无惊无险地直到故事结束。

有时回想起影片的种种片段细节,感到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无为的画面、停顿、动作和对话中虚度,但正如有人评价的“外冷内热”,故事与人物的个性与温情,便是在这些细碎之间流露,满脸褶子的底层小人物在他的仰角特写下都变成了黑白片时代的英雄。

唯独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片尾那株开花的树,和妻子神谕一般的康复。

我开始猜测这想要表达的是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还是上天的神圣干预,以一场出乎意外的恶疾为这个救赎使命预留舞台。

但无论是何种解释,都好似与影片并无多大干系。

导演那已炉火纯青般娴熟的个人风格已经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这使得他的目的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

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导演荒诞无为的个人魅力之中,早已忘却了观赏影片的原意何在。

 2 ) 从资料上看

这电影只拍了50天,花了380万欧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成本制作,可谓寒酸。

同这个故事一样。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细节,每个配角,龙套人物,每个细微动作,眼神,都有戏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又泪流满面,这种从容不迫,点到为止,朴素又明确的表达力。

电影早已成为电影技术,电影高科技,有些人仍在持守他们的电影良心,因为这良心本来超越传媒,与电影无关。

这是一部无产阶级电影诗,是我们最熟悉的“新现实主义”。

这是一部“登山宝训”,——在电影中被拿来调侃,主人公说:擦鞋匠的工作违背山上宝训,——这是一部基督徒的电影,尽管教会和神职人员永远是负面形象。

这是一部安慰穷苦人的影片,而这是耶稣命令的工作。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马太福音18:5)

 3 ) 救助 默默在行动

照开头的架势,往手里塞钱的那一刻,以为暗藏玄机是个谍战片,结果看来是我想多了,完全是一个温馨有余、朴素有佳的情感戏。

长镜头不多,但是所有的演员都喜欢用直视的目光长长的导播情感走向,让人觉得那同情和帮助,完全不带一丝怜悯,专注而且认真,充满平等和人性的感动,我想这是法国人理解的自由吧,完全意识上的独立。

还有那每每探望都精心准备的鲜花,认真打包的黄裙子,法国和日本在这点上很相像,他们都有一种自恋的情结,但正是这种自恋,让他们的任何出品都更主动的自我要求到精益求精。

影片整体的颜色调得特别好,色彩艳丽而质感又古朴。

此外,警察长得很可爱,完全是严肃版的憨豆。

 4 ) 勒阿弗尔

这是一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电影。

它表达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性,宣扬着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价值观。

但在这个特殊的时间段里,我会觉得它特别的难得,特别的珍贵,特别的温暖。

电影的故事内核其实非常简单,擦鞋匠马塞尔生活困苦,入不敷出。

某天,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非法偷渡的男孩,即便明知保护男孩是犯罪,他还是果断地向男孩投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联系家人,并将男孩送往了去往伦敦的货船上。

他的帮助之路也并不孤独。

他身边围绕了一群善良的人,那些善良的人赠与他粮食,帮助他照顾孩子、筹集款项,也帮助他隐瞒消息。

甚至是那个身负职责的警察,也选择在紧要关头帮助他隐藏真相、渡过难关。

这个故事里好像就没有坏人,仅有的一个也就只是告密而已,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与我们自己的人相比,显得格外善良、格外天真。

那个故事甚至还显得格外理想。

擦鞋匠的妻子明明重症在身,但最后却出现医学奇迹,她完好康复,活力充沛,又回到了善良的擦鞋匠的身边。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

可是我真的好喜欢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没有刻意去描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也没有故意去塑造伟大的付出和奉献,它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一个普通的时候,做出的遵循人性的普通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得到了其他同样富有人性的人的支持和帮助。

他们没有死板地遵守规则,而是愿意去相信自己本真的善意;他们没有因自己的贫穷而堕落,没有一味放大自己的苦难,而是愿意去浪漫地贫穷;他们没有屈服于规则,也没有黑暗的投诉或举报,他们相互照应,相互扶持,彼此支撑着些微人性的光芒。

他们就是淳朴地善良着,朴素地相信着,简单地帮助着。

没有内斗,没有阴谋,没有苦难,只有始终地相互关怀。

它的价值观也很朴素。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善良的人会得到上天特别的照应,他的愿望会得到上天的特别的照顾,他的人生会因为他的善良而变得更幸福。

没有那些流血又流泪的场景,也没有那些恩将仇报的戏码,它传递着一种最最简单的价值观,却在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以前的我可能会瞧不上这个故事。

我会嫌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明争暗斗的各种戏码,甚至会嘲笑这种happy ending的形式,认为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善意,和难以为真的幻想。

可能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值得表达的人之常情,是一种不必要歌颂的习以为常。

那时候的我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离奇和荒诞,也没有体验过这么多的隔阂和距离。

可是,现在的我真的好喜欢这个简单的故事,好喜欢这种歌颂人的本性的故事,好喜欢这种相信上帝有眼睛的故事,好喜欢这种不大肆宣扬人的无私奉献、而是在描述这种淡淡的善良的故事。

好像就是这样。

人与人的相处,就不需要太多的奉献,也不应当有太多的奉献,它应该服从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应该换位思考地去体谅对方的难处和处境,它需要建立在最基础的善意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死板的规则之上。

希望我们也能回归这种淡淡的善意,少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和对抗。

 5 ) 百子湾艺术电影资料馆/记录

每次只要是在艺术资料馆,结束放映我都会带头鼓掌。

亦因为近视眼我爱坐第一排,身后响起很多暖意的掌声,我知道自己能带动他们无比开心。

那何尝不是只身赴戎关去这么多年唯一的掌声。

这种感觉我一辈子不会忘记。

我知道,他们会鼓掌。

常听人说,饭店里的菜味精太多吃多了饭店闻见那个味道就头疼。

而艺术电影好像一道清新精美的手工小菜,艺术,资料,徒步从四惠东地铁站下来,下同心桥,过西店记忆路,过枢纽桥,马路边有一座老港打边炉,来到这里,大多数是侯麦的电影,而小西天那边可能会放阮玲玉。

但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法国电影,有的还是大多数人没有听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质感极好,我看的法国电影不多不知道是否所有都如此。

但是这个片子人物多用中景,特写,法国贫穷人的生活很真实,黄色复古裙子,法国海岸山峦上的移民,躲在水里的少年,没有美女可是妻子的善良大度包容少女情怀浪漫无不体现。

都非常动人,故事如果是俗物可能就拍成教化故事了。

但是电影前期只交代了妻子病情严重,以后男主和他的朋友们费心想办法去帮助男孩——浪漫的法国人帮助男孩的办法居然是办一场慈善演唱会筹钱,好警察的戏份看的非常舒服,而到了最后妻子意外的好了起来——也许这个是太理想的结局,现实中…但是节奏反转把握特别好,一如开头被枪击但是没有出镜那个人。

医院,唱片,法棍,连衣裙,樱桃树,小酒吧酒杯,充满了浪漫迷人。

 6 ) 只有阴影

电影开始的第一个场景就非常戏剧化和有个人风格,还出现了一张东方人的脸,我以为是中国人,后来知道原来是偷渡到美国的越南人。

看完电影我以为这是一部老电影,甚至自己觉得有点老苏联的感觉,虽然我并不了解苏联但是我就有这样的感觉,里面充斥着一种让我感动的朴素情怀,有点浪漫革命主义的感觉(好吧,我可能想多了)。

就像是最后出现的白色花朵那样纯粹的颜色,这样的表达方式我已经很久没在电影里看到了。

电影结局几乎是脱离现实的,其实那个小镇的描写也几乎是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化,那样的美好,让我更有一种悲观的感觉,因为现实生活中就不可能嘛,警察包庇,黑人小孩成功逃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和谐,绝症奇迹般地好了,这完全是理想化的。

但是我赞同导演这种建立一个乌托邦的想法,因为这表达了导演对朴素感情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但一看时间电影竟然是2011年上映的还在法国取景,我开始没明白自己的困惑,后来看了导演资料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在这部2011年的新电影却竟然没有出现任何现代的信息,没有炫目的手机,没有崭新的大房子, 没有铺天盖地的电子通讯和网络,没有豪车,没有辣妹,就像导演前几部在芬兰拍的片子遭受到了当地人的反对和抗议因为他们觉得导演竟然把他们芬兰拍成这样,别人还以为芬兰像电影里一样落后和贫穷,那是一个以诺基亚闻名的国家,还有暴力,性,武器充斥的好莱坞大片时代。

在他的电影里有的只是一个长相普通以擦鞋为生的中年男人,还有他同样中年的并不漂亮的老婆,还有很多普通的中年人,几乎没出现一个年轻人,一点不喧哗,一点不哗众取宠。

男主角饰演的擦鞋匠,他帮助偷渡的黑人小孩到“岸那边去”,他教会他擦鞋来谋生和自己一样谋生的一样,虽然在我看来他活得很艰难,但他却不觉得。

他对小孩说虽然有更多可以赚更多钱的工作但是这是最接近人本身的工作,他说这也是登山宝训中最不入流的工作。

他用纸包裹起来妻子要求的黄裙子,这样的方式难道不打动人嘛?

他的老婆,这个反复出现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的女人,几乎是御用女主角,她并不漂亮,但却让我喜欢,因为她在这部电影里是那么有尊严,阿基·考里斯马的电影给我最强的感觉是里面的每个人,每个小人物,每个反派,正派都那么有尊严。

我发现这是大导演一贯的作风,有自己习惯用的女主角,比如贾樟柯老是用赵涛做女主角,还成了夫妻。

这个女人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从年轻到老,几乎留下了每个阶段的影响,在火柴厂女工里她是年轻的女工,薄暮之光里她是超市收银员打了一下酱油,出现了一下下。

他在家中等待丈夫工作回家,将丈夫擦鞋挣的钱放进抽屉里的盒子里,给他一些让他出去喝酒然后她做饭,几乎没有更多的表情,就像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民,但在她突然抬起头望向远处虚无的镜头那个眼神震惊了我,而这种拍摄方式让我觉得特别怀旧和朴素,但却不影响它比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动人太多。

里面苦难的越南人,他也一样艰难,但他也不觉得,他活得很有尊严,他有自己幸福的家庭,孩子老婆,他可以将自己存的给孩子买自行车的钱来帮助黑人小孩逃走,他觉得他自己是很幸福的而黑人小孩更需要帮助,而自行车可以再买,最后也是他帮助小孩逃走,用卖菜的车藏了小孩。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因为被导演的风格打动,又看了他导的火柴厂的女工和薄暮之光,但还是更喜欢勒阿弗尔。

他的电影里都是最最平凡的底层人的生活,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挣扎,被打压,几乎是被社会抛弃的人,但是他们又都还抱着一点对生活美好的遐想,像黑暗中微弱的火花,脆弱而又坚韧。

在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中的人物都几乎表情很少,动作僵持,场景很少,酒馆,餐厅的桌子,还有家里的沙发和桌子是他最常用的场景,里面都惊人的没有出现几乎任何现代的信息,就连开的车也是复古古董车而不是豪车,除此之外音乐也是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里总是出现的元素,几乎都是50年代摇滚音乐,在勒阿弗尔中是为了筹集帮助黑人小孩逃亡的钱而举行的公益演唱会,那个很久没开口唱的歌手和他的伴侣,他们彼此相爱,她是他的缪斯女神,灵感来源,没有她他无法唱歌。

里面的每个角色都让人喜欢。

在导演的电影中老是会出现音乐的元素,或是在寂寥的酒馆孤单的男主角站在女人旁边,忧愁地看着她,或者是在希望彻底破灭的房间中孤单的女人独自听着歌曲。

我百度了一下导演的资料:他说“我所需要的全部就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面墙、一盏灯还有阴影。

从画面里拿走女人,剩下男人、墙、灯还有阴影;再拿走男人,还有墙、灯、阴影;墙再拿走,还有灯和阴影;最后拿走灯,留下的只有阴影。

我不怎么现代,电影里的汽车也都是用过时的款式,现在的车太难看了,我根本就不想拍它们。

”他自己的收藏都是老车:1949年苏联产的“莫斯科人牌”轿车、1951年的雪佛兰皮卡,还有1956年的一部大公交车:雪佛兰的发动机,车身却是芬兰的木头。

而他极度厌恶好莱坞,按他的话说就是“好莱坞狗屁!

让美国佬去赚钱吧,当他们的钱多得装不下时,我再从地上捡几个小钱——这就是我们说的艺术电影”。

我觉得他做到了他说的只剩阴影。

 7 ) 用梅尔维尔的调度去拍了一个德西卡的主角

《勒阿弗尔》,非常有名的芬兰导演他在这十年唯一一部入围到戛纳的的电影。

它表面上是特别特别简单的一个故事,白左中年男如何连妻子的命都不在乎,完了就是要救黑人难民。

所有的引导都是往一个很可能是,白左的理想主义导致难民也会被警察抓,完了你妻子也死了,结果最后突然出现两处神迹,明明已经发现了黑人藏窝的这个黑警,突然就良心发现了,更明显就是妻子起死回生。

咱们要是按照类型片讨论这大硬伤你知道吧?

但是你只要稍加注意看这个电影的形式风格,你就会发现最后一幕,不是妻子跟丈夫一块回到了他们俩原来温馨的家,就你发现这个住处不再是整个电影的那种非常明亮的温馨的一个街区,而是非常破旧的棚户区。

这个电影有两处先验性,第一就是它在主题上,它是一个2011年的片子,其实在那一年叙利亚难民潮还没开始,它远早于后来,在戛纳呈现的对于这个蹭热点的什么《流浪的迪潘》,包括三大其他的比如《海上火焰》,甚至是《欢乐结局》,《年轻的阿麦德》到《悲惨世界》那样的电影。

在形式上,几乎也开启了戛纳在这十年的一种格式,就是这个结尾。

它其实作为了是一种维度的升维,它的信息量极其磅礴。

比如说勒阿弗尔这个地方,它其实是在诺曼底,然后这主角就为了去找这个难民的家属,他去了哪儿去了敦刻尔克,就这两个地方对于法国和欧洲意味着什么?

其实你看的时候你就会很奇怪,另外一个非常牛的一点是它里面的货币是欧元,电视新闻都是当代的,但是你会注意到它里面所有内部的家庭的陈设,全部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只有后来黑人小孩第一次让他出走,他独自坐公交车的时候,忽然一下电影第一次才给到当代法国,他要呈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现实世界跟街区,是在不同的两个维度。

考里斯马基他营造出来的其实是一个看出来的棚拍感,新闻里面被法国警察追的没处躲没处藏的难民。

他有一天突然钻到了一个兔子洞里面,然后来到了一个应许之地,《勒阿弗尔》它所在这个街道其实已经在二战的时候就被炸毁了,很可能整个小镇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考里斯马基他真正想呈现的你实际上是早已不存在的欧洲精神。

就这个玩法在我看来也几乎成为了这十年戛纳热门篇的一个格式,包括但不限于比如说《真人秀》《燃烧》《银湖之底》《好莱坞往事》《痛苦与荣耀》等等,这些结局和正片根本不在一个维度的电影。

考里斯马基比他们都早,他又不仅仅停留在一个所谓电影自反属性的这样的一个框架内,它不同于《燃烧》,不同于《银湖之底》的地方,是它又在阶级气质这方面站到了刚才提到“屌丝文化”的对立面,他希望的底层人物是有一种非常强的欧洲绅士的优雅,甚至是倔强。

我非常喜欢一个场面是他跟老伴儿拌嘴的时候,他说“我要告诉她家里谁才是老大”,透这种直男的傻气,你反倒你去看刘亚仁或者是加菲,他其实是一种草食男文化,形成了鲜明的世代对比。

《勒阿弗尔》和《艺术家》是同届的,但是它是不仅仅只致敬经典影片的。

就是娄烨之前批那个《罗马》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反倒用来夸奖这电影更合适。

就娄烨说“《罗马》你怎么能用一个资产阶级的风格,去拍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呢?

”要我说这十年电影最大的一个进步,就在用原来只能用在资产阶级的格式,现在去拍一个无产阶级的人物。

开场其实是一个反讽片的一个车站刺杀,这个拍法完全是前新浪潮时期法国顶级的犯罪片的拍法。

带着这个麦格芬箱子的一个人,然后在那擦鞋,完了这个时候他这个箱子里面一定是巨核心的一个东西,然后他刚出去就被杀了,就这个人物可能是谁呢?

可能就是阿兰·德龙。

而到考里斯马基这,他也是开始像模像样的拍完这场刺杀戏,结果这个镜头居然就没有跟着那所谓看着主角的那个上流人物走,而是在擦鞋匠这停了下来,这个时候车站外砰砰几声枪响。

他在这块的时候告诉你,“我的主角不再是那个拿着麦格芬箱子谜一样的大人物,而是旁观他的给他擦鞋的路人甲”。

他其实就像用梅尔维尔的调度去拍了一个德西卡的主角,我也期待有一天韦斯安德森能用他精装修一般的服化道,去包装一部《小偷家族》。

考里斯马基跟肯·洛奇你看这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我觉得他们都是欧洲最坚定的左派艺术家。

【来源反派影评,侵删】

 8 ) 惺惺相惜的感动

老人与妻子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买上最贵的花,像个小孩子一样担心她,妻子怕丈夫担心,让医生帮自己隐瞒病情。

对一个陌生的黑人小孩,不管是老人还是邻居甚至是警察都携手同行,感谢结局是美好的。

结局也会越来越好的。

老人做一个快乐的擦鞋匠,过上与以前浪漫又不规律的相反的生活,真的有一种平凡却让人为之动容的美,老了以后,在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小镇上生活,其实也不错,起码有爱的人可以相守一生。

 9 ) 太喜欢阿基先生了

影片里面包含友情、爱情、种族、身份、困苦、拯救……很多很多一部看起来非常伟大的电影里面应该有的使之宏大深刻的元素,但是,阿基•考里斯马基先生根本没用它们,别说没把宏大深刻的主题当回事,就连跟宏大深刻有关的情绪都没当回事,他只拍了一种东西:平实、真诚地去生活和爱。

这在我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那些看起来具有宏大深刻意义的“伟大电影”。

 10 ) 人性的浪漫,像一块岩石

从当代芬兰三部曲,到这部被导演称为港口三部曲第一部的《勒阿弗尔》,既视感依然还是意大利卡尔瓦乔关于市井人物与静物的绘画,需要观察人物静默的神态和景物静止的状态和色调,来感受创作者的精神世界。

勒阿弗尔整体的灰蓝色落在平民居住区简易的房屋上,特别是马克思家外包裹的铁皮,延续了阿基考里斯马基影片画面一贯的冷峻,镜头调转屋内依然简洁、素朴,直到被一角的艳丽吸引,或是一支红色的大花石竹,三两只黄色的雏菊,或病房里几只鲜艳的玫瑰,你就会恍然悟出导演的高明,人性平淡的温情在考里斯马基导演的镜头里变得伟岸。

吝啬的对白、精简的语句结构和大量静止的人物表情特写,像是在维持平稳的呼吸节奏,控制心脏的跳动,回归生活平淡真实的氛围。

在这种徐缓的影片节奏中,若想意识到高潮,倒是更加容易。

当镜头从妻子的病床前离开,镜头切换到天主教堂外正在为牧师擦鞋的马塞尔,阿基所有对人性关怀的提示,急速凝聚,变得清晰而有力量。

《勒阿弗尔》中扮演的马塞尔曾经是《波西米亚生活》中的潦倒作家,有这个前提后,再听到他跟偷渡的黑人小孩说,“我还有更多体面的工作可以做,但擦鞋匠是除布道者外最接近上帝的职业”,我们或许可以猜测艺术的清高让他失望,深处在普通人群中,他对世界的善意有了更直接的表现方式,只要简单、诚意地相处,就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所以在教堂外的马塞尔,一定是相信接近主能让妻子健康起来。

这种平静中仅有的高潮点,完成了马塞尔形象的根本性转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小市民,更像歌德、普鲁斯特一样,用文字完成对苦难灵魂的救赎,不过他的工具是他自己。

当然马塞尔也不会放弃占那些社会和生活投机者的一点点小小的便宜。

偶然间遇到非洲偷渡儿童,他依然本能地从心灵中拿出这份财富,赠予他人,并且像一个精神导师一样,由一群信徒的自发跟随,并在道行布施的路上,成功感化了“更多人”,可能《勒阿弗尔》的警官算得上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手上最具符号化的一个人了。

不过想来,这种感觉或许也源于导演精炼的人物关系设计,基本没有群戏,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从大远景中看到一群从警车上下来的人,镜头调度回到近景的时候,依然就一个警察而已。

正是考里斯马基镜头下始终存在于人物和生活中的善意和真情,以及是不是引燃的一角,让我们从当代芬兰三部曲对社会冷酷审视的视线,转向了生活本身的浪漫,当人们对沧桑习以为常,在时间中找到一个固定的支点,如古罗马哲学家普鲁塔克所说的一样,像一块岩石来面对生活,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故事。

就像考里斯马基导演在《勒阿弗尔》结尾,面对妻子的逝去,却保留了美好想象的马塞尔。

生活在以一种不变的内核继续着。

我也可以从芬兰社会现实与人类精神幸福的疏离感中跳出来,在塞纳河畔再次找回电影中人性的浪漫。

《勒阿弗尔》短评

画面构图和色彩像油画一样。其他就没印象了,没法评论,不是我喜欢的路数。

9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不喜欢的感觉...

11分钟前
  • Dr.C
  • 还行

法国的赵本山或是范伟式的小人物电影

16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讲述法国底层棚户区邻里互助友爱,帮助西非偷渡而来的小男孩从勒阿佛尔去伦敦与母亲团圆的故事。鲜明的导演风格,用演话剧的方式演了一部电影,叹为观止!

20分钟前
  • 豆友191880844
  • 较差

考里斯马基?真喜欢不来。

21分钟前
  • 有光
  • 较差

经过这次事件我确信无疑,这里有我在一个日本小海港所见过的东西……这座城市的人们拥有「黄金精神」!

25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十分温暖动人和治愈的片子。用不到90分钟的时间讲了一个温馨的好故事。没有大场面,很安静祥和却又不平淡如水,每一个角色都很鲜明。尤其是主角老头,善良中带有可爱和坚持。结尾的两个反转也让人欣悦。不过故事年代让人一头雾水。车辆建筑家具和电话、唱机非常6、70年代,却又有手机欧元出现。不理解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 难民情节不感冒, 结局很阿基

33分钟前
  • 逃生箱舟
  • 还行

最让人感动的无疑是邻居,淳朴,义气。还有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喜欢老头了!〜无论是成就了浪漫,还是成就了温馨,勒阿弗尔显然都是最合适的。不过也是后来才反映过来,这是11年拍的片子,这就尤其难得了!

36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买一个菠萝的警察。刚冷的都市生活。外国人吃饭真简单,真少。擦鞋老头帮助偷渡小男孩到伦敦找亲人。慈善音乐会为小男孩筹钱。还是底层人民比较有人性。好心有好报,奇迹出现了,肝癌妻子康复,回家看樱花。三星半。

41分钟前
  • 南高峰
  • 还行

心暖得开花了,最后妻子作为点睛相当温情浪漫。小故事小格局拍成这样不愧是电影大师。

43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有点儿过, 但也温情

48分钟前
  • rien
  • 较差

结尾这么小津

49分钟前
  • mxx
  • 还行

老套的温馨故事,但是拍得挺有风格, 有点像那个魔术师的动画片.

50分钟前
  • 爆青
  • 还行

其实阿基始终在唠叨,人并非物质贫乏才贫穷,而是不被需要才贫穷,所以人需要爱。所以他摄影机里的善良人都有一种执拗的纯真。不过这一部作品隐约感觉到一丝嘲讽,男主对病重妻子不管不顾,却对帮助偷渡者极为上心,最后的奇迹不像是神的又有恩慈,更似对欧洲的现状的一种揭露。

51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是故事看似平淡却很深刻~~

56分钟前
  • 沉默如海
  • 还行

温暖的现代老片

59分钟前
  • 多田
  • 还行

没有看完,昏昏欲睡。脸谱化的人物,讲述了一名生活在法国的活雷峰的故事,开片10分钟就猜得到的结局。如果我没猜错,小男孩肯定被送到英国了……好吧,不重要了。该片色彩和构图倒还讲究,经典老派的那种,所以多给了一星。

60分钟前
  • 浮云
  • 较差

★★★☆

1小时前
  • Nortown
  • 还行

简直不理解评分为什么这么高 剧情简单 表演造作 就只会搞点复古风

1小时前
  • 溪边的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