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波金刚川如果有一种导演意识,稍微意识到是在讲战争中的人对一个桥的异化式沉迷,会有那么一丁点哲学味,会有那么点内容。
想从沙盘视角炫人性(炫“民情”),沙盘的眼睛连悲悯都没有(连自己人的牺牲之悲,竟也成了高举高打表现奉献之下的盲区,眼睁睁地既表演一种脸谱化的沙盘,又制造眼前大片盲区,这反而正是宣传品自相矛盾的代价?)。
再炫成双方全景叙事,除了感觉对方视角只是在配合我方视角(管虎等人的对美国电影的模仿功力用在自嗨,这是一种新电影技术性修辞),还是没有表达出一点故事的皮毛。
近年最罕见的零内容的电影。
“踢屁股”那种无效的人性——脸谱化的人性——一定来自流浪地球的yangbanxi导演。
这类片子还包括《大轰炸》吧。
这类电影甚至还没挨着值得就内容以及历史与真实进行评论的皮毛,不配。
Fake Movie。
这是一部精彩程度还不如纪录片的电影。
全片没有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打美军,为什么能打败美军?
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
既没有展示美军的邪恶残暴,也没展示志愿军的可爱可敬。
实际上美军是犯了很多战争罪行的(比如使用化武、细菌弹,比如屠杀平民和战俘)然而这在电影中看不到。
如果对比一下美国反纳粹的多数电影就可发现,美国一定会正面或侧面描写纳粹的残忍冷酷以及美国英雄的可爱可敬,然而这种细节在我们的电影中看不到。
这就是理念和水平的差距。
电影找不到任何一个可爱的志愿军战士形象。
多数主角都流里流气,爆着粗口,骂骂咧咧,对其他战友傲慢陵人,又打又骂。
这究竟是志愿军形象还是蒋匪军形象?
这样的志愿军凭什么能战胜美军?
可笑的是,电影还反复表现了美军飞行员带着十字架不惧危险反复冲入志愿军的射程,似乎美军是有信仰的。
然而历史真相是什么?
志愿军和美军究竟哪个是有信仰有理想的军队?
不仅如此,电影对战争的理解特别幼稚,片中的中美两军交锋更像是小孩子在斗气,毫无军事素养和政治素质!
他们不像组织纪律严明的军人,反而更像两伙地痞在掐架。
全片不过是表现了一群散发着荷尔蒙的汉子。
请不要为了描写战争而描写战争了!
不要消费我们的爱国情感!
不要用血肉横飞和男性荷尔蒙的低劣场面去代替反殖反帝反霸的价值内涵,后者才是一部电影应该侧重表现的,也是我们进行战争的真谛!
欢迎来公众号:叫我魏小黑,找我玩当听到讲述抗美援朝的《金刚川》要上映时,其实我是很期待的。
我小学时就读了一本讲抗美援朝的书,大部头,五六百页,挺厚的,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动。
尽管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但很多情节我还记得很清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一路凯歌,攻到釜山,但战线拉得太长被美军从仁川登陆,拦腰截断,人民军又一路快被打到鸭绿江边,金日成请求中国援助。
选帅时,原定的元帅林彪装病不出,毛主席改用“谁敢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把彭德怀元帅从大西北调到东北,带着第一批38,39,40,42,50,66军进朝鲜。
抗美援朝一共打了五次大战役,第二次战役收复平壤,第三次战役打下汉城,第五次战役还是因为供给线跟不上,被李奇微反扑。
第五次战役失败以后,就注定了不可能收复全朝韩半岛,此后双方围绕三八线展开争夺,小型战役不断,但大的战役没再有过,《金刚川》的故事背景和原型就发生在这个阶段。
其实之前我并不知道《金刚川》的原型故事,因为当时我看的书还是以宏观讲述为主,所以我特意去看了历史事件,但发现历史故事发生在1953年5月,而电影所采用的背景金城战役发生在1953年7月,金城战役开打时,金刚川所在的地方已经属于后方了。
但电影在拍摄和宣发时还一再强调这座桥是金城战役的“生死线”,把这座桥打造成金城战役的“胜负手”,我理解作为电影要进行改编和架构,但我还是觉得,这种电影要尊重真实的历史。
而且,全片其实跟金城战役没扯上太大关系,换用真实的历史背景,大家也应该能懂这种紧迫感。
说回电影,这是一部作品,因此我们抛去场外的因素,导演管虎整的那些活儿,什么背着手向纪念碑鞠躬,戴着美国海军的帽子接受采访等等,我们都不去考量,只谈论电影本身。
可我还是要说,这是一部让我失望的电影。
在知道电影讲的是金刚川架桥这样一个小故事时,我还有些奇怪,为什么抗美援朝的电影不拍上甘岭,不拍长津湖,这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比金刚川架桥更有张力的故事(每一位志愿军英雄都值得同样的尊敬,这里的意思是说就戏剧来说,上甘岭等事件有更好的冲突性和对抗性)。
后来了解到这部片子8月才开始筹备,10月就上映,应该是为了赶抗美援朝70周年,所以找了一个相对而言简单的故事。
两个月的时间,能制作出这样一部架构、情节都很完备的片子,值得称赞。
但也许是因为故事简单,也许是因为时间匆忙,导演玩了一个三一手法,就是用三个视角去讲述同一件事。
这样的手法在悬疑片或者剧情片上用的比较多,宁浩就是多线叙事的高手。
但问题是,这是一个战争片,又没有什么需要解密和反转的地方,多线叙事的优点发挥不出来,但缺点却全占了。
你把同样的故事讲了三遍给别人听,搁谁谁不得审美疲劳。
所以虽然第三个部分讲张译吴京那个视角是最好的一部分,但看到第三个部分时,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想问影院能不能开个倍速。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一部好的电影,精彩的群像刻画是必不可少的。
《金刚川》本来可以拥有很好的群像,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都有可以说的地方。
但,全片被分割成几个小章节,把群像之间完全割裂。
而且,几个主演的形象都没有立得住。
邓超和欧豪是特别出演不说了,魏晨作为主演镜头和台词少得可怜,甚至还比不上友情出演的超哥,在原型故事里这位才是主人公啊喂。
李九霄倒是给了很大的篇幅,但这个角色本身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是电影里转移视角的工具人。
张译和吴京的形象倒是立住了,但问题是,那时观众们已经审美疲劳了。
全片被分为四个小节,前三个小节讲同一件事,第四个小节收束加升华。
第一个小节主要讲李九霄,虽然角色本身故事并不突出,但作为第一个出场,推动全片的情节,倒也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第二个小节就非常拉胯,主角是美军飞行员,如果是以美军的凶狠残忍衬托我军的英勇无畏倒也罢了,但整个第二小节给我的观感是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有仇必报的美军飞行员,最后他还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我军两个高射炮阵地全部摧毁,说实话,我根本没看明白导演到底要表达些什么。
第三个部分非常不错,张译演技爆表,吴京也很好,两个角色本身也有很高的立意,但,唉算了我不说了,再说我就“三一”了。
所以说,如果把以上三个视角全部拉到一条叙事线上,再给魏晨饰演的修桥工兵连一些笔墨,这个时长仍然是够的,整条故事线也很完整,又有出色的群像。
最后结尾再升华一下,这个故事应该能得到很好的评价。
缺点也说的差不多了,还是要讲讲优点。
整部片子的调色我很喜欢,白天的色彩淡雅且暖,虽然也有爆炸的场面,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很舒适。
晚上基本全暗色,偶尔出现信号弹、火光、爆炸等一些亮光,明暗之间给人感官的刺激度还是够的。
还有最后的结尾还是很能打动人的,画面用静音,志愿军渡桥的场面加上炸弹落在周围,带给人很大的冲击感,画外音播放“一条大河波浪宽”,确实很能打动人,说到底,这还是一个打动人的故事,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最后,打个分。
影片本身的话及格分,因为志愿军的缘故加一些分,因为导演的缘故扣一些分,最后还是及格分。
如果换成单线叙事的话,应该能给7分或者8分。
吴京在片中叫关磊,张译叫张飞,我想多少有点取关二爷和张翼德的意思。
一开始给我感觉吴京是老兵油子,并且表现出几分傲慢,张译在他面前也有几分畏缩。
第一篇,第二篇的时候都以为吴京是埋汰张译,直到第三篇炮兵篇时,才发现这两人其实是真爱,都想着法子让对方去隐蔽炮位,而自己去做炮灰,尤其是吴京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天空放出信号弹,引导张译攻击敌机时,瞬间领悟到两人的真情实感,随后泪流不止…整体来说我觉得导演无疑把一个看着简单但电影叙述并不简单的故事,在很有限时间和空间里交代清楚了,尤其是对于人的刻画,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
同时,全篇的画面,构图和特效,也让我很欣慰中国的电影工业确实在不断进步。
评分:8.2 可能有部分观众会觉得4遍叙述过于冗长,这点我也承认,因为你都知道了下个镜头会发生什么。
但个人感觉这却恰到好处,其实每一段你都能有新的发现和解读,慢慢剖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事与事之间的缘由,也是我享受影片的一个美好过程。
最后,还是要向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们深深鞠上一躬,因为是你们的血肉之躯,才造就了如今的繁华和安定!
致敬!
之前有个朋友问我有没有去看金刚川,我说没有,看他说一定要去看一下,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有一些朋友去看看过了,都说很感人,最后十几分钟大家都哭了,那时我就觉得有点不妙,因为我这个朋友啊,就是属于那种看侏罗纪公园都会哭的那种人。
等到12月初,终于网上有了高清资源,而且还是那种17个G的非常清晰的资源哇,我很虔诚地把它下载下来,挑了一个周五的晚上,准备好好的地要进行一次战斗的洗礼。
说实话,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有这种历史的资料啊,讲抗美援朝啊,开始打仗啊,毕竟打小看南征北战,上甘岭等打仗片长大,有这个解放军情结,还是有点小激动一下。
第一个片段士兵的角度,当时一看还挺有新意的啊,不是那种平铺直叙,原来是多角度叙事,有点意思。
看着看着啊,特别是第二个阶段反方角度看完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很多镜头不是都重复的吗?
这这这,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电影啊,不行的话压缩时间不要搞那么长也好么。
对不起啊,从这里开始我就玩起了手机。。。
这部电影如果只是蹭抗美援朝的热度,蹭爱国情绪的热度,如果不是这两个的话,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要说最后,我确实眼眶也有一点湿,但是跟这部电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是这三个原因,第一个是我的祖国钢琴曲,第二个是解放军战士的遗骸归国,第三个是片尾曲久违的英雄战歌。
给一星是没有办法,只能打一星,那么我这一星就都给邓超的南昌话吧,毕竟在电影里面很少听到南昌方言,毕竟是江西人,听着亲切。
一部成功的献礼片,一部失败的电影。
《金刚川》从开机,仅仅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拍出如今的成果,这简直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奇迹!
也是只有中国电影产业才能做成功的事。
但可惜的是,正片的效果仅仅是及格的水平,特效做的超过预期,片中的中国喀秋莎炮击震撼是震撼,但你一细看,所有的喀秋莎炮击的轨迹都是完全一样的,未免有些出戏。
此外片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画面,一个志愿军待命冲桥的画面少说出现了三次以上。
不止如此几场戏的切换过于随意,未经雕琢,粗糙的感觉随之而来。
而这些问题都是能用时间来避免的,在这只能说是非常遗憾的事了。
或许是因为交给管虎,郭帆,路阳这三位导演的缘故,《金刚川》并没有拍成样板戏,而且让人有些些许惊讶的是,《金刚川》还是一部非线性叙事的电影,全片有三条线,和一个收束作用,升价值的总结。
看下去,更像是《敦刻尔克》这样的非传统的电影。
但执行的效果还是比较不理想的,三条线的感觉更像是互相剧透而非是互相补充,观感反而有些下降。
而三位导演各自导的内容也是差强人意,开头管虎的《士兵》中的志愿军特别像是《八佰》里的国军,甚至两部都有一匹白马。
看上去里面也没有明显的主角,更加的强调渲染惨烈的氛围,而人物形象仅仅只是点到为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只是志愿军士兵之前听不懂各自的家乡话吧了。
随后的郭帆的《对手》简直是意义不明,除了秀特效之外,在一个爱国题材下插上一个美国空军的视角就一败笔,而且美国空军刻板的牛仔形象,让人是真的看的不舒服,尚且这里把国家之间的对抗,转换为个人恩怨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但如果《对手》的目的是挑起观众对这个美国空军的憎恨,那我觉得他还是做到了。
(这个美国空军我一直觉得的他在发神经)接着应该就是路阳的《高射班》,这个单元拍的最为壮烈,人物形象也最丰满,质量甩开前两个单元一大截,张泽的演技也是相当出色,也很期待他在《一秒钟》的表现。
还有吴京的表演,只能说很吴京了。
但因为前面《士兵》和《对手》的‘剧透’还是让这个单元少了些悬念和新鲜感。
但血肉横飞的场景还是让人触动,也可以说整部电影的情感爆发点和剧情高潮全在这里了。
最后还有一个单元《桥》,以总结的角度看,只能说是不功不过了,至少没有掉档次,情感还在,以此结尾也不错。
如果《金刚川》要和《八佰》比较,我想《八佰》更为精致,《金刚川》也显得更为粗糙。
而且没有自己个人的表达。
《八佰》至少在煽情之外还能有着自己的表达,虽然它还顶着‘篡改历史’的帽子,但《金刚川》没有吗?
电影是造梦机器,而非是对历史的一比一还原,那叫记录片,而非是电影。
《金刚川》是一部有很多瑕疵的电影,但它作为献礼片,足够了。
电影《金刚川》终极海报电影《金刚川》,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领衔出品、七印象(厦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旗下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福建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汇聚强大的演员阵容,就比如主演之一的吴京哥哥讲的是普通话,张译老师讲的是陕西话、魏晨哥哥讲的是兰州话、九霄哥哥讲的是四川话、邓超哥哥讲的是江西话,这些都是熟悉的乡音,别样韵味,电影《金刚川》,均在丹东拍摄之一,今日的珍惜和平得来不易,中华儿女曾在血与火的土地上奋战到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吴京 饰演 关磊
张译 饰演 张飞
魏晨 饰演 闫瑞
李九霄 饰演 刘浩
邓超 饰演 老高(高福来)领衔出品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七印象(厦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
逻辑硬伤加结构硬伤,真实的历史事件被改编成了一段谎言。
优点: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缺点1:编剧痕迹过于明显。
主角明叫张飞,是一个软巴巴慢吞吞的人,师傅嘲笑他都对不起莽撞人这个外号(那个时候《八扇屏》相声也许已经随着慰问团推广到了志愿军那里,这个就不深究了),经过敌方的几次挑衅,师傅的牺牲,张飞完成了爆烈的性格转变,在丢掉一腿一脚的情况下,唱着戏,打落了敌机,完成了向莽撞人这个称呼的蜕变。
莽撞人这个不是评弹不是太平歌词而是一个相声段子,唱这个相声段子,好奇怪,好刻意。
缺点2:取景的马虎,导致了故事逻辑出现问题。
根据史料和资料来看,当时金刚川的桥和这个地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1盒面没有这么宽,第2个是连接两岸比这陡得多,不容易从水面向两岸攀爬。
第3个是正值山洪爆发,第4个是当时的高架炮有6架还不是两架,有基础的防空能力。
当时用人来架桥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如果能使用人来架人桥的话,那么解放军就完全可以泅渡过河。
所以故事的底层逻辑就出了问题。
缺点3、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这种站在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讲同一个段落的故事,适合悬疑剧和喜剧,因为它可以精准地揭示不同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不同层次真相引爆悬疑和笑点,这些东西只有悬疑和喜剧才需要。
战争片本身需要表现的是大历史事实下每个人物的不同表现,《金刚川》这种反复多角度的叙事破坏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完整性,这是高手犯的低级错误。
反复讲一个故事,实在是没有必要。
缺点4、主旨含糊,立场矛盾。
说实话,飞行员拿起牛仔帽载在头上这个细节,我真的恶心到了。
主创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牛仔精神吗?
飞行时还要特意多戴一顶帽子上飞机这真的合适吗?
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动作,我知道主创不想魔鬼化美军又需要有一个战争狂人来挑起剧情矛盾,但一个飞行员这样的行为要么是英雄行为要么是魔鬼行为,绝不适合用牛仔精神来诠释。
缺点5、主次不分。
最开始看剧情简介的时候,我的心硌磴一下,觉得管虎真牛逼,找到了新的视角来写战争,肯定是讲工兵连的故事。
因为在抗美援朝中,后勤真的是功劳重大。
当第一段故事推进到大家都不愿意当后勤的时候,我还以为故事会围绕后勤展开。
结果,回到炮兵身上,真是浪费题材。
角度创新是对的,但你的材料本身不能给忽略掉了。
《金刚川》不太行。
还是戴锦华老师评价《八佰》的那句话,我们太习惯用他人的视角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而忽视了自身的视角。
《八佰》里的他人视角是苏州河对岸的「中间派」,因此显得没那么突兀,而《金刚川》里的他人则变成了本是敌人的美军。
从这个角度出发,事实上影片是回避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进一步探索的可能:我们为什么能胜利?
我们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影片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工期短解释,这也情有可原,但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业水准,因此我们不用对此苛责。
在电影工业水平已经整体上升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清楚地回答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拍什么?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志愿军是有正义性的。
当影片不断地呈现出战争的惨烈与战士的牺牲时,大家都会感动的。
但如果影片只停留在这里,那么最终的落点就只能是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该杜绝战争。
如果看到最后留在观众心中的只有这样一个粗糙的反战思想,那它在表达抗美援朝这件事上一定是有失偏颇的。
这话很正确,可这是一句废话,因为战争不是我们挑起的。
当影片无法通过视角效果而只能通过片头片尾的旁白来传递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时,观众显然是不买账的。
无法正确表达我们为何胜利,只能用一个接一个的惨烈来震撼人心,那带给观众的事实上就只剩下了战争要靠一个接一个的牺牲来实现胜利这样的印象。
这不是胜利的根本原因。
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是全国各族人民是在党的动员下的。
回避这三重的表述,那落点只能在外部视角。
在影片最后,当那座通过志愿军和后勤的桥被飞机炸了数次又被修了数次后,志愿军一个个立在江中,以肉身为桥墩,撑起了桥面,让志愿军通过。
而美国飞机上的驾驶员看到这一幕后,认为大部队已经通过了没必要再炸了,对上级说要派轰炸机编队支援,然后自己开着飞机来回盘旋,毫无动作,最后感慨了一句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让我看到了神迹。
这一幕看起来很感人,但深究起来荒诞滑稽又不可思议。
为什么要修桥?
因为岩里江在夏季江水湍急,根本没法涉水而过。
这是修桥的小背景。
这才有了工兵连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架设桥梁,而桥梁一次次地被美国侦察机炸毁的事情。
这是影片在前3/4讲述的内容。
然而戏剧是需要有高潮的。
当前面已经铺垫到了这个份上,当牺牲的人已经有许多之后,最后的高潮点应该如何设置呢?
影片选择了人身作桥的方式。
而这种方式无论从戏剧逻辑还是历史落点看,都是有问题的。
从戏剧上我们看到,之前之所以志愿军们要搭桥过河,而不是涉江而过,是因为江水湍急。
在真实背景中,原工兵连长张振智回忆过江水与山洪的恶劣条件。
无论从真实背景还是戏剧背景看,江水都无法直接通过,因此才需要不断地修桥搭桥,但影片最后的是选择人身作桥,恰恰违背了最初的设定:如果志愿军们可以在江面上顶着桥,为什么还要修桥过人?
是的,在长征、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中,确实都有过类似的情况,但事例是不能随便移植的,它必须考虑到更深层次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是戏剧逻辑,另一方面是现实逻辑),否则张冠李戴就会显得滑稽,仿佛之前那一次次的牺牲都是没意义的。
如果说为了戏剧的高潮点,设置这样一个困境还可以理解,毕竟困难是一步步递进的,递进到最高点如果确实情绪可以烘托上去,那么是可以忽略逻辑上的纰漏的。
从戏剧上看,整部影片中志愿军面对的困境有二,一是江水湍急,二是美军凶残。
现在既然将江水湍急的困境回避掉了,那接下来要做的就该是强调为了打跑美军,我志愿军是如何英勇抗敌的。
从而表现出志愿军的胜利来源,并以小见大,衬托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来源。
但荒诞的是,情绪不仅没有被烘托,而且被高拿轻放了。
影片选择了让美军无动于衷。
美军飞行员看到了这一幕后,给了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然后呼叫了轰炸机编队过来,但他自己被震撼了。
是的,影片在最后表现使用的是美军飞行员视角,这种视角呈现翻译成文字就是:连美国人都对中国人的行为表示了尊敬,那抗美援朝难怪会胜利。
这是什么逻辑?
从戏剧角度说,观众并不能因此产生在绝境中翻盘的观影感受,观众看到这里,在已经接受了人身桥的设定后,是想看到志愿军是如何更加勇猛地将美军干趴下的,可是这里居然连张译扮演的张飞单挑的困境都没有展现。
用这种方式做结尾,在戏剧上是偷懒的,在逻辑上是不过关的。
事实上,这同样表现出影片对抗美援朝胜利原因的模糊性。
当故事和情绪已经推进到这一点时,当张飞都直接用高架炮打下一架飞机时,影片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进一步干掉更多的美军。
这是戏剧上的无奈,但也是价值观上的无力。
因此在美军呼叫了轰炸机编队过来后,影片就戛然而止了。
为什么?
接下来不好拍了。
是拍志愿军英勇反击吗?
那为什么现在不拍?
是拍志愿军失败吗?
那问题更大。
所以最后只能留一个不写明的结局。
影片在这里遇到了阻碍,而这种阻碍事实上在影片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终于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影片显然无法回答本文最一开始的问题,因此只能将话筒交给美军,并寄希望于通过美军对志愿军的认可与尊重来完成影片的价值观落点。
如果把胜利的结果都归结为外因,那整部影片的落脚点是什么?
为什么能打赢?
靠的是人身作桥让敌人尊敬吗?
不是的。
靠的是中国人民的保家卫国意识觉醒,靠的是党对军队的领导,靠的是党对全国支援前线的动员力量,靠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战争。
从这里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第二段落时,影片称呼美军为「对手」,而不是「敌人」。
因为无法理解我们是怎么靠自己打赢的,无法理解我们为什么是绝对正义的,所以只能模糊交战双方的对错。
当战歌唱着「打败美帝野心狼」时,影片却对此产生了不确定性的表述。
好了,下面还剩下最后一项工作:如果我们要以金刚川上的桥为背景,我们应该拍什么?
按照上述的思路,很显然我们需要先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会胜利。
如果不理解这个但又不愿读资料的话,推荐对以下影视作品仔细观看:《古田军号》《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此外《激战无名川》这种同样在讲抗美援朝中修桥的电影总得看看。
我军之所以能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时英勇奋战、在面对装备极其优良的敌人时纹丝不动,靠的是我们愿意用肉身去堵枪眼吗?
不是的。
不是说你拿着大炮硬生生跟对方死拼才是英勇,《地道战》也没什么特别激烈的战斗,但是照样战胜了敌人。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工业国?
一支装备装备不如人家、后勤后勤不如人家的部队靠的是什么打赢的?
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人民群众,靠的是党指挥枪。
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要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组织更重要。
否则一旦出现大量的封建残余,三十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欢迎你。
所以现代化的组织形式是我党、我军最终战胜国民党和国军的关键,当很多人认为我们战胜国民党只是侥幸时(功德林里大量的国民党将领这样想),我们战胜了美军。
从那一天起,杜聿明们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这种组织形式不是来自大都仍是粤军的南昌、广州和秋收,而是来自秋收上山以后的改编,当党指挥枪与土地政策两样被贯彻后,我军的组织能力才真正做到如臂指使。
那么这样的话,影片的叙述视角首先不该是美军这个「对手」,它并不能反映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必然性。
其次影片的叙述视角也不该是士兵,士兵是过桥的人,他们无论是否能够最终通过,他们的主战场都是金城,更何况高连长死了以后的冲动放枪其实是没必要的,子弹很宝贵,要留到战场上去有效地打敌人。
所以只剩下了高架炮和桥了。
高架炮的设计可以保留。
为了给修桥的工兵连做掩护,高架炮的炮手甚至甘愿暴露自己,这一点的设计很好,这是体现我军英勇壮烈的一面。
不过关班长和张排长之间的关系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仅仅是兄弟情、师生情,更重要的是战友情、同志情。
现在更多展现的是二人之间的情绪。
而革命理想维系着二人的情感,这种组织关系是可以与远在家乡的组织关系直接挂钩的,观众会立刻从情感上明白组织性与纪律性下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性。
至于桥。
说实话是可以不要的。
本文前半段事实上都是在分析人身桥这个设置在戏剧上和价值上遇到的困境。
这样的困境本身就是影片要将桥作为最后的落点。
但是真正的落点是桥吗?
不是的。
是工兵连。
我不是很清楚影片为何最终将工兵连的戏份弱化。
但无论是从戏剧角度,还是从历史角度,工兵连才是应该真正大书特书的对象。
有了工兵连的存在,才能以小见大,通过金刚川上的桥反映出抗美援朝为什么胜利。
影片花了大量篇幅表现了战场上志愿军的英勇,只花了较少的笔墨刻画工兵连一次又一次地将桥梁搭起。
但在真实历史中,受到的威胁最大、遇到的困难最多的,是这支没有在前线战场上打过仗的华东军区工兵第10团1营3连。
任务下达后,张振智立刻带着排长们到岩里地区勘探时差,在短短几天内,他们跑遍了下游每一个可供选择架桥的地段,最终选择在悬崖下的一段河岸。
这里有一个凹部,是敌人观察死角,炮兵射击也难以直接击中,甚至连敌机也不容易低空俯冲投弹。
这是张振智在报告中所陈述的选择桥梁的原因。
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到,在选择桥梁之前我军事实上已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避免了被敌军侦察到的情况。
但在影片中所呈现出的,却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特地将桥架设在极易被察觉的地方。
我可以理解这样做的戏剧用意,在戏剧中对历史适当的改编是可以的,但最终的价值落点如果没有能够完成,那这种戏剧就只是戏剧本身了。
尽管做了这样的部署,困难依然很多。
首先是架桥装备的稀缺,人手一把土木工具,能够拿到的器材也只有铁钉和炸药,而架桥的材料只能在现场采集。
可事实上这些材料的采集非常困难。
由于附近山上的树木大都被敌军炸断,因此连队必须从四十里外去运木材。
但在面对这种事时,没有一个人抱怨,也没有一个人认为不能在战场上杀敌是遗憾,每个人都任劳任怨,并且在连队政委的说明下,明白了任务的光荣与重要。
终于桥梁被架起来了。
这是一个能真正反映现代化组织的时刻。
党指挥枪、依靠人民群众,因此在战争中没有人逞强,没有人冒进,上级的任务坚决执行,战场上的每一个战士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对于无法完成任务的士兵来说,他们是难受的,因为他们会不断强调说,没有完成党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人民的重托……所以我们会看到,真正能体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点就在这里。
当联合国军还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战时,当大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入伍时,我军指战员已经跟每一个战士说清楚了每一个行动的意义,思想动员是很重要的。
一定要动员,而不是冷冰冰地下达命令。
我们要的不是在牺牲中展现人性,而是在点点滴滴中呈现人性。
不是某一刻的转变才是人性,时时刻刻的尊重也是人性。
而后者是我们胜利的源泉。
因为我们把每个战士当人看。
这就是我党我军的正义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敌军的空袭和炮击就能激发起观众对敌人的反对情绪而不是在战场上的换位思考了。
当架起来的桥一次次地被炸毁时,我们要怎么反击,我们要怎么预防,我们要怎么行动?
这是智慧。
这是来自人民群众几千年来的智慧经验。
而不是莽撞。
我们不要拍盲目地奋不顾身去迎敌。
我们要保存有生力量,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劣势中回避冲突,然后积极寻找主动。
而张振智当年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巧妙。
首先,他们将桥梁伪装成断桥。
其次,他们利用黑夜,准备好两三套桥梁的材料预备。
第三,他们在桥梁下游再架设一座轻型吊桥,保证至少物资和伤员可以输送。
当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尽管桥梁屡次被炸,但3连始终可以保持不断地提供新的桥梁搭建材料,不断地避免人员与桥梁伤亡,最终确保了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在以工兵连为主要叙述对象的影片中,场面可能不大,主要的激战画面可能是由炮兵连完成的,但它能真正体现出我军胜利的源泉。
就好比张振智后来被授予二级模范与工兵英雄称号时所说的那样:「他虽然是一名基层指挥员,事迹看起来好像只剩架桥、修路,但却为我军的工程保障技术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他虽然身处基层,但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能够从合同作战的全局利益出发,以有力的工程措施,去保障合成军队的战斗胜利。
他善于创造性地把技术手段与战术的运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把利用部队的装备器材与充分地利用现地就便器材(包括敌人的器材)结合起来,使我军劣势的工程技术手段,也能发挥很大的战术效益。
他善于灵活地运用原著,从不墨守成规,能注意依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分队完成任务。
他具有坚定沉着、临危不惧和知难而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能以身先士卒的模范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下级。
」小人物可以拍吗?
当然可以。
而且要大拍特拍。
但拍小人物不是要拍他们在战场上面对的残酷,那样的话得出的情绪是单一的;也不是拍他们被推动着走,更不是拍他们的一个个为牺牲而牺牲。
我们要拍的小人物,事实上也是拍大人物。
以小见大,关键得能见到大。
怎么见到?
我想,在金刚川真实的背景中对张振智的这段评语已经说明了一切问题,回答了本文从开始就提出的所有问题。
当然,在观看影片时,哭泣是很应该的。
我自己也有很多地方被感动到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归根结底是为了抗美援朝战争里的烈士们而哭泣,为了他们的牺牲而让我们今天得以和平而哭泣。
向他们致敬。
影片有瑕疵,但影片毕竟在今天承载了这样一个任务,所以我们要承认它的局限性,也要明白它的意义。
最后,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为什么会胜利?
因为我们是正义的。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感觉得到导演内心在咆哮“只有这点东西你们却让我做出八碟八碗的席面!
”席面还挺好看的,画面真实高清好看。
听说过战争片主要有三类:第一种立场分明,正义和非正义,正义必战胜邪恶,一个历史阶段我国饱受侵略外辱,所以我国过去绝大多数战争都是正义的保家卫国,大部分战争题材都是我正敌邪,坚决抗敌;第二种是相对中立的态度,不强调对错,以旁观者视角记录战争的残酷,本质上偏反战;第三种就是反战片,观点是主要是战争都是邪恶的、不人道的。
承平日久后,观众有点觉得第一种战争观老套又无趣,而思考者又觉得站在全人类角度思考更高级,所以尝试上一点普世价值观。
不过这些普世价值对于被欺负的一方就会有一点强行洗脑的意味。
你一个美国兵背井离乡的在朝鲜跟中国人打,全靠装备和肾上腺素护体,怎么跟我舍生忘死的志愿军比啊?
啊哈??!
飞机上喷涂上bravery,武力值转化的勇气?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很沉重,太壮烈,但比战狼更有代入感。这种题材的片子编剧导演都很不容易,拿捏尺度,把握切入点很重要,宏大背景下一场看似没有正面冲突的守卫战,镜头前都是战场上不太起眼的普通士兵,他们是无畏英雄,也是普通儿女,面对民族正义的呼唤,冲锋上阵,义无反顾,舍生忘死,英勇牺牲。落后就要挨打,和平来之不易,讲更多普通无名英雄的故事就是对人性历史最大的敬畏。张译大器晚成,终于等到了最适合发挥演技的角色,期待最佳男主。
唯一有价值的内容是开头有一些新高清扫描的当年国内新闻厂拍摄的新闻片段落
在政治宣传的语境中,一切的价值渲染都属于「自说自话」就失去了意义;有趣的是如今在大银幕的官方导向,依旧和70年前毫无区别——「人多力量大」和「人定胜天」的焦土炮灰式歌颂,也就是「崛起论」之后民族主义失控的温床。
战争永远是男人的游戏,那种热血上涌后的血脉偾张,不死不服的那股子牛角劲。另,多角度拍摄带来的反复画面确实败笔。补充:张译真特么是个好演员!!
这是一部悬疑片吗?有必要翻来覆去地重复讲同一件事吗?感觉自己看得是《金刚川之月光宝盒》?
不忘记历史!!!!
其实连1星都不想给,如果这类电影依旧大卖,那之后我们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什么呢?
如果素材多一些,空中特效再好一些,会更好看一些。这么血腥残酷,血流不止,是不是该分级了。
三段式毫无必要
一个故事讲四遍看出了西游记后传的感觉,没必要真的没必要,战争片战争场面少都是人的情感就算了,但是故事也太单薄了吧,一个工兵连两个炮位一个通讯班两架战斗机一架轰炸机,一晚上的事情一样的故事内容一样的叙事顺序只是换了个主角而已,四遍,人家是用一两个小细节串起几个视角使故事完整,这电影是用一两个不一样的场景来告诉观众不是重播,真的没必要
山寨敦刻尔克+1917,第一段乏味,第二段可笑,第三段魔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拍得烂就不要绑架情怀。
看了预告,蛮期待的。不过对于管虎的一些小细节,我觉得还是挺恶心人的,在保持底线原则的情况下尊重每个人的意识形态。管虎不想拍可以不拍,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我也会去影院支持,主旋律电影接了就别做这种小动作,这样只会让我对他这个人的人品反感。另外呢,觉得他种种行为是偶然的,没有其它意思的人,这种解读能力真的不适合看电影哈,和猪八戒吃人参果没啥区别。看完了,电影本身不错,个人感觉作为战争片切入点过于小了,还重复三遍
遠看很好,近看很草。電影的成為閃光點從純粹的軍隊兄弟情出發,那就證明它已經失敗了,「神聖驅力」和神聖暴力確實不是一回事
电影散场,我身边的七十岁左右的老大爷还在默默流泪,然后低头擦眼镜。和平难能可贵,愿长治久安。
四星,张译的演技加一星。客观的叙事,将战争的残酷表现得淋漓至尽。
真的讨厌管虎这种自不量力的导演,多角度重复叙事是你能玩得转的吗?你没那个能力知道吗?
这部电影剧情其实前30分钟就说明白了,后面只是通过不同视角反复说3遍。影片质量上可,全片最好的表演和最具爆发的剧情张力都给了张译,张译也充分发挥了一个好演员的担当:一句“点火”让人热泪盈眶;一句“来吧”让人热血沸腾。张译的表演无可挑剔。
京京的演技 笑了
电影不应该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