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片长接近四小时,黑白色调,故事普通,叙述速度缓慢,这几点有可能让《另一个故乡》的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但也正是基于这几点,电影在情节上能够做到细致和饱满。
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把它上升到史诗的高度或局限于雅各布文艺青年的身份来讨论。
故事基本上只涉及了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并没有太多的历史变迁,却总有人喜欢动不动就上升到史诗高度,仿佛一部电影看穿一个民族,大量的日常生活展现并不像《少年时代》那般为了凸显普遍性。
雅克布是个文艺青年,但他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文艺这个狭窄的圈子里,因而也就不能把他的生活看作现实对理想的驯化。
《少年时代》虽然以梅森这个少年的成长为主线,但并不会以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始末,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梅森和电影中其他人看到的梅森是一样的,他的沉默和内敛不只是面对母亲和父亲的表现,也是打碎观众上帝视角的方式,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观后感落到最后不过是对生活种种的唏嘘,我们只是在它的一个截面上照照镜子罢了。
从这个角度看,《另一个故乡》则理想得多,导演保留了一个文青的理想世界,即雅各布的书写之欲与远游之心未受时间侵蚀,这两点是他渴求改变与探索世界的方式。
理想化是打蜡的翅膀,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雅各布慢慢学会用它接近太阳,导演其实讲述了一个青年人把对精神世界的真诚慢慢扩大到对生活的真诚。
黑白色调里首次出现彩色的物件是马掌,是唯一一个出现两次的彩色物件,第一次是父亲骂跑雅克布后独自按在马蹄上,第二次是雅克布跑回来看望病危的母亲时,哥哥要求他帮父亲拆除旧的马掌,随后父亲重新煅烧马掌,按回到马蹄上。
马掌能够保护马蹄,马借助马掌可以在路途中坚实地行进,它不仅代表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核心技能,更是全家人艰苦生活的微缩,马蹄一步步踩踏出来的生活,磨损的马掌被反复敲打。
与之相对的是雅各布希望化身为鸟,飞向更广阔的世界,因为飞翔遇到的障碍更少,速度也更快,更具梦幻特质。
但电影放了雅各布得知母亲大咳血后狂奔回家的片段,他说自己被死神拖拽前进,镜头从侧面切到正面,摇摇晃晃地捕捉雅各布奔跑时的状态,仿佛真的被某种力量拖拽着,而前一秒他还在桌子上描画世界地图,指点远行之路。
情节上的突转暗示了在精神世界里自由自在漫游的雅各布被拖拽回现实世界,受到母亲召唤的雅各布在路途中更接近一匹奔马。
雅各布在见到母亲前拆马掌的行为意味着接受责任,归来不只是以看望母亲这样的方式来回馈母亲的用心良苦,更是重新融入这个家庭。
雅各布之前的独白中提到母亲的睿智,没有从一开始把他牢牢按在地面上,母亲的病危依旧没有妨碍他做梦,但这个节点可以当作电影的前后分割线,由此雅各布开始低空飞行,所谓低空飞行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降低高度,放缓速度,延长时间: 除了冲向光源,其实还可以选择飞得更久,以便源源不断地接收光与热。
电影中除了人声,基本上只有三种配乐,从分割线往前推,会频繁出现同一首曲子,尖锐、压抑、悠长、诡吊。
这首曲子配合着男主的朗读之声开场,随后又出现在男主晚上失眠起来写日记的时候。
离家出走后的他,跟一群呼吁自由的浪游人漂流到姐姐那边,在木筏上他沉浸在浪游人提供的禁书中,这段音乐又出现了。
这段配乐的巧妙之处在于它把雅各布的朗读渲染出怪谈般的感觉,把雅各布的阅读空间从众人的空间中截取出来,并且通过给雅各布的朗读以平稳和持续的特写镜头来放大这个空间,这种对比在木筏上尤为明显,浪游者拿着火把站在雅各布的后面唱着自由之歌,居于中心的雅各布入迷地读着书,完全忽略了周围的喧闹,给浪游者的虚化镜头仿佛不是导演的拍摄技巧,完全是雅各布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
除了借助风格诡异的配乐来把雅各布的阅读空间神秘化以外,电影还会甚至制造各种异象奇事:在树下读书时,树枝上出现一只鸟,和配图的鸟几乎一样;雅各布为男爵解释Xancarau族方言里一句话的含义是神力带来风时,一阵风骤起,男爵的马匹受惊吓出逃;他在田间偷偷读书时看到一位女子在烟雾中手捧土豆。
我们其实很难分辨这些事情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导演故意渲染以模糊真假的界限。
但这种暧昧设置在后面被打破:雅各布因为呼喊自由而入狱后,一柱光从厚厚的云层直穿到雅各布的牢房中,恰好照在他和另一个同伴身上,白色的囚服在光的怜悯下和弥撒时穿的白祭衣极为相似,雅各布随后在“圣光”的启示下阐述他对自由的新感悟。
这道“圣光”在人群中引起轰动,雅各布的母亲把它看作天兆,随后雅各布就出狱了,但他没有用母亲偷偷塞进他裤兜里的金币收买狱卒,电影没有解释原因,很明显是想把原因联系到这道“圣光”上。
在这里,雅各布的非凡形象塑造到达了顶点,但随后一连串的现实遭遇又让我们看到导演有意打碎这个非凡形象,让他以平凡者的身份去接受生活,体会万事万物,不过这一点其实在此前早有暗示。
雅各布逃脱父亲的大骂后在山林间奔跑,镜头先扫过雅各布头顶形成封闭空间的移动树叶,再扫过遮挡住雅各布脚步的草丛,随后又切换回树叶,这些镜头捕捉的实物很模糊,最后叠映出粗树干框住的出口,画面清晰,镜头移动从快速瞬间降为缓慢,把方向引入一间小木屋。
待雅各布躲到山林间的小木屋里,从远景整体拍摄,木屋藏在树叶间,迷雾缓缓游荡,俨然一间鬼屋。
父亲暴力斥责给雅各布带来的慌乱感与无助,此刻在导演的安排下通向一个如此隐秘而隔绝的空间,但这是雅各布幽深内心的形象化吗?
并不是,它只是一个短暂的掩藏,具有欺骗性,它只是一个小木屋,即便它再诡异。
在这个小木屋里面,他的眼睛突然染成棕黄色,看到杰切在睡眠,但视角来自水底,她的模样在水的波纹中慢慢模糊掉。
杰切在雅各布眼里是情愫,一种除远方之外的另一种向往,却是镜花水月的映现。
冻脚节期间,俩人在谈论绿色的22种说法,绿色在此处预示爱情,但偏向于不成熟的爱情,这种不成熟既来自于雅各布的胆怯与拘谨,也来自于杰切的易受诱惑,她随后便与哥哥发生关系。
雅各布呼喊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受这件事刺激而成,出狱后的希望也因为杰切的结婚而备受打击。
理想的失落有很大一部分开始于爱情的不顺,虽然雅各布在情感上并未受到过于持续的影响,但阴差阳错的是这个失去的爱人成为他最终无法离开的原因。
当他因为哥哥和所爱之人的结合而离开家后,导演便开始细致地去展现雅各布与母亲的情感。
母亲的理解与爱护并非短暂性地弥补雅各布内心的悲伤,“在我的一生中,母亲总是在不断尝试给我崭新的爱”,母亲的用心良苦对雅各布来说是一种延续性的情感支撑,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归属感以及他对母亲的牵挂并不弱于他对遥远巴西的心心念念。
在父亲的责骂面前,母亲永远站在雅各布身边;在牢狱里苦熬时,来看他的还是母亲;母亲即便知道他可能不喜欢佛切林,也希望他不要过于孤独,母亲的建议是对的,在柏林的枢密大臣严肃的询问下,佛切林第一时间挡在雅各布面前霸气地反问大臣,杰切确实更了解他,但佛切林未必不懂他,也许她更知道怎样支持他。
电影有很多微妙的细节,但最为微妙的雅各布和母亲呆在一起时,倾听这个劳苦一生又温柔至极的女人内心的想法,并受她启发。
母亲坐在紫蓝色花海面前,镜头从花海中一直后退,升高,加速,转为俯拍,再下落,颜色快速地随风抖落到镜头上,减速,藏回花丛,特写,放大颜色的清晰度,最后切回至起点。
这段运动镜头拂掠到了一个纯粹的世界,母亲的灵魂在这片花海的带领下去了一趟天堂,醒来时在雅各布面前娓娓道来死去孩子的种种细节。
回忆死亡在这里透露着母亲对生活的留恋,她重新打捞曾经的残酷现实,让逝去的生命鲜活起来,以便它们能延伸到后来者的记忆中去。
在另一个世界的四个小天使们,估计只是来看望一下母亲吧!
他们可能想提前告诉家人已将到来的厄运:冷冬为他们带来了家里另一个小伙伴-—-雅各布的小侄子。
哥哥和杰切打算出发去巴西的那天,母亲病痛突然发作,命悬一线,经历了太多分别时刻的母亲也许在那一天承受不住了,最后却又奇迹般坚挺过来了。
雅各布像傻子一样在草丛中乱蹦乱跳,众人驱车而来,畸变较小的鱼眼镜头下只看到一个个为了拯救母亲生命的奔跑者,所有渺小的生命体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竭力生活。
最后,雅各布孤身一人,倒挂在树枝上,去体会tapa-na-ma这条印第安密语里时间之矢回收的意义。
印第安语在雅各布心里被当作接近远方的秘密通道,他曾经只用这种语言和杰切在私下里交流,但此刻又是因为母亲,他得以在旷野中呼唤出了印第安语的力量,犹如神助,语言从交流真正转化为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曾经的安居者最后已离开,远游者雅各布则在小镇上安居,结婚生子,改进哥哥试验失败的蒸汽机,曾经无法忍受他的父亲现在为他而骄傲,写信和柏林枢密大臣讨论印第安语。
他抱着母亲去山坡上看风景,还转了个圈,他感觉母亲轻了,其实是雅各布的心轻了,轻得不需要走动便可起飞。
在树下,他可以闭眼到达世界的角落。
而母亲却跟他说自己如果可以飞,只想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魏莱尔。
母子俩人,无论渴望远走他乡或回归故里,脚终究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了。
对雅各布来说,遗憾始终都在,恰恰也是因为遗憾,他能时刻告诉自己要保持盘旋的姿态,他也确实做到了,即便只是低飞。
哥哥和杰切的来信里展现出那个真实的巴西,一片蛮荒,并没有雅各布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艰辛劳作最后也得到回馈。
兄弟两人的生活无法用谁好谁坏来简单评判,他们都在践行一句话,即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雅各布的新世界始于新视角,但他最终选择永远依附于厚重的故土,因此那个所谓广袤自由的乌托邦无法带走一个跟随时间之箭的人。
如果说理想国如玛瑙,如小酒馆里泛蓝的小铜灯,那么母亲则是他扎根故土的羁绊,那台离心调速器便是苦难生活中冉冉升起的彩色亮光。
就像雅各布说的:“我只需闭上眼睛,就能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遥远的国度,原始森林里陌生的城市,还有海岸线”。
由电影名字、主人公记日记的行为、主人公在家乡的困顿生活、主人公对穿越大西洋前往巴西的向往,我很自然地想到梭罗在《瓦尔登湖》开篇“简朴生活”一章中以开宗明义的方式陈述的观念:“除了交代听闻来的别人的生活,也要简单而诚恳地谈谈自己的生活,一如从远方给自己的亲人所寄之信中会讲的那些事。
如果一个人活得真诚,在我看来,那必定是在一块遥远的土地上。
”"Moreover,l, on my side, require of every writer, first or last, a simple and sincere account of his own life, and not merely what he has heard of other men's lives; some such account as he would send to his kindred from a distant land; for if he has lived sincerely, it must have been in a distant land to me."梭罗的这段话就当是在此一视角上给这部电影作个注解吧。
“另一个故乡”即心灵之乡,是安放灵魂的地方,也是一切我们喜爱和向往的事物的总和及象征。
当我们从混沌中醒来便开始踏上路途,此后虽路途遥远,我们总在试图寻找通往“另一个故乡”的道路,条条路上都是艰难险阻,尤其是充满着幻想的道路更是满布人为的陷阱和恶意。
也许根本就没有路通往“另一个故乡”。
“另一个故乡”永远到达不了。
但是应该晓得到不到得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另一个故乡”是始终存在的,它就在那里,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不知道三毛女士在撒哈拉沙漠究竟有没有遇见什么东西来回应她“前世的乡愁”,她在决然而别的时刻是否确信无疑那个风沙吹不尽的沙漠就是她“另一个故乡”呢?
我们在她的散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但是不能否认,在所有人们心中的故乡周围都环伺着越不过的山和涉不尽的河流,并在迷雾缭绕的群山之中制造似是而非的蜃景,撒哈拉想必只是个摸得着到得了的载体,而蜃景自然总是遥远,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它值得追寻,我们又总在路上。
德国片 Heimat【另一个故乡】,长达近4个小时,我居然用两天时间分上下场看完了,而且全程无尿点,端着咖啡目不转睛的看完了。。。
一部原以为会瞌睡的好片,看完之后上网翻豆瓣发现果然是小众,无啥出彩的点评的,可是意犹未尽之后还是发条说说Mark一下。。。
有人说这片像白鹿原,我觉得可能是,都是乡土题材,,,但是白鹿原我没心思看,没民主的草民写一百部白鹿原都搭不上真理的一条胳膊。。。
或许又有人说像【瑞士孤儿】,fine,我也觉得和瑞士孤儿有姐妹片的质素。
观此片,让人对160年前的德国旧社会的劳苦农民的生活画面一览无余,这部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坚持,,,所有卡司的粗鄙的服装,农村脏乱的场景,肮脏破败的建筑都真实细腻的毫不羞涩的反应了赤贫德国北部农村的真实面貌,可见导演的细腻与坚持,丝毫没有遮丑和粉饰的嫌疑。。。
而电影的时代背景,天朝人民可能忘记了正是老卡马克思的年代,电影中的时代应该是马克思2530岁的时候,那时候的德国应该是现代文明的曙光初现的年代,而偏远的乡村却是赤贫,落后,文盲与绝望。。。
和印象中德国作为欧洲最早的现代民族国家的确立完全不沾边的样紫,或许这也是真实德国的另一面,,,,如果没有【洪堡】(那个和现代数学之父【高斯】做好朋友的德国现代启蒙博物学家,类似德国的达尔文,,,)在片近尾声的时候友情出场,都让人恍若觉得这出德国农村的白鹿原真是世外桃源与世隔绝的故事。
但是就是因为从时代中抽离出来的故事,才更可以让对德国历史不了解的其他各国人好好的看这一小群村民的人间悲喜剧,这部电影到底什么吸引人,,,,我看了4个小时,觉得最吸引人的是他真实细腻,和农村人的生活一样朴实,,,没有悬疑,没有说教,没有感天动地的戏剧冲突,有的是绵密的真实细腻,光这一条就觉得剧情犹如流水,水到渠成,没有费尽心思的冲突布局。。。。
即使对德国人的宗教不了解,对德国人的生活不了解,可是还是会为语重心长的母子对话,,,爹生妈养的亲情不舍,以及全世界各地旧社会人民对于嫁了女儿如泼出去的脏水都心有戚戚焉。。。。
电影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男主角的老妈对儿子的牵挂和揪心,,,这娃太淘气了,和我真的很像,这娃和他爹也矛盾与生俱来但又能人性和解,和我也很像,我10年没和我爸说一句话的冷战,最后我赢了,但是我爸却成老人了,,唉,,,他妈对儿子的舍身付出和中国老妈爱子心切无所不同,丝毫不因宗教,国别,民族习惯有什么差异,反倒是让我觉得更容易带我入戏,感同身受。。。
让我又想起了【瑞士孤儿】,谁能知道同是说德语的瑞士德语族的旧社会也是那么悲惨,谁能知道为什么冷漠自私的瑞士人能变成那样富有和冷酷,原来,德语族确实有很多悲催往事。。。
电影中最多的剧目是关于村民的死亡,前前后后重要的死亡过程有3起,每一起都是那么自然平静,,,或许只有对生活的苦逼与麻木到绝望的人才对死那么平静安然忍受,,,1年前前前女友说她妈死了之后,她爸就说过【早知道要死了还去医院干嘛】,,,她就对我吐槽说爸妈一直感情很好,怎么突然爸爸会说出这么冷血的话,让她突然很讨厌爸爸,,,我跟她说不是的,只有感情很好的人才能说这种话,,,老伴老伴一辈子走过来了,突然去了,还会说着活着的时候才会说的话,你爸爸这是当你妈还活着平时默契玩笑说的话而已。。。
去豆瓣看了一下几篇没啥水准的影评,觉得也没什么好补充的,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所有德国农村的风土人情悉数上演,若不是囿于黑白的画面,乡野风光那不是一般的旖旎,或许电影的背景是一群赤贫到要去巴西原始森林逃荒的农民,否则用彩色表现那么美的田野不会让人联想到这赋税繁重又土地赤贫的荒野。。。。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新奇之处,或许是因为对于这部电影理解起来并不像豆瓣里的那些货们那么痛苦,在我看来都极其自然也很好理解,电影名字【另一个故乡】其实说的应该是主人公雅克布自己对青春年少理解中的乌托邦的另一个故乡和经过总总感情打击和现实磨砺后的成熟的理性有家庭责任感的男人心中体会到的新的另一个故乡的对比与再发现。
原来,不管发小邻居,骨肉兄弟怎么去寻找另一个故乡,,真正的另一个故乡是自己的追求和再发现,,,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德国村民的“孝道”让中国人也感觉怪怪的,,,似乎好像西方人被上帝带走之后,对于父母的孝,父母在不远游的责,都鲜少表现过,为毛这部电影里却这么炙热鲜明,,,也许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小农生活,彼此依靠,,,或许莱茵河畔的城市市民阶层可能已经不是这样生活了。。。
总之,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大爱无言,哦不,是大义无言,,,没有说教,没有费心的设计,,,全部都是平白直抒,犹如清明上河图,你若展开,精彩自寻,所有其上的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素材。。。
人物,服装,风物,风景。
☺。。。
另外一个好处是,这电影的德语说实话比现代德语电影要耐听,,不知道是我德语渐长吗,还是德国农村人说话不矫情?
居然好多可以听懂,,,原来,我常听的一首德语歌【梅裙·迪·帕勒迪】是【女孩的天堂】的意思☺到现在才知道。。。
以上是我在自己QQ空间里,今天刚发的说说,原文复制过来,,,,最后想说的是,看个电影就是看个电影,,,,电影只是载体,和看书,看报,看PPT没什么两样,,,看部电影能发现能收获就最好不过了,和装逼没关系,,,,即使没啥发现没啥收获,就当白看了,总会有更适合自己的电影,自己更喜欢的故事,,,但是为了逼格一定要绞尽脑汁实在无趣,,,,不管是看书,看报,看电影,只要有收获有新的体认,新的发现,新的认知,那就再好不过了。
雅各布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梦想的年轻人,他渴望逃离贫穷落后、封闭寒冷的家乡,去往书中描绘的自由新世界。
然而,命运却一次次地将他拉回现实,让他不得不面对家庭的困境与亲情的牵绊。
影片通过雅各布的成长与蜕变,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妥协。
影片的黑白影像风格与冷峻的笔调,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同时,影片中的细节处理也极为到位,无论是山峰、原野还是土地等元素的呈现,都充满了艺术魅力与情感张力。
白描般叙述当年德国农村的生活现状,从男主人公的家庭、亲情、爱情、理想、劳作、生存、宗教并以及村庄里、家人的命运娓娓道来。
而原本最为和周围格格不入的他,识字、有独特的语言爱好,较早接触革命思想、有着很强的求知欲而最早想离开贫瘠的故乡寻找另一个天堂,然而也许是受制与亲情或是故乡情节抑或是性格上的软弱,却是始终留在了故乡,而终身向往的另一个天堂却始终没有跨出去半步,是为影片收尾。
作为一部4小时左右、近乎史诗级的大片,在细节上的处理非常的细致而自然,各个人物的刻画及性格的描写也比较生动,但在时间跨度的处理及相印人物内心的变迁上缺有不少欠缺,容易让观者陷入一种困顿的状态,缺少一种时间的推进感可能就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
文:磊 公众号:抛开书本故乡,一个亲切而遥远的词。
它给人的联想是安全和温暖。
故乡成为故乡,是人们离开了它。
是什么让人离开安全而温暖的故乡?
影片《另一个故乡》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19世纪中期,数十万欧洲人移民去大西洋彼岸,开拓美洲大陆。
这部气势磅礴的史诗电影描绘了那场改变历史的大迁徙。
它长达4个小时,风格质朴,苍凉,冷峻。
黑白画面优美流畅,光线运用美轮美奂,大广角镜头下的山区风貌壮美,感性。
旁白充满文学诗意。
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大片,是87岁高龄的德国电影大师爱德嘉·莱兹对其史诗系列作品的总结,亦是其电影人生的总结。
影片中的洪斯吕克山区当年隶属普鲁士领土,因为国王的暴政和粮食歉收,当地农民几乎陷入赤贫。
迫于生计,他们纷纷背井离乡,登上去往巴西的轮船。
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温暖的气候,没有荒淫的国王。
影片讲述了山区中一个普通家庭在那个艰难时代中的变迁。
父亲西蒙是一个铁匠,母亲是农民。
大女儿莱娜嫁给了信仰天主教的丈夫,因宗教冲突父亲和她断绝关系。
大儿子古斯塔沃从军队退役归来。
小儿子雅克布喜欢读书,向往遥远的世界。
家中还有腿脚残疾的小女儿,年迈的奶奶,怀旧的伯伯。
故事从一场争吵开始。
雅克布和他的书被父亲丢出门外,父亲斥责他“游手好闲”。
他跑到山上,展望无际的天地,畅想未来。
夜里,他借烛火在本子上写下心愿,“饱览世界”,“记录旅行”,“学习语言”。
他期待有朝一日离开家乡,远走天涯,到新大陆认识印第安人。
被吵醒的奶奶对雅克布说,“记下你梦到的,也许有一天它们能实现。
”电影开篇即定下了一个基调,浪漫的少年不甘心做一个铁匠和农民,梦想离开闭塞的家乡去广阔的世界闯荡。
当时,巴西刚刚挣脱葡萄牙殖民统治,商行代表巴西总统来村镇招募移民。
他们在镇中心街头和酒馆宣传巴西的富饶,承诺优厚的政策,鼓励村民签署协议。
为摆脱贫困和压迫,洪斯吕克山区每年都有大量青壮年携带子女,抛下衰老的父母,永远的逃离家乡,去陌生的土地开拓“另一个故乡”。
留下的人则继续艰难生存,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种植土豆,夏季采收葡萄,酿造葡萄酒。
雅克布的哥哥古斯塔沃刚从普鲁士国王的军队退役归来,全副家当只有一根木棒和一双鞋。
荒寂的村庄使他感到陌生。
他回到家中,家人去教堂做礼拜了,只有奶奶在。
疲倦的古斯塔沃坐在空荡荡的饭桌前,背一靠墙就睡着了。
奶奶的话意味深长:“累了就睡吧,你已经回家了。
”古斯塔沃作为长子,将来要继承家业。
和弟弟不同,他勤劳,踏实,忠于家乡,不好高骛远。
他的梦想是制造一台蒸汽机。
雅克布在野外邂逅了两个正在玩耍的裸体少女,一个叫亨丽艾特,一个叫佛琳切。
雅克布对亨丽艾特一见钟情,亨丽艾特也暗生情愫。
故事的转折点在一场节日舞会。
古斯塔沃和亨丽艾特酒后冲动,发生了关系。
雅克布和亨丽艾特本相互倾慕,他发现亨丽艾特和古斯塔沃背叛了自己,精神崩溃,悲愤之下自暴自弃,挑衅前来镇压骚乱的宪兵,和激进的自由主义者奥尔姆一同被抓进牢房。
母亲最疼爱雅克布,她带着一枚珍藏多年的金路易(法国金币)探视儿子,劝他用金币换自由。
在漫长的牢狱时光中,雅克布和奥尔姆交流学习,思想日益成熟。
他和奥尔姆决定,不用金币换取无价的自由,而要等待公正降临。
那场舞会的酒后放纵使亨丽艾特怀孕。
她不得不嫁给古斯塔沃。
一年后孩子出生。
家庭生活对古斯塔沃没有吸引力,他的兴趣在制造蒸汽机上。
被冷落的亨丽艾特只好把感情倾注在孩子身上。
有一年冬天格外寒冷,暴风雪袭击了村庄,许多婴幼儿死于白喉(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古斯塔沃和亨丽艾特的孩子。
悲伤的夫妻为求解脱,决定离开充满痛苦记忆的家乡,去巴西开始新生活。
他们在教堂做礼拜时宣布了计划,所有人为之震惊,尤其是雅克布。
古斯塔沃离开,意味着雅克布必须留下来照顾父母,他渴望多年的梦想从此破灭。
雅克布在泥地里扭打古斯塔沃,发泄怨恨。
但无法阻止古斯塔沃再次偷走他的人生。
抛下家乡去他乡,叶落不归根。
离开的人得到新生和希望,留下的人得到的只有死亡和绝望。
雅克布的母亲患有肺病,需要儿子照料。
古斯塔沃夫妇即将成行时,母亲肺病发作,奄奄一息,古斯塔沃不得不停止整备行李,救助母亲。
好在母亲活了下来,古斯塔沃得以“逃离”。
父亲对古斯塔沃寄予厚望,本指望他继承家业,儿子的决定伤透了他的心。
他发疯似的跑去贵族的城堡废墟下挖金子,想用财富使儿子回心转意。
亨丽艾特的父亲早在女儿出嫁后不忍孤苦,自缢身亡。
亨丽艾特离行时,母亲抓着她,喊道,“杰切(昵称),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
我死的时候,有谁陪在我身边呢……”青壮年是家庭的支柱,支柱抽去了,在那个没有社会福利保障的年代,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崩塌,老人晚景凄凉。
直到影片进行了大半,再次怀孕的大女儿莱娜才出现在雅克布家中。
父亲抱过她怀里的孩子,接待了他的异教徒女婿。
破碎的家庭需要亲情和新生命弥合,不是宗教偏见。
迁徙的车马在广袤田野的地平线上绵延不绝。
苍白的落日下,人们落魄的背影在马蹄和车轮扬起的灰尘中显得孤独而渺小。
古斯塔沃夫妇永远的离开了故乡,去寻找另一个故乡。
雅克布留在家乡,和佛琳切结婚,一边研究语言学,一边继续哥哥未完成的梦想——制造蒸汽机。
后来,在书籍的帮助下,他成功了。
那个被父亲骂跑的不务正业的书呆子,展示了书的力量,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直到古斯塔沃和亨丽艾特离开近一年后,雅克布一家才收到他们的来信,得知他们在巴西的艰难创业。
可惜母亲已经病逝,雅克布把信埋在了母亲的坟上。
电影讲述憧憬新生活的人们忍痛抛弃故乡和亲人去建立“另一个故乡”,却从头至尾没有给“新故乡”一个镜头,除了一封姗姗来迟的信。
“另一个故乡”只是故事的背景。
电影讲述的始终是“这一个故乡”,生养他们,哺育他们,支持他们成长的唯一的故乡。
不论哪一个文明,“落叶归根”都是一个人临终的夙愿。
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引用了一句诗:“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
古斯塔沃会回来母亲的坟前吗?
造成悲剧的普鲁士国王也只是故事背景,导演爱德嘉·莱兹表达的主题比批判一个死了几百年的人和政治体制深刻得多。
故乡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它超越了形而下的世界,因为人可以再造一个故乡,在大洋的彼岸,在世界的尽头。
他的子孙同样可以再造另一个故乡。
故乡是形而上的,它是我们心中的图腾,是我们灵魂的起源和归宿。
通俗地说,它是我们的血液,是我们的基因,——故乡是我们的亲人。
漫威电影中,雷神的故乡阿斯加德毁灭后,他带着残余的族人迁徙地球,建立了“另一个故乡”。
他说,“阿斯加德从来不是一个地方,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阿斯加德。
”道出了“故乡”的本质——亲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人是社会性动物,故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
脱离社会,人无法认识和定义自己。
离开故乡,人将陷入迷惘,犹如走失的孩子。
时代更迭,文明演化,社会永远在解构,故乡也随之转变。
对古斯塔沃,不是他抛弃了故乡,而是国王抢掠了他的故乡。
对近代人类,掠夺他们故乡的是科技时代。
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底层农民面临了空前的精神危机,“羊吃人”迫使他们离开土地,进入工厂,沦为被资本异化的“机器人”,随之产生身份困惑。
他们失去了根植血脉的土地,被科技力量驱使,从此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诅咒。
爱德嘉·莱兹想表达的就是人面对这种诅咒时的无力。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德语配黑白,有着天然的冷峻气质。
自幼喜欢读书的雅克布在书籍中发现家乡以外世界的独特魅力,他一直想摆脱家乡去往热带地区,这样圣诞就不会在冬天了。
但总是不尽人意,初恋和航海去巴西的机会都被哥哥“夺走”,加上挚爱的母亲需要有人照顾,他再也没能出去。
可是他一直没有忘了读书和日记,渐渐地他发现世界也可以停留在心中,只要闭上眼,他就能到达各个想去的地方。
结尾的时候,哥哥来了信,那里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反倒是有点被中介坑蒙拐骗了。
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是下定了决心离开自己的故乡。
全篇电影的配乐凝重肃穆,配上大量的自然白噪音,当你闭上眼去聆听,也仿佛置身其中。
电影虽是黑白,舍弃色彩后,却更凸显了每帧画面构图光影的绝妙精巧。
其实另一个故乡并非真的要赶赴千万里之外,它也可以当你闭上眼睛时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漫长的将近4个小时的电影,如同双节假期头三天水汽浓厚的乌云一般,裹挟着无尽的孤寂和黏滞的时间缓缓展开属于另一个时空下的史诗,也映衬这清幽下的百无聊赖。
伴着窗外久久不肯停下的大雨,进入那个质朴而深沉的德意志洪斯吕克地区,是雨中的惬意,也是雨中对「另一个故乡」的沉溺。
19世纪的20至90年代,是德意志地区逐渐兴起民族认同的黄金年代,1832年歌德完成了倾注了一生心血的《浮士德》,展现了理想的人生与社会的无尽向往,铭刻着德意志文化辉煌时期那标志性的永恒瞬间;普鲁士在1870年赢得了普法战争并在次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铁腕与独裁的强权在德意志境内伴随着容克贵族的统治,展开了这个后进现代化国家纠葛而深刻的历史命运;而越过莱茵河,来到阿姆斯特丹,进入北海,穿过英吉利海峡抵达加那利群岛,接着跨越副热无风带向西横渡大西洋,南下过了赤道便来到了圣诞节在盛夏时分的新应许之地,巴西的巴伊亚州。
那是属于葡萄牙国王若昂六世的战争避难所,佩德罗一世摄政王的新兴帝国,也是想象中的热带伊甸园,上帝之城脚下的南十字星热土。
带着少许忧伤与黯然的基调,《另一个故乡》保持着德国电影那冷峻凛冽的表现风格,取景框中大片大片的中远景草原风光伴随着神秘的背景声仿佛暗示着平凡世俗生活中的宇宙之神秘。
旷野中是沙巴赫一地居民们辛勤的劳作与和谐质朴的乡村生活,整部电影始终都围绕着洪斯吕克一地的这个乡村地带展开叙述,悠长的225分钟仿佛是度过了那个乡村一代人的光阴,如河水般徐徐向前的叙事被场面调度展开得像一部散文诗般的书,令人回味而陶醉的旁白是雅克布精神中对原始自由的向往,他的哥哥在现实中似乎「夺走了」他的一切,包括他最终极的梦想——前往巴西帝国。
但他也用理论完成了哥哥的失败之作——蒸汽机。
这部如同自传体式的家庭史诗,讲述的,或许是80岁高龄的导演爱德嘉·莱兹对家乡故土深沉的爱与眷恋,也或许是19世纪的意志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凝练而沉稳的缅怀,但就如同文学最关切的并不仅限于一个地区独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内涵,更是关于人性永恒的探索。
一个地区狭小的村落史诗,是一卷即将被历史洪流冲淡的画卷,雅克布心中的印第安人聚居地、里约城里潮湿闷热而自由的空气,是独属于他心中美妙的另一个故乡,而当下的现实之地,遍布着遗憾、失落、忧伤与死亡。
两个故乡,一个潜藏在书页里,一个在日夜辛劳的土地上相互融汇着彼此,在温情脉脉的乡间,在匆匆告别的邻里亲戚间,在记忆中令人难忘的人与事之中相互理解与对望着。
生命的突如其来就像是死亡从门缝下不期而至一样,都需要坦然以对,踏上另一个故乡的旅途并不是起始于内心的渴望或是书页中灵动的想象,而是迫于当下的无奈与对逃离满是伤心绝望之地的迫切。
浓浓的孤独萦绕在雅克布的家庭中,如《百年孤独》一般的氛围贯穿在种种平淡的人事物之间,没落与忧伤是构成黑白画面的底色,雅克布的忧伤与孤独仿佛暗示了画外观者的孤独。
他所有的幻想与知识皆是高贵和自由,但在村落中却无人能与其共鸣,表达的渴望只能与女孩杰特和母亲偶尔聊上两句;能理解其心之所向的人,包括叔叔在内,都一个一个地与他永别;对美洲,特别是巴西的渴望,最终都只能在浮现于杰特抵达巴西后寄来的回信中稍加感受,而那里并非遍布着幻想中水汽氤氲的雨林,也并不常与用22种词汇描述绿色的印第安人打交道,和此处一样,彼处的故乡也充满着日夜辛勤的劳作,也需要面对死亡与未知,但那着实令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悲伤记忆却可以永久地封存在洪斯吕克严冬的墓地里,忘却遗憾和痛苦,是上帝之城土地上新的应许,也是古斯塔沃和杰特的故乡。
生命漫长的岁月就像彗星穿过地球拖着的绚丽闪耀的光芒,其总会有彻底消逝的时候,而那在「很多书里都被提及的理想国」既存在于古斯塔沃的双脚下,也存在于雅克布的书架上和日记里,他们的生活经历共同伴随着19世纪一同湮没,那个年代的历史洪流就像一段彗星擦过的耀眼光芒一般,短暂纪念着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所有的人生经历,所有的记忆和想象!
啊这,德意志的缩影我没怎么看进去,有空再看看
场面调度,配乐,独白、构图、角度、斯坦尼康运镜,每一处都是大师级的。
冷门一般片
很美很自然,的确是德国版白鹿原的味道,表演上的克制与收放都令人动容
2022/06/15 另一个故乡.Die.andere.Heimat.Chronik.einer.Sehnsucht.2013.BD.German.MiniSD-TLF.mkv
电影篇幅如此冗长 黑白画面如此单调 德语如此绕口 可仅仅是如此 那也比国产主流电影更为渗透人心(或者至少是我的心)
要说它有毛病,必须看了还写了评论┴─┴︵╰(‵□′╰)
还不错
还行不太喜欢这个电影,有喜欢这种类型的可以试试看,应该会喜欢
这种快4个小时片长的只要看完不觉得跟一堆屎一样,3星就是起评,可惜这片也就是起评
在四个小时的影片中比较平庸。不了解背景故事很难共情。男主难以掩藏的现代气质与环境不搭调。一场幽灵般的旧梦。
大师的田野风光镜头多用斜切,但进入其中的人物都是切头的,那不是大忌吗?不懂。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诗情画意,乡野史诗与文明寓言,又具有超强的现代性与魔幻感,色彩的设计妙不可言。
4个小时,真的是受不了
累
生活在小城市的我深有共鸣。总有一种彼岸的生活令我们向往不已,但故乡提供的是最坚实的依靠。落后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宁静安详。
乡愁史诗,给人印象深刻的瞬间很多,男女主告别那场夜戏做那事感觉没必要。
这是目前为止看过的最有德国气质的电影,几乎涵盖了所有德国文化中惆怅迷人的部分,但纯粹从人的角度看,又与时代地点无关,因为每个成长在闭塞环境中又耽于幻想的人,都能在雅克布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否能去远方并不是最重要的,雅克布最美好的一点是不曾失去改变的热情。此刻看到尤其感动
看这种长片像跑马拉松,全神贯注,从头到尾,还是挺耗费精力的。好在摄影很美,虽然是黑白画面。乡土史诗,但并没有史诗腔调。平静的心态才能完成良好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