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因为身边有亲人得癌症死亡,所以我一直都有自己会得癌的恐惧,算是专门找了这个电影来看,我想知道假如有一天我得了癌症会怎样?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每天都有人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又有许多人即使得了重症还在祈求一丝活下来的机会;人活着的时候痛苦不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但是真正死亡要降临的时候又发现自己不想离开,混沌又狗血的日子挺可爱的吗?
当你身边最亲的亲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对你说,她不想死,她没想到生命这么快就要结束了,你真是心痛到极点,可是你也知道她活着的时候她的一生那么痛苦,她那挣扎的一生,所以她到底在留恋什么?
影片中展现的四兄弟的个人生活大抵也是挣扎且痛苦的,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既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不知道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男主在弥留之际点破他们每个人,最后要求主动选择自己的死亡方式,他不要昏昏沉沉地死去,他要在他清醒的时候死去,痛苦挣扎地死去,在痛苦中你能感觉到自己鲜活的生命,直面痛苦就是勇气,所以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挣扎,就是直面痛苦!
活着的人不想面对痛苦,不想面对自己,活着的人总想逃避,但什么才是活着的证明,就是 fighting!
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挣扎,战斗,我们感受到的痛苦都是我们活着的证明!
一朝成名天下知,BC红透之后,他以前零零散散的片子才被粉丝们挖出来,不管是打酱油、男N号,还是这种小成本片的男主角,一致得到粉丝们毫无保留的好评。
向来如此,一个人倘若成名了,以前的努力才会得到认可,才会被喜欢他的人面面俱到的追溯历史,才会得到“原来他出演XX龙套的时候演技已经超好啦!
”这种评价,不然,即便演遍霍金、梵高这种少有的天才,BC也还是那个名字奇怪长相怪异的某某演员。
言归正传,这片子如果不是藉着BC如今的势头,想必我也不会看。
死亡这种由头,是挺陈词滥调的,也避免不了让主角在死之前一定要干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事这种套路,虽说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其实就那么等死然后死掉而已,但是要怎么办呢,人要超越自己的欲望那么强烈,死亡这种终极问题也不是那么容易便叫人随随便便束手就擒。
一般人不会明天就死,所以很少有人考虑死之前要干点什么偏离平时生活轨迹的事情,就像这片子中BC义正严辞的把三个朋友都数落了一遍,言外之意是如果我还有机会活着我一定会怎样怎样,但是,活着的人大多还是会像他们以前一样活着,直到他们也要死掉的时候,可能才会发出以前为什么不换一种活法的感叹。
这才是活着的真相,离死亡尚远的时候,人们为各种各样“无足轻重的小事”纠结烦恼,痛苦必然比快乐多,天性也必然被抑制到最大限度,自己的人生必然是被迫选择的人生,抱怨着抱怨着就过了一辈子。
但是……别无他法。
死亡就像孤独一样,无法开解,也无法分享,即便我们是亲人,我们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们是彼此最相爱的人,也没有谁可以代替我去死。
所以笑点再多,这也是个基调沉重的片子。
不过,幸亏片子直到最后十几分钟才开始煽情,尽管煽情得有点过了,也并没有显得矫情,压抑后的总爆发总是格外的打动人心。
这片子像多数现实题材的英国片一样,对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进行了刻画。
不同的朋友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人像Davy一样在生活中事无巨细把你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人像Bill,你跟他或许不是深交,但总能玩到一起,有人则像Miles,你们三观相似,在一起的时候或许经常讨论人生。
这些朋友们啊,如果老了还能一起喝茶,多好。
最近这段时间看的电影已经好久没写影评了,但这部让我不写都感觉可惜。
我从来不写长篇累牍的东西,只写某件事物给我的观感。
我说我从来不惧怕死亡,甚至渴求死亡,因为人世不好玩。
但假如让我刻意去寻求那么一个死亡的途径我又不愿意,癌症是刚刚好的,因为不是你主动选择,而是上帝选择了你。
那么这种死亡我为此又能欣然接受了。
或者年迈时候选择安乐死,因为能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只是:之前选择让死亡来选择我,是因为我对生命依旧有盼头,期待有精彩,而年迈时,已经无望了,所以主动的选择离开这个无趣的世界又是上上策。
但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发现它就是一部无趣的影片,但这就是人生啊。
《第三颗星》日常的对话,男生间的基情,途中的争吵,真相的揭露。
一度将影片推向无趣,甚至快进的边缘。
然后又是一波接一波的高潮:车从坡上下滑,打架后的狂奔,悬崖上的刺激,偶遇奇葩的逗乐,烟花的绚烂,海边的嬉笑打闹,看到他们灿烂的笑容,我也不自觉的扬起了嘴角。
妙就妙在狂欢后突然的寂静,这不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吗?
完美的度假,刺激的跳伞,琳琅满目的物品,节日的狂欢,遇到爱人时的心动,婚礼的盛大,创业成功后的兴奋,然后呢?
日复一日的平常。
写到这里悲从中来,但能拯救无趣的便是仪式感,生命的开始需要仪式感,过程中需要仪式感,结束时亦需要仪式感。
它告诉我们一切都是那么神圣,你的存在是多么的有意义。
詹姆斯说:我从未如此有力量,现在我想结束它。
他想游到大海中央,不再回来。
他想与大海对抗,感受抗争,对抗巨大,感受勇气。
他想清醒的离开。
最终,他离开了。
青春或者回忆难过或者开心背叛或者忠诚原谅或者不原谅爱或者恨在最后死亡面前 好像都不这么重要了蛮喜欢看这一类的片子关于死亡关于撕裂生活残忍的一面学写作理论的时候就学过人物的多面性每个人都是圆形而立体的生活中并没有扁平人物的出现曾经的好朋友聚在一起却不再亲密无间每个人生活里都出现了问题直面那些尖锐才能往前走不是片子里的配角都不错不只是主角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做得到的事情让你坚持执着的不一定是宝藏生活或许是在不断的向糟糕面演化的但是总不能完全放弃欢乐正站在痛苦的旁边看你
Third Star 吗啡代酒,祭洒流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而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米兰·昆德拉被缺缺和英式小清新的画风骗进来,看完就好像在心底钻了孔,有些痛,却再也挥不去那些情愫。
现实又一次击碎了我单薄的预料,本以为会很跳戏的担忧一点也没有发生;本以为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可越到结尾还是难过得一塌糊涂。
不只是那夕阳剪影般的优雅太戳我们浮躁的死穴,也不只是开篇就早已料得的结局太令人心碎。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有些人还没来得及悟懂,旅行就早已结束。
散文式的叙事风格放大了生活的亲切感,冲淡了癌症悲伤的影子,以至于电影前半段松松散散的笑闹,我几乎都忘记了癌症这回事。
然而越是表面的美好,冲撞来的越猝不及防。
James躲在一旁,手指绞着苇草,假装坚强;朋友们陪James看星星,一旁燃着生命之火;Miles活在父亲阴影中的无法解脱;Bill令同伴鄙夷的“凑合”....每个细节将我击倒。
每一次匆匆结束戛然而止的争吵,都仿佛在藏匿着什么没有点明的思考。
最初我觉得,它的主旨也许和《Me Before You》里面男主Will的选择一样,后来又觉不止于此。
单单探讨生死的命题已不再罕见,仅仅对生命意义的拷问也不再新奇。
其实关于癌症伤病的电影很多:《星运里的错》《姐姐的守护者》《滚蛋吧,肿瘤君!
》....但这部电影却是迥异的,它不把道理挑明,却将主旨收起,近乎残忍地把结局撕碎在人们眼前。
四个朋友,一次远行。
四人走,三人归。
“我以吗啡代酒,敬你们一杯。
如果你们恰好记得,今天是我的生日。
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 不选择“适宜”的时间离开,为什么不是悲剧呢?
James选择的解脱,有人骂他是一种逃避。
而我们谁不是在逃呢?
他反而恰是一种勇敢。
Bill逃避梦想,得过且过地活在自己并不爱着的世界里;Miles逃避痛苦,父亲的阴影使他敏感却不愿表露,他选择送James 最后一程,宁愿缄默,把泪水留在最后;他们一路上总是企图避开James关于死亡的沉重话题....而James无处可逃,他大叫着“我想要更多你们挥霍浪费的流年”,却无力回天。
死亡是他最后的避所,他也在最后明白,再如何逃避和藏匿也是没有用的。
可他已没有时间,于是他告诫朋友们,以死亡的方式。
这也许就是不悲剧的原因吧。
吗啡代酒,吗啡和酒又有何异?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分子,有时被痛苦卷入大海的波涛,依靠精神的吗啡或烈酒自饮自酌地麻痹着。
快乐的影子是流沙,不忍松开手掌,却终究会从指间漏下。
“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我们害怕就算到了生活秋千的最高点,也会回到原来的位置。
有时我们怀揣梦想,心中想往着有诱惑之花的乌托邦,旅行是美的,每个人的巴拉方德湾都是寂寞死寂时候的惊鸿一瞥。
恰如四人的远行,拥有着友谊却互相躲避着,假装欣赏那第三颗星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
我们陷在自己编织的罗网里,却抱怨生活只给了我们皇帝的新衣,而没有揭穿谎言的男孩。
那只因我们都在逃离着,没有人愿做那勇敢的男孩。
James是对的,他以选择游向深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逃亡,留下朋友们,早已分清了释然与悲伤。
什么是生命?
看过一路荒凉一路风景,才知道原来带着翅膀的孩子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厚颜无耻的盗贼;奇装异服的怪人不一定愚蠢,也可能是看透人生的智者;陪着身患重病的朋友不一定是拖累,也可能是一种幸运。
当涂眼影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守在荒凉的渡口,无人问津却还紧握着贪婪与欲望;当坦胸露乳的大叔年复一年地为一个星战模型走遍海滩角落,却最终丢掉那把花了三十年才找来的模型剑;当Miles咬紧牙关成全朋友最后的选择,几乎耗尽了全部的勇敢——这,也许就是生命吧,嬉闹中有时杂揉着说不出的难过。
生命何其短暂,多少友情的背后又白头如新。
我们终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也永远无法消除人与人间的隔阂与羁绊,即使是挚友。
但我们可以直面一切,不再逃离,直到发现疼痛中的温暖。
因为生命是如此平凡,却又是如此伟大。
这部电影带来的,绝不是无法排遣的忧悒。
尽早放弃你的吗啡吧,趁年华尚在,岁月不老;尽早远行回归吧,带回的不是乌托邦破灭的失望,而是不再逃避的勇气。
我们都不擅长告别,但请别,不辞而别。
一开始因为BC选择观看。
或许因为与死亡相关,会觉得有些沉闷,偶尔又让人实在是忍俊不禁,人物设定也很真实,比如Miles一开始觉得James的病恶心而不愿接近,比如bill的对婚姻对责任的迷茫。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四个男人吵吵闹闹也可成就一台戏。
James的那段不甘就此死去的宣泄,让人触动,也让我想起了最近听的89岁法国奶奶Mamie Odette朗诵的诗Le temps qui me reste这剩下的时间。
或许,感悟结成一句便是:人生不易,光阴短暂,且活且珍惜!
看完《第三颗星》的时候想起前几天读七堇年的新书《平生欢》,她写道:“伟大都是一样的,平凡却各有各的平凡。
”这么多年来,时过境迁,很多当时认为好看的电影早在记忆的篡改下变了模样。
那时候幼稚可笑,有些也许是被某个突然爱上的容颜若蛊惑,有些是跟风盲追,试图大声疾呼我喜欢而标榜所谓品味,追逐认同。
真正留下来的,都是走进心里的,是不在乎口碑、无关于是否由人气演员出演的,说得俗一点,就是和心灵真正契合的作品。
《第三颗星》应该会成为这样的一部电影,看完它居然勾起了心里的导演梦,“要是这辈子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就好了”。
就好像小时候,吃到特别好吃的狼牙土豆,就会想,“要是这辈子能自己做出这样一份狼牙土豆就好了。
”世界上有很多关于英雄的电影,我们的先辈在共产主义的庇佑下穿过枪林弹雨屹立不倒,美国人也做蜘蛛人拯救世界的梦。
我更喜欢平凡的故事。
《第三颗星》里的四个朋友就是凡世里的你与我。
James,癌症晚期不可治,有些自大,空有作家梦想但什么也完成不了了;Miles,相对成功的家伙,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作家,表面嘻嘻哈哈,内心恐惧浮躁;Davy,全心照顾着James的好朋友,没有工作,渴望被需要;Bill更应去亚马逊拍树蛙却困在一家电视台里从事摄影,生性洒脱,与女友纠缠不清。
为了James的最后愿望,他们启程前往巴拉方德湾,旅程中他们笑闹、打架、指相互责,陪James最后一程。
他们的友谊就像所有人的友谊,又各有各的不同。
Davy是和James最为亲近的,他像J的另一半,带好他的药,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尽职尽责。
而心灵上最契合J的是Miles,因为他们就是另一个彼此。
吵架后Miles的三句话被James三个“Yeah,I know”连续打断,他们彼此一笑。
他俩有共同的向往,一样的骄傲,还有一样的恐惧:成为不了想要成为的样子。
Miles是唯一不因为James的病而包容他的指责的,因为在内心深处他是那么的了解James本来的样子,也深深理解他在生病时将对自己的不满和对时间的珍视转移到朋友身上,但正是因为他们太像了,他不愿意看见这样的James。
再说James本身,感谢电影给了我们病患的真正一面,而不是在结尾突然救活了主角或是将全部注意放在了他如何克服病痛上或是给我们一罐心灵鸡汤。
J受病痛折磨死去活来,抱怨时间不够老天不公,倚病指责同伴的生活,他因病时而平静时而极端,他犯错,这就是患绝症最伟大也再平凡不过的一点:改变,并去掌控生活。
爱上本尼迪克特真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他那么会演,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让人沉迷的角色。
把吗啡当水喝的他瘦弱得让人心疼,没有吗啡时的痛得面部扭曲的本尼让我那么感同身受。
如果不是心疼,我真的很期待看到本尼如何诠释一个毒瘾发作的人。
“So I raise a morphine toast to you all, and if you should happen to remember it’s the anniversary of my birth, remember you were loved by me, and you made my life a happy one, and there’s no tragedy in that.”
久不写评,笔锋生疏,望见谅。
================================================最近遭遇或者用更合适的词来说,以旁观者的角度经历了一些事,仿佛一击响钟敲醒了沉闷太久以至于麻木迟钝的我。
朋友说,其实我挺喜欢你继续写点什么。
心里不禁也暗暗赞同,是啊,也该转转脑子提笔写点什么,思维活动不能就这么被永远禁锢在140字的微博时代。
所以,那么就来写写你吧,BC,又或者说是,JAMES。
下笔之前还是思索了挺久该如何起头表达我对你在这部电影中的喜爱之情,许久未果。
也许是太过完满反而找不到适合的词来叙说。
兴许是女性导演处女作的关系,通篇处处呈现出一种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绚丽夺目的景色之下,开始那稍许温吞悲伤的叙述,可其中也有那么几份浅浅的微笑之处。
偶尔含蓄地小小的留白,又或者突然大胆而直接点破死亡这个过于沉重而宽泛的话题,配上那星星点点深邃的音乐,这一切正如一位豆友所说的那样,在所有的电影类型中,这一类最能代表我的泪点和笑点。
一场以生命终结为首尾的大背景下,你和你的朋友们去你最喜欢的地方渡过最后的日子,我想,这对于一个即将走完人生尽头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死亡很大,人类很小。
你抱怨着,我的压力,是时间,从前太多而现在太少。
坐上去往目的地小车上,你探出窗外对着朋友的摄像机笑的像一个孩子。
故事就这么平平淡淡地拉开帷幕。
没有韩剧的撕心裂肺,没有日剧的积极励志,更没有美剧的惊心动魄,可却正是这种平凡和真实却实实在在地触动了我。
有那么短短的一幕一直印象深刻。
你坐在朋友们自制的车上戴着小礼帽滑翔在草地上的那一刻,风,笑容,身边朋友不断的欢呼声,纵是不久即要阴阳两隔,我却在一个即将死去人的脸上看到了再鲜活不过跳动的生命。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之处,以一个小小的切点切入,点到为止。
在这部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里,它或许更多的从不同细小的角度探讨了其它的东西。
例如生的意义,例如友情,例如适时的放弃。
后来,我终于醒悟有那么一个词可以用来表达我对你的喜爱。
我想是窒息。
仅仅是你用你那低沉好听的声音说我的人生,没有悲剧。
又或许是你看着朋友们精心暗暗准备的烟火时那满足的笑容。
更有可能是你望向独自飞翔的海鸥后沉亡大海的勇气。
这一切就足以让我心动地不由窒息。
最后,还是不得不题外话说说BC精湛灵活的演技和天生所具有的那种纯真感。
若不是夏洛克我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兴许这一辈子也不会知道遥远的英伦岛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存在。
包括我。
可之后欣赏了他的其它作品,例如此部,又例如倒带人生,霍金等,或许更能感受到他极其善于用一些极其细小的表情和动作来诠释一个角色的性格和经历,外带他那极富魅力的声音随着感情的变化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绝对是添彩加分之举。
也正是这些细碎的小特色不断积累起来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不矫情的人物。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吐槽一句,他确实再适合不过这种跌宕曲折的苦逼角色←为啥我每次都喜欢这种苦逼脸。
笑点很多,痛点不少,完全没有我最怕的「伤他闷透」(sentimental)。
笑点顽强地与痛点搏斗,直到终点。
恰如韦尔斯令人屏息的大自然风光一般美丽也一般残酷。
但笑点不是笑中带泪的撞击点,只是为了滑开,不触碰痛点。
而痛点无解,只能在迫近的时候更用力转身,滑开,装做处理,直到再也无法遁逃。
理论上,还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幸存者。
无论刀下留人的是衰老,疾病,意外,或自己。
很多幸存者的存在状态如同在薄冰上滑行。
如果可以,努力工作,因为现实就是仅有的,也就是那层薄薄的冰,为了避免坠落,必须高速滑行。
如果不行,说说废话搞搞笑,浪掷光阴也好过思考,因为思考可能带来停滞和沉重,阻碍滑行。
James 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而来日无多,决定要做两件事来「极大化」他少的可怜且备受疼痛折磨的余生。
一是把不能幸免扭转成自觉的选择。
一是让周遭的朋友思考幸存的意义。
第一件做到了,不过,跟原来想象的不大一样。
他还年轻,完全没活够,死后也不会与天地同舞,他的选择不过是画下一个空洞的句号。
一个姿态。
但也许也就只能是这样。
第二件也跟他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没有人要听他训话。
他们要用各种搞笑、不计较、狠话、单纯的信仰、生命可以另类型式延续的想象、虚无…什么的,或更多的搞笑…回避可能令人沉重的思考。
他们也想「极大化」James的最后旅程,但对他们来说,那意味着陪伴他完成造访Barafundle Bay的最后心愿,用嬉闹和美丽的事物充填旅程。
然而,最终,James空洞的句号其实就深凿在他们的生命中,从今而后,无可回避。
有些影评说,如果导演想让人深入思考沉重的问题,就不该回避。
当初我以为是过度的感伤或泛滥的美景淹没了思考的线索。
现在觉得导演思考的恰恰是「回避」本身。
这个还年轻的世纪不想承受苍老的人类文明和充满痛苦的暗黑历史。
我们要高速滑行,要无痛的干净明亮。
于是习惯服用止痛药阻断肉体的痛楚,于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了更多微妙无形的语言吗啡和欢愉假象抑制内心的痛苦。
回避原是一个令人不适的议题,有点儿像小孩大喊国王穿的那叫什么新衣。
手法也无意讨喜。
不让你完全释放情绪,好逼迫你尴尬正视自己是如何一贯地伪装无能为力,其实就只是缺乏面对的勇气。
不管是面对自己的人生,或面对挚友的离去。
有些影评说三个男孩不够像James的挚友,认为剧本有问题,或配角缺乏说服力。
他们当然是挚友。
默默陪伴是情谊,嘻笑是情谊,吵吵闹闹扛树推车是情谊,悄悄准备花火是情谊,公主抱是情谊,悬在崖边绝不松手和暗夜里仓皇奔走疯狂翻找止痛剂更是情谊。
有这一切情谊的表现,但情感就是无法完全的交流。
可这种没有交集也许既不是剧本,也不是演员有问题。
隔开James和三个好友的是死亡。
对死生意义选择了思考和回避两条不同的道路,让他们在死别真正到来之前已经生离。
James倨傲的关怀不可避免的节节挫败,三个男孩也有自己的尊严和骄傲要维持,大家都难受。
都不知如何是好。
悲莫悲兮。
所有在其他电影里一定带来启示的荒谬事件和怪异路人甲乙丙,在此亦不兴发三个男孩的感慨,或催动他们深思。
但以他们各自的方式,他们都算是陪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有些观众会因为见到死亡的场景而流泪。
有些会困惑。
还有一些自始至终未曾落泪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反刍脑海中的影像,细细咀嚼,突然被后座力重击。
最后,说点Benedict Cumberbatch。
再苛刻的影评都无法不称赞BC的演技。
尖酸的说他再努力也救不了导演和编剧,痴心的说不管别的,光看他就值。
事实上,其他三个男孩也都是好演员,但只有JJ Feild稍微靠近BC的层次。
就Third Star想探讨的主题来说,这样正好。
什么是BC的层次?
Jonny Lee Miller 在 Frankenstein 的Q & A里曾经指着 BC 说 “He is really good.” 脸上流露的表情,只能用不胜钦羡来形容。
同样的话 Martin Freeman也说过,还说 “When he is on fire, it’s a formidable sight to see.”因为BC往往不仅出动肉身「扮演」着角色,也不只是运用心智「融入」角色,更把灵魂灌注进去,让角色的生命意志与存在困境光芒四射地透显出来。
扮演的极致是神似,融入的效果是立体,至于灌注灵魂,则一颦一笑,都可能成为天启。
理论上,还活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幸存者。
不过,从来不曾忘记这个事实却又能温柔严肃对待的人并不多。
我们何其有幸,能有BC这样一个清醒的幸存者毫不吝惜地为我们展示人类生存的各种样态。
期待他持续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多美好。
29岁的年轻小伙子得了绝症,央求三个好朋友陪他去自己最爱的地方:Barafundle bay。
一路上各种拌嘴各种互相拆台各种鸡毛蒜皮,又是推又是背又是公主抱的,千辛万苦把这尊神送到了地儿,这家伙又开始放大招,他丫的想要自杀。。。
好朋友们自然不愿意,你有完没完?
傲娇帝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晚上疼得龇牙咧嘴撕心裂肺。
朋友们自认倒霉,唉,没办法,随你去吧。。。
那么好看的帅哥啊,就这么,香,销,玉,陨,鸟。。。。。。。
这片实在是太小众,要是放在影院上映,估计三分之一打瞌睡,三分之一提前离场,剩下三分之一要指着主创的鼻子骂娘。
但是对一个郁郁的大龄女青年来说,这片太适合就着科瓦这种阴雨连绵的鬼天气拿出来自虐。
四个男生,各有各的可爱:我最喜欢Davy,温柔细心,体贴忠诚,无微不至地照顾James,这货反倒好心当成驴肝肺,倒打一耙给自己做那么尖刻的精神分析,最难得的是,Davy竟然忍下来了。
晚上在帐篷里,James良心发现地问Davy为什么不生气,Davy说因为朋友的忠诚啊,你个傻瓜。
当时我就差点飙泪,唉。。。。。。
姑娘们要是碰见Davy这样的男人就收拾收拾嫁了吧。
Bill就是个大活宝。
他的小日子也貌似是四个人中最滋润的:身体健康,稳定的电台工作,刚刚怀孕的女友。
只可惜,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Bill根本就不爱这个女朋友,这个女孩对于他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且现在怀孕了,想甩也甩不掉了。。。
话说Bill宣布女友怀孕那段拍的真好,几个人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促狭鬼James结巴着说congratulations,老好人Davy安慰道你一定会是个好爸爸的,不拆台会死星人Miles一针见血地问确定孩子是你的不?
Bill代表了我们中的大多数,头脑简单但是心地善良,曾有梦想但是屈服现实,不是很爱自己的另一半但也会负责到底。
James说Bill江河日下,Bill说不错我就是江河日下,但是我不后悔自己的choice。
Well, sounds like you,or most of us, really had a choice。。。。。。
Miles,典型高帅富,老爸是名作家,豆瓣上说他长得像裘德洛和抖森的结合体,但我怎么看怎么像米老鼠。。。
此君性格不讨喜,所有人都对西施捧心的James小心翼翼呵护有加,唯独他不买账。
刚一见面就讽刺人家“look like shit”;每当James准备发表人生演说时,此君都要添乱,导致James准备好的腹稿一次又一次惨遭流产。
最后人家James都没志气了,承认自己并没有资格来教育旁人,此君又来了个神补刀:“I'm fucking your sister”。。。
James当时那个被雷劈了的表情啊。。。
我承认我不厚道地笑了。。。
其实细分析起来Miles的性格是最复杂的:出身优越但是一直生活在老爸的阴影里,表面傲慢但是内心怯弱,渴望成功又对自己没自信,表面牙尖嘴利实际柔软细腻。。。
要分析此君可以单独开篇文章写出5千字,但这不是这篇弱文的重点所以略去不表。。。
最后是那个从头作到尾最后终于把自己作死了的James。
鉴于豆瓣是公共场合,以防失态,关于此演员就不多说什么了,大家心领神会就好。
唯一要提的一点就是此君在这部电影里的扮相绝对是最美的没有之一,那个病娇弱受风一吹就倒的小样绝对甩star trek里牛排一样的恐怖分子十条街都不止。
按照总分总格式,最后要讲一下这个电影的主旨:那就是。。。。
没有主旨。
我不知道是不是将死之人都会福至心灵摇身一变成为卡耐基梅隆或者李开复,但是得了绝症的人一脸苦大仇深状或者云淡风轻状向活着的人讲授人生大道理是电影里屡见不鲜的恶俗桥段。
印象最深的就是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干脆让李香山开了个人生道别会来大讲特讲,只可惜王朔那点玩意儿早就过时了,苍孙们自以为闹过革命下过海有过钱玩过女人就有出来卖弄的资本,殊不知这世界变化快,最起码我是被李香山一本正经的“人生感悟”彻彻底底恶心到了。。。
第三颗星的James没有李香山有钱没有李香山成功,所以憋了一肚子话也没人给他当捧哏,非但如此还要受奚落,真可怜。
每次好不容易摆个straight face想说点正经事,就被几个熊孩子笑啊闹啊糊弄过去了。
其实,整个电影都在强调一件事,人生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玩笑:几个好朋友想给James放烟花,多浪漫,最后的结果是烧了帐篷;James义愤填膺拖着伤腿孤零零地向barafundle bay进军,多悲壮,最后被告知走错了方向;从小养到大的小树苗要为好朋友种下,多贴心,最后一生气就扔海里了;千辛万苦地到了梦中的目的地,多美妙,最后感觉跟自己想像中的不一样;已经下定决心要死了觉得无欲无求得道成仙了,多超脱,最后被告知自己的姐姐跟好朋友搞在一起了,shit!!!
本来想下水陪朋友一程,多感动,最后自己小腿抽筋差点比朋友都死得早。。。
连片名自己都是个bug,永无岛的方向在第二颗星,被James个弱智记成第三颗星,于是将错就错吧,毕竟,正确了又能怎么样呢?
所以啊,有事没事千万别翻这种片子出来看,一点都不积极向上,一点都没有人生启迪。
有的只是一个悲伤的玩笑,一场无解的梦,这个梦有点讽刺,有点痛,有点美。
"让我举起吗啡,同所有人干杯”。虽然死亡不可避免,但你有权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Cumberbatch先生精湛的演技快让我彻底成为脑残粉了!
一星加给小清新的画面质量 叙事三颗星 人物刻画勉强两颗半 为了BC把那半颗补全....我也脑残粉了么噢不不要 不沉重地讲述主題: 死亡\人生\友情(爱情亲情也有但不多) 观影感受舒适 英制影片的普遍优点
如果是为了看BC这电影可以打4.5星,画面很美,设定我也很喜欢——一个人如何决定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并亲手选择生命结束的方式。但是这剧情太单薄了,该哲理的地方它煽情去了,该煽情的地方它搞笑去了,我蓄谋已久的眼泪又给憋回去了,唉……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几个英伦帅哥演绎的英国文艺片,喜欢文艺腔浓重的英国味道和具贵族气质的英国帅哥呢。
格局小却充满诚意的片子,四个鲜活立体的小人物,仿佛有可触摸的质感。故事的完成很伤感也保持了克制,但还是无法不被感动。
太烂了。从一开始就波澜不惊,到了一半看不下去。要不是因为BC鲜有的英俊的脸,根本不会看到一半。
语言各种通俗的同时带来了并不俗气的生命态度,只能说,勇气、尊严、疾病的折磨、友情等等都是世界带给我们最好的纪念品。
太刻意了
要不是为了缺妞我会去看这么文艺这么小清新的片子吗= =
一直在梦,独自一人面对岑寂的大海以及汹涌的浪,就像他对待死亡。是篝火飞出焰星,是咧着嘴笑开在深邃的星空下。夹杂着哭和笑两种对立情绪看完,余震是风景是海水是神情是四个人各怀心事彼此相依。为BC多加一颗星。
goodbye my friend it's hard to die
这种带着基情的文艺片英国人最会拍了~~~虽然是文艺片,并且到了结尾还会觉得非常压抑,但是却不闷。对于生命以及生活的探讨有深度且不装逼,有戳中笑点的场景更有戳中泪点的场景。景色简单但美丽,所谓旅行,就是要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旅行。BC太会演了我觉得我已然成为他的脑残粉了。
四星介于五星之间。很多台词在我看来是哲学诗。这种带着基情的文艺片腐国人民果然最会拍了~~~虽是文艺片,但是却不闷,对生命以及生活的探讨有深度且不装逼, 有戳中笑点的场景(比如各种菊花满天飞)更有戳中泪点的场景(不仅背还公主抱,最后的一抱泪崩)。
三星半
die with dignity or there's no dignity in death? BC开头的独白声音像极了AR。风行的版本字幕乱七八糟,还不如裸看。
二缺好美!!!各种基友间的背背山笑话!!还有公主抱!!!结局好桑心啊喂~
1.My dreams become nothing with me along side watching. 2. You knew she 's not the one, but you gave up your dreams and did shits to pay for bills of living together. You really fear of being alone.
根本是英國人把日本出品的AVG遊戲"narcissu"拍成電影吧。narcissu在2005年發行,第三顆星則是2010年。誰參考誰其實也不好說,我想英國影業要跟日本同人遊戲捨上關係是遠了些。只是narcissu的劇本明顯更勝一籌。論其故事的核心"送死"上,第三顆星浪費太多篇幅在寫五個角色,實際上全片只需要十分鐘。
最后这自杀式的溺毙令人不解,至少我是永远无法承受好朋友以这种方式死在面前的,一辈子的阴影。唐顿的老爷演了个寻找棕色达斯维德手办的疯子←_←缺爷演不正常人类总是很出彩...
电影主旋律竟然是:亲爱的朋友们,我要结束我像屎一样却又恋恋不舍的生活…望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