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方舟子的blog: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ccs.html839年1月,30岁的达尔文与大他一岁的表姐爱玛结婚。
达尔文此前曾对是否要结婚犹豫不决,在笔记本中写下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加以比较。
排在结婚好处第一条的是“孩子”。
结婚当年年底,达尔文夫妇有了第一个儿子。
此后一直到爱玛48岁,他们共生下了10个子女。
其中有3个夭折:二女儿玛丽仅活了3星期,小儿子查尔斯在2岁时死于猩红热,大女儿安妮在10岁时死于肺结核。
后来有人把达尔文子女的夭折归咎于近亲结婚。
这是没有道理的。
在达尔文的时代,儿童夭折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当时的英国,大约五分之一的婴儿没能活到1 岁。
即使是10~15岁的儿童,死亡率也高达千分之五,是现在的25倍。
猩红热在当时对儿童是一种能够致命的常见传染病,达尔文的朋友、后来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托马斯·赫胥黎也有一个儿子三岁时死于猩红热。
至于肺结核,在当时更是医院不予收治的可怕的不治之症,在死亡原因中排在第一位。
近亲结婚既没有给达尔文的子女带来更高的夭折率,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没有夭折的两个女儿和五个儿子都很长寿(67~93岁)。
大儿子是银行家,二儿子是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三儿子是植物学家、剑桥大学的教授,四儿子是工程师、皇家地理学会会长,五儿子是科学仪器设计者、剑桥市长和皇家学会会员,可谓个个有成。
只有2岁夭折的小儿子根据达尔文的观察记录以及从照片判断,当是当时还不知道的一种遗传病——唐氏综合征(先天愚)患者,但这显然是由于爱玛是个超高龄的孕妇导致的:45岁以上的孕妇生下唐氏综合征婴儿的概率高达30分之1。
达尔文把他的子女当成了科学观察的对象,一出生就开始详细地观察和记录他们的一举一动,从中收集证据用来证明人类的情感与动物并无本质区别,必定是经过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
在他看来,孩子的夭折也是一个自然事件,并非上帝的安排。
医学也许有一天会发现疾病的自然因素和治疗方法,但是宗教对此毫无用处。
爱玛则是个虔诚的基督徒,面对孩子的死亡,特别是她和达尔文最宠爱的大女儿安妮死亡,和当时的多数人一样,从宗教信仰中寻找安慰:希望安妮能上天堂,等自己死后与她在天堂上再见。
但她也不能明白上帝把安妮从她身边夺走的目的何在。
她珍藏了安妮的一些遗物,放在一个书箱中。
它们至今还在达尔文后人的手中。
达尔文此前已向爱玛明确表示过,虽然他曾经是剑桥神学院的学生,但是他不相信基督教。
他仔细推敲过基督教的教义,发现没有证据和理由能够让他接受基督教。
但是他还和爱玛、子女们一起上教堂参加礼拜仪式。
在安妮死后,达尔文彻底地告别了基督教,不再参加礼拜仪式,星期天把家人送到教堂,自己则留在外面等他们。
安慰他的,只有安妮留下的美好回忆——在安妮死后一周,他写下了一篇安妮回忆录。
安妮究竟得了什么病,当时并无明确的记载,其死因也只简单地写着“发烧”。
但是从其发病过程和症状看,现在一般认为安妮得的是肺结核。
在当时没有任何药物可以真正治疗肺结核。
实际上,当时对绝大部分疾病都没有真正有效的药物,流行的药物大多含汞、砷等重金属,或者是鸦片之类的毒品,不仅不能治病,反而能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在安妮患病后,达尔文根据一位名医的建议,每天对安妮进行“水疗”,例如用湿布包裹患者全身,猛烈揉搓5分钟。
在家中治疗无效后,达尔文把安妮送到了那位名医的疗养院,在其指导下进行水疗。
一个月后安妮就死在了那里。
在安妮生命的最后几天,达尔文日夜陪伴在她身边,每天写信向因怀孕留在家中的爱玛汇报情况,留下了详细的记录,读之令人心酸。
安妮死于1851年。
当时医学界对肺结核的病因一无所知,有的认为它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有的认为它是一种遗传病——这让经常患病的达尔文更感到内疚。
事实上当时对传染病的病因都一无所知。
26年后,德国医生科赫发现炭疽杆菌,首次证明传染病是病菌引起的。
在读了科赫的论文后,达尔文评论说:“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二、三十年前我对自己说,如果能够证明传染病的起源,那将会是科学的最大胜利;而我现在很高兴看到了这一胜利。
”5年后,科赫发现了结核杆菌。
1921年据此出现了能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
但是一直到1944年链霉素的出现,才有了真正能够治愈结核病的药物。
孩子是父母能够得到的最好礼物,而孩子的夭折也给父母带来了最大的痛苦。
我们应该庆幸现代医学的进步大大降低了出现这种痛苦的可能性,这是达尔文时代的人们所难以想像的。
它确实算得上是科学最大的胜利之一。
2007.11.18.(《中国青年报》2007.11.21)(XYS20071121)评论请去:http://www.xys-reader.org/blogs/fangzhouzi/?p=6773
上帝给人们以启示:天下皆兄弟,人人平等。
(但不包括其他物种)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说:所有的一切生物都是慢慢进化而来的,包裹人类,遵循着自然的规则,无一例外。
我的个人理解是:人也应该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不应该凌驾于任何一切。
人也只是一种哺乳动物,并不高等。
他们不能和谐与自然,只懂得不断与之抗争。
明贤法师说:在我们的心里空间除了有理性和感性这两大板块之外,还应该有一种神圣性的板块。
有太多的时候,人们需要一种强有力而权威的声音来赋予内心以力量。
科学和宗教,像是山峰的两面,以不同的方式解释着世界,但是殊途同归,总有一天二者会碰面,共同到达山峰的顶端,共通有无,共同来解释这个世界。
我们需要科学来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
也需要宗教,来呵护柔软脆弱的心灵,毕竟我们总归要面对温热的生命。
在中国,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引进西方思想著作,这其中包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随后的一百多年里,使每一个开始读书的中国小孩相信了我们是猿猴变来的,而在遥远的欧洲,有40%的人不知道达尔文先生的这一学说。
这一理论在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推广,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在我们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时,又将我们的精神、心灵、爱和恩典置于何地呢?
达尔文本人也曾陷入这样的纠葛之中。
安妮:什么使你如此害怕?
它只是个理论。
达尔文:不,他们说的对,它会改变一切的。
或许整个世界都不再相信上帝为我们安排一切。
没有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了,没有爱,没有信任,没有信仰,没有诚实,只剩下兽性。
除了这些,它还会伤了你母亲的心。
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自酝酿之日起,就在进行着一场斗争,与精神信仰和上帝的斗争,也是与他自己的斗争。
达尔文先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四处求医,看了很多医生也没有找出病因来,尝试了很多疗法也没有好转,病魔伴随着他的思想一直折磨着他,加上九岁的女儿安妮早夭,使他经常在实验室里臆想出安妮,和她对话。
达尔文先生内疚的认为是自己害死了安妮,是上帝的惩罚,因此也曾谦卑的臣服于上帝面前,希望上帝能解救安妮,但上帝仍然带走了安妮。
这也许让本就不相信上帝在七日内创造了万物的达尔文,在心里更加排斥全知全能的上帝。
饱受折磨后,在经历了巨大的思想斗争后,终于还是交出了《物种起源》的手稿。
进化论的出现,让上帝处于尴尬的位置,人们再不能相信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人类。
但对于那些爱和恩典,信任和诚实,又无法抹灭,我们何尝不是这样,一方面在追溯着人的由来,一方面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我想达尔文先生提出进化论并不是为了要和上帝抗争,进化论用科学的方式演绎出了人类的进化历程,这可能也更符合人类的认知逻辑。
但当人们饱受苦难折磨之时,进化论不能给人带来任何慰藉。
尽管上帝不再是主宰人类一切的造物之主,但至少还统领者人们内心里的一片小小空间,在无助痛苦的时候能得到力量。
尽管我们是猿猴进化而来,但在这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这已经足以让我们区别于其他只有兽性的动物。
我们每个人承担这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各司其职,共同构成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有分工合作,也有信任、爱和诚实。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我们人类终于还是迎来了我们的文明,我们有我们的科学、艺术,甚至宗教和信仰,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用这些光明的东西来压制残暴邪恶的一面,以此来找回我们身为人类的尊严!
各方面都做得很用心,除了有些部分灵异地有点过外,影片对达尔文内心世界刻画的很深刻,是一部动人的电影。
影片中表现的达尔文对女儿、对妻子的爱,让人十分动容。
影片感人至深,主演夫妻档功不可没,两人的默契是不可能单单通过“表演”就能达到的,达尔文夫妇从隔阂到理解,整个过程含蓄又充满情感,两人演绎地非常棒。
整部影片场景、服装、音乐都十分出色,总之是一部有情感力量的作品。
这是一部关于《物种起源》诞生过程的电影,在看之前心里觉得这一定是一部晦涩沉闷的片子,但看的过程我很投入,甚至纠结。
达尔文这样一个超越时代很远的伟人必定是痛苦的,因为太超前,所以不被接受。
在那样一个认为上帝创造了万物的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简直就是挑战上帝,藐视宗教,有谁能接受我们跟猩猩是亲戚这样的事情?!
这其中最纠结的还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精神依托,如果没有了上帝,那么人死了之后就没有了天堂,思念便没了根据。
于是达尔文迟迟不敢完成进化论,不是他害怕下地狱,而是怕失去。
他妻子说,“你要和上帝作战,我们都知道失败的是你。
你难道真不在乎,我和你可能会永生永世分离吗”?
这样的话太纠结太心痛,人们一向赖以慰及的死后依然还能相见的天堂之说,现在自己要亲手去证明,一切都是假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科学与宗教的对战,更是精神寄托的抽离。
但我依然震惊,震惊那些老外居然这么相信上帝,即使是那个时代!
袁腾飞说中国人什么都不相信,我们国家有佛教有道教,我们的信仰是一种手段,不管是达到政治目标,还是精神目的,我们始终不会对此深信不疑,但我们敬重诸神。
可我发现外国人不是,他们是真的相信上帝创造了他们,不像我们都知道女娲造人,但没人会当这是真的,而他们真的相信,神啊!
直到现在美国居然不引进此片,只因大众不信进化论!!!
OMG!
外国人的脑子一定是方的!
(想起在另外一部电影里看到的,方脑袋居然说中国人什么都吃,这里暗指无宗教无信仰,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信任,擦,因为我们的脑袋不是方的!
)由此可见,达尔文能在这样的方脑袋国家里写出《物种起源》是有多么不容易啊,俺真是要老泪纵横了。
因此在结尾时,他妻子终于没有毁了这本伟大著作时,我竟然感动到流泪爱的力量啊,小达子,好在你娶了个好老婆此片拍的不错,虽然是伟人的传记片,但一点都没有要歌功颂德的意思,让我完全感受到达尔文当时写这本书时的痛苦的纠结
john带给我们穿越式的叙事方式,不过重点是他能够有条不紊的让我们随时能从一朵花中看到一个世界。
不得不说,我爱死了他执迷於细节却能强势控制全局的风格,他是一个太好的story teller。
当然最初你得耐着性子,听他缓慢的陈述一些类似于“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国度...”爱听故事的小朋友都会懂这个道理,当你想听一些好故事时,这些铺垫连同某些突然出现的细枝末节都是必要的。
然后,你的情绪就等着被几个主角精湛的演技左右吧,想走神都没门。
另外,英国的田原风光,让人为之尖叫的口音,确实让我忘记了手中美味的爆米花~其实啊综上所述的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如同我们甚至可以忽略《星空》的色彩与内容,却无法忽略梵高先生浓烈的情感;如同我们最爱的某本小说,能捕获人心的必是一些形而上的美好。
震撼我心的自然是美学的极致,那些属于理智的,坚强的,忠诚的,内省的,挚爱的,宽容的,宁静的,执着相信的,倾力成就的,抚慰人心的...所有不易的,高贵的品格。
唯独一种无以伦比的力量带我们去到那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存在。
信仰,无视神,却站在神的高度,等待我们探索有关于他的答案。
尼采曾说过上帝死了。
真正让上帝完蛋的其实达尔文。
至少他让上帝的全能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现在上帝的重要性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意义上。
他让基督徒从绝对地迷信中解脱出来。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达尔文对女儿安妮的深爱,看到了达尔文精神上的分裂,看到了他在物竟天择和上帝之间的迷茫,也看到了达尔文那个时代的蒙昧。
电影总体感觉不是很好,没有特别打动人的地方。
分享卧轨的火车的单曲《魂断记 (Sad,Infinite And Dazed)》:https://y.music.163.com/m/song/434659011/?userid=5352210&app_version=8.0.20(来自@网易云音乐)该隐杀害兄弟亚伯分起因和经过:亚伯从事牧羊,该隐则务农为生。
(创世记4:2)后来,该隐和亚伯分别向耶和华献上供物,当时他们也已长大成人了。
亚伯是个牧羊人,他献上“羊群中头生的羊和羊的脂油”。
该隐所献的是“地里出产的蔬菜”。
耶和华看中了亚伯和他的供物。
只是看不中该隐和他的供物。
该隐就大大的发怒,变了脸色。
耶和华跟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
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
”上帝并没有强迫该隐改弦易辙,因为该隐是有自由意志的。
虽然这样,耶和华却毫不迟疑地向该隐指出,他放任的行径可以导致什么后果。
他警告该隐说:“你若行得不好,罪就伏在门前。
它必恋慕你。
”虽然耶和华责备该隐,却没有认为他已无可救药。
刚好相反,上帝告诉该隐,他只要痛改前非就可以获得奖赏;上帝也表示,该隐是能够克服这个难题的。
耶和华说:“你若行得好,岂不蒙悦纳?
”论到该隐充满杀机的暴怒,上帝说:“它必恋慕你,你却要制伏它。
”然而,该隐对上帝的劝告充耳不闻。
他把亚伯带到田间去,在那里把亚伯杀了。
后来,耶和华问该隐,亚伯在哪里,该隐说:“我不知道!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该隐在杀死亚伯之前和之后,都不肯“行得好”。
他宁愿让罪操纵自己,结果被上帝逐出人类家庭聚居的地方,在大地上流浪。
(耶和华说:)“你做了什么事呢?
你兄弟的血有声音从地里向我哀告。
““地开了口,从你手里接受你兄弟的血。
现在你必从这地受咒诅。
”后来,上帝为该隐立一个“记号”,也许只是颁布一条严肃的命令,禁止人为亚伯报仇而杀害该隐。
站在广州的巴士上,世界越来越窄,领悟到地球村是挤出来的。
像人们整天焦头烂额却还是挤不出时间,这个世界也挤不出真理。
所以GOOGLE退出了中国,国人们说,不会留恋。
偶尔听说,有人跳楼了,人们感叹世界太挤了吧。
于是乎,导演们把网线断掉,开始拍戏。
电影里,犹如北岛说,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里面我只做一个人。
达尔文甚至连人的身份也不敢奢求,在一个没有人的时代里面他只管做猩猩。
感谢导演,以免过于悲观,这是一头勇气可嘉的猩猩。
一方面是宗教的愚昧,无知,盲从。
一方面是达尔文理论之科学的言之凿凿。
达尔文在陷入这个基督教渗透直至骨髓的社会与虔诚的妻子的两难当中,随即被塑造成拯救宗教社会于水深火热的英雄形象。
在这里导演成了泥菩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许导演最终也是忘不了,自己玩的不过是成人叠积木游戏。
所以 ,电影的达尔文差不多疯了,面对各种压力,女儿的死以及人生的虚无,达尔文用智慧知识伪装下的灵魂显得孤立无援。
太太说,“你的灵魂病了。
”一个英雄猩猩,一个呻吟的灵魂,为此,我也许可以原谅这一位导演。
他也许是井底之蛙,但也算一只有点诚实的青蛙。
不过,你掐掉网线,拍下这样一部电影,写下的一段话,其实也是对全球化的一种藐视。
因为不仅时间上的推移,物种没有进化,空间上的改变,你还是找不到不失眠的理由。
井底之蛙可以自娱自乐,若不是来自于井外的强大膀臂,你就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
看的第一部传记类的电影,一开始有些看不懂,觉得略显枯燥,到了中间觉得还挺好看的!
为达尔文对女儿的爱和对生物研究的坚持而感动,感觉这部电影更侧重于达尔文的情感,比较少描绘他的成功和事业。
感觉他的成功更多归功于家人吧,和他对科学的坚信。
我想在那个时代的伟人,能冲破宗教信仰去相信科学,验证科学,并且写出举世闻名的著作,一定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世人的不理解,宗教界的打压,家人的劝阻。
可达尔文拒绝了上帝创造生物的说法,坚定了自己《物种起源》的理念,才让这一理论流传后世并千古留名。
获得成功必须要付出点代价的。
很好看的一部传记电影。
侧重点有所偏离。
片子很像《美丽心灵》,还算感人。为JC而看的。虽然年华老去,但现在她演起忍辱负重的妻子来就跟剥一根香蕉那么容易。
这还是冲着jennifer的面子
戏剧很多,科学太少。
女儿的夭折坚定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信念
先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好吧,对我来说有点闷
确实太弄人了
You do not necessarily need religion, but you gotta have faith!
那么多美国人居然不知道进化论,物种起源和达尔文
Annie's Box
不错的传记片。
达尔文怎么长的跟孙悟空似的
“自然界适者生存,社会里以貌取人 。”很文艺,不传记。
很有爱的片子~~ 口音很亲切~ 音色和外形也很亲切=v=~~ 很好的故事和优美的景色~ 漂亮的孩子们~~
他谋杀了上帝
本以为是讲达尔文以及物种起源,结果角度更偏向达尔文以及跟他的家庭关系,心理状况……太偏了,不好看,讲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无关物种起源……
没看完所以简短做个标记。
闷
伟人也是人。先驱不是那么好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