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阿佳妮的爱,对这个片子打分增加50%。
虽然美人已经肥了,但脸还是很漂亮的,看不出53岁的样子。
忽略别的,那鼻子,那眉眼,仍然是我心爱的女神阿佳妮啊!
画外音:可是,还是拜托你减下肥吧,5555555555(泪奔)片子的故事还是可以的,只是过分依赖了阿佳妮的演技,如果能增强下学生和其他人的部分,会增色不少。
法国在外国人眼里向来是自由的象征,可在片子里,“穿裙子”居然成了一个问题?
这似乎是个可笑的问题,也许外人真的难以理解当地的民族矛盾。
片中那个女督察的话令我感慨,她说,(大意是)女人争取了一个世纪才有了穿裤子的权利,她(指阿佳妮)却要求政府设立一个”裙装节“。
只是,所谓”女权“真的就只是穿上裤子像她一样跻身于权力阶层吗?
穿裤子的就是正经女孩,穿裙子上学上班的是婊子,这何尝不是男权对女性自由的又一种压迫呢?
我想,真正的自由和尊重应该是,无论女人穿的是裤子还是裙子,都能有以公正的眼光被看待的权利。
每个人都企图表达自己,学生们有学生的烦恼,老师有老师的烦恼,警察也有警察的烦恼,领导又有不同于他们的烦恼。
他们都如此聒噪和喋喋不休地阐述自己说话的权力,最后却变得谁也听不见谁,谁也不被别人所听见。
最后阿佳妮抱着杀了同学的学生,她要求的”记者“来了,她却什么也不想说了。
自由不是穿”裤子“还是穿”裙子“,自由就是自由,它不是任何形式上的表现。
荒诞吗?
在这样看似浪漫的名字下。
一开始以为女老师疯了,后来发现,原来每个人心里都隐忍着巨大的愤怒与悲伤,在这极有可能是地球磁场混乱的古怪一天里,出离理智,齐齐爆发。
谁也不能说这不是真实。
表面上看是特定场合下人的情感与精神失控,其实是法国的移民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酝酿已久,只差一点火星引燃。
看的时候,心理经历了“不可能,搞笑的吧”-“不明白...”-“好像有点儿明白了...”-“原来...”- “竟然还有这回事...”- “天啊..”等等几个阶段。
一步步牵着观众的心走,感觉这部电影的安排还是相当巧妙。
被结局震了一下,还没回过神儿。
待看字幕时才知道主角是Isabelle Adjani所演,竟然没认出来。
但这样略带神经质的角色,谁能比她好?
疯癫?
只因为我们太投入。
我本来以为这部片子会像它的标题一样轻松愉悦。
但是它实际给我的感受就像落了灰的擤鼻涕的纸团,杂糅凌乱又真实。
一个被欺压久了的教师在获得枪支之后的反抗。
她希望学生好好听她上课,希望学生好好读书,她为轮奸事件被害者主持正义,她希望有一个穿裙子的日子。
她甚至包庇学生。
她很善良却没有得到好的归宿。
当她提出穿裙子的日子的时候,我真的大颗大颗眼泪掉下来。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但是可以联想到有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是先辈用鲜血和抗争争破当时的枷锁才换来的。
还有一点是“曲线路径”,曲线路径也是体现进步的。
台词中“女性们抗争了几个世纪才穿上裤子,为什么又要穿回裙子呢?
”从裙子到裤子再到裙子,并不是说走回去了,而是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进步。
从“只能穿裙子”到“我们也要穿裤子”,到“我愿意穿裙子我也可以穿”。
做一个不恰当的类比,从“妇女节”到“女神节女王节”再到“妇女节”。
这一个曲线路径也是一种进步。
从最开始的定名,到因为一些刻板印象以及污名而影响其原意,可能是为了让更多人接纳这个节日而换了一种称呼(?
),到拒绝污名化,正视妇女节。
不能单纯看见开头和结尾是一样的,就觉得没有意义。
实际上,这个曲线也是蕴含着进步的。
这部电影太深刻,欧洲确实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法国意大利这么好的地方,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地方,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默克尔把德国也快要毁了,还是英国人老谋深算,看看脱欧后会有什么变化吧。
现在最想去反而是东欧这些难民都看不上的地方了……还不够140字么,写微博总嫌不够……
女神演的有点过,她还是适合演神经质、纤弱的女人,问题是这么神经质的女人早就被学校开了好不好。
公立学校的中年老师应该是健壮的,神经强悍的,气场小强的,她表现的完全像一个菜鸟,如果退回到41岁50kg的时候倒还能装一下20几岁的新人教师,现在只能感慨美人迟暮了。
本质上女神是类型化的演员,是绝世美女是才女无疑,但真正演的好的基本都是本色出演。
发胖以后可以考虑接拍类似shameless里monica那样的角色。
小演员们表现不错。
昨晚在星美正大看的,它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片。
场景很简单,但人物刻画很有力,戏剧矛盾冲突强烈。
伊莎贝拉·阿佳妮饰演的女老师,原先被那群少数裔(包括阿拉伯人,黑人,穆斯林)欺负,后来她在检查一个同学的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枪。
她持枪把学生当人质,强迫那些平时不够尊重她的学生听她上文学表演课。
当然,期间也有几次反复,学生也拿到过枪。
最后,她作为一个老师,没能控制好局面,还是有学生死了(被另外一个常受欺负的学生开枪射杀),她自己也被不知实情、突围进来的警察给毙了。
总体上,这是一个悲剧。
阿佳妮有些胖,但演这类神经质的角色,她还是很在行。
如果,每个人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多考虑一下问题,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隔阂产生,世界要和谐许多。
电影中,阿佳妮要警察通知新闻媒体,告诉教育部长,要在全国设立女子穿裙日。
女部长一开始以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说:女权运动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要强迫女人穿裙子。
后来观众们才了解,因为在少数穆斯林眼中,女人穿裙子是妓女的象征。
而作为一个专门招收贫穷的穆斯林子弟的法国公立学校,老师要设立这么一个日子,就是为了让原先受穆斯林歧视的其他裔族女子得到应该享有的尊敬和平等。
这部电影有着一个比较浪漫的名字,实际上它所表现得内容不仅和浪漫没有一点关联,相反可以说有些残酷。
影片以一所中学里所发生的暴力事件为切入点,探讨了学校教育的一些问题,然后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问题。
和大多数人相像的不一致的是,在这部影片里,暴力事件的主角竟然是老师,而且是一名柔弱的对工作负责的老师,这无形中就为影片定下了一个相当比较沉重的基调,而且,最终的结局也证明这恰恰是一出悲剧。
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完全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学生从女老师走进来对她的嘲笑开始,到课堂上肆无忌惮的说笑,说脏话,打闹,对老师的劝告置之不理,甚至还出现了毒品存在的暗示。
这种混乱的状态已经使人感到极度的不安,直到枪支的出现,将这个混乱的局面彻底推向失控。
女老师在极度的愤怒和痛苦中,终于情绪失控,走向爆发,开枪失手打伤了一名学生,并“挟持”屋内的十几名学生,酿成暴力事件。
在这里,老师已经完全处于被动的被学生无视甚至耻笑、侮辱的地位上,这种人格角色的巨大反差最终造成老师的情绪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
没有人会赞成老师的选择的方式,可是对于这种选择却只能报以怜惜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谴责。
这部电影里所反映出的老师地位和我们所了解的西方有些不同。
印象中,西方老师的地位相对应该是比较高的。
当然,影片所反映的区域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可是恰恰却反映了在民主平等思想已经成为普遍理念的地区,老师和学生地位的一种尴尬关系。
多年来,无论东方西方更多的强调教育关系中老师和学生地位的平等性,这也代表了社会进步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实际上,在教育中,这种地位的关系极度微妙,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难度。
就像民主的普及一样,还有可能带来所谓的“民主暴政”等问题。
在这部电影里,学生的态度就明显的表现出所谓“个性”的肆无忌惮的张扬,和极端的自我膨胀带来的极端的无秩序状态等。
这个貌似复杂的问题在电影一开始的老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就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体现。
学生嘲笑老师、在面对老师的斥责时,还指责老师不够尊重他们,可是老师回答就是反问“你不尊重别人,怎么叫别人尊重你”?
这个其实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恰恰却是难以回答的。
典型的代表了所谓的“尊重个性”和“平等待人”的口号背后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不是简单的对老师的指责和纠正所能解决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几天,恰恰刚刚看过林岭东在八十年代推出的一部名气不大的作品《学校风云》,虽然都知道香港的黑社会电影大多带有“童话”的色彩,不过这部电影里所反映的黑社会对于学校以及学生的影响还是触目惊心,令人不安。
影片中刘松仁饰演的男老师最终也是选择了“以暴制暴”的方式,也是因为被一系列令人难以容忍的事实一步步推向了情绪彻底崩溃和爆发的极点。
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年代就相差较远,其实却都反映了在社会复杂化的背景下对于学校和学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所处地位的尴尬和无助性,甚至最终还会在重重压力之下走向失控。
这也许是现代文明社会在所谓“师道不存”的背景下的一个悲哀吧。
出于本身对于教育的关注,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已经有这些影片里的影子在我们身边隐隐浮现,去年在网络所流传的一个北京某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上戏弄老师和其它恶行的视频引起社会的不小的反响,其实,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回到影片上来,其实本片没有过多的探讨学校教育的问题,而是在影片十分钟以后就将这起事件转入一起社会性的事件中去了。
警察、家长、记者闻风而来,甚至还惊动了高层。
这时候,导演的野心逐渐显露出来,将这一事件置于了一个更为广大的视野中去了。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这所学校和这些学生的不同特点:是一个由大量移民家庭组成的居民区内的一所学校。
学生里面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理念。
而这些不同,是造成学校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里,导演想要表达的理念才逐渐明朗:是社会悲剧造就了这出学校的悲剧。
看着那些家长在局势混乱的情况下还在互相指责,看着被困的那些学生在绝望时刻的互相责骂,我们还是意识到导演的表述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这个信仰不一致、肤色不一致的地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最本质的时刻表露出来,那就是相互排斥和敌对。
这种隐藏的排斥有时候就是一种仇恨,在某个特定的情形下会发泄出来,当年的希特勒就是利用的这种情绪,影片中最后的悲剧是一名学生开枪打死了另外一名学生,也是这种情绪酿造的悲剧,因为这也早已经超出老师失控的后果的范围,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想想电影《通天塔》里所表现出来的人类因不能通联造成的悲剧,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人类之间的因信仰肤色等等不同而相互敌对的悲剧表现得更为直观。
因该说,这部电影的立意是好的,可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如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有些失控。
在电影表现教育问题的开头上,却逐渐转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课题,将影片开始所创造的氛围逐渐淡化,却在后面不断地表现解决问题的种种细节,使得两个中心都变得模糊。
而且导演的想法过多,加入了学校的管理问题,男生女生直接的交往和对待“性”的处理问题,甚至还包括了救援警探的家庭婚姻问题等等。
当然,欧洲电影不同于好莱坞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细节上追求完美,可是这种相对混乱的表达还是使得本片前后出现表达上的脱节,稍显失控。
影片保持了欧洲电影的一贯节奏缓慢和以画面为中心的特质,较少音乐背景的辅助,即使是在一个封闭空间进行的戏,也没有拍成好莱坞式的紧张节奏和张力,反而是在采用不同话题的对话等方式来反映老师和学生的心态变化,影片节奏感不强,与欧洲电影的风格还是比较一致的。
电影的主演IsabelleAdjani是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演员,在这部影片中,她那稍微发福的身材与其以往的形象美女还是有一定距离,不过,倒是把一个压力之下情绪失控的老师愤怒、无助和最终的悔恨表达的比较到位,不失为一次实力的展示。
这更是一出精心构思的古典悲剧,虽然我对戏剧不是很了解,但这部电影充满了古典主义悲剧的色彩,一个场景,融入了各种冲突和心理挣扎的情节,处处都是戏剧性的,从受教育的少数族裔学生状况这样一个视角,探讨了种族冲突和自由意志在当下的变化。
“你以为你是上帝吗?
”当抗拒女主角的坏学生说出这句话时,我被震撼了,没有什么可以统治我们的意志,除了上帝。
女教师总是天真地想将那种普世价值带给她的学生,但是总是遇到挫折,没有人听她,这是什么造成的?
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这是社会状况的改变,不管是种族主义还是其他任何狭隘思想,一切都在改变
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将会看一部日韩的小清新电影,讲的是男女主角在年轻时如何生涩地相爱,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错过彼此,最后抱憾终生的故事。
然后,我发现自己的猜测,错的太离谱。
不过在故事的结尾,当女孩儿们都穿着裙子,把玫瑰扔进女主角的坟墓中时,那种看完一部日韩的小清新电影之后,忧伤遗憾又莫名地感觉心里缺了一块的情绪,竟然丝毫不差地出现了。
如果没有发生这个意外的故事,女主角大概会永远是那个平凡的索尼娅老师——不精致的发型,肥大又皱褶的西装外套,乏味的裙子,不会激起人欣赏欲望的粗跟长靴,以及整天气急败坏、略有些神经质地同那群难缠的学生发生争执。
就连据说是世界上最美语言的法语,从索尼娅老师口中说出的时候,都像是一条翕动着嘴巴的鱼,在水中不住“噗噜噗噜噗噜”地吐着泡泡。
这样平凡的人物,最是难以刻画的。
在每一个故事中,往往英雄会有英雄的样子,恶魔会有恶魔的样子,可是平凡的人,因为平凡,反而没有明确的形象。
就像是清炖豆腐,既非大甜,亦非大辣,或许人人都会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好吃。
当然,如果索尼娅老师一直这么平凡下去,这个故事就不会有进展了。
一把意外出现在课堂上的枪,激化了索尼娅老师与她的学生之间的矛盾。
在整个故事中,索尼娅老师都没有忘记自己老师的身份。
即使是在她刚把枪握在手里,近乎癫狂的状态下,她想做的事情也只是胁迫这些向来不听话的学生,认认真真听自己讲一节课。
之后她向警察提了诸多要求,为受伤的同学要一个急救箱,为女同学争取穿裙子上学的权力,为受到暴行的同学报案,但她都没有想过自己用枪挟持学生的这件事情该如何收场。
甚至,到后来,她决定为杀了人的同学替罪的时候,她都没有想过该如何自处。
终于,在她被枪击中之后,她白发苍苍的妈妈趴在她的尸体上哭的时候,她再也不是一个平凡的老师了,有的人把她看作恶魔,有的人把她看作杀人犯,然而,在少数的几个学生心中,她却成了一个令人伤感的英雄。
看到这个讲老师的故事,就很想说一句题外话。
我一直都认为老师是一个很可怕的职业。
因为,无论学生是十三四岁还是十七八岁,他们总会毕业离开,然后会有另一批十三四岁、十七八岁的学生到来,然后再离开。
学生们会永远是那样的青葱年纪,而身为老师的自己却一年一年垂垂老矣,那种感觉,就像把自己定格在了别人的青春里,眼睁睁看着自己一点一点地凋零。
我跟朋友说,时间是一件很残忍的东西,我很害怕有一天在自己身上看到它流淌过的痕迹,尤其是它只在我身上留下了痕迹,而我周围的一切仍然完美如初。
朋友跟我说,其实,当你害怕老去的时候,是不是,就证明你已经老了。
阿佳妮又出来拍电影了,这样一个性感得有点邪气的女子,烈焰红唇就是专为烘托她的成语,这个女子的个人气场凌驾于每一部影片之上,可以使每一部平庸之作变得不再平庸。
爱上阿佳妮如同爱上吗啡,欲罢不能。
《裙角飞扬的日子》是她安心相夫教子六年后的复出之作,2008年,她已经五十四岁,荧幕上的她发福了,脸部肌肉有些下坠,但就像王菲在《2046》中还能扮演少女一样,她们这样的女子,有种与生俱来的与世隔绝的气息,如古墓派的小龙女,有种永远不会衰老的气息。
无限迷恋阿佳妮,她那种混合着天真的性感和神秘的欲望的气质,在影坛真的是绝无仅有,和她象极的苏菲玛索只有她的前半部分——天真的性感。
从第一次在《罗丹的情人》中惊艳于这个骇世离俗得女子后,我看她所有的电影,从来没有失望过。
这绝对是部超乎想象的好电影,不光是阿佳妮的表演,导演的手法简洁清晰,对于法国移民这个社会问题的深层揭露,冷静而不矫情,在这点上,我们国家描述社会问题的电影即便现在稍稍少了点脸谱化,但那种畏畏缩缩又伪装多角度的浅薄,在这样的电影面前,完全可以毫不惭愧地接受“拙劣”这个logo。
和我们国家动辄烧钱上亿的大片不一样,整个电影场景简单到就是一个音乐教室和一个办公室,故事完全靠人物的表演来推进,却看得人紧张和充满悬疑。
这是法国一个很普通的移民学校,我看过很多关于法国的故事,法国人之对于全世界人民的态度,就和上海人之对于全中国一样,我们是阿拉法国人(上海人),你们这些下等人居然跑到我们这块地方混世界。
法国人对于美国这些经济大国的人民态度就和上海人对于深圳这些暴富省市人民态度一样,有钱是大爷呀,转过头啐一口,也就一土鳖。
不过法国人对于自己民族劣根性的揭露是远远超过上海人对于自己地域劣根性的揭露的,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描述法国人殖民越南人民的电影《印度支那》,对于法国殖民者的残暴的揭露那要以我们的民族特性来揣摩的话,准以为这电影是越南拍的,可那就是部法国片。
片中有一句台词,很能代表法国新移民的心声:“你们怎么这样对待我们,我们是畜生吗?
” 索尼娅·贝尔杰拉克——普通中学法语女教师,像往常一样穿着裙子走进教室,学校禁止女学生穿裙子上学,也不允许女教师穿裙子,这有勾引异性和有伤风化的嫌疑,事实上当我行我素的索尼娅经过学生走进教室的过程中,不断地被男生调侃和戏谑着,青春期男性那种随时引爆的荷尔蒙令人感觉到一种强奸的气息。
阿佳妮以其特有的神经质的气质把索尼娅的倔强和脆弱用眼神演绎得有随时爆裂的危险。
学生丝毫不把这名女教师放在眼里,作为移民平日在生活中受的歧视全都演化成校园中浓重的暴戾,他(她)们一边羞辱着女教师,一边又彼此羞辱和谩骂,羞辱和嘲笑。
索尼娅看到穆斯往自己的包里藏东西,上去抢,结果一把枪调出来上前干预,几人在争执中一支手枪从学生的书包里掉出。
争抢中索尼娅的情绪爆裂了,她用枪控制学生做人质,甚至伤了穆斯,然后上课,讲莫里哀的戏剧,只能用暴力才能控制这些学生,她想完成的仅仅是她的工作,上课,我要对我这位可爱的同行致敬,因为很多老师都经历过这种无法维持的课堂,有人就装聋作哑认了,有人就勃然大怒甩手走了,象这样用枪指着学生上课的老师真是太可爱了。
事件继续,穆斯假借晕厥,索尼娅上前看,被穆斯趁机掀翻在地,痛殴。
土耳其的移民女孩捡起枪指着穆斯,救回老师,然后给老师看了一段视频,她穿了裙子便被所有人认为是不三不四的女孩而被穆斯等一帮流氓理所当然地轮奸了。
接着,令一个瘦弱的男孩枪击了和穆斯一伙的那个坏小子。
这改变了后来的事件,索尼娅不放出学生,告诉警察自己杀了一个学生,将视频发到各电视台,要求与政府对话,要求建立“裙装日”,后来装作记者的警察用摄像机后的枪将她击毙。
影片最后是影片中唯一一点亮色,学生在索尼娅的墓前穿起裙子。
“裙装节”只是对政府凌驾于人权之上的对人性的冰冷压抑的一个控诉方式,这不仅仅是校园暴力,这代表整个社会的一种暴力,西方这几年的校园暴力都和移民有关,而制造暴力的土壤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漠视与排斥。
我们看了这部电影就可以指着法兰西的鼻子谩骂吗?
不是,我们整个人类的战争都源于无爱的自我膨胀的文化意识形态,我们要反观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存文化。
若从一个人消除自我膨胀感开始,多了,地球就渐渐成一个温暖的村落,这是不是乌托邦的幻觉,我觉得真是,但就是幻觉,我们也要像特蕾莎修女一样,从最小的事情做起,放下所有的自我感。
故事很简单,剧情很平淡,阿佳妮很迷人。在教育体制压迫下的学生和教师,每个人的心中都积累着无处宣泄的怒火,一把不知来源的手枪成为了事件的导火线,在一间密闭的教室中,人们相互猜疑、宣泄不满,象征权利的手枪被不断抢夺,只有拿到枪的人才有资格说话,这里俨然一个社会的缩影,写满了人性的罪恶与贪婪,映射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
國民影展:種族、教育、性別..想說的很多,但控制不住的情況下,就變得很破碎
女神还是那么的犀利!极具戏剧张力,不断的改变时局,老师是个好老师啊,但学生不是好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多问题,环境使然,社会使然,也是自己造就的悲剧,移民有那么多问题,在民主国家也不会过得太好,最后老师被警察杀了,实在太可惜!!!
看不下去…
不太喜欢
阿佳妮炉火纯青的表演,淋漓尽致演绎了一个被社会和制度步步紧逼的女老师。在这里感叹一下:岁月无情,曾经美的不可方物阿佳妮,现如今的成了一个臃肿的老女人,真是无限伤感。爱情对女人真的很重要。曾经和刘易斯在一起时的风华与魅力,全然被生活消磨掉,剩下的竟是一地苍老和黯然神伤,各种无奈和可惜尽在不言中啊。虽然阿佳妮老了,不过风韵犹存,演技一如既往,这部看似并不出彩的电影,在她的演绎下,变得不同凡响,若不是阿佳妮这部电影应该也不会如此令我惊叹了。演过各种奇幻女子的她,在这里化身为一个法国女老师,在本土拍的电影,说着法语,还真是有不一般的感觉,风味甚好。为阿佳妮➕一星。
啊居然是阿佳妮,完全没有认出来,岁月对美人太残忍了。立意是上乘,角度也很新,很像舞台剧,可惜了还不够深刻,戏剧张力不够大。
镜子般的电影 剧本极佳 有些拖沓
这片竟然没有八分以上。。我去啊。希望更多人看到这电影,对于一个当老师的人来说,想说一句话。不知道要发生多少悲剧,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每一个人才能明白,要想生活在更美好的未来,需要每一个人一起努力啊!
男权社会你还想怎样?
阿佳妮如此发福!
首先,影片里的警察皆傻逼;其次,自己如果决定要孩子那一定要好好养,不要生下来祸害人间;再者,女性独立这个问题真可怕。
边缘化和laicite,沉重的喘不过气的题材。
法国人的脑洞确实,开始觉得通过剧情看得出法国人对不同种族的态度还是非常开明,后面就有些不可理喻了,很夸张的结局,感觉不真实
影片通过一起劫持事件表达了民众对法国社会的不满,种族歧视,信仰差异,以及最基础的尊重问题都在一间密闭的教室里互相碰撞,枪作为权力的象征在片中成为了发声的工具,人们不得不利用暴力来获得关注,这也是社会之所以动荡的原因。P.S 阿佳妮虽然壮硕了许多,演技倒还是一如既往的精湛。
在这个冷酷的世界要让别人懂你是要多么难以企及。
隐喻之裙,随风飞扬
减一星是因为,我还是希望以后别看到这样的片子。
靠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想要改变社会问题是行不通的,最后也只能酿成悲剧。也许酿成了悲剧才会引起重视,可那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巨蟹座很适合演这种角色,对于阿佳妮始终喜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