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误杀3的初衷是误杀1很好看,从电影院走出来就比较后悔,熟悉的多重剧情反转,东南亚神佛,隐喻等一系列符号,如果说误杀1的精彩在于反转的未知性,以及不可预料性,那误杀3就是大家对这个系列太熟悉了,如果你看过沉默的真相,那么整个故事结构以及多重剧情反转没有新意,且在预料之中,糊弄玄虚的气氛烘托,俗套的剧情,误杀系列应该有新的更新,而不是换汤不换药。
疑问:1,一个从小就因为生存开始拐卖孩子的人,是怎么敢和高层警长发生正面对抗的。
从来都是利己的人能转性?
2,段演一个刚开始谄媚的人太别扭,他的形象到像是一个神探。
后来虽然反转,但是真的很怪3,男主的朋友,到处扔炸弹,这个人如果看悬疑剧的话真的太熟悉了,这人角色形象太正面,太深入人心了,真的不像从小从狼窝里长起来的,他比正派都正派。
4,刘亚瑟那个角色也是没有正面镜头,还在开店的时候还是挺好看的,一到在房间里打电话说话看的好难受,很尬5,佟丽娅演的太淡定了,感觉有点假,从她开始捉迷藏我就知道她也有份。
6,剧情真的太俗套了,配乐故弄玄虚。
章鱼为了繁衍后代会弃己躯壳,人贩子却在炸药遥控前选择牺牲孩子保全自身。
佛珠染上鲜血,皈依沦为亵渎,浴佛也是浴血,人间也是地狱。
二氧化碳路捂住了多少孩子的呼吸,619轮船是运输孤儿尸骸的灵车,那片海域成为了埋葬真相的墓地,那所福利院是吞噬天下家庭福利的黑洞。
电影与《重生》全面撞题,甚至最后的反转也如出一辙,但《误杀3》既没有《重生》激战斗殴的爽感,也没有系列前作的悬疑感,反转可以轻松猜出,剧情可以无脑破解,味同嚼蜡。
《误杀》系列是靠肖央撑起来的,但这部的肖央仿佛刚从《浴火之路》过来,演得程式化,几乎没有角色代入感,有些失望。
《误杀》系列(或者说东南亚犯罪系列)一部比一部烂,趁早收手吧。
误杀3 (2024)6.12024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悬疑 犯罪 / 甘剑宇 / 肖央 佟丽娅
看完《误杀3》的第一感受,是“我错了,我忏悔,我不应该批评前两部都翻拍。
”抱着“误杀”这棵摇钱树,陈思诚肯定不会停手,那就拜托下一部还是买版权翻拍吧。
我不讨厌陈思诚,我曾旗帜鲜明的支持《解密》;我也不讨厌他的商业片,整个“唐探”系列都很好,不但在推理喜剧赛道开辟出一条路,还引领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我也不反对翻拍,《误杀》第一部就很好,不但剧情扎实,演员们的表演也都很扎实、很有信念感。
但就如标题所写,《误杀3》真的是又毒又烂。
先说《误杀3》为什么“毒”。
毒一方面指的恶毒,用人口贩卖当幌子、用爱泼斯坦当噱头、用孩子被拐走之痛和重口画面撩拨观众的神经,营造扭曲变态的爽感。
这种呈现方式,和陈思诚团队打造的《默杀》如出一辙。
这是赤裸裸的消费儿童拐卖这一议题,也借爱泼斯坦成功上了热搜,尽管片尾出现了有关儿童拐卖的数据统计,但电影本身有什么社会意义呢?
一点都没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故事、是赚钱的商品,打造一个利用孩子让人持续揪心的故事。
不过,主创团队应该是吸取了《默杀》因为将镜头对准受害人所引来的非议,所以这一次有所收敛,电影里没有给出儿童受害的镜头。
另一方面是字面意义的毒,电影看完生理不适。
《误杀3》的制作要比前两部降级很多,置景简单、美术粗糙、画面阴间,就连最终的混音也不好,各种突兀吊诡的音效不断响起,音乐和对白有毛刺,我经常在同一个影厅看电影,能确定不是影院喇叭的问题。
全片都很压抑,前期积攒在胸口的恶气,最后也没能呼出来,那声没有画面的枪响,压着最终出来的片名,这种开放式结局有什么意义呢?
莫非这么个破故事还要延续下去?
生理不适还因为电影在主题表达和价值观引导上的偏差。
在这里还要再提一下《默杀》,二者是一样的,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全员恶人,好人都死绝了。
电影里也就张榕蓉一个算好人吧,可惜死的太早。
剩下的角色都是在仇恨的驱使下游走在道德边缘。
比如刘雅瑟饰演的雅音其实一点也不高尚,她还不是眼看着仇人咽气、借坏人之手除掉仇家,这么做和恶人没有任何区别。
同题材电影所具有的爽感,是因为故事走线要从黑暗走向光明,正义终究战胜邪恶。
但《误杀3》没有,电影打造了一个简陋的人性迷宫,可最终没给观众一个出口,就这么压抑、恶心到结尾。
再说《误杀3》烂在哪。
首先烂在剧本投机取巧、避重就轻、对明显的漏洞视而不见。
《误杀3》没有任何推理的成分,这不是逻辑缜密、烧脑的电影,创作手法的逻辑是先写出来一个简单的犯罪故事,然后倒过来演给观众看,通过打乱叙事顺序、隐藏重要细节的方式来营造所谓的反转和烧脑。
细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电影开篇就交代了肖央饰演的富商郑炳睿女儿被绑架,这其实是整个故事的“果”,接下来再借寻找女儿下落这条线,慢慢道出整个案件的“因”。
所以100分钟看完之后,会觉得电影逻辑简单、叙事空洞,没有烧脑,所谓的反转也不过是利用剪辑完成的强行反转。
说投机取巧,是因为编剧实在没有能力拍一个精彩的探案、缉凶的故事,所以避重就轻的将剧情放在能撩拨观众神经的救女儿这件事儿上,但如何追查线索、确定以高捷饰演的达蒙为首的整个犯罪集团的?
没有交代,只放在了段奕宏的板报上。
其次烂在本就简单的剧情,剧本也不够扎实,漏洞很多,其中非常明显的三大漏洞,编剧陈思诚和导演甘剑宇也视而不见。
一个漏洞是“二氧化碳路”,这是为了渲染残忍而强行设置、罔顾事实的明显漏洞,都什么年代了,还说汽车的车厢会没有氧气令人窒息?
就算车厢没有氧气,运货还可以理解,装人难道就不会稍稍改装一下?
哪怕是用钻头打两个孔也不至于吧?
这种为了圆剧情而想当然的设定,真是让人无语。
第二个漏洞是为啥不直接杀掉?
高捷饰演的达蒙,他要枪有枪、要人有人,儿子救回来之后他没有任何顾忌,此时郑炳睿和预告直播的老师和孩子就是能让他身败名裂、被法律制裁的定时炸弹。
这种坏人杀人如麻,他第一选择就是把威胁他的人干掉。
所以那段看似高明的“轮船难题”的设计,根本就不成立,达蒙有必要让郑炳睿选择吗?
根本就不用,先比他按下炸弹按钮,然后再一枪爆头,甚至剧情都走不到这,正常来说,当达蒙找回儿子,第一时间就应该是下令将郑炳睿乱枪射死。
第三个漏洞是电影里直播的呈现,完全不符合事实逻辑。
《误杀3》还是虚构了国家和地点,但你拍的是人间的事儿吧?
犯罪现场从来都不封锁,记者想进就进,都要直播了警方完全不去追查直播源在哪,先不说找得到找不到,而是根本就没找。
后面提到了不断尝试切断直播信号,但马上就会换其他账号直播,根本封不过来,但倒计时10分钟可是一直打在公屏上,这个信号怎么就没切掉过?
电影里的一切设定,都是为了设定而设定,根本不花心思让背后的逻辑成立。
第三,烂在表演。
还是忍不住说一下《误杀》第一部,小人物被逼到极端的困境,那时的肖央,和警察局里的陈冲,贡献了多少表演上的高光时刻?
到了这一部,应该是受剧本和简陋的片场影响,全员划水、全员不在状态、全员都仿佛是赶着拍完收工拿钱下班。
肖央乏善可陈,他始终保持一个情绪状态,从头到尾。
佟丽娅饰演的老师身份揭示前后一个样,都是温婉美丽的白莲花。
最好笑的是王龙正,在电影里全程打酱油,他这个角色换个人形立牌上去没什么影响。
王龙正只是好笑,而段奕宏和高捷,我真担心俩人会绷不住笑场。
这二位可是实打实的戏骨,但在这部戏里真的没入戏,也没有信念感,段奕宏像走错片场了,高捷则全程情绪都不太对,一直在装模作样。
戏份不多的尹子维,最后一场和段奕宏的对手戏,如果没看错的话他真的是笑出来了。
最可气的是,本来电影市场就不景气,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易烊千玺的《小小的我》真的要比《误杀3》好看很多,但排片还是被《误杀3》压着打,不过好在上座率高不少,相信后面会拉开差距。
要说《小小的我》商业性差,排片低也说得过去,但商业性更强、更好看的《误判》排片占比只有9.5%,差不多只有《误杀3》的三分之一,怎么好电影就这么受排挤、这么不受待见呢?
希望影院能擦亮眼睛,多给好片场次,《误杀3》这种东西,就不要浪费放映资源了。
陈油腻的片子总是不会在“解密”环节把真相一锅端出,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而且每次都能关注热点事件,这次更是隐喻了萝莉岛。
悬疑一步步揭开,其呈现过程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层层揭露,他承认做过坏事,但企图盖个庙就洗清一切,久而久之连他自己都忘了曾经坏成那样,需要别人提醒着来。。。
整体套路和《消失》类似,一群受害者布了一个很大的局,震撼度可看性不错,即便很多片段都是我小学里听说过的,但通过镜头语言表现出来,感觉更残忍更真实了。
故事结局不论是司法公益层面还是社会舆论层面,都符合普世观念,所以劝人为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
但影片中强调好多次的“报应”也值得一提,你相信报应么?
我信!
你相信人会变么?
我不信!
你曾经犯过的错、造过的孽、逞过的口舌,肯定也必须有了结,即便我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即便我蠢顿懦弱不善计较,主宰我命运的神也不会放过你……如果,万一,神开了小差,那就以暴制暴!
所以影片最后是爸爸死了还是女儿死了?
文 / 龙伟平“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商品。
”这是《误杀3》的里的一句台词。
跟《误杀1》里面李维杰老婆阿玉对女警察局长拉韫说“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误杀1》里,被权贵凌辱的孩子是孩子,凌辱别人孩子的孩子是禽兽。
《误杀3》里,正常长大的孩子是孩子,被人贩子拐卖的孩子是商品。
回到电影本身,整个《误杀》系列都是由“孩子”牵扯出的故事,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这世间最颠扑不破的纽带,为了孩子,父母可以成为一切。
《误杀3》里,对孩子的定义更加庞大,故事的核心,是一群被跨国组织拐卖作为商品交易而被残忍对待甚至失去生命的孩子。
故事开始,身价几十亿的富商郑炳睿的女儿被绑架,警察介入进来后发现,这是一起熟人作案,而嫌疑人就是郑炳睿别墅里的园丁阿卢和总是来找他的神秘人施福安。
绑匪打来电话,索要一个亿的赎金。
为了救女儿婷婷,郑炳睿决心拿赎金去救人。
就是从这里开始,他开始被绑匪牵着鼻子走。
故事情节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由一起普通的绑架案变成了一起让大众都猜不透的社会事件。
1亿赎金+现场直播+直播问答,这是绑匪提的要求,答错或不答,他女儿都要死。
被捏住软肋的郑炳睿只能按照绑匪的要求去做......追查到最后,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一家已经荒废的儿童福利院。
这家儿童福利院,是所有罪恶的开始。
原来,身为亿万富豪的郑炳睿,他的童年时期就是在这家福利院度过的。
只不过跟大家想象中和谐幸福的福利院不同,这是一家“吃人”的福利院,它的背后,藏着一伙跨国倒卖孩子的组织的身影,福利院只是他们面向社会大众的招牌。
所有被拐卖进福利院的孩子,长得漂亮的被送去私人海岛。
身体有瑕疵的孩子,则会被砍断手脚,沦为犯罪份子赚钱的工具......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了之前新闻报道的一起真实事件:2011年《新世纪》周刊报道,仅仅因欠缴“社会抚养费”,数以十计的邵阳儿童就此被强行抱离生父母、养父母,被计生部门统一改姓“邵”送进福利院,有的被远渡重洋送到国外。
报道显示,当地计生部门和福利院存在明显的联动关系。
计生部门把小孩“没收”上来之后,送到福利院,并在此通过文件造假就把这些孩子“漂白”成弃儿,这些“弃儿”被领养后,福利机构获得巨额补助。
电影里的福利院更加险恶,男主郑炳睿就是在这样鱼龙混杂,险象环生的地方长大的。
为了活下去,他把自己从一只兔子,逼成了一条毒蛇。
从一个流浪孤儿,到最后变成了万人瞩目的万亿富豪。
然而这一切真的没有报应吗?
人会因为功成名就之后,就可以彻底洗白吗?
这个故事里,好人一直在扮演坏人,而坏人又一直在扮演好人。
让一切善恶颠倒的原因,只是因为推翻黑暗寻求真相的代价太大。
23个孩子在海轮上爆炸身亡,23个家庭支离破碎,而真相就被几页报告和几张新闻掩盖。
从福利院,到行拐的人,到权贵的遮掩......罪恶的链条铺天盖地,令人窒息。
失去孩子的家长,每天活在地狱里,还要接受被愚弄的真相。
而作恶的人却节节高升,财源广进。
这让我想起那句俚语:“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
其实整个《误杀》系列一直代表着国产悬疑片“商业和影响力”的顶层。
看完《误杀3》除了对复仇的父母和层层反转的真相印象深刻以外,还对这个系列的主演肖央饰演的父亲角色印象格外深刻。
不管是第一部里为孩子筹谋布局的高智商父亲形象,还是第二部里为了救孩子不顾一切的勇者形象,都让人眼前一亮。
第三部里,这个父亲的形象坍塌了,父爱表皮下是早已拿灵魂交换生机的核,这层颇具解构意味的设置非常出彩。
除了肖央,佟丽娅饰演的李慧萍,展现出母亲的坚定与脆弱;段奕宏饰演的警察张景贤为妻子和正义复仇的决心和牺牲;刘雅瑟饰演的雅音在失去孩子后的失落和癫狂,都很有代入感。
从失去至爱,到接受现实,再到不顾一切去反击,他们的表演令人动容,让每个有孩子的父母,都为之一颤。
除了以上种种,《误杀3》里还有一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神像。
整座城市到处都是神像,男主郑炳睿信神佛,修建寺庙还做慈善,那个拐卖孩子的女人贩子家里也供奉着神像......在一座满是神佛的城市,却有数不清的罪恶滋生,有数不清的好人被迫害,还有比这更讽刺的吗?
那些作恶的人供神,到底是想求得神的保佑,还是想求得内心的安宁呢?
如果真的有神,神最先惩罚的人应该就是他们吧?
而如果没有神,那么就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让无辜孩子的父母化身成神,去布下迟来的报应吧。
(原创影评,转载请联系作者:龙伟平)
7分。
完成度较高,反转也不少,陈思诚团队搞商业片剧本有一套。
大框架和阮经天主演的《重生》差不多,都是一群受害者组成复仇联盟,以身入局,接近作恶的目标人物。
本片的坏人富商(肖央)和安全署长(高捷)都是人贩子,谁更坏?
似乎富商更坏,为了救女儿,亲手杀死两个人。
更为了自保,敢引爆女儿、女儿的老师(佟丽娅)被困的船,虽然真实情况是两个人并不在那个船中。
619事件炸死那么多走私的儿童,富商把锅甩给安全署长,然而儿童真实死亡原因是富商开车逃脱追捕,不小心憋死了他们。
警方负责人(段奕宏)的孕妻牵扯此案,也被安全署长灭口。
他为了揭示真相,联合619事件的家属做局,接近富商和安全署长。
他通过暗中直播与自我牺牲,挖出了两个坏人的老底,拿到了铁证。
最后,一个家属枪响,是打在了富商身上,还是他女儿身上。
没有交待,这是个开放式结局。
不管怎样,正如他说,“这是报应”。
对比第二部感觉还是有进步的,虽然还是很多原班人马,但是肖央不再是正义,李子维不是大反派的设定,让故事有了新鲜感。
拐卖绑架儿童这个主题放在混乱的东南亚也是设定的还可以,整体演技还不错,就是女主的身份太早就让人觉得有问题,肯定不是单纯的后妈人设。
主题表达的也没问题,很多受害人齐聚一起的悲伤,很容易引起共鸣。
李诚儒老师的“如鲠在喉、如坐针毡、如芒刺背”的含金量还在上升,每次看烂片都无比贴切。
其实看到csc的片子都能猜出七八,无非就是各种模仿、抄袭、缝合的离谱逆天剧情,但是不看又无法客观评价,看了真的是会无语到笑出声,本片完美符合“东南亚犯罪片电影宇宙”的所有特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乱七八糟的逻辑,浮夸生硬的反转,虚伪的同情,情绪氛围全靠莫名其妙无比吵闹的配乐烘托,还恬不知耻的宣称纯原创,那确实,人家原版《误杀瞒天记》就拍了两部你也没得抄了呀,合着抄袭自己的片子就不算抄啊?
整个就是《消失的她》➕《重生》,马浴柯看到一定笑死了,自己拍的这么烂的片子居然被c大才子看中缝合了过去,最恶心的是把萝莉岛事件也加进来了,为了噱头为了热点什么都拍都蹭,他恶心观众一直可以的。
整部电影简直就是套路大杂烩,整体布局和《消失的她》如出一辙,一个最开始以受害者形象出现的男主最后被证明是恶魔,中间加上点题的“误杀”因素,时不时出现整个唐探+误杀系列不断出现的佛教因果报应元素,然后经每个人描述出却完全不同几重反转的真相,最后再是恶有恶报的结尾。
这就是“陈氏”悬疑的典型风格了,只是这种方便的风格用多了,作为观众应该都有点审美疲劳了,《唐探前传》王宝强恶搞的造型一出,联想到唐探二三部的质量,我为陈导的春节档票房担忧。
《误杀3》的最大问题在于,看似聚焦儿童拐卖这样的严肃社会议题,实则是资本驱动的“类型片拼贴”。
从故事结构到情节设计,影片处处迎合市场对“悬疑+反转”的惯性期待,呈现出一种公式化、机械化的叙事模式。
这种类型片的生产逻辑早已固化,从《误杀》《消失的她》到《孤注一掷》,都在重复类似的套路:制造危机感、揭露所谓的社会问题,再通过一个强行反转并且不符合逻辑的结局解释之前的一切,然后混剪一首歌曲,再加一个新反转——仿佛多加几个反转就能让故事显得“高明”。
然而在《误杀3》中,这些反转缺乏足够的铺垫,逻辑生硬,节奏割裂,更像是用AI拼凑出的剧本,为反转而反转。
更荒谬的是影片结尾的“章鱼隐喻”。
导演试图用“章鱼断臂”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并象征犯罪网络的多头操控,暗示绑架链条的复杂性和难以根除的系统性问题。
但这个隐喻的呈现停留在表面,没有任何深度或实际意义。
最终,绑架链条虽被摧毁,社会问题却毫无解答,影片看似对社会问题有所关怀,但实际上只是空洞的表演,甚至连表演本身都显得拙劣。
影片的表演同样令人出戏,几乎每个演员都像在演各自的电影,缺乏统一的节奏和氛围。
段奕宏的表演带着强烈的舞台腔,仿佛随时准备朝观众鞠躬谢幕。
他一本正经地念着台词,语调严肃到过火,导致影院里观众频频在不该笑的地方发笑。
而男女主演之间毫无化学反应,情感推动力几乎为零,所有的情绪戏都停留在表面的“摆拍”。
更离谱的是港台演员的浮夸表演,尤其是反派角色,像是直接从漫画电影里走出来的卡通反派,与影片试图讲述的社会议题完全割裂。
更灾难性的则是片中的外籍演员和英文台词。
影片中的英文对白明显是用翻译软件生成的,发音错误百出,字幕和台词经常对不上。
这种“Google翻译”式的对白不仅削弱了影片的可信度,还进一步强化了割裂感,让原本应该令人不安的剧情变得滑稽不堪,仿佛在看一部恶搞电影。
影片的剪辑和配乐则进一步放大了这些问题。
剪辑节奏混乱,情节衔接生硬,很多段落的转场没有任何逻辑,配乐过于煽情和用力过猛,像是在用声音强行控制观众的情绪。
这种“过度包装”让观众的情感体验严重失衡,反而更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场“类型片工业流水线”的产品。
如今,国产类型片越来越依赖于这类“社会问题剧”的生产模式,但这些影片对现实问题的影响微乎其微。
《误杀3》的问题在于,它既不是真正的悬疑片,也不是一部严肃的社会问题片。
它试图在商业娱乐与社会关怀之间寻找平衡,但在两者之间都未能站稳脚跟,故事缺乏足够的悬念支撑,所谓的社会议题也只是浅层的噱头装饰。
真正有力量的电影,不是这些流水线生产的类型片拼贴,而是那些能够触及人心、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的作品。
而这种力量,来自于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真诚关怀和深刻洞察,而不是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消费观众的恐惧与情绪。
系列走到第三部,自然需要提供一些改变来重新注入活力。因此在这里有肖央角色设定上的改变,多少打破了近来了近来影视形象上可能给人的重复之感。同样,在现实世界热门时事话题可以与故事里的对应,也让它有了另层意义。
剥洋葱般的结构将主角的身份动机层层剥离,情节紧凑,没想到一些以为是bug的内容也有伏笔和反转,犯罪悬疑观感绝佳。全片紧扣着“误”,有时候所见并非真实,每个人的身份并不都是“我以为”,都带有秘密设计。一部解气解压的复仇爽片,所有情绪在最后得到了释放。
还是老问题,对陈思诚的恶意太大了,于情于理这部片子比第二部好太多了,可是评分却如此不真实。仁者见仁吧,到底一颗什么样的子弹才算正中眉心?我想还是没有打到郑秉锐的心头上,没有真正意义上杀死他的心,他心中最重要的东西还是没有被击碎!女儿如果是他最重要的东西,他也不会按下遥控器,钱也不是,地位也不是,什么都不是。那真正复仇要打碎的是什么?郑秉锐自己都不知道,自然复仇也就不没有达到最强效果!
这不就是马浴柯的《重生》吗?csc你连这么近的剧本都要抄?而且重生剧情也就那样,但多烂也不是你抄的理由。而且也有《消失的她》一样的套路,自己抄自己。更别说连电影名都不是自己的😅剧情依旧是老三样:东南亚背景、勾史反转、死人音效。咱就是说,一点点的创新都没有吗?那些说反转比其他作品好的,废话,受害者联盟和《重生》简直是一模一样!
看开头就知道佟丽娅参与了绑架。最后的反转还可以。希望最终一枪结果了孩子,不是没有人性,是因果轮回!
好家伙,陈思成把《消失的她》的套路又用了一遍!本来想四星,因此降一星,不过节奏蛮紧凑的。
是不是只要是中国人拍的电影就必须要踩?就好比打不了洋人,我难道还不敢打自己人一个道理。剧情,反转,选角色,叙述都非常工整和逻辑正常,真的就只有6.2分么???难道阿三的因果报应不是抄袭和借鉴么?怎么连个阿三的片子都给那么高的分数,连阿三都要舔么???我真的很不理解……
... 真TM的难看呀
可以一开始就猜出来 肖央是反角。#20250404
各位B站颁奖区UP主的“金菊花”“金抹布”“金骡子”们还是颁得太早了。本片完美符合“东南亚犯罪宇宙”电影的所有特质,虽然名字叫“误杀3”,但大概是过不了查重的:紧凑的“爆点”,夸张的配乐,刻板的人物,黄绿的阴间滤镜,狗屁不通的逻辑,浮夸虚假的反转,以及对弱势群体的虚伪共情,共同演出一场猎取最廉价快感的杂耍。
用一大堆音乐和慢镜头堆砌情绪,像是生怕你闻不到炒饭香的外卖摊子。
1.0。全程如坐针毡,到底谁教的这样拍电影的?时不时来个刺耳的噪音,隔两三分钟就要人物摆出死了父母般的表情,没见过这样强行操纵观众情绪的,电影节奏已经被玩坏了啊。如此煎熬的观影体验,依然不能掩盖叙事的简陋,但凡出现新的人物,马上就开始前情回顾,只要情节到了转折点,下个场景必然给你搞大揭秘,你拍走近科学呢?当然国产电影的标配大反转是必不可少的,我都习惯了把前面的情节反着看,果然最后不负众望来坨大的。
只要你看过1000部电影 你就知道陈思诚要拍什么
“步步紧逼,不可回头”的故事模式,一场绑架案牵扯出不为人知的往事,也是对人性与罪恶的挖掘。前半段给观众看的是“明牌”,紧凑情节为主心理冲击为辅,主角不断颠覆表面形象的存在,但还通过口述和回顾,在修正着自己不堪的过去,有种“我想做个好人”的感觉;后半段的“暗牌”,就是正反双方的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逼迫隐藏其中的恶魔主动曝光了自己的真相。最后口述的真相,扣题“误杀”这个片名,但是否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结局已经无法改变,人物形象早已公之于众。结尾枪声后的黑屏,报应循环。
个人觉得,和达蒙局长对峙那里,如果再拿出一颗糖(服从性测试)是否得到了更大闭环?彻底呈现人的自私和黑暗。
不错,肖央难得一黑到底没整尴尬的洗白,(说真的,有时候用“我没的选”给自己辩护的人,其实都是为自己的本性找借口)段宏毅戏份少没太大发挥,表演老师和食杂店母亲的演出可圈可点,尤其是一个剪短头发,一个穿一袭黑衣之后……爽。结尾还算点睛,“误杀”,源于“报应”,而导致最后那一枪的,正是一群被他们视为商品的孩子们……
反转反转再反转,悬念迭起,真相不看到最后猜不到故事的最终走向。电影延续了该系列一以贯之的“父(母)爱”的主题,加以对儿童拐卖这一社会议题,让电影在商业元素基础上更兼具几分现实主义特色。孩子既是家长的软肋,也是他们的铠甲,千万不要忽视父母爱子之心。
陈思诚要干的事情不好说呀
(剧透慎看)陈思诚的电影依旧是缝合,可以看到《怒潮》中的受害者家属复仇联盟、《窃听风云二》中的舍身入局,甚至还有《蝙蝠侠:黑暗骑士》里考验人性的双船引爆简化版。肖央没有经受住人性考验,为了活命炸死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最后在歹徒开枪的时候又要扑过去?
编剧仿佛是写剧本杀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