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段的戏中戏里,男人与街边偶遇的曾经女同学坠入爱河。
事实是男人早就爱上了女人,可当时女人有男友,所以这份迟到的爱如今才来,但他们却在游戏般的吃药自杀同归于尽行动中闹出笑话。
男人从医院打着吊瓶打车回家的画面叫人忍俊不禁,而回到家面对母亲的严厉指责和哥哥的耳光似乎让男人再次有了自杀冲动,拔出针头,扬长而去。
此刻,戏中戏嘎然而止,真正的男主金东秀出场,原来刚才的戏中戏是金东秀在影院看的一部电影,电影导演是金过去的一个朋友,而金也是一个导演,不过是一个失意颓废的导演。
而电影里的自杀戏码正是金曾经真实干过的事情,所以他怀疑朋友窃取了他的“知识产权”。
而后金偶遇了朋友电影里的主演,也就是电影里和男人一起吞药自杀的女主崔英实,这里不由让我想到了同是金相庆主演的《生活的发现》,同样是跟踪,同样是有关同归于尽的话语,只是本片里金更加猥琐........洪尚秀作品里的男人跋山涉水、千言万语最后都会融化于那一炮中。
洪尚秀的尴尬美学在金与老同学以及同学聚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为冷,金把自己的围巾送给同学的女儿戴,可是在下车离开时,又强行将送给别人的围巾要了回来,惹得老同学让他赶紧关车门离开,这样的分别场景与他们刚见面时的状态大相径庭。
而在晚上的聚餐上,曾经的同学再三强调他不要喝醉了,结果金就刻意摆出一副喝醉酒耍无赖的样子让一桌子人难堪……他就像一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甚至故意挑衅常规的局外人,唯一想做的就是和女演员崔英实来一炮。
金和崔在吃饭时,金表示她主演的电影故事的原型来自于自己,但催表示很多人看电影都会觉得影片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最在乎自己,尤其一个忧郁的人,更容易也更喜欢寻找共鸣,而电影里的角色往往就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催会对金说你并没有看懂那部电影。
两人的炮战如期而至,金最在意的却是为何催的身上没有别人传言的伤疤。
当然,有没有伤疤只是炮战的附加节目,最重要的还是射精的那几秒。
洪尚秀的电影里,女人经常扮演了更加理性和善于跳脱出来的角色,比如一夜情就是一夜情,过后好聚好散,不多打扰,而男人则成为了跟屁虫。
就像做爱时,金不断说着我爱你,而崔则一个劲的说慢点.......
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是痛苦的,同时也是悲哀的。
痛苦在于无人能理解这种源自内心的虚拟世界,悲哀在于这样的人往往在现实中是无助的,没有人能给予他在现实中一点点的温暖,于是,他只能将自己的额期待倾注于虚拟世界。
幻想着别人有朝一日能走进自己的世界,且对于自己的世界很是认同和理解,最终在梦碎的时候,这种痛苦就会更加残酷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就是这种痛苦。
《剧场前》营造了一个戏中戏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新奇,新奇的是这个概念之下,片中的主人公的世界。
这里的世界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种不一样的世界交织在一起,并没有人能很好地区分,当我们逐渐的沉浸在剧情当中的时候,也会跟主人公一样分不清,辩不明。
怀才不遇的导演金东秀做梦都想着自己能在电影领域获得非凡的成就,然而现实却如同一个随时随地都会醒来的梦一样困扰着他,金东秀只能每天徘徊在剧场前看着别人的作品一部一部的上演而自己苦苦追求而不可得。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某一部电影中的主角崔英实。
崔英实在影片中饰演的是一个想要陪同自己心爱的人去自杀的女人,金东秀对于这样的女人很是向往,他认为崔英实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女人。
于是,他跟随着崔英实,想要结识。
在一个导演的聚会中,金东秀终于结识了崔英实,且两个人发生了肉体上的纠缠,就在金东秀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电影中梦寐以求的生活的时候,崔英实适时的终止了这种关系,金东秀再一次的跌落到了生活的谷底,他渐渐的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拟了。
这是一场期待与现实之间的斗争,这样的斗争力量太过于悬殊,以至于期待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失败,自己就已经失败了。
金东秀的情绪低落来源于自己对于未来的某种期待是不切实际的。
幻想着能在电影领域有所成就的他却在现实中目睹着或者说是目送着一个又一个的身边人功成名就。
这种严酷的对照之下,金东秀看似有着一种孤傲的气节,实际上已经在内心中表达了对于别人的成功的嫉妒千百遍。
金东秀能在崔英实面前坦言自己嫉妒自己的学长,他在内心深处一个人的时候就已经将这种嫉妒进行了上百遍,上千遍。
然而心态不过是心态,期待的心态在变为现实之前总是要经历挣扎的,但是这种挣扎并不意味着期待的生活会在现实中呈现,或者说实现。
然而金东秀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生存。
理想的生活并没有到来,因此,他只能将自己的期待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当这种梦想不断地冲击着金东秀的生活的时候,金东秀对于生活的厌恶就愈演愈烈了。
崔英实不过是一个虚拟的形象,金东秀喜欢的也是崔英实所饰演的角色的那个虚拟的形象,这一点崔英实本身是有所认识的,但是金东秀却并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崔英实,还是崔英实所饰演的角色。
当这两种不一样的角色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崔英实最后只能抛给金东秀这句话,你还是没看懂电影。
崔英实没看懂吗?
并不,他太懂了,因为太懂,所以他展现出来了一种迷惑,这种迷惑正好能迎合他当下的生活,生活的不如意使得崔英实即使短暂的叫醒了金东秀,他却依旧是无法从自己的想象中挣脱出来,这种美好自然是不复存在,当金东秀开始对着崔英实苦苦哀求的时候,崔英实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被生活击穿了的肉体。
金东秀的内心一直困在电影中不能出来,以至于他所看到的生活中除了自己的欲望再也没有别人。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是悲惨的,同时也是无奈的,因为现实中的怀才不遇渐渐的时间久了之后就会演化为一种另类的虚妄。
金东秀正是陷入到了这种虚妄当中不能自拔。
他不愿意睁眼看一看这个世界的变化,因为任何形式的清醒都会让金东秀陷入到更深的自我怀疑当中去。
因为现实中的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所渴求的欲望,也只存在于虚拟当中。
金东秀只能通过虚拟的世界来将自己彻底的伪装起来,然而现实中的他并不能很好的处理眼前的生活与自己的期待之间的差距,他疯狂的追求着虚拟角色,然而对于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金东秀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固然可以了却太多的烦恼,但这对于金东秀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当梦醒来的时候,悲伤的一定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你好,再见
朋友对东洙提到他与形秀:“你们俩有很多相像的地方。
”东洙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随后朋友举了些例子:“耍酷,还有都很喜欢女人,另外,这次准备拍的电影也很相似,不是吗?
”东洙啧了一声说:“总之,在我吃过的酱排骨中,你们家的酱排骨是最好吃的。
”此时镜头拉远,友人望向妻子。
当时看到这句台词,这种情景,一瞬间想到村上的且听风吟。
失去小拇指的女孩曾跟我说过她要去旅行,去一个又幽静又凉爽的地方。
一周左右。
她回来时告知了我,并立刻约定了时间见面,“五点钟在YWCA门前”。
暴雨过后,她钻进助手席,我拿了海水浴毛巾递到她手里。
“旅行可愉快?
”我试着问。
“哪里去什么旅行,说谎骗你。
” “为什么说谎?
” “一会儿再告诉你。
”简单吃完饭,要了血腥玛丽和波旁威士忌。
“想听真实的?
”她问。
“去年啊,解剖了一头牛。
”……都是在一个能推动剧情的关键语句后,有人巧妙的避而不谈,转移了话题。
东洙隐藏了他的电影创意被形秀偷窃的事实,为后续在与英实酒后聊天时提出此事作了线索。
这让他讨人厌的形象维持了下来,但后来得知真相的我们,大概会被他维护形秀形象的行为感动吧。
这是否也算是一种耍酷?
我在被女孩欺骗之后,明明能听她阐述缘由,或许拉近两人之间距离,但我却选择避而不谈,而更加无厘头的说起解剖一头牛的事情。
村上用一种更难解的方式,让主人公自身的疏离色彩变得更加浓厚,这种无厘头,也强调了一种刻意,犹如电影中镜头拉远一般的让人的视线注意到此处。
我选择与她保持距离,这是一种村上式的高级,也是他写作中呈现孤独母题的方式。
二者的避而不谈有相似的意味,而拉远镜头与解剖一头牛的荒诞都构成了强调的作用,尽管是电影与文学的差别,洪和村上的手法都足够精妙,以至于达到了相似的程度。
洪常秀说他的电影不是讲故事,而是展示一堆生活的碎片。
这些碎片经由他观察,大脑提取,罗列进一个合适框架里,建立一定结构,便成为他的电影。
他也不拍自传性电影,他不相信自传体会忠实反映出他的人生(这一理念与我钟爱的哲学家德勒兹一致)。
但他会将自己生命中某些瞬间感受,编织进影像里。
他第六部长片《剧场前》(2005年)前一段40分钟所讲述的,与他本人18岁左右自杀未遂经历,出奇相似(本片也是一部不足90分钟小品式影片。
分两段,戏中戏)。
这段故事讲一个18岁青年,遇到以前喜欢过而不敢追的女人,随着境遇改变,他们擦出火花,在旅馆甜蜜做爱后,青年突然说自己想死。
而与他相拥的女人,说自己也有这个想法。
出奇巧合。
二人相约赴死。
为此认真做起准备来。
最后他们并没死成。
二人在旅馆房间共同服下的安眠药药效不够。
女人先醒来,给他家人拨打电话求救后,自行离去。
青年被赶来的叔叔送去救治,在病床上躺了许多天。
他看到漂亮护士照顾他时,心里还闪过追她的念头(很洪常秀)。
但他没力气,也足够羞涩。
他被带回家后,母亲因他自杀举动感到愤怒。
不是安慰他,而是骂他。
他很受伤,一怒之下冲到楼房顶层天台,想要跳下去。
又几番回头,发现并没谁追上来劝阻,感到失落(很黑色幽默)……戏中戏到此结束。
接下来故事是一位郁郁不得志青年从影院走出,看到这段短片的女主演也走出影院。
影片下半段讲的是他如何执著地想要靠近女主角。
前段戏中戏男主角自杀经历,及摆脱死亡后重获新生的欣喜感,正是洪常秀当年所经历的(他加进的共同赴死女主角则为虚构,为下半段故事做铺垫)。
影片中母亲态度,很难说不是现实中他自己母亲对他曾有过的态度。
这段影片对青年几乎没有个人背景交代,也不描述他为何想死。
仅仅是,突然想死,然后行动。
以及相应后果。
将缺乏背景交代和心理动机讲述的人孤悬于环境中,单纯地行动。
人变得抽象,更具普遍性。
这令人想起加缪故事主角(洪常秀在美留学期间大量阅读的作品中包含加缪)。
充满存在主义荒诞感。
洪常秀为何拍这样一部影片呢,一方面,18岁时这段自杀经历是很好素材。
另一方面,他经常在看完一部电影走出影院时还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虚拟感觉中,心理及行为方式会受到影响,比如像电影中男主角一样耍帅(然后觉得自己好傻),或者恋上电影中女主角。
于是他设想一番情景,一个事业失意生活缺乏重心的男青年,看完电影迷恋上女主角然后看到扮演女主角的演员就在身边,由此引发的可能情境。
这依然是一部布满洪常秀元素的电影。
他说过,拍电影他只是找一个框架,来容纳他想放入的一堆碎片。
这个男青年身份是一个电影专业毕业后无所事事的人,因酗酒在朋友圈子搞臭了名声。
前段短片是他师兄导演作品,而师兄正躺在医院病床上等死。
青年追上女主角搭讪,对方不认识他,爱搭不理。
他又碰到一个前来观影的大学男同学,从他那里得知师兄病重,晚上一群同学搞聚会,为师兄治病募款。
这个同学邀他吃饭,与自己老婆孩子一道。
同学的孩子着凉感冒,他解下自己围巾给她围上。
这善意举动,令同学喊他上车,载他一程。
他在车上想抽烟,同学警告他不要车内抽烟。
这令他不爽,要求下车并从孩子脖上解下围巾,说是妈妈给他的围巾他必须留下。
这令同学不爽。
他步行到同学聚会的地方(因为他听女演员说要来参加),聚会上同学对他不友好(载他的同学率先奚落他),笑他混得差又酗酒。
女演员到来后受到热烈欢迎,她唱了首情歌,泪光闪闪地希望导演康复。
导演是她演艺事业起步时的贵人,她红了后弃导演而去。
导演如今生命垂危,她心中有愧。
她离开饭局时男主角再次纠缠她,她不耐烦,说要去医院看导演,匆匆离去。
男主角又步行着奔往医院。
在医院门口,再次拦住走出门来的女主角。
这次,他说他也生病,搏得女主角同情。
又兼心烦寂寞交缠,终于同意和他上小酒馆喝两杯。
不小心喝多了后,共同奔赴汽车旅馆。
他得到了他心中女神。
女主角还对他说,看,女演员也没啥吧?
也就是一个女人。
他还想模仿那部短片剧情,和女主角一起赴死。
女主角告诉他,那部片子,你没看懂(也仿佛洪常秀对观众在说)。
第二天他想继续和女主角一起,女主角鄙夷道,该知足了吧?
说完匆匆离去。
男主角最后也进医院看望了师兄。
师兄躺在病床上,认出他后,哭着说不想死(与前段死亡主题互文,黑色幽默式反差)。
他也感慨万千,与师兄哭在一起。
走出医院重新汇入街上人流,他若有所思,边走边自言自语,我要思考,我必须好好思考一下我的人生。
貌似正在找回失落的生活重心。
或许海德格尔所说“向死而生”,此刻正在他心中发挥效应。
电影在此处结束。
洪常秀说,结尾处台词是剧本上写好的,本想换掉,但看了表演效果后予以保留。
他的电影就是如此随性。
在既定框架内,充满即兴考虑。
封装进这个框架的是些什么呢?
社交中的微妙尴尬(车上吸烟与解围巾的令人不快细节),饭局上的攻击和嘲讽,均体现出现代人的异化,人情的冷漠,以及成王败寇的都市丛林法则。
这部电影中两处围绕死亡显示的态度,也充满鲜活感。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洪常秀影片常让男主角在性事上得逞,有点超现实色彩,仿佛一个梦。
这并不是为展示生命光彩,反而是为表达失落提供平台。
在欢床上剥光人性外衣,让我们将人性灰暗处瞧得清清楚楚。
我最感慨的是车中吸烟冲突与解围巾细节。
这么微小的日常细节几乎不会被任何影片所关注到并刻画。
但洪常秀影片中充斥着这类细节。
比如在《生活的发现》中男主角站在小饭店门前享受一根烟的惬意时,一辆三轮车横冲过来吓人一跳司机还粗暴喊道:“让开!
”《江原道之力》中男主角溜达在公园里,被一条狗挡住去路时害怕得瑟瑟发抖,还有三个年轻女孩并排坐在海滩上聊天之际,画面上方跟她们隔着几米之处,坐着一位土味十足孤单大叔,以破坏画面美感的方式提醒,三个女生不是生活在唯美真空中的;《猪堕井的那天》老同学们聚餐被男主角搅扰得不欢而散时,一群人溜达在公园便道上,一位中年男子忽然对身边女同学说:“相不相信我可以一下子跃过前面那个栏杆?
”说着往前助跑,成功跃过,然后得意地转身望着女同学;《女人是男人的未来》里住豪宅的男人说,偶然撞见自己老婆躲在卫生间里抽烟(她平常不抽烟),并感慨道:“那一刻,觉得她突然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了,而不只是我老婆。
”诸如此类,洪常秀将他在自己生活里观察到、感受到的细节,碎片,放到影片中,有时,会从叙事主线上跳脱一下,令人一愣,但这造成他影片的不受限制的丰富感。
他永远不会仅仅被主线叙事给框住。
拒绝一个封闭世界。
因为这样不真实。
他拍电影的目的就是试图还原世界的复杂与真实。
对真实的凝视,赋予他的电影自由呼吸感。
如果你迷恋他的电影,那是因为,你也深深迷恋着生活本身,对这世界无穷可能性,以及细节纹理,保持着开放心态,与观察的好奇。
后来东秀在出席一个电影人聚会的路上,再次遇到了崔英实。
英实正被影迷索要签名,东秀终于鼓起勇气上前问候。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怀才不遇的导演金东秀(金相庆 饰)每天都流连在戏院前,沉醉在自己的思维里。
最近他刚好看了好友的一部电影,他会觉得电影的情节便是自己的故事。
本片描述一位男人看了前辈的电影后走出电影院时,在剧场前,偶遇电影中的女主角而追着这位女主角的一天里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韩国首都首尔,讲述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由于对电影院的热爱而结识又分开的经历。
一个想自杀的学生遇到了一个年轻女子,她决定跟随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Tongsu是个平庸的电影制片人,他走出电影院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女人,并且认出那就是他刚 看的这部电影的女主角。
这个年轻人动荡哀伤的生活与先前想自杀的学生产生了奇怪的回应。
电影 剧场前1.在女性视角中 将“爱”这一字眼作为判断情感的最高级昨天看的美国电影Adam男女主角的分离主要是由于语言学或说词汇学语境语意上的误差 表达上的分歧 当男主角对女主角说我需要你时 女主角纠结于男主角从未对她说过爱 其实 爱又只是一个字眼 然而女性将“爱”这个字理解为情感上的最高审判 电影里男主角口中的“需要” 或许与女主角想要的“爱” 实则是一码事 两人最终的分离 根本上是源于观念上的差异 或具体一点 就是由于表达上的分歧 词语 是陷阱2.洪尚秀的电影世界当中 男性以“死”作为深“爱”与否的判断洪尚秀的很多电影里表达他渴求女性为他死去或与他一同自杀 一种知识分子型的男性虚荣 如洪尚秀一般的男人们判断一个女人是否深爱自己到一定程度的衡量标准就是对方肯不肯与自己一同死去? 但男人们不知道一个女人愿意与一个男人一同去死 其实这没什么 她只不过就是不能够也不再愿意与那个男人生活在一起而已3.当人们在谈死时 他们只是在表达自己情感上的绝望重复的场景 我忘记是洪尚秀的哪一部影片 洪尚秀电影里的男主角跑到女生家里想要自杀 女生由于正在洗澡还是在讲电话没注意到他爬出了阳台 男主角看女生没注意到他的死亡动机 内心独白是 太冷了 于是 他又从阳台上爬了回来这使我越来越坚信当人在谈论死时 他们实际上是在表达超出自我表达范围内的绝望 而非形体上的消除与生理上的死亡
剧场前
韩国导演洪尚秀身上有股浓烈的文艺青年味道,就像我们这边的章明。
两个人有相同特点,风格上越发平易质朴,越发透着难以琢磨的迷离恍惚,看似庸常简陋的影象背后,暗藏着汹涌的情感欲求。
特别巧的是,两人都好在结构上玩点小技巧。
不过洪尚秀这次玩技巧可玩大了,几乎到了玩弄观众的地步,他足足骗了观众四十来分钟,近一半电影的长度。
叫人心服口服的是,我们被他玩弄,还情不自禁地为他叫好。
这就是洪尚秀的魅力所在。
厚道的观众在评说一部藏有玄机的影片的时候,是不会把玄机道破的,这是评论的底线。
所以我们跳过结构上的讨论,直接奔向那小津安而郎式的镜头语言。
总之记得为他的高超技巧喊声好就行了。
洪尚秀捕捉到了小津那从容淡定的神韵,简单的长镜头描绘的尽是生活的细枝末节,与小津一样,餐桌上的闲聊和漫不经心的行走构成了影片的基本情趣,工整的画面流淌着最为普通不过的情绪,顶多有一些愁苦写在苍白的脸上,但尽量是往内心里克制的。
所以尽管《剧场前》围绕着死亡的主题,但也感觉不到哪来的痛恨或绝望,仿佛死亡只是影片中他们无聊时候想玩玩的游戏。
以主人公的经历拍一部厌世的电影,就是一个游戏。
后来拉着影片的女主角一块寻死,也只是一个游戏。
他们并不是真的活腻了,只不过无聊在平凡的生活中一下子很难打发而已。
那个寻死的青年在病危的哥哥床前哭了,说明他还是畏惧死亡的,所以影片最终说的还是对生命重新认知的过程。
作为洪尚秀的影迷,看他的每部电影我都带着极其主观的色彩和浓厚的兴趣:突然的拉近远焦镜头,把话筒故意放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梦境和现实的直接切换,还有让人始料未及的做爱镜头等等等,让我叹为观止,无不佩服洪尚秀独立而坚持的品质。
我认为洪尚秀是一个极其尊重观众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作品里,长镜头的运用,演员生活化的表现,以及导演刻意的拉焦指示,不仅让观众融入剧情,而且能让观众清醒地知晓这只是电影,不可以轻易站在哪个角色的立场上来感同身受,在《江原道之力》里毛茸茸的话筒调皮地在画面的角落里晃来晃去正应证了如此。
《剧场前》与洪尚秀经常在影片里反映男女关系的主题显然不同。
这部电影则瞄准了猥琐文艺男子的独角戏,其他都沦为配衬,连和她上床的女主角也只是生活的一个过客,他进行感受和思考的一个棋子而已。
所以说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互动,只有体验。
没有互动的体验却是最痛苦最孤独的,因此导演只好在前四十分钟用一个“片中的电影”来铺垫男主人公的情绪,这着实把观众都忽悠了一把,我想,一般观影的观众谁愿意把“片中的电影”男主角的情感体验转接到真正的男主角身上呢?
而也正是这种非主流的转接,也恰恰说明了片中都市人物游离状态。
男主角似乎一直在游离,从被朋友嫌弃,想勾搭妹纸,参加同学会,和妹纸上床,和妹纸诉苦、控诉李导演想并和妹纸一起自杀,妹纸不鸟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对着李导演痛哭流涕。
这一切发生完,又改变不了什么,妹纸还狠狠地告诉他:“我看你没看懂这部电影。
”这不是他的亲身经历吗,怎么会没看懂呢。
喔,也许他真的没看懂。
我们每个人能体验到的自己的快乐悲伤忧愁烦恼,并陷入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我们认为我们很懂自己,而别人看我们的情感体验时,会这样认为吗?
当然,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了。
这个电影我认为是洪尚秀叙事较为薄弱的一部,当然,如果他只是想去讲人的一种状态,一种心境,我们大可不必怪罪。
也许,洪导演当时正处于一个孤独而焦灼的状态呢。
他拍了一部电影,想告诉感同身受的人们,你们应该好好思考下自己最近的行为了。
既然没有自杀,那就好好活着。
如同《自由之丘》里被打散的信纸,我看洪尚秀也是颠来倒去,随手拾来。
《剧场前》已经是我看的 第九部洪氏作品。
跟他“熟”了之后,暗暗勾连出一些细节上的默契,那些惯用的小伎俩俨然变成一个个潜在的爆笑点。
比如40分钟后,男主金相庆第一次亮相,才惊讶发现电影里面套了一个电影,被套的电影里还套了个话剧,一边大吼“又被骗了”一边嗔笑,死鬼洪导!
比如金相庆又跟踪美女了,他还戴上了耳机,当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的时候,噗,我仰天长笑,差点把沙发捶烂。
说到金相庆,他是洪尚秀电影男主角里尴尬奇葩界的一枚灯塔(褒义)。
《杀人回忆》里进步青年的形象彻底被猥琐大叔所覆盖,憨萌、呆蠢、真诚、无厘头,一个别扭的手脚摆放,一个微表情瞬变,一个娇羞又不失猥琐的眼神,他信手拈来。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他却选择了把屌丝演到极致!
然而当看到金相庆饰演的李东秀导演在病危的前辈面前痛哭流涕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之前那些形容词都是不准确的。
他的人设只有两个字:纯粹。
纯粹到近乎愚蠢,纯碎到内心与行为高度统一,纯粹到不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
看到同学女儿感冒,立即帮她戴围巾的是他,下车后特意把送走的围巾要回来的也是他;10分钟前确实心疼小女孩,10分钟后也确实想要回围巾,他怎么想,于是就怎么做了。
看到漂亮女主,想搭讪,于是就跟踪了;想喝酒没钱,就让女主请客了;想上c床,于是就去小旅馆了,他怎么想,于是就怎么做了。
他想抽烟就抽烟,没钱就只捐零钱,想自杀就自杀。
三十几岁才第一次要开始“思考”这件事,更印证了他以前都是“行动直接反映欲望”的行为模式。
你还在惊叹怎么会有如此奇葩的时候,导演偷偷笑了,这不就是不戴面具的你吗?
这么一个温柔版的“变相怪杰”,是洪尚秀在漫不经心的告诉你,“你不懂”,你既不懂电影,也不懂现实:你渴望的“真爱”,我用最陈词滥调的“我爱你”一遍遍说到你吐;你探索的“因果”,我用最杂乱无章的姿态来展示它的无常;你追求的“交心”,我用最虚情假意的语言包装华丽;你恐惧的欲望,我却用最真诚赤裸的方式捧到你面前。
寒暄 共餐 打炮 还要嘲我看不懂
日常中的自私,表现出来却令人发指。
死亡与爱情,哪个都不像戏里那么简单
3.5 艺术模仿生活,生活模仿艺术,既然是模仿,就难免走样。
三星半,空有结构,无论情境或是情绪的拿捏都是洪作中下品
介绍说康城上大受好评。但我不喜欢,它的整个节奏,人物对白方式,故事讲述方式……都不喜欢。
看的第一步洪,因此当时接受度并不高。需要重看。
消化不良哦 好吃李己雨的颜
怪怪的戏中戏,仔细想想也是没看懂。上半部看的时候想文青是危险,自尽还要搞成殉情拉着人一起,但是又虚得很奇怪,吞了这么多药也没急救这都没死成,让人想提醒电影不要误导青少年。上下部的死亡焦虑一直都在,想死、像赚了一命再到周围人面临的死亡焦虑。下半部的男主属实空洞,看不懂他,也没看懂下半部。互文得精妙又不同。最后让人想起阮玲玉《神女》的“我要活”就更奇怪了。配乐有点过于抢眼,快速推镜头也是。
是不是真的是他的经历,还是出于什么目的泡了女主角。两人的交往行为对话都很难看透,似乎没有目的性,哪怕肌肤之亲也隔着厚厚的心理屏障。 能不总想着去死才怪哩。
风格细腻的情感片
怪得没理由
我觉得你没看懂这部电影你说对了
一上来大帅哥就要死,没头没脑的,真看不下去
你好象没有看明白那部电影。
不喜欢这部电影,自恋、虚伪、没完没了,煞有介事地将性与死亡捆绑,或许剧中剧的故事具有饱满的情绪,但后面的故事,真实的男主,只是附庸风雅、牵强附会罢了
那四分钟到底删减了什么内容……怀疑洪常秀的剧本灵感一半来自于喝酒,一半来自于压马路。
在制造尴尬这件事上,洪尚秀永远不会止步。两个大段落,单拎出任何一个来看,无论人物的行为还是语言,都令观众感到“奇怪”,是乏味且难以接受的。但将它们自然地合在一起,文本之间的互文所迸发出的戏剧张力又使人拍案叫绝。同行朋友总结得好:到了这一部,洪尚秀已经从对两性关系的怀疑转向自我厌弃了。但我觉得,对于这种厌弃,他又是感到恐惧的。非常矛盾却难以自拔的男人,什么样的人拍什么样的电影。借用尼采的书名来评论:“人性的,太人性的。”女性在肉体上的迎合只能说明:她服从于两性交往的僵硬规则,她对这个世界从本质上也是不怀有希望的。
身边的人们好像都会那么想,只要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会说那是自己的故事,因为对每个人来说,自己是最重要的。
女主好漂亮。故事无聊,有点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