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医可靠
Moartea domnului Lãzãrescu,勒泽雷斯库先生之死,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台),The Death of Mr. Lazarescu
导演:克利斯提·普优
主演:约安·费斯库特阿努,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多鲁·安娜,达娜·多加鲁,谢尔班·帕夫卢,加布里埃尔·斯巴修,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05
简介:讲述一个酗酒的独居老人,由早上开始头痛、心口痛,多次叫救护车,却遇上这天发生大车祸,医院应接不暇,搬出种种借口拒收。好心的救护员陪着他走遍四家医院,眼看着他病情每况愈下,却苦无力相救。上救护车、送院、做检查、转院、救治,最后死亡。真实与叙事时间同步,在媲美实境节目的节奏下,直观呈现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医疗体系的荒谬..详细 >
到底要說啥呢
先向从头抖到尾的手持长镜头致敬 每个(拍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太可怕了虽然全程没有任何冲击性画面震撼程度比盲山盲井什么的强多了 因为是城市题材感觉离自己生活特别近 也就是说with our totalitarian government片中昏迷/呕吐/失禁在救护车上的老大爷完全就可以是五十年后的我(如果那时候我还没死的话)或者wxyz年后的甲乙丙丁 而那些一上来就人身攻击病人什么要喝酒的医生真的很像我们政府的化身 最终在医疗(政治)系统面前you could have a pretty decent life and age as a decent citizen却依然lose all decency (and dies) 看完我就想问 为什么中国近十几年来没有这样的电影:)
确实太牛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扛鼎之作,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事无巨细地记叙了一个患病老人一夜的急诊过程,观众能感受到时间带来的压迫感,长镜头下的旁观者视角没有同情也没有批判,我们难受但又无法发泄,简单的外表,感同身受的痛苦,某一刻,我们会忘记摄影机的存在,仿佛亲历现场。
传意不传神。
看别人穷国家的落后体制很过瘾是吧。
其实是出喜剧,那么内核是只有社兄会弟能悟。
[BAMPFA] 那些医生除了会讲愤世嫉俗的笑话之外还会摸病人头哎
如果拍医院纪实的话无法越过Wiseman的高度。《四月三周两天》之所以会更有持久影响力,是因为那是一个疯狂的人的故事,像达内的电影,甚至像个宗教片。这是所有的现实主义电影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一种对耶稣的期许。
看看你有没有迎向生活真实的勇气。疼痛衰竭无感。
故事里没有一个坏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眼前的工作,但却也不知不觉间促就了一起悲剧。没错这就好比每个人都恰如一片雪花,雪崩来临 虽然每一片都身在其中,但却无法把责任推卸到某一片雪花的身上,也没有谁认为灾难是自己的责任。影片很难得,也是喜欢的一点,就是故事足够客观,虽然是一起悲剧吧,但导演并没有从中掺杂过多的批判和讽刺,把更多的思考与理解空间留给观众,而摄像机大量长镜头的运用,更像是一种凝视或记录,非常质朴和难得,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只是在认认真真安安静静的叙述一个故事。而且这应该是印象里看过最细致的一部电影了(开场打急救电话等救护车就拍了将近30分钟),电影时长几乎等于现实时长,再加上手持摄影、自然光和低调布光的运用使影片更偏向纪实风,也给内容和主题增添了一种纯粹和厚重感。
都是揾食哉
观影过程很痛苦,如果你是患者家属的话。联系到我们目前的抗疫现实,更有感触。
作为电影过于冗长和平淡,作为纪录片过于细致和铺展。官僚制的可憎之处不仅是效率低下权责分离,更在于其自身作为庞大体系一个注脚的不可更换性。
7.4
十分难得的一部电影,一点花哨也没有,诚诚恳恳地讲了一个丝毫没有趣味的故事,压在人的心上。
7.5
看到一位医生如此对待一名病人 我感到很寒心
两点二五星
等效时间更接近一天之内几场直播的拼接,因此并非一种随意的常态,而更接近多组精心选好的最佳时段,很难以此得出罗马尼亚日常景象的结论。倒还蛮喜欢主角的选角,全身尤其脸部肿胀像是随时都要裂开。
7。病翁将死无处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