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种深情,可以抵挡岁月无声的侵蚀,有哪一种平静淡漠,可以将50年沧桑缓缓道来,由来谁也没有根,浮城人家又怎么样,皇天厚土,海阔天空,其实,说到底,没有差别......几年以前就看过这部《浮城大亨》,其实我更愿意叫她《百年浮城》,前者的重点在布华泉,而后者的重点在不上岸的蛋家、在光脚丫的渔民、在风雨飘摇的香港、在一个时代的印象里。
我几乎每年都会看这部电影至少两次,有时候觉得很upset的时候还会再看,以至于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之深刻到每一句国语粤语的台词几乎都记得......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时代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每一个人都驾着一艘小帆,在时代里裹挟着,翻滚着,有时候被推向海浪的高处,有时候被砸到海底的深处。
个人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多么渺小,以至于个人的努力多么难得与可敬。
步华泉,我尝试解读一下这个名字。
步,主角的成功从来都是走过来的,有时候甚至是爬过来的;华,看到国旗记得上岸以后第一次认字认的是“中国”;泉,第一层含义是阿娘养他,知道涌“泉”报恩,第二层意思是“像泉水一样秉性干净”。
步华泉,是香港50年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浮城大亨》,用精炼的唯美的画面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一个枭雄的诞生!
剧中,无论是亲情、爱情都不加渲染,真情演绎,因为这是一部真实的故事!
因为真实,更加动人!
不做剧透,带着家人到影院认真的看上一遍,你会还想看第二遍,越看越会深深的感受到编剧的功力,导演的用心,演员的自然!
总得来说,《浮城大亨》是近些年极具教育意义的佳作!
一部纯港味的大片!
情节画面,细细看来,太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
连老妈都说,这片肯定火,适合家长带着孩子去看!
《浮城大亨》是部典型的寻根片,影片既不怀念英国,也没赞美中国。
片中充满矫情的顾影自怜,对香港人意识形态的真实折射令人生厌。
看完后,我仿佛听到香港人在喊——大陆孕妇滚出去!
《浮》片虽是大亨传记,却不像《雷洛传》那样在传奇性和商业卖点上做文章。
《浮》片总体趋于文艺,影片不时浮现的对白让影片更像一部矫情的自白书,其中意识形态的投射很像1997前后涌现的诸多港片。
与此类影片不同的是,《浮》片既没有《玻璃之城》对祖国大陆的想往,也没有《2046》里对五十年后是否动摇的想象。
《浮》片以传统传记片的形式以倒叙开场,讲述了华人大亨布华泉的苦难史和奋斗历程。
影片一开始,布华泉一家人在小渔港靠天吃饭,受尽凌辱。
随后布华泉靠自学成材,勉强挤入上流社会。
影片自始至终围绕布华泉的洋杂身份展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拷问随着影片展开逐渐明晰。
在华人堆里备受歧视的布华泉在东印度公司同样遭到白眼。
影片刻意削弱外界对布华泉的帮助,自始至终突出其成就为自身奋斗结果。
这种孤芳自赏的意淫让影片显得十分冰冷,缺乏暖色。
这是影片意识形态隐喻的必然结果。
片中男主人公是生母被洋水手强暴的产物,找不到生母,始终缺乏归属感,被两边叫洋杂和半生熟,都是香港人意识形态的真实折射。
既不感谢英国带给香港的繁荣与民主,也不认同现在的大陆是生母。
这种情感确是香港人的真实声音,但听上去终究让人感到冷傲、自大、生厌。
《浮》片在演员卡司上可谓顶级,郭富城、杨采妮、鲍起静和刘心悠等影星演技毋庸置疑,但影片过于沉闷,演员表演缺乏亮点。
全片唯一亮点是打酱油的东北人向布华泉问路,但这段顺带讥讽了粗鄙的大陆客,让人看了颇为不爽。
此外,本片制作也十分粗糙,摄像布光不够史诗,后期处理画质偏暗,几处本该唯美的海景也只是简单的PS调色粗暴合成,可谓难看至极。
《浮城大亨》是部主创人员强调自我表达的电影,影片本该文艺到底,但影片质量又与艺术无关。
本片尽管同样启用大牌明星,却并未达到《桃姐》高度,更谈不上普世价值认同。
《浮》片如一通牢骚,昏言昏话,让人看后只想问:对我说这些臭氧层子干嘛?
(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到是严浩导演,记得他那部《棋王》,所以找来看,对之期望颇高。
然而整体的演技给我一种抽离感。
郭天王为什么想要到岸上去走路?
为什么他想要做写字楼,这种水上人家出来的孩子,为何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被人轻轻掠过,他在上升途中的艰辛整体看来轻飘飘,我只能感叹,帝国东印度公司给予他一个奇迹。
然而为什么神选中了他,而不是他或者她,或者他她他?
整部影片都让我摸不清头脑,搞不清爽逻辑,似乎每个演员都很激情的演出,然而戏份明明都只爆发出一半。
影片给我的整体感觉,就像是一曲在月光中轻吟的小调,而中间断续,好像一个初学者终于摸清楚了键盘,然而在弹奏的当中不时低头翻曲谱,沉吟,犹疑良久。
我赞叹其中的一些诚意,却只能认同其中的部分旋律。
比如三人在一起,采妮害羞的问阿泉那个字是什么字的时候;又比如,泉妈在交卷子的时候,面对那位老师在桌上轻轻敲击的手,沉默,然而退了一步出去的时候;菲安在 游艇上试图上阿泉抱紧他,而他最终颓然的时候;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却是小表妹与小阿泉在缓缓的 划浆行走。
一条黑眼鱼最终跟一条鹦鹉鱼在一起了,只是不是小表妹,即使当时承诺要给她打一副金耳环,然而到那时他其实已经有些疲倦,甚至倦怠于前往提亲。
所以镜头一切换到婚后,阿娣的神情总是慌乱的,她并没有得到那个答应承诺,我甚至相信,她的听力下降并非由于常年水上生涯所导致,而是她下意识地不想听懂他说出的话语背后的含义。
菲安是那样的美,那样的镇定和强势,她与阿泉站在一起,就犹如剑与剑客。
剑客稳健,而宝剑犀利,所以两人一体,不由地阿娣这个女人瑟瑟发抖。
刘心悠这个美人,在步步惊心中让人仰慕其气质如兰,而在这里,她嚣张犀利,明媚的好像从来没有受过伤一样。
她那种段位的女人,到后期将越过剑客,隐然自成一体,所以阿泉最后沉默,不肯再抱紧她。
事实上,能够温暖她的也许需要奇遇,而布华泉不是。
他连自己都经常在发问,我是谁?
然而他的发问是间断的,想起来才问自己一声,所以整个影片的节奏其实松散、凌乱。
这使得我想起冷山的结构来,从头到尾,我只能感觉到,那永远不停的冷山呼唤,不断强化,而最终将英曼送到了她的身边。
嚴浩的《浮城》算是一部有關香港回歸前後個人心理變化的一部電影,轉眼間回歸十五週年,香港人請你自問「你快樂嗎?」將《浮城》比對五年前回歸十週年所拍的作品《女人本色》與《老左正傳》,《浮城》是高水準的而且是關於本土風俗,塑造了一代人努力辛酸的故事。
如果說《女人本色》與《老左正傳》是為了政治上的獻媚,那《浮城》是絕對獻給喜歡香港本土歷史、風俗與寫實的一群潛在的觀眾。
近年香港電影在走兩條奇怪的路,一條是彭浩翔,葉念琛式的殘酷愛情,標謗現代都市的愛情觀,另一條路走的是「舊路」,轉拍舊香港的風物誌。
前者有《歲月神偷》與《桃姐》,以舊人物訴說對老香港的情懷與舊時的獅子山精神。
《浮城》談的正是後者。
一個人憑著雙手、憑著毅力為這個城市出一分力,對於今日的八十後當真是響往老一輩的舊時光,至少努力是代表多勞多得,並不像今天社會上只有壓榨與剝削、只有一份無奈與無力。
在炒賣的城市裡,今天的年青人如呂大樂所言「一出生便是輸家」。
努力苦無出路,獅子山精神淪為政客的宣傳品。
《浮城》是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
從小漁港到國際大城市的香港,這裡是有前人的努力,導演早在八十年代的新浪潮電影打響名堂,沒想到沒拍片多年的嚴浩寶刀未老,拍出令人動容兼寫實的香港故事。
《桃姐》與《浮城》有兩個共同點,第一點是兩者都是真人真事改編的,第二點是主角的母親都不是親娘。
俗語有云:「親娘不及養娘大」,特別是戰後嬰兒的故事總會帶點悲哀。
那個年代養不起的孩子會送到別人處「過繼」,有些母親生得多卻養不好,生的生,死的死,是那個年代屢見不鮮。
或多或少,你我身邊或許有這樣的故事。
故事中的布華泉(郭富城飾),他的故事就是開始在一場的買賣裡。
自小在船上長大,不知岸上風光。
作為長子的他違背養父的意願上岸讀書,二十一歲才讀小一。
一切的路走得不如人意,家庭命運的悲劇默默降臨到他們的身上。
父親在意外中離開了人世,母親又沒有能力供養一家七個孩子。
只有把孩子送到別人的手裡,戲裡有這樣的一句:「賣仔莫摸頭,摸頭眼淚流」,這份面臨生活的無奈而被迫骨肉分離的感覺,實在是難以言語。
在莫大的悲痛裡,主角與母親相信基督教,知道主內只少有溫飽,得到富足。
熟悉香港歷史的人應該會知道當時的教會開倉濟貧是家常事,當時的人未必相信主耶穌但只少知道吃飯是相當重要的。
五、六十年代的教會幾乎是包生養死葬,名副其實是服務有需要的人。
在教會的幫助下香港的兒童也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布華泉亦然。
在牧師的協助下他受洗了,到夜校半工讀。
那一代人並不像七、八十後有九年免費教育,要獲得學歷必先要付出汗水與努力。
在個人的意志下,他用了兩年完成小學課程,考進了帝國東印度公司。
他沒放棄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考取資歷、成家立室,沒有讓母親失望。
然而,在公司卻一直被外國人歧視,笑他為「HALF BREED」(半生熟)。
他遇上了伯樂,經歷了香港的風風雨雨,六七暴動、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九七回歸。
這個故事是屬於香港的戰後嬰兒的。
皆因他們生於最好的時代(有努力向上爬的時代,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但同時生於最壞的時代(得不到溫飽,父母都不太理會子女。
)或者是知道得來不易,這一代的香港人都是比較捱得苦,比較獨立的。
除了奮鬥和獅子山下精神是電影的主軸外,電影所提到的或多或少有香港人的影子在內。
八四年至九七前的移民潮,對中國內地的恐懼感再到今日的「再殖化」,一直談的是港人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曾幾何時我們手拿著BN(O)[英藉(海外國民)]身份的護照,到今日轉拿特區護照。
即使如此,香港的大多數人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人,對中國身份是陌生而又不想多提。
在政治、民生、社會的方方面面,只見香港不再是熟悉的香港,今日要求學生要兩文三語,甚至有國民教育科。
社會對努力的定義早已被改寫,香港的風俗文化逐漸被新一代所拋棄,當漁港只有一群不是捕魚的漁民時。
到底我們得到了多少?說回電影本身之所以感人,原因有兩個。
一是演員的取材與故事切合,雖然在角色上有布華泉女兒的年紀有點不合邏輯與何超儀的外表有點格格不入之外,基本上演員如鮑起靜、楊采妮,演出均是合格以上,動之以情,郭富城的演出更是入型入格,實在是集齊了好戲之人。
第二是有一份彷彿與香港人緊扣相連的感覺,那是似曾相識的,就好像告訴我們無論這裡變成怎樣這裡都是我們的家。
縱使生活得未必太好,但始終心繫本土。
正如片中寫字的畫面,「海是人的母親」,「愛之深,責之切」是我們這一代人要挽回的。
此外,《浮城》片名取了一個不錯的名字,簡潔而有力。
相對內地的《浮城大亨》,我認為大亨二字是某種暴發户的心態,在語義中浮城是指沒有根,沒有家的地方,試問誰希望在這個地方發達?布華泉的成功並非僥倖,只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這樣的一個人。
電影包含的元素也實在太多,包括了宗教、愛情、奮鬥、親情,雖然在表達上未必能一一做到最好,但是在意義上這包含了我們對這個城市的鍾愛與前人所付出的辛酸。
老時光,總是要好好給留下,不然就會消失在現代人的視覺,沒有官能刺激的電影,用來給我們好好記住「Who am I ?」。
時隔多年,我們又看見了嚴浩。
這位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人物,沒有大打什麼強勢迴歸的旗號,他只是靜靜地帶來了一部叫《浮城》的電影。
在大陸地區,也許是出於商業的考慮,電影名改為了《浮城大亨》,看上去很像《Wall Street》(Oliver Stone, 1987)一類的商戰片,但事實上,這部電影沒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商場暗戰,有的只是一座大時代下的「浮城」,和一個浮城里所謂的「大亨」。
如果說《歲月神偷》(羅啟銳,2010)是側面抒發了香港情懷,那這部《浮城》則是直接勾出了近半個多世紀香港的痛與傷。
電影以長期生活在水上的漁民為中心,構建了一個不安定的世界,這些漁民漂浮在海上,隨著海水的浪波而活,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出海打漁,風雨飄搖的時候,他們隨時會被海浪大潮吞沒。
這種背景架構,其實是一個暗喻,它正指代了香港這座在風浪不斷的歷史大潮上漂浮的「浮城」。
能把歷史大潮拍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對於嚴浩這位拍慣大時代故事的導演來說,則是遊刃有餘。
他通過把故事放在與英國殖民密切相關的帝國東印度公司,把六七暴動,中英談判和香港迴歸這些香港殖民史上影響極大的事件都流暢地展現了出來。
英國殖民統治這一段歷史,衍生了一個「我是誰」的歸屬問題,這也是《浮城》著力探討的主題。
在電影里面,嚴浩通過塑造一個番仔作為主角,把這種矛盾推到了一個較為激烈的高處。
電影雖以主角布華泉(郭富城飾)在帝國東印度公司從一個小人物奮鬥到成為一位業界年輕才俊的成長過程作為故事的線索,但其如何奮鬥如何勵志倒不是電影的重點,貫穿其中的,其實是布華泉如何在動蕩的成長歷程中拋棄自己以往的身份而去改尋另一個身份。
在刻畫布華泉這個角色的時候,嚴浩通過大量獨白的方式直接把布華泉的內心勾畫出來。
在我看來,這些直白露骨的內心詰問,讓布華泉這個角色變得十分平面,單單通過這些不痛不癢的獨白來傳達信息,難免會讓觀眾產生一種游離戲外的感覺。
雖然嚴浩也有設置一些含蓄的細節來展現布華泉的內心(例如布華泉曾用國語來說自己的姓名),但在大量蒼白無力的獨白映照下,其作用只是杯水車薪,若嚴浩能捨棄部分獨白,改用更多的細節來豐富布華泉的內心,也許會讓這部電影在人物刻畫上提升一個層次。
幸好,嚴浩在創作電影的時候並非單單把自我身份認同這個問題的探討投射在布華泉在帝國東印度公司的奮鬥歷程上,他在布華泉的故事中加入了很多輔助的元素(例如親情和愛情),這些支線與主線的有機結合,在總體結構上豐富了人物,也令故事更顯真實。
更重要的是,隨著故事的發展,「我是誰」這個主線漸漸變成了支線,親情和愛情則成為了主線,到故事最後,兩條线融為一體,無分彼此,也許布華泉在他與母親(鮑起靜飾)和妻子阿娣(楊采妮飾)的感情中,終於找到了「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無論布華泉母親如何努力通過耳環來尋找布華泉的親生母親,在布華泉眼中,他是喝著他母親奶水大的,他就是他母親的兒子,能否找到自己的親生母親,這個問題已經不再重要;他也明白,無論如何,陪他走過很長一段日子還是阿娣,而他放棄了Fion(劉心悠飾),正暗示了他已不再關心自己能否進入上流社會或成為一個正式的英國人。
雖然這部電影在大陸地區喚作《浮城大亨》,但在大時代的浪潮下,每個人都是小人物。
電影的最後,是一艘駛向動蕩大海的小船,但橙黃的色調,為這個鏡頭注入了一種沉穩。
也許親情和愛情,就是每一個在大時代漂浮的小人物安定自己內心的不二法門。
阿泉是疍家人,疍家人们水上生,水上养。
那阿泉也应该是出生在水上的吧?
不知道,因为他不仅是疍家人还是个洋杂,他是被抱养来的。
殖民时期的香港,英国会留有驻军,而阿泉的生母会经常驾小木船去到英军的军舰下乞要一些餐食冷饭。
有次她被几名英国士兵骗上了舰艇,等再下来时肚里便有了阿泉。
家里估计是嫌弃的,于是在阿泉生下来没几天,生母就无奈地找来中间人,将这个婴孩托付给了一家水上人,这家人姓布,给他起了个名字,布华泉,而生母唯一能留给阿泉的,只有一只耳环。
卖仔莫摸头,摸头泪流流。
布家既然是疍家人,家里自然不富裕,怀上的第一个孩子又因为意外而流掉了,害怕以后不能生养,于是才领养了这么一个婴孩,即便知道他是洋杂。
而自打阿泉来到布家,弟弟妹妹们竟然就一个接一个的跟着来了。
好在布家依旧待他如己出,视他为布家这艘渔船未来的主人。
阿泉这么一天天长起来,外面的风言风语自然有,听多了便会问阿娘,为什么小表妹说我是鹦鹉鱼,和他们不一样?
阿娘听完他的疑问会气得放下碗筷就跑去找人打骂。
阿泉看着,那可能是阿泉这辈子第一次问自己。
“我是谁?
”疍家人也是群居的,隔船的小表妹和阿泉很要好,“买木不知心里烂,选木容易选哥难,阿哥呢?
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两家大人看着心内很欢喜,都想着两人长大一定会结婚,就连小表妹似乎也这么想。
美的东西总是会让大部分人都开心,但美的东西也都难得。
一次出海,天气不算太好,布家决定保险,小表妹家却觉得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不会耽误什么,为了生计,便出了海。
于是那艘船连同船上的小表妹就一同进了天里面,不会再回来。
阿东牧师告诉阿娘和阿泉,小表妹一家去的地方是一个叫天堂的地方,那里每个人都会去,或早或晚,早去的人会住进还活着的人心里,陪他们或喜或怒。
随后与阿东牧师的相处里,牧师教会了阿泉识字,给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双鞋,并送他去岸上的福利会继续学习。
而在福利会里,阿泉认识了火车、飞机,吃到了面包,还认识了刘超力,通过刘超力他还知道了帝国东印度公司,隔在铁门里的东印度公司的办公楼,是那么的辉煌挺拔和平稳,这一切都是他在海上从未接触到的新世界,他感觉自己已经来到了天堂。
岸上的半工半读,他不仅认识了同是疍家人的刘超力,还认识了亦是疍家人的女友阿娣,“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阿泉对阿娣说想上岸打工,挣了钱给阿娣打一副金耳环,阿娣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害羞的笑着。
这样的日子让他感到满足,他想继续这样在岸上学习工作,然后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阿爸却不这么想。
无论亲生与否,他都是布家长子,按照传统阿泉要继承自己的事业。
于是他便拉着阿泉找到了东家,想向东家借点钱买艘船,好让阿泉开始自己的人生。
会面中东家左一句“洋杂”右一声“洋杂”让阿泉很不高兴,终于他忍不住,告诉东家他的名字是“布华泉”。
钱自然是没借到,回来后躲不掉的阿爸一顿暴打,但这并没怎么让阿泉惊慌,他坚信自己是火车飞机都会开的未来主人翁,他的未来只会在岸上。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僵持着,直到有一天,阿爸提着一瓶酒来到阿泉打工的杂货店,父子俩一番毫无熟悉可言呢试探后终于并坐在店门口的石阶上,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匆匆两口酒后阿泉便要起身去招呼顾客,阿爸又看了一会,临走的时候对着阿泉严厉的说“阿泉!
不管你要做什么,一定要照顾好你阿娘和弟妹。
”阿泉感觉到阿爸知道自己长大了。
阿娘又快生了。
疍家人常说,如果在海上遇险,阎王会用一命换一命。
无论怎样,七妹出生的同时阿爸也和他的船走进了天堂,一家人的支柱就这么忽然倒下了。
而无论阿泉如何努力都是无法立刻支撑起这个家的,特别是阿爸生前欠给东家的债务。
这次阿泉陪着阿娘又一次去找东家,乞求东家能减去一些债务,让他们喘口气,但得到的只是东家又一次挖苦,特别是针对上次顶撞了东家的阿泉。
东家对阿娘说,阿泉是他们家的福星,一接过来弟弟妹妹们就跟着来,阿爸也赚了钱买了新船,而现在这个七妹却没给他们家带来什么好运气,有时候,这亲生的,还不如买的。
东家还是洋杂洋杂的喊着,阿泉却没了在父亲身边时的底气。
“你不是我生的,但是都一样的,你吃我奶长大的,你跟背上这个,跟家里这一堆是一样的,我才是你阿娘啊!
”听完东家的挖苦后,阿娘就这么背对着阿泉,说的话一句比一句急切和无助。
阿泉看着听着,只能随着阿娘逐渐失控的情绪,将相同的回答,“我明白”,说的也是一句比一句激动。
母子两双眼里都积攒了足够多的泪。
那个小时候带着些童言无忌的玩闹在现在终于变得正式和严肃了。
“我是谁?
” 之后的日子很凄苦,阿泉一人同时打着数份工也实在无法支撑起这个家,阿娘迫于现实,只能将几个还小的弟妹们一个个送走。
卖仔莫摸头,摸头泪流流。
生活给了阿泉一段喘息的时间。
通过刘超力的引领,他俩一起来到了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招工现场,应聘的人不少,简单分两个职业方向,或者说就一个问题就把人群分开了,识字吗?
是真要识得吗?
倒也未必。
说自己不识字的,这样就去干些力气活计,虽说累一点,但一是不用看洋人脸色,二是挣得多,将来还没准能升到师傅,这样就能在岸上定居了;那如果说自己识字,就得去给洋人打杂了,如果会英文,那还算不错,能帮洋人做些文职工作,但如果不会,就只能一辈子都是打杂,没钱还被人瞧不起。
听完刘超力的说明,刘超力叫阿泉跟他一起选不识字的,阿泉想了想,告诉面试官自己识字。
有了正式些的工作,阿泉的生活节奏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的边工作边学习。
这次升级成了小学课程以及英文,阿泉继续在天堂里努力。
工会夜校里,老师不仅教学生英文,还带学生们认识了中国地图和中国国旗。
这下阿泉才有些认识到,原来公司里时刻飘扬着的那面英国国旗背后的尊严,原来一面旗帜可以代表着尊严,那份尊严他也想要。
而更重要的是那个困扰的问题,这次似乎站在了了一个更高的视角,又或者有了更具体的提问对象。
“我是谁?
”随着越战和六七暴动的影响,弟妹们被寄养在的教会要撤离香港了,弟妹们回到了阿娘身边,住宿成了最大的问题。
好在帝国东印度公司给了阿泉一丝喘息的机会,针对成家了的正式员工是有分配职工宿舍的福利的。
于是学会了英文的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职工布华泉把阿娣领到了阿东牧师面前,希望牧师能帮她洗礼,这样他俩就能结婚了。
阿娣一脸错愕,“不应该是这样的啊,你阿娘应该先问过我阿娘,我阿娘在问过我阿爸,然后还有上头,挽面,穿裙褂,很多事情的啊。
”接着唱起“买木不知心里烂,选木容易选哥难,阿哥呢?
”阿泉困惑的看着阿娣。
阿娣便又接着唱到“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阿娣激动的身体颤栗着,阿泉还是不明白眼前阿娣的崩溃,他有些生气,埋怨阿娣的不懂事。
阿娣想要的很简单,阿泉想要的也很简单,只是阿泉已经不知不觉往前走了很多步,并没有意识到落在身后的女友阿娣。
是啊,阿泉走的很快,他不仅成为了帝国东印度公司的正式职工,还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又拿着英国工程师执照,巧不巧还偶然与公司大班有了接触,并由于自己的才干而得到对方的赏识,又因为六七暴动的影响,公司需要扶植一些华人来与本地华人拉进僵硬的距离。
最后在一个项目初期不顺的前提下,由这位大班破格提拔,他取代了原先的英国人成为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并出色完成了该项目。
圣诞节即将到来,大班邀请了阿泉参加,这份邀请意味着他已经成功迈入精英阶层了。
出席晚会,妻子必须陪同,阿娣非常慌张,从临出门的打扮到晚会上的流程以及和其他太太们的交流,她都很慌张,她还是当初的那个疍家人,她没有走过阿泉走过来的路,却被阿泉强行按在他自己的身旁,她的格格不入让她越来越和周围的环境脱离开来,而她的不安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抹平,反而更加厉害,她慢慢将自己封闭起来,或者说,将自己和阿泉隔离开来。
97临近,阿泉也逐渐靠近他事业的一个巅峰,他是报纸上说的华人之光,也是洋人聚会上被议论的明日之星。
如果说至此阿泉的人生都是不断加速的,他想要的也都得到了,这样的他似乎没什么好困扰了的。
表现就是之前因为不想引人非议而故意将那一头天生的黄毛染黑,到现在他可以自信的顶着这一头黄毛了。
但加速这件事好像都是让人向往的,这种快速感让人遗忘,遗忘了一些还没有答案的问题,有时候这些问题错过了可能就是一辈子,等真有机缘在去找答案的时候就已经没时间了,但阿泉又无疑是幸运的。
一次登机前办理登机手续,阿泉走的是英籍登机通道,却被办理人员拒绝,理由是他只是香港英国殖民地香港居民,名义上是英籍,实际上却并没有国籍,他追问到那我是什么?
对方这次没在能给出答案。
有些问题,主语永远是“我”,但有意思的是,大多数时候,提问的人都是自己,但也有时候,这类问题也会通过别人传给自己。
这次阿泉终于有时间抬头再看一眼公司里飘扬着的那面国旗了,那个问题终于又在次响起,那个答案也再次浓烈。
“我是谁?
”弟弟妹妹们都上了岸结婚生子,这自然离不开阿泉的帮助,阿娘很是感激和知足,她觉得上天对她很好,原本这一切都应该是阿泉的生母的,可惜她命不好,没享到,所以阿娘一个人仍旧住在水上的渔船里,不敢再多奢求一分。
小妹结婚前,阿泉来到阿娘的船上,再次劝阿娘上岸和他们同住,阿娘拿出了阿泉生母当初留下的金耳环,告诉了阿泉他早就知道了的关于他自己的身世,以及在送走阿泉后就在也没人见过他生母这件事,说完阿娘就钻回了船舱里。
在她看来,“贪心”要适可而止,这样的恩赐她应该还回去了。
阿泉托着那支耳环看了会,慢慢蹬掉了他穿了几十年的鞋子,又像小时候那样光着脚钻回船舱里,猫着身,来到阿娘的后侧面,将那支耳环戴上了阿娘的耳孔里。
“阿娘,跟我们一起住吧”,这次阿娘终于点了点头。
阿泉之前不是没有在寻生母这件事上努力过,只可惜事隔太久,终还是不可得,这样的结果似乎是亲情的召唤,哪怕即便没有血缘上的直接纽带,但总是多少有一些想得不可得的和之后退而不得不求全其他的丝丝失落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97香港回归,很多事情都变化着,阿娘也去了天堂。
在追思会上,阿泉坐在下面,阿东牧师站在上面。
牧师播放了一段阿娘生前参与教会活动的片段,教会会经常去一些养老院做些福利活动,这些活动阿娘都会积极参与,而就是这个画面里的一处细节,阿娘拿着什么东西,去给每位老人看,然后问询着什么,只可惜每次老人看过后都是摇了摇头。
这样的画面在旁人看来在普通不过,而只有阿泉知道阿娘手里拿着的是他生母留给他的那只金耳环,阿娘在帮他找生母。
到这里,他才明白是谁为谁付出的多一点,是谁从谁那里得到的少一点,他原本的失落在那一刻让他崩溃痛哭,那是记忆的杀伤力。
“我是谁?
”香港回归,大陆来客越来越多,一日在街上,大班布华泉就碰到了一对东北情侣,他们误以为一头黄毛的阿泉是洋人,便向他用蹩脚的英文提问着旅程的目的地该怎么走,得到的却是标准流利的国语回答,这样的情况并没有让他们太过尴尬,而是继续用蹩脚的英文夸赞阿泉国语说得好,之后便又用蹩脚的英文再次求问同样的问题,这次阿布便用英文告诉了他们想要的答案,你无法确定小情侣们是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但阿泉这次面多同样的问题似乎轻松了很多,看啊,他好像还笑着呢。
“我是谁?
”阿娣是被阿泉强拽到自己身边的,她努力尝试适应过,没能成功。
阿泉开始也以为她只是不适应,适应适应就好了,直到他有天环顾四周,发现四周的丰富都是即时到有些会立即消失的空虚,自己不存在的身份(没有国籍)、天生的洋杂以及疍家人的出生,这样,他终于得以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那个他忘不掉也放不过的格格不入的自己。
在随着“我是谁?
”的质问一次又一次,情绪也足够清晰和浓烈,即便这样的问题最终还是没有一个能让自己过得去的答案,过去不会有,此刻不会有,未来也不会有。
但阿娘的付出多少让他明白真正一直能存在在他身边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与自己和解才是唯一的出路,不要让一个问题长时间遮住自己的眼睛。
固步不前的阿娣没有做错,一心向前的阿泉也没有做错,错的是一心向前的阿泉强硬的拉着阿娣向前跑,丝毫不顾及阿娣想与不想的情绪,他只觉得这样对她是为她好。
终于他也承认,会告诉自己阿娣的心住进了地狱,而这个地狱是他亲手给她做的。
即便这个地狱当初明明在自己眼里看来是一个像是天堂的地方。
阿娣耳朵不好,需要用助听器,但因为害怕自己的无力会给阿泉增加负担,即便助听器坏了她也不敢告诉阿泉,寻求帮忙。
她就呆在阿泉身边,直到女儿发现并告诉了阿泉。
“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当初在阿东牧师前,阿娣看着阿泉唱出了这句歌谣的上一句,像是一种质问,你还记得当初的约定吗?
你眼中的我还是当初你喜欢的我吗?
你还是当初我喜欢的你吗?
当时阿泉不知她为何这般,于是错愕。
事隔多年,终于,他拿着新买的助听器给阿娣戴上,唱起了这首歌谣的下半段,那缺失的另一半回来了,阿娣的问题阿泉隔了好久好久才想起了答案。
阿娣紧绷的神经松缓了,眼泪也掉了,手臂也终于环抱住了阿泉。
“我是谁?
”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它似乎不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因为它的回答时时会变。
但它又是一个永恒的提问,因为受问者要尝尝自省自己能否即时给出一个答案,哪怕这个答案下一秒就变了,但此刻的当下你必须有。
“我是谁?
”这样的问题,像是灯塔,漂泊再远再久,它都能给你指引回家的方向。
写影评主要是想放几张图看了很多短评,竟然没看到有人说刘心悠,姐姐真的太美了好嘛,万种风情!
我对电影的记忆一向不长,明明前两天才看过的电影,现在已经不怎么记得剧情了,只记得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几段海上的日出/日落很美果然写不满140字,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凑个字数吧
『浮城大亨』一个岁月的故事,一个亲情的故事,一个奋斗的故事,一个爱情的故事,更是一个尊严的故事!
该片没有去展示人物的艰辛,而是展示人物的坚强;没有去展示人物对不幸生活的抱怨而是感恩;没有把五十年的香港写进历史的仇恨,而是以极大的宽仁与博爱在宁静水上细细述来。
是一部极具香港回归前期地方人情特色的电影,绝不是一般商业片和特效片能与之匹及的。
片中洋杂、半生熟的布华泉也是香港殖民地的真实写照,是一种香港人不知自己哪里来的,要去哪里的孤独与坚强......
《浮城大亨》可看可不看。
严浩导演的意图大概是想说“港人寻求身份认同”的故事,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形态却是奔着40集电视连续剧去的架势(郭富城和刘心悠的婚外情显得有些多余)。
而最精彩的“大亨奋斗史”部分却又被省略了……表演上,鲍起静自然是最打动人的。
让我最意外的竟然是刘心悠小妮子。
真心美,美到让你觉得她略微夸张的演法都是合理的。
影片后期调色非常糟糕。
记得之前黄碧云是这样评价严浩的《滚滚红尘》的“画面十分之靓,又空洞无物。
即使调音量至零,全无对白,一样看的明白,像MTV。
” 《浮沉大亨》功力又高了一层:音量调零,会有看恐怖片的感觉,好怕怕哦!
全片80%都是特写镜头,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导演向你展示老年郭富城一脸沧桑的褶子,后来发现中年郭富城,青年郭富城,青少年郭富城都像拍大头照一样的一晃而过。
所以你开始怀疑到底是导演为了省钱,不想搭大环境的景?
还是导演压根就不会拍?
岁月神偷啊。。还是鲍起静牛
摇曳的镜头,大段的内心独白,浓妆重抹的色彩,曾经的新浪潮战将严浩老了。
港产片要闹哪样,都拍了多少政治宣传片了!
受骗了受骗了
看到最后才明白,原来是部传记故事片。本土港味浓郁。(但国语配音实在不搭)小人物打拼的题材背景融入身份迷失、宗教慰藉、港英冲突等元素,构成独特的“浮城大亨成长史”。氛围沉稳,不煽不冷。但后期架构散了,单薄无力,没有收住。郭富城表演尚可,鲍起静、杨采妮演技值得称赞!7分,值得一看
责任+努力+毅力+机遇=成功。但不要忘记感恩
个别场景比较下功夫,故事性太差,流水账式的记事手法让此片一般了。
鲍起静喊的那几句“你喝我奶大,是一样的”把我眼泪都振下来了。
第一句便镇住了我
不喜欢这种~~狗血
感情非常细腻,我流泪了。如果励志部分能够再丰富就完美了。刻画了香港水上人家,一位番仔的感悟。
。。。这。。怎么觉得哪里不对劲。。
如果陌生的世界让你恐惧,那么,就从穿上一双鞋子开始改变人生吧。
蛋家人口音和茂名话好像,刘超力和叶逾好像,看人生的电影,我老了。
很努力地煽情。。。被我看出来了。
郭富城不亏影帝,表演内敛到位,杨采妮有点过了,太激动了。好片子
影片没有高潮
导演你到底想清楚你要拍啥了吗?什么都想说,结果啥都没说清。
故事背景很独特,喜欢画面厚重的质感。
政治意味浓厚,人物改编像流水记帐,局部历史逻辑出错,整体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突出的主题,导演对阿布这个人物的塑造实在一般,我也实在没看出大亨的意味。当励志片看还是很动容的,既是阿布的我是谁也是港人的归属。天王在鲍起静面前弱爆了,就像小学生在教授面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