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朱莉总览导编演的电影,更真实的有点像朱莉本人视角的爱在巴黎,带着很强的她的个人风格,不得不承认我很喜欢,没有理由的喜欢,大概这也是我喜欢她本人的原因,充满激情与矛盾,有时是我向往的想成为的样子,有时仿佛看见了那个矛盾纠结的自己。
本片女主其实和爱在里Celine几乎像是一个人,全片去除了before sunset中九年再见的五味杂陈,放大了一对普通的异国情侣的日常,所有的矛盾暴露出来的时候会让人看到爱情更真切琐碎的模样……很喜欢的两个点:一是Marian一如既往地保持对争论的热爱,在我看来也是朱莉将一部分的自己放在作品里的体现。
正如她在before midnight里所说,那是她激情的一部分 也是她感情时时危机的原因之一,要接受她作为一个浪漫有趣的灵魂 也就要接受生活中充满了或许迷人或许头痛的debate的现实;二是她在影片里探讨的 爱情中的“边界感”,这也是我恒久与朋友们讨论的话题,每个人对边界感的定义都极为不同。
你会与前任保持联系吗?
分手断掉一切难道意味着对方没有恋人之外的其他吸引点吗?
你会毫无保留地坦诚对待恋人吗?
我很能理解Marian或者说朱莉的想法,同时也明白这是感情危机的原因之一…anyway,我把这部片子当作爱在的特辑来看了,好像能让我看到更完整的爱情的样子,更完整的Celine与她的生活,以及她不断追问的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的理解…
很喜欢朱莉德尔佩,但是不得不说有些失望,或者说,在高铁上看得很尴尬。
我以为朱莉德尔佩自己做导演了,会有更多的想法的输出,会把更多的自己关于生活和爱情观的想法拿进来,但是总的观感得说,不是没有吧,只能说聊胜于无。
电影体现了对于爱情观的思考,体现了来自美国的男友,面对法国女朋友的过往时的那种夸张无奈,可是也就到此为止了。
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女主角的爸妈,似乎在电影里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入生殖器,句句不离,以此为荣。。
隔代之间的生活、爱情观冲突是多么好的切入点,可是偏偏没有,似乎这两个角色存在的意义,就是向观众们表示法国人老一辈的是多么的粗鲁,或者开放,也是,二战打得比春运还短的老炮们,能多有内涵。
唯一印象深刻的亮点就是电源刚开始,男朋友故意让问路的人们南辕北辙那一段了吧,显得很有意思,两个人物一下子就立了起来。
若在太平盛世,至理想(如果有的话)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不单要外在条件配合,还得讲究心灵相通。
Julie Deply与Ethan Hawke那两部相隔九年的《情留半天》(Before Sunrise)和《日落巴黎》(Before Sunset)之所以成为部份人心目中的经典,那是因为男与女那种近乎完美的心灵同步。
同步,synchronised。
就像电脑和电子手账上的资料,一式两份的,完全配对的。
九年过去,彼此长大,各人有了自已的故事,但拿出内心深处的X光片来对照一次,仍然是一样的,太美妙太浪漫太理想的故事就这样成了经典。
Julie Deply初登场时是个迷女郎,现在她已是个成熟的法国女人。
她自编自导自演《巴黎爱漫游》(2 Days in Paris),拉着美国男人游走花都街头,大家自然期待她会再续“日出日落”的前缘。
珠玉在前是后继者的包袱。
Julie Deply聪明,她尽用两部成功前作的宣传元素,却没有打算说一个类同的故事。
为免直接比较,故事的处境刚刚相反了,男女主角不是初次邂逅或久别重逢,而是同居了两年的情侣。
用Julie Deply的画外音开场白来说:“今时今日,两年算是相当长的日子了。
”说白点,就是感情又到了临界点,搞不好又要分手收场。
巴黎实景,人们满口法语对白,风格却是通俗吵闹的,观众最好不要带着看浪漫文艺片的心情入场。
大量的荤笑话,夸张的演绎,只要你没有误以为这就法兰西风情,那就没相干了。
不过如果你的另一半属古板或纯情一类的话,也最好不要带她/他去看此片了。
文化薰陶、家庭背景,以至个人阅历,都会令一对异国恋人不能同步。
将彼此的资料内容对一对,就发现南辕北辙。
女觉得幽默有趣的,男觉得被取笑了;男认为女是情绪失控,女认为自己最冷静理性。
Julie Deply在《日落巴黎》曾经与Ethan Hawke一起参与撰写剧本的工作(对白太多太长,不是自己有份儿写的背不出来),《巴黎爱漫游》是她执导的第二部长片(处女作是《Looking for Jimmy》),算得上是丰富惹笑,妙句纷陈,只是并凑起来便略嫌有点松散。
跟许多“作者导演”一样,Julie Deply似乎过分担心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楚,用了有点过量的画外独白。
其实她毕竟是个出色的演员,投入演绎角色时最好看,而且她跟她的法国同乡的法语戏份,明显比她与Adam Goldberg的美语对手戏更可观,其中又以她发飙的戏最有魅力。
有两场发怒的戏是了不起,一场是主角们遇上了一个带有强烈种族岐视的出租车司机,司机对任何非法国人士都不满不屑,没有被歧视的Julie Deply听着司机的野蛮论调就按耐不住,即时在车厢中发难:“我不怕你的,你这种族主义者,因为这里是法国!
”另一场是Julie Deply遇上了她“另一个”旧情人。
她第一看上旧情人就蠢蠢欲动要开骂,观众最初以为是女主角不甘当天被人抛弃,看下来才知道,这名道貌岸然英俊潇洒的前度男友竟然是个会去东南亚狎玩小童的人渣。
面对大是大非,Julie Deply饰演的Marion会不忌讳场合身份的直斥其非。
不谙法语的男友自然不能与Marion即时同步,看着混乱场面,只有吓破胆。
我却觉得,仪态尽失破口大骂时的Julie Deply最可敬可爱。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是这样说的。
“日出日落”说的是互相找到灵魂伴侣的幸运故事,他们的灵魂早已同步(synchronised)。
《巴黎爱漫游》说的却是没有那么幸运的凡人故事,是你我最常遇到的故事:你爱你的伴侣,但你与你的伴侣是不同步的,又或者你根本不可能找到一个已同步的伴侣,所以你有妒忌、猜疑、埋怨、责难,所以你可能每隔几年(或几个月)就要分手一次。
面对着残酷的现实,你可以怎样做呢?
Julie Deply的画外独白说男女主角最后在房间中对峙了四个小时。
那痛苦的对峙,其实就是电脑与电子手帐之间的“同步键”(sync button)。
因为不同步(not synchronised),所以要进行同步更新(synchronising)。
因为你我都会变,那个“同步键”,久不久就要按一下。
费加罗报称赞茱莉.德尔比(Julie Delpy)仿似美国导演伍迪.爱伦(Woody Allen)的养女,她的第二部长片制作,自导自编自演:巴黎二日(Two Days in Paris),直叫人联想起伍迪.爱伦的旧作:Tout ce que vous avez toujours voulu savoir sur le sexe (原片名: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But Were Afraid to Ask,中文名作性爱宝典)。
看片在前,读此评论在后。
如果颠了个,或许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更高,因为伍迪.爱伦是笑匠中的极品,被拿来类比的夸张讽刺至极的老片子,我曾推荐给朋友,自己先笑到打跌。
然而,我看巴黎二日,一点也笑不起来,也压根儿没有联想到伍迪.爱伦.倒是想过Sex and the City里常常让女主角们尴尬不已的男女关系。
可是巴黎二日又做不来美国人那么彻底的自我调侃因而喜剧效果,还要强挡一块遮羞布,简直,就有点讨嫌。
巴黎二日在IMDB上评分不差,观者亦不少,这是我为什么找来看的原因。
茱莉.德尔比说她所诠释的性,一点儿也不俗鄙,而我的观感,恰恰就无法认同这一点, 以至于我有一点怀疑,这还是那个写过Before Sunset脚本的茱莉吗?
故事讲一对情侣来巴黎小住,男方是美国人,做室内设计,女方是法国人,摄影师。
他们的关系已剑拔弩张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当男方发现女方有一系列漫不经心的旧爱和性事时,他们就差不多到了分崩的边缘。
情节很简单,茱莉.德尔比注入的酱味,无非恋爱中的人所遭遇的文化和国别冲击,借性爱具化出来。
男主角只懂几句蹩脚的法语,他就成了施虐对象。
整个电影,都牵着一股法国或者法语对外来者的排拒力和优越感,让人舒服不起来。
比如有一场戏,茱莉和男伴乘出租,司机与茱莉聊天,问他们是否结婚,有没有小孩,之后称谓一改,变成tutoyer(“你”而不再“您”称呼对方),立即满嘴泛黄,赞茱莉比凯瑟琳泽塔琼斯还美,一边暗示,若你男朋友不行,不如与我上床,我很猛的......一路乐得受捧的茱莉猝不及防,满脸尴尬,只得对颜色狐疑的男伴“翻译”,司机说我们生的小孩一定很好看。
对照之下,谁还能批评我国首都北京的司机又贫又痞,只怕奉为圣人还来不及。
一小段这样的市井插曲还罢了,德导还偏偏不断地估计重施,她在戏里几乎每一段性事的揭底,都要经历男主角因语言不通而被所谓的善意蒙蔽,被格档在女方的小圈圈之外,随后谁谁大舌头,谎话穿帮。
如果德导的原意,是想拿本已十分挫折局促的外国人开涮,那么目的达成,法国的观众,必定是笑得欢畅的。
然而德导也许忽略了一点,她特别强调的这种由文化对冲,或者在法国可博满堂彩,却是反衬了被她没心没肺玩弄羞辱美国男主角的朴素和大度--虽然真实世界里,美国人未必如此。
这部电影开场不久,演了一段调侃达芬奇密码热的细节。
一群人排队打车,一队靠前的美国游客识出男主角是同胞,更以为他是巴黎通,亲热地凑上来,自我介绍,人手一册达芬奇密码,请教去卢浮宫怎么走。
男主角装作友善,沿塞纳河胡乱一指,他的同胞便感激涕零,深信不疑。
大队人马疏散,男女主角立刻抢到先机,女方一边骂男方不道德,却又夸赞他聪明,颠颠儿上了车。
不必法国人出面,由美国人自己欺负自己,多有反效果,被骗的一方,愈发很傻很天真。
可是,我临到剧末,也不免心存疑问,茱莉.德尔比,读过达芬奇密码吗?
如果她读过,应该知道,这是一本用达芬奇来包装营销的书,卖点在达芬奇本人而不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退一步说,蒙娜丽莎之所以跟法国扯上关系,也无非托了达芬奇和弗朗索瓦一世的私交而已,换言之,是法国沾了别人的光。
茱莉.德尔比大约更不曾注意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的开篇如何讽刺法国人吧:越是性无能,越要竖一根硕大的阳具,好比艾菲尔铁塔,皇帝新衣,自欺欺人。
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也许采用达芬奇密码的巴黎二日倒可以牵强附会,有那么零星一点点伍迪.爱伦的功力?
与人物过去经历有关的电影中第一反应想到的是那部黑色经典Out Of The Past. 不过那是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
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蛇蝎女郎的玉石俱焚。
以前虽也爱电影但毕竟涉世不深阅历有限仅只限于看B级片猎奇。
看动作片自high。
看情色片毁三观。
兼看动画片耍激萌。
唯有爱情片看得很少。
一是会困二是实在提不起兴致。
那时我还只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满心想着如何上课睡觉拷贝作业考试作弊。
而那时的爱情片于我就像几年前的高考数学复习资料一般(我讨厌数学)不入法眼。
当然伍迪艾伦除外。
只不过那时看伍迪也只是冲着啰嗦好玩的台词新颖搞怪的电影语言去的。
经历过一段感情,过了可以喝酒的法定年龄之后才会发现并非所有言情电影都是20岁前校园里的小偷小摸浅尝辄止。
也不都是chick flick般的欲望都市师奶杀手。
Delpy,这位女版伍迪艾伦操起老伍迪的招数颇具纽约气质地自己编导演了一部午夜巴黎。
早老伍迪5年穿梭于巴黎的大街小巷间。
相伴着一票老友一屋家人一位男友。
没有穿越没有夜半钟声没有满嘴的文学史。
一路从威尼斯坐火车到巴黎的两人就如同Marion的情感生活。
一路上在她的ex们与ex-to-be们间踟蹰。
如一起生活了两年的Jack最后所言。
I don't know you. 早在威尼斯时他就已是个一路不停照相的颇具中国游客特点的相机操作手。
而非意在随俗的体验者。
他尽管知道巴黎有名的景点但却不了解当地风物美食人文民俗甚至语言上都无法与人沟通。
他不了解Marion和她背后的巴黎。
而Marion岁会说多门外语却有一双看不全世界认不清生活的双眼。
从小任性倔强即使而立之年也只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文化与偏见上的差异体现在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上。
两人遇到曾经的男/女友,一个会亲吻ex们的脸颊同时莞尔一笑寒暄两句。
一个则会缄口不语擦肩而过"when it's over, it's over."欧版安全套套不住美国佬高傲的自尊心。
几近中年的现实也难以磨灭诗般的少女情怀。
不喜欢结尾毕竟所有结局都已写好。
这样的社会中可以坚持相爱两年已是不易。
唐突的复合更像是是大龄男女向生活的妥协。
P.S. Marion最后的独白还挺押韵。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i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hen another, fuck around to forget the one and only, than after a few months of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it is the one, 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来自法国的玛莉安是一位摄影师,她有一个室内设计师的美国男友杰克,两人在一起生活了两年多,“幸福的两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不高不低的时候最多”。
为了维护这份两人都很珍视的感情,他们抛开了忙碌、琐碎、烦心、乏味的纽约都市生活,像一对小情侣似的赴威尼斯度假,希望以此来舒缓心境,重拾昔日的美好感觉。
旅程结束之际,玛莉安临时决定转往巴黎——接寄养在父母家的宠物猫一同回纽约,他们计划在巴黎停留两日……法兰西才女朱莉·黛比(JulieDelpy)的新作《巴黎两日情》由此开始。
影片继承了《爱在黎明破晓时》和《爱在日落余晖时》的风格,没有花哨的配乐,没有炫目的风景,一切都很普通,普通得就如我们日常的生活;最具代表性的依然是连篇累牍的对白,玛莉安和杰克简直就是塞利纳和杰西的中年升级版,乐此不疲地在巴黎继续着他们无休无止的话题。
不过,这次多了几位友情客串,有玛莉安跋扈的老爸、刁钻的老妈、古怪的妹妹,还有浪漫多情的前男友,他们齐心合力地将故事的主题矛盾推向激化——杰克终于难以接受玛莉安的过去,玛莉安也无法容忍杰克的猜疑,两人在塞纳河边大吵之后分道扬镳。
西方有好事者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相当震撼的结论——男女之间的爱情最多只能维持18个月。
难怪玛莉安感慨:“现代人能在一起两年几乎是奇迹!
”情侣在相恋的时候,总是喜欢刻意展示自己的优点,掩藏缺点;同时,也易于聚焦对方的优点而忽视缺点;随着相处时间的拉长,特别是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一个人的全貌就会暴露无遗。
“真心相爱就要真心了解,即使真相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然而,我们经常是习惯性地手握一把锋利的雕刻刀,“帮助”对方屏除一些旧有的“陋习”,执着地试图把对方雕塑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模样,不知轻重,刀刀见血。
但是,谁愿意被动地变成一个失去自我的“作品”呢?
谁不是更热衷于积极地改造他人啊?
于是,问题和矛盾犹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个性不合”就是雕刻刀下的“成品”,先是小打小闹,如果放任自流就会发展为大吵大闹,再严重下去更会反目成仇,终了,分手便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玛莉安和杰克选择威尼斯,是“因为爱情电影都是这么演的”,“情侣都会去”,可惜,水城毕竟只是“一座浮在水上但终会沉没的城市”,浪漫和激情永远是短暂的。
在巴黎,一出火车站,玛莉安和杰克就又回到了现实的冲突关系中:杰克在等出租车时的抱怨不断,玛莉安对杰克卖弄摄影的颇有微辞,杰克对家居卫生的苛刻挑剔,玛莉安对杰克疑心的无名怒火,两人携手游览巴黎的百无聊赖……相恋容易,相爱太难!
影片结尾,两人在寓所又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讨论,总结下来就是——“谈恋爱不容易,尤其是要深入了解彼此,接受他们的缺点与过去。
”杰克坦言,通过两日里所发生的一切,他明白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不认识你”;玛莉安也承认,“找一个真正的伴侣”,“愿意与他共度一生,努力维持关系,遇到问题不会立刻逃避”,这些对她来说都十分困难。
两人从度假的浪漫温情忽地坠入彼此完全没有感觉,令人心痛。
不过,好在他们都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沉默片刻之后,他们都意识到自己“再也经不起又一个失恋的创伤”,尽管对方有诸多缺点,但自己的生活中已不能失去对方,没有其它理由,只是因为原先的爱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惯。
西方又有好事者潜心调研,发现男女在恋爱激情消退后之所以还能共同生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和对方在一起。
这是一种亲情,或是一种依赖,还是一种无奈呢?
前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
大师自知无法改变时光的面貌和本质,于是就用电影的方式将时光描绘出来,有喜有悲,有明有暗,有笑有泪,有幸有憾,时光不会为大师而改变,所以,大师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用艺术的手法去探寻,其间,我们便发现了“美”。
夜晚,在巴黎街边的露天酒吧,玛莉安和杰克又像一对热恋的情侣那样相拥而舞。
爱情,对于双方当事人而言,何尝不也是一种艺术……(2008年8月15日·深圳)
《巴黎愛漫遊》有讓人看得過癮的地方,但它更像是一個gag show,而非戲劇。
戲劇源自衝突,中間由一位主角領銜面對各種障礙,包括由對手引導的一切抗衡力量,而通過他一系列的選擇和行動,最終將通往是否能解決難題的結局。
《巴》片的敘述者是Julie Delpy,但她並不是主角。
主角是來到巴黎,感覺毫不自在,鬧出連串笑料,差點釀成感情破裂的Adam Goldberg。
他的對手自然就是Julie Delpy。
這點可見於片頭介紹演出者的順序中,Adam Goldberg是先於Julie Delpy,第一個被打出來的。
也就是說,最少在劇本構思的初期,編導是有意識地讓故事圍繞著Adam Goldberg這個來到巴黎的美國佬而發展的。
但影片出來的結果呢?
大概只有笑料是圍繞著Adam Goldberg的,他無法獲得作為主角應有的注意(包括情感投入),觀眾的眼睛都往Julie Delpy處看了。
但往Julie Delpy處看又有甚麼問題呢?
我們本來就是去看她的嘛。
當然,我們單單在看Julie Delpy時,已經會很過癮,但肯定不能滿足。
不滿足的原因有二,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被破壞了的戲劇邏輯。
我們無法投入到行動者(Adam Goldberg)的情感世界裡,對於他要怎麼做,叫情節怎麼發展下去,都變得沒有期待了(掏盡每個劇作者心力的正是如何保有觀眾的這種期待)。
於是在過程中只餘下一幕幕的gag show,對於終幕時候男女間的情海翻波,除了感到矯情而失去耐性之外,甚麼都變得沒有所謂了。
第二,當我們把注意力都放在Julie Delpy身上時,我們只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無動於衷。
由於她根本不是劇本設計中的主角,她並不會就眼前的障礙進行任何主動的變化和相應的行動。
我們只看到她一直維持著自己的性格,還有我們自己錯誤的期待,以至我們除了Adam Goldberg,再一次無法真正投入到Julie Delpy身上。
筆者相信這一點,作為編導的Julie Delpy自己也意識到,而這就是為甚麼尾段男女的一場攤牌會被消了音,並換上一長串Julie Delpy的獨白。
藉著女角的心聲,編導作出了最後也最無可奈何的挽救,試圖憑此直截了當地謁觀者看到女角的感情和想法,並為大家都變得無所謂的結局,挽回一點即食的感動。
而所謂矯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
筆者上面的評論好像把本片批得一文不值。
不是有說此片可被看成是一場文化性別戰爭嗎?
本片把玩法美兩地的文化差異不是很有趣嗎?
筆者的個人感覺是編導開的文化差異玩笑未免刻薄有餘,深度不足,且未免露骨低俗。
大都依附於極為刻板的概念窮追不捨,缺乏一針見血的犀利見解。
但有一點不得不提出,容或作為影片未盡人意的解釋。
據Julie Delpy的一篇訪問所說,她是在影片開拍前十二小時才見到Adam Goldberg的,也由於影片的資金所限,大多鏡頭都是一take過拍攝。
可能正因為這樣的條件所限,作為編導的Julie Delpy要盡量避Adam Goldberg的戲,以至出現了上面提及的諸種缺失。
因此很可惜,走出電影院後,筆者只餘下兩個很深刻的印象:Adam Goldberg像笨蛋一樣的笑容和Julie Delpy忙著想其他事情的遊魂樣子。
最后一部分,双方观念差异如此大的情况下,依旧爱着对方,再也经历不了任何失恋的痛苦,哪怕对对方有60%时间是不满意的,但仍然深爱对方,习惯他的鼾声…让我一度感动和怀疑。
女主认为和其他男性调情仅仅是好玩,完全不走心,自己爱的是男主也让我怀疑我的ex以前也这样说过,自己和前女友聊天其实完全没有任何想法,就只是聊天。
好吧,我相信我是对的。
只是带给我一些冲击,让我思考有些事情尤其是感情上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让我看到不同面。
学会不用找认同了。
最近刚看过Julie Delpy与Ethan Hawke的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set,从来没有被那个电影折磨成这样子,但是这俩电影却折磨了我整整两天,在想他们的每一段对话认识Julie Delpy就是从看了2 Days in Paris之后,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确是一个才女,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去Wikipedia,你会看到她的一切,貌似就是为艺术而生的,还有一点就是,艺术天赋是需要培养和氛围的,她的父母给她了很多别人无法得到的东西很喜欢2 Days in Paris开头的那个风格,很喜欢Julie Delpy开头的独白...每一句话都想让你往下看,我知道,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个电影,因为太多太多的对话,但是人的思想和意识就是通过每一句话表露出来的...就如同两个人在对话,我们可以通过话语感知到内心,她在想什么,她想做什么...最美的便是结尾的那一段独白,我看了好几遍,如果说这个电影的精华在哪,我喜欢说开头和结尾,而且我更喜欢说结尾,每个字都会对心灵有所触碰和撞击,但那种力度恰到好处,能让你在回味的时候,感到酸甜苦辣,却又在回味的时候充满幸福感,这也许就是Julie Delpy的艺术魅力吧P.S. 有的豆友说很喜欢听Julie Delpy在电影里说法语, 我想说我也是!!!
2 Days in Paris- Ending PartMarion: It always fascinated me how people go from loving you madly to nothing at all, nothing. It hurts so much. When I feel someone is going to leave me, I have a tendency to break up first before I get to hear the whole thing. Here it is. One more, one less. Another wasted love story. I really love this one. When I think that its over, that I'll never see him again like this... well yes, I'll bump into him, we'll meet our new boyfriend and girlfriend, act as if we had never been together, then we'll slowly think of each other less and less until we forget each other completely. Almost. Always the same for me. Break up, break down. Drunk up, fool around. Meet one guy, then another, fuck around. Forget the one and only. Then after a few months of total emptiness start again to look for true love, desperately look everywhere and after two years of loneliness meet a new love and swear it is the one, until that one is gone as well. There's a moment in life where you can't recover any more from another break-up. And even if this person bugs you sixty percent of the time, well you still can’t live without him. And even if he wakes you up every day by sneezing right in your face, well you love his sneezes more than anyone else's kisses.
剛看開頭,以為導演有點詩意,或是會像<Amelie>般別有意趣。
但劇情推進下去,《巴黎愛漫遊》變了「美國佬遊法恐怖事件」,每一刻都逼觀眾親身感受男主角的難受,陪着他一起窒息。
當然這有助理解劇情,但未免太過火了點,耳朵不斷被法語轟炸,十分受罪;女主角那些「紅杏出牆」和「non-gay 精靈走火警」的情節更不三不四,似在搞笑又似不是。
況且,如果最後以女主角心靈獨白作結,為何戲裏幾乎沒描述過女主角的內心感受?
沒頭沒尾的來個內心剖白,令人根本沒興趣留意內容,再加個不倫不類的 happy ending,真是要命。
到底此戲主題是什麼?
我想是在浪漫花都短短兩天一段感情始料不及地迅速變壞及人類思想多易被誤導吧?
再加美國人之可惡(老點美國遊客)、法國人之囂張(素食店女收銀員)、法國家庭情況一覽、爆水喉不要找消防員……我較喜歡初段的對白,不時笑出來;但除此之外,你會以為此戲是「反法國人大聯盟」贊助的。
p.s. 女主角沒有氣質,也是悶場元素之一。
好无聊的一场闹剧……可能是没有类似经历吧
列宁男客串的gay还真有点搞。
无聊至极,,,这部片子把Julie Delpy在我心中的女神形象彻底降了好好几个等级
话痨片。看不下去了
俏皮又伤心的《爱在》翻版,一样的话痨,德尔佩模仿林克莱特成功出师,并在熟悉的成长环境中二次创作,同时敢于自黑,这些都使影片真诚而生动。在让你的心脏要碎成粉末之际话锋一转,濒死之爱重获新生,本来无力仓促的结尾就这样重焕光彩,前面90分钟的法式幽默让本片毫无冷场时刻,如此看来,德尔佩才女实锤。
对她大段的独白有偏爱,只是这部确实不讨喜,临近片尾我开始入戏,末了的曲子亮了起来,整部下来看的人很焦躁,这是与sunset sunrise 最大的区别点,也是最令我不待见的地方。
拍城市很难免stereotype,巴黎的混乱无序(从城市到人)加上两个人的神经质和话痨篇性质,整个影片确实也很神经质。中年人选择过下去,到底是因为接受了爱情原本不可能完美,还是因为习惯了对方,分手成本过大呢?哪一种似乎都挺可悲的。
If I watched it one year earlier, it will be my paper topic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alysis...
能感觉到是部很私人的电影。结尾,女主和男主大吵,听到女主那段自白还挺开心:我比片子里的女主小4岁,可已经破掉了曾经一模一样的愚蠢的行为模式。长大了,真好:P 喜欢从影院出来,一边想着片子,一边在街上溜达的夜。(资料馆)
其实是部好电影,只是我没有在一个合适倾听Woody Allen式碎碎念的时候打开了这部电影。
Julie Delpy很有腔调的说~
直接引用短评中看到的一条吧,“对我来说 此片在适当的时机 适当的出现 给我适当的体悟 同样真实的情感 有着不同的ENDING”
冲着Julie Delpy来的,本来以为是和Before Sun Rise差不多的片子,看了开头也以为的确是差不多的片子。结果不是。片子到了中部就是稀里糊涂一团乱麻。女主的几段旁白倒是不错,特别喜欢批评旅游拍照狂的那段。如果是因为喜欢Before三部曲而想看的话,最好是别看了。而且一半的对白是法文,英语党跪。
挺好笑。Adan Jodorowsky牙口好认!完全跟小时候一样的。。。。
很失望,文艺得有点做作……为了Paris和Julie勉强支撑到了最后。男主居然是Chandler的金鱼室友Eddie= =
吵得也没怎么凶吧,主要讲美法文化隔阂,女主一家都是大奇葩,法国人自黑有一套。
Delpy真是在这一条路上走到底了,但是这部真的太过吵闹无聊了点,缺乏亮眼的台词和生动的人物。
私心可以满分,Julie Delpy真是个有才的导演和编剧;感性电影,只记录,不讲逻辑,女性视角,“感觉”这种东西本来就可以撑起电影;比爱在三部曲更真实,拧巴且歇斯底里我看到了很多“他”,巴黎人就是让人咬牙切齿,散发一种臭烘烘的古老香味,傲慢,固执,又坚称自己随性;依旧是法式冲突,紧张的幽默感,永远在一种快要打起来的氛围里让人发笑,不好拍;和安妮•埃尔诺的文学作品有种通感,越来越着迷于这种自我观察的女性创作者。
很不理解,无法共情,要不是朱莉德尔佩我就弃影了。
??简直不知道拍的什么乱七八糟。根本不像本电影,也根本不文艺什么的,只是本打趣的小品,放着放着,以为只是随便在玩过家家,结果告诉我这是认真拍的,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