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电影是进行了艺术加工,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说走就走,但这部电影触动了我。
顺风顺水的人可能不喜欢这部电影,但是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人会有一些共鸣的。
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困难,有时候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要坚持,如果走不通,就从头再来。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社会阴暗的一面,但更展示了人性的力量。
青山被山下拯救了,也同时拯救了山下。
希望是什么?
是爱,是关怀。
两位演员表现的都很好。
我一边看,一边哭。
这部电影感动了我,所以我觉得它是一部好电影。
比起倭寇来说,我们国内要人性的多。
日本的公司文化是变态的, 日本公司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
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
中国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
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
虽然终身雇佣制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
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看这部片结尾,山本优对小孩讲关于希望的事,我就想起一句以前听到并且觉得很对的话:“(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希望(,所以希望本是总有的)。
”又想起《肖申克的救赎》,在这样的绝境下,安迪还是总是怀揣着希望,所以才能够找寻到逃出狱的方法,而没有对这样的机会视而不见。
这种怀揣希望的特质实在太难得了。
山本优在帮青山隆获得新生之后,自己也获得了新生(片尾表示的),因为他挽救了一个像他弟弟曾经一样的人,生活能继续下去,悲剧可以通过努力被挽回。
“纯,人生也没有那么糟嘛。
”人生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有人说这部剧是耽美剧,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原著是怎样的,我觉得电影里没有要表露这个意思,最后优说“你终于来了”,应该是对照之前他弟弟曾经答应他一定会来的,包括给他留的那张照片“希望你像这些孩子笑得一样灿烂”,也是他对自己弟弟的希望,也是他对青山隆的希望。
拜今年上影节乱七八糟的转票所致,以前上影节从不看日片的只专注欧洲三大奥斯卡的我被动看了不少日片,这片不算大热门,片子也依旧日式鸡汤偶像剧,但一点不后悔看了这片,好喜欢他俩的感情。
日影有毒,一个个男生乍一看长得一般,结果看完电影发现“咦,还挺帅的,被圈路人粉”。
山本能get到帅点,隆差一点,长得像TVB男主角。
导演你看着我的眼睛说这不是爱情片?
呆萌圣母攻X表面活泼实则暗含心事受(攻受可逆,我只是感觉)开头“你喜欢男生吗?
”结尾”终于等到你来了”。
初遇山本救下要自杀的隆,硬生生闯入他的生活,大大咧咧跟踪,爬树跟他道早安,带他购物玩推车仿佛回到小时候,给隆死气沉沉的生活打开一扇窗。
又给他工作建议提醒他提防同事,只可惜隆一路圣母到底。
继而山本第二次救下要自杀的隆(中间穿插隆各种丰富想象内心戏),在把隆拉出职场沼泽后消失不见。
隆追寻山本的痕迹去找他,跨越大半个地球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每一个桥段都超级超级偶像剧哇!
配乐点赞,在隆知道真相回忆山本为他做的那些事时配乐简直有点泪目。
剧情没觉得有不妥之处,日本职场就这样啊。
反正不管你们怎么说,对这种可爱小情侣的电影无抵抗力,五星。
PS:讲道理,如果国内那帮鲜肉有日本爱豆的演技,全国人民也不至于天天骂了。
至今未发现有比国内鲜肉演技差的日本爱豆,都很适合&讨喜。
是搜bl搜到这部剧的,但这部剧应该不是bl。
这就是一部揭露社会职场的剧。
想谈谈男主的那个公司,这种通过摧毁员工的自信以及洗脑让员工听话的方式,毫无疑问是恶心的,如果我在现实里遇到这种,一定马上辞职。
这种公司我估计不多,但是估计很多企业都有这个公司的某个毛病。
比如洗脑,我不知道是我自己干的这行是这样还是别的也是,我在第一家企业干的还行,但是加班很多,没有加班费,公司还喜欢给你洗脑,当然它也有好的地方,比如有旅游啊!
领导和你说话也挺尊重的,待遇也还可以。
但是挺烦这种洗脑模式的。
回到剧里,这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剧,男二因为哥哥的自杀而自责,男主遇到了黑心公司却不敢辞职,活的很痛苦,男二救了想自杀的男主,彼此救赎了彼此的心灵,发现最近还是挺喜欢这种剧的。
这部剧告诉了我们要认识积极向上的人,你才能变得更好。
另外男主颜值一般,但还挺符合人设的。
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写了点儿啥,就这样吧!
总之,挺值得一看的。
《不干了,我开除了黑心公司》影片本身并不好看,但是看了可以理解为何最近日本宅文化和低欲文化盛行。
日本近二十年真是不行了,生活质量不进而退,简直怀疑提前进入废土文化。
公司大于一切,公司领导可以像奴隶主对待奴隶一样对待雇员。
在公司过不下去时,第一想到的不是辞职而是自杀。
日本真是奇特的国度。
可以和《无耻家族》联系起来看,是两个极端。
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工作对于人的价值是什么,估计一半的日本人想不明白。
忽然想到,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保护自己饭碗的一种最佳方式而已。
明清文人最讨厌的“匠气”,现在居然收到追捧。
有些中国企业学习日本企业管理,不过是学习其黑心罢了,学习增加对人的控制。
1、为自己、为珍爱自己的人而活;2、希望不会消失,只是人们看不见了而已;3、有人在挂念着自己,大概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吧;4、“所谓人生,只要活着,很意外的,总会有办法”;3、每个人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往,但有些人走了出来,有些人没能走出来。
ps:俩男主看对方的眼神太细腻,看得我这个直男直起鸡皮疙瘩。。。
元素太多最后我只能说这是个双向救赎的故事吧。
好评给到演员,演技挺好的,挣扎卑微的隆让打工人感同身受,身处坏情绪中真不是自己说要乐观点就能走出来的,回头看其实隆还有退路,并不是最惨的那波人。
山本笑起来感染力好强。
音乐真的很好听,开头和片尾的钢琴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
弱点应该是剧情强弱的分布不均吧……可能。
怎么最后就都去志愿者了,有点震惊和莫名其妙。
开头和结尾的对话莫名让我想到那段名台词:——生活是一直这么苦,还是只是现在这么苦。
——向来如此。
看起來腐味十足2015年12月,日本電通公司的員工高橋茉莉在宿舍自殺,工作剛入職短短八個月,業務量大增致使日以繼夜的工作,每個月加班時數高達105小時,最終受不了在宿舍內自殺,一年後被政府判定為職業災害,公司要負最大責任,也引起社會開始關注勞動的議題。
日本流行一種說法,叫做「社畜」,指的是「會社(公司)的畜牲」,是日本員工用來自嘲的說法,在普遍的日劇、日影當中,我們都會注意到日本大學生在畢業季都會不斷的面試,希望能早日獲得公司正職的「內定」,沒有拿到內定的人都會被認為是失敗者,而正職的「內定」在勞動彈性化、約聘僱人員、派遣人員氾濫的日本當代社會,是一個越來越難獲得的機會,新鮮人為了獲得「內定」是無所不用其極,而本片的主角青山隆也是在這波畢業潮後終於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內定工作,儘管不是很理解自己是否喜歡這份工作,仍然完成就職成就。
主角青山隆投入工作一年半以後,上司對其工作表現不滿意,每月加班時數高達150小時,致使毫無生活品質可言,也沒有自己的社交圈,租屋處垃圾四散,看起來就是一敗塗地的人生,上司甚至在下班時間也會不斷派工作過來,最終讓青山隆在過勞渾噩之下欲跳軌自殺,幸得名為「YAMAMOTO」的男子拯救,也就此改變人生。
在此後主角青山隆逐漸變得不同、開朗積極。
這部分倒是有點魔幻,變得有點不太真實,卻也是本片的藝術性所在,展開一些想像的空間,《不幹了!
我開除了黑心公司》的標題之下,塑造出來的黑心公司形象,上司的演技創造出一個很強烈的壓迫感,公司文化跟軍隊紀律變得有些類似,雖是極端描繪,卻必須看見一個更令人灰心的事實,那就是多數企業都是「黑心」的,其黑心就是要「創造公司極大利潤」、「降低員工人事成本」,結果就是壓榨員工逼其過勞、加班無加班費、責任制,多數公司都想要以最低的成本賺到最多的利潤,其黑心就是公司、企業的本質,並且貫徹始終。
開除了一個黑心公司,也就是受不了壓迫的員工提出離職,此後在日本社會將不容易再找到新工作,也可能難以維持生計,雖不至於會短期致死,卻還能苟延殘喘,這大概是本電影想說的一個觀點,鼓勵人偶爾可以休息一下,只是他所提出的出路,卻是離開日本社會、逍遙海外,到外地當志工,這倒像是逃避,沒有面對當前的勞動現實。
多數人為生存仍會在當前工作下掙扎,常常無法面對現實的鬥爭,去爭取最基本的勞動權益保障,好避免自己陷入過勞的迴圈、產生輕生念頭。
原作作家心裡想的多是以一場旅行、異地生活來自我療癒,類似當前流行的旅遊充電,離職與旅行被綁在一起,似乎變得喘一口氣,又能來面對兩三年的「被壓榨」。
或許,真正的積極希望,不是躲去貌似度假勝地的海外島國呼吸喘口氣,短暫的獲得一個情緒宣洩的出口,忘卻了職場當中憤憤不平,卻沒有改變任何職場文化,只是在跳轉公司之中,持續的被新上司欺負。
真正的積極希望該是在自已的公司當中,試著站起身子、挺直腰桿,努力的老闆討論如何遵守勞基法最低底線,不要違法,甚至行有餘力應該爭取更高的勞動保障,才能長久的維持勞動權益。
原刊載於今後的事部落格
作为让学生理解与体会科层制的影片,结果感觉是一个被遗漏了的男孩爱恋故事呀。
开头与结尾,星空下的对话,关于活着,关于希望,关于人生。
然而青山的职场生活却意外的坎坷与黑暗,就像那首Rap所唱的,希望似乎只与不用上班关联。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被上司无尽羞辱,寻死却遇到了山本,一个背负着哥哥死亡的“幽灵”。
由于是教学观影,在看的过程中总是努力想要抓住某个观点来进行剖析,比如青山很开心的炫耀自己和客户野田关系不错,用的例子是他和我说起自己的私生活,于是我想用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来谈论一番(捂脸)。
影片似乎是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剖析,一边是父母山本,一边是科层制下的同事与客户。
一边明亮,一边阴郁。
一边是情感,一边是理性。
生活与希望被科层制穿刺,变得破碎,于是抬头仰望天空并给出大大的微笑在现代社会中变得困难与奢侈。
我们投入工作认真生活却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就像有些同学感觉影片无聊一样,很多人也会批判影片“为赋新辞强说愁”,只是,被现代社会规训的我们,似乎连思考和质疑的能力都消失殆尽。
最后青山的福利院之旅揭开了山本的身份,他们也在我忘记名字的非洲国家相遇,完全就是两个相爱之人重逢的即视感,但被覆上了人生与希望之名义。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摄影很美...但是...
北影节英嘉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3.5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3.5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文艺少女和她爹的流浪之旅俄罗斯滤镜八米,我已经开始看个老毛子就觉得帅了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