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主要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环境问题,同时带出了对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论的讨论等颇有意思的话题。
对于这种以文学或艺术为重要元素的电影,我个人有着天然的偏好。
导演今年获得柏林最高奖的《同义词》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奈何我对《同义词》的理解实在不足以支撑一篇长评,只能在这里稍作提及。
《同义词》作为一个寓言文本性质的作品,其中文学、词句作为重要的符号出现,这种运用以及人物看待文学、讨论文学的方式令我着迷。
而在本片《幼儿园教师》中,虽然也有着较强的文本性和表达性,但比起《同义词》显得更加“亲民”,而诗歌也是作为叙事元素而非符号本身出现,这更是增添了一分趣味性。
本片通过丽萨的视角来讲述,通过描摹作为庸才的她和拥有天才的五岁男孩吉米之间的关系作为叙事重点。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福尔曼的《莫扎特传》,虽然两部影片所要表现的主旨并不相同。
影片整体透着一种哀伤而略带绝望的气质,除了精巧的视听设置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的打光方式。
我们可以发现,本片的打光策略是“尽可能地使用自然光”,室外场景自不必说,在室内场景中,除了少数必须使用灯光的场景,其余大量的室内场景导演都采用自然光源拍摄。
例如从不开灯的幼儿园教室,家中的大多场景也是不开灯的。
这样的处理使大多镜头显得有些清冷而昏暗,缺乏活力,非常贴合主人公的心境。
尤其是最后那场在旅店中的戏,昏暗的室内、窗外带着雾气的山林……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有人工光源设计的场景中,师哥朗读会那一场做的最为复杂,整个场景被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典雅的仪式感,与其他没有光泽的场景形成反差。
本片最重要表达的是对于现代社会中,日益热烈的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对于人们的侵蚀,越来越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侵蚀了艺术的生长土壤。
在丽萨与女儿因为大麻发生争执的那场戏,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女儿也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有着聪明的头脑,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但是这样本来有希望的孩子却被声色犬马所迷惑;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吉米坐在车上说着自己有一首诗了,但是却无人应答……片中类似于这样的、表意明确的细节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对于丽萨这个人物的刻画。
最后她与吉米在浴室门前的那场戏设计非常真实,她试图带吉米走、试图保护他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无奈地知道这一切是无济于事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无奈?
她曾说“这种天赋是稀少而脆弱的。
”确实如此,但是是什么让这种天赋在如今看起来尤其脆弱?
讨论这样的主题,就难以逃开对于天才理论问题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从艺术生根发芽的那一天就一直没有停止,大多数哲学家、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康德说过天才这个词是只适用于艺术的,我部分认同,同时,由于艺术天赋是“在特定艺术规则下表现出来的与生俱来的敏感”,由此,不同的艺术,因为其艺术规则的不同,其天赋的特质也有所不同。
对于诗歌、音乐这样的艺术天赋,是更难以承受的,这样的时间艺术具有更直接的表情性质,因此也更容易在很小的年纪就体现出来。
这样超乎常人的敏感会让拥有禀赋的孩子难以驾驭、无法承受,因此也需要更为精心地呵护和培养。
而对于向文学和电影这样更为综合的艺术来说,往往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积累和观察,之后才能有所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的心智慢慢成熟,也更容易驾驭天赋。
说到这里,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问题也不请自来……这个电影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有赖于导演精准的掌控力,这种圆融的设计感,类似于《阳光普照》,有别于《比海更深》。
多年以后,西装革履已然一派成功人士打扮的Jimmy人模狗样地参加着家族组织的年末Party。
觥筹交错间,酒醉的老父亲笑着向身旁新交的女伴提起独子儿时某次荒唐的绑架事件。
说罢,好奇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他答复着。
恍惚地,Jimmy想起女人说这个世界会把他磨平,他想起他一个人坐在警车里忽然有了作诗的欲望,I have a poem,他轻轻地重复道。
大诗人,念首诗呗,有讨厌的家伙在起哄了。
什么诗,都过去了,小孩子瞎写着玩的,Jimmy打了个哈哈将面前的酒一饮而尽。
对生活充满无力感的时候,遇见一个让我们打起精神的支点,这个支点会成为那一小段人生的全部。
主人公Lisa,作为幼儿园老师,日复一日工作了二十年。
面对表面支持自己,实则并不能融入自己精神世界的丈夫,她失落枯燥。
与三个孩子渐行渐远,面对缺乏沟通产生的亲子障碍无从入手,乏味迷茫。
但她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完全走失在不知所措的人生里。
她热爱诗歌,她可以对人生中所有的问题视而不见,只忠于诗歌。
她可以为了诗歌,为了人生中唯一的追求,放弃她对于婚姻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知。
第一次听到Jimmy作的Anna,平淡却让人窒息的生活被打破,Lisa看到了一位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同盟者,看到了一个没有被琐事困扰玷污的小莫扎特,看到了在自己灰蒙蒙的内心开启一盏灯的Jimmy,而Jimmy就在离她这么近的地方。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Jimmy就是能打破自己现实生活的介质。
每天都在打发生命,无奈等待死去的人,有了一个能再活一次、活得精彩的介质,Lisa奋不顾身地将自己投入其中。
并且,她也在对抗生活,她清楚地知道活到现在,逝去的生活和时间对她做了什么。
她绝不允许让Jimmy也像自己一样,丢失一位诗人最核心的东西,纯洁自由的灵魂。
她在维护Jimmy,也想维护年轻时候的自己。
但是,电影同样也让我深思,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塑造人才吗?
我们换揣着自己的梦想,在别人身上自以为是地塑造和保护,真的是对的吗?
Lisa的理想世界最后被终止了,但Jimmy有没有因为Lisa而失去光环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他还是会成为一位著名诗人,也许他会变成下一个Lisa。
或者,可能诗人并不是他想要的,也许他成为了他想成为的任何人。
女主角的方法用错了,她可以负责记录,但是应该一开始就说明是男孩写的,男孩父亲不同意儿子去参加诗歌会,但女主还是带去了,说明女主也是有名利的私心的。
最后,女主像是“绑架”的做法反而把男孩的天赋推向深渊,她是很想挖掘男孩的天赋,可却导致了男孩在警车里说出“I have a poem”,一个天才就此泯灭。
如果女主角只负责记录,不参加诗歌会(毕竟对孩子来说,不太合适),不和男孩父亲交流,或许还可以挽救。
但是,男孩的父亲也没错,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过个普通孩子的生活,毕竟搞艺术的人“疯掉”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诗人。
另外,女主只能算个文艺爱好者。
艺术创作是需要天赋的,男孩的灵感创作可能比她绞尽脑汁写出来的要好得多,这就是现实啊。
许多评论都在讨论女老师如此培养一个天才儿童是否合理。
我想说这个问题虽然很值得讨论,但根本不是本片的重点。
Jimmy的天才是很耀眼,但他在片中只是一个道具而已。
这个片子不是关于天才。
正如片名所言,这个片子只是关于一个“幼儿园教师”。
在影片的结尾,女老师Lisa隔着浴室门哭着对Jimmy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这句话泄露了Lisa对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
Lisa认为,自己是个有诗歌天赋的人,只是被社会扼杀而没能让天赋之花绽放而已。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客观来看,Lisa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她是一个人到中年,写的诗连在成人教育这种水平的课堂上都无法获得老师认可的人。
若她真是自己定位中的那种天才,至于如此吗?
Lisa的女儿说:我不用怎么学习成绩都是全A,妈妈你呢,你拼了命成绩都不怎样。
虽说学生时代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一定意味着没有文学天赋,但是我们从这些细节中看到的真相就是:Lisa大概率是个智力及天赋都极其平庸的人。
她写不出好诗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她根本没有天赋。
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
Lisa的生活虽普通,但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稳定的工作,舒适的物质环境,非常支持她创作的丈夫,两个挺优秀的孩子,也有闲暇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
但在平静生活的外表下,是她的不甘。
她不曾实现的自我,她希望在子女身上实现。
然而第二轮的希望又破灭了,子女也没按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她慢慢相信都是物质社会的错。
总之这些东西多年来在她心底的角落里越堆越高,像一堆等着被点燃的柴火。
有一天,毁灭的火种终于来了,她看到了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诗歌,她找到了一个天才儿童诗人。
在那道火光的衬托下,平凡幸福的生活瞬间变得庸俗可憎,肥胖普通的丈夫、平庸不合作的子女突然之间都变得令人无法忍受。
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朗诵着美妙的诗歌。
被重视、被仰望、被爱慕。
第一次有人那样望着她,倾诉如何被她的才华迷倒。
第一次感受到了超越庸俗生活的非凡意义,诗歌、美、那种飘飘欲仙的狂喜她怎能拒绝。
就算自己做不到,她也要借着一个天才儿童,拼尽全力把这个美丽的幻想延续下去。
哪怕再延续一秒也好——因为那一秒钟的满足,远超过一辈子庸庸碌碌的生活。
所以她铤而走险,做的事情越来越疯狂。
与其说Lisa是想好好培养一个天才,不如说她发现了一个道具,一个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的道具。
她后来做的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根本不是为了那个孩子,她只是为了把自己的美梦能拖长一秒是一秒。
Lisa就像包法利无人。
包法利夫人因为读过浪漫的骑士小说,能画几笔美惠三女神,知道巴黎最时髦的衣服和最动人的歌剧,就再也无法忍受小镇医生夫人的平庸生活。
世界上明明有那么有意义的人生,有那么多美妙非凡的东西,有那么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凭什么我就不能拥有?
难道因为我没有天赋,我就不配追求那些东西吗?
在知道了那些更高、更远、更美的东西以后,她们如何能再忍受平庸而毫无意义的生活?
所以她们宁愿一把火毁掉自己的人生,也要借着那火光再看一眼梦中的美丽世界。
Lisa和包法利夫人错了吗?
我也不知道。
假如我们平庸到永远爬不出阴沟,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坚持仰望星空,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在沟里呆着呢?
“我想到了一首诗。
”无人倾听。
影片在吉米幼稚而有些不知所措的独语中,落下帷幕。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也许,和大多数观众一样,他知道自己被绑架了。
但又和大多数成年观众不同的是,他并非知道自己为何被绑架。
诗是瞬间的艺术,就像一阵清风忽然掠过。
诗又是永恒的艺术,像是一朵盛开在宇宙中的星云。
影片将视角紧紧跟随着幼儿园资深教师丽莎,从她发现吉米,到与之相伴,最后绑架吉米的过程和原因。
看过此片的人,无一不为这位可怜的女子所动容。
她无疑有着超脱于这个乏味社会的梦想。
在她周围,有着太多所谓“成功”与“正常”的事情。
但长期与未经挑染的孩子们相处,并偶然地加入一个短诗兴趣班的经历,使得她依然保持着一个不妥协的心。
直到某天,这颗心灵被男童吉米那充满非现实的美丽诗句唤醒。
她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
她的所作所为,被女儿戏称为“联合国文化大使。
”在平庸而琐碎的生活中,她似乎超越了某种沉重的羁绊,追求诗意的栖居的她不仅爱上了诗歌,也爱上了拥有一颗诗人心灵的男童吉米。
这超脱了种族、阶层、男女、年龄的纯真之爱,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为了保持吉米不受现实污染,也为了独享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吉米一起逃离。
然而,现实没有为这场逃离提供世外桃源,诗意的生活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吉米对丽莎产生了“合乎情理”的不信任感,逃离变成了绑架,这合乎所有围观者的正常逻辑。
影片,就在这一正常逻辑的终点,落下帷幕。
除了那不合时宜的吉米的诗,一切都变得十分平常。
此片,将成人的乏味生活作为故事的背景,无论是丽莎的家人或是吉米的父亲,他们都在过着合乎“标准”的生活。
这似乎并非值得谴责的世界,却在可怕地淹没和泯灭着可贵的天赋和个性。
而保护天赋与个性,张扬天赋和个性,正是教育与艺术的核心任务。
从这点来说,影片一直在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某种平衡,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丽莎因为缺乏艺术才华,而被诗人俱乐部除名,而吉米因为丽莎“自私”的目的,而被带离了受丽莎呵护的幼儿园。
诗歌,不应该是某种被现实所压迫的负面情绪的发泄,而是在现实的重压下,依然挥发出的某种永恒而轻盈的气息的东西。
毫无疑问,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考。
艺术,像是某种珍贵的矿藏,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我们是否应该将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从而在浮躁虚幻的泡沫中,去真正倾听属于我们内心的声音。
相比于物质和名声,其实,还有一种东西能够使我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还有就是,关于教育。
让人成为他们自己,远远要比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更为复杂和艰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周围的一切,经过“过滤”,都已变得狭隘和相似,无论是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是爱情与亲情,这些,似乎都被打上了“批量生产”的标签。
在你尚未明白自己有哪些独特性之前,你已经被“同化”了。
在大众看来,不能被理解的资深幼儿园教师,最终被打上了“犯罪者”的标签,她为自己“叛逆的”艺术和教育“梦想”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不能被理解的犯罪。
而这场犯罪的可悲之处,并非在于犯罪本身,恰恰在于无人理解这场犯罪。
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女主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四口之家也算得上完美无缺,然而她对于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诗歌是她魂牵梦萦的东西,虽然缺乏创作的灵感,但精彩的诗句却会向钥匙一样打开她紧闭的心门,激发她生命中的光和热。
她是最狂热的艺术信徒,也是最有眼光的伯乐,但却与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特别是身体出轨这一段更会遭人诟病,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因为她对艺术爱得如痴如狂,她拥抱着诗人,慷慨地向其敞开怀抱,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情欲的意味,只不过她以为可以以这种方式接近她一生无比期待却又总是难以企及的诗歌的灵魂。
她像鱼儿渴望着水,向日葵追逐着阳光一般如饥似渴地追逐着诗与灵性,但现实却总是教人失望,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就连她以为高洁无比的诗人其实也不过是个动机不纯的俗物罢了。
这一切都错了,但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倒挂的畸形的社会,金钱和地位成了衡量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没人在乎你是否有高雅的品味,没人在乎你是否有深刻的思想。
女主发现男孩的作诗天才的时候,宛如从沙漠中发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那份珍重和执着令人动容。
可是在男孩的父亲,那位酒吧老板看来,到朗诵会上获得诗人们真诚的喝彩,还不如去参加一次棒球比赛来得更有意义。
这绝非个案,在现代社交场合叹一句对诗歌的爱好,只怕会引来他人的嘲笑。
人们关心的是名利和乏味无趣的八卦新闻,“奶头乐”的娱乐阴谋一步一步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触目都是俗不可耐,但偏偏乐此不疲。
女主以微茫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哪怕男孩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最终也不过是个泯然如众人的结局罢了。
电影使人感伤,而玛吉·吉伦哈尔的演绎却仍是那么美好和动人,从《秘书》、《堕落街》到本片,玛吉温柔似水的外表下似乎总潜藏着一种磐石一般坚韧的意志,不经意中打动人心,面貌虽然多了岁月的痕迹,但魅力不减当年,借用杜拉斯的那句经典名言献给玛吉,“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I have a poem,我想到一首诗。
这是一句多么好听的话,如同一首好听的诗,出自天才宝贝的口,来自常人摸都摸不着的天赋灵感,让丽萨顶礼膜拜、视若珍宝,也让她走火入魔、坠入深渊。
因为玛吉·吉伦哈尔,我选择看这部影片,没想到被这最后的小天才的一句话,完全击中:这个小男孩的诗会怎么样?
这些随意流淌却随时干涸的天赋诗意会到哪里去?
它们来过了,它们能留下吗?
它们最终去向哪里?
原谅我把诗放到了宝贝的前面,这个拥有天赋却不自知的男孩、这个小小又脆弱的诗意灵魂、这个既有不世出的才情又有入世的机灵劲儿的男孩,会怎样?
会写下传世的诗作还是会赚很多钱?
丽萨是被这五岁孩子的巨大天赋震撼到了,谁叫我们都是如此庸常的人呢,用尽蛮力也还是扔进纸堆找不到主人的一个个字,无法让它们充满个性和灵性,无法成为那闪光独特的诗!
她太需要这天赐的诗意了,即使不是她的,即使只是一个幼儿园小小孩子的,她太想触摸这从来不曾有过的天之所赐了,想过了。
一次次的鼓励与信任,让Jimmy逐渐接纳了Lisa。
她如痴如狂地在Jimmy力量巨大的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也小心翼翼地发掘、呵护他被神吻过的天赋。
她带他一起感受自然,感受天然的水流,聆听簌簌的雨声,他们以两个成人的姿态,进行富有诗意的对话:“it’s beautiful,isn’t it?
”“it’s beautiful…and sad-looking too.”“Sadness never ends.”
Lisa,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 is apparently considered tragic.When she knew that the poem was written for the teaching-assistant Megan, she broke into cry. It is so sad, but so natural. Megan is young,active and beautiful, she is so beloved by some alult poet.That's the same for the kid poet. Lisa is old, she is charming in some way, but can't enlighten the sparkle of poetry notion.we can consider the movie as a love story or an educational critics.Every detail,every scene is useful for telling sth, and have no redundant.I like the poem, because I momorize my childhood gift that is erased by longlasting exam and daily work.The touch is gentle, but we all cried in heart. we can not find a place to cultivate the telant of poem, the father loved money, and his uncle get less paid as a intelctual. we are so sorry, for the modern and monetized time ,so the golden time of art are always being memorized.Lisa want to marry poem fully and ultimatedly, but she was buried in daily boring work as a stupid kindergarten teacher. She looks like a good mother, but in fact she isn't, or she had to be a common mum.when she tell the kid where they live when he call 911,lisa show the final choice with no hesitation. She do not what the secular life anymore, and without dream she even want to go to jail.how about me? who am I? what did I want once, and now ?Do I face the same paradox for life-time arrangement?Am I investment banker? I love money? why? why I didn't get so rich? Why didn't I work so hard?I told you in modern society, you should format yourself to the secular life and social framework.You must change yourself , and so some of your natural telant is erased. It is inevitable, that's modern life.You never grow up,you will always be the girl or the boy carrying the same dream.Mind, emotion, dream are surreal and abstract, but the daily life is concrete and boundary. Life is bounded to a lot of specific boring things,like money, marriage, work, child.
幼儿园教师丽莎参加了诗社,却苦于无法写出好诗。当她发现班级里的少年吉米拥有超群的诗歌创作灵感,她希望用尽全力保护吉米的天赋。
跟什么幼儿教育没任何关系,主要是这个女人,以她为主,她用孩子来寄托自己的幻想,实现她自己生命意义。她的哭是哭她自己,哭她的无力,哭她幻想东西的成真。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来反衬她孤独的内心,用诗歌来寄托对生活的幻想,用孩子来寄托对生命的意义。表述一般,手法一般,没什么出彩的地方。
小朋友好灵,睫毛很长,但成年女子对小男孩的那种关爱始终有一点点游走在道德边缘的罪恶感,看着不是特别舒服。女主的无奈呐喊还是有一定意义的,带着天赋出生的孩子需要呵护和引导,不然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难免让天才沦为庸者。不过那种无才华又不勤奋的人把自己的“太平凡”归咎于社会也是可怜。
圣丹斯首映。Maggie Gyllenhaal的表演细水长流,抓眼球的女性主角地位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她热衷于诗歌,自己的才华却尴尬的糟糕;她渴求家庭幸福,却和教诗歌写作的老师出轨;她希望小男孩的才华被家长重视,自己却“盗用”他的诗篇作为自己的课堂作业… 一个复杂的人物,撑起全片
如果没有原版,大概称得上是个微妙动人的故事。不知是否由于明星光环,Maggie Gyllenhaal塑造的人物情感更加丰富。但也如同大多数的美版翻拍一样,优缺点同样明显,直接把一些侧面内容下了死结论并反复加以强调,感觉不太舒服。
不太喜歡這個孩子的眼神👀~~~
7.4分
看得人心烦
相信詩並不可恥,相信世上只有方仲永沒有蘇明允,才是為人師為詩人之恥。西亞原版翻拍成美國版後的設定水土不服?
Lisa逐渐扭曲的心理,也是社会看待艺术的缩影。
温柔而悲伤的一个故事,5岁小男孩的惊人诗歌才华让幼儿园教师铤而走险,为守护这份才华走上不归路。才华是光,它让人产生向光性,但也让人飞蛾扑火。艺术爱好者和艺术大师隔着的不是鸿沟而是深渊,要抱着粉身碎骨的危险才能去望一眼...
太白左了,我要有孩子,我不希望他的老师这样对他,非常不适。过剩的圣母ego和对于天赋平庸的鉴赏,拍出来的感受只是疯狂的自恋与失意的投射,而这投射又那么虚弱无聊,没啥意思。
控制欲让人疯狂。
真悲伤。一个失去了某种天赋再无法追寻的教师,遇见一个尚未被世俗污染磨灭的天才,她只是想再多留住那闪光诗句多一会儿,就像自己终于从俗世里逃脱了一样。“我有一首诗”,男孩在警车里说,却再也没有人聆听了。
这也能叫诗?
把自己理想的实现建筑在未来的可能之上,而这份可能是未经获得许可的。党孩子拿起电话的那一刻,她亲手筑起的虚拟之墙还是轰然倒下了。理想和现实里的平庸有着不可及的距离。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孩子的确是有写诗的天赋。而到底要不要继续,是谁说了算。
解读艺术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够无望了 平凡又是无法摆脱的 太丧了 Ethereality is rare
洛丽塔—种族核心,包裹以诗歌的皮
影片深层的立意还是不错的,更多的笔墨留给了老师这个角色,在对待神童态度的背后,更想表达的是中年女性内心的挣扎。
前面差一点就把我感动了,结果这个结尾...互相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