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中文又名《青春躁郁》,看完后一度觉得该片抑郁的不行,后来买了本原著,看了半天,发现是原著小说的故事,导致了影片走向了年代故事的感觉,而不是青春爱情。
其中1950年的美国、朝鲜战争、共产党、义勇军进行曲等等元素,才变得可以理解。
喜欢小众文艺的影迷们,一定会期待这部今年年初,从圣丹斯独立电影节走出来的佼佼者。
该片受到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李安导演的御用编剧:詹姆斯·夏慕斯先生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童星男演员:罗根·勒曼回归大荧幕的作品,同时还是美国文坛巨匠:菲利普·罗斯,大约第十部被搬上银幕的作品。
除了2014年阿尔·帕西诺主演的《低入尘埃 》,2003年妮可·基德曼主演的《人性污点》,更多追溯到1969年的《花落遗恨天》等等。
这些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虽然评分不高,但是都得到了大明星和大制作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我们还将看到菲利普·罗斯小说改编的电影《美国牧歌》,其中的明星阵容包括了《美国往事》里的女神:詹妮弗·康纳利,以及男演员:伊万·麦克格雷格。
2005年,菲利普·罗斯成为了“美国文库系列丛书”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国作家,堪称“文坛活神话”。
而这次的《愤怒》是1933年生人的菲利普·罗斯,在2008年时出版的作品,是他在79岁前(也就是他2012年封笔前)的倒数第三部作品。
菲利普·罗斯在长达4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总共发表了28部作品,而这部《愤怒》显然撰写于他晚期的第三阶段创作生涯。
编剧兼导演的詹姆斯·夏慕斯说自己是在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的这本小说,于是当即决定要改编为电影。
作为被奥斯卡两度提名的金牌编剧,这次詹姆斯·夏慕斯要尝试做新人导演,可见他对原著故事的信心,而原著作者对于人物内心戏的详实描写,更是给电影丰富的人物素材提供了便利。
当你初见该片,看到圣丹斯展映作品的标签、看到新生代演员、看到大学校园故事,你可能会期待看到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而当你看完该片,你可能会觉得有所偏差,或者是剧情完全没有按照你想象的进行。
如开篇所说,因为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年代戏,是个体和大时代的相互投射。
在原著的基础上,透过镜头揭示了普通的犹太人家庭,他们在二战后生活的焦虑和艰辛。
以往我们看到的作品,很多男主角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幸好还有伍迪老爷子,常常调侃自己的贫穷出身,在他今年的新片《咖啡公社》里,你依然可以窥见一个平凡的犹太人家庭。
50年代的犹太移民生活图景回到电影《愤怒》,故事展现了1950年代,刚刚经历了二战的美国,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成年人和年轻人都有着内在或者外在的问题。
于是他们相互转嫁压力,在生活中不断碰撞。
故事将美国50年代的社会症结,无数个大问题,反映在几个独特的个体身上。
影片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不同人物的心内状态,如何通过他们的日常和对话表现出来,而这样的细腻,又是编剧:詹姆斯·夏慕斯最擅长的。
成年人们受到的大多是外在的社会现实和邻居朋友的舆论压力,父亲希望唯一的孩子可以成才上大学当律师,而不是像自己一样一辈子做屠夫。
同时也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害怕自己的孩子要去战场,又或者像倒霉的邻居家孩子一样,横死泳池。
他有着普通父亲最正常的希望,儿子健康成长、学业事业有成,但是在5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都让他没有安全感,他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父亲充满了无力感,每日倍感揪心,不知道该怎么和儿子表达自己的焦虑。
只能日复一日的看管着即将成年的儿子:马库斯,不断的唠叨他:“一件小事,就可能引发很恶劣的后果。
”。
这让即将成年独立的马库斯,无法享受青春期的愉悦,很多时间要在肉铺里帮忙,受到父亲的监管。
因为要负责倒垃圾,而不能约同校的女生出门,父亲还总是曲解他觉得这项工作丢人。
明明没有乱跑,回家晚一点也要被父亲痛骂。
男主角马库斯在片中说了很多次:“自己无法忍受这一切。
”,而第一次他是和父亲说的。
他说:万幸,我就要转去俄亥俄州上大学了。
之后在马库斯的病榻上梦见自己和女友奥利弗接管了肉店,两人在其中激吻,而父亲在冷藏室里的角落里哭泣的场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某种程度上,犹太几代移民的生活状态,和很多早期的美国移民一样,父母都是勤奋老实的手艺人,期盼着孩子将来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会被美国这个复杂混乱、基督教的社会所影响。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美国主流的宗教,棒球、橄榄球的文化,以及社交的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代移民。
他们比谁都想要融入真正的美国社会,除了信仰的坚守,年轻人们并不想埋头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成为学校的怪咖,被别人嘲笑。
影片里即将转学的马库斯也是一样,在步入成年人的过程里,他的温柔的本性、内心的渴望和现实的环境、成年人给他的压力,实在相差的太远。
父母与孩子、校长与学生除了父亲的焦虑对马库斯的影响,影片中,几段精彩的对白激战,来自于校长和马库斯,以及马库斯和母亲之间。
你可以深度的洞见,美国社会对于成年人的刻板要求,对于贫穷犹太人的偏见,以及权威的压迫。
其中马库斯和校长的对抗,最初是以呕吐犯病为结束,第二次干脆没忍住骂出了:Fuck You的句子,也是令观众一睹揪心,一睹又痛快的笑个半死。
影片特意表现了,校长在第一次对话后,久久不愿结束,起身用双手压按在男主角马库斯的双肩,重重的按了好几次,那样的压迫感,令人极其的不舒服。
而在这之后,又是母亲任性的要求马库斯离开“问题女孩”:奥利弗。
母亲同样用了没有商量余地的谈判方式:如果不希望她和父亲离婚,就要断绝和奥利弗的关系。
之后她从背后抱住了马库斯,像是母爱的禁锢一样,让他被迫说出了承诺,母亲才罢休。
故事到了这个阶段,马库斯承受的压力,已经从言语、内心到了肢体,沉重得无以复加。
直到最后奥利弗的失踪,他开始彻底的奔溃,再一次冲进了校长办公室。
真的要说,罗根·勒曼比2014年《狂怒》的时候,演技又成熟稳重了不少,他之前在《壁花少年》和《诺亚方舟:创世之旅》中,分别饰演了内心敏感或性格变扭的少年,似乎是他天生的气质。
而接下这样一部文学改编作品,很多重头戏都在他的对白里,更多的内心戏,需要通过他细微的动作和表情来传递,他已经到了“少即是多”的阶段,而不是滥用动作和情绪,这一点他比女演员莎拉·加顿,还要老练些,尝试出演该片的勇气可嘉,贵在真诚。
两个问题青年的不合群影片里的女主角:奥利弗和男主角马库斯,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年轻人,他们都有着家庭的问题,已发生的或者潜在的,他们也有着情感的困扰,什么是良好的朋友关系和正常的男女关系。
当马库斯发现,在家里和父母不和,在学校和校长,也就教育系统的方针宗旨不和,在宿舍里得不到白人朋友的尊重,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也是被利用的那一个。
只有女主角:奥利弗,这个在图书馆里,让他一见钟情的,有着一双漂亮小腿的女孩儿,愿意倾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告诉他放轻松,别紧张,更是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就帮他“解决问题”。
这是一定,让马库斯一直觉得奥利弗是位非常与众不同的女孩,一度感激、一度怀疑,不断被朋友和母亲影响左右的他,最后终于失去了奥利弗的消息。
而奥利弗一面神秘莫测,一面弱势孤单,她依然没有朋友的支持,被男生抛弃,家人的强迫和学校的放弃,让她最终走向了精神崩溃,一辈子呆在了疗养院。
奥利弗的怀孕没有理由,甚至是没有可能,但是依然发生了,就像这个是社会也在无形中强奸我们一样。
从编剧到导演,用心的处女作影片让我们看一个普通犹太少年,如何在家庭以及社会上,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最终选择了走上朝鲜战场,孤独的躺在异国他乡,仰望星空,怀念着自己爱过的人,在心里默念着对他们的思念。
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终都未能走向独立的成年人,因为他们在社会的夹缝中,都无处生存。
影片剧情设计上,战场上的追击倒叙、逐渐拉近的星空,老年疗养院的开篇与结尾呼应、墙上的壁纸的花瓶图案,影片里从头到尾都是细节与个体的展现,大段的剧情由人物对话来撑起。
这样“故事套故事”的结构、细节的重合、对话的激辩、内心独白的结尾,都让这部导演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明显是一部观众观影体验并不愉悦,但是影评人媒体会津津乐道的电影作品。
这部电影可以算一部好的改编电影,毕竟原著作者:老菲利普·罗斯先生的风格,就是有点故事中毫不避讳露骨的情色桥段,这部电影中的“第一次约会”情节,应该算是轻的了。
而年过半百的导演兼编剧:詹姆斯·夏慕斯,挑选了这部作品,应该是他个人感受到了原著中的浓郁的情感和复杂的时代背景,李安曾说,《卧虎藏龙》和《色戒》都是先有一个好剧本,又遇上了合适演员的缘分作品,可见詹姆斯·夏慕斯的重要性。
如果你也有过困惑的青春,或者复杂的家庭背景,通常有着家庭问题的孩子,到了学校或者社会里,同样还会有交友和异性间的相处问题,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常常会太过看重或者干脆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又或者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纠结着常人觉得完全不必去理会的问题。
相信无论在什么年代,都会有人在这样的经历中找到一些共鸣,1950年代的这一对“愤怒”的年轻人,只是其中的一对代表而已,一个是远方的孤星,一个软弱的玫瑰,他们都在时代的碾压下失去了他们的青春。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8月1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之为依存的规则。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全球最电影 如果你是李安电影的忠实粉丝,那就不要轻易错过他的御用编剧James Schamus所导演的这部处女座,《断背山》、《卧虎藏龙》和《色戒》等都出自他手。
英文片名为 indignation,改编自Philip Roth 的同名小说,据原作者说,小说命名的灵感来自我国国歌,这样一来,indignation 也非“愤怒”和“青春燥郁”那般单纯了,而是应该带着怒火背后即将揭竿而起的革命感,壮烈而旺盛。
只可惜,大陆版删掉了播放国歌的情节,可能是因为结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义勇军进行曲》所揭开的命运主人公,竟是时代的悲剧。
March on and on!
来自著名编剧之手的电影,其亮点并不在镜头切换和剪接之间(甚至剪接在前半部分的闪回让人有些混乱,but 大陆版本不存在该问题),而在于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台词语言的轮番轰炸。
这也是该片虽情节简单明了,但是意涵深远的原因所在。
民主的定义,民主的家庭回到故事本身。
故事围绕一个犹太裔男孩独自前往异乡上大学的经历展开,讲述了主人公Marcus 在父母的”绑架“、校长的“压迫”和爱情的“挣扎”中,逐渐走向崩溃的故事。
大时代的波涌反映在小人物内心的纠结之中,五十年代的美国,朝鲜战争、种族标签、保守的道德氛围让那个特殊的时代充满了紧张和压抑。
当校长的双手按压在年轻人颤抖的双肩,母亲温热的脸贴在儿子欲哭无泪的脸上索要承诺时,你立刻就会意识到这不是你所知道的那个自由之邦。
“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逻辑 Marcus 的父亲对他的“保护”过度……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远走上大学了;进入大学,每周一次训话礼拜让他窒息……不过没关系,他马上就有爱情了;第一次约会,女孩竟然给自己吹箫……不过没关系,他仍然是全A+的好学生……
BLOW JOB. 因为“吹箫女”跟舍友吵翻……不过没关系,他可以换宿舍;因为换宿舍的事情被校长谈话还气出阑尾炎,母亲即将和父亲离婚……不过没关系,他还有女朋友;母亲拿不离婚当条件要求他离开女朋友……不过没关系,至少父母没离婚;女友突然消失……不过没关系,至少找到了不去训话礼拜的方法;礼拜冒充的人被抓包,即将退学……不过没关系,就快演完了,就快演完了……
OUT不断逃跑,不断逃跑失败,最后连混成那些大人一样的机会都彻底消除。
这个故事严肃残忍却引人入胜,在“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叙事过程中,主人公历经浮沉,囹圄套囹圄,终于精疲力尽。
这种叙事手段让观者伴随着主角一步步深入困局,如同紧握脖子的手渐渐加重,直到青筋勃起,奄奄一息。
“游走在监视者之间” Philip Roth 曾经形容 Marcus“游走在监视者之间”。
Marcus 是一位孝顺善良,敏感聪慧的男孩,他爱父母,对于父亲的强制要求向来顺从,即便是要被班里最美丽的女孩眼看着自己清理肮脏的垃圾桶;他遵从校规,对于不合理的硬性礼拜敢怒不敢言。
一直以来,他隐忍着,正所谓他们那一辈被后人称作的“沉默的一代”。
虽然故事发生在处在特殊时期的美国,但也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每一代人都有在成长中愤怒无言的较量。
这种较量不仅限于自己与他人之间,还有自我内在的较量。
要知道,让Marcus死去的不是校长,而是作家和卖电影的人。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谁放入主角的位置让读者和观众买账,谁就是主角。
Marcus 是一个看起来很“无辜”的男孩,只有他死去,才会调动人们对他的死因,以及他死因背后的人产生激烈的情感和思考。
我还是要为Marcus 背后的人们说两句:父亲发现身边的年轻小辈纷纷跑去战场送死,怎么能不恐慌?
母亲只是想让儿子拥有幸福的家庭,即使自己的婚姻再糟糕也可以为了儿子牺牲;校长作为一名管理者,他帮助Marcus的初衷在他看来温暖仁慈;室友没有真正打开那封情书,之后还在礼拜堂充满悔意地回望Marcus;Olivia 对Marcus的爱意充满了神经质和伤痛感,但却也是真情流露。
但是 Marcus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让他无法完全相信这个“放飞自我”去爱他的姑娘;长期在家中“听话”的习惯让他下意识选择按捺对室友的不满以至“厚积薄发”,但是被挨了一拳之后就再没有了还手之力;他仍然像父母要求他一样,要求母亲不要离开父亲……从故乡逃离为了找回自由,却发现最终需要逃离的地方竟然是他自身,多么绝望。
“他”是“他们”的病灶综合体,“他们”令“他”发作。
“他”死了,“他们”中仍会生出下一个“他”……老实说,Marcus并非是“做错事”的青年,相反故事中只有他一直在做某种理论上的“正确”,但事实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力量之间的权衡,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确。
不过,在电影里,成长的步履只有蹒跚沉重才是最正确的,因为这是观众想看到的。
只有在残忍中长大,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通行的共鸣。
“伪善”与“实用主义”你是否留意过这段意涵深刻的对话:
犀利的提问,宿命的因果 Marcus 在历史课上这一番问答一语成谶,暗示了他的结局: 他最终还是混迹于犹太兄弟之间,与有神经病史的女友分开踏实学习,找人代做礼拜……正如他对于清教徒的讽刺一样,他终究走向了理想初衷的背面,那个被称为“实用主义”的“伪善”。
Marcus或许一直都没有看透过他所信奉的真实世界,那些有神的信仰也不过是利用了谎言的实用性,只是他把游戏当了人生,而人间的大多数不过是把人生当作了游戏。
如果Marcus没死,照此趋势必然会是一个被规训之后,放弃愤怒的成年人。
然而作者把他写死了,他的死,大概是对一个愤怒灵魂的祭奠。
我想到《十三邀》中李诞提到的他个人的经历。
原本他也是南方报业的一员,对社会充满理想主义的构思,但是看到自己排长队才抢到的火车票在同事那里可以轻易托人买到,他说那一瞬间他才惊醒——算了,世界总有他自己的逻辑。
从此以后,他决定跳入社会的这个巨型机械内,那些用来自我感动的内在秩序,一夜之间化为青春的炮灰。
这个世界有千百种逻辑,有些人抨击它为“伪善”,有些人说它不过是“实用主义”,可是怎么赋予意义,世界仍然在你看得见的范围里,运行着一套你看不透却不得不以此为依存的规则。
我们这一代越来越佛系了,并不是因为选择不愤怒,而是愤怒不起。
我们当下的时代,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要各自面临着无法轻易动摇的社会分层和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连反抗的过程都来不及有就已经成长为社会人。
当蚂蚁遭遇大象,能做的只有混迹于无数个他者,用日常琐碎的小确幸消解着不安,或者说丧丧的段子笑一笑便“恐惧解除”。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当然,这种不幸很公平,很孤独也不是一个人在孤独。
青春里的人大多是困惑无解的,但是青春片大多是拍给成年人看的。
已经看懂了青春的人,却仍有被解释的需要。
那些年,沉默的背后是无数颗欲言又止的心脏,如今心率不似从前愤怒时那般澎湃,幸好曾经的艰辛和壮烈还可以通过电影复习一遍。
愤怒的青春已死,我们悼念他的灵魂,悲悯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也别无所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番慰藉与感动来自于戏剧,而旁观主角命途给我们的乐趣,到底敌不敌得过我们自己的人生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看你选择哪个了。
片子主题是青春成长。
支撑我看完的电就是男主和爸妈相处的情景,原因是和我自己的成长经历蛮像的。
父母的关心让他烦闷,接电话的时候接连不断的话语不能挂断,只得离开耳朵。
最有意思的是那一段和校长的辩论居然给整吐了……然后就没啥感觉了……………………………………………………片子采用倒叙➕回忆的叙事方式在摄影、剪辑、色彩、剧情上面没有任何特色。
也无甚优点。
不知有没雷同的友人。
许多年轻人看成爱情片,其实哪是讲爱情啊,讲的生活处处是笼子,说“爱情”只是告诉人家什么都要符合笼子的规则,不然要么疯要么死。
男主父亲老是担心他出事,心理学上说“吸引力”原则,怕什么来什么,男孩太不圆滑了,不知轻重顶撞校长,所以只能被误解、抓包、开除。
这是一个可以吸取教训的电影。
还有他的所谓犹太兄弟会坑他。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青春片之一。
制作精美,剧情不俗,颇有深度。
唯一有点不那么的地方。。。。
就是男主角好像死于朝鲜,但亚洲面孔的军人的军服,绝非志愿军的,朝鲜人民军的似乎也不大象。
手操的武器是苏式步枪。
再,结局非常感伤。
男女主角都很喜欢,表演真切,符合年轻人的特征。
其他人的表演也非常精彩,尤其dean,极为精彩!
这部电影是在美国二战后,而反主流文化尚未崛起的夹缝中的一代青春骊歌,在新世界打开的大门面前,遭遇旧势力的埋伏。
不懂美国那一时期的文化背景,很难看懂这样一部影片,里面没有正义与否,只有男主人公的对抗,即使是对抗也是很曲折的从校长办公室的一次谈话,而谈话本身,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除了让人惊叹男主的演技以及清晰的逻辑,敏感的智性之外,关于这篇电影主题揭示实在太隐晦了。
对于外国人而言,理解这部影片有相当难度。
需要明白校长嘴里的“洁食屠夫”的意义,也要明白男主父亲的紧张,更需要明白历经二战首迫害最严重的犹太民族如何处理安放个人与时代的方式,还有美国二战后保守派与新生派之间的暗暗对抗。
整场电影最精彩之处无疑是男主在院长办公室和院长针锋相对的十几分钟。
男主从紧张,不停地拿出手绢擦拭额头渗出的细密的汗,到后来实在无法忍受院长对其无神论、没有宗教信仰的质疑时,其激动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盯着院长说:“我不赞同在毕业之前要参加40次礼拜才能拿到学位,这是谁允诺给学校的权利,强迫我去听任何信仰的神职人员的布道......因为我是个无神论者 ,这些有组织的宗教行为严重冒犯了我,我完全能够在无信仰的状态下,维持自己的道德存在......”"先生,您是否了解罗素的这篇文章?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我对这篇文章非常熟悉,先生。
因为我在高中担任辩论队队长时,记住了其中的大部分内容。
我现在建议你能够读一读,而且不带任何偏见。
你会发现,罗素提出了以下逻辑:第一因论证、自然论证、设计论证、神的道德论证、伸张正义的论证,我学习了这些论证,并且想按照这些论证来过自己的生活。
我确定,先生,我有权利这么做。
"看到这里,瞬间被洗脑,成为罗根.勒曼帅铁粉。
这是一个在智力上早熟,而且深具思考能力的年轻人。
但最终的命运是,年轻人两条路,要么战争,要么上大学。
在大学里以抗争者姿态斗争的男主,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这是年轻人对旧时代的愤怒,带来的惨重代价,也是时代对群体的裹挟下,人人道貌岸然生活的悲哀,更是一种更为辽阔的愤怒。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场校长和男主的聊天,这种看似对等的交谈,真是堪称我国学校的典范了。
一是,院长从学业、关系相处、宗教谈到家庭关系、情感问题,而这种事在我国,院长一般都太忙,没有时间和耐心去与学生做心智开导的。
二是,尽管院长在自我框架下的追问,push 的男主勇敢、直率的对抗,听起来就是一场颇为精彩的成人礼自主选择的辩论。
这种对抗并没有遭致院长的当面斥责,最起码是一种鼓励:彼此观点的碰撞,尽管双方没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这太不像中国的传统文化了。
中国自古鼓励的是和为贵,不鼓励冲突与对抗,认为冲突和对抗本身没有意义,而是现寻求调和与折中,实在达不成共识,再想办法。
影片氛围很压抑。
基督教校长强制学生参加宣讲会、对男主过于咄咄逼人,父亲陷在儿子随时要去参军的恐惧中从而用高压控制整个家庭,母亲为了儿子容忍糟糕的婚姻,奥利维亚因为行为大胆(亲吻男生表达爱意)被送进精神病院还割腕自杀,男主背负学业的压力和父亲的管制、社交的困境(最后仍然和犹太教报团),处处透露压抑、保守、紧绷的氛围。
大三犹太教舍友拒绝犹太学生教会,排练莎士比亚戏剧,看似挣脱了大环境,但舍友们不停讲婊子、弄脏了我的车又是一种倒退。
舍友之一在男主因嘲讽女主搬出宿舍后怀有羞愧,在宣讲会上转头望男主似乎寻求谅解,这应该是影片中难得的反思与进步,但在男主冷冰冰的眼神中失败了。
男女主的情感线是很鲜活的,不同于整体的压抑氛围,还好贯穿始终,鼓励我们看一去。
男主三次和校长的交锋也很有意思。
第一次用了很大篇幅,校长确实很敏锐,意识到了男主的社交和家庭困境,讲话很有水平,例如搬出宿舍就是很大的问题你应该学着和舍友商量解决而不是选择逃离,谁知道男主越来越激动阑尾炎都犯了,可见他妥帖完美的外表下有一个不健全的人格。
第二次男主主动向校长诉说心事,可校长直言男主女干了龌龊的事,有理有据的外表下是一颗咄咄逼人保守激进的心。
第三次男主让人替看宣讲会被抓住,只有一个他从校长办公室出来的镜头,背景是目送他的校长,很显然,这又是一次争吵。
标题愤怒应该指的是男主,对父亲,对舍友,对校长,对女主,对母亲,对女性的愤怒比较内敛,用沉默和忍耐妥协盖过了。
在此环境下,男女主崩溃了,女主进精神病院,男主社交失败学业(应该)也失败,以参兵被打死告终,男主父亲精神有问题。
这些只是比较明显的崩溃,我认为藏在冰山下的崩溃是庞大恐怖的,它处处都在。
昨天晚上一点多,忍着巨大的睡意,强睁双眼,看完了《愤怒》(又名《青春躁郁》)这部电影。
里面的台词是真的很棒,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关于无神论观点的阐述,简直说出了我的心声。
主人公对于宗教与信仰的论述、对于自我内心的剖析,犹如教科书般的严丝合缝,充满着思想的高度以及心灵的涤荡,却又毫不矫揉造作。
通过表情与语言,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我想这就是演技吧。
那些看了《摆渡人》,被其中空洞苍白言之无物的台词所伤害的朋友们,建议看此片洗刷一遍自己。
[呲牙][呲牙]
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在宗教道德的环境下,男主是个无神论者并且坚持自己的主见没有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就像台词里写的我喜欢你的真实性,女主是偏向极端的情感唯心的感觉,很美很纯粹。
两个人在那个时代不被包容但是上天让他们相遇并相爱,真的很让人感动他们遇见了彼此。
最后的男主依旧为了自己的信仰得罪了院长被派送战场,也许在战场上死亡,思念奥利维亚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最后在精神病院老去的女主,看到这里这样的结局让我很难过,他们两个人注定会成为悲剧,很庆幸他们拥有彼此。
很久没有看过那么好的电影了6点多有人开始施工开了电脑看到这部电影毅然决然的带上耳机看完它我的小鲜肉长大了一些演技更精湛了这是一部我非常有共鸣的电影代入感很强求学期间我也有过类似的困惑电影很压抑偶尔会明朗一下,但大部分时光还是很忧郁人最讨厌的是被归类但不得不被归类他太优秀,和这个世界都不协调了强势的母亲,一眼就看穿他儿子好坏的母亲懦弱的父亲,忧愁不相容的同类,室友其实他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结果也没机会去懂了他们都很可怜。
这是一部很有希望拿奥斯卡的电影他很勇敢,无论是面对比他大的室友,还是传统卫道士的院长还有他的父母说不清楚我的感受阴暗的房间里我想静静。
为什么会不理解你的做法呢 ,因为无法从你的角度思考,没有办法从你的角度思考,因为对我来说,不存在这种角度 。
挺好一学霸身边都是些教条的人,后来她妈宣贯那段我真有点想吐
特殊年代里的青春哀歌。男主和院长那场十多分钟的对话(对抗)很精彩。
刚从青春片里出来的男主才22岁,不过表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和校长的两场辩论戏真的很出色。可怜男主才华横溢,但是太过敏感细腻和耿直了,只恨自己出生在了错误的年代,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混乱年代的洪流淹没。
一般
坦徹心扉還是坦蕩身體,真實還是虛幻,困惑的。
虽然没太看懂,但是好喜欢
1951年,自由主义小白左被保守主义老白男压迫得喘不过气,奋起反抗,几番交锋后,败下阵来,被送到朝鲜战场去当炮灰。但不要灰心哦,过个十几年,你们会翻身闹一场,虽然风头没几年,但沉寂上二十年,又会东山再起,打压对方二十年!再之后呢?🤔再之后小白左和老白男就各自占住一个山头,都只跟自己人说话,不理对方了呢😝这电影,这小说,就是当下的一切尚未发生,却已现端倪的时候啊。小哥儿和老白男校长第一场对话戏,演得真是好啊!
以1950年代为背景,男女主角的“愤怒”代表了部分那一年代人的经历,对校园社交生活有所困惑,内心纠结一些常人并不注意的问题,任由敏感又脆弱的灵魂贯穿整个躁郁的青春。
从Olivia身上看到自己迷茫时候的影子,幸运自己生活的年代
神经过于纤细的一部电影,在我看来神经衰弱崩溃的不是女主,导演本人才对。整个电影两个字牵强。
服化道台词都很考究,片名虽为愤怒但全程又很克制。什么时候我们的人生才能不被他人染指,可以肆意去爱,去恨,甚至去死。不管是1951还是2051,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什么地方,恐怕都很难实现。
电影 电影2017
人生中作出的无数个决定,会导致我们死亡的方式会不一样。但奥利维亚引用富兰克林一句话,说民主是两头狼和一只羊讨论午餐应该吃什么。我们会选择一种价值观,信上帝或者唯理论,自由的灵魂或者严格的秩序,看起来我们似乎有所选择,其实别无选择。家庭教养、学业规训,一切促成了你所应得的唯一命运。
A
the script is not ready to be shot, it looks more like a novel than a film. Acting is a little bit flat, director seems a little bit under prepared as well.
不喜欢这类影片
…该渲染情绪的场景都没渲染,演员的演技也是看得让人难受。
过度感伤的配乐有点不合时宜,为赋新词强说愁。和校长吵架的段落太长,影响了节奏,看到第三幕了也不清楚这个故事的侧重点是什么。开头结尾很巧妙,但零碎的对话稀释了张力,让这个初恋故事显得很作而缺少真情。
78/100 被同质化社会标准遗弃的两条生命,校长办公室那场戏Logan Lerman表现出了相当高的表演水平,他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