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本没有什么陋习,也许是家庭的变故,或者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毕竟主讲现代文学的,对事情看得比较透彻,染上赌瘾,赌和毒发音一样,证明都是很难戒掉的。
所以主角一直沉沦,并不为赢钱,只是赌,享受快感,最后债务缠身,母亲尝试帮他,但是主角需要的还是不停的麻木,也许只是想借助别人对他的伤害好让他清醒。
女学生爱慕也当视而不见,唯一的就赌,在最后的避无所避,被殴打,被威胁,最后自我拯救成功,狂奔发泄着自己的曾经,最后结尾。
瘾患者有时确实连自己也讨厌,但是最后都的面对自己,逃不了解不开,但是都得和过去告别。
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故事,最后不管我们多么碌碌无为,我们还是得回到现实,虽然现实很平淡,但是这就是生活,虽然知道自己很难突破,很难摆脱,现实也不会很好,但是至少我们不在沉沦其中的虚幻,现实才是唯一的出路。
认识这样一个赌徒,你们也认识。
他叫做诺贝尔。
他赌博,是为了赢得一个叫做炸药的发明。
他嗜赌成性,几近疯狂。
一次,他输了自己亲弟弟的性命。
人们劝告他,你收手吧,他没有。
这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输了。
越输越惨,几近输掉生活的全部。
但最终他赢了,然后诞生了硝化甘油炸药。
再然后,诞生了诺贝尔奖。
这不是部关于赌博的电影。
赌是一种态度的映射,是生活的影子,是叙事的道具。
男主说自己看事情非黑即白,非错即对。
做事非输即赢。
也就是说,他是极端性格的。
也可以说,他是不愿意妥协折中办法的那种人。
影片中,胖子放贷人说他是自杀式赌博。
我觉得不对。
他不是为了自杀而去赌。
他是想赢!
而不在乎输,自己输后的代价。
也就是这种不在乎,造就了输钱后的坦然。
因为他为了想赢的目标,而毫无保留,倾尽全力地努力过。
为了这份努力,他自己对自己是有一种赞许的,因为拼尽全力所以坦然。
男主从妈妈那里拿了钱,为什么不去还钱,而是又去赌博,输光了所有。
因为,如果还了钱,从此不赌博。
他最终总的来说还是输了钱。
这是折中止损的选择,而他不喜欢这样。
他要的是赢!
只有赢!
亏得少从来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而现实生活中的他,恰恰处于一种折中止损的生活中,喜欢写作却做平凡的教书人,与母亲关系疏远,还有不敢触碰的爱情。
他向往自己,他向往赢!
这不是他想要的。
这就是他痛苦的源泉!
但是他徘徊,他痛苦他质疑。
落入如此境地的自己,还能拥有著名作家的梦想吗?
还能有温暖的亲情和炙热的爱情吗?
他不知道!
就像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赌徒成功翻身一样。
影片的最后,他赢了。
他赢回了所有输掉的钱!
他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从黑出现的那一刻。
一种可能性被肯定了。
是的!
即便他与作家梦渐行渐远,即便他与母亲的关系冷若冰霜。
但是,一切都来得急!
是的,一切都还有机会!
一切都充满希望。
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就像这个赌一样。
他狂奔,奔向全新的自我,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可能性。
他奔向所有美好的,包括爱情。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个从A点出发的球。
你的目标是B点。
但中途,因为你自己的原因,因为环境的原因。
你偏离了AB的方向。
你越走越远,你发现C点距离你很近。
C点也很好虽然没有B点那么好。
你看见,很多人沿着AB的方向离去,你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的你,是愿意就在C点,还是继续朝着B点的方向赶去呢?
面对曾经的梦想,如果必须要舍弃眼前的安逸,你是否还愿意孤注一掷地拼命一搏呢?
如果你未曾在边缘生活过,那么你未曾活过。
影片是在讲一种人,这种人对于生活的状态和目的有着明确的追问。
他们望向的地方是哲学的,质疑的,经过不断地反复地深思的。
他们的表达是文学的,曲折的,跳跃的,疯狂的。
如果未曾死过,我们如何知道生的乐趣。
把那些束缚我们的恐惧,经济,道德,财物,当做无物,用生命的极限去测试他们的边界。
然后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们走到过生命的边界。
从边界向外望去,我们对自己说,自由可以走到这里,这里之外是活着的自己所无法感知到的,带着敬畏的心,我们完成了对自己信念的虔诚追寻。
有一位朋友曾经割腕,她没有因此而消失,她说她想要体会痛是怎样的感觉,我当时无法理解她,只在之后的每年不时想起她。
赌博,作为一种自知的人的故意堕落,完成的是赌徒作为一个个体对于荒诞生命的追问。
如果我们的生命仅仅可以依靠一种无意识的猜测就能获得自由或者束缚,那么我们的生命实在太浅薄,从而完全不值得活着。
当任何一个赌徒意识到这种荒诞的随意之后,对生命本身充满了被欺骗后的报复心——我曾如此用诗歌赞美过你,竟然你对我的意义仅仅是红黑之间的押注。
我何必再这样斯文地活着,成就了你,再去欺骗更多的人。
荒诞是荒诞得以延续的魔法药,斯文是斯文毁灭的催化剂。
如果尚有什么能够挽留一颗倔强的心,那可能仅仅是对于美好即将破碎的尚存的惋惜。
赌徒教授为了挽救自己的女学生而做出了他最为不愿意和不屑做的事情,去授意另外一个学生去打假球。
教授对自己生活的绝望并未带入他对于青春年少学生的责任里,如果你活着,你要真实地活着,这是他所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承诺的。
这里并非有什么人生的义务,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义务,不是的,一点也没有。
赌徒教授所播撒的观念是对于所有人的,对于所有人的期望都是如此,这是多么不言自明的一个信念,并非因为我们爱着什么人,所以我们这样告诫他们,我们喜欢无条件地告诫所有人。
生活,不是在消磨时间,而是在体验时间。
如果在一个孤独的城市,做着世界上并非唯一的事情,我们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
我的每天的独一无二的体验在哪里,这是我要的生活么?
可喜的是,赌徒教授选择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他选择的是押上全部去拥抱希望,而不是寻找让人回味的快乐。
不是毒品和性,让他上瘾,而是赌博。
带着一丝对于希望地追问,他质疑着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制度化的,僵死的,无趣的方式。
他并非完全绝望,所以并不去享受给大脑带来宽慰的舒缓的快乐,而是那种高度紧张,孤注一掷,无所顾忌的正反对决。
生与死,只在一念间,既然荒诞,那么就让我的孤注一掷到我所坚信的根本没有理由的那个正反面的一面,红与黑间隔的轮盘,黑色既然是我毫无理由的坚持,那么就让我坚持到生命可能的最后一刻。
他不是在探讨自己怎样活的问题,他是在探讨仅有的一条生命,在只有自己一个大脑的情景下,如何成为两个人。
那样短暂的生命,如果我们只做过一种人,我们的损失何其大。
如果一直是稳定的优越,那么我如何去理解世界。
如果我一直积极,如何去理解腐烂。
主人公不一定用自己的经历去创作小说,他可能会为里面的人物把善恶的边缘模糊掉。
如果我们不是所有人,那么怎样理解造物主的用意。
只有体验过所有的热情,倔强,责任,以及荒诞,逃避,萎靡,我们才得以接近造物主。
人是用来去理解的,而不是去评价的。
生则如秋叶一般,枯黄中夹杂着绿色的残留,枫红中伴随着不愿隐去的青涩,叶脉向末端伸展,直到融入到极其细微而看不见,独一无二的混合体,夹杂着永远难以言说的色块和纹理的独特,在不断地剧烈变动着,伴随着它的进一步凋零,我们欣赏着生命。
自由意志说你可以随便抉择,命运告诉你如果不是一个天才那么你该去死掉,有些人会说,给我一个色子,让所有的一切在它面前都变成最愚蠢的力量,统统地,一起的。
追一条:再次为吉伦哈尔的“崩坏人生”点赞,崩坏人生最后奔跑的镜头更好一些。
你看到更丧,便会更开心和更有希望。
那部影片哽咽了两次。
“丧”类型片,好的有:离开拉斯维加斯;崩坏人生;天气预报员;赌徒;海边的曼彻斯特;老男人(墨西哥);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大家看后再做评论,这几部片子,“预报员”看了N次,推荐了N次,大家认定为中年危机片,崩坏人生哭了两次;赌棍看的最丧!!!
不赌博的人:这是一部悬疑黑帮片。
小赌怡情的:最初男主过三关就应该走。
赌上头的人:我也模仿最后梭一把,把失去的都赢回来。
准备戒赌的:赌博这个东西输赢都是过程,浪费了十几年来来回回,一个人一生只赌一次就好,输赢都走人,从此再也不碰。
我说,这就是佛说的四维,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在三维空间里的人大部分是跟着时间进度走,此刻输下一刻赢,今天输明天赢,来来回回,苦苦乐乐,交织不停。
佛说,超越了时间这一维,此刻(这一秒)就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放下这一秒,就无苦与乐,每一秒都能放下这一秒,便可享受极乐。
这一秒的输赢,都会过去;下一秒的输赢,你也无法预知。
影片结尾虽然是皆大欢喜(赢回失去的钱),但男主放弃赢利的奔跑告诉我们,他戒掉的不仅仅是赌博,更是戒掉了自己的执念,带着勇气与信心冲向未知的下一秒并不再回头。
P.s. 身为教授的男主同时还给了我们一碗毒鸡汤,若出生没天赋,又无幸运加持,努力只是能给你心灵片刻慰藉的碌碌无为。
马克扎克伯克老师演得真像愤世嫉俗、脱离低级趣味的哲学家对生命、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
马克扎克伯克老师演得真像愤世嫉俗、脱离低级趣味的哲学家一个副教授,假装去上课。
谁又不是假装去上班呢?
除了上班,你又有更好的选择吗?
没有吧,可能处在社会之中,上班手机社会的需要,也有人从上班中得到了很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被钱权迫害的老白姓,那上班还有什么用呢?
自从我们降临世间,每个人都准备好要堕落,也有人准备好要改邪归正,我们生之为人,自从坠地起,除去求生的本能,我们就已经准备要堕落了,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七宗罪,最常见的罪过;我们更多地趋于走向另一种回归,更多地理性、自制、意志、禁欲等等...,自从我们从最根本的求生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总是在不断染上各种依赖,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情绪的,有的沉沦更深,有的回归正途。
《赌徒》该剧中应是尼采艺术的两种体系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我们总是生而现在就幻想未来,我们总是生而现在却沉浸过去,我们明知注定无法改变的结局却总及时行乐或终日靡靡消沉,我们明知开始的美好却总固步自封或沉浸幻想,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都是沉醉,但他们两个是相互贯通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极致过后就是另一个的开始...。
影片开端亲人间生死离别前的那段父子对白——其父:我想知道,如果我没留遗产给你的话,你还有多少价值,谁想要将众人踩在脚下,很难懂吗?
你有什么想法?
谈谈你的计划吉姆:我会尽我所能,您可以安心地去。
其父:你现在是一家之主了,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
死亡不可怕,最难割舍是牵挂,最担心的是突然地离开,还来不及道别,始终脱不开的是精神的眷恋,我们继承前者的恩德和训诫,将之传承。
圣经中有曰:“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
'这就是你们借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
”(马太福音15:4-6)。
接下来的篇幅来描写吉姆本内特驶向那难以自拔的嗜赌之路,以及进入关于移动的地下赌场的情境,通过关卡,换过筹码,由地下的“安保”引入这片“丛林”,穿云过雾,七弯八绕地将观众们带入这嘈杂的充斥着欲望的深渊。
当本内特理解到自己的嗜赌成性已经在逐渐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人时,他应该已经意识到嗜赌并非是只是影响自己,即便是他自身已愿意堕入其中。
可是既然他已有不错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和名气,他到底感触的是什么?
是生来即注定死去的深度迷失?
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圣经)。
请细细体会他所讲及表达的东西,这些已经在他与篮球生之间单独对话中已经很明显,在他与女友争吵时已经很明显...。
因其嗜赌,那位篮球新星的学生、网球前五的学生、他母亲、他的恋人已因此受牵连,当他把从母亲那里要来的钱,输个精光,与菲利普斯的争吵,至菲利普斯的离开。
当开始实施打假球的圈套准备开始还债,他已经在操纵赌局,并不是他故意唆使篮球新星的学生打假球,而是那也是篮球新星的想法,进入职业球员,挣钱,为母亲和妹妹筹手术费,养活家人。
凭借他的能力,你可以想象到,他在三个债主中间游走,借来赌资,最后帮了他人。
我想他从嗜赌到最后的赌局都是在证明他的一个想法,人生在世,这本身就是赌注,你想要得到的与你在为其准备的所有这些。
最后的一部分的篇幅也是描写关于进入移动的地下赌场的情境;最后的赌局,当本内特从钱袋里拿出那些现金时,在场的人们瞬间安静了,表情惊讶,于旁人看来是豪赌,就连在场的庄家头目和被借贷的大头目都为这场豪赌震颤了一下,非黑即红,要么堕入无尽深渊,要么险象环生,与其说豪赌,倒不如说背水一战,感受绝境逢生的快感,最后男主酣畅淋漓地从黑夜跑步至黎明,一直到爱人的院落前,当叩响那扇门时...,它给予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其实至此,已经象征了日神主义的开始。
虽然尼采的艺术推至极致就是虚无,尼采的哲学推至极致就是上帝已死,存在本身就无意义。
但是个人理解,尼采的哲学完全是将“个体“推向极致,他忽略了“个体”虽是独自存在,却也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必须通过爱他人来爱及自己,通过爱自己来爱及他人。
存在就是因为情感的关系而存在。
大概这是家族、民族甚至人类社会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其实爱他人或爱自己都是本能,爱自己的极端就是毁灭,而爱他人的极端就是继承和延续。
圣经中有曰:“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19:19) 我们用爱证明存在的意义,用存在来诠释爱的意义。
不要为生命忧忧虚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虚穿什么。
生命不胜于饮食吗?
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新约·马太福音》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新约·马可福音》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新约·路加福音》片尾意义是趋于美好的,如果吉姆·本内特一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结尾就是个悲剧,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那只能说用死亡和牺牲来唤醒吉姆·本内特的自我;或者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置死,吉姆·本内特癫狂;再或者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置死,吉姆·本内特复仇后自杀或癫狂或未完复仇即被置死微笑离去呢;所谓悲剧的极点就是喜剧,就吉姆·本内特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的诠释呢?
但这大概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
通篇之后,我所看到的是对开头的点题,我们不以身份、地位、金钱来判定人的价值,那种判定应不是最纯粹的,我们无论怎么去驾驭名利?
其实我们也是被名利所驾驭,欲念想要将众人踩在脚下,吾辈皆为其奴隶,但是如果没有爱,我们价值的存在感又在哪里呢?
那不就是推至极致到虚无了么?
所以少发那些消极负面抱怨的帖子,你没有那么苦逼。
放下那些可悲和该死的情绪,多些祝愿,让我们在痛与快乐的交织中有期待地生活,我们需要正能量!
可能还有人问,为什么去赌城下了注,应该赢了很多钱,他向韩国的债主又借了15万,向放高利贷大佬弗兰克的借了26万,他总共欠款15+26+6+26=73万,黑人放贷者说过一句的有人在赌城下了八分局,20万赌球,20万*2=40万,韩国佬的15万本奈特直接给了篮球生,6万还给黑人放贷者,去赌场下注40万,40万*2-26万(韩国佬)-15万(韩国佬)-26万(弗兰克)=13万,最后扣减利息大概是10万...,这个解释应该合理了。
总体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也可以说是尼采的“醉生梦死”。
该片片尾背景音乐——《another wave from you》给人一种冲破枷锁和束缚,奔向广袤、美好、最真切、最纯粹生命原野的感觉。
看完短评,忍不住想说几句。
本来觉得打个四分半不错的,看完low low 的评论我觉得可以打五分。
这就是世俗观念的矛盾。
就像借高利贷的和开赌场的无法理解主人公所作所为,单纯地认为他想自杀,然后压榨他家族剩余价值一样。
果然有的作品是给懂的部分人看的。
那些说主人公在“赌博人生”的请注意,片头赢了24万,他没拿,片尾压了26万,他也没拿,这数字是凑好的?
他不是个赌徒是因为输赢他都不开心。
不开心的根源不是钱,而是三代标签、家庭矛盾、价值观的矛盾冲击。
Fuck Off 是因为从小她妈和周围世人把钱看得比他爸和儿子重要,而他觉得人情和灵魂重要(他爸死于绑架撕票,他故意欠黑社会赌资作死)最后让他妈取钱只是为了断绝关系,呼应开头他爷爷说的我要是不留遗产你的价值是什么。
他的几个学生分别象征了不同人的天赋智能,许多人选择“不做自己” 迎合他人而平凡 或是 “用以它途”。
因为他蔑视这种 Fuck off 买楼收租 颐养天年 靠息剥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他想抛开一切继承所得的,追求自己(写书、鼓励学生等等)网球小哥没拿那五万块、篮球小伙继续梦想,都是对他最好的赞扬。
这种意志观念得到了发扬。
所以故事的“隐线”他故意把家里给的钱全扔了,重新认识自己(虽然我觉得这个异常明显,但是经不住很多眼瞎小文青)。
评论区说是烂片的,一是没有观察力,二是内心格局太小。
很不错的电影首先最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代入感非常非常的强让观者的感受,心理,思维,随着影片主人公的活动不断变化着由此也可以看出男主的演技,实在是超群影片大半部分,都随着男主的故事,整个人陷入到一种压抑,痛苦的像是头被摁在浴缸里无法呼吸的痛苦之前一直无法理解,影片一直不断地去刻画这么一个无药可救,到了让旁人无法理解,家人都抛弃的角色的意义在哪里,他的整个世界都是黑色的,出现的一丝光也会被他自己给掐灭掉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可以去解救自己,去改变。
重新做人的机会被男主放弃,毁坏但最后,那个球最后停下来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故事前面也开展了一些铺垫,包括上课时候的对话,仔细去斟酌意义又是非凡的“怎样才算活着。
你是自由的还是被束缚的?
”白天上课,晚上在赌场打工的女主膝盖有伤,却因家人的困境只能一直背负希望去打篮球的学生临死前,走之前都无法安心的祖父交给男主最后一笔钱,想再试图去拯救她,最后破碎的留下眼泪的母亲三个,放高利贷,不断追债威胁强迫的黑社会大佬他们。
从始至终都觉得男主是一个渣滓,无药可救,再fuck的词汇用在他身上都不过分根本不相信,男主会赢,或者说。
这么的一个赌棍,会在赢了之后收手他们坚信他会一直赌下去,输光所有。
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他抱有一丝希望但是,他做到了最后那一段不断奔跑的镜头,与之前和女主坐在野外时候相交呼应“有时这样,才会让自己感觉自己是真真切切的活着”一个无药可救的赌棍,用生命,家人,学生,恋人,自己所有所有的一切作为赌注最后赢了真的是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
赌棍用赌结束了自己的赌徒人生,用赌摒弃开过去的阴影故事毫无疑问影片塑造的非常非常成功,说夸张点,就是120分钟的电影,用了119分钟用于欲扬先抑,用一分钟的高潮,把前面所有的情节赋予出完全不一样的意义那一瞬间,作为观者的自己,心也随着影片一起走向高潮,在最黑暗的深处突现的光亮中,一起爆炸他需要的不是还清赌债,需要的不是富足的生活他需要的是一次证明——“他活着”
今天看了电影《赌徒》, 起初是一个朋友讲到这个电影介绍我看一下 说这个电影的男主角 或者说电影所讲的东西跟我本人有点像,所以我当天晚上就看了这个电影, 电影看完后还真的觉得 有时候自己的想法跟这个男主角的差不多,看来那个朋友还算比较了解自己。
其实很多人肯定不理解男主角为何要这个无病呻吟,本来好好的生活,还算美满的家庭,有自己的房子,有稳定的工作(应该算比较满意的工作 毕竟大学副教授),何必要把自己弄到这步田地,追求不到生活的本质,不理解生活的意义,也不明白人为何要这样生活,对自己课堂上的学生也极尽不满意,认为他们都是为了学分而到这个课堂上来混的,所以自己就要一次一次去赌场 也不知道是释放自己还是故意和自己作对,因为他赌博并不是为了赢,而更好相反,在输的精光的境况下,我反而从男主角脸上能看到一丝笑容。
仿佛输光了身上所有的钱才是自己去赌场的目的,然后再不停的借高利贷,再去赌,令自己一步一步陷入死角。
的确,少数人改变世界,而多数人被少数人改变,那作为多数人的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平凡的生活才是我们该有的有时候我也会突然想这个男主角一样,突然想起,我这样每天生活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每天重复重复重复,并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对生活中很多常人引以为乐的东西并不是很在意,也真的不明白生活的意义,也许到我这个年纪并不是还在纠结这个东西的时候(本人已经27岁),应该努力的去赚钱,然后努力的买房子,买车,找老婆,结婚,然后高兴的时候和朋友吃吃东西,聊聊天,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就算比较满意了。
但是自己就是有时候喜欢问自己一些找不到答案并且无聊的问题,身边的朋友 亲戚才不会问你这些东西,他们都在忙着结婚赚钱,所以有时候自己也显得特别格格不入和孤独,所以有时自己自省一下还是有必要的。
自己也不知道这种茫然失措要死不活状态还会持续多久,好像整天一副全世界都欠自己钱的样子,其实自己也特别不喜欢这种嘴脸 还是希望自己能阳光的积极的去面对生活,毕竟谁也不想做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 之所以写这些东西 只是想记录下此刻自己看完电影的心情,好让多年以后的自己还回记起曾经自己也居然有过这样的状态,就像现在的自己会永远记起那个上中学时,篮球场上快乐奔跑的少年!!
算是个不错的文艺片,不过这股独属于作b富二代的矫情劲确实很难让我有共鸣。
你说他不是赌棍儿吧他不会把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你说他是赌棍儿吧他最后突然收手了,你说这是成长吧好像成长曲线也没发生过,还是说过于潜移默化以至于观众都没发现?
被最后奔跑的一幕感动,一切总是有希望的,不是吗?P个S, John Goodman几分钟的戏还是蛮抢镜的,因为台词太正了!
我怕死 但是我也不想这样活
一般般……BD 720P 15/04/04
为什么男主这么拼啊?
有点奇怪的片子....但是不有趣....
2022-135
他赌的不是钱,而是对人生的态度。
好的赌片
6分电影, 结局和片尾取不错,我很喜欢结局。
最后一把翻盘
前一半寻找自我虽然闷但挺有意思,但后面脱困的桥段太无脑了。
每一次赌很大,有赢到250万美元的时刻,但最终仍是满盘皆输——赌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再有天赋的人也破不了赌场的规则。然而有一个人,明知会输到一无所有,却仍然这样做,因为这种大起大落带来的情绪落差、心理反应,才能让他有活着的感觉。结局男主为自己解围的策略实在高明,利用打黑球的信息和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本金,先给了自己重回赌桌的资本,再把两位债主拴在同一个赌桌上,选择的地点恰好是其中一个债主的地盘。你们要钱?好,我就这么多,只够还一个人的,赢了都能还清,输了你们啥都没有,要命倒是一条。孤注一掷,拿命做了赌注,重获新生。出了赌场他就开始奔跑,从夜里跑到白天,抛掉了所有包袱,褪了一层皮一样,他开始了新的生活。
对我来说,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要靠赌且赢,蜕变的一刻就是收手!影片末尾的最后豪赌和影片开始时24万一注赌没有区别,要的就是功成名就要的就是出名,因此,说主人公在下很大的棋那是高估他了,甚至最后的一赌即使输了,后面的不过是再借再豪赌而已。关键是要有蜕变的一刻!赌篮球比赛向妈妈榨钱都是为了筹钱去赌,是手段
有钱人家的小孩真的很空虚哈,尤其再被文艺毒害一下,什么问题都没有的时候一定要去找问题来抑郁绝望和想自杀
深夜第二次看了,过瘾
这TM就是一个荒诞加神经质的无赖啊!
观众要的发哥你不给,你非给观众一个神神叨叨讲着莎翁文学存在主义上蹿下跳的教授。用了一部电影时间,讲一个赌徒,还给了他很多点,最后fuck了所有人,不要那最后的十万,还在街头狂奔,可依然对他还是无感,因为他看穿了,看的太穿,人生就没意思了,电影也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