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传统的传记片,它甚至不是一部传记片。
有人会埋怨,看罢此片,我们并没有对杰姬了解太多。
她甚至会显得更神秘,因为为她脱离了庸俗公共印象中的浅薄。
Jackie是一部室内心理剧而非特殊时期的史诗,是一出关于情感的印象派歌剧而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个人编年史。
由于它叙述的是一种极端的、在时间上狭窄的、悲恸的处境,由于它的影像蕴含一种碾压式的亲密感,我们其实很难窥见到杰姬的"全貌"。
电影只想讲述杰姬生命中的一个黑洞,表现这个处于情感漩涡的女人的稠密而游离的情感,然后表达一些关于人的情感的普遍主题和特殊的政治主题(如何保护逝者的遗产和美国政治神话的制造)。
它并不真的是一部关于杰姬的电影,它是关于杰姬的记忆,杰姬的悲伤,杰姬的内疚,杰姬的信仰,杰姬想把自己虚构的历史写进书面历史记载的企图。
Jackie整部电影的悲剧基调和葬礼氛围让人联想到«呼喊与细语»,同样的充满大特写的室内心理剧,同样关于死亡和后事。
和伯格曼其他一些电影一样,人物是疏远的,彼此间如此,对于观众亦是如此,大特写的亲密反而造成一种离间,他们的极端情感往往具有抽象的、象征的意味,揭示出深层的或分裂的自我。
观看Jackie时我也感到和杰姬的一种奇怪的疏远,并不是因为电影没有像一般化传记电影那样,让我们和她共同经历生活曲折所带来的大喜大悲,而是我无法用感同身受这个词。
如果说和伯格曼的人物的疏远是因为大特写下她们的极端情感的癫狂和不可理喻性,那杰姬和我的疏远则来自于她的痛苦超出了我的经验范围,所以我的观影情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不仅是逐渐适应杰姬与众不同的仪态举止,更是逐渐融入她的痛苦和纠结的心理世界。
Selma是Alabama的一个小镇的名字,是当年马丁·路德·金(MLK)领导的为黑人投票权而游行的起始地,是The Voting Rights Act (投票权法案)这一关键联邦法律的得到通过的动力之一。
这部片子的上映实在是不能再合时宜了。
首先是以John Roberts为首的最高法院在几个月前废除了The Voting Rights Act里面几个关键的条例,其理由竟然是盲目的“现在南方各州已无种族压迫或歧视,少数种族的人们已不再需要联邦法保护。
” 接着是不断涌现的无辜黑人公民被警察草率处决的事件(Michael Brown,Eric Garner),以及纽约的两位警察刚刚被谋杀的事件。
纷纷上街的人数逐渐增加,而改变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人们很迷惘很沮丧。
美国的人权的现况在明显的倒退。
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一场小火也奄奄一息。
Selma及时的出现了,在大荧幕上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媒体技术刚刚起步的时代,一个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上街的时代。
它在大处讲述了MLK 为了呼吁国会通过保护黑人投票权的法案而做出的台前幕后的努力,从小处也对事件一些关键当事人——MLK及他的妻子,总统LBJ,Alabama州长George Wallace,当时随MLK游行的现任国会议员John Lewis等等——进行了聚焦,不仅刻骨展现了演讲、游行造势、以及警方残暴镇压的大场面,也非常生动的刻画了不同立场的各方(MLK的非暴力运动、学生领袖们、Malcolm X领导的暴力反抗组织、LBJ的白宫、Alabama的GW和Selma的警长)之间的政治纠葛。
这部电影非常精彩,进电影院的时候眼睛很累,进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买的是IMAX第二排,庆幸的是电影院很人性化,第二排离荧幕有足够的距离,电影从头到尾都吸引人,眼泪也让眼珠更舒服了些,看着看着就一点都不累了。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其实非常强大,但它却是不声不响的来到美国大众面前的。
David Oyelowo饰演MLK,让我一时记不起真正的MLK的外表和谈吐是怎样的了。
他并没有特别细致的临摹MLK,但是他在演讲中的感染力和气势都有MLK的灵魂,也让我听到了以前不曾察觉的愤怒。
而在一些台下的戏里,他对于小细节的处理也非常逼真,使得MLK成为了一个生动的人,而没有停留于一个高大上的印象。
George Wallace竟然是Tim Roth饰演的,一上来我有些吃惊,但是他将这个人物的可恨演得非常成功,他的台词说的也很好,有些荒唐的台词让人不得不笑。
Tom Wilkinson饰演的这个版本的LBJ也很好。
电影中将LBJ总统刻画成了法案推进中的阻力之一:电影中投票权并不是他的首要政治议题和目标,他觉得MLK的运动阻碍了他的议程,是在MLK不断的批评和激励之下才最终发表演说支持他。
这可能不符合史实,我认为如果可以将LBJ更积极参与的一面放进剧本,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大,尤其是当今民族融合出现裂痕的时候。
但剧本要造势也是情有可原。
无论如何,Wilkinson出色的完成了饰演这个版本的总统的任务,将LBJ口无遮拦满嘴脏话让人发笑的一面、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他对立法困境的头痛都表现了出来。
我看完并没有觉得LBJ是不想立法,是他真的没有足够的筹码,而最终还是MLK给他增加了筹码。
小配角们的表演也很好,制片人Oprah 饰演一个没有多少词的想要投票却投不了的小角色,她出镜的第一场戏从让人紧张到让人愤怒,非常动人。
饰演小配角的有大牌(比如Cuba Gooding Jr.饰演一个只有两场戏的律师,Martin Sheen也只演一个在那两场戏里出现的法官,Dylan Baker演J. Edgar Hoover,还有Rapper Common、The Wire的Wendell Pierce等等),也有小牌(Marmen Ejogo饰演MLK妻子Correta,Stephan James演现任议员John Lewis、Short Term 12的Keith Stanfield饰演Jimmie Lee Jackson)。
所有这些人的表演都值得尊重。
影片的感情很充沛,如果不反抗的话,两行泪迹是免不了的。
但同时剧本里也有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情节,有时眼泪还没干就哈哈大笑了。
影片激发的感动是超越了种族的,因为影片中既不过度向自由派白人鞠躬,也不忽视超越种族的信仰的力量。
它使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演说和压迫的大场面,它将片中人物的伤心、恐惧、愤怒、坚定、决心统统的传播给你,让人感受到的是那份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无理强权的绝望和抗争,对现实的反思,以及跟荧幕上角色和自己周围的观众对于一种信念的分享和彼此的精神拥抱。
虽然少数场景中犯了用音乐告诉你应该怎么感受的老毛病,但整体上观众还是有不加烹饪的、赤裸裸的情感反馈的。
这不仅是一部让自由派的人很受激励、让种族歧视的人很愤怒的感情造势上很成功的电影,它还是一部纯粹的好电影。
那些当年说Fruitvale Station是liberal propaganda的人,其中有些可能也饶不过这部影片。
但他们忽略了Fruitvale要讲的是什么,忽略了此片要讲的是什么。
有些人出国几年,听了一些美国极右派的论点,觉得正好可以扶持自己的偏见和恐惧,便马上采纳将自己武装起来,哪里可以出头就去哪里叫两句。
如今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新鲜,已经让人觉得无聊了。
我去的这场放映非常有意思,现场黑人居多,白人也有,我这种亚洲人也不少。
电影一开场第一句话,我就没听到,因为坐在我前面第一排的一黑人小姑娘不能克制的哈哈大笑起来。
除非一位刚进来的老爷爷摸黑坐到了她的大腿上,我想不到任何她这样笑的理由。
而电影进行中Tim Roth出场的一刹那,她又发起了诡异的大笑,貌似还笑得喘不上气了。
我不认识这个女孩,姑且把她当成所谓帮倒忙的队友,为种族歧视提供借口的那种队友,但其实我们每一种团体里都能找到这种队友。
在她第二次大笑的时候,我正前方的一位老人一个箭步冲到她面前,指着她说,“小姐,我等了几十年就为了看这部电影,你最好给我安静点”,马上让她闭了嘴。
影片结束,伴着Common和John Legend的新曲Glory(歌词里还提到Ferguson)老人振臂举起左拳,并在结束后起立面对观众高呼:“记住Michael Brown,记住Eric Garner,我们的游行还没有结束!
” 我不了解这个老人,但我愿意相信他代表了某种脊梁,任何一个团体也都需要这种脊梁。
影片要大家做的其实很简单,而且其实在重复几十年前To Kill A Mockingbird里面告诉大家的东西: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Until you climb inside of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除非你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你永远无法理解她…你得穿上她的皮肤走上两遭。
)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是电影让我们去拥抱的。
因为有些时候,套用电影The Interview里那句无厘头的真理——"They Hate Us 'Cuz They Ain't Us. (他们恨我们就因为他们不是我们)."这个道理讲了几十年,却依然需要讲,就说明Selma这部电影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The political lessons behind SelmaAll right, this is not going to be a review of Selma, not even a synopsis, as what 99% so called review in douban actually are. It touches on the hidden lessons of Selma. But don't expect I will talk about the obvious black-white conflict or current issues in Ferguson, Missouri.哈好吧,这不是一篇属于Selma的影评,连读后感都不是。
我说它是属于Selma的政治课,但是,它其实连黑人问题的毛都没动。
The shadowy political lessons Selma convolutes into the sub-consciousness of its viewer. They cast lights onto the current political issues, hence below the scenarios if we solve current issues with Selma wisdom: Be cautious that the content below may contain spoiler. 警告,以下内容脑洞大开。
1.Palestinian Israeli conflictWhat do you think would be the best way to solve Palestinian Israeli problem and bring peace into Gaza? Pressure onto Benjamin Netanyahu and his Israeli government to sign the peaceful treaty to acknowledge the two states solution, right? But the question is, how.. All right, don't tell me Mr. Netanyahu and Mr. Abbas are going to the ICC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for a reconciliation. Hamas and Palestinians are losing their golden opportunity when they fought back with terrorism against Israel. What can Palestinians do with a couple of human bombs when faced with the missiles and drones from Israel…. See what Martin Luther King was doing - inciting public anger against by provoking the opponents to act violently. George Wallace was a born fool to react against the Selma march with violent and tear gas. The televised violent scenes went viral, whites joined and the astonished and enraged public pushed President Lyndon Johnson to pass the bill to congress.The hotly discussed occupying central movement in Hongkong was another lively case. Killings with tanks as in 1989 did not occur, much to the western media’s disappointment. So the event went on calmly. True there are featured coverages for those curiosities from western world to find fulfilment. But as enthusiasm from both the outside and inside died, occupiers retreated. So I would say, good luck Palestine in the ICC…… 以上摘要,巴勒斯坦和Hamas是傻X,几个人肉炸弹斗得过以色列无人机和导弹么。
学习人家MJK怎么激起群众 愤怒的,先挑起对方动手,打不还手,然后靠舆论压力迫使总统讨论选举法案。
这种时候,谁先动手谁就输了。
占中神马的大家多乖,西媒预期的坦克都没有。。
好桑心的样子,头条又没了,也只能三版了(哦我说的真的不是太阳报)。
2.The strength of non-violence and Charlie HebdoAs we have already touched on this subject, non-violence is key strategy to win over public support. So in the issue of Charlie Hebdo, the most sensible ways for islamic fundamentalists are probably – fight back, with another mockery on the mockery of disrespectful western infidel. However, the western rule is not played by the terrorists, for whom the offenders of blasphemy should face death. 对这个问题,有个神回答说,恐怖分子你肿么玩不起,人家骂你你干嘛打人,还把人打死了。
套用上边的范式,恐怖分子,这场舆论战,你先动手的,你输了。
恐怖分子可不是这个逻辑。
亵渎神灵就该死,不然你以为我恐怖分子是浪得虚名啊。
坏孩子逻辑知道吗,谁让你上课笑我做不出题,下课就要挨揍。
3.Two faces of terrorism and double standard Who doesn't have two faces of evil and divine? Who doesn't use double standard whenever personal feelings are involved? Such is the fact that ISIS has its modified Islamic law. Blasphemy is rewarded with beheading. Therefore the calmness and gentile of the Paris criminals were so shocking and disturbing. There are countless works depicting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us sides of criminals and police. So there might one day the other face of terrorists. Such is the fact that the western governments have double standards on ethnic issues ranging from overreaction out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criminal investigation of Dieudonné over his speech defending terrorists (which is obviously against free speech) to old fashioned discrimination in the dark Ferguson nights.Religious laws are seemingly in conflict with the democratic and humanitarian western systems. But what in deep rift is, as the most tragedy in the film, irreconcilable collision between various edges of human complexity. 以上提要:恐怖分子也能有血有肉,“正义人士”亦会两面三刀。
价值准则没有谁对谁错,人性惨淡才是悲剧根源。
4.States of failed public scrutinyThere are states with failed public scrutiny where the above public pressure doesn't exist anymore. Tight control on media freedom encourages social injustice and state terror of massacre of its own citizens. Tragedies stage unchecked in countries like Myanmar, Syria and Egypt to name a few. Ironically, when the suppressed do fight back, few sympathy would be felt by the victim this time…. Just like the Kunming massacre was coldly recei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en no one can judge with confidence the nature of such a murder, it is the victim to be blame for inviting such a violence.Indeed, I am actually wondering why the terrorists attack did not occur in India, China or Russia where the Muslim population are miserably treated? Is it because these countries are too uninteresting to be attacked and cause public chaos, or is it because the control of religion is so tight that normal teachings are ruled out, let alone fundamentalism ideas? Therefore European is becoming the warm bed of extremists.. So should anyone wish to stay distant from the public, either stay strong and independent, or get ready to swallow the bitter part. For anyone wishing to stay in the community, a backfire might be ready.5.Executive power and failed democracyIt’s fairly strange that I am putting the cliche of failed democracy as the last lesson. It is simply because it is least relevant. Lyndon Johnson might have wanted to sign the bill already, but he could not persuade his congress to pass it. Poor mister president cannot force the passage of any state command unless he has the executive power. So Obama is hungry for executive power at such a low support rate from the congress. From the much failed Obamacare to the quarrel on Middle East action. Obama is distinctly a loser. But who isn’t? I don't believe David Cameron or Angela Merkel is having a sweeter time with their parliaments. The poignant love is cursed and, politicians in such democracy are doomed to fail themselves from the first day of their inauguration because they are just one against many.So what is the best antidote? Martin Luther King has taught you: make the public support for dear mister president. Chinese should be praised as they are unravelled masters of this dark art of gaming theory (水) and expectation management (军). If there is one leading third sector industry that Chinese can export with uncontested advantage, it is not the culture of charismatic and meritocratic autocracy, it is the manipulation of mass expectation. World’s leader matching on the Paris street, you will win your war against terror if you hire our 水军. It (魔) is (高) a (一) war (尺) of mentality and morality (道), you (高) know (一) it (仗). 上面正是:白宫一入深似海,黑奥空哀内阁远。
唐宁十号丫鬟乱,小卡莫妈讳莫深。
天下事,管我毛,洗洗睡觉是王道。
莫问博士研究啥,多请吃饭感情牢。
In the movie, Dr. King is a little confused about his goal, but he knows that he cannot give up, the black rights must be obtained by someone to extract the rational appeal(提出理性呼吁), someone to sacrifice(牺牲)themselves, to unite people.During the last parade,which took up almost the entire bridge, all the white participants joined hands with the black crowd, sang songs and marched toward the Capitol(国会大厦).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the reconciliation of the President takes a new step to achieve equal rights for blacks. The violent police chief was sacked, Dr. King's wife attended the speech, two of Dr. King's aides were elec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and Jamie's grandfather was finally belatedly given the vote. This, so to speak, gave the paradea happy ending. Dr. King was not accepted by his family or understood by others. But he remained calm enough to stand his ground. In contrast to the heartless world, Dr. King's speech is so moving, like a fire to warm the heart. Finally, he was imprinted on the hearts of sentien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r. King lives on in their hearts.
看完这部描写美国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的历史传记电影《塞尔玛》,真的佩服那个时代的那批为了平等权利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斗士。
那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强权和压迫的抗争,对歧视和偏见的反抗,以及争取自由平等路上所遭遇的那些恐吓,暴力,欺诈,争执。
这所有的一切他们都以非暴力的游行,演讲,静坐的方式来实现和应对,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却不是彻底和完整的胜利,时至今日,电影中的那种歧视,不平等,厌恶和偏见仍然存在,那么这场塞尔玛游行就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
就电影本身来说,是一部非常细致认真的作品,很多小角色的演绎十分精彩,并不下于主角,电影的情绪表达很煽情,配上那动人的音乐,留下眼泪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吧。
影片中对于那些演讲,游行的场面制作的比较到位,很震撼,很感动,而对于MLJ生活中的那些琐碎小事和情感纠葛描写的也很细致,这不是一个高大上的MLJ,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MLJ。
总的来讲,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一. 影评部分: 个人翻译自《卫报》2014年12月5日电影版。
大卫·奥伊罗饰演了一位极富个人魅力、泰然自若的马丁·路德·金,但真实的金本人却消弭于被神化的光辉形象之中了。
就在马丁·路德·金在银幕上向着位于阿拉巴马州塞尔玛城进军之时,这部宏大的民权运动宣传片也开始了它轻松通往颁奖季的进军。
无论如何,本片拥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在选题方面野心勃勃,形式上也工整漂亮——它具备在颁奖季夺标的一切标志性特色。
《塞尔玛》很明智地将影片规模控制在了一个力所能及的水平上。
它将焦点放在1965年的马丁·路德·金身上,在这之前,他已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并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但却仍然为民权运动缺乏实质性的进展而愁眉不展。
这时,塞尔玛市成为非裔美国人争取自由选举权战役的新阵地。
艾娃·德约列导演的《塞尔玛》的最大优点恰恰是:详尽地展现了马丁·路德·金极具战略性的领导才能,以及非暴力抵抗在遭遇暴力威胁时出人意料的有效性。
而塞尔玛市之所以成为主战场,正是由于其野蛮执法的传统和身为种族主义者的州长——乔治·华莱士(蒂姆·罗斯和这一角色契合得天衣无缝)。
上述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富有新闻价值的冲突得以暴发,进而将黑人民权运动的讯息和抗争传达给人民,引起全国性反响,最终逼迫白宫采取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于是,预想中的冲突如期暴发了——三场紧张激烈的抵抗运动最终酿成了流血冲突,部分示威者被当局逮捕。
不过,这场民权运动的背后更多的是幕后交易和政治妥协。
马丁·路德·金不仅要与顽固的林登·约翰逊总统(汤姆·威尔金森饰演)进行协商,还不得不处理自己与其他民权运动派系的分歧,甚至还要应对和妻子科雷塔之间的矛盾。
事实上,这场运动幕后的秘密交易规模庞大,以至于我们常常忽视了抵抗运动本身的细节。
也许是意识到金传奇般的演说天赋足以让编剧的大部分工作黯然失色,《塞尔玛》并没有着重呈现他的演讲,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马丁·路德·金在运动中的疑虑、后悔和反思。
英国演员大卫·奥伊罗将不同的情绪都演绎得十分到位。
他的角色集令人折服的精明、自信与人格魅力于一身,而一旦他找到机会在演讲台前鼓动起群众的热血与激情时,影片的气氛便升至高潮。
本片的问题在于,热情洋溢的演说桥段常常过渡到与它本身并不协调的场景中去。
《塞尔玛》中有不少宁静温馨的场景,当煽情的弦乐和钢琴曲渐强时,长篇大论、哗众取宠般的独白就会取代正常的对话,倏忽间我们便意识到:“这个片段是特意为了颁奖季而准备的”。
兴许,这也是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不得不作出的牺牲吧:几乎找不到其他可靠的手段来处理这些场景,又不能使事件带上个人色彩。
毕竟,想完全做到尊重史实、还原真相太难了。
于是,这部电影中充斥着腻歪的主旋律内容。
几乎人人都像盛装打扮过似的,而真实的塞尔玛游行中所包含的湿滑的污泥、冰冷的雨水和种种艰难险阻却远未呈现在观众面前。
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马丁·路德·金在教堂里的演说,而他的背后是流光溢彩的有色玻璃,似乎在承认:这并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而是《新约》福音书中的“绝对真理”。
这并不算比较严重的剧透——影片以马丁·路德·金令人热血沸腾的胜利演说做为结尾,在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前的石阶上,他一再向听众们保证:“我们自由的时刻即将来临。
”你可能会说: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一事标志着这一承诺已经实现。
然而,诸如特雷沃恩·马丁和迈克尔·布朗被杀案等事件使得塞尔玛进军的胜利染上了几分讽刺意味。
马丁·路德·金当初的控诉指出,阿拉巴马州50%的人口是黑人,但他们中只有2%的人有选举权,这与当今密苏里州弗格森市的情况却出奇地相似——黑人占主导地位,但警察中却是白人占绝对优势。
也许现在是使人们回忆起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威力的最好时机,但《塞尔玛》也向民众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个危险的信念:追求种族平等的斗争早已取得胜利。
英文原文链接: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4/dec/05/selma-review-civil-rights-drama二. 黑人民权运动背景介绍:民权运动的高潮(1963~1965)──美国黑人社会地位演进系列(四)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 其 1960年到1962年民权运动中发生的大事,向民权运动的战略制定者清晰地表明,仅仅依靠中规中矩的抗议活动和道德说教,是无法根本废除种族隔离的;必须依靠以联邦政府权力为后盾的联邦民权立法,美国黑人的充分公民权才能得到保证。
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开始积极寻求更广泛支持的途径。
他们策划制造更剧烈的冲突,把南方黑人每日面对的暴力和恐怖公诸于世,引起全国性反响,逼迫联邦政府采取行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金博士的“激怒”策略 在阿尔巴尼遭遇的失败,使金博士急需一场比较重大的胜利。
1962年底,金博士和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同盟计划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发动新的反种族隔离运动。
伯明翰市具有深厚的种族暴力传统,是当时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大城市。
在学校、饭馆、城市公园、百货商店的试衣间内, 实行完全彻底的种族隔离。
黑人占该市总人口的40%多,但只占选民总数的12%左右,基本上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金为这场新运动制定的战略战术是:抵制伯明翰市中心百货商店的经营;让抗议者住满市监狱;想方设法激怒当地的警察当局。
4月份,金在伯明翰的抗议集会上发表宣言,要求:结束招工中的种族歧视;废除公共住房中的种族隔离;创立双种族构成的监督种族隔离委员会。
警察局监禁了包括金在内的几百名抗议者。
在狱中,金写就的《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信》广泛流传。
信中写道: 通过痛苦的经历我们知道:“自由绝不可能是压迫者自动赋予的,它必须经过被压迫者的要求……多年来,‘等一等’这个词不绝于耳……它几乎意外着‘绝不’……对正义过久的拖延就意味着对正义的否认”[1]。
金取保获释后,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发动几千名学生,运动进一步开展起来。
五月初,当地警察为驱散示威队伍,使用了高压水龙头、警棍和警犬。
国家电视台播放的这些暴力场景激怒了几百万黑人。
美国黑人青年,特别是来自伯明翰贫民和工人区的青年,开始进行反击。
他们向警察扔瓶子,砸砖头。
美国司法部被迫派代表与黑人谈判。
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同意立即停止抗议,但交换条件是:必须在业界(business)废除种族隔离,并在未来三个月中录用黑人;成立双种族构成的市委员会,负责监督公共设施中废除种族隔离的执行情况。
金宣布:“这是我们在深南部见到过的就公正和正义而言最伟大的胜利”[2]。
但是,包括州长在内的白人们否定了这一协议。
此后几天,一千多名三K党人在伯明翰郊区的公园内焚烧十字架。
接着,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总部和金博士弟弟的住宅均遭炸弹袭击。
愤怒的黑人立刻冲上街头,用石头和瓶子与警察和消防员展开搏斗。
肯尼迪总统紧急命令3000名陆军进入市内,并准备将阿拉巴马州自卫军(Alabama Guard)国家化。
城里的白人实业家、商人和政客只得执行该协议。
但在9月份,四名黑人在伯明翰某教堂被炸弹炸死。
此后半年多时间里,伯明翰运动及其引发的其他抗议活动,共卷入十余万人,有15000人被捕。
伯明翰运动的影响巨大,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广泛支持。
新支持者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人数达几百万。
运动之前, 黑人学生、专业人士和中产阶级的宗教成员决定着斗争的方向。
运动之后,黑人抗议运动的性质和目的发生变化。
自此,民权斗争中加入的失业或穷困黑人工人,为民权运动注入新血液,带来新面貌。
新加入者并不特别信奉非暴力哲学,而是提出了“现在就要自由!
”的口号[3],要求在就业、住房和结束警察暴力方面取得立杆见影的实在成果。
二、进军国家心脏 描绘“我的梦想” 黑人的积极斗争和白人的广泛支持, 使肯尼迪总统坚信,在民权方面进行联邦立法的时机成熟了。
南方进行的持续抵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清楚地表明,联邦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1963年6月,阿拉巴马州州长华莱士(Gorge Wallace)拒绝两名黑人学生进入阿拉巴马州立大学就读。
在对联邦国民卫队实行联邦控制的情况下,才保证黑人学生平安地入校就读。
肯尼迪总统抓住这个时机,及时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6月11日,他在国家电视台表达了对民权运动的支持。
他回顾了美国种族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表达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只有当全体美国公民都获得自由时,全美国才谈得上获得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他在演讲中说: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我们面临着道德的[4]危机。
我们不能用压制性的警察行为进行对付;我们不能把它遗留下来,造成大街上不断增多的示威游行;仅用象征性的行动和讲话是无法平息的。
现在是在国会、在你的州和地方立法机构里,更重要的,是在你们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5] 抛弃三年的骑墙态度,肯尼迪终于把自己的总统任期和政治前途投向民权事业。
就在同一个月,他提出多项提议,要求国会通过范围广泛的立法,包括确保选举权立法;宣布在公共设施中的种族隔离为非法;禁止招工中的种族歧视;增强联邦政府在禁止种族歧视性项目基金中的权威和作用;建立社区关系服务机构[6],处理种族关系与冲突;创立新的更全面的全国选民登记制度。
另外,正如他在上述讲话中说的,肯尼迪总统第一次把民权运动归结为“道德问题”[7],明确表达这一问题的“紧急”性质,并警告不采取行动的代价就是错过时机,把民权运动的领导权“从明智和负责任的人手中转到仇恨和暴力的制造者手中”。
[8]众议院司法委员会起草了措辞强硬的法案,要求在与州际商业有关的所有设施中和所有领取州营业执照的企业中禁止种族歧视。
种族主义者进行了强烈反弹。
总统讲话后仅几小时,全美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密西西比州领导人就遭刺杀。
为向国会施加压力,并表明民权事业的紧迫性,众多民权团体组成了广泛联盟,计划举行大型非暴力的“进军华盛顿”活动。
[9]1963年8月28日,包括5万白人在内的25万群众,在首都的林肯纪念堂举行要求“工作与自由”的集会。
工会成员、学生、教师、牧师、专业人士、音乐家、演员等来自全美不同行业的美国人,参加了这次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性集会。
与会者高举双手,在著名白人民歌歌手带领下,高唱“我们将战胜”(We Shall Overcome)的歌曲。
金博士最后发表的演讲,把集会推向情感的顶峰。
他把《独立宣言》对民主的许诺与宗教热情结合起来,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
其中一段这样说道: 我有一个梦,终将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从它的信条的真正意义中崛起和重生:“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所有人生而平等”……当我们允许自由之声鸣响,当我们让它从每个小村庄、每个州的每一座城中敲响时,我们就能加速那一天的到来。
那一天,所有上帝的孩子们──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能携手高唱古老黑人灵歌中的歌词:“最终自由了!
最终自由了!
感谢伟大的上帝,我们最终自由了”。
[10] 进军华盛顿运动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它是美国民权运动长期发展的一个高峰,更标志着一个新起点。
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特别凸显了民众的种族大团结,极大地鼓舞了民权运动领导人和自由主义者(liberals)。
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国会中通过新的民权法案。
1963年11月,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为美国的发展特别是民权运动的命运投上了巨大阴影。
在深南部,很多顽固的种族隔离支持者对肯尼迪之死暗中庆幸。
几乎所有黑人都深感悲痛,他们说:“我们觉得肯尼迪总统是我们事业长期的朋友,如果他作为总统健在,我们就能把民权事业继续进行下去。
我们守望着他,为他祈祷” [11]。
三、1964年民权法案 约翰逊副总统对民权运动并不十分热衷。
但肯尼迪突然身亡后,作为继任者,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民权运动引起的严峻政治现实。
他很清楚应当如何行事,特别是对民权运动的表态。
在就职典礼中,他说:“肯尼迪的思想和理想必须转化为有效的行动”。
[12]为把民主党迅速团结起来,并树立自己的国家领袖形象,他明智地把推进民权事业视为宝贵的政治契机。
约翰逊任内,在他的“伟大社会”的框架下,民权事业方面取得了几项划时代成果。
首先,是保障黑人选举权的宪法修正案的通过。
实际上,肯尼迪在世时,为促进黑人充分参加联邦的政治活动,联邦政府和国会中的自由主义派就通过、并向各州发出废除选举税(poll tax)和其他税收的宪法修正案。
这一法案很快得到批准,在1964 年1月成为联邦宪法第24条修正案。
该法案第一款明确规定:“美国和任何州不得因不能支付选举税和其他税而拒绝和剥夺美国公民参加总统、副总统、总统和副总统选举人,或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任何初选或其他选举的权利。
”第二款则强调:“国会有权通过合适的立法来执行这项条款”[13] 其次,是新民权法案的通过。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约翰逊写道:“如果当时我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首要问题进行处理,自由主义者就会反对我,他们就会借此证明我没有能力把我所如此深爱的国家团结起来……我必须提出一个比肯尼迪总统更强的民权法案。
” 为在国会通过新的民权法案,他在国会内部施展了一切可能的政治手腕。
对关键议员,他要么阿谀奉承,要么威逼利诱,政治伎俩无所不用其极。
同时,民权运动领导者大会与他紧密配合,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工作。
其他团体,如全美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美国劳工联盟-工业组织委员会(AFL-CIO) [14],全国教会协会,美国犹太人大会共同促成了新民权法案的出台。
这些提案最终在国会通过,并在1964年7月由约翰逊签署。
1964年民权法案[15]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它是美国重建时期以来意义最为重大的民权立法。
有的美国宪法研究专家分析说:“从当代的政治观点看,1964民权法案的核心是第二部分:充分和平等享有客栈、宾馆、汽车旅馆、餐馆,电影院、戏院、音乐厅、运动场等类似的设施,视‘对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初始国籍的歧视行为’为非法,这些保证适用于任何机构,如果它[这些行为]‘影响到商业或是得到州的支持’”[16]。
法案还授权司法部起诉有关公立学校和公共设施中的种族隔离的案子;要求教育委员会的委员们调查学校中平等教育机会的执行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因歧视黑人而产生的教育设施匮乏的情况;向正在执行废除种族隔离的学校提供技术或财政支持。
它还规定:在联邦资助的项目中存在的偏见为非法;禁止私人招工中的种族歧视作法;建立公平就业机会五人委员会;建立社区关系服务机构,调停因歧视引起的“争论、不和和难题”,等等[17]。
总之,该法案宣布雇主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为非法;铲除了长期以来南方黑人参加选举的法律障碍;宣布在几乎所有公共场合的种族隔离为非法. 此外,与前面几个总统不同的是,约翰逊保证由联邦政府负责民权立法的实施。
1964年民权法案刺激了约翰逊任内时期民权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民权运动积极分子把争取黑人权利的斗争继续推向前进,发起了更激进更危险的运动。
四、1965年选举法[18] 1964年春,在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tudent Nonviolent Coordinating Committee)的领导下,密西西比州一个工人联盟发动了“自由夏季”运动。
运动的目标雄心勃勃,一是完成对黑人选民的登记,二是向种族隔离的铁律发起直接挑战。
从种族和经济情况看,密西西比州将成为对民权运动的最严峻考验。
密西西比是美国最穷、最落后的州,黑人争取自由的斗争对这里似乎毫无触动。
中等收入黑人家庭年收入不足1500美元,相当于白人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一小撮白人种植园主精英控制了该州的所有财富。
这里仍然存在着对付黑人的恐怖传统,保留着黑白分明的种族等级制度。
黑人占该州人口的42%,但只有不到5%的黑人进行了选民登记,基本被排除在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外。
领导人想利用“自由夏季”运动,冲破密西西比这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把它的问题曝光于天下。
他们特别为此招收了900名志愿者,其中基本上是白人大学生。
领导人把他们派到选举登记站,送进“自由学校”教书。
大量录用白人的原因,就是希望出现暴力伤亡,引起更强烈的社会震撼。
领导人解释说:“白人大学生之死比黑人大学生之死会引起更大注意。
这么想可能是冷酷的,但这在另一种意义上道出了美国这个国家的真实”。
[19]果真,在运动过程中,包括白人在内的至少6名志愿者被杀,1000人被捕,80人遭殴打,发生35起抢击事件,还发生了住宅区、教堂和学校的爆炸事件。
这一情况真的引起了全美对密西西比种族主义问题的关注,并获得北方自由主义者的巨大同情。
运动因而取得很多具体成果,包括:四十所自由学校向黑人儿童开设阅读、政治和非洲裔美国人史课程;60000黑人选民签名参加密西西比自由民主党。
运动领导人还建立“自由党”,取代原来由清一色白人组成的密西西比州民主党。
1964年8月,自由党向民主党全国大会发去自己的代表名单,挑战传统上完全被白人垄断的州党代表大会。
1964年大选中,参加投票的黑人比1960年选举时多出200万,达600万,其中的94%支持约翰逊。
最后,约翰逊以压倒性胜利当选为总统,获得了61%的民众选票。
随着民主党取得对两院的绝对控制,民权运动领导人认为进行新联邦立法的时机成熟了。
约翰逊及其幕僚在1964年底开始起草强硬的选举权提案。
金博士积极支持,希望联邦政府通过保护南方黑人选举权的法律。
民权运动领导人试图再次利用制造危机引起全国注意,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
他们首先选择以剥夺黑人选举权闻名的阿拉巴马州的塞尔玛市(Selma)作为突破口。
金博士到达该市, 并同南方基督教领导人会议和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的工作者每天一起领导黑人游行到达拉斯县法院。
黑人每天聚集在那里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结果3000抗议者遭到囚禁。
此后,黑人积极分子从塞尔玛向蒙哥玛利进军,但在半路上遭到全副武装的州县警察的阻截。
警方要求游行队伍返回。
遭到拒绝后,警方就动用警棍和催泪弹,结果造成流血冲突,50多名示威者入院就医。
这起被称为“血腥星期日”的事件,通过电视的广泛报道,引起全国性骚动,要求白宫进行联邦干预的呼吁从各地纷至沓来。
金博士发出从塞尔玛市向蒙哥马利第二次进军的号召。
但联邦法庭临时决定,禁止这次进军。
眼看塞尔玛运动就要流产时,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暴行刺激了运动的复活。
白人攻击了到塞尔玛市准备参加进军的黑人牧师们,并致其中一人死亡。
牧师之死引起要求联邦干涉的呼声。
3月15日,约翰逊总统在国会两院联合会议上发表电视转播的讲话,要求国会通过选举法案。
总统把自己的政治权力与民权运动的道德因素融合起来,说:“他们的事业也必定是我们的事业。
因为不仅是黑人,实际上我们所有人都应当克服偏执和不公正的遗毒”。
他甚至引用进军运动的口号“我们将要战胜!
”他要求联邦法官发布允许进军的司法解释,并告诫阿拉巴马州长不得干涉进军。
3月21日,金博士率领由3000多名黑人和白人组成的进军队伍走出塞尔玛市,向蒙哥马利进军。
来到阿拉巴马州政府,游行队伍就淹没在聚集在那里的30000名支持者的人海中。
支持者中包括几百名著名政治家、艺人和黑人领袖。
金博士向听众们说:“我知道,你们当中的一些人今天会问,这个运动要持续多久?
”他以高亢并富有韵律的话语回答: 今天下午我来到这里对你们说,不管这个运动如何困难,不管这个时刻如何令人沮丧,它不会拖得很长,因为真理对地球的压力必定会更加高涨。
多久?
不会很久!
因为谎言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多久?
不久!
因为你们的耕种必有收获!
多久?
不久!
因为道德的宇宙射线虽然长,但它会向正义倾斜!
多久?
不久!
因为我的双眼已看到即将到来的上帝的光辉!
[20] 1965年8月,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5 年选举法案,使之成为联邦法律。
针对南方利用种种措施剥夺黑人选举权的歧视性作法,它授权:凡在1964年大选中登记或投票的当地选民人数不到其选龄人口一半的州和县,它们的选举登记必须受联邦政府的监督;在任何州和下属地区禁止为阻止黑人选举所采取的文化考试和其他歧视性测验,并宣布它们为非法;这一法律具有自动停止各种文化考试的效力,而且不容任何法庭再议,五年内有效。
法案还要求联邦“检察官”到各州监督选举过程,检查是否存在违反第15条修正案的歧视行为。
每当司法部长针对任何州启动司法程序以保障第15条修正案的执行时,法庭就有权任命民事服务委员会推举出的检察官;授权检察官有准备自己的选民名单的资格,并有权在选举日的各投票点督促选民行使选举权利。
更严厉的是,这个法案还要求凡本法案涵盖的任何州,在选举过程中实行的新作法、新程序或新标准,都必须得到联邦大法官或华盛顿特区法庭的批准。
法案还特别规定了保证黑人选举权利的多种措施。
比如,它规定:凡是完成公立学校六年级学业的人就具有足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智力”参加任何联邦选举。
[21]它还禁止任何州对不使用英语教学的学校中[22]受教育者的选举资格进行规定,言外之意,就是选举权不再以是否具备英语读写能力为先决条件。
结果,原来纽约州规定英语水平(literacy in English)是获得选举权先决条件的法律,实际上被宣布无效。
[23] 1965年选举法案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普遍适用于州、地方和联邦的各层次选举;规定联邦政府有权干涉南方六州黑人的选民登记和投票过程,保护黑人行使选举权。
结果,更多黑人获得了选举资格。
1964到1968年间,密西西比州黑人登记的选民人数从黑人人口的7%骤升到59%;阿拉巴马州从24%上升到57%,整个南方的黑人选民人数从100万上升到310万。
这些世代生活在小城镇和农业地区的南方黑人,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到对美国国家政治生活的完全参与。
原文地址(还有更多后续内容):http://www.pep.com.cn/gzls/js/xsjl/sjsyj/201107/t20110701_1051996.htm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 was particularly(特别是) impress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who was heavily punched(被击打) by white people when he first arrived in Selma. We may not have experienc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种族歧视)in our lives, but the inequality(不平等) and discrimination(歧视) of white people against black people shown in the film makes the audience outrage.As for Martin Luther King, I think he was great. He was not afraid of threats(威胁), nor did he give in to insults(侮辱). His speech was impassioned(慷慨激昂的) and inspiring(鼓舞人心的).Born man, who is no more than one noble(高贵), who is no less than one lowly. This movie is true and profound(深刻的), which makes me look forward to the world of freedom(自由) and equality(平等)forever. (暑假作业,请见谅)
《塞尔玛游行》影片讲述了60年代,在塞尔玛市黑人受到的不公的待遇,这其实是全美国的问题,影片集中在黑人对待公交车上不公平的政策出现了大游行。
马丁-路德金博士身为民权运动的代表人物,自然成了黑人领袖,他一直致力于黑人受歧视的努力,他发表过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使他上了《时代周刊》,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他主张非暴力游行,不对抗,静坐的方式,深受甘地的影响。
他主张黑人具有投票权,只要有了投票权,有了公民权力,才能保护黑人的自由,不受不公平法案限制。
据说,在1955年,一位黑人妇女因在公交车上不给白人让座,被法庭判了两年监禁,一系列的事件,引起了马丁-路德金参与了黑人运动。
经过努力,最终,约翰逊总统通过了法案,至此,黑人才终于有了选举权,可惜,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遭暗杀,享年39岁,美国人也投桃送李,每年都有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在2011年还给他在国会前做了雕塑,之前只有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总统才有的规格。
平等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无论你的肤色如何,只要你属于人类,都应该具有平等的权利。
在社会文明已经如此进步的现代,这本应是毋庸置疑的。
可即便到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也从未存在。
因为总是有很多很多思想意识根源里就就暗藏歧视毒瘤的人们,即便有更多更多愿意挺身站出来为平等奋战的斗士。
一边高呼众生平等,一边端着猎枪恣意的任行歧视、强权、霸权,这是自由最大的悲哀。
在丝毫不了解这段历史得情况下来看,会显得有些漫长,不过看完之后恰恰勾起了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电影地色调配乐很合我心,好几个镜头非常震撼我一个炸弹瞬间将几个闲聊地小女孩炸没了
一群警员压着绿衣妇女往地下去,她挣扎地表情
被警察毫不犹豫地枪杀
在烟雾中隐隐约约挥着警棍地骑警而那位女士鼓舞夫人时说的那番话也极为妙,在那么艰难地环境下,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地原因,大概就是民族自信。
在白人刻意营造地黑人“低贱”社会地位下,不受环境影响,为自己地肤色血脉感到自豪,坚定不移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一面倒地宣扬金博士,而是多方位地展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活生生地人在做这件事时背后地情绪与波折是人都会有胆怯,对未来地不确定,对自己所做事情对错地迷茫
不是一腔热血就能成事儿地,会有争执、牺牲、背叛、疲惫、安慰、和恐惧“我们争取到餐桌上的位置 可是要没有足够的钱买汉堡 又如何能帮助黑人朋友吃上午餐呢 更糟的是 连菜单上的字都看不懂 因为他出生的地方没有黑人学校 这算什么?
平等吗?
” 我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这种困境,但我目前身处地这个世界的的确确是在被这些人一砖一瓦地填满。
也在这么一瞬间,让我觉得日子可期,活着就能看见更多世界在慢慢变好,变得更丰富,变得更包容也对活着的每一天怀有感激之心每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今日,都是过往先辈一砖一瓦铺平地路
民权就是黑人的春药 骚灵就是啪啪啪bgm
煽情的地方的确感动,但也仅此而已,不过是中规中矩的主旋律
导演用力过猛,功利心太重
平庸的不行,完全是流水账和大段大段没有灵性的台词,人物脸谱化,丝毫不会烘托气氛,连全片最高潮的游行都拍的寡淡无味,唯一有点意思的也就是末尾一小段当时的真实影响纪录。
除了男主的表演有几个瞬间很赞,以及有几个小黑哥帅得令人发指以外别无长处,拿不到奥斯卡跟评委全是白人男性没什么干系。
Soon and very soon.
如果把放大镜放到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会发现他们都是妥协者,斡旋者,谈判者,20世纪的黑人世界广阔浩瀚,可总也离不开一点,就是他们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可以被改变,他们也愿意走上街头,参与改变世界的过程。
总觉得这里的king的老婆莫名高傲
当历史剧看,与电影无关。
坚持看完真不容易。
本片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获最佳影片提名。影片既是金博士的个人传记,也是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日志。人生来平等,这句话说得易,做得难。各种歧视充斥着这个世界,即使现在依然如此。但是本片作为纪实主题影片,却故意不将历史还原清楚,只展示有利于表达编导政治立场的一面,很多细节故意模糊或欲言又止,有失公允。难怪如此政治正确的题材获奖平平。
看着看着会走神
白人坏事做尽。开头和中段都很好,用很克制的镜头语言去描绘种族苦难和马丁路德金的奋战,开头爆炸恐袭的镜头极具冲击力,但是结尾稍微弱了一点,对LBJ的塑造也不够。最喜欢的桥段还是人们在桥上收到州警攻击时,背景音乐是欢快昂扬的福音歌,这是对受难的崇高歌颂,是对暴力最彻头彻尾的嘲弄。
历史的轮子总是辗着大众的尸体前进。
讲述马丁路德金带领人民进行游行,争取获得自由的投票权,选举权的故事。电影表现了他无私的高尚情怀,额,美国主旋律,不了解那段历史,没有身处在那个环境,几乎无感,虽然看过那么多黑人争取权利的故事,但依旧很难产生共鸣。电影中金的演讲倒是非常的精彩,具有煽动性。
和看《米尔克》的感受类似,弱势群体抗争从来都是血泪之路,数次被演讲深深打动。金能和总统随便打电话见面讨价还价,还有政府特工来保护他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这事基本上已经算有谱了。另外就是,法制国家,法院判决说了算……
在电影院里直接Déjà vu了,实在是太套路化的民权片啊,恍恍惚惚就像看过一样。 其实美国现在的种族问题也没改观啊,看弗格森骚乱的起因,和60年代有差吗?(烂番茄98%的“政治正确”真让人反感...)
【2019观影243】可以当历史片用来学习,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不好,就是很正常的讲述了那场抗议游行。倒是不怀疑片中暴力冲突的残酷,之前在其他纪录片里也看到过类似的场面。马丁路德金是个很优秀的演说家,但是并不是个优秀的丈夫,当然这部影片的重心也不完全是他。
不了解一件事的时候,总是很容易想当然地简化。我不太了解马丁路德金的黑人平权运动,我以为“我有一个梦想”以后就是皆大欢喜的场面了。但事实并不如此,其实这是一件很难很难、漫长艰巨到极点的事情。演员很棒,开口演讲的时候我以为就是马丁本人的演讲声音。
尽管全片对赛尔玛大游行的再现极其生动且感人,但仍然不能掩盖角色塑造的单薄乏力,为数不多的几个配乐场景的煽情用力过猛。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