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结尾,良多带着妻儿离开,老夫妇前去送行。
回家途中,父亲说“他们新年会再来的”。
紧接着,良多在车上说,“过年我看就算了吧,一年一次就很多了”。
良多的媳妇由香里(后文简称小香)回应他,“一直让爸妈招待过意不去”。
小香的体贴是一种客套,客套中有种生分。
她也支持良多的想法,今年过年不回家。
在这段对话之后,《步履不停》有了最让人扎心的一幕,“三年后父亲去世了”,“没多久母亲也去世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子女永远还不完的债。
1.父母不靠谱良多有意疏远父母,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他是个一事无成的中年男。
其二,他的父母不靠谱。
先说第一点。
良多希望小香帮自己隐瞒失业的消息,有他报喜不报忧的孝心,也是他的自尊心使然。
他疏远父母,就是避免父母得知他是个废柴的事实。
评价一个男人是否废柴,主要有两个维度,事业和感情。
失业娶寡妇,良多的表现不光鲜。
或许有人说,良多失业,不代表他没钱。
恕我难以同意这一观点。
姐夫向良多推销汽车,母亲在一旁怂恿他买车,良多一直含糊其辞。
影片结尾处,良多开着车扫墓,说明他并不排斥汽车。
当初,他没有买车,不是因为没有驾驶证,也不是因为生活在东京不需要代步车。
真相只有一个,他无力购买汽车。
母亲看不到良多的囊中羞涩,她怂恿良多买车,也会收下良多给她的钱。
父亲明白挣钱不易,主动问良多的钱够不够花。
良多回应,足够养家。
良多在四十岁后娶了寡妇小香,可以视为他是穷人的证据。
这让良多的父母耿耿于怀。
良多甚至低声下气,主动向姐姐打听父母对这段婚姻的看法。
但凡他觉得小香是完美伴侣,他都不会这样子。
再来说说良多的父母。
母亲用“过气的模特”,“寡妇”等字眼形容小香。
她是人后八卦,良多的父亲更生猛,当面吐槽带娃的寡妇很难嫁。
这是《步履不停》最尴尬的时刻,此语一出,空气突然变得安静。
好在小香情商够高,笑着说“幸好有个好男人要我”,轻松化解尴尬。
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父亲和母亲的差别有点大。
父亲是外冷内热,母亲是外热内冷。
他们的共同点是,情商都不高。
他们始终不会妥善处理与儿子儿媳之间的关系,因为娶了小香,良多和原生家庭更疏远了。
先说良多的父亲。
儿媳向他问好,他说了句“是你啊”就匆忙离开。
良多母亲吐槽他孩子气,事实上,父亲就是个只会挣钱,不懂得表达爱的巨婴。
一家人一起吃鳗鱼套餐,他舔了舔自己的筷子,吃下淳史(小香亲儿子)的鳗鱼肝汤中的鱼肝。
嗝儿,好与众不同的关心。
尽管他态度冒失,他依旧是个热心肠的老爷爷。
他会一脸慈祥与淳史交流,希望他能成为医生。
对良多来说,当医生是一种手段强硬的父权,对淳史来讲,这是对淳史孙子身份的承认。
父亲的短板是,他做得多,说得少。
在父亲去世后,良多还说了句,“我没有和他一起去看足球赛”。
这句台词足以证明是枝裕和已经达到“徇烂之极趋于平淡”的编剧功底。
良多和父亲一起看大海时尬聊,他发现父亲已经不喜欢棒球,和他一样爱上足球了。
两人相约将来一起看足球赛。
这一次谈话也在呼应开头。
良多曾对小香说,“爸爸还以为我是个棒球迷呢”。
事实证明,良多的看法是错的。
父亲已经向良多散发出慈爱的光环,他不再是棒球迷,而是爱上良多爱的足球。
为了儿子,他改变了自己。
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向晚辈释放自己的爱,但他依旧是爱着晚辈的。
淳史也希望长大后成为医生,就是对这份爱的回应。
再说良多母亲。
客观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
良多母亲不是慈祥的老太太。
全家人一起吃鳗鱼饭,母亲提议听音乐,她悠悠地说,她常听这首歌。
父亲觉察到她的小秘密被揭穿,脸上挂不住,不过再不爽也只能憋着。
母亲唱的这首歌,就是父亲当年唱给情人听的。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他一直以来都认为这件事做得滴水不漏。
事实上,母亲带着良多一起去了父亲和情人的住处,他们俩听到父亲在房间里唱歌。
她在第二天就去买了那首歌的CD,趁家人不在的时候听。
良多母亲,一个沉得住气的狠角色。
她是传统的家庭妇女,经济不独立,没有与另一半叫板的资本。
尽管没有经济实力,但她的家庭地位远远高于父亲。
拍全家福时,母亲稳坐C位,父亲站在一旁,内心不爽,拂袖而去。
女婿会恭维母亲家的冷饮好喝,外孙女叫“外婆家”,而不是外公家。
对此,父亲曾问女儿,为什么孩子都叫“外婆家”,而不是“外公家”。
女儿对此表示呵呵。
作为这个家庭的精神领袖,睡衣事件证明母亲不会做人。
她会给良多他们准备三副牙刷,却没有给淳史买睡衣。
对此,小香很在意。
因为她感觉到,良多母亲把淳史当客人,而不是家人。
这真不是小香多心。
事后,良多母亲送小香和服,希望两人造娃。
造娃证明了她对淳史的态度,因为淳史没有良多的遗传基因,所以他算不得家人。
我在前文就提到,良多母亲的智商不算高。
她赠给小香和服的姿态也证明了这一点。
她在小香面前吐槽亲生女儿,给她和服从来不穿,估计是偷偷卖掉。
她要把和服送给小香。
这就好比说,“女儿不懂得珍惜我的传家宝,不如给你”。
和服,原本是一件充满爱意的赠品,在她手中反而成为防止女儿卖掉的手段。
小香的脑子好使反应快,肯定会明白婆婆给她和服的终极目的——督促她和良多造娃。
在此之前,小香就发现婆婆给良多买睡衣,不给淳史买。
这一行为,无非就是向儿媳表态,“要成为我家的儿媳妇,你们必须生一个孩子”。
这种绵里藏针的态度,势必会让小香不舒服。
两人坐车返回,良多说过年不回家了,小香用委婉的态度赞同了这一计划。
两人的态度证明了,父母让这对小夫妻感到疲惫。
远离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2.遗产之争除了婆媳矛盾,代际冲突,《步履不停》还有一条矛盾线——遗产之争。
争夺方是以千奈美为代表的女儿系,以良多为代表的儿子系。
主动热情,有规划,是女儿系的风格。
她确定好搬迁时间,向母亲提供了新的设计图,事先声明同住不同锅。
千奈美的女儿就在淳史面前提到,这里有她的房间,里面会放一张蓝色的床,钢琴也属于她。
与女儿系不同的是,儿子系的表现就非常佛系。
因为良多不打算和父母住在一起。
尽管儿子系非常佛系,但他得到父母房产的胜算远高于女儿系。
因为父母始终将良多视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千奈美在以母亲为主导的家庭会议上(父亲拒绝参加)主动提出,“上了年纪,和女儿住一起最好”。
千奈美打情感牌,主要原因是为了拿到父母的房产。
良多母亲觉察到女儿的小心思,当场表示,“那要看什么样的女儿”。
千奈美的情商不错,但和她老公一样,属于那种漂亮话选手。
他主动揽下修理瓷砖的活,却一直没有做。
最终还是良多修好了瓷砖。
女儿和儿子,二选一的话,他们肯定会选儿子。
这不仅仅是个重男轻女的问题,也是个权衡利弊的选择。
千奈美把父母当做自动取款机,良多却懂得回报父母。
良多到家的上午,母亲订了寿司,花费16800日元,折合成人民币是994元(2021年汇率,《步履不停》在2008年公映)。
食物价格代表爱意。
小香在吃鳗鱼饭时,就惊叹“午餐吃寿司,晚餐是鳗鱼饭,真棒啊”。
寿司饭环节,千奈美一家的反应很有意思。
千奈美的儿女多嘴,说他们昨天吃了寿司。
此时女婿的反应是让他们闭嘴。
母亲听到后,悠悠地说一句,“我叫寿司了,不过你们刚吃过了”。
千奈美连忙说,“没关系,我还没有吃呢。
”对于母亲的盛情款待,千奈美家只有漂亮话,良多却主动掏钱,补贴母亲。
这就是千奈美和良多的不同。
母亲一直拒绝女儿系搬回来,可见她毋庸置疑的家庭地位。
这也能看出她内心的天平,儿子比女儿更重要。
事实上,良多不和父母一起住,和千奈美没关系,与父母有很大关系。
这位四十多岁的男人,始终找不到与父母和谐相处的方式。
结语:良多和母亲一起为死去的哥哥上坟。
他们看到墓前有新摘下的黄花。
母亲猜测送花人是哥哥的前妻。
良多揶揄,如果她不怕远,确实能过来送花。
她甚至会想到是芳雄——一个“害死”她们儿子,不成器的胖子。
良多母亲却想不到,给大儿子送花的,正是良多的父亲。
她能看清老公的荒唐和幼稚,却不懂得他们的生命已经紧密相连。
良多父亲去世后,母亲也很快走了。
子女对父母也有类似的情境,他们在的时候,总觉得父母是自己生活一地鸡毛的源头。
等到他们去世后,才会发现此情可待成追忆。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们却总是慢一拍。
如果,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陪我們走最長一段路的,就是家人。
一路上,我們會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有的十分美好,有的萬般痛苦,每一段路,也各自會有與我們並肩同行的人,伴我們度過不同的生命時刻。
而家人,很少與我們並肩同行,總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外,或前或後,不在圓的核心,卻始終不曾離開圓的範圍,像是一種莫名的堅持,彷佛只要一同站在圓裡,即使保持沉默,也能給予一束淡淡的光,在我什麼都看不見的時候,陪我繼續安心向前。
我在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橫山家之味』中,看見了這道隱微的淡光,也聞到了用「飯香」,「茶香」,「情香」組成的『橫山家之味』,沒有濃得化不開的氣味,只有熟悉的淡香飄在空氣中,那是一種不會特別記起,卻一直存在心底的深層味道。
每年長子祭日,全家總會相聚一堂,遠從東京返家的次子,帶著妻子和妻子與前夫生的兒子一起回去,女兒和丈夫及兩個孩子也一起回娘家,像是每個人家都會有的尋常景象,表面看來熱鬧歡愉,總有聊不盡的往事,但也有當下各自的心事。
彼此既靠近又疏離的關係,在同一個屋簷下不斷拉扯,僅僅兩天一夜的時間,所有的家人情感在不經意之間被拆解,也在無意之中得到修復。
或許,最深的牽扯總是難言,而所有的難言之「隱」,背後藏起的是連自己都不清楚的「在乎」。
【難解的父子心結:不需要「瞭解」,但可以試著「體諒」】電影中的醫生父親,有著傳統大男人的形象:沉默寡言,以自己的工作為榮,希望兒子能繼承衣缽。
可惜,原本可能當醫生的長子不幸在十年前為了救人而溺斃,而生性叛逆的次子,照自己的意願,走向藝術家之路。
父子倆幾乎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總是說不到兩句就翻臉,父親難以放下醫生架子,無法認同次子的工作,對長子的離世始終耿耿於懷。
次子卻認為任何工作都有其價值所在,對於父親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每個人十分不滿。
我想,這是許多家庭都會發生的狀況,父親難掩對兒子的失望,兒子不想複製父親走的路,卻仍介意自己無法讓父親引以為傲,也介意父母誤將他小時候的回憶記成哥哥的回憶,充滿矛盾的父子關係,有愛也有怨,也間接反應出每個人在親情中的自我與盲點。
緊張的父子關係經過日積月累,非一時半刻能化解,彼此最真切的感受始終隱而未言,又或許,家人之間需要的不是開誠佈公的「瞭解」,而是易地而處的「體諒」。
所以,當兒子看到老父無能為力救鄰居,卻又想極力幫忙的年邁背影時,他終於明白父親畢生的努力,也終於明白父親對兒子的期望不只是虛榮。
他雖成就不了父親的期待,但他至少能好好和父親說話,父子之間何須劍拔弩張?
不能退一步,至少能放慢腳步。
我喜歡後來父子三代一同步行至海邊的那場戲,三人一前一後走著,次子望著父親拄著拐仗的佝僂背影,眼裡突然有了溫柔。
最終,父子倆一左一右面對廣闊的大海,簡短卻帶著暖意的談話,為他們打開了長久緊閉的心扉。
原來,當心不再只裝著自己的感受,就算無法完全理解,也能試著體諒,父子之間,至少可以帶著信任,好好相待。
【睿智的母親:家的真正支柱】電影中最令我難忘的是母親。
一輩子沒出去工作過的母親,在丈夫和孩子眼中就是個標準的家庭主婦。
然而,她卻比所有人更有智慧去面對家庭中的各式風暴:長子為了救人意外身亡後,每年長子祭日,她都邀請當年獲救的孩子前來聚會,母親總是親切地和他閒話家常,他也每年重提一次被救的經過。
次子不忍每年對那孩子重提傷心事,希望母親不要再讓他來了。
母親卻冷冷地說:『十年就忘記一個人也太快了,要是沒有一個痛苦的人,痛苦的人就是我們。
』看到這裡,我深切感受到母親心裡難以平復的傷痛,原來,怨懟始終都在,遺憾讓遺忘無處生根,無所謂原不原諒,不管過了幾年?
對一個母親而言,失去孩子的痛苦永遠都在,她只能想辦法讓自己好過。
另一個難忘的畫面是一向冷靜自製的母親,在長子祭日那晚看到飛入屋裡的蝴蝶,她再也控制不住對兒子的思念之情,她一心認定那一定是長子的化身,老母親不顧一切追逐蝴蝶的背影,令人為之鼻酸。
這一刻,她終究只是一個思念兒子的平凡母親。
對夫妻關係的處理,更能看出母親的過人之處。
電影中最妙的一場戲是父母和次子一家人共進晚餐,席間,談到喜歡的音樂,父親笑說以前帶母親看音樂會,母親還睡著,言下頗有嫌棄母親粗鄙,對音樂毫無品味之意。
沒想到,母親竟要兒子去拿她收藏的音樂,剎那間,古老的演歌聲彌漫在四周,母親彷佛跌入舊時回憶,輕輕跟著哼唱,只見父親尷尬地猛爬飯,一句話也沒有。
後來,父親隔著浴室玻璃問起母親何時買了那張唱片?
母親淡淡地說:『那時帶孩子要去那個女人家,在門外聽到這首歌,我聽見你在屋裡的聲音,也就不便打擾。
第二天就在車站前買了這張唱片。
』短短的對話透露出她對丈夫當年外遇的事瞭若指掌,沒有一句責備的話,反而將丈夫與情婦之間“思念的曲子”放在心中,一方面顧全了丈夫大男人的面子,卻也不著痕跡表明了她對此事的在乎,父親訝異之餘,也明白了妻子對他的深度包容。
老式夫妻的相處之道,真令我佩服!
即使是彼此最親密的人,還是會有各自的秘密,而那些不能說的秘密一旦被道破,將成為一道顯而易見的裂縫,母親選擇把裂縫隱藏起來,繼續好好生活,她成全的不止是丈夫的情感,更是一個完整的家,因為,在家庭關係中,她不但是妻子,她也是母親。
由此看來,橫山家真正的支柱其實是母親啊!
我喜歡最後老夫妻倆相偕走長長階梯的背影,注重形象的父親對於母親以突兀的握手方式和兒子三人話別,頗有微辭,母親笑著說:『你不要管我的手,你只要知道,不管什麼時候我都不會放開牽你的手。
』看似平常,卻飽含深情的一句話。
這讓我體會到,有兒孫雖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人生最大的福氣應該是年老之際,仍有一個牽著你的手,陪你走熟悉長路的老伴吧!
【長長的路上,總會有光】整部電影如實呈現了「家」的氛圍:古老的木造平房,幽暗的光線,透露一家人共同度過的悠長歲月。
廚房裡,彌漫著母親拿手的炸玉米天婦羅的氣味,熟悉的家常味,喚醒過往的回憶。
浴室裡掉落的磁磚,房裡狹小的空間,父母灰白的頭髮,佈滿皺紋的臉龐,皆訴說著孩子長大,時光漸老的事實。
走出家門,乾淨的街道,燦爛的花樹,是記憶中最忠實的景象;走了多年的長階梯,兩旁熟悉的綠意,似乎從來不曾改變,像是家人的陪伴,總是維持一定的距離,卻堅持不走開,就算只能看到背影,也不願移開視線。
就這樣一路默默相伴,像一道淡淡的光,無言也溫暖,那道光,讓你知道,自己不會一個人,這或許就是「家人」的深層意義。
看著這些不斷重複的熟悉畫面,我感受到是枝裕和導演心中對「家」的強烈眷戀,而這當中也有我的深深眷戀。
這世上任何感情都可能因時間而消逝,只有親情會一直都在,所以我想,能變成“家人”的愛情和友情,也是最有福氣的感情,淡淡的牽繫,深深的牽絆,不需要天長地久的諾言,只要安靜陪我走人生長路,用清澈的心為我照亮前路,讓我知道,即使全世界的燈都熄滅了,我心中總會有光,而那光裡,一定有你!
似乎是2009年的《明》上,刊登了一组京都生活的专题。
一帧一帧安静的照片,是厨房、蔬菜店、烹饪、食物、起居……生活的细节都是那么经得起考究,充满了美感。
这大抵也是为什么我从片头起就很喜欢这部片。
厨房里的动作,搅泥、切瓜……堪比杂志上照片的用心。
树的绿富于变化、阳光的金如酒杯中摇曳,色泽上的干净明亮,直逼时下流行的小清新,却有远过于小清新的大方。
日本文化中渗透到生活里的精细优美的那一部分,比如老爷子手里摇的那把兰花扇子,挂在室外的水墨画一样的毛巾,纸屋竹帘的清雅,对着庭院独坐的身影,夜里桌台上如油画一般的花栽……都是精心格出来的一副一副映画呀!
摄影仍然只是影片出彩的一部分,也是足以构成向小津致敬的一部分,但是更核心的仍然还是在剧情。
在不徐不缓地行进的对话中,看似那么平白如水的探访,终于渐渐地透露出这个家庭数十年来的各种隐痛。
长子的死,次子的叛逆,多年前父亲的外遇,现下里不让老人满意的寡妇妻子……在吃鳗鱼饭、看照片、谈天中,这些烦恼和痛楚终于一一流露出来,就像所有的家庭一样。
树木希林真是里面最出彩的一个演员。
阿嬷看起来是一个多么糊里糊涂的、欢乐的婆婆呀,但是藏在这慈祥的糊涂后面的,是生活对她的伤害和由此而来的愤怒,还有作为东方老人独有的那种传统和精明。
她不能忘记长子的死,也没有忘记丈夫的出轨,但却全都没有放在嘴上,因为日子总是要过下去。
她的老脑筋不能接受良多的妻子,她亲昵地给孩子夹菜,为儿媳找和服,却隔阂地握他们的手。
但是这是一个老人家啊,生活在她的生命里刻下那么重的伤痕,她也只是能消融在做寿司插花闲聊的时间里,又怎么可能对她要求那么多呢。
但是片子里仍然有人情味。
譬如深藏着像爸爸一样成为钢琴调音师梦想的孩子,在院子里许愿时,仍然说像爸爸一样,或者像阿良一样。
但是这种人情味并不过分煽情,它和谈不上高尚大方的阿嬷一样,成为电影中最真实的呈现。
就像良多最后没能陪父亲看一眼棒球赛,没能载妈妈坐一趟车,故事就结束了一样。
It's life。
但是良多的生活却在淡淡的忧伤中,在阿嬷教的各种像样的传统和不成说的说法里,开枝散叶。
随着良多和妻儿沿着盘山公路慢慢走向树下的汽车,镜头缓缓摇起,整个小镇和远处的海滩再次全景般浮现,导演在汽车发动的轰鸣声中,抛出了最后一个令人遗憾的忧伤,奶奶到死也没有坐上儿子的汽车。
没有实现儿子开车带她去购物的愿望。
是枝裕和导演是细节勾画的高手,在整部电影中,随处可见这些细致入微的镜头表达,尤其在缺憾的描写上,从缺了一个抽屉的柜子,到爷爷拍全家福时的突然离去,再到始终没有修好的浴室的瓷砖……而且在诠释时善于留白,话不说透,也许东方人都崇尚含蓄,喜欢山水画中的意蕴描写,缺的那个抽屉是为长子纯平留的,爷爷拍全家福时的突然离去,是想到了家里少了一口人,而且是永远离去,再也回不来的纯平,内心不是滋味,还是不拍也罢。
这点点滴滴的细节描写造就了一幅创伤家庭的全景画卷。
是枝裕和经常把镜头对准家庭。
不同种类的家庭,不同生命状态的家庭,因为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家庭即社会。
《步履不停》讲述了一个遭受重大家庭变故(丧子打击)的家庭,十五年之后的状态,而最近获奖的《小偷家族》则尝试探讨毫无血缘关系的各色人等组成一个家庭的可能性。
整部电影情节的发展波澜不惊,平和,稳定,为什么选择讲述一个丧子家庭十五年之后的状态,可能导演还是喜欢用含蓄、委婉的手法来表达创伤,如果直接近距离的切入描述丧子的那一刻,情节的大开大合,有可能不是东方的导演所擅长,或者也可能是担心表达没有太多的新意。
这种表达方式,让人想起《活着》中,放着牛的福贵缓缓讲述着这一生经历的破产、充军、丧子、丧女、等各种痛彻心扉的伤痛,却用着极为平静的语言,表达着这份沉重。
突然也想起在浙江丽水古堰画乡看到的那棵千年舍利树,在千年的雨雪风霜中,树干已经被雷电劈的中空,可依然昂首,枝叶茂盛,在晴朗的午后微风中,娓娓道来身上每一个疤痕的来历。
细节的描述是可以直击人心的,在生命中的长河中,你总是能清晰的回忆起那些深刻在脑海里的瞬间,那天的阳光、空气、微风、亲人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穿的衣,吃的饭,说过的话,耳畔的歌曲……这可能也是是枝裕和这么执着于细节表达的原因之一吧。
就像爷爷奶奶在公交车站送别良多的一家,明朗的天气,叮咛的话语,温暖的握手,离别后二老一前一后踽踽而行的背影,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发你记忆深处类似的画面,拂动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寸。
是枝裕和电影里最喜欢这部。
清新、温暖,间或忍俊不禁。
是枝裕和既是作家又是导演,两者都很出色。
《步履不停》即是他写的,也是他拍的。
还没看过原著,相信以日本小说的细腻和情致,一定不差。
是枝裕和的电影清新到骨子里,即使是残酷题材的《无人知晓》,也洋溢着这股味道,更不用说其他作品了。
清新可以美化生活,例如《海街日记》,也可以彰显残酷,比如《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的电影也是温平的,一样喜欢用长镜头,却是彰显生活情趣,进而记录岁月温淡。
少了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的那份历史感的大气端庄,多了一份小日子的情怀。
小津和山田记录的是大历史,是枝则喜欢写下个人几年、十几年的光阴。
是枝裕和的电影极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这部《步履不停》。
他将寻常生活描绘得不动声色,却展现了生活的全貌。
与家人团聚,琐碎而冗长的对话,亲人间微妙的亲近与疏远,常出现的不合与尴尬,和即使这样仍然温暖的一家人。
它就像我们这些平凡人每一次与亲人的聚会,看电影里的阿部宽、夏川结衣......看着他们,倒映着我们自己。
生活就是一袭华美的长袍,爬满了虱子。
时而是夏日紫薇花下的嬉戏,时而是不小心出言不当的尴尬,生活的伤痕累累煎熬着我们,然而所有对话都会继续,所有尴尬都是暂时的。
这就是亲人。
这就是家。
我太喜欢《步履不停》里无处不在的小细节,大家说话时的察言观色,掌握气氛的小心翼翼,完美的神色过渡,家庭成员间让人忍俊不禁的种种瞬间,是枝裕和在这部电影里恰到好处地把握了严肃和活泼,幸福和悲伤。
这就使得这部电影在情感和表现上非常丰富。
阿部宽、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江原由希子的演技非常赞。
至于那从头到尾使用滤镜的摄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些镜头还是很值得留意的,比如扫墓下山的镜头,几个人从画面右侧慢慢走来,这样的镜头有和电影相符的惬意和生活的悠远。
当然最显著的,是枝裕和爱用的空镜头,留白的意趣也充满了美学。
看完这部电影,也许会对生活有一些释然,如果能将自己的生活拍成电影,也许也是这么美吧。
当然,要让是枝裕和来拍。
奶奶说黄色蝴蝶可能是自己的大儿子奶奶满屋子追赶蝴蝶这只蝴蝶是奶奶他们去扫墓的时候看到的黄蝴蝶 奶奶告诉他们黄蝴蝶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在结束的时候也被儿子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看到这个蝴蝶 奶奶问 你是从那里跟过来的吗?
奶奶对已逝去的大儿子的思念已经深入骨髓
蝴蝶飞出去了 一家人还在望着
爷爷帮忙叫救护车但是自己只能看着
三代人一起下楼梯这里 儿子其实在等爸爸 为了让爸爸不觉得自己被人等 还特意装作看手机 最后走在爸爸身后反正 就是很温情的片子色调镜头也很美最喜欢孩子们看花的镜头
很干净纯粹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你走啊走,错过的终是错过。
然而每个人却在生命的错过中不断沉淀,有时候甚至无法走出困境。
对我而言,是枝裕和之所以是我最喜欢的日本导演,是因为他秉承了传统日本电影内在的矜持和隐忍,犹如小津安二郎,在看似平实朴素而温暖的故事中,潜藏着对人生深深的感叹和伤感。
在这个看似和睦的家庭中,大子的死亡是全家人的隐痛。
本来要继承父亲衣钵的大子,被父亲给予了太多希望,因此他的死导致父亲和二子之间的隔阂。
尽管二子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但是还是随父亲的意愿成为了一名医生。
这种父业子承的关系,依然影响了二子与他的继子之间的关系。
继子梦想是成为一个钢琴调音师,后来我们发现这个职业恰恰是他亲生父亲(也是早亡)的职业,但是如果成为不了钢琴调音师,他希望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他的继父一样的人。
可以看到,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血脉的联系还是依然沉重而紧密的,也因此母亲希望她的儿媳妇可以为丈夫生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
血脉已经被符号为一种家庭、情感和梦想传接的象征,是某种生命延续下去的确凿证据。
然而人生终会错过一些事情,犹如在儿子与母亲告别之后,才各自想起那个摔跤手的名字;犹如母亲最终也没有坐上他们的汽车,儿子也没能陪伴父亲看一场球赛。
这些伤感的记忆却始终证明这生命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母亲才每年都会把那个现已长大的落水少年请到大子的祭祀聚会上,这是现实对记忆中无法忘怀的人或事的一种验证,一种深化。
看似残忍,却成为母亲体验生命存在的一种途径,就犹如那首陈年的歌曲一样,是浓缩了一辈子生活的象征。
即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步伐不停,也总是背负着曾经刻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使得人们更加沉稳的走下去,犹如那些经历了冬天的蝴蝶,终会蜕变为美丽的黄色。
饭桌上的一幕,常常是家庭戏最温馨的戏眼。
[小偷家族]今年戛纳获奖,是枝裕和的粉丝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从[无人知晓]祭出一个戛纳影帝,到[如父如子]获评审团大奖,到[小偷家族]折桂。
这一路戛纳征程,总算有了结果。
小编提前看了[小偷家族],还是最爱饭桌戏。
而是枝裕和,也偏爱拍饭桌戏。
十年前的[步履不停],一家人围着餐桌,娓娓道出各自心境。
你一言、我一语,可以吐槽绵绵雨下了一个月、聊聊对面邻居送来一碟鱼干、你我推脱家长会没有时间去……抬头看表,诶,该睡觉了。
一天就这么过去。
饭桌上的一幕,常常是家庭戏最温馨的戏眼。
一.饭桌上的,家长里短电影开场就是家长里短。
母亲:萝卜不管水煮或烧烤,甚至直接啃都好吃。
女儿:萝卜还能烤?
母亲:烤一下去涩味,然后和红萝卜一起加麻油炒。
母女两人在为一次家庭聚会做准备随后,一家人的个中矛盾和牵绊,也在这一顿饭功夫,慢慢明朗起来。
《步履不停》餐桌戏先是几人围着一道炸玉米饼,回忆曾偷邻居玉米的糗事。
本是一片笑声,却因为“纯平”这个名字,让男主面有不悦。
神色凝重原来,纯平是家里的长子,早亡。
而身为次子的男主,便生活在阴影中——他总被拿来跟优秀的哥哥作对比。
饭桌上,老父亲一句“带着孩子再婚,是拖油瓶”又一次触到敏感点:儿子的重组家庭,是家庭隐而不发的关注点。
最后,儿子以一句“我足够养活一个带小孩的寡妇”,赌气作结。
面面相觑的父子俩电影中的食物,是一家人转移矛盾的默契。
母亲抱怨儿子没有继承衣钵,而是离家。
女儿推搡说,吃西瓜啦。
看到海难新闻,想起长子的早亡,沉浸其中。
片刻后,又强打起精神:难得热闹,我去做点零嘴。
二.是枝裕和,拍饭桌戏是枝裕和爱拍日本家庭戏。
从确立风格的[无人知晓],到渐趋成熟的[步履不停];从女性群像的[海街日记],到特殊家庭的[小偷家族]……都少不了饭桌戏。
[无人知晓]以一碗荞麦面庆祝乔迁新居,单亲妈妈立下规矩:不能吵闹、不能走出家门——因为四个孩子都是私生子,不被邻居欢迎。
残酷吧,但已经是影片最团圆、温馨的一幕。
短暂的圆满时光[海街日记],姐妹四人更是“贪吃”。
餐桌上,抱怨菜不够味;火车上的盒饭;招待客人的冷面;小吃店的招牌竹荚鱼;失恋后的清酒;被爽约后的一袋酸梨;有爸爸味道的小鱼盖饭;外婆留下的梅子酒;两人秘密开小灶的咖喱……
《海街日记》姐妹四人的饭桌日常同父异母的姐妹,在饭桌上交心,成长,品味着各自的无奈和开怀。
[比海更深],中年落魄的小说家平日以便利店速食为餐。
就那么站在路边,大剌剌地狼吞虎咽就像他的生活——曾经拿过奖的作家,天知道是哪一步走错了,会沦落至此。
电影的饭桌戏,是男主与离异妻子在母亲家避雨。
为说服前儿媳留下,母亲张罗起晚饭。
母亲拿出冰箱里的咖喱加热,妻子找到几块土豆,小孙子则试着划开鱼片。
乐得为晚饭忙碌的一家人
几分钟后,一顿咕嘟嘟冒热气的咖喱就,上桌了借着胃口的满足,一家人恍如回到以前的团圆时光。
外面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屋里温馨、平静。
这是枝裕和的惯用手法。
食物总伴随着家常、团聚、短暂的宁静。
梅子酒、鱼拌饭、咖喱……都有了温度、有了人气儿。
每日餐桌上的一蔬一饭,都成了生活的慰藉。
或许是日本文化中的恋物情结,使然?
三.饭桌上的人情据说,人一生花在饭桌上的时间,是6年。
除[步履不停]中的家族聚餐之外,餐桌更是小家庭的日常生活写照。
关注市井百态的许鞍华,拍吃饭也够家常。
桃姐给少爷端上饭菜便退到厨房吃自己的那份青菜。
饭后的润喉梨子、清茶半盏,是早就备好的。
少爷自然地接受这套最熟悉的就餐习惯。
直到桃姐进了养老院,才明白桃姐早就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那半展清茶,舒适自然到清凉无味。
那是桃姐的味道。
许秦豪的[春逝],用食物说明恋爱关系的浓烈、短暂。
女主恩惠的生活,是泡面加啤酒其对爱情的态度也是不信任、怀疑。
习惯正常一日三餐的男主尚优,对恩惠的无故消失,难以释怀。
他甚至报复性找到恩惠,满脸阴郁。
而最终,在一片金黄色麦田中,尚优终于释然他似在彼岸回望:当初的心动是真,爱的易逝也是真。
而此刻,自己已经泅渡上岸,成了大人。
食物辅之以情绪,成了生活的某种隐喻。
而清茶、泡面、啤酒……是最普通的一日三餐,却每日都须面对。
就像是枝裕和镜头下庸常的生活,也像电影名字“步履不停”:无论是否如意,生活都会一如既往,向前流淌。
人能做的,就是不要停下脚步。
-七瓣儿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破事儿”
家常烟火,似乎总是要从厨房里的洗手作羹汤开始。
母亲的手,粗粝,温厚又带着力度和笃定,井井有条料理着蔬菜,食谱里的食材搭配如数家珍,带着大半生灶台前的历练。
已作人妻人母的数年的女儿,在母亲的领地里又退回女儿的身份,被絮絮叨叨地碎念。
一个家,似乎总是要从母亲生发出来,才能凝结在一起,所以也难怪,当了一辈子医生备受尊敬的老父亲,会为了孙儿们一句“外婆的家”重重甩上房门,“这明明是我努力工作建起来的房子”。
次男良多,总比不过子承父业却因救人溺水身亡的大哥,带回的新婚妻子还偏偏是再嫁寡妇。
不成器的女儿和女婿,怯怯商量着能否搬回故宅,热闹也聒噪的双生子除了在夏天里长高了1.5公分和早早被放弃的剑道,也没有别的更令门楣生辉的话题。
琐碎又日常,从银幕上看却觉得这寻常带着暮气沉沉和刀光剑影而惊心动魄。
家庭,无非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又是饭桌上的杯盘换盏,鸡毛蒜皮。
日常的龃龉,隐而不发的怨怼,磕磕绊绊的磨合,就如浴室里排水口处破损散落的瓷砖,并不那么顺心顺意,但却也日复一日拖着,碎在了那儿,竟就是一辈子了。
餐桌上和声细语的暗流涌动,永远不知道哪一句话误伤了谁。
一辈子啊,要说多少话,却又有多少话因为来不及说变得不必再说。
哪怕是孩童时一句机灵的话,也小气得不能被冠错了名。
哥哥很好,只是不能连这一丁点的好处都归了他。
丈夫年轻时出轨的事实,悄无声息地忽然在这个长子身故十五年的夜里,隔着浴室旧的玻璃拉门和昏暗灯光,似若无其事说破。
只是这一世已经过去,彼此肉身腐朽,来日无多,连秋后算账也不必了。
正因为是家人,一点无心只失才更易心寒。
正因为是家人,对爱和忠诚的背叛之痛也能包容。
亲缘之间的至亲至疏,只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道尽。
但有时,一日三餐,横山家一日的时光,竟也像浓缩了无数个家庭的一生。
每一句话后的机锋,每一个眼神的迂回,天伦之乐里,因无法把握距离的远近,真实得既温情又冷漠。
过了冬的蝴蝶带着淡淡的黄,飞在故乡那条悠长的斜坡上。
令人忧心的次男从人子变为人父,变得可靠。
他牵着被血缘紧紧牵连的小女儿的手,忽然想起,曾有人对他说,蝴蝶啊一旦过冬,就会变成黄色。
尽管怎么也想不起是谁说的,数年前老母亲散步时的三言两语,就这样流经他的生命,又不经意间成为了小女儿童年的回忆。
生命在步履不停的路途中一遍遍地轮回循环,还停留在旧日时光之中,但永远回不去了那个旧日里。
亲缘,家人,爱,是一个不解的命题。
摸索着,步履不停地生活着,然后任由旧故事的年轮带着隽永的印记,成为滋养新生命的养分。
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
但就在不知不觉间,如父如子,孩童便成了大人,而家族大概便是这样无声地被延续了下来。
我的父亲今年45岁。
他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帮着我爷爷送报纸,一开始的时候人都还没有自行车高。
因为小时候吃过苦头,所以一直希望我好好吃共产党的饭安安稳稳一辈子有保障就好。
然而我生性自由自在,无法接受一辈子只窝在一个地方的生活。
父亲最后还是向我妥协,不过我猜他的心里一定也会觉得我没有像他如期所想那样长大,总归有一点令人觉得无奈。
这样的说辞有点刻意煽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
在电影海报里,阿部宽大叔说了“家人真的是想亲近,却又很遥远的存在”这样的话。
我的友邻里,也有人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跟哥哥吵架了,一瞬间觉得他陌生了起来。
其实,大部分亲人虽然是与你有血缘关系的人,但是他们实际上可能并不了解你内心真正的想法。
因为上学或者工作以后,你能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实际上极其有限。
因为沟通不足所以跟亲人吵架其实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你为什么会觉得他陌生的原因。
如果能和家人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像个朋友一样分享彼此心底的真实想法。
这样有助于了解彼此,也有助于驱除彼此间的隔膜感。
但如同电影里良多遇到的问题一样,有时候家人其实对你所感兴趣的事情并不关心。
父亲在午饭后无意问起“画作修补”的事情,良多刚要聊下去的时候父亲又关心起院子里的珍稀植物起来。
到了最后,父亲关心的原来是“生活还能维持下去么”,良多只能苦闷地草草结束这个话题。
良多的父亲恭平希望良多做个医生,然而良多却对于画作情有独钟。
实际上,我做什么工作似乎也不是父亲关心的问题,他所关心的只是这个东西能不能让我吃饱饭而已。
其实天下父母亲想的东西大都一致,只是大部分孩子们却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长大。
不过,这并不能跟爱不爱父母划上等号。
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亲,但是不代表我们的人生必须向他们的价值观妥协。
虽然我们明白,当父母有一天意识到我们已经不是他们怀里的小雏鹰时一定会感到有些难过,但是时间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点,我们走啊走啊总会慢慢长大,去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横山家之味》是类似于《天水围的日与夜》一般的温馨小品,没有刻意的制造高潮情节和人物相互的矛盾冲突。
有的只是普通寻常百姓各色性格人群的真实生活写照而已。
如果想要体会到一些什么,恐怕得用上细腻敏感的心才行;正如想要领悟生活的真谛,也要用心去感知和思考。
海边小城的乡下生活其实很恬静,如果有一些波澜那也是因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内心摇摆不定而已。
这是横山一家一年里特别的一天,确也是天下许多家庭大同小异的一天。
亲情这个话题,能讨论和感悟的东西并不比爱情少。
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真是让人嫉妒啊
好像看了很多东西,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看。生活太不易懂,你说琐碎和饭香就是诗,我也是无言以对。日式家庭,敬语和鞠躬礼,寿司、玉米天妇罗和西瓜,生者与死者,黄蝴蝶,工作的失意和辛苦,爷爷的怪倔,媳妇的委屈,孩子的成长……最后,什么都不再重要了,黄蝴蝶来去,亲情薄如蝶翼,没有和父亲一起看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但为何总是慢一拍”。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翼翼,人生终会错过一些事情。
同天看了这部和小偷家族,对比明显,有些导演一辈子真的在拍同一部电影,只谈生活,不辩伦理就是最好的是枝玉和。看到结尾公交车上想起来母亲提到的相扑运动员名字时在座位上哭成了小偷家族里的安藤樱
是枝作品在形式上与小津差异不小,内容与氛围则十分相近。影片细节丰富,台词贴近生活,调度与构图都可圈可点。除药瓶、墓碑、房内追蝴蝶与结尾上升镜外,均为固定机位。外景反复出现的上下坡与阶梯意象,贴合了"人生之路步履不停"的题眼。个人感触最深的还是老两口对被救者难以释怀的恨意。(9.0/10) | 2024.9.7 大光明 大银幕重温,真正的以小见大,一天内的兄长忌日探亲之旅便道尽了人生与家庭的本相。质朴自然又细腻深阔,恬淡温润又冲突不断。丧子家庭与重组家庭,两代人持续数十年的隔膜与矛盾,实而也始终融化在割不断的血缘羁绊亲情纽带之中。生活正是永远难以尽如人意的,而人心也终究摆脱不了自私和秘密,一如那几句感叹“人就是这样啊”“人都是这么可怕的”“总是迟了一步”。愿你我都能珍惜当下,让错过、遗憾、相互折磨与内耗少几分。
只有塞满的冰箱才会给人安全感。 话说 这个步调慢的让人心特别静 某个取景角度深得我心啊 这电影特别适合夏天看 前提是你别太热就成
"你才25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剧情没有什么起伏,不温不火,朴实平淡的对话,安静的生活,温馨的生活细节,这样讲出来的故事,总是娓娓动人。生命依旧不停的在循环,平淡、责任、羁绊、也许,这也叫做人生吧。当最后那只黄粉蝶飞出来的时候,却让人眼泪止不住的在流。★★★★☆
想看很久的片,却分成好几段看完。爱与恨都是太奢侈的感情,大部分人与人的感情只是萍水相逢或责任使然。然而爱与恨若扎根必定是强烈而长久的,隐藏在生活琐碎的平凡表象下,像墨在河水中晕开,逐渐波澜不惊。
我喜欢电影里的台词,真实不做作,却把这个家庭十几年隐藏的哀痛和矛盾表达的很清楚,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倔老头子送走良多后那句像是自言自语般的,“下次来就是新年了吧”,父亲所特有的不动声色的爱啊~
闷片的极致。摄影台词细节,毫无过人之处,于平淡中表现的感情,毫无亮点。在电影院看这片是一种灾难,把电影拍这么无聊,请别提“大师”这个词。
你一定不能太早看这电影,不要去听别人说感受愧疚弥补遗憾,而是像男主一样,年过四十幡然醒悟后的,无须多言却顺理成章
看了30分钟弃片,呵呵。《无人知晓》、《如父如子》《小偷家族》都很好。 8.8/26.61万 短评8.22万条 %91/7/2
刪掉開頭三分鐘就成了"意外爸爸",掐掉最後兩分鐘就成了"比海還深",幕前幕後皆是。
没有配乐显得过于单调,家庭矛盾延伸出来的剧情太小家子气,没怎么感受到导演“即使我脚步不停,但在人生之路上却总是慢了一拍”的主旨,日本电影远不如日本AV有看头。
平淡中体现着真实,非固定镜头的段落单手就能数过来;细碎的叙事里,看似不经意间甩出一记冷拳,击得人心绪难平;妙到毫巅,心有戚戚焉。
鸡零狗碎,拖沓沉闷,伴随着轻音乐,让我们睡去吧。
我了解关于生命的哀伤,总是静默的,漫长的。
豆瓣的文青给了8.8的高分,说特温情,还治愈,恰似日本李安,灰暗中摸索着找来看,腻歪极了。同样的事儿,要放在香港笼屋或者沈阳铁西棚户区当外景,非让人看了想擂墙爆粗。泥淖,血缘的泥淖,让人绝望的东方家族关系,无比狭隘。
不要看爱奇艺版的,翻译太渣了,看着字幕简直一脸懵逼:“这家人在聊啥呢???”我可能还没到能看懂这种片子的时候吧,跟《一一》一样,基本get不到任何的点。。。
感觉非常安静,无论是厨房里的蒸煮食物,炸玉米,剥青豆,在浴室里冰西瓜,走在街道上,阶梯上的树荫,波涛涌来地大海,敲击祭台上的音钵回荡,寿司店带来地奠仪,孩子们地吵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诉说,一只黄色的蝴蝶......总感觉有一种揉碎在空气里的伤感,和呼吸同在,却又如此平静。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所有的失去,矛盾,无法解决无法抹消之事,也可以就这样,和天妇罗,鳗鱼饭,敲碎的西瓜和夜里的泡澡一起,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