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没有经过多少炒作的电影,虽然它的名字有些貌似古装武侠片的意味,实际上这仅仅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片子,而且,它比起那种经过激烈炒作的《追影》之流的电影好了不少。
电影是以近几年在中国特别流行的一个词语为蓝本写成的,这个词语几乎在我们的互联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来一次,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几乎会带来整个互联网的狂热和轰动效应。
这个词就是:人肉搜索。
相信每一个经常在网上飘的高手对这个词都非常熟悉,最近几年在网上引起轰动的“铜须门”“天价烟”以及“周老虎”“白领博客自杀事件”等等都与这个词密不可分。
时至今日,这个词在舆论里的评价仍是众口不一、毁誉参半。
这部电影就取材于这些曾经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事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铜须门”事件,然后夹杂了其他事件的一些细节经过,当然还有编剧的刻意的戏剧性的安排。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元素在编剧的安排下,也算是顺理成章的成就了一篇比较流畅的故事。
尤其是这些当年几乎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的事件,在观众的亲和力上无形中得到加强,易于接受,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一点成功之处¬¬——立足于现实,却不在高于现实的部分胡编乱造。
电影以真实的影像还原了一件因网络游戏引发的婚外情而最终引发悲剧的案例,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见到的是故事的发展和悲剧的延伸。
影片以男主角被人肉搜索后的逃避为开始,加入而女主角离奇死亡的这一虚拟的情节,目的很明显,就是增强故事的悬念和震撼性。
虽然与现实有些脱节,却是电影的一处亮点,也增强了整部电影的惊悚风格和悲剧意味。
作为大多数对于这些人肉搜索事件比较熟悉的观众来讲,整部电影的大多数内容应该比较熟悉,也只有在最终的“寻找真凶”的环节上寻找一份观影的满足感。
最终的结果揭晓,也算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答案,一场没有真凶的谋杀,更凸显了这件事情的伤害和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意味。
虽然这部电影的编导在刻意的回避着自己的观点,尽量用故事来推进,可是在细节之处,编导的倾向性还是可见一斑。
影片中两位时刻在跟踪男女主角的“网民”一直标榜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声称“要给全国的网友一个交代”,最终却在揭露一个是为了网站利益,一个是在貌似传销的集团里难以出头,想博取名声而已。
而且在细节上,电影也在暗示着什么。
一处细节上两位网民在街头大骂宝马车的镜头,将一种“仇富”心理表露无遗;另一处在几位网民在商议声讨男主角时,在浏览的那些所谓的“低俗网站”也在暗示着这些网民的素质。
电影的暗示或者倾向性代表了这个社会一部分人对于“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的一个评价,可是在现实中,这种行为却是极为火爆。
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对象,就像电影最后,破获了案件的女警官一样,瞠目结舌的发现自己在一夜之间,连小时候的照片也被搜索出来,传播整个互联网。
这种行为在“白领博客自杀”事件后曾经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之后双方对簿公堂,更加引起社会的更多的关注,甚至连CCTV等大型媒体也曾经加入战团,进行论战。
虽然最终的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观点和我们这部电影的编导的观点高度一致,可是在互联网上,网民们仍然乐此不疲,连今年年初无心成为流行的“贾君鹏”也要搜出来,亮个底朝天方才罢休。
这种精神,确实让人敬佩。
而且,手段也是“与时俱进”,比如这部电影里出现的“间谍式”跟踪,DV应用的近乎网络直播,还有那费劲心血的“亲戚朋友关系网络图”等等,让你心惊胆寒、根本就无处可逃……对于“人肉搜索”的评价,本来不属于我们探讨的范围,不过既然到这里了,就多说几句。
客观来说,人肉搜索在中国的流行,更多的是一个畸形。
对于“天价烟”“周老虎”的搜索,反应的只是一个民意表达不畅背后的一种诉求,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悲哀;而对于“铜须门”等等时间的搜索,则反映的是一个思想道德混乱的社会里出现的怪异现象:每一个人在践踏道德标准的同时,却在想在隐藏的身份之后成为道貌岸然的“道德维护者”,在这一方面,可能每一个参与者距离那种所谓的“网络暴民”只有一步之遥……当然,就像这部电影里的这位网民说的好:“那还有脸谈权利?
”这几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参与者的想法。
其实,这种想法,已经无可批驳,只有悲哀。
几百年以前的启蒙思想家就有“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可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说法,相比之下,只能说我们这个社会,有待提高的东西太多了。
回到电影上来。
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是关注了社会的热点问题,又糅合了适当的艺术虚构,增强了可看性,另一个就是在故事的设置上还过得去,最终的悬念的揭晓,也算是有说服力。
虽然在很多方面比如演员的表演和部分情节的设置上还存在问题(比如男女主人公线索的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过,比起那些胡编乱造的电影来说已经强了许多。
整部电影虽然难言精彩,却也属于今年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
《每周影评》的电影节那期,提到过这部影片,小北的评价是爱看不看。
那期节目中雅荻采访了一位国外资深的影评人,很可爱的老爷子,会讲中文,一直关注着中国电影。
对《无形杀》表示喜欢,更认为《一年到头》是去年整个中国电影最好的一部国产片。
《一年到头》和平有放过,早上十点,曾经差点看到。
《新民晚报》曾撰文说这部影片的档期有问题,一部拍给回家过年人看的电影,却在大家忙着回家的时候上映,自然没票房……《无形杀》蛮多笑点的,现实题材,结合了很多网络事件,很多地方会让网友觉得亲切。
但始终觉得差了一口气,无头女尸的悬念最后揭晓……搞半天根本没啥子凶手,让人空欢喜。
后面一排的“评论音轨”,对本片非常不屑。
一会儿说演员演技太差,像学生作品;一会儿又说哪里太假……我靠,国产片拍成这样,可以啦。
学生导演的作品,您肯定没看过,上戏跟上大的短片,那叫一个90后啊。
活动最后,见到了本片的制片人解晓东先生。
现场互动,问了他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档期的,二是关于字幕的。
他爆了《一年到头》的料,并表示8月28日已经是避了又避的结果,再往后就到宣传建国60周年的档期了。
另一个关于字幕的问题,他解释说是由一个美国人跟一个英国人翻的,而且两人都各自娶了一个中国的妻子。
至于那么多脏话,是为了宣泄情绪。
临走之前,在门口我又问他小北跟雅荻这两个影评人如何?
他回答得很妙,坏人中也是有好人。
再问他前两部影片有否亏本,他说都小赚一点……9.8.17上写于外公家
王竞导演的作品一直让我感触颇深,万箭穿心就看了好几遍,我是植物人也是好题材,今天电影频道无意中看到了无形杀,题材就是网络暴力的可怕,网络暴力会把当事人推向死亡,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有个明星家里出了事,当事人以及身边所有的朋友亲人一起被连累,出不出轨其实真的只是人家的家务事,关起门来解决自己家务事和我们外人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原谅还是不原谅,离婚还是不离婚,真出轨还是假出轨,我们都不应该在网络上口诛笔伐,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该停止人生攻击了,不要让悲剧上演
农业社会人们比肩而居,你放个屁邻居都知道,个人自由与私人空间只能是一种想象。
工业时代的到来彻底摧毁了村落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社会流动形态,在将人们不断地抛向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人群的同时,将自由赐予了我们。
后工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我们自一出生,便被上数字的标记,出生证号,身份证号,毕业证号,驾照号,信用卡号等等。
路上有监视器,小区有监视器,工厂有监视器,饭店有监视器等等。
你的自由呢?
“无形杀”绝妙地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后工业化时代如何生活?
你准备好了吗?
《无形杀》原本应该有点意思。
故事讲的是一场“偷情门”被网络放大,男女双方被网友追杀。
我关注的倒不是什么人肉搜索,或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话题。
就电影而言,这本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共谋电影,可惜导演没太想明白。
直奔硬伤吧。
《无形杀》最后死的是偷情的女方,就是汤嬿演的角色。
为什么会死?
因为没能活的地界。
网民跟踪骚扰不说,丈夫也唾弃她,父母也以她为耻,在她最伤心没人理解的时候,就连跟她偷情的印小天也开始觉得他们或许就不该认识。
一夜情的发生到曝光让这个女人完全失去了生存空间,试问整个社会把道德的价值判断强加到某个个案上,谁受得了?
电影拍至此,有点意思。
但是另一条线却对汤嬿的遭遇起到削弱的作用,印小天在电影里也成为了受害者,网民向他家扔石头,他被迫离家出走···汤嬿的死是所有人共谋的结果,印小天是重要的共犯,他在她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反而推卸责任,残酷有如片名无形杀。
但如果印小天也是受害者,那整部电影就是讲网民和偷情当事人的对立,而不是写一个共谋下的惨案,那意思也就差多了。
王竞的片子没看过,但导演得保持清醒啊。
挺不错的一部小电影,该表达出来的东西都表达的淋漓尽致。
网络会让人沉迷甚至沉沦,会把人捧的高高在上更会把人摔的低低在下,会使人的生活丰实也让生活更加空虚……。
电影其实向我们展现了两种杀人工具:网游和网舆。
网游能让人玩物丧志、功能退化、精神失望…,直至变成个废人,可谓慢杀工具
九年前的片子,昨天才在电视上看到,仍然有现实意义。
电影对键盘侠的批判,如果在九年前还有人质疑的话,今天应该没人质疑了吧?
这么多年,键盘侠只知道怼马蓉这类社会话题,从来没有贪官污吏是被网友搞倒的。
我也认识一些“调查记者”,就是找黑料然后敲诈别人的。
如果说电影里还只敢讲“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可以说“媒体不是什么好东西”。
有些片子尽管有诚意,票房和影响力依旧受限,最终知晓者甚微,如同从没存在过,《无形杀》恰好属于此类。
当然汇聚了印小天、汤嬿、李易祥等明星的本片,不是经典杰作,选择09年内地暑期档公映,势必前逢《哈利.波特6》《窃听风云》,后遇《追影》《灵灵狗》,相信寥寥的放映厅,注定尴尬收场。
仅能指望音像、各大电影台版权,勉强赚回成本。
《无形杀》从正片前无数的网络聊天记录起,便试图在字幕缔造新颖。
接着,夜幕下刑警队员出击,凝重黑暗悬疑氛,完全符合警匪商业片需求。
本来使用假身份证的男主角,阴错阳差被警方捕获,道出自己躲避“偷情门”苦衷。
戏剧性开头,刚似有点眉目,码头边发现的无头女尸,立即将剧情逼进极端。
这具无头女尸是谁?
又是谁杀死了她?
编导们挖空心思,大搞凶杀血案,为得就是抓住观众眼球。
纵观《无》片中跟“偷情门”有关的众位人物,除了警察张瑶这一线索人物,丈夫、妻子、情人,甚至网站记者,皆有严重欠缺。
印小天扮演的高飞,喜欢勾搭网络美女,追求虚拟刺激,遗憾东窗事发后,懦弱胆怯,逃避不敢面对现实。
而李易祥扮演的丈夫,他偶然偷窥到妻子聊天记录,恼羞成怒将事情传播到网络,恶毒的报复心理,恕难令人恭维。
还有某网站为增加点击率,起哄架秧子,拼命炒作起“人肉搜索”,不断在火上焦油,他们派出两名记者跟踪报道,早已超出谴责偷情男女的合法范畴。
惟有汤嬿扮演的青年少妇,尽管违背伦理道德,可她结果最具悲剧色彩,也最值得世人反省。
分析起事情起因经过,不外乎林燕嫁给大款后,由于丈夫常年晚归,小女子虽吃好住好,终日独守空房,耐不住寂寞,逐渐红杏出墙。
奈何东窗事发,“丑事”传遍天下,一个“淫妇”的下场,令她丧失了幸福,丧失了家庭,遭受万人唾骂。
谁能想到私人隐私暴光,会带来如此严重后果。
《无形杀》影射的网络案例,使人轻而易举联想起前阵子“艳照门”。
只不过阿娇与陈冠希,如今虽身败名裂,却毅然复出去赚钱,仍有“机会”。
反观本片女主角林燕,她则糊里糊涂丢掉了亲家小命,落得个身首异处,又岂是理所应当?
据悉好莱坞《综艺》杂志的首席影评人德莱克·艾里,曾称《无形杀》是09年上海电影节最优秀的一部,遗憾在它并收获任何奖项。
笔者再此不想妄自评论电影节结果,如果真要从《无》片找败笔,自己亦认为该片摄影、美工受资金困惑,颇有粗糙的视效,并没有精益求精。
影片联系当前热门话题,整体仍更像小制作商业片,甚至可说是电视剧《重案六组》的剧场版,不适于买票进电影院。
但笔者观《无形杀》,从并无期待,再到随剧情发展,又略带那么点忧伤,至少该小小赞美。
本片里“偷情门”酿造的血案结局,居然又属于意外,没有真正谋杀者,可回想事影片种种缘由,又围绕起一个严肃话题---个人隐私被暴光后果!
从网络恋情,导致的男欢女爱,不管外人如何看待,皆属隐私。
可当漫天舆论知晓其所以然,在论其错在道德,错在淫乱,错在乱性,当谁都置疑他们大错而特错,当谁都可以唾弃奸夫淫妇,当谁都漠视当事人的个人感想,等于直接抹杀了他们的生存权利。
无形的杀戮,潜伏在每句流言蜚语背后,而痛斥别人道德败坏很容易,破坏别人的正常生活很容易,而害死一个无辜生命,其实更容易。
悲哀!
周六在新影看的表哥王的专场。
面对如此神奇的片子与好人缘的导演,很多圈(juan,四声)内人士,估计不好意思下狠手。
呵呵,我来恶意抨击一下无形杀。
记得《疯狂的石头》刚上映的时候,是个小制作,中影电影院的票价是10元,这估计是我花得最值得的10元钱。
如果以石头作为标准,我建议《无形杀》把票价定在3元以下。
真的,不管是从剧情、演技、音乐(子曰的古筝又想起了)、画面,没有一点让人觉得惊喜的地方。
而你——导演——你怎么苦、怎么累、怎么不容易,都和我没关系。
我和你一点都不熟,我只是一个看电影的。
我熬完了九十几分钟后,心头那个痛啊!
周末跑这么远,花了近三个小时,就是来看这种比港片还垃圾的山寨片,悔恨!
打算以后再也不看大陆片了。
《无形杀》的故事情节,我的神!
一群浙江警察全操着京片子,神了!
浙江的小混混也是京片子!
神了!
男主角,角色是浙江人,印小天演的,京片子!
又神了!
如果让新影马路边的群众演员来演,该方言的地方来点方言,估计也比京腔要好。
各位看此片时请留意:有规律雀斑的抽中南海的警花;浙江京腔警队;子曰的音乐“大碟”;网络整治的先锋队;牛逼的英文翻译——你来的正好!
it's good you come!林燕的父亲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呐喊:网络不是什么好东西!
人民警察爱人民;张警花被人肉,网络也许应该整治了。
当然,本片也有一个亮点:整部戏演技最好的三分钟,浙江京腔张警花与浙江京腔黄毛小混混杨欣在路灯下对峙的三分钟。
黄毛小混混演得真好!
最后,我恶意揣测,此片在8月底上映,应该是大庆前网络整治的前兆。
正好可以好好的整治1个月。
瞎猜的,希望不是这样。
祝老大哥整治不成功。
最后,发现此时豆瓣对《无形杀》的评价挺奇怪的,估计好评的大多是熟人吧。
具体评价怎么样,公映10天后,拭目以待。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小成本。
除了印小天其他演员都不熟悉。
不提专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只说说电影里表达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现象。
1.网络是把双刃剑。
电影里从网络暴力到青少年等网吧浏览的暴力黄色等多方面体现了网络危害的一面。
如网络人肉、网络漫布的黄色信息、网络游戏的暴力场景等等等等,我国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保持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不是人释放一切的地方,也需要受到道德和法制的约束。
2.媒体(片中记者)丑陋的为了热度而推波助澜的嘴脸以及全国各地键盘侠(影片中有典型代表)义愤填膺的声讨,可以说女主的死亡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以上两点占据了不小的比例。
所以再次引以为戒,我们要理智的浏览网络信息,不要以键盘为剑随意伤人。
影片最后,导演利用对女警察成功破案后,网络对其从小到大的详细生活的报道和对她成功破案的过分吹嘘,都有一种反讽媒体的意味。
可见,媒体的一张嘴实在不可信,大家吃瓜就好,莫要成为媒体的枪。
3.影片虽然不长,但是导演利用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了出轨男女的前后变化以及典型特点。
首先,女主不甘寂寞,接受了网友的调情,精神出轨进一步肉体出轨,最后落得个人人喊打身首异处的下场。
其次,男主在妻子怀孕的期间,不仅不体谅妻子辛苦还沉迷网络游戏,毫无责任感;出轨女网友,事发后对着妻子赌咒发誓的样子真是男人最真实的样子,对着出轨女网友直接耍锅,一句不要再见面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毫无担当。
综上两点,果真是“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再次,男主妻子深夜的一句话“你以为我是真的相信你了吗?
我只是不想我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没有了父亲”,真真体现了妻子的无奈与悲哀,大多受害的妻子多会因为孩子而选择原谅丈夫,但我认为破镜难圆,这样继续维持婚姻既委屈了自己也会委屈了孩子。
最终,我们还是要“其不善者而改之”,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关爱青少年的用网健康,受到外界引诱时要“发乎情,止乎礼”,做一个正直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当时就很关注铜须门事件。再加上后来各个热门的人肉事件,一直想对那些网络暴民们问一个问题,得了理就真的可以不饶人了吗
立意相当不错。技术层面的缺点是不少,但值得鼓励。其实这样的创作型导演才最需要资金扶持。那些投向所谓国产大片和随大溜时髦概念的钱纯粹是喂狗了。
影片到底是谴责婚外恋呢?还是谴责人肉搜索?主题表现主次不清导致观众注意力分散.
【时光网搬家计划】
无看
中国第一部人肉搜索为题材的剧情片。不同于《一年到头》的缤纷热闹,节奏有点慢,故事焦点很集中,不过要是快了片长就不够了。题材依旧特别,故事完整,范围依旧小众,可惜。
妈的在三表那个场子里看的时候老子手机丢了~
想反映一个社会现实,可是没怎么反映好~~冷了
挺好
人肉搜索 道德
相当出乎意料的电影。。我最爱这些现实的东西。摄影也不错。。
我会在一个没有网络的地方和过去告别,愿你幸福
人肉搜索
恶心
反映网络暴力的现实题材,可惜人物塑造较粗糙,台词人为痕迹过重,影片整体流于平淡。
没表现出力度
网络简述
个人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不痛不痒
根据曾经轰动一时的魔兽世界“铜须门事件”改编的,人肉搜索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