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脑比较生锈,还是说最近的导演都很会耍小聪明,最近看到的一些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总是很出乎我意料。
很多我以为是喜剧或者温馨小品的电影,看到最后却很悲情。
《天伦之旅》就是其中之一。
老年丧偶的老头,儿女都在外地。
老头唯一的心愿就是子女们能多回来,然后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一个原因当然是因为妻子去世老头更加孤独,再有其中可能还夹杂着一丝嫉妒。
因为老奶奶在世的时候,孩子们总是经常打电话回家,而且也经常回来团聚。
现在老奶奶去世了,他们不经常往家打电话了,也不怎么回家了,难道是他们更爱他们的妈妈么?
我觉得父亲,尤其是老年又丧偶的父亲,心里很容易就会这样猜忌的。
好吧,既然孩子们不来看我,那我就去看他们好了。
老头不顾医生的反对,毅然踏上了环游全美的旅程(这个形容有点夸张)。
只可惜一开始就不顺利,老头的第一站是儿子大卫家,可是等了几天人都不再,老头无奈,只好将准备好的信封塞进儿子家的门缝,然后专程去了大女儿家。
不难看出,大女儿的家庭环境要比大卫好很多,很宽敞的别墅,体面的工作。
只是他的外孙似乎很不喜欢他的爸爸。
老头本想在女儿这多住几天,可是女儿却说有事,有点像是将爸爸“赶去”了另外一个儿子那里。
在火车站送别的时候,老头问女儿,你生活的开心么?
女儿愣了一下,说我很开心,可是这句话说的是那么敷衍了事。
之后老头在小儿子和小女儿那里受到的待遇也差不多。
父亲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在表达的时候似乎总有那么一点...难为情。
比如小儿子虽然没有让父亲住在他那里,可是他却跟踪父亲来到车站,确保父亲确实买到了车票,一切顺利。
他在跟妹妹通话时说:其实我今晚和明天都没有事情,可是我就是无法让他在这里过夜,i just can't.而在小女儿那里呢,虽然小女儿看起来是他几个子女中最疼人的一个,可是老头知道,小女儿依然有很多秘密没有告诉他,她依然是在敷衍了事的说i'm happy.老头累了,他的药也被一个小流氓给踩碎了,他不得不选择做飞机回家,老头不喜欢坐飞机,而且从没做过飞机。
结果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老头在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心脏病发作。
老头陷入昏迷的时候,他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他和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他告诉每个孩子虽然他们都告诉他他们过的很好,可是其实他什么都看出来了:大女儿和丈夫分居了;小儿子根本不去欧洲巡演;小女儿喜欢同性,而且已经有一个孩子了。
老头想不通的是他们明明在生活中遇到了这么多问题,可是为什么还要骗他说他们过的很好呢?
至于他最放心不下的大卫,他并不知道的是他在墨西哥因为买毒品已经被抓起来了。
后来在医院中,老头终于醒来了,孩子们也都聚在病房,唯独缺少大卫,老头一再追问,大女儿终于告诉老头,大卫在墨西哥因为吸毒过量死了。
深夜的病房中,十来岁的大卫出现了,他对爸爸说对不起,爸爸说是我对不起你,我不应该逼迫你们做你们不喜欢的事情的。
大卫说没关系,你只是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影片结尾,圣诞节将至,孩子们终于都回来了,一家也终于其乐融融的围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了,可是得到这一切,是用了多么大的代价才换取来的啊。
不管孩子有多大,是大学生还是成家立业,哪怕是开始有白头发,可是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是孩子,在他们眼中你们永远是那个十几岁的顽皮小鬼。
他们总是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期待孩子们出人头地,也总是觉得孩子们的问题依然是自己的问题,他们不应该隐瞒,应该交给我处理。
这一切并不是为了父母自己的虚荣心,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
而孩子们呢,很多时候他们言不由衷的说我过的很好,而实际上却有一堆棘手的问题让人头疼,可是他们这样说也只是不想让父母担心,他们这样做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不是么?
只是在必要的时候,这些爱是需要沟通的,这些爱是需要相互理解的。
我们都需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一意孤行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
我想我以后还是会言不由衷的跟父母说我很好,不过我今后也会多给他们去电话的。
自己逐渐长大,父母也在逐渐衰老,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安慰就是孩子们了吧。
多关心一下自己的父母。
ps:总觉得Robert De Niro的扮相有点不自然,一些姿势和表情感觉太刻意装老。
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他黑帮和警察等干练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呢。
电影不到100分钟,联系起了老人和四个子女的所在地。
看完电影,笔者和绝大部分观众一样痛哭流涕、泪流满面。
老父亲在途中有多少艰辛?
刚看完影片,观众可能只存在一个感性的认识。
然而,通过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将其更为具象地表现出来:
父亲的路线图这幅图取自美国铁路公司Amtrak的官网网站,是Amtrak铁路系统的示意图。
我想国人在进行影评时,估计大多不会想到用这张图。
其实,影片中的父亲是坐火车出行的,用此图来看他的出行路线可以说再合适不过了。
(说来有趣,笔者想到运用这幅图,是因为笔者曾在美国生活过半年左右,并且也曾计划过火车旅行)其中,打红色五角星的是父亲家所在地,纽约州的Elmira,一个具有典型新英格兰风格的祥和的小镇子。
1号为“画家”大儿子的联系地址纽约,但正如影片中所展示的,父亲没在纽约找到大儿子。
2号为“家庭和睦”大女儿的所在地芝加哥3号为“乐团指挥”二儿子的所在地丹佛4号为“单身贵族”二女儿的所在地拉斯维加斯之后横生变故,老人只能坐飞机返回(这幅图恰好也解释了老人不能坐火车返回的原因)。
不过也正是因为是坐飞机,所以目的地机场应当也在1号,纽约市。
从0到4,父亲几乎从美国的最西北角走到了最东南角,所经过的路程,宛如从哈尔滨前往昆明。
光这一项,就值得令人再次落泪。
亲情片永远是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一类。
生活的琐事曾经在飞奔的我看来实在没啥可以留恋,只有细细回想的时候才知道这是生活。
人总是善于观察强烈变化的东西,对于已经存在的习以为常的东西变得不那么敏感了吧。
迟缓而不知如何使用行李箱的男主,似乎就像难以使用电脑的父母的缩影。
因为年纪大而跟不上我们的脚步,被我们在某段时间嫌弃;也许因为思维过程跟不上我们的节奏,而遭到强烈的对抗;也许因为生活习惯和我们大不相同,而产生摩擦。
男孩子或许来的更为激烈些,静静思考的时候也许会考虑到为何会如此。
即便他们的步伐已经放缓,时代剧变让他们有些无所适从,走在前面的我们该拉着他们的双手走一段吧,正如他们在我们很小时候做的那样。
就剧情而言我想四星应该差不多,不过为了Robert De Niro的精彩表演,我决定给他五星。
其实本来想挑一部喜剧电影,为刚刚结束的HSBC终面松下弦,结果阴差阳错的看到了 Everybody's fine的海报,就这样买了票。
开头的确很轻松,有我喜欢的 “Catching a falling star” 作为开场音乐,Frank(男主角) 开心的打理他的小花园,去超市买些各式各样的东西,准备和孩子过周末。
我想父母大概就是这样的,因为可以见孩子一面,变成了一个老小孩一样的焦急期盼着,幻想着。
至少我妈妈是这样,每次我从香港回家,她都会买好多好吃的,即使她可能不知道这么多年有的我已经不大喜欢吃了。
可是正如剧情应该发展的,没有人去,因为各式各样的事情。
或许真的有什么事情让他们不能抽空回家,又或许是父母其实在他们心里没有了原来的位置。
儿女已经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父母好像是几个世纪前的事了。
所以这个父亲(Frank)决定去旅游,去看望他的孩子。
第一个孩子David不在家。
父亲在画廊的橱窗里看着David的画,一个像毕加索笔下那样怪异的人,恐怖的眼神。
父亲对这个眼神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吧。
那里面应该有David小时候的倔强,但更多的是他们多年的分别,David另一种不为人知的神迷又阴暗的一面。
到下一孩子Amy家,他知道了Amy没有去他家找的全是不成立的借口。
他也看到了家庭并不幸福的女儿。
在看到Amy的儿子Jack拒绝递给父亲辣酱时,我跟旁边的Adrian说,“They got divorced”. Adrian 吃惊的看着我,“how do you know that”. 是的,我就是知道,因为我感觉得到。
好像这就曾经发生在我身边,我是Jack,会做同样的事。
父亲因为另外一个女人离开了家,我有什么理由原谅他,还要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一样对他友善,对,我经历过,所以知道一定是这样的。
到了第三个孩子 Robert的排练厅,发现儿子并没有自己想像的优秀。
而最后一个女儿Rosie,好像她是最期盼父亲出现的人,可是她依然有秘密瞒着父亲。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总希望把好消息告诉父母,希望他们安心,而一些小秘密却自己藏着,因为觉得他们不会理解的。
所以我们尽量展示最好的一面,就像Rosie一样,租豪华的加长车去接父亲,预定了天台的旋转餐厅,找了敞亮的公寓给父亲住...而让我感动的是,父亲留心到了一切,他没有捅破,而是选择黯然的离开,留给每个儿女一封信,一封他决定亲自交到没人手里的信。
可事情就是那么不尽如人意,David死了。
我想是因为压力太大吧,作为一个怪异的艺术家,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分裂之类的,尤其妈妈死了,父亲又是如此严苛。
我喜欢Rober De Niro 此时的表演,看的出他的心是真的在流泪。
这个时候我忍住了,其实差点哭了。
倒不是因为单一这个场景,而是每一次Frank在见儿女的时候,第一眼都是他们小时候单纯的笑脸和眼神,很难描述的感觉,好像这样让一个死了妻子的父亲,和儿女十几年没有交流的父亲显得更加孤单跟寂寞。
他所有的不合拍,不知道拉杆箱有拉杆和轮子,依然在用菲林相机,不在乎路人而坚持给女儿在公司门口拍照,拖着嘎吱嘎吱的箱子去乐队排练现场,是那样让人觉得心疼。
他到处跟人说他有多优秀的孩子,因为太忙所以只能自己去看望他们。
他一个人坐在Greyhound的站台等着已经错过的车,深夜,只有一个黑人售票员跟他说话。
他经过地下通道,想给一个流浪汉钱让他吃饭,却被抢走钱包,最后踩碎药瓶。
他只能捡起药的碎片放在兜里。
其中一个镜头让人看了很心酸,就是他把最后一点药渣从衣兜里倒出来,然后拣出里面的衣服纤维,然后顺着桌边把药渣推到手里,倒进嘴里,还舔了舔手心。
就是这些细节让人很感动,这个老头好可怜,我想只有这个词可以形容,他对孩子很严苛,所以没有人愿意把真心话告诉他,他就这样孤寂的过着生活,直到有一天他觉得应该去看看孩子了,却发现已经失去了最放不下心的那个。
最后,Frank去画廊买David的那幅画,只可惜已被买走了。
店主找出了David以前画的一幅,很简单的像孩子涂鸦的电线杆,还有卷曲的电话缆线。
只有Frank知道那是什么,那是Frank一直引以为傲的职业,就是用PVC做电话缆线。
Frank梦到了David, Frank说了对不起,David说没关系,我得走了,妈妈还在等...
爸爸是用PVC做电话缆线的,他有四个儿女,他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成功。
大儿子David小时候说自己想成为油漆匠,爸爸说,不行,你要成为画家,油漆匠只画在狗狗撒尿的地方。
最终,David达成父亲的心愿,成为了一名画家,可是他并不快乐,最终吸毒过量致死。
他的三位兄弟姐妹生活也一团乱麻:成功广告人的女儿家庭破裂,以为是著名指挥家的儿子其实在乐团里是大鼓手,而小女儿,性向不明且未婚有个女儿。
深夜爸爸的病房中,儿时的David出现了,他对爸爸说对不起,爸爸说是我对不起你,我不应该逼迫你们做你们不喜欢的事情的。
David说没关系,你只是对我们的期望很高。
最后,爸爸去画廊买David的画。
店主找出了David以前画的一幅,很简单的像孩子涂鸦的电线杆,还有卷曲的电话缆线。
只有爸爸知道那是什么,那是爸爸一直引以为傲的职业,就是用PVC做电话缆线。
——————父亲对儿女的期许,也许是必然的吧。
如果放到中国,放到我们这一代人,这就更是普遍。
作为儿女的自己,真的能承载得起这样的期许吗?
有朝一日,当你面临生活崩坏的一刻,你是否又能发现这当中的种种因缘:你得到的一切,其实并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你所做的,只是在满足父母的期许,只是在替父母过活?
有趣的是,在电影中父亲的眼里,孩子们永远是十来岁的少年。
如果这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孩子的形象,那么在我们心中,父母是不是也有一个固定的年龄、固定的态度、固定的话语?
这些固定的年龄、态度、话语,是不是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的自己?
我们今天对身边人的苛责和抱怨,是在重复我们当年父母对我们的期许和要求吗?
问题真多。
或许真如龙应台所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呀,只能一个人走。
只是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要重复我们的老路了。
但是,这还是要一个人去悟,去走。
该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退休的老年男人,历经丧妻后一个人过着孤寂的生活。
为了迎接子女们回家聚餐而勤快地清扫装扮了花园,到超市购物。
为了让子女们可以都坐在餐桌旁享受欢聚的时光,连买酒都经过仔细咨询挑选。
然而,一切似乎都准备好了。
儿女们却各有他事,一个个回不来了。
失望之余,他想既然孩子们来不了,我可以去看他们。
于是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提着行李箱带着一个不好的心脏就出发了。
他最先去找了小儿子但是没有找到。
然后他去找了大女儿。
大女儿看似真像过着无忧的日子,但她嘴里一直说心情糟透了,而她的脸上乌云密布。
爸爸的到来让她太意外了。
然后,他又去了大儿子那里,他很高兴儿子真的是个指挥。
可当他来时儿子只是在舞蹈上排练打鼓。
没有说几句话,他就因为儿子抽烟跟儿子发生了争执。
他只好连夜赶去到最小的女儿那里。
小女儿住在一个豪华公寓,他以为女儿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却被屋里答录机里的声音打断了。
来时,他一路坐火车坐汽车到不同的城市各个儿女那里。
到这一刻他感觉真的很累了,儿女们似乎都很忙,也都在掩饰着什么。
于是选择了他从未坐过的飞机说要回去。
他急于想结束这段旅程。
他想快一点回到家去。
他知道儿女们对一些事都隐瞒着他,他们正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
但他就是想不通为什么。
他希望孩子们也可以对他说出来。
他总是担心他们,可越是担心,他们越是发生什么事都不告诉他。
药也没了,坐在飞机上的他一下病倒了。
在医院里儿女们终于聚到一起了,没有看到大卫。
他最担心大卫。
看着孩子们,他说我现在不相信你们的话了,因为我只想知道事实。
孩子们不得已告诉了他得心脏病。
继而告诉他大卫死去的消息。
衰老的父亲,他一时不愿接受不愿承认,但片刻后眼泪还是止不住落下来,带着痛惜,内疚,自责。
在病中,他一直思考着这发生的一切的细碎平常的小事。
他慢慢理解了儿女们的心情,也猜出了孩子们不愿意让他知道的事。
出院了,花园里阳光明媚。
他去墓地告诉了妻子他后悔没有好好听她说话,忽略了孩子们又对他们太多要求。
圣诞节到了,孩子们都说要回来吃饭。
这一天,他们一家人终于在一起吃了圣诞晚餐。
晚餐的主食是最大的火鸡。
整个电影都围绕爱的主题,情节细腻而真实,给人的温暖就像片尾一家人靠着火炉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谈笑着吃饭。
细节解析一:父亲其实一直深爱着孩子们,并希望他们都过得快乐。
例1:他要去看望孩子们,之前因为一直都是妻子在照顾他们而自己一直忙于工作。
其实他一直想要有更多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
例2:他临走时给每个孩子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他们在一起时拍的照片。
他很享受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
例3:他带着相机想多照几张孩子们的照片,这样想他们的时候可以再看看。
例4:他要走的时候总是不忘记问一句:你快乐吗?
带着认真严肃的表情。
细节解析二:孩子们其实也深爱着父亲,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例1:大女儿一直怕爸爸知道大卫的事而过于担忧,极力隐瞒。
例2:大儿子特意跟乐队的指挥介绍了爸爸,是想让爸爸知道他跟指挥关系还不错。
他过的还好。
例3:小女儿租豪华车接他,要带他去空中餐馆吃饭是为了展示她活的很好。
不希望他会担心。
细节解析三:爱就是接受,无论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接受彼此本来的样子。
重要的是你,你快乐就好。
例1:儿女们不愿意告诉爸爸他们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就是担心爸爸失望让他又增加了担心。
例2:孩子们总是什么事都愿意跟妈妈说,因为妈妈总是倾听,爸爸爱提意见。
例3:爸爸终于知道做一个好父亲,最重要不是要求孩子成为谁,而是很乐意孩子选择了成为什么人做他们自己选择的事。
细节解析四:当一个人回顾一生,无论他坐过何等伟大的事,充其量也抵不过一个孩子心中那永远伟大的父亲。
例:火车上,爸爸一直要对面的女人猜他是做什么的。
女人猜了多次猜不中,而且快没有耐心猜下去。
当他终于说出他是包电线的,这样通讯才走进千家万户连接你我。
女人只是一声不吭的沉默。
对比例:爸爸在画馆的仓库里买到了儿子的遗作。
工作人员说大卫的画有它独特的价值。
那张画画的是电线杆。
工作人员还说:大卫说如果不是我的爸爸,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画家。
此处足见父子之情。
细节解析五:爸爸为什么一直对孩子们要求严格?
原因是爸爸那时候没有条件去选择,只能为生存工作,为生活结婚,他从来没有好好想过自己想成为什么。
有了孩子后他只是想做一个好父亲。
而现在孩子们都有条件都可以选择,他应该严格要求,去帮忙孩子选择一条美好的路。
他不想自己的遗憾发生在自己的孩子们身上。
而现实是,孩子们成不了父亲期望的那样仍然是自己爱的孩子,人生有遗憾那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人生。
爸爸和孩子互相体谅,才是爱的释怀,也是另一段爱的旅程一个新的开始。
让我们深深地去体会爱:爱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没说什么。
爱是听见了什么,而不是要看到什么。
爱不是要求更好,而是接受实际的失败。
关于如何爱:不以爱的名义给予压力爱的沟通首要法则就是静下心来仔细倾听爱是什么?
爱就是我们都让彼此快乐。
这部影片的故事主线简单明了,讲述了一个老人在妻子去世以后,孤身一人去看望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四个儿女的故事。
老人一生辛苦工作,立志做一个好父亲,对儿女的要求难免严苛,长大之后的孩子们又各有自己的生活模式和轨道,不再是他所能掌控的。
看着儿女们现在的生活,尤其是爱子David大量服毒致死之后,他该如何接受事情发展的最终结局呢?
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这种打击是巨大的,又是无比痛苦的。
本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展现,看看吧,儿女们对待父亲那种又爱又怨的态度,说起话来仿佛不经大脑般带着尖酸、刻毒,和一股子狠劲,与外人是绝对不会这样的,再有隔阂的人,也会有起码的客套,如果是仇人,便只有刻骨的仇恨和冷漠,绝不会拥有这样复杂的感情。
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生身父母,是有血脉关系的亲人,又是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人,就像片中的子女并不认同父亲严苛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甚至与David后来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怨和恨是必然的,但天下没有哪个父母是不为自己的儿女好的,他们牺牲自己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儿女们生活的更好,他们认为自己的儿女是天下最好的,为他们提供学习和进修所有能够上进的条件,这样伟大的爱,即使对子女要求的高一点,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在父亲的病榻前,在他神游的梦里,年少的David与父亲进行了一番恳谈,父亲对David说"I'm sorry",准备离去的David此时是已经成年的样子,他说"It's not your fault.",表示了对父亲的谅解,导演感觉还不够,在影片的最后用一幅画有电线杆的David的作品,表达了儿子心中一直对父亲充满的敬爱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表明了导演的立场和态度。
David的消息和行踪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一条暗线,与父亲探望子女的旅程这条明线相辅相成。
在编排故事情节上,编剧费了不少心思,而导演的处理又让影片熠熠生彩。
尽管David成年后的样子在影片中仅出现过一次,只有一个镜头,短短几秒的时间,但他在父亲的探亲之旅中一直起着承接作用,并决定着故事最终的发展方向,故事想要揭示的主题也是通过这个关键的人物交代出来的,他的作用不容小觑。
最有意思的是,当父亲在第一眼看到孩子们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他们童年时候的样子,而父亲打招呼的方式不是直呼他们的名字,而是轻快的吹起同一节奏的口哨,这是父亲见到自己的孩子时,不能自禁的愉悦心情的真实展露,又是那么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特有的沟通方式。
父亲坐飞机回家的途中心脏病突发,意识模糊中出现的情形是:跟四个孩子聚齐在同一张餐桌上,他与孩子们坦诚的交流各自的秘密。
一团乌云飘来,大雨瓢泼,场景直接转到在倾盆大雨中的机场,抬着他的担架从飞机中出来,转换相当巧妙。
这种富有艺术手法的表现和对生活的沉静思考,是好莱坞影片中难得出现的,也许是因为并非原创的原因,但导演的处理仍十分巧妙,包括在电话通话的时候,电线杆和电线画面的静态叠加,提示着父亲的工作性质,暗示着父亲为子女辛劳一生终染疾的不易,也是一种独特的影像展现方式,给观众静心思考的时间,为影片增添了某种含有韵味的美感。
其实,四个孩子们的生活各有各的问题,Amy与丈夫离婚,Robert并非指挥家,只是个平凡的鼓手,最小的女儿看似幸福,实际已经生了baby,但却是个同性恋者,而David却因服毒过量致死。
生活总是这么残酷,影片却给了一个较完满的结局。
三个孩子带着自己的家属回到家里,与父亲一起过圣诞节,终于回到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
人人都会出于好意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尽管问题、麻烦依然存在,但不去管他,起码现在看起来,一家人欢欢笑笑聚在了一起。
"The family always got it's way in the world."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向前,生活还要继续。
是的,Everybody's fine.挺好。
原以为是家庭喜剧,进入主线后发现是寻亲公路片,看的时候想起杰克尼克尔森的《关于施密特》,也想起以前看过的篇《美国人羡慕中国人什么》提到的观点:“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但老年人在情感上与后代失去联系,感到孤独,享受不到天伦之乐。
”片中罗伯特德尼罗与子女的疏离也并非事出无因,他是典型的自我意识人设。
主观地定位另子女在压力下造成双方交流裂缝,最后演化为断层。
有几组场景比较在印象中,虽都是细微事件,但也可以从另外一方面反映老头子性格处事上的自我意识:1.老头在列车上让对座女性猜测自己的职业。
在妇女无法做出正解从茫然到显出回避性表情的过程中,老头子始终处在闲情逸乐之中。
他的反复提示没有产生交流中的愉悦,带来的却是对方尴尬中的无趣。
2.画家与粉刷工。
不只一次出现的对白,老头子并不以儿子的兴趣为前提定位他们。
虽然那段对话出现在孩子年幼无知时,但老头子对儿女形成的压力即使在儿女成人后也显而易见的呈现在荧幕中。
3.对流浪少年的施舍。
本是善意的行为,但老头子一句话说教却使欲要离去的少年暴走。
“你应该说声谢谢”,可惜他单方面没挑准时宜和对象,要知道叛逆年龄中无家可归的少年无论说不说谢谢都属于正常现象,若他即不敏感叛逆也勤于说谢谢也不至于夜不归宿中接受别人施舍。
对子女生活工作近况皆不了解、子女常年中亦无法对父亲坦诚,老头子的各种自我意识暴露或隐藏片子大基调中,虽然家庭关系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但老头子却是片中整个家庭事件发生的根源。
因此对片子只提到感动的部分是不够的,影片作为对现代美国家庭关系的励志,但另外的目的也希望观影者能从中得到自我反思。
在电影中,揭开一句简单的“我很好”,背后是一大家子人各自生活的一地鸡毛。
年迈的弗兰克曾经是一位给电线裹保护层的工人。
妻子在八个月前去世后,他就一直独居。
一天,弗兰克正兴冲冲地为周末的家庭聚会做准备,但儿女们纷纷电话留言说自己有事情不能回家了。
巨大的失落使他更加深了对儿女们的想念。
弗兰克觉得,妻子在世时和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孩子们什么话都会告诉她,现在情况却很不一样。
于是,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带着药踏上了看望儿女的旅程。
一路上,他骄傲地向遇到的每一个人介绍自己的四个孩子以及自己的工作,一个包电线工人教育出的儿女们这么优秀可爱。
弗兰克的第一站:纽约,大儿子大卫的家。
他在楼门口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按门铃、打电话却始终都没有人接。
离开时,忽然在街道一家艺术画廊看到了大卫的画。
他想起了小时候和大卫的对话:“我想成为一名油漆匠,做我喜欢的画。
”“不是油漆匠,油漆匠在墙上作画,狗在那墙上撒尿。
你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你会让我为你感到骄傲吗,儿子?
”“我会努力的,爸爸。
”直到隔天早上,大卫还是不见踪影。
父亲从门缝里塞了一封信,告诉儿子他本来想制造个惊喜,但家里却没有人,稍后再电话联系。
于是弗兰克动身前往第二站,住在芝加哥的大女儿艾米一家。
与此同时,弗兰克并不知道,大儿子大卫在墨西哥出事被捕了,而儿女们打算先隐瞒弗兰克。
晚餐时,艾米的儿子与她的丈夫互动充满了敌意,夫妻二人也很尴尬。
弗兰克提出想在女儿家住一两天,但是被婉拒了,艾米说公司有大项目要忙,丈夫、孩子也都不在家,实在没有时间照顾父亲。
弗兰克只能无奈地答应了,并告诉大女儿自己接下来会去找二儿子罗伯特,特地嘱咐她不要通知他。
第三站,弗兰克来到了在丹佛工作的二儿子罗伯特的乐团。
但原以为是指挥家的儿子,却仅仅是个无足轻重的鼓手。
他觉得儿子一直很有天赋,打鼓有点可惜了。
儿子坦白道,自己现在过得很好,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压力小,能旅行,从中赚钱,没有负担,偶尔也可以练习指挥……当父亲提出想和儿子住两三天时,儿子却告诉他乐团当晚就要飞欧洲,下午就要收拾行李。
因为时差,手表没有及时调整时间,弗兰克错过了一小时前就已经开走的火车,只能到附近的旅馆留宿一晚。
经过地铁过道时,看到一个和儿子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躺在地上瑟瑟发抖,他给了他钱去买食物。
年轻人不仅不感谢他,还想要抢走他的钱包。
两人推搡的过程中,弗兰克的药瓶掉在了地上。
被激怒的年轻人为了报复,无视弗兰克苦苦的请求,直接一脚踩到药瓶上,使劲碾碎每一片药,转身就跑。
没有任何备用药的弗兰克只好把地上的粉末都收拾在衣兜里。
晚上,他从药渣里仔细挑出衣服纤维再喝掉,连手心的粉末都舔得干干净净。
第四站,弗兰克来到了生活在拉斯维加斯的小女儿家。
小女儿似乎是最期待父亲出现的人。
她早早得知了父亲要来的消息,租了炫酷的加长跑车载他,还给他准备了大大的卧室。
当他们正要去八十层的旋转餐厅吃晚餐时,女邻居有事情要外出,拜托他们帮忙照顾孩子。
原本说好傍晚前接走孩子,结果因为事情耽搁,孩子不得不留下来过夜。
萝西在照看孩子的时候,弗兰克无意中听到了书房里答录机的留言,他发现女儿的大房子是为了迎接父亲,专门管朋友借来的。
弗兰克似乎意识到,他为女儿添了不少麻烦。
当晚,他们在家一起做了晚餐。
萝西坦诚但婉转地对父亲解释了为什么一直以来儿女们不怎么联系他:弗兰克望子成龙,总向孩子们夸夸其谈自己的付出和期望。
而他们去世的妈妈却善于倾听和理解。
饭桌上,弗兰克说自己已经出来太长时间,药也不够了,所以明天就回去。
然而搭乘的飞机意外遇到雷暴天气,没有吃足量的药加上颠簸不已的飞行,导致弗兰克心脏病发作。
在昏迷时,弗兰克做了一个梦。
他梦到孩子们都是小时候的模样,坐在一起,告诉父亲自己过的很好。
其实弗兰克在一路旅途中,其实就已经发现了儿女们口中的“我很好”是谎言,他只是看破不说破而已。
大女儿艾米的婚姻根本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幸福。
弗兰克注意到艾米丈夫早晨上班穿着和昨天一样的衣服,他早已经不住在女儿的房子里,当天只是被叫回来演场戏给弗兰克看。
而在火车站碰见的女儿的男同事,才是她现在的伴侣。
女儿怕他身体不好,所以故意设置“偶遇”,让他们见一面。
丹佛市里面贴满了乐团的演出海报,演出地点分明都是当地,根本没有儿子口中所谓的欧洲巡演。
关系最好的小女儿萝西也有所隐瞒,“帮忙照看”的婴儿根本就是她自己的,而女邻居其实是她的爱人。
弗兰克想不通的是,明明孩子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情况和麻烦,为什么却都不告诉他呢?
在医院醒来后,他发现孩子们全都围在病床边,却还是没有儿子大卫的身影。
现在,他只想知道大卫发生了什么,不要再欺骗他。
孩子们告诉他,大卫在墨西哥因为吸食毒品过量已经去世了。
他不愿意相信。
孩子们告诉他,一直以来,他都太过严格,他们害怕父亲失望,什么都不敢讲。
尤其是儿子大卫,父亲对他的期待最高,他承担的压力最大。
晚上,病床上的弗兰克终于在梦里见到了还是小男孩的大卫。
在梦里的这一刻,他告诉大卫,不管你做什么,我都为你感到骄傲。
出院后,弗兰克正视自己和孩子们的沟通问题,意识到自己教育孩子时太过自我,终于与孩子们和解,也与自己和解。
来年的圣诞节,弗兰克又早早来到超市采购,而这一次,谁都没有爽约,一家人真正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过得不错。
弗兰克到了最后终于发现,孩子们不应该是为了满足自己期望而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
不想当艺术家去当个油漆匠也不错,婚姻也不一定非要那么美满,在乐队里当一个小鼓手也很好,喜欢同性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的选择。
弗兰克终于意识到了:“只要孩子们过得真正开心就好。
”我们因为独立生活,而不可避免的和父母产生了疏离。
可能因为我们的爱之真切,却有着无可避免的代沟;也可能因为我们独自奋斗的压力下,逐渐对家人这类本应最坚挺的支持系统,关上了心门。
原来,和家人一起,共同面对困难或不太理想的处境,不必把“我一切都很好!
”挂在嘴上。
12月在美国上档的一部电影。
不是什么大制作,所以在之前并没有太大关注。
无意中看到有dvd版下载,IMDB分也挺高,就下了。
看完之后很感动的一部电影。
说起美国的家庭片,如《my sister' keeper》那种,人伦思考很强很催泪,终究你会觉得这样的事情离开你生活太远了。
又如《阳光小美女》之类的,太积极太”阳光“了,虽然乐观,但总觉得像喝咖啡放太多糖,只有甜味了。
而这一部,则相对真实很多。
老父亲有四个儿女,自从太太过世之后,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回家过周末。
结果一个个打电话来放老爸飞机。
于是老爸不顾自己多年职业病留下來的纤维肺的身体问题,不顾医生的劝告,决定去一探究竟。
于是,这部老爷爷的美国公路片生成了。
老父亲一路寻访,画家儿子不见了,成功广告人的女儿家庭破裂,以为是著名指挥家的儿子其实在乐团里是大鼓手,而小女儿,性向不明且未婚有个女儿。
大家极力隐瞒假装没事,其实老父亲心里都门儿很清。
最后事情终于在爸爸得了心脏病之后爆发,画家儿子因为服毒过度死去的真相终于揭开。
大家达成了和解,其乐融融过xmas。
听上去很平淡的剧情。
可是我却看得这么感动。
和昨晚看《拆弹部队》的轻松自在不一样。
这部电影,这些情绪,每个人都会遇见。
无论是中国的家庭还是美国的家庭。
我也会是习惯性的报喜不报忧。
其实我的忧,爸妈或许都知道。
有时候周末和老爸电话,看他小心翼翼的用各种技巧旁敲侧击我的工作我的生活,而我也机智的一次次把生活里的亮点展现出来。
无论那天是不是不开心,工作是不是真的那么喜欢。
因为我害怕父母心疼的说,不行咱就回来嘛,多养你几年又如何。
那个是我的泪点。
为人子女,也是希望他们能为你骄傲的。
说回电影,儿子david小时候说自己想成为油漆匠,爸爸说,不行,你要成为画家。
做一样的事情,但油漆匠只画在狗狗撒尿的地方。
我想,这样的引导是每个尽职的家长很自然的反应。
号称教育专家的李开复也曾在节目中说起这样的引导理念。
在电影中这倒成为孩子们埋怨父亲的借口了。
这个我是不甚赞同的。
电影的配乐很好,真想把那几首歌找出来,可惜我对歌曲实在不熟,估计出原声的机率也不大。
电影细节处理很好。
比如父亲可怜的没分清时区而错过班车(美国人太麻烦了,五个时区啊!
),没有打任何一个子女的电话,却靠一个黑人陌生人来指路。
比如他经过地下隧道,看流浪汉可怜,给他钱,那一句你的父母知道你在这么,很好的表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那种感觉,却会因为人家没说谢谢而训起人家来,也导致最后的被人抢钱,还被人踏破药瓶。
老父亲把那瓶被踏碎的药再包起来,偷偷的服下的那幕,显得那么无助。
很多很多的这样的细节。
就这样感动着我。
overall,是部好电影,适合过年在家和爸妈一起看的电影。
Catching a falling star.I Want To Come Home.
挺无聊
有些感动,你永远回避不了!
Robert De Niro “帅”呀~~“帅”呀···
我以为是喜剧呢呃 本来可以是喜剧的...还有 为什么92‘的时候Amy还是白衣服 93'的时候就变黑的了?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wNzYzNTAw.html
好是很好,可总觉得缺点什么
没有原版好
很喜欢这部片子 把亲情讲的挺透彻
勞伯迪尼諾近年除了搞笑的電影之外,少數拍的溫情片,在此演出現代家庭中,家有一老如有包袱的窘境,將一個老父親的心情及處境演來駕輕就熟且入木三分的。值得現代逐漸步入老年社會的人們可供借鏡。
爱情可以千奇白怪,亲情总是出其相似
生活就是冷暖自知。无可挑剔的演技,全是泪水。
如果不是强忍 泪水一定要决堤 Robert De Niro演技太棒了 幼年时孩子的穿插也很赞 最后拿出他儿子的那幅画时 简直是T T
其实挺一般的,平铺直述,演员间没有化学反应,只有德尼罗一人有戏,他一个人的表演足以告诉观众,常回家看看
天伦之旅
两星半,啰啰嗦嗦的·
看错了,本来要看托纳多雷的那部。这部好平庸。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1410106做你的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6492470留守老人准备丰盛晚宴,儿女却一人未回,无奈踏上寻亲之旅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9641268
烤鸡那段真是有点ufo片的温馨
ugh
Everybody's fine.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