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宝岛台湾出品的片子看完了一句话概括岁月如梭你能感受时间的流逝,往日重现,儿时嬉戏的美好,还在的姥爷姥姥,经常不归家的次子,表里表气的大姐,婆媳之间微妙的变化这种生活中的细节非常喜欢这种喜欢是《深夜食堂》五部里老板对于不同顾客的喜欢也是《请回答1988》20集1800分钟里五户人家日常打闹的喜欢这三部共同之处就是在于 对时间的叙事慢悠悠、懒散散,日子就这样一点点过去,每天也就是一些烦碎琐事,人人都是自己的烦恼仿佛时间都停留在那一刻,可以被无限循环小孩不会长大,老人不会死去这部片子的叙事方式 交叉叙事现实时间与儿时时光交错呈现,由某件事某个物品串联出一段段小时候的画面片子也有小毛病 高光曝死,除此之外完美至极查了资料 有点明白本片为啥有如此细腻的细节呈现严艺文导演一位优秀的女性导演每当我看到影视中出现大量对生活的细节时 这部片子大多数女性导演,女性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说句题外话这几年宝岛台湾有太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片子诞生,非常喜欢
我是两部连着一起看的,按顺序连着看,挺好,感觉似乎是近年来看过最舒服的台剧了。
潮汕人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听到粤语,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听到闽南语,有种比听到粤语更亲近些的亲切感。
无他,因为从发音到意思到习惯,从根上说,潮汕话跟闽南话更亲近些,毕竟它是属于闽南语系下的一个分支。
看这两部剧,感觉就像在看邻居家的小故事一样,很家长里短,很平和。
;而这种平和,放在现在其实是挺难得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一部甚于第二部,可能大部分的续拍剧都很难超越前作,但就算如此,在我看来,第二部依旧还是可以一看,至少不落下乘。
时空线上,用的是倒叙插叙相间的叙事,大的主线是小时候在台南的陈嘉玲,以及长大后在台北奋斗的陈嘉玲。
剧集开始,陈嘉玲在台北奋斗多年,有爱情,有事业,结婚的话就连房子都有了,所以从一个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台南小乡村里的药店小碧玉经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去了台北经过自己的奋斗之后收获了爱情,事业,家庭,从此摆脱了乡村扎根在了城市…… 剧里说,她将近四十岁。
也就是说,至此时,她已经为此奋斗了大半辈子。
讽刺的是,这一切看似牢不可破的,转瞬间化为乌有。
所谓的事业是什么,是总裁专助,听起来威风八面,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公司的不靠谱的小老板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小保姆,给小老板准备水果,替老板娘盯着老板吃药,替老板小三办事,诸如此类……她甚至不只是老板的特助,更像是老板相关人员的保姆吧。
爱情呢。
我其实觉得江显荣也不错,甚至觉得他的角色比陈嘉玲的性格还更好一些,虽说似乎有点妈宝男的感觉,但其实也还好,至少在大是大非方面,他没什么大的诟病。
只是几年的爱情长跑以及马上结婚变成夫妇的身份转换让陈嘉玲无可适从,而剧里又刚好给她安排了一高富帅Mark邂逅并对她大献殷勤,无所适从的陈嘉玲几乎立马就沦陷了,虽说没有。
就是这样一个邂逅,让她开始了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或者说,一切迷迷糊糊的反思并不影响她做冲动的决定,我们不去考究她为何决定,但她是决定了——分手,离开台北回台南。
看剧的时候这一段我觉得有少许突兀,尤其是江显荣,我觉得他多少似乎有些无辜。
当然,陈嘉玲和江显荣分手,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吧,但是显然剧中的交待并不很细致。
如果说,Mark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不管是不是Mark,那个时候应该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他的作用是提醒陈嘉玲,她的人生应该要发生转变了,她和江显荣的情感也要告一段落了,然后她就顺水推舟地发生了,一路往前。
好在,陈嘉玲的性格介乎作与不作之间,再往前一点点,她的性格就会让人觉得反感,但好在,这个度始终被拿捏住了。
就比如她与江显荣分手,被公司辞退,然后回台南,这一段乍一看是挺作妖的,但再一看其实也还好——工作上的抓狂与暴发是压抑了太久后的反弹,爱情上与Mark玩火并与江显荣分手,感觉似乎也是太久的稳定情感之后需要刺激,似也说得过去。
所以,她再稍微用点力,就会让人觉得她其实在作妖,然后就会反感;而分寸感,好在一直都还在。
我觉得这其中,片中不停穿插着小陈嘉玲的童年,小陈嘉玲的存在应该是居功至伟的。
年至中年的陈嘉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我觉得剧集似有这样的企图的——它想用童年的陈嘉玲来勾勒出成年后种种的成因,但其实整剧看下来,这种勾勒似乎并不太成功。
或者说,这中间的关联其实被弱化了。
所以看下来,只能说它是用倒叙以及插叙在断断续续地讲一个故事,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设置,多少有点浪费了这整个架构。
如果说,这部剧只是讲一个中年的陈嘉玲,或者只讲一位童年的陈嘉玲,其效果其实是打折的。
一大一小的设置,在我看来是挺讨喜的。
你看一部剧,又像看了两部剧——一部时装剧,一部年代剧,而这两部剧,又相互有关联,这就挺过瘾的了。
如果只是单一地看陈嘉玲的台北折翼返乡记,或者看陈嘉玲童时成长记,其效果与目前展现给我们的,绝对不只打对折;单拆,可能很平庸或者仅仅只是及格线,但合在一起,很有那种1+1>2的效果,在我看来,算是佳作了。
如果是当地人看,他们会关联社会的变迁,可能感触会更深一些。
但好在,潮汕平原和闽南习俗其实很多东西上接近,所以看着,颇有些亲切感。
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从大都市奋斗了大半辈子然后返乡的故事,基本可分为两种——衣锦还乡或铩羽而归。
陈嘉玲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是第二种。
但好在,所有事都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陈嘉玲事业爱情两失利,人到中年回归故里,而父母看着落魄归来的女儿甚至担心她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这不是铩羽而归是什么?
落魄者的故事没什么好看的,所以陈嘉玲的回乡之行,多少被拍成一个回归自我寻找本我的故事。
现代人的感动都很廉价,所以我还是挺受感动的。
到第二部,怀孕的陈嘉玲带着怀疑丈夫出轨的妈妈以及被丈夫家暴的洪育萱一路暴走,我就相对比较无感了。
我喜欢第一部甚于第二部,尤其喜欢第一部里陈嘉玲小时候的那部分——阿公,阿嬷,爸爸,妈妈,阿姑,育萱……每个人物都饱满且不拖沓,我几乎喜欢剧里的每个角色,作为角色本身。
可能,喜欢这部分是因为那时候的种种,跟我小时候的种种都如此相似,加上闽南语带来的语言上的亲近,以至于多少挑动了我那回忆深处的某个情意结。
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陈嘉玲比长大的陈嘉玲好看太多,所以第一季的最后,陈嘉玲买了小时候所有小孩都害怕的那间鬼屋,然后在鬼屋的院子里遇到了她小时候的自己,一大一小玩得十分开心。
这一段,也许就是陈嘉玲整部剧里回乡的最终意义了,她找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最本真的那个自己,整一个回乡的终点,她终于跟自己,完成了一个自洽。
这也许也就是我为什么没那么喜欢第二部的原因吧,因为第一部的收尾,已经完全了整个剧情的一个闭环,在那个闭环里,故事在那里收尾,其实是挺完美的,再往后做,多少有点狗尾续貂了。
第二部,阿嬷走的那一段,让我也怀念我自己的阿嬷,很共情。
但除此之外,其实我觉得,还好,就真的还好——作为一部能称为佳作的续剧,还好,算不上很好。
如果没看,看完第一部,其实就可以停下了,这样的观感会更好一些。
20221006昏
《俗女养成记》,什么鬼烂名字。
这绝对是被名字严重耽误的一部好剧。
女主角,40岁、普通工作、失业、退婚,听起来也是悲催得毫无吸引力。
没有想到,整个剧都温暖、好笑,但随时能戳中泪点你让你大哭不止,又能在大哭的同时笑得喷出鼻涕。
刚开始的时候,片子真的只是普通生活+有点好笑而已。
女主,40岁,工作上,做总助做了很多年,看起来职位很好,实际上就是老板、老板娘,以及老板小三的保姆+打杂,日复一日、没完没了。
有心帮助刚来的新人成长,新人却觉得被管束了,说她羽翼未丰,她觉得被打压,反给你找不快活。
辞职信每天都放在办公室抽屉里,分分钟想拍在老板脸上走人,但毕竟只有工资收入,所以抽屉总是拉开又合上。
男朋友又帅、又暖、又萌,愿意为自己吃醋打架、愿意制造浪漫,家里还有钱,能说出“我养你”!
可是,相处四年半之后,毫无心动,连嘿咻都像是任务要交差……并且婆婆是控制狂……但是毕竟40岁了,好想结婚,好想在大城市有个家!
太真实,主角就是如你我一样在在小城长大,在大城市生活、工作、恋爱的女生。
而她的工作生活,就是每一个普通都市职人的日常。
前几集非常爆笑,很适合下班之后看看无脑电视剧放松、调节心情。
刚开始有点不耐烦双线叙事里面都童年部分——谁要看狗屁倒灶的家长里短,小屁孩玩闹啊——正经点,女主婚前偶遇优质男,分分钟要出轨的剧情到底要怎么走啊?
毕竟这不是狗血情感剧。
女主并没有出轨。
但是还是毅然决然分手、退婚。
在这一点上我刚开始非常不能理解,为啥啊?
温升濠演的男主角全是优点啊!
并且奶萌奶萌一直求求不要分手。
这怎么能分得下手啊!
天哪噜!!
但是越到后面,就像越来越入味的菜。
女主的童年戏份,让人越来越喜欢。
也明白女主做出种种选择都是必然。
因为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从小长大时慢慢决定的。
女主的父母、她的爷爷奶奶,也像极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父母,都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奶奶八卦、妈妈爱面子、爸爸好像很怂、爷爷爱吃甜食怕警察……可是他们都善良,对家人充满了爱、耐心和包容。
这个披着搞笑外皮的剧开始深入地去探讨:我们这一辈在父母、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远离家乡独立生活后,从小塑造我们的爱和羁绊,其实也一直在陪伴我们生活。
女性可以更勇敢地去追求自我,过让自己快乐的日子。
虽然两岸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一点进程差,但是40+的女主及其童年正好可以和我们这一辈人的现在和小时候对上。
看上去,非常能感同身受。
感叹编剧就像潜伏在我们身边生活一样,一点一滴都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有几场戏我是哭成傻逼的。
一场是女主小时候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离家出走。
那一集夜里,小女生独自徘徊在野外,孤单、难过和害怕,觉得全世界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
好在全家都在疯狂找她,然后从此让她确信,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着的,不可缺少的。
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桥段,谁小时候还没被说过是捡来的呢。
可我就是在这里崩溃了。
因为这种孤单、难过和害怕和我的某个时空打通了,无论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多独立强大的成熟女人,都还是瞬间回到小时候在顶楼阳台独自哭泣的深夜。
小时候,只要是老师说我犯错,我的父母,就会觉得老师没有错,无论是不是我的问题,老师的做法多过分,父母都会站到老师那边,回到家,我受到的是更多惩罚和教训。
其实教训和惩罚都没什么的,真正让人难过的是,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站在我这边。
(当然,我的父母很爱我,只是那一代人,也在学着当父母,在教育上面,有对老师的迷信吧。
)还有一个场,是女主奶奶去世后,她弟弟在家人面前公开自己是gay。
她妈妈支持弟弟,请有意见的亲友离开,说这是我们家的事情,跟其他人无关,请不喜欢的人离开我们家。
她问她妈妈,什么时候知道的。
她妈妈说,中学时候看他日记就知道了。
也询问了很多,知道这是先天的,不是病。
虽然一定会遭到社会上很多非议,但是我不希望他不开心,也不希望他觉得自己孤单,因为妈妈永远是和他在一起,支持他,爱他。
再次泪崩。
当然,整部剧有爱的真实日常片段太多,多到几乎算是家庭矛盾的姑姑和舅舅,也都是带着无限的爱和包容。
无条件的爱、信任和支持。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好像是所有父母在成为父母的瞬间就自带的功能,实际上,不是的。
从小得到这样的滋养的小孩,长大也会对自己诚实,忠于自己,并且勇敢。
所以无论条件多好的男人,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看起来多好的工作,这种生活,够了就是够了。
其实能做出这种选择,并不容易。
要顶住多少压力。
足够勇敢和自信的人才能做得到。
片尾说,「亲爱的陈嘉玲,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吧,做自己喜欢的人吧。
不要让人生,都在不开心中过去。
在看着女主角寻求快乐生活自我和解的过程中,感觉也治愈了自己某一个部分。
——————————————————————说起来,女主角的扮演者谢盈萱也是金马影后。
喜剧毫不浮夸,很自然地搞笑需要很强的演技,她做到了;难过和伤心也能一秒钟把观众带入。
然而有金马影后加入,这部戏依旧是小成本。
很难让人不和国内的片酬进行对比。
温升豪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男演员。
这年他遇到了两部好本子,恭喜他。
1-2集 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1.30岁的女人的结婚焦虑。
这点刚刚在早几天的微博热搜上看到过,也许也能够折射出一定的社会现象。
30岁的女人,在参加喜宴的时候,会被朋友问询婚否,继而追问原因,会成为被催婚的那一个,会成为应该要好好被捧花祝福的一个。
会被同居房的房东念叨,女人不能没名没分地和男的住在一起。
30多岁的女人或多或少对于婚姻有着渴求,有些还在寻寻觅觅,有些还在等待男主的求婚。
女主陈嘉玲(名字感觉和当年的陈欣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这样的结婚焦虑,所以喝醉后她向男友求了婚。
可是他们同居状态确也体会不出幸福感,不用激情后的解脱感,没有怀上孕的庆幸,对于如何保鲜爱情的无措,有些裂痕早已经看出来了。
当然这个焦虑也有女主二姑姑当年的婚事,被婆家嫌弃年龄大要求身体检查的侮辱伤人自尊,被没有担当的未婚夫逃避感到伤心,家人的不理解而感到伤心。
结婚到底是什么,是到了一定年龄阶段的为了让人类繁衍正常化的合法手续,是本能或者性欲到了一定阶段的产物,还是为了以后不孤独终身找到伙伴的过程,或者只是父母说的,同辈做着自己依样学着的过程,更美妙的说是感情水到渠成约定终身的承诺。
以前一直认定是最后一种美好结果,也相信会一直美好下去,可是长大了就意味着会看到许多,会清醒认识到很多。
2.孩子可不是每一面都是天使。
孩子当然很可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孩子当然很容易满足,孩子当然很真诚,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孩子身上就没有人性恶的一方面。
小时候的陈嘉玲会把自己的扭伤嫁祸给表姐,表姐洪育萱同样也会将切坏中药的责任全部推给陈嘉玲,瞧瞧,小孩子在幸灾乐祸和推卸责任上可是很有智慧的。
察言观色,撒谎,免去大人批评,感受大人的偏心上可是不输成人的。
3.婆媳和姑嫂之间的关系的微妙表达。
有钱的大姑回家探亲,穿上最好看的衣服,偷偷涂上口红,打扮成最时髦的样子,在容貌上永远不可以被比下去。
这样的比当然也出现在孩子之间,拿阿嬷的红包的英语表达,跳棋的输赢上。
最写实的就是,陈妈妈心里明明知道外甥女样样都超过女儿,但是在视力这一方面能够超过也是值得骄傲的。
有了这一点安慰,那么人心也就平了。
婆媳关系上的表达也是折射了中国式的关系,媳妇似乎就应该对婆婆百依百顺,但是在内心充满了怨念,这样的怨念又不好向丈夫或者孩子诉说。
大姑说什么,婆婆就吩咐她做什么,比平时的怨念会更加深刻。
只是做媳妇的似乎只有隐忍,当孩子向婆婆顶嘴的时候,那种精神上的,意志上的反抗仿佛传达了自己的心声。
镜头当中扫到的媳妇的冷眼旁观,甚至那种似笑非笑的表情真是复杂内心的真实写照。
但是这样的无奈 痛苦在跟女儿沟通的时候,仍旧说,做媳妇的就是这样的。
多么可怕,内心的伦理法则和人的情感是撕裂但是共存的。
4.职场生存不易 女主是董事长秘书,除了正常的工作协助,还要陪老板玩积木,要听老板娘随时无礼的琐碎的生活提醒,甚至这样的行为还要被下属瞧不起。
3-4集关于婆媳关系一般的媳妇都不会在婆婆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会把真实想法告诉老公,甚至是更多的是带着抱怨的语言。
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老公情商的时候了,老公是当一件烦心事处理,还是能够很好地理解双方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观点。
关于爱和瞬间的喜欢嘉玲对于Mike的喜欢,有对于年轻帅气男性的荷尔蒙作用,有常年和男朋友相处的倦怠感,有婚前和婆婆相处的怨气,或许还有一些婚前恐惧症。
但也不得不说,人生在世,迸发瞬间喜欢的时刻绝对很多,有马上的清醒和及早的克制。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一方表明自己差点做触碰底线的事,对方的反应。
应该是歇斯底里地吵一架,还是舒口气感到庆幸,或许是嘴上说不要紧,心里却介意得要死。
特别有意思的是,现在的情感观跟从小到大看到的情感经历有关,穿插的小时候邻居姐姐相互通信的爱情故事,这种女方直接表达爱意被人如果发现就是一种厚颜无耻,丢家里脸。
这个悲剧故事也告诉我们,谣言的可怕,一个可怕的结局也许就是因为你的一时恶趣味,滚雪球一样一点一点滚大的。
谨言慎行!
看了《俗女养成记》,小陈嘉玲太可爱了,学业不精但聪明机灵,古灵精怪又天真无邪,而39岁的陈嘉玲的生活看起来一事无成,不过往好处想就是小时候说过的“平安健康长大就好”的人生。
其实我们作为普通人,本应该就是如原生家庭的祝福一样“平安健康长大就好”,可实际上往往是原生家庭对你提出最高的期待、最大的压力、最紧的束缚。
罗大佑曾经以愤世嫉俗著称,他2021年的巡回演唱会名为《当年离家的年轻人》,而主题却是“家”,在40年后歌颂着“给我个温暖的满怀着温暖的彼此关照的家庭,让兄弟姊妹怀抱父母慈祥的爱,依然成长在心灵”。
像阿玲那样重回童年田园时光,放下对成功失败的执着,过起平凡而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生活,可是,现实中,老家却未必能提供这种田园乌托邦。
阿玲的家人能去了解同志、理解单身、歌唱飞翔,他们持续地给孩子提供着港湾,可现实生活里更可能发生的是,我们即使返回乡下已经很难同家人采用同样的语言体系了。
多年后再回老家,也很难再和留在本地说着方言的小学同学聊到一起去。
毕竟这也是当年我们选择远赴大城市的原因不是吗?
阿玲在老家的生活是种理想,可是因为早恋被当街打骂的姐姐、终身未嫁的姑姑、没有正经工作的叔叔,他们离家之后都去了哪里,他们在自己身上建立起新的秩序了吗?
是否在某一个城市的某一个角落,也有可以被他们称作“家”的存在呢?
女主的一生在挫折中度过:没有安身之处的恐慌;女主男友的妈宝倾向;职位的不上不下;工作的受气受累;同事的排挤敌视;别人家孩子的打压;拖着拖着就不是那么回事的人生;私人空间的压缩;家长里短的打扰;夫妻感情的冷淡;世俗目光下的压力;充满着比较的人际关系;无法抹去的童年阴影;无法忘怀的旧日错事;不能自主只能被裹挟前进的生活进程;不可走错一步的人生路;暗流汹涌的婆媳矛盾;难以调和的职场矛盾;爱传八卦的街坊四邻;总有人把面子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上;飞速传播的流言;总有把责任推卸到小孩身上的大人;有着少而精的自以为是忙忙乱乱一事无成特爱起哄的长辈;想解决纷争的善良小孩最终成为被矛头直指的有问题的蠢孩子;得不到亲人真诚的爱和尊重;夹杂在恶毒话语里的微乎其微的亲人的关心;专横跋扈、对所有人都抱有敌意、自作主张,总是想代表别人替人表达的家人;开一些没轻没重玩笑逗小孩的大人;在细枝末节上数落小孩的大人;爱给小孩下定义的家长;盲目共情孩子的家长;仗着血缘亲情以为拿到了无限次可以被原谅的金牌而不守承诺的家人;沉浸在互相贬低中的家庭关系,偏心的家庭,不成器的叔叔——含蓄的民族文化让人们对于激进的一切都无法说出口,于是所有“站在你那边的人”都在说,放弃吧,不要破冰,站得牢比走得远更重要。
停下吧,可没有什么理由值得停下。
那就继续出发。
——虽然讲的是脚踏实地的平凡人生,但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台湾式浮夸风。
个人不太喜欢。
事例和主题与其他日常小丧系影视没什么区别,没有新鲜感。
——蔫坏又不大坏的女主一家看得我火冒三丈,好贱啊怎么回事,越长大就越能感受到父母的爱?
为什么小时候就是玩弄大于关爱女主被亲情打压和包裹了整个童年,没想到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到过去…小陈嘉玲太可爱了——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足够让你跌倒了再重新爬起来;这辈子又很短,短到没有时间讨厌自己。
童年怀旧气氛简洁有趣有舞台剧语言凝练(查了一下果然都是舞台剧演员),早于1988之前台湾就有《光阴的故事》,这是一个台南版,也是完全符合当下台湾本土意识的一切,ep6非常重要,看了那一集就知道女主一定会留在老家。
扣分之处可能是对于这种过于准确价值观的乏味,可以精准猜到哪一条线哪一句词在打什么点,对应岛内什么议题,像做题像迎合,当然这是苛责了。
台南已经等于本土,强调自我和本岛就等于台语。
诚然台北之于全岛或者也是一种文化霸权,但城乡和都市化进程实际存在的差异却因为一种必须书写台南的正确性而被抹去。
更喜欢那些闪耀灵气的地方,比如阿嫲的歌唱和遗愿。
鬼屋里原来是自己。
PS女主妈妈对同志群体的学习路径在台湾确实存在,羡慕了。
片尾曲开始的镜头太有感觉了!
小时候的陈嘉玲,和小伙伴们,踮起脚手抓铁栏,勉强朝院内看去长大后的陈嘉玲,拿着刷子在门上涂漆,若有所感,回头孩子们立时散去。
时光似乎永驻,不曾离去。
说不清什么时候变化就产生了,昨日之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立起一堵高墙,难以逾越。
再也弄不清小时候的自己,一天到晚在想些什么东西。
小时候觉得怎么也结束不了的夏天,如今眨眼五年的时光过去了。
看完台劇《俗女養成記》最終回時,輸了一口氣,好慶幸沒錯過這麼一部好劇,起初看片名完全不感興趣,看主演是金馬金鐘影后謝盈萱,那就非追不可了。
看下去,緊張、焦慮、失戀、失業、各種選擇、想要逃走,有個聲音就跑出來:這不就是你嗎,你以為只是一樣的大人,再看下去,回到小時候的童年往事也是一樣的⋯⋯兩個晚上就刷完了十集,真是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有一股暖意久久留在心頭散不去,那種溫暖,像家人的愛,像台南的陽光⋯⋯想來,長大後我們長成了什麼樣子,做怎樣的決定,都是有來由的,於是,在台北一路緊張刺激打拼的大齡女子,連接著在台南的緩慢舒適無憂無慮長大的小女孩,就這樣輕鬆又溫暖地娓娓道出了「女性獨立」的主題。
記得阿嬤堅持去參加唱歌比賽,就算沒有卡拉伴奏帶也要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她說是唱給一個人聽的,那就是她自己啊!
做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累了,也想要做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月英啊!
因此,辜負了全家人期望的阿玲也要拼命地帶阿嬤去海邊完成她的遺願。
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這顆種子也在阿玲心中開了花,有了自己的姿態,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如果阿嬤看見也會開心的吧。
更新:關於《純情青春夢》plus版看這裡:https://mp.weixin.qq.com/s/A2oYne9IMlkczw3unwcspA
第一次在豆瓣上发长评,献给我最近深深陷进去的一部剧——《俗女养成记》。
最初是听了好友的安利,她说这剧我一定喜欢。
我其实之前也看公众号安利过,但是默默看了一眼演员表,发现没有熟悉的名字,还是口音嗲嗲的台剧,犹豫不决。
但最终还是点开了第一集。
一集还没看多久,我就发出了和剧中女主同样的问题:陈嘉玲(女主名字),你怎么把自己活成这副样子???
看着镜头里这么狼狈的女主,四十岁了竟然是这样一个状态。
这得是怎样的一个人,背后又是怎样的家庭啊。
而且剧情也没有多吸引我,险些弃剧。
后面还是咬着牙看下去,随着后续剧情主人公的回忆展开,我才慢慢发现:啊哈,小时候的陈嘉玲很聪明很可爱嘛,她的家人也好可爱呀,原来周围都是家人满满的爱意啊。
那再看看长大后的女主呢?
四十岁的陈嘉玲,因为受不了老板的不知分寸的压榨和油腻辞掉了干了多年的工作,和恋爱四年马上要步入婚姻但却没有激情花火的男友提了分手,为了逃避丢了工作还毁了婚约的现实,被弟弟揪着灰溜溜地回到了台南老家。
四十岁的陈嘉玲,没有工作,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她可能会把事情搞砸,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乱,但是她有主见,有能力,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做事有逻辑有条理,最重要的是她历经弯弯绕绕,终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还有深爱她的人,这些就够了。
俗女又怎样?
平凡的一生中,谁又不俗呢?
但这部剧让我看到俗女也可以活成最好的自己。
其实不光是陈嘉玲,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事无巨细关心女儿本本分分又时而化身糊弄学十级大师的爸爸,活在上个年代有点守旧却尽最大努力爱着子女但其实也想做回自己的阿嬷……剧里的每个人物都那么真实那么平凡,却又那么可爱那么打动人心。
看剧时总是会不经意就泪目了。
我私心还很喜欢女主弟弟的支线剧情。
总而言之,这家人真的太好太好啦!!!
五星推荐!!!
——2022.2.19瓜的第一封豆瓣说长也不算长的长评。
(今天还是一个好朋友的生日,在这里悄咪咪地再次祝她生日快乐,不知道她能不能看到呢🤔)
好羡慕她40岁一事无成转身还有爱她的家人,一如既往的青梅竹马,她退回去可以有踏实的依靠,而一些人如果退只会更伤更痛
无聊弱智,浪费时间🥱🥱🥱
“我回来你有开心嘛”“你开心我就开心”“你会不会失望”“你不会我就不会”。那些恐惧啊,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可怕。“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好怕的”。真正的事实是,你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只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一切都会变得更好的,管它个狗屁社会标准。一无所惧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1-5
我本来以为看完了会让人有什么生活的感悟,结果吵的我脑袋瓜子嗡嗡的…………这么浮夸你们也夸的下去?
在20年前就說台灣領先大陸30年!可是此時此刻!為什麼差距還是那麼大呢!這片子看不到什麼經濟收益!只是單純的藝術品而已!
第五集第六集近乎完美,最后一集,可以救下很多人。谢谢你们这个团队,谢谢编剧。
——我回来你开不开心?——你开心,我就开心 ——那你会不会失望?——你不会,我就不会
喜欢谢盈萱和温昇豪,但真的看不动这种体系的玩意儿,磨磨唧唧的节奏和夸张的配乐,刻意又不好笑的所谓梗。。。
陈嘉玲遇到的问题是每个女孩都会遇上的,但她的家庭和身边爱她支持她的人却不是每个女孩都会拥有的,她真的很幸运。这一部的色调很好看,又清新又温馨,真的很喜欢每一集的回忆,把亲情、友情和爱情都刻画地真实又生动,想哭又想笑。时间的流逝、亲人的衰老和离世,每每看到都很心酸,明明是喜剧,但这样的场景又太催泪。希望每个女孩都有这样的幸运吧,如果没有,请好好爱自己、做自己。
非常真实,台湾人民踏踏实实的过活,不浮夸、不轻浮。
无感
第五集看的我热泪盈眶,第十集也很好哭啊,本来对长大的蔡永森还有点意难平,毕竟小时候那么好看,后来被他的演技折服啊,全员演技在线啊,小嘉玲给我很多很多的惊喜,妈妈和阿嬷也是,三代女性怎么能这么个性鲜明,又有爱,大爱这部戏,弟弟也是,弟弟就是宋维恩啊,那一天里的宋维恩啊,本来还没觉得他怎么样,这部戏里跟嘉玲的互动太暖了啊
这两年的台剧突然水准高了起来
看不懂,女主的演技和她的鼻孔一样浮夸令人不适。这是反应了什么真实,为什么这么高分,一个能力有限的40岁女子甩了有钱有趣的未婚夫,还能马上接多金海归高富帅,这跟yy言情有什么区别,除了女主条件更差。童年时期倒是拍得很有意思,女主小时候也演得很正常,如果只有童年部分这剧我能给8分。成年部分拉胯死,1988甩它一百条街。
以前看电影总会被一种无关于主线的剧情打动,就是女主无论如何,总有一个家可以回去,父母的爱永远沉在那里,支撑着自我的价值和情感。而当这种家庭之爱成为主要剧情时,却没能为主角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个解决角度。最后只能用爱来解决的问题,多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设定和视角选得好,故事越讲却越落俗……女主角哪里是“俗女”啊,有人可甩有人追有人等,几乎拥有人生全方位的选择权。所谓一个人真正变成平庸的怂逼,不就是处在没有选择权的境地、从妥协的那一刻开始的吗?不过吴慷仁一出场真是帅得我目露凶光,果然天下败家子儿都一个味儿,演得简直是我老叔本人。
聒噪。吴慷仁在第八集。
因为看了 想见你 搜了下台剧,这部评分挺高的,不过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了,跟想见你相比差距太大了,没有意思
到最後一集前半都覺得不錯看,但這個結局實在是喜歡不來(當然很多原因在自己),所以阿玲撲進蔡永森懷裡的長鏡頭家母看得開心,而我一副摸到蛞蝓如坐針氈的樣子。家母:那是不是選了台北的外國小哥比較好?妳不喜歡蔡永森?: 不是,只是為什麼非要選一個呢?一個人不行嗎... 而且好像也不是這個問題(試圖釐清...) 還有這不就是“最後和曾經的小學/初/高中同學在一起“...妳來自哪裡就要歸去哪裡....為什麼不是天龍國就是台南小鎮就沒有option C嗎...(持續混亂)所以大概直面自己對於固執地加厚AT立場的傢伙是超綱課題,雙線敘事裡只喜歡童年回憶線是骨子裡的逃避現實的成人世界,還有別說和童年玩伴把酒言歡,如果必須見面只想拜託對方說 就當我死了好吧 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