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水瓶座

Aquarius,不拆不迁水瓶座(港),水瓶女人心(台)

主演:索尼娅·布拉加,伊兰迪尔·桑托斯,卡拉·里巴斯,温贝托·卡劳,朱莉娅·伯纳特

类型:电影地区:巴西,法国语言:葡萄牙语年份:2016

《水瓶座》剧照

水瓶座 剧照 NO.1水瓶座 剧照 NO.2水瓶座 剧照 NO.3水瓶座 剧照 NO.4水瓶座 剧照 NO.5水瓶座 剧照 NO.6水瓶座 剧照 NO.13水瓶座 剧照 NO.14水瓶座 剧照 NO.15水瓶座 剧照 NO.16水瓶座 剧照 NO.17水瓶座 剧照 NO.18水瓶座 剧照 NO.19水瓶座 剧照 NO.20

《水瓶座》剧情介绍

水瓶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克拉拉(索妮亚·布拉加 Sonia Braga 饰)年近60,曾经是一名出色的乐评人。如今,克拉拉孤身一人居住在一座名为“水瓶座”的大楼里,这座风格非常独特的大楼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克拉拉非常喜欢这座毗邻着大海,拥有着美丽外观的大楼,将其视作自己的完美住所。 某日,克拉拉得知一家大型地产商买下了整栋大楼,并且准备将它拆除,这也就意味着克拉拉要在期限之内卖掉自己的房子。面对强权,克拉拉当然不会轻易屈服,在所有的住户都搬走的情况下,克拉拉成为了水瓶座大楼里的“钉子户”,用自己的方式和贪婪的地产商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鬼声波更衣人偶坠入爱河开往名古屋的末班列车魔术士欧菲流浪之旅基姆拉克篇曾经我们不懂爱边缘世界摩羯女人最可怕娜迦:永恒的羁绊大门袖珍女仆小梅惊蛰疑云中国蓝盔通灵姐妹爆炸新闻钻井第一季亡命之徒爹地冷案冲锋号雪绒花海盗外遇疯狂的摄像机牧野诡事之寻龙七十二家房客吸血小英雄指甲刀人魔病娇王爷仵作妻浴血黑帮第四季公关第一季各自的记忆

《水瓶座》长篇影评

 1 ) 《水瓶座》:住在公寓里的她

(芷宁写于2017年1月10日)巴西影片《水瓶座(Aquarius)》的叙事和摄影,均给人随性随意游走的表象,实则形散而神不散,该片导演兼编剧小克莱伯·门多萨,影评人出身,大约因阅片量不少之故,在过去诸多的经典电影中,门多萨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作品的拍摄方式,他似乎很喜欢用推拉手法来呈现所要入镜的人与景,他甚至让摄影师去寻觅如今很难找到的裂焦滤镜来拍摄,以试图达到两个离镜头不同远的物体都在焦点上的拍摄效果。

片中的很多画面片段充满了寓意,既点到为止又意味深长,有着作者电影的味道和属性。

影片也使用了不少闪回,并以具有张力的剪辑方式来表述女主人公克拉拉的往事情结和心绪变化,而那有着祖传属性的八斗柜的不时入画,仿佛带有某种神秘的含义,具有标识性,那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曾经幸福生活的佐证和寻求幸福未来的象征,更是生活已然发生了变化的提醒,毕竟那八斗柜是有着传奇色彩的姑母露西的遗物。

影片借助旧公寓拆迁一事,明里暗里地提点了世事无常、家族变迁及社会症结,还捎带手地鞭挞了无良的房地产开发商。

如今独居的克拉拉,想要守住的不仅仅是属于家庭乃至家族的记忆,还有她生活于此的权力和尊严,然而,她平静有序的生活已然被悄悄入侵,并被啃食了……该片塑造了一个比较强势却不事张扬的女性形象克拉拉,作为一位退休了的著名乐评人,她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生活品质,她住在那栋名为“水瓶座”的老公寓里,拥有着大量有品质又有品位的黑胶碟,面对开发商的各种刁难,如噪音骚扰、楼下焚烧等,克拉拉保持着尊严,试图继续过她的生活。

30年前,她曾罹患癌症,如“断肢求生”般的和死神擦肩而过,这让她的性格更为坚毅,而生命中曾经的人和事对她而言,便具有更为特别的意义。

巴西在拉美乃至世界影坛代表人物之一的索尼娅·布拉加,饰演了克拉拉一角,她的表演十分有力度,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赋予了克拉拉一种融进骨子里的坚定敞亮且通透练达的美,而克拉拉这个人物所具有的魅力,也感染着周遭的人和事。

克拉拉这个角色的成功与否,形象是否饱满生动立得住,对这部影片起着“性命攸关”的作用,请演技深厚的布拉加来演这个角色,实属明智之举,门多萨自己也说:“如果索尼娅读了剧本说‘不想演’,那可能《水瓶座》这部片子就一无是处了。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被布拉加发挥得淋漓尽致,眼神、台词、举止均有戏,如此强势的收尾,却并没有损伤这部戏的余韵——这原本是属于克拉拉的生活,开发商却正以龌龊的行为打搅着她,而她的尊严不容侵犯。

(杂志约稿)

 2 ) 固定的记忆,流动的记忆

累西腓的海岸线在镜头下延伸,海浪拍打着礁石,像一种无声的抵抗。

克拉拉的公寓矗立在岸边,像一座孤岛,被时间的潮水冲刷,却始终屹立不倒。

小克莱伯·门多萨的镜头像一双冷静的眼睛,凝视着这座老建筑,也凝视着克拉拉的生活——她的抵抗、她的记忆、她的孤独。

影片的镜头语言充满了克制与张力。

门多萨偏爱固定镜头,画面像一幅幅静止的油画,将克拉拉的生活细节凝固在时间里。

她在房间里翻阅旧相册,黑胶唱片在留声机上旋转,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

这些画面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镜头的静止,与克拉拉的坚持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她拒绝搬离这座充满记忆的公寓,就像镜头拒绝移动,固执地停留在某个瞬间。

门多萨对于色彩的理解很周到,克拉拉的公寓被温暖的色调包围,墙壁上的画作、书架上的书籍、窗外的阳光,都透出一种生活的温度。

而外部的世界——房地产商的办公室、街道上的推土机、邻居的空房间——则被冷色调主导,象征着资本的力量与个体的无力。

这种色彩的对比,不仅强化了克拉拉的孤独与坚持,也让观众感受到她与外部世界的对立。

在克拉拉与房地产商对峙的场景中,镜头将她置于画面的边缘,而对方则占据中心位置。

这种不平衡的构图,不仅表现了权力的不对等,也暗示了克拉拉在斗争中的边缘化地位。

而在她独自面对大海的场景中,镜头将她置于画面的中心,背景是无尽的海平面。

这种构图,既是对她内心力量的肯定,也是对孤独的深刻描绘。

门多萨描绘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世界。

它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对记忆、抵抗与尊严的深刻思考。

在门多萨的镜头下,累西腓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充满历史与情感的符号,而克拉拉的抗争,则是每个人在面对时代洪流时,对自我与记忆的坚守。

 3 ) 水瓶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unintendedlam(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239826/克拉拉,大家稱她為釘子戶,但是可能叫她做「自我」的釘子戶會更加合適。

城市在分崩離析,但是有一些地方,仍會發生一些讓你覺得身處夢境的真實。

怎麼說呢,這就像是這部電影很多場景給人的感受。

一棟建築在夜里披上了一曾白紗,像是曼妙的少女若隱若現。

克拉拉在聚會后的夜裡,獨自歸家,下車后在路邊看到這一幕,像是瞥到自己的往昔。

一輛高聲放著音樂的車在此時開過,讓人想起影片開頭克拉拉和夥伴開車到海灘,在車內放著音樂一起搖擺。

看見身披白紗的曼妙建築,對城市的常規來講就像是在做夢。

但是那一層薄紗,是真實存在的。

可能是這些樓里搬空的寢居里被遺棄的簾布,在第二天天明時,攤在地上被人收走。

那又怎樣呢。

克拉拉請人將自己住的建築外表漆成了白色。

這是一個有點「自我」的故事,所以克拉拉也並不是一個普遍的討喜角色。

她離群索居,但她只是努力地在維繫自己的生活如常。

第一部分,克拉拉的頭髮,就是她的抗爭。

和癌症的,和時間的。

因為治療,她的短髮洋溢著生命的青春;隨著時光飛逝,她的頭髮漸長,除了時間飛逝,她的自我更加深刻。

克拉拉的愛呢,就是她的生活日常。

她有音樂,有充滿回憶的櫃子,還有自己的朋友親人。

克拉拉的癌症呢,自然就成了她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重要的難題。

就像是建築商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白蟻要腐蝕掉建築,造成危房的情況。

生活里遭遇的問題,就像是一個人的自我瓦解。

一個問題與一個問題的累積,便可以造成巨大的縫隙。

克拉拉在影片里有兩次情緒的爆發。

一次是在和建築商對峙的時候,年輕的商人似要離間克拉拉與親人,用逼遷干擾她的自我。

這其實也是兩個精英人士的對話,是當地文化的衝突。

建築商知道自己的工人在海灘上燃燒床墊嗎?

他的標榜是虛偽嗎?

克拉拉生氣,但無可奈何。

還有一次是結尾的時候,手撕建築商。

年長的建築商看到克拉拉帶來的照片隨即變得氣急敗壞,針鋒相對每一個要說話或動作的人。

克拉拉呢,她將被白蟻侵蝕掉地木材一根根拍斷在桌上。

鏡頭特寫著這些白蟻,我竟然覺得有一絲暢快地美。

問題能被看到,就變得有底氣,畢竟你知道癥結所在。

一無所知地時候,便是那白蟻爬過的瘙癢不適。

就像克拉拉做了一個噩夢。

以前的保姆坐在她的床邊光明正大地拿走屬於她的珠寶,還告訴她,她的胸口在淌血。

突然想起的扒竊的保姆是克拉拉的問題,但回憶起那個人的名字就還好。

一直以來手術切掉的胸,也是克拉拉的問題,她的欲求會因此受阻,但是她失落並不是因為這病症。

年邁的鰥夫因此回絕她的欲求,她回憶往昔因為那個時候她和病魔抗爭但是真實,因為有人在愛她。

而後那個年輕的牛郎卻能給她真實的愛慾,親吻她的另一半胸,因為他看到知道存在過的問題,但是也接受留下的真實美。

除了探討城市、階層、社會人員的關係等等,影片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種自我的真實。

或許有人覺得克拉拉的生活平淡無趣。

我會記得侄兒的女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候,她眼裡閃著的淚花。

有著往昔與現在的幸福感。

我也會記得克拉拉在海灘去游泳,救生員告訴她水快淹到腰了快回岸,她回應好,但是還是去撲了一撲那所謂的危險浪花。

 4 ) 很沉闷的社会探讨

这间公寓别的单间的人都走了,反过来骂那个钉子户,就是因为女主,导致他们这些离开的人一直拿不到合同上的全部赔款。

子女对于母亲坚持的不解(母亲在这里见证一大家子的成长,不仅是孩子,还有上一辈人的回忆,除了这些,还有母亲日常的生活都在这里,朋友也在这里,消遣也在这里,这是一个熟悉的圈子,邻里邻外都是熟人,可以去做笑哈哈的运动,也可以去海滩上游个泳),认为这间公寓已经是很高的出价了。

母亲说,就是这么间公寓,见证了你们的成长,紧靠美丽的海滩。

你为什么要去主动跟房产商聊,我一个人住在这里没有你说的安不安全,而且我也有退休金,除了这套公寓我还有别的房产,我任何时候都可以帮你们任何一个人一把,这没什么,而这间公寓,是我跟你们爸爸一同留下的遗产,而这,都是你们的。

在巴西,也有这种随着城市化拆迁的地区,那些过去的回忆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标准的小区公寓。

或许是想展示不同阶级的对抗与联系,但讲的实在是太冗长,而且三段式的联系也不足。

 5 ) 害怕面对衰老和性欲

害怕面对衰老、面对性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很多问题,很多人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都不是这样的 电影之于我到底是生命的全部和消遣的娱乐?

白蚁的侵蚀只是一个片段,一个部分,可是腐坏的东西远不止这栋楼。

这就是生活啊,我们不得不适应,学着妥协、学着解决问题,一路修行。

这部电影看了3天,犯困很多次,流泪很多次。

还好 我还有爱的能力。

来自巴西的这部电影很好看,先锋,透彻,剪辑、叙事、都好看。

注定孤独地走过这一生,审视、纠结。

有时候妄想着一下子到老年 有时候真的艰难到活不下去

 6 ) 人存在于什么空间?——记一个钉子户的故事

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看到评论里满是钉子户的定义,也知道了所谓的强拆,远不及在我天朝发生的那么狠厉。

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深入,观影体验遭到了颠覆。

与其说重点在钉子户,倒不如说这就是一个老去的中产阶级女人如何检视自己的存在与生活的故事,拆迁只是一团不大不小的漩涡,盘踞在那段生活的中央,搅弄是非。

制造噪声、火烧床垫、甚至于投放蚁窝,僭越侵权,很过分是么?

确实,但这是相对的,我们本就见识过比这来得更惨烈更过分的事件,矛盾诚然相同,但外在表现却相差殊甚。

到最后,主人公还是请了律师,揣上烂木头,去手撕建筑商去了。

她没有输。

巴西的社会裂层很大,电影里也说了,排水沟的那边就是贫民区,这边就是富人区。

克拉拉是生活在这边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她与建筑商的碰撞,不同于贫民与建筑商的碰撞,她有一定的武器能保护自己,粉身碎骨的也未必是她。

所以你会发现,她确实被这团漩涡带着跑,但漩涡本身并没有对她造成摧毁性的打击。

于是,故事重心还是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主人公对自己生活的审慎与思索中去了。

就像很多人提到的那样,我也认为克拉拉并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

早年罹患癌症,丧夫多年,是一名女性乐评家的标签并不成问题,反而容易让人对之有一分钦佩。

但执顽倔强渗透了进来,克拉拉在生活和情感的方方面面无不犟得很,搭配起影片的冗长,凸显出一种打散了的游离感,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得自我束缚。

克拉拉反对拆迁的理由是,公寓承载了过往的记忆,一如她同子女所说的,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她的确很执着于此,故事也始终在她对过往的追忆中推进,每一次闪回都似乎同她现在的生活密不可分。

外化之后,这就是她所生存的空间,既是这栋公寓,也是过往,两者是不分的。

导演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采用的手法很有趣。

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闪回,出人意料的闪回。

这确实能制造叙事张力,就像那个八斗柜一样,普普通通,但是看过电影之后,就由不得你不记着它。

这样的手法打通了影片同观者之间的一条小道,突出表达的东西就能通过,也能被观者所记住。

这很棒,我很喜欢。

然而恰是这样初衷,恰也成了影片很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就是过分冗长。

导演将故事重心悉数着落到克拉拉的身上不算,还把旁左的一切都当成了为塑造角色服务的道具,这就使得针对黑心建筑商的批判力度下落,角色身上也出现了过度塑造的痕迹。

着力太深,既分散了主题,也险些刺穿角色。

这一问题,一直到片子的最后,才因为一场高潮而得到回补。

在此之前,故事多数时候都是处在平淡散漫的状态下,你可能会看得津津有味,你也可能会看得昏昏欲睡。

倘若就这么下去,持续到收尾,至少对我而言,整个故事就会出现濒临破碎的感觉。

当然,好在没有。

一场手撕建筑商的高潮,将前头所费心营造的所有丝丝缕缕的力量聚集起来,做了一次彻底的爆发。

故事就此戛然而止,情节线索却似乎还在黑屏之后蔓延。

撇去这些,巴西社会的问题那么多,远不是这么一部电影能够装载得下的,因此,能够容纳一个剖面、甚至只是一类群体的状态,那其实都算是成功的吧。

 7 ) 。。

《水瓶座》,一部气质独特又神秘莫测的散文式大片。

同是“钉子户”,导演却有着独特和出乎意料的电影深浅。

一边深情的,多变的描摹着一位年老的女性肖像,一边不露声色又不断加力的进行着社会批判。

女主克拉拉不仅是描绘下的一位性感、知性,生动,孤独,同时又强硬的女性,而且被设定为一个乐评人,这使得影片中的音乐充分而和谐地参与到叙事中,电影语言也因之丰富而充满活力,与“物件主义”共同的有机地编织着克拉拉的个人历史。

影片的前两章就是在松散的不疾不徐的描述着克拉拉的日常和过往的回忆。

那些“物件主义”的房屋、家具、照片、碟片,尤其是那个代表着传承反复出现的衣柜,像是围绕着克拉拉的一个空间和时间的符号丛林,她优雅的行进在其中。

同时在日渐老去的现在与青春活力的回忆穿插中形成一种叙事的张力。

而另一面,她作为一个“钉子户”也在为了拯救自己的家,不断与房地产商做着抗争。

这是巴西导演门多萨的第二部作品。

他似乎喜爱把城市和建筑作为电影的角色和力量使用。

他在上部作品《舍间声响》中,横向的描述了一个城市居区的社会形态和多元群像。

这一次则通过克拉拉的个人生活变迁展现一座城市在个体纵向的生命记忆里所延展出的历史厚度。

克拉拉和她的“水瓶座”就像不装断变幻的时空中的一个定点,或是轴心,通过抓住这一个体历史,将来自开发商和社会变革的外部攻击的不安与动摇感传递出来,以此达到导演所要传达的批判之意,诸如在时间,政治,市场,记忆的力量和文化身份中遗失的价值观。

电影的最后在克拉拉与开发商的对抗拉到一个高点,以克拉拉把生满白蚁的腐木摔在房地产商的办公桌上铿锵有力的结束。

从叙述逻辑上看似稍有突兀,而从背后的主题逻辑上看却似恰到好处。

无论是“水瓶座”,还是其它建筑,似乎只是导演的一种框架装置,里面装满了他想要装进的东西。

又是戛纳片。

且142分的超长长度。

看风格极强的戛纳片,总有种消化不良之感。

那种带有地域性或个人主义的表达,总让人在主题性和审美上鲜有亲切感。

不若奥斯卡片有着全球性的“政治正确”和审美层次令人观之舒服愉悦。

但戛纳片的艺术性和突破性又让人充满好奇,于是,说不上喜欢,只是欣赏,或者学习。

说到喜欢,2016年的电影在喜欢一词上是轻描淡写的。

至今没有烟花盛开的降落。

看这部电影时,还想到两个关联。

一是联想到是枝裕和,他的电影是用庭院,公寓这种空间来装载人的情感和生命状态。

是空间为我所用。

水瓶座是用人的形态来应映照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以此来溶解出物理变换中的价值观及文化的变化。

二是,女主是有着巴西玛丽莲梦露之称的索尼娅•布拉加演绎的,让人想到两位老一辈的华人优秀女演员陈冲和潘红。

女主克拉拉像是两位的合体,集性感,知性,生动,轫性于一体。

 8 ) 独立女性之诗

从影评人转型做导演,从[舍间声响]中由15人演绎的众生群相,到[水瓶座]里聚焦一位女性的生活日常,小克莱伯·门多萨进一步将他的城市虚无主义渗透到中产阶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第二部剧情长片,[水瓶座]同[舍间声响]一样,通过人们的居住环境,折射出累西腓这座城市的嘈杂与纷扰,也反映了导演本人对巴西社会问题的看法。

但同[舍间声响]一样,[水瓶座]实在是一部太“满”的电影,它被门多萨塞进了许多东西:由克拉拉对抗房屋拆迁的故事主线,影片还延伸到这位女性生活的各种细节。

她的家庭、家人,她在海边游泳时的助练,她与各种熟人和陌生人之间的交谈,她对生活的认知与思考,她的性生活,她的音乐,她的独乳,甚至她的头发都有极其细致的镜头表现。

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独立去看,很有观赏性,且都可以从背后呈现出更多的故事。

相比之下,夹杂在这些生活化的碎片中,克拉拉对抗房屋拆迁的故事主线并不明朗,门多萨更乐意把这件事也变成克拉拉的生活镜头之一。

于是,充当一颗固守的钉子户,是与她私人生活的点滴平行存在的。

偶尔,房地产商会介入她的平静生活,偶尔却可以离开观众的视线范围,观者会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她美好的家庭回忆与家庭成员中,或者是她独到的音乐品味当中。

在具有紧张对峙气氛的强拆事件里,那股矛盾与冲突的力道都被各种细碎的生活片段打散了。

作为重点讲述中产阶级钉子户的电影,[水瓶座]却并不是一部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严峻的杰作。

在累西腓这座城市中,一条排水管隔绝了富人区与贫民区,克拉拉是生活在富人区里的退休的乐评家,只有在探望为她打扫做饭的佣人时,她才会去到排水管的那端。

身为留守在公寓的最后一位钉子户,克拉拉所面临的责难并不是房地产商敢于正面冲撞她,并强行介入拆迁。

无论是噪音扰民、火烧床垫,还是释放白蚁,虫蛀房屋根基,房地产商的无耻都只敢在暗地里操作,面对克拉拉时却只能挂着商人特有的讨好般的微笑。

至于房地产商通过旁敲侧击,用金钱引诱克拉拉的亲人、朋友甚至曾经的邻居,去向她发难,要她搬离这座公寓,都是软性手段。

去除了所有美式电影重视的情节性与戏剧性,房地产商人并没有正面攻击克拉拉,相反,中产阶级出身的克拉拉总能正面回击房地产商。

不仅对待商人们,但凡遇到任何不公待遇与人身攻击,她都予以强烈反击。

在这场角力中,克拉拉也始终不算处于下风的。

相比在排污水管那端的贫民区,在房地产商不按规定与法律程序予取予夺的整个累西腓,克拉拉这个代表中产阶级独立女性的故事,始终是属于这个社会断层的一端,它远不能到达另一个彼岸。

故此,[水瓶座]并不是关于这片叫做“水瓶座”的住宅区里的故事,它与[舍间声响]不同,是独属于克拉拉这位女性的生活检视。

“优雅地老去”概括了克拉拉的生活现状,在拥有外孙的年纪,她失去了许多东西——如青春、丈夫与右乳,同时她也拥有许多东西——儿女、外孙、经济实力与社会人脉。

影片中时不时会插入一些克拉拉的回忆片段,每一桩回忆都在催促她变得更加强悍与坚持,像她女儿说的那样,她很固执,有时像个老人,有时像个孩子。

门多萨曾提到克拉拉是他在影片中的化身,但人物的性格却是根据他身边的力量型女性形象搭建起来的,这个人物身上承载了他个人对生活的思考,对于累西腓以及整个庞大的巴西社会的反思,并通过“独立女性”的现代意义表现门多萨本人的抗议。

比如,克拉拉的独乳是他对戴有色眼镜识人的男性群体发出的嘲讽,深色肌肤是他对有色人种歧视的反击,克拉拉为保护见证自己生活与成长的房子反对拆迁,更表明了门多萨对现代社会冷酷巨变的愤慨。

以一位女性(个体生活)当作落点,实现对社会众生的群嘲,尽管分散了批判的力道,但所幸,克拉拉这个角色塑造地很成功,影片的落点踩得很实。

她因硬朗而明媚,命运给她两巴掌,她便还命运一篓筐。

此外,门多萨以简洁又小资的生活品味打造出克拉拉起居室的点滴细节——音乐唱片、客厅里的吊床、[巴里·林登]的海报,在这座生活情境与回忆重叠的房子里,任何人都愿意理解克拉拉不愿搬走的固执。

这也体现了电影的一重魅力——无论现实如何艰险,生活总是要讲情调的。

(原载于《看电影杂志》719期)

 9 ) 水瓶座

独立而自主。

克拉拉阿姨,七十岁的少女,美丽依旧。

看见橱柜,回想起年轻时与伴侣性爱的回忆。

克拉拉的丈夫说,我爱她,即使是我人生中的低谷期,我们还是一起熬过来了,那段最难过的日子里。

我的丈夫逝世了17年。

这座公寓,水瓶座,承载着我过往岁月的种种回忆。

我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成家,丈夫离去,我的阿姨也离去。

我与癌症斗争了三十余年,我不信命,医生说不行了就要放弃了么难道。

因为癌症我做了手术,切掉了右边乳房。

我是个乐评人,我的屋子里有着无数的黑胶唱片。

那天有人采访我,问难道我抗拒着时代的发展吗,怎么会呢。

我也会用mp3和流媒体去听。

听我讲个故事吧,我手中这张唱片,本来我是有的,但是我自己买的那张被借走了再也没还回来。

可能是从洛杉矶流过来或是其他地方,我在一个二手唱片店买到的。

里面夹着一张剪裁的报纸,日期是在这张唱片发行前的几周,那个时候采访我的那个人还没有出生吧。

我不知道她们是否听懂了我要表达的意思。

建筑公司先礼后兵。

我明确地说我不会搬出这栋公寓的。

他们讨厌地将传单从门缝下递进,我将其递出,但是传单又被递进,我有点忍无可忍了。

我打开门,他尴尬地走了。

水瓶座,他们说这是座鬼楼,只有我一个人还住在这了。

夜晚,薄纱从楼顶处悬挂垂直而下,像少女的纱巾又像凭吊用的白布。

我的女儿说她离婚后经济状况不好,她却不来找我求助而是主动去找建筑公司。

我很无奈。

水快到你的胸口了,回来吧。

事情并没有这么结束,某天楼上,这么多栋楼,就那么地巧在我住的楼上在开派对,乱交派对,是像讽刺我这个老女人没有性生活么?

房间的音乐声开到最大盖住楼上的声音,我叫了一个男妓,呵。

年轻的鳏夫,年轻活好的男妓摸到我手术的地方都失去了热情。

我跟建筑公司反映了这件事,他们却说我不该擅自粉刷外墙。

那个人,谁谁的孙子,是个自大的人,听到这样的言语。

我的保姆为了服务了19年,我记得她的生日。

她告诉我在我不在家时,建筑队在烧床垫。

那条下水道分开了富人区和贫民区。

我在这边,她在那边。

两个离开了建筑工队的男人跟我讲明了一些事情,我进了那些房间,我都看到了。

我将这些都装到了行李箱中,我去了他们公司,我有点歇斯底里。

我带上了我的律师。

白蚁爬满了木块,从里到外地彻底地腐蚀。

贪婪的资产家们,也是如此的吧。

邻居家的儿子说,他的父亲已逝去2年,合同是6年前签的,可是利益还没有得到,只因我一人。

那又如何?

阳光正好,我可以扎起我的头发去海滩边。

那个人还是会对我讲,水快到胸口了,回来吧。

纵使如此,我还是想扑一扑那危险的浪。

 10 ) 巴西的社会矛盾,被这部冷门电影刺痛

小克莱伯·门多萨是来自巴西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导演,这个导演有什么特殊性呢?

他的出生并不是专业的影视行业,而是从一个记者影评人逐步的转型成为导演。

这条路是一条特殊的道路。

如果套用我们今天的逻辑来说的话,你说我拍的电影不行,那你自己拍一部试试,试试就试试。

他试了,而且效果还不错,不错到什么地步呢?

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提名。

这估计是大多数影评人的终极梦想了吧,这一点在小克莱伯门多萨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作为旁观者,我们去顾及这位导演的从业目的的时候,不免会带入自己的情绪,可能导演曾经被人这样说过,然后气不过,最终转型成为了导演。

这是玩笑,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的作品,他并不丰产,然而每一部作品都挺好玩。

可能是因为影评人的身份,他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有一些关联点。

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于某一种社会现象了解至深,因此,这些关联点之间的共性也能让观众一眼看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他的这部著名的《水瓶座》,这是一部介乎于第一部作品《舍间声响》与最近的一部作品《巴克劳》之间的作品。

本片聚焦的依旧是社区矛盾,不过这一次的社区矛盾主要着眼点是租售住房的地产商。

我们在《舍间声响》与《巴克劳》之间来看这部《水瓶座》就很容易看到一条直线,前者主要着眼于贫富差距在巴西的社区中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后者则是在不断地探讨开发商与住户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即使是在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本片则不然,本片中杂糅了贫富差距化,同时兼具当地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不可调和,力图展现一种巴西社会的现象——没有活力。

很显然,导演的展现很成功,然而作为观众看来,未免太过于影评人了,因为本片的节奏有点缓慢。

除非耐心,否则看起来很吃力。

当然,这是本片的一大被人诟病的地方,除去这一点,三段式的分布并没有将后来的高潮展现得非常好,反而是让观众们产生了一种疑惑,或许去掉三段式叙事,本片连贯性会好很多。

究竟该作何选择,我们看看本片的故事吧。

一个知名音乐评论家已经六十岁了,她儿女满堂,十几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就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大型的公寓内,然而周边的开发商想要买下这栋公寓,然而所有人都出售了自己的房子,她却拒绝了开发商。

她的这种举动引发了开发商的不满,在被拒绝后,开发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子来骚扰这位老妇人。

包括深夜在楼上举办派对,在院内纵火焚烧垃圾等等,后来不惜在楼上养起了白蚁来以此驱散她。

在她忍无可忍之际,老妇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及律师找上了门。

矛盾瞬间爆发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且是一个主线明确的故事,开发商想要买下公寓来作为他用,然而总有一个住户不愿意搬迁,于是开发商动用了“国际惯例”,来迫使租户就范,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奏效,矛盾就此产生,在资本的作用下, 开发商会做出来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却忘记了对面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坚定的人。

最终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爆发了。

在这样的主线下,我们还能从各种各样的旁支末节中看到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整个巴西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是活力不足。

作为南美洲国家,本身地处不发达地区,巴西的种种表现正式说明了这种社会矛盾的根源。

音乐评论家的衰落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的淡漠,而地产商的崛起则是因为人们对于金钱的近乎于痴狂的追求。

这种追求一定意义上已经让整个社会陷入到一种畸形的状态中去了。

老妇人不过是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然而这种选择并没有能让自己的处境有一丝丝的安定,地产商威逼利诱,子女们的不理解等等,都加剧了这位老妇人晚年的生活。

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下,老妇人的健康状况却没有人关心了。

这无疑是很讽刺的。

而老妇人将自己独立的生活与儿女们隔开,就如同巴西的富人将自己和穷人隔开是一样的。

他们各自驻留在自己的圈子内抱团取暖,而唯一的跃升的机会看似达到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报复。

地产商无疑是讨厌的,而这种讨厌是建立在老妇人一样的人们看待他们原本的家庭聚集区的时候的目光之上的。

因此,这也算是有因也有果。

社区矛盾是最基础的矛盾,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普遍的矛盾,然而这样的矛盾如果不能缓解,就会引发出来大问题,当然,这种结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看到,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平稳解决的,这才是悲哀本质。

……你好,再见

《水瓶座》短评

这片描述的是巴西中上阶层身上的人格尊严和爱情价值观等,略文艺,法国合拍的。女主气质迷人,生活自然浪漫,推动剧情的抗拆矛盾点正与描写中产阶级在时代里坚持的个性相互构成明暗线条。

6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推荐

还是没有经过集体主义的毒打,看着很苍白以及矫情。

10分钟前
  • 薄荷绿
  • 很差

6.7

13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还行

剧情太冗长了,核心理念平淡如水,而且穿插了很多无法形成共鸣的巴西音乐,纯粹是文艺片。

14分钟前
  • Zach
  • 还行

一个老年文青钉子户的生活杂记,整体太过散漫,结尾突兀了,配乐不错,歌单电影。

18分钟前
  • 西决
  • 还行

剧情太散了……结尾也没觉得多有力……几处限制级镜头感觉都很尴尬啊不如不加……

21分钟前
  • 拽拽歪歪&YY
  • 还行

没看出来有什么意思,还比较长。

22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还行

喜欢配乐;不喜欢结尾。

24分钟前
  • 糖渍柠檬
  • 推荐

我以为是一个先锋女艺术家的晚年纠结不肯离开故址的故事,其实是个关于权利与坚守的故事。帅气小哥真狠啊,我原来还怪女艺术家不支持年轻人的梦想,现在看来是年轻人为了实现己见的急功近利啊。

27分钟前
  • Mona
  • 推荐

要是没有活色生香点缀,这钉子户老大娘的日常生活真是看不下去。

30分钟前
  • scaryzion
  • 还行

钉子户与开发商的鏖战更像是旧日美好对现实困局的排斥,不仅关乎个体,也关乎社会时局。

34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1. 慢热型叙事讲述巴西中产女音乐评论家对于老屋(记忆空间)的守护;2. 延续了前作高水平的声音处理,并借助音乐主题表现更为出色;3. 结尾处理没绷住,稍差一口气。

37分钟前
  • Meng
  • 推荐

结尾收的好,没有因为争吵撕逼变得俗套。声音和空间的搭配也很好。故事主线应该是因为房产纠纷连带出来这个女人的晚年。

42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本是用抗拆故事反映资本对传统的吞噬,却花费太多的笔墨去讲女评论家的一生,当然你可以看做用细节铺垫来完成最后民权斗争的复仇一击,但让女主角有血有肉的代价就是主题不够突出且篇幅过于冗长。

47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4/10。关于世事变迁、坚守尊严的探索来自家和人彼此分离的状态,开篇姨妈祝寿上一个柜厨让她回忆年轻快活,得乳癌后又坐回原位,电影空间经常从开阔如海滩跳跃到挤满人的家庭聚会,象征个人割舍不了的情感记忆、社群关系和探索外界的矛盾,结尾满箱抖出的白蚁木头痛诉腐败房产商,导演手法直白得空洞。 @2018-02-14 23:48:42

48分钟前
  • 火娃
  • 较差

国家强势女权弱,国家弱势女权强,钉子户也如此,丧乳评论家的性与欲,拆迁与反拆迁。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比较一般,平淡如水,没啥特色

58分钟前
  • 青木瓜之味
  • 还行

一个受过教育 经历过疾病 爱情 抗争的女子对于强制拆迁这种事 她是不会轻易妥协的何况她爱这所房子里的故事她还能够活得更年轻 更有活力所以没人能够强迫她放弃这种自在的生活

60分钟前
  • 光咻咻xiu
  • 还行

笑是一件严肃的事。

1小时前
  • 燕爷
  • 还行

抗争与性欲支撑女性永葆青春。

1小时前
  • 哪吒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