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小月桂是个很坚强的女人,但我觉得小月桂这个人物太势利了。
一开始她就选择了有权有势的常爷,而不是真正爱她的阿其。
虽说是时代所迫,但她确实失去了纯真的本性,她和阿其之间有着最真挚的感情,可是她和常力雄之间的感情掺杂了太多因素,或者根本不存在感情。
而且她流浪的时候完全可以去找阿其,为什么她没有?
难道真的如她所说的那样,她把对阿其的感情都埋在了内心的最深处,深得自己都想不起来了?
其实是因为她觉得阿其不能给她想要的权势和地位,所以她一直沉浸在失去常爷那么好的靠山的巨大遗憾中。
后来她回到上海,又拒绝了阿其对她的帮助,嘴上说是不喜欢靠别人,可是私底下又去找黄佩玉帮忙,不是很矛盾很讽刺吗?
我想势利并不是小月桂的本性,而是她初到上海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差点还丢了性命。
所以要找一个好的靠山的观念不知不觉就根深蒂固了,似乎有钱有权成为了活着的唯一目标,而忽略了纯真感情的存在。
最后,当阿其成为了老大的时候,小月桂似乎又淡泊了名利,可是为什么同时又放弃了那份真爱呢?
这一点让我很困惑。
难道那种一见钟情的真挚感情真的让惨烈的时代给完全冲毁了吗?
他们可以在一起的机会太多了,但是她和他都有心无心地擦肩而过了,结果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是不自由的,被各种各样的民族感情和江湖恩怨紧紧捆绑着,以至于失去了最基本的个人爱的权力。
阿其和辛妈妈的一段对话给我印象深刻。
辛妈妈说:“你今天落到这个地步,也是你自己找的,常爷当年在的时候,为了小月桂你就让,现在见了这个姓黄的你又让,让来让去的都是你感情的懦弱造成的。
”阿其说:“我有什么办法!
常爷在的时候我是小跟班儿,现在黄佩玉在位我还是小跟班儿!
”我认为除了地位因素,还有难以割舍的道义感。
当常力雄要娶小月桂的时候,阿其是沉默的。
为什么?
因为道义,因为常力雄是他的恩人,所以不管是什么,他都不能和他争,哪怕是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还有就是懦弱。
按理说,如果真正爱一个人,就要不惜一切代和她在一起,不管对手多么强大,都要作出最大的努力。
可是阿其似乎很少真正努力过,甚至连说出来的勇气都没有,更别说私奔了。
因为他害怕,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害怕失去继续往上爬的机会,所以他选择了隐忍。
最后,当小月桂劝他归隐的时候,他又拒绝了。
他不是说他会一直等她吗?
为什么又要放弃那样的机会?
因为那个时候他对名利的欲望已经超过了那份存在久远但始终难以真正兑现的爱情。
表面上,让商会生存下去是为了常爷的遗愿,可是事实上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当他教她练字的时候,当他们一起玩闹的时候,怎么都不会想到,两个人的一辈子都会在想爱又不能爱中,在彼此互相无奈的拒绝中度过。
小月桂和阿其都是很固执的人物,都不给自己和对方回旋的余地。
看着阿其最后一次拒绝小月桂后离开,无奈和伤痛涌满了心脏。
就像剧中常出现的那句台词,“你变了”,的确,改变太可怕了,每一个人都被那个时代残忍地刻上了印记,将一生注定,难以更改。
哪怕是在最后的生死关头,他们还是把枪口对准对方的胸口。
既然知道无论谁死都会带给对方巨大的伤痛,为什么不把枪扔掉呢?
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为什么不停下来呢?
为什么一定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呢?
难道时代真的让爱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吗?
最近开始喜欢小哇,袁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女演员,所以每天看七八集很快就看完了。
这样的爱情太悲剧了,最后一段看了几遍都哭掉。
本想发个短评,没想到字数居然超了,,,大概最大白话的剧评要诞生了,不过既然敲了,还是发上来吧~~~因为在图书馆看过这部小说,当时听说这个电视剧是对这个同名小说的改编,觉得这小说很不好拍,于是想看几集拍出来的效果,不是跟着电视追的,所以一口气用几天的时间全看了,很有年代感,不少老戏骨,飙戏很过瘾,钟汉良在里边很嫩,和袁莉搭戏一开始感觉没啥感觉,不过两人演技都不错,结局跟虐,也是时代所迫,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制度,一个固执地守护它的人注定是人心向背,越走越远。
昔日的亲人,爱人,一个一个离开了他,最终成为那个没有前途时代的守卫者,这样的结局,无奈
Sentimental 我从未见人将这个单词演绎得如此神合,从那以后,每当想起余其扬,记忆里总浮现出他深夜独自抽烟的背影,以及他看着她时,那双露出思念的眸:像是即便她就在他眼前,却还是要每刻在心头想她个百千回才罢。
他本能成为一个枭雄、当他抽着长雪茄,俯瞰上海滩十里洋场忆起常爷与黄佩玉当年的呼风唤雨时,那些场面不由他不心动。
尽管浦江商会是他背上的责任,但那样煊赫的滔天权势,只要杀了一个人就有可能得到。
对这样的诱惑几无男人能够抵挡。
他一袭西装而至,不再是当年白衣马褂的明快少年,岁月洇染出的所有冷酷占据了那双曾经满含情思的眼睛,他已决定杀她。
可再多的恨与狠都抵不过她手指肌肤传来的瞬间温度,当她从他手中接过那把注定将夺走他们之中一人性命的短枪时,她的食指不经意轻划过他手背,他将目光掠过那张熟悉的面庞。
刹那间,过往的记忆涨潮般涌现。
他专注又温柔地哄她 /開槍啊/ 明明她才是哭得厉害的那人,却远远未及他心软。
还是他打开了话匣,一如当年在一品楼的小池塘哄逗她说话般 /阿其,余光是什麽呀/ /……比如說,你在看眼前的東西,但你的余光……其實是在看我/ 那时的她还是刚从乡下卖到上海来干苦工的小丫头,他怕她被人欺负常常买了东西去一品楼,顺带捉弄她。
有一次趁她洗衣服不备,拎了根绳子悄悄绑在她的衣角上,围着晾衣杆绕了好几圈后她才发现。
这还了得。
她赶紧随手捎上棍子赶着他打,苦着脸叫他解开,他嘻嘻哈哈地笑着,一脸得逞后的促狭。
那些明明是最好的日子,拥有世间最些微的幸福。
他是小跟班,她是小丫头,亦是世俗中最般配的身份。
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渐行渐远了呢?
明明她也曾想过住在他的小阁楼里一生一世,分明他也在静谧的傍晚坐在她身后,点根烟望着她逗弄怀中的小猫,宛如看着心爱的妻子哄喂他们的孩子。
她救过他,他也救过她。
秦老板那次他还是想救她。
可惜他拼尽了力气也抵不过常爷四两拨千斤的几句话。
那是一个无法超越的男人,在繁华如刃的旧上海有如定海神针一样的地位。
那也是他的义父,曾将他生死边缘拽回人间。
这份恩情沉甸甸,每当想起都无能为报。
那同样是一个宽大的怀抱,牢靠有力到可以保护任何女人,只要他想,只需她肯。
如何能不肯呢?
这是一个在生存中苦苦挣扎的可怜女子,即使她有用双手挣面包的意志,却还是会被人用钱随意拨弄命运,不是为奴,便是为妾。
而现在,这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却要娶她为妻。
她是问过他的。
那时候她低着头,神情中有忐忑,亦有期盼 /阿其,待會兒如果常爺跟我說娶我的事,我該說什麽呢。
我沒人可以商量,只能問你了……/ 许多年后的这个晚上,他仍旧这样回答: /常爺是上海灘的大英雄 是我的義父 我希望他快樂/ 可是,却多了半句不该说的“可是” /可你知道嗎 我愛你 可我 不能說/ 从那之后,上海似乎日日都是雨天,要说的话写满了信纸,他总是燃起一支烟,空守他们的回忆,然后看纸笺成灰,岁月成河。
收回视线,他知道车镜中的她即将成为恩人的妻子;新房外边,他守着她在义父的怀中变成女人;常爷去世,他在茫茫人海中执意寻她却擦肩分离。
所有人都曾警告他,“她是上海王的女人,离她远一点,余其扬” 就连她也对他说 /阿其,我們長大了/ 离得最近的时候,也只不过隔着雨帘远远遥望,台上女子蛾眉宛转,座下却并无一个看客,水葱似的纤指或翘或并,正婉吟低唱着一曲折子戏。
他举着一把黑油伞缓步而来,笑意不自主地浮现,目光里满是惊艳与欣叹。
偶尔双目相触,她朝他投来浅浅一笑,只这么轻轻地一瞥,伞下的人心便已醉了…… 听那唱词随夏风清至 /……九年前 我與那陳阿興…… 兩小無猜情意深……/ 那便是他们最近的时刻了。
纵使年少时,他也曾在心里栽下一颗苹果树,大树生长的山头是他们的家,那时他娶到心爱的女人,生下了一堆胖娃娃,他坐在山头,看着他们慢慢长大。
可他没能做成他想做的事。
常爷将浦江商会交到他手里,师爷临死前叮嘱他无论为英雄为枭雄,都必须将商会利益摆置首位。
这个伴他长大的地方渐渐成了他的执念,为了守住他在常爷墓前发下的毒誓,他做了很多错事背离了很多信念。
某一天,他笑着对她讲起一部影画戏,讲起里面那个杀手的故事。
杀手接到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完成了任务但受了很重的伤,快不行了,可是杀手不愿去医院,他只想回到小时候住过的牧场,过平静的生活。
杀手开着车在长长的公路上走了很久,他流了很多的血,奄奄一息。
可是,他要回家。
她随口问 /那他回到家了嗎/ 他希冀能从她的神色中看到一丝理解 /他死在了半路上/ /我想他應該拒絕這個任務/ 她淡淡道 他咧嘴轻笑,也不知是笑她还是笑自己 /我想你沒懂這個故事/ 她其实懂的,但她确实也不懂他的执着。
在她看来,若是常爷还在世,一定宁愿解散自己一手创立的商会也不会任其沦为政府的打手。
而常爷没法子办到的,她要为他办到。
筱月桂与三爷五爷站在常爷的墓前,一如当年余其扬在那里立誓除掉黄佩玉时。
蜷伏的手指同时张开,其中她与三爷的手心都用颜色蘸下了一个“殺”字。
或许她已经不记得了,余其扬曾救过她两次。
他曾在枪林弹雨中挡在她身前,也曾将她藏在自己的小阁楼里躲过她为妾的命运。
要落就落在最高的枝头。
余其扬从来都不是她的枝头,他只是一块笨石头,留在原地动也不动,妄图想用自己矮短身躯替她遮风挡雨,她总是一回首便能望见他等待的身影。
而且很快,他将救她最后一次。
这天晚上,余其扬带着必杀的决心而至,他掌握着大部分堂口,无论拼人数还是武器,都占据上风,胜利本应该几无悬念。
但他妈的拿出了一支手枪: 一把手枪,一颗子弹,他与她,轮流对赌。
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临时改变玩法,但总归这决定与她有关。
这晚,他们之间仅数步之隔,熊熊燃着的火光投射在脸上,照出身后几百持枪的黑衣人。
当他举枪对准她时,心头牵动起太多过往,她是他一生的爱而不得,从十几岁他还是穿马褂给人开车打架的小跟班时开始,到他成为上海滩的大佬也未停止。
直到今晚,当他细数那些回忆,时光没能带走他脑海中任何有关她的记忆,但他与她的故事却不得不在今夜结束。
也许从最开始她在人贩市场和他借笔时便已注定,余其扬最后一次松开扳机——在商会的命运和她的性命之间,他终还是选了后者。
不是没有怨恨的,她十几年如一日的拒绝,她本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却帮三爷五爷来对付他,甚至,到了今晚,她接过他递来的手枪之前眼神里也探不到一丝犹豫。
他最后一次将枪递到她的面前,其实前一刻他已悄悄换过子弹的排序。
如同又一场趁她不备即兴兴起的恶作剧,就像二十年前他在一品楼的后院里拎了根绳子绑住她的衣角般随意,那是他们的默契。
我几乎能想象得到他得逞后促狭的表情。
常荔荔,她的女儿,曾问余其扬这样一个问题 /你愛她,像我愛你這樣深、這樣久嗎/ 他望着眼前的女人,答案已在心里住了二十年之久 /比你深,比你久/ /那她呢,她也是這樣愛你嗎/ 余其扬换了子弹,递到他爱了半生的女人手里,而她在哭泣。
他静静地望着她,眸中几许释然,亦含着几分期待 你呢,你也是这样爱我吗?
枪声响起,他走完了这样的一生: Sentimental,且忧伤,且浪漫。
完 2017.11.04. By——一个08年第一次看剧 到17年才写出剧评的 懒癌晚期患者 ——————————————————————————————————————————————后记: 对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情节,我向来支持女主手刃男主伸张正义。
反而在那些戏里,从无有这样果敢爽利的女主。
可对于《上海王》的结尾,我只想问编剧一句:你让筱月桂打死阿其,心里不亏的慌吗?
小月桂与阿其之间,唯一能谈得上深仇大恨的,止有荔荔的不幸罹难。
可那恰恰又不是阿其下的手,一个脑子瘫痪的手下擅作主张伤到了荔荔,余其扬自己都快气死了,再怎么苛求,照《刑法》来算,他顶多背一个间接过失的责任。
你筱月桂为郑老板徐老板出头,为浦江商会的会众出头,甚至就算是为刘骥出头罢(剧里她不知道刘骥之死的主谋是余其扬),但对方是阿其啊。
是那个在枪林弹雨中抱着你躲过后背子弹的阿其,是那个你一哭便不管不顾将你藏进他的小阁楼的阿其,是贸然上门忍气吞声为你求人的阿其,是在你投向黄佩玉怀抱时私下帮你倒掉毒茶的人。
你可以不和他在一起,不怪你,半生风雨飘摇,谁都看得出你最缺安全感,那是阿其给不了你的。
但你同样不够理由杀他,浦江商会何时成了你的责任?
为了他们你去杀阿其?
真是天大的笑话!
我只觉得,最后三集的筱月桂与前面29集不是同一个人。
——他强任他强,你是余其扬我本人更喜欢悲剧,并不是说我偏爱天下鸳鸯破镜难圆,世间骨肉生离死别,近年来有太多为了虐而虐的言情IP,阅毕无半分悲凉,尽是欲迎还拒的矫情。
成功的悲剧,其艺术感染力来自于全剧没有一个令人痛恨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可怜之人,他们的自私凉薄背后都有深深的迫不得已。
正是对每个角色命运的悲悯与同情,造就了这部悲剧的忧郁味道。
《甄嬛传》做到了,《上海王》也做到了。
不管前期是何等缱绻浓情郎情妾意,开头是何等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梦里不知身是客,临了了,每个人依然两手空空。
悲剧,没有百转千回后走向团圆的喜悦,像极了从不圆满的人生。
阿其令我心疼,不安全感,伴随了阿其一辈子,我不希望他来做这个上海王。
他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父母之爱,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兄弟之义,没有享受过真正的夫妻之情,他的人生是缺失的。
时代在变,他的原则无所适从,他的情义总是被漠视被辜负,他永远是那个倔强的壁花少年。
在别人看来,阿其为情所困,为义所趋,不适合当王,至少在中国,除智勇外,任何负累与牵挂,都会被认为软弱。
项羽仁义,却被后世称为“妇人之仁”,这就是中国社会所不认可的领导者身上的贵族气质。
阿其一辈子风度翩翩,对下人友善,对对手慈悲,他相信真情,相信道义,他相信命运会待他公平,他从不让别人为难,他追求的是真心跟随以德服人。
可到头来,受伤的却永远是他自己。
阿其和弟兄们的关系维系也不是依靠强权。
这也就是为什么三爷五爷被黄佩玉逼得负气出走却敢于和阿其叫板甚至软禁阿其,为什么凯西那个法国流氓在黄佩玉面前衣冠楚楚却在阿其上任后衣冠禽兽,黄佩玉在苦日子的磨练后,目无尊长,不择手段。
同理,刘邦为了称帝可以用尽下三滥的手段,而项羽手握刘邦家人生杀大权却未报复索命。
项羽相较于刘邦,阿其相比于黄佩玉,较为顺遂的人生反而成为了一种诅咒,曾经的修养反倒束缚了他们手脚,尘世的苦难最终都背上了他们一人肩头。
何曾不怨,只是不忍。
阿其,真真是月桂树下劳碌的吴刚,守望了一辈子,却永远活在她的余光里。
我喜欢小月桂,她色艺双全,兼具骨气和胆识,聪明一世,尽管有玛丽苏之嫌,但还是喜欢她心疼她。
她活得那么清醒,那么成功,但也活得无可奈何。
坚韧如小月桂,历经几度生死,一次次错失和心爱的人相守的机会,命运待她优厚也刻薄。
玛丽苏女主们,自然是开了光的:甄嬛之于其他妃嫔开了许多外挂(槿汐等忠仆/温实初/十七爷/有名望的母家/貌似纯元)其他嫔妃可能具备其中的一样,甚至一样都不具备(如安陵容),而其中任何一样都能让她固宠,但甄嬛一辈子太平吗?
小月桂和三代上海王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让她为此大起大落,她和常爷/阿其的一见钟情虽说是辛妈妈/沁云苦守一生求不来的福气,但为此,她又怎能预料她亲眼见证了三代上海王倒在枪口之下,甚至是因她而死,其中也包括她最爱的人?
甄嬛和小月桂,都经历了和亲骨肉的生别离,挚爱死在自己怀里,差点曝尸街头等磨难,她们都是笑到最后的女强人,但,依然是输家,输掉了一生的安稳和幸福。
造化弄人时过境迁固然是一回事,但命运和缘分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说到底,不过是人事后对求之不得的一种归因,天命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在每个转折点的不起眼的作用,从涓涓细流汇集成帘帘飞瀑,最终成为滔滔江水。
我时常在想,如果小月桂在常爷死后和阿其在一起,在重回上海后和阿其在一起,在黄佩玉死后和阿其在一起,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但事实上,这些时刻,小月桂甚至都没有下意识地找过阿其,何谈长厢厮守。
落魄之际,她想到的都是不依附于人,她从未想过此时的阿其活得好不好,心里想没想着她。
小月桂比沁云独立,但她没有沁云勇敢,至少她不敢把自己的心交付给阿其。
所以,我个人认为,小月桂和黄佩玉的爱情,才算是棋逢对手。
否则,真是对阿其极大的不公平。
因为我希望阿其,永远做一个明媚的少年郎。
到山上,栽一片苹果树,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你和她抱着你们的胖娃娃(们),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任它山下风云变幻,谁称霸称王。
p.s.我超级喜欢钟先生和袁小姐的演绎!
瞬间沉溺,无法自拔。
希望钟先生能多接正剧,不要在一众霸道总裁的角色中无法自拔,多和老戏骨切磋演技~袁立轻松驾驭各个年龄段,大气沉稳,妩媚端庄;辛妈妈和沁云风情万种;上海王们各领风骚……总之一句话:这些角色简直找不到更适合的人来演了!
不能日日沉湎于此,我要去早朝了。
(袁立本人会唱申曲吗?
陶昕然本人会花样滑冰吗?
好佩服这些演员呀)p.p.s 我觉得阿其特别像那种从小就被称赞乖巧懂事的孩子,自己忍下来特别多的委屈,一直谦让,恪守礼仪,长大后还要被看着长大的长辈们指手画脚地规划人生,独立做出的决定永远被质疑,放不开脸面和手脚,从未真正的独立,也从未真心的顺从。
筱月桂选择了和阿其不同的方式来爱,所以她活了下来,他注定死在她手中。
筱月桂有生存的危机,有自己的打算,所以爱情,是该和她的青春一起被埋起来的。
而阿其不同,他每天都把他的爱情拿出来擦拭一遍,在快要透明的心面前不断的看到自己当初爱的心情,每天的回忆,二十年的复习,怎么能忘得掉,怎么会有放手的一天。
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知道他在压抑自己的感情,他怎么能不压抑,如果他不抑制他根本就没有命活到被筱月桂杀死的那天。
他为了恩情,为了孝义,为了尊重筱月桂的选择,他一次次退出,一次次放弃拥有,但也自始至终都没有逾矩一步,没有伤害这份感情半分。
几乎所有人都在指责他,指责他没有将上海王承接下去,觉得浦江商会是断送在了他的手上。
可是,商会的灭亡于他有什么错?
他若不仁不义就不会走到众叛亲离的地步,早在黄佩玉死过后,早在政府主权之时,他就可以带着筱月桂走。
是,他是没有黄佩玉狠,但如果他可以心狠,他就不是他了。
他的一生都是在以自己的幸福作为报恩赎罪的筹码,他报恩送了小月桂,他赎罪娶了沁云。
但是他也的确是错了,错就错在当他坐上会长这个位置时,做的第一件事就应该是解散浦江商会,浦江商会的灭亡是时代的必然,是过去的陪葬品。
他最错的就是把自己陷进了托付的信念里,他执拗的以为只要商会没有在他手中败落就没有辜负多年的栽培与养育。
但时局的控制岂是他抛弃所有就能扭转的。
他是聪明的,他看准了最后的时刻,他终于为自己做了一次选择,终于可以再她的怀里听她为自己哭泣,然后再也没有谁是他对不起,还不起的。
他把自己还给了筱月桂,完整的交付给了他们的爱情。
总体挺喜欢的,人物命运与时代紧紧相依,阿其真的是白月光,小时候只是前面看过几集,最后大结局看了一下,但阿其就印在心里了。
重新看过之后,还是很喜欢。
演黄佩玉的演员真的绝了,演的特别好,如果当时他心软了,没有杀常爷,最后他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呢?
会不会没有那么悲惨呢?
袁立演的也不错,可以说她胖了,身材不好了,演少女脸崩了,但你要说她演的没有少女感我是绝对不同意的!
她真的演出了少女的神态!
这一点太绝了。
电视剧播的时候钟汉良33岁,拍的时候应该也30+了吧,但是看起来真显小,演十八九的少年简直毫无违和感!
所以后期演上海王的时候觉得气场有点不够。
但阿其还是我心里的白月光,可能人设太好了吧。
这个剧的叙事方式很独特,来回穿插回忆或是之后发生的事,在我印象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叙事方式,个人觉得很有意思。
配乐方面,加强了悲剧感,即使是当下很温馨或是欢乐的画面,配乐也是很急促强烈的,仿佛接下来发生的根本不是什么好事。
在我有限的看剧历史里,叙事方式和配乐真的挺独特,不知道是以前的剧百花齐放还是现在的剧真的太差,连故事都讲不好,更别提来点独特的讲故事方式和配乐了。
全剧没有一个吻戏(嘴对嘴的那种),但从头到尾都能看到爱的存在,可能现在的人不吃这一套了吧,现在的剧也不这样拍了。
阳光烧到七月半--因为回忆,所以才会闷闷不乐。
(《上海王》剧评)对一场戏的印象特别深刻。
沁云和余其扬离婚时的对话。
他们反复的强调着彼此的幸福,说,彼此的幸福不在对方的身上。
所以,分开。
分开就能找到不在彼此身上的幸福吗?
幸福里面是不会有不甘心的。
而故事,都是由不甘心开始。
人一旦失去重要的东西,那就永远走在失去的道路上。
第一次的失去,便永远地怀念那一次,用记忆里加倍的美蒙住眼睛,加深现实的丑陋。
现实永远及不上过去记忆里失去的那个美好,眼前的事都不可能成为过去的弥补。
我们不甘心,我们失去的,你在我身上剥夺的,是你以后的虚伪的好。
所以,我必须恨你。
复仇的故事,永远都不会美好。
不相信会化开的仇恨。
复仇必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最多的还是同归于尽。
黄佩玉的恨,是立体的。
从童年的后半部分到长大成人的一整段时间里,想要复仇的心就是生活的过程和目的。
很佩服像黄佩玉这样的人,有恒心有毅力,目标明确,足够有勇有谋。
就像师爷说的,黄佩玉虽然不是英雄,但他是个枭雄。
也许,在男人眼里,黄佩玉这样的应该值得“卑鄙小人”四个字。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他却把可为不可为的都为了。
无论他的结局如何,他成功地复仇,他打败了英雄。
从生物的自然本质来说,活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强者。
这点上,他就是比常立雄强。
他确实有头脑,在争夺南京路的较量里,一个人跳了一场应该得到全场掌声的华尔兹。
让应视自己为仇人的人把自己当作恩人,这样的人谁能否定他的能力?
但为了树立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像他这样的人就必须死。
为什么?
因为要成为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就像寓言那样。
故事告诉我们:心术不正者,必无好下场。
所以,她爱上了催命的小月桂。
他对她的爱来得有些不可思议,深刻得不可思议。
这样一个像狐狸一般的男人,不可能嗅不出阴谋的味道。
死时,他对她说:我没有输给常立雄,而是输给了他最爱的女人。
可,他若不愿输,何尝不会有一线生机。
真要说败,那必定是败给了他自己,败给了过去许许多多的寂寞和对爱的期待幻想。
谁不是个普通人。
袁莉出色的演技可以说近乎完美地演绎了小月桂这个角色。
如果要做女人,那就要做像小月桂这样的女人。
这个角色总结起来异常简单,是个根正苗红把异常正直的三观彻底贯彻执行,并成功得到回报的人。
用这些词汇总结她似乎有些轻巧,在整个故事的基调中也同样显得突兀鄙陋。
但,没有错,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开始,她不怕,是因为作为一个乡下丫头,她不知道怕。
后来,她知道怕了,可是,那个可以让她依靠可以罩她的男人是常立雄。
常立雄是谁?
浦江商会的大哥大,上海之王!
那她又有何可怕?
生活的苦难,是打磨她性格的最精细工匠,而对生活最初的认知,对常立雄气度的记忆,统统渲染了她的独立与执着。
而她更胜于其他女人的地方在于她不完全依赖,但也懂得适当地接受;她不是刚,她是充满弹性的皮筋。
特别喜欢她的笑,小月桂的笑,特别是后期青年阶段,无论面对怎样的尴尬境地,无论是蟾宫大戏院的经理或者是黄佩玉,她的笑无懈可击。
她的世故让人惊讶,她竟然意外的不排斥阴谋与交易。
成长的印记在她的身上如此的明显,从前的小月桂只会说:我想用自己的手养活自己。
而变成筱月桂的小月桂,她会说:这次,我一定要成功。
喜欢小月桂,但也不会讨厌沁云。
在沁云小姐的身上,几乎还原了一个女人最自然的原貌。
她那么无辜,是整个故事中最无自保能力的人。
生长的环境决定了她变成怎样的人,可偏偏,又让她看到了小月桂。
小月桂的出现,让所有普通女人都变成了可怜女人。
沁云的年轻貌美让她虚荣,可她苦苦求的,余其扬的爱,黄佩玉的爱,却被一个乡下野丫头轻而易举地拿去。
女子的优越感、虚荣心不但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被狠狠踩了一脚。
所以,她难过,她悲伤,然后,便是迷茫。
很多东西,都无法通过比较得出答案,或者较出高下。
想要一个结果,最多告诉你,不同的人便去求不同的人生。
得不到她得到的,好好看看自己的手心,会看到她得不到的。
可是,看得到的,只有她手中闪闪发亮的东西。
沁云姑娘,是个好姑娘,不仅仅因救阿其的献身,更是因为她能够想清楚一些事情,作为一个完全的女人,这实在是太不容易。
她是完全靠自己进行的蜕变,而筱月桂,一生遇贵人良多。
余其扬,我们的阿其哥。
这是看整部剧的终极目标,欣赏美貌的钟先生。
不加赘述钟先生外貌的出挑,单讲余其扬。
余其扬最大的弱点便是他的懦弱,或者说太重感情。
他太敬重常立雄,视他如师如父。
在余其扬的心中,常立雄是神一样的人物,这样的信念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剧。
悲剧,从他无法开口向常立雄说出他对小月桂的爱开始。
也许,当初他说出了心中所想,之后的所有都会黯然无恙。
可这样的桥段不会出现在显示中,更不会出现在故事的桥段里。
我们的阿其哥,年轻、英俊、善良,他并不适合成为一个王者,而应是王者的忠犬,认定了主人,便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这不是腐女宣言,只是拿来作恰当比喻。
他对一个人忠诚,那便忠诚一辈子,爱上一个人,那便也是爱一辈子。
执着太深,变成魔障。
这句话拿过来用实在是太合适了。
他的目的明确,要让浦江商会活下去,在他的手中活下去。
没有人看到他在常爷墓前歃血为盟,所以,无人能理解他的决心。
那是一种蒙蔽一切,不折手段的决心。
这个决心才是活着的阿其。
要杀死阿其的命,浇灭这个决心,当然会得来抵死的反抗。
又一句话:相爱不是两个人必须在一起的理由。
直到小月桂声嘶力竭地呼喊时,才确定她是如此的爱着她的阿其哥。
而他们两人终究有缘无分,但,没有在一起的爱,才会被永远铭记。
不是吗?
爱,是最容易被岁月消费的东西,而活在记忆里的爱,却永远鲜活。
小月桂是幸福的,阿其也是幸福的。
他们的心中永远的保留了最美好的情感,浸泡在记忆的福尔马林里。
阿其的死,是对这段情感最完美的献祭,这是一场由相爱的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仪式。
没有荣幸用自己的双手迎接爱人来到这个世界,但却有运气送他离开,此时的爱人,有着与母亲同样伟大的意味。
至少,在我的眼中如此。
当年的钟先生年过而立,但依旧可以毫无压力地扮演少年的角色。
无愧于他小太阳的称号,他的笑容真的是能够温暖人心。
几年后的钟先生,气质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变成了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觉得有故事的那类人。
但他依旧温暖着很多人,如果可以,倒真的希望无论故事里的阿其哥还是现实里的钟先生,都能够停留在少年阿其的那个阶段。
这样的美好愿景,真是奢侈而天真。
很遗憾没有去读小说原著,所以无法判定它的本质意义是否和编辑改编后的故事表达的是同一的讯息,但在这流行快餐剧的时代,电视剧《上海王》讲诉的还是不错的故事。
虽然,某些情节的接洽不是那么顺畅,情节的进展也不完全的顺利成章使人信服,但故事还是塑造了几个性格饱满鲜明的人物,这样,我便已经很满足。
更何况,还有可爱的钟先生!
看过的电视剧里,我最心疼的两个女的,一个是雪山飞狐里的程灵素,一个是IRIS里的善华,我曾经也写过善华。
而男的,最心疼的就是阿其。
如果没有见过最好的他,也不会因为这样的结局感到伤痛。
越看到后面心里越难过,总想着,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纵使小月桂要嫁给常爷,纵使黄佩玉当众跟小月桂求婚,纵使沁云嫁给了阿其,我都不绝望,总想着,没事,日子还长着呢,常爷会死,黄佩玉会死,沁云会离开,他们还有机会,但是我忘了,命运不给他们机会,从开始,他们就已经在错过,有多少次,他们本可以在一起的,可他们没有,所以往后也没有,自始至终,阿其都只能默默守护。
有许多人讨厌小月桂,可是我不讨厌她,像辛妈妈说的,她是她见过最勇敢的女人。
所以才会让那么多的男人喜欢她吧,她独立,倔强,善良,不会被打倒。
经历大苦大难,终于从乡下的野丫头站到了上海滩引人瞩目的位置。
阿其,她说过很多次,埋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了。
她爱阿其不够深吗?
我想不是,只是她的命运太多舛,只是她的个性太要强,好吧,她在和阿其的爱里,是有些自私的,她坚持要做她认为对的事,就像李姐说,有时候也要为别人考虑。
但是她经历了命运的嘲弄,从小父母双亡,生活贫苦,本只想混口饭吃,可是命运不让她安然度日,大婚时看着准备托付终身的人死在自己眼前,被人卖窑子,雪夜在电话亭诞下孩子,孩子被抢,那个时候多艰难呀,可是阿其在那个时候却没有出现。
小月桂知道,要活下去,只能靠自己。
所以,命运再次让两人分离达六年之久,也让小月桂坚强独立起来。
而阿其,活在对小月桂的思念里,那个曾经跑出来救自己的姑娘,笑颜如花的姑娘,被自己捉弄的姑娘,泪雨涟涟的姑娘,终于离他远去。
再次的相逢,又是一个阳光明媚又混乱的下午。
无意的一瞥,熟悉的面庞再次在眼前浮现。
只是曾经那个莽撞的傻姑娘,长大了。
笑容温淡,每次的眼波流转,都是淡淡的哀伤和无奈。
“我还没有结婚”阿其莫名冒出一句。
在一起吧,可以吗?
可是小月桂不再是以前的小月桂,她有她的野心,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智慧在上海滩立足。
于是和黄埔玉,各怀心事,互相利用,站在了人人瞩目的位置,也让黄埔玉折服。
阿其再一次失魂落魄,无声隐忍,自己怕是再也不能靠近了吧!
阿其真的懦弱,若不是黄埔玉死时的一问,小月桂淡然而坚定的回答,阿其啊,你是不是都不敢承认自己在小月桂心中的位置。
黄埔玉死了,小月桂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阿其成为了商会的第三代王。
然而命运依然弄人,小月桂和阿其即使站在了很高的位置,他们也不能再一起。
沁云,那个青梅竹马的小妹妹,为了阿其所做得牺牲,让阿其心怀愧疚和她结了婚,一晃就是十年,这十年,他们都在想着什么。
沁云站在窗口,看见阿其回来时向自己疲惫地一笑,走到餐桌旁,把饭菜准备后,看着阿其吃饭,平静地讲了一个故事,然后和阿其离婚。
沁云啊,那个刁蛮任性的大小姐,也被岁月和磨难洗练得这样淡然平和了。
沁云离开了,可是时代风云变幻,商会命运已摇摇欲坠,可阿其还信守着坟前给常爷立下的誓言,要把商会发扬广发,他开始了自己的杀戮,然而答应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每一次杀戮,都在割伤自己和亲人们的心。
无辜的老商会成员被杀死,荔荔成了植物人,好兄弟何立被自己打死,午夜梦回,也是惊出一身汗,一只接一只的抽烟,眉头深锁,却无法停下脚步来。
夜晚开车在小月桂家前停下,关了车灯,静静坐着,看着窗前的身影,二人在黑夜里默然无语,他们都在彼此心里很深很深的地方。
他给自己的责任太重大,被时代压得喘不过气来,又不肯放手,这种执拗何尝不是对小月桂的爱,二十多年,不离不弃,默默守护,只要看到,就很开心。
常常想起那年二人头对头学写字,想起二人的打闹,想起阿其执意给小月桂照下的照片,想起阿其在雨中撑伞听着小月桂唱曲,眉间烟波里都是深深的爱啊。
阿其走了,最后的阿其,突然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少年,笑容可掬,单纯开朗,爱谁就对谁好。

在一群演技派里,叫得出的都是响当当的名字,袁立,巍子,陈锐,宋佳,还有一些说不上名字,但浑身都是戏却比主角还抢戏的配角们,师爷,三爷,五爷等等。
所以,在演技派重重的包围下,因为对比明显,钟汉良的演技,我保持客观的说,真心不怎么样,火候不够,情感,神情,表情,力度和味道都实在不到位。
当然,也许这方面有角色设置的局限问题,但他真心没有凭借演技说服我,我或许能隐隐感觉到他的努力,但就是差了好几口气。
上海滩,瞬息万变,帮派之争风云涌起,江湖变迁,在这个权利斗争的时代,大家都不得不穿上铠甲,武装戒备,强烈地成长着改变着自己,冰冰冷冷,将心底最深的感情埋葬起来,不再唤醒。
可是只有这位余其扬,将爱牢牢地放在心间,从未褪色,即便当年的小月桂再也不复存在。
喜欢钟汉良饰演的阿其哥,也许是因为阿其这个人物设定,他的出现是那么的不一样,在那个充斥着黑色交易,打打杀杀,在商言商的上海滩,有这么一位干净的,特别的,清爽的,可爱的,笑起来很温暖的一品楼的被收养的小管家,给整个黑乌乌的天空添加了一抹清新的色彩和眼前一亮的温暖。
早前的阿其哥,也许他有小哇的影子,在戏中,对小月桂sentimental专一执着的守候,他隐忍暗自神伤夜半独自买醉的多愁善感都很叫人心动。
他得不到最爱的小月桂,夹杂在常爷和黄爷之间,做不了主,爱不了人,他大声叫嚷:“我有什么办法,常爷在的时候我是一个小跟班,黄爷在我依旧是个小跟班”。
他不能爱,无法爱,没有爱,他好像变得不完整,却又被糅合灌以一种让人无法转移视野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部剧,不得不说的实话是,从钟汉良饰演的阿其成为第三代上海王之时,剧情的编排就已经有些难以理解,莫名不堪,设置安排不合理,剧情方面匪夷所思,再加上钟汉良本身始终没有或者营造不出上海滩一帮之主的霸气威武范儿,不如常爷英雄版的义字当先,运筹帷幄,霸气豪迈,胸中万马,也没有黄爷枭雄般的心狠手辣,心思缜密,滴水不漏。
他不够成熟时,师爷训说:“你可以成为常爷那样的英雄,也可以成为黄佩玉那样的枭雄,但是不管是哪一个,都绝不会像你这样感情用事,一旦数万会众的生死亚于你一人的肩膀上,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应不应该做。
”他不属于这个时代似的,若他能自由抉择,和小月桂一起私奔到乡下,过着幸福的二人世界,然后有一所很大很大的大房子,种了很多很多的树,生了好多好多的孩子,一起玩耍,做家务,远离尘嚣和纷争,该多好。
可是,很多事,由不得自己,他硬撑着浦江商会,表为信守承诺,实为证明曾经被压迫压抑的自己,只是,这样的极端捆绑方式只会让自己和浦江商会的未来方向越发偏离…到最后,余其扬,能死在最爱的小月桂的手里,也算是给他痛苦不堪的苦恋结尾配以一首美到忧伤的音乐休止吧…袁立真的很美,不光是外表的漂亮,而且整体还散发出很大气舒服的气质。
她的眼睛是很有灵气很活很亮的,她的一双眼睛不仅打动人,而且她的演技也真的很能说服人,很彻底很淋漓。
她从一位不谙世事可爱天真的乡下丫头成长为坚强高冷独立宽容的御姐,整体的转变演绎的极其自然和有说服力。
美中不足的就是,总觉得她讲台词时候的咬字有些怪怪的,但是演技的扎实和爆发的力量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袁立饰演的小月桂,置身于上海滩所处的时代,一步步走来成长为新一代女性,可以说是很有标榜和象征意义的,再加上袁立本身符合这样的特质,角色简直像是为本人量身定做一样。
她说过好多话,她看得透,看得开——“我不太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我知道,接受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只要你觉得自己是对的,纵然对方有千军万马,也要往前冲,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千万别手软,而且决定了就要马上去做”黄佩玉还称赞她“我可以忍受一个女人(指沁云)虚荣和物质,但是我不能容忍一个女人她没有智慧”“生活容不得我们片刻的自怜和犹豫”“像黄佩玉这样的男人是东风,可以借,但不可以靠”“认真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动动脑子”“钱和权这种东西稍纵即逝,可是你给了我通道,我就有了一切”“女人怎么了?
女人不是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吗?
”………新时代女性在崛起,越来越多的普通女性身上也有着小月桂的影子。
过尽千帆,经历万千,变得坚韧,独立,自强,内心强大,却始终怀有善良,宽容,平静的内心。
希望每一个这样的小月桂都有阿其哥的疼爱,专一和守护,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即使每个诚如沁云的女孩都曾经犯过执迷不悔,误入歧途的错误,那有何妨?
否则需要人生干嘛?
人生那么长,难道在于不犯错?
两小无猜却不爱自己的余其扬,无性不婚,给钱不给爱的黄佩玉,趁早离开也是放赎自己。
受过无数心殇,流过无数眼泪的她,反倒释然了,她说“我一点不恨小月桂,我反而感激她。
我过去总是太依附于男人,总是活得小心翼翼,为男人而活,为男人开心而开心,可是我现在想通了,女人应该为自己活,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
”…为救新一代上海王余其扬,沁云姑娘二话不说跑去外国巡捕房用自己的身体以此作为交换条件。
那一天,她出来后,被蹂躏的她,站在风中,披头散发,衣服凌乱,下身出血,柔弱的身体中爆发出十足的力量。
她,那一刻,是位圣洁的女王,无论灵魂抑或身体。
余其扬自觉亏欠她太多娶了她后,她在两人的婚姻生活中却始终感受不到真真正正切切实实的爱,有一天,她拿出离婚协议书交给阿其,说:“你爱谁,你知道,我知道,她也知道。
”她感谢余其扬,她不再恨,而是放手,放手,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她后来跟辛妈妈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爱着好几个人,证明我还年轻;如果我只爱一个人,证明我已经老了;如果我谁也不爱,证明我已经重生。
”其实,生活中,大多数的女孩都更像沁云姑娘般,单纯,真实,柔弱,迷失方向,受过伤,流过泪,但是在极度伤痛中却能随着孕育在身体里的强大潜力和未知的力量完成凤凰涅槃,展翅高飞,脱胎换骨等一系列的转变。
这样的女生,不仅有质感,更真实,更亲近,也更令人喜欢和敬佩。
而像小月桂这样的女生,生来坚强似的,十足的抵御情感的能力,不被感情牵扯,又未失去大方向,冷静和理智,运筹帷幄颇具智慧,多数平凡人倒也离她差个距离和修为。
不管迷途知返或是执迷不悔,结局如何也未曾知晓,但我只想说一句:身为女人,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自己身体里蕴藏的力量和勇气。
我们可以做得很好,我们不会被轻易打败,我们比想象中坚强。
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为爱而埋葬的灵魂啊,在上海滩这片土地,飘荡不息。
呵呵,当然,本文开始之时,还是要解释一下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
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情结在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余其扬是个孤儿,由辛妈妈一手长大。
他说过,他从小一直就把辛妈妈当作自己的亲身母亲。
在浦江商会和一品楼的人看来,常爷和辛妈妈就是一对,虽然他们没有正式结合。
虽然余其扬没有说常爷是自己的什么人。
其实我们也容易明白,常爷就相当于是余其扬的父亲,这是余其扬的身世和常爷在商会的地位以及他与辛妈妈的关系决定的。
在剧中,师爷和辛妈妈多次劝余其扬不要过于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并用常爷的期望来唤醒他振作精神,振兴商会,因为说白了,在黄佩玉出现之前,余其扬就是常爷默认的继承人。
常爷在结婚前,看到余其扬因为小月桂魂不守舍的样子,训斥了他,其实也是他的希望变失望所致。
作为一个孤儿,余其扬有着很深的恋母情结,随着年岁的增大,他已经不好再把这份感情明白地表现在辛妈妈面前。
这时候,小月桂恰好出现,替代了余其扬心中辛妈妈的位置。
我们看到,小月桂刚刚进一品楼的时候,辛妈妈很喜欢小月桂,因为她的勤快和踏实。
后来,小月桂成了辛妈妈的眼中钉,这不仅是因为常爷吃了小月桂做的一碗菜泡饭而引起她的嫉妒,而且还有可能的是,辛妈妈已经意识到小月桂代替了自己在余其扬心中的位置。
不知道编导选择袁立出演小月桂出于什么考虑,但是袁立的形象与余其扬相比确实过于成熟,至少是在开头的十多集是如此。
的确,不管袁立本人怎么努力,她都不像一个刚刚从乡下来到上海的毛丫头。
不过从我们前面分析的余其扬的恋母情结来看,青涩的余其扬喜欢上带有成熟气质的小月桂晓得反倒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事。
小月桂和余其扬的初次相遇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她的巡警的枪口下救下了余其扬。
换句话说,小月桂一开始就是作为余其扬的保护者的身份出现的。
这是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情节,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中,母亲就是我们最初的保护者。
在沁云、秦老板这些干扰因素都被排除或者解决掉后,余其扬和小月桂的感情路看上去要走上正轨的时,却偏偏杀出了常爷这个程咬金。
这时候,余其扬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一个是他敬如父亲的恩人,一个是能满足他恋母情结的女人,无论是从道义、感情还是从实力上讲,他都没有办法与常爷直接对抗。
但是至少在一个瞬间,潜藏在他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差不多要冒出头了,那就是在常爷举行婚礼时,混进现场的小刘像魔鬼一样道出了他心中的两个欲望:最心爱的女人,最大的权力。
在那一刻,他几乎动摇了,要放下枪了。
小刘抓住了这个时机,给了他一枪,直接延迟了救援常爷的时间。
或许我们可以解释,余其扬这个的犹豫和动摇,正是他的潜意识要留给凶手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想做而不能的事情,而他在中枪后拼命挣扎,走向婚礼举行的大厅去做亡羊补牢的工作,正是依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对依本能行事的“本我”所做行径的纠正。
常爷的死,消解了余其扬几乎要爆发的俄狄浦斯情结。
他内心最大的矛盾没有了,他感到的应是轻松和解脱。
所以小月桂在多年后与他重逢后,觉得他变了,对谁杀死了常爷再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这时余其扬的处境,有些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都是要为“父”报仇。
而哈姆雷特一再地拖延报仇行为,有人分析就是因为哈姆雷特的杀父仇人,他的叔父克劳迪斯的所为,正是哈姆雷特小时候想做,而现在潜意识仍然想做的,弑父娶母。
克劳迪斯之于哈姆雷特,不正是要娶小月桂,而又杀死常爷的黄佩玉之于余其扬吗?
夏天要结束了,假期要结束了,她也要和她分开了。为了逗她笑,一贯严肃的她把面具放在她的盘子里。
两位老师化学反应太好了☺️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挺浪费时间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他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缝间溜走,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 它都将永远属于你...”细腻的剧本让这句“台词”更加贴切,两个人的性张力在每一场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喜欢最后的机场告别吻,小心翼翼又热情奔放,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喜欢,开放式结局也算是俄罗斯社会的happy ending了,毕竟生活的可能性大过体制的死气,我可太喜欢Tanya这样明媚的女性了,Maria的知性是多少人恋姐的答案,诚意满满的小成本电影,非常喜欢!
那个夏天会是永远属于你的。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我想啊想……想年上女演员长得像谁,播到十分钟才想到Julie Andrews.
夏日戏剧节的吊桥效应。草莓酒、亚美尼亚婚礼、蛋糕上的巧克力面具、海边偷吻、“你记得我眼睛的颜色吗?”(不要放生五千块买来的生蚝啊😭
本片最喜欢的剧情:要吃蛋糕上悲伤的和快乐的两张面具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好看好看求女同性恋们都去看!!!年上太美了😍😍😍😍😍😍😍😍😍😍😍😍😍😍😍😍
能够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为假期和夏天的流逝而哭泣,我们永远拥有这个夏天的回忆。她把生蚝放生回大海里,而她摘下蛋糕顶上的两张巧克力面具。经历了一无所获的戏剧节,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剧作。「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3.0。
没想到俄罗斯人对待感情也如此细腻啊,好喜欢拿下面具的戏,以及话剧和生活台词的互文。突然感动,今年看了好几部以前没怎么看过国家的电影,同一个世界依然会被共通的情绪打动。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哇终于有词条了!ficbook上俄人写的同人文能有100篇了,怎么不算大热(x)俄人说其实有一丢丢吻戏被剪掉了。片子初剪一共有三小时,但制片说三小时没人看啦,剪成现在的成品。剧组特别穷,所以谢谢芬兰人支持⬆️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