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知道你一直在那里。
” (取自片尾) 早上刚写完和孤独有关的一段话,晚上鬼使神差翻开了广电片单上的它(虽然之前翻到过几次名字但当时一直没想点开),契机可能是因为比起治疗拖延,更想先治疗自己的焦虑,缘分也刚好充满了。
这部还是非常适合加入焦虑片单列表里的,没有过多华丽的音乐,恰如其分的场景割裂与静默让影片氛围和主题更加契合,超级无敌“热情”的商人可以说是整部片的导火索,最震惊的场景是当男主化身猫宝男时,我感觉自己的唇形能吞下六颗牛油果,于是八卦的我我忽然想起一位经常和猫同框出现的说唱歌手(WTM西瓜),那么问题来了,法国的礼节是必须左右左贴面吻三次吗?
但是有个场景又只有左右二次为什么?
( 要学的小知识又增加了)最后想说:荧幕前的你们跳着双人舞,荧幕后的我跟着跳起了单人舞,因为两个人变得越来越爱自己了,所以非常高兴看到导演设计的正面交锋场景,这对CP太好磕了,虽然这个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回自己。
BGM超好听,都给我冲。
01-《Mon Compe / Ti Bom 》(旋律和词都好)02 -《Two Roads》(词好)
电影中三十岁的雷米和米兰妮住在巴黎同一区,他们同时约见心理医生,目的是要认识“自我”,走出自我,为什么要看心里医生呢?因为他们都是患有大城市孤独症的受害者,大家都会认为在当今这个世界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上,交朋友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两人在不知的情况下,两人却相知相爱……有时候你是否也会有过这种感受,明明这座城市很大,却没有你的倾诉之地,特别是离家远的朋友,你是否会站在高高的阳台上看着远方时常会想家,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群而你却是他们中最不起眼的,但这些比起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尝试外面的社交圈,融入进去,不妨把自己的心门打开,让别人也到你的心灵世界走走,说不定真的有人会爱上你。
长期身处于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都逐渐失去那个怀抱理想、乐观的自己。
《某处,某人》看似为一对男女之间在都市里找到彼此的爱情故事,电影事实上透过他们两人日常生活与心理状态,来讲述现代社会人们都可能碰上的问题。
电影把故事聚焦在两位明明住在隔壁,却从未发生过交集的男女主身上,通过他们生活状况的描写来呈现心理压力,都是孤独与对自身逃避所造成的睡眠障碍中,让这两个从未见面的灵魂,因心理治疗而相见。
《某处,某人》给予所有迷失在现实社会中的灵魂鼓励,并带来深层省思的空间与机会。
我好像从银幕上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独自生活到最终走出并看见这个城市美好的另一面,或许我们都不必着急,因为在遇见那个对的人之前,我们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把故事聚焦在两位明明住在隔壁,却不认识且从未讲过话的男女主角雷米和梅兰妮身上,电影从开场之后就利用对他们生活现状的描写呈现内心存在的心理压力,无论是担心被自己取代的工作困境,或者被交付重要任务时缺乏信心而产生的焦虑,都在孤独与对自身逃避所造成的睡眠障碍中,让这两个迷失在都市丛林里的灵魂,因为展开心理治疗而有了相见的机会。
男主角看起来还不错,女主角长得不讨厌,巴黎的城市景观也足够浪漫而壮观——这些前提让我坐下来接受了两个小时的针对“大城市综合症”和“心理成长阴影”的免费心理治疗,并且效果明显。
一个觉得自己一直运气不好,活着充满负罪之感;一个害怕再次的离开和失去,总是习惯讨好别人。
餐厅里,男主对名叫“硬盘”的校友滔滔不绝讲的当年轶事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不安;舞厅外,对屋内人头攒动的舞蹈闪过一秒钟的好奇之后又匆忙逃跑;家庭聚会上,拒绝接受“吃薯条”所象征的表面和谐,却讲出“抑郁症”所代表的内心痛苦,严重地破坏了家人心情和圣诞氛围……这种面对不熟悉、不感兴趣、不想融入的人和事时的内心抗拒和局促不安,确实让我似曾相识——像是参加鸡同鸭讲的陌生人聚会、被迫加入同事间关于育儿和教学的讨论、履行义务一般地回家过年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在遭遇妹妹幼年病史的巨大悲怆之后,他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无法原谅自己活着,甚至无法原谅同事被裁而自己还“幸存”,一度造成内心恐慌。
在心理医生给出“或许是时候,停止这种负罪感了;你绝对有权利活着,你也有权利得到幸福”的建议后,男主勇敢地向一直刻意回避此事的父母喊出了“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沉默多么的让人难以承受”。
的确,勇敢面对心结是彻底翻篇的前提,就像了解自身问题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一样——虽然了解之后也不一定能解决。
所以,下面几句谨献给小心翼翼的自己:去触摸、去做事情,不要害怕去靠近事物、靠近人、靠近生活、靠近女(?
)孩子;说话不要刻意抽离,不要远远旁观,喜欢什么就去做;要对生命有信心,不用凡事都往坏的方面想;——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说,能让人活得久一点儿的秘诀。
男主女主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她的演讲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仅作摘记:“人离开和人去世一样,都留下一些事情要做。
有时候,脆弱也是一种力量。
这初听起来很矛盾,却可以是战胜癌症的关键。
免疫疗法的目的是激发和强化免疫系统,优势是如果免疫系统摧毁肿瘤,附带损伤就很小;相比之下,化疗会摧毁一切,危及免疫系统。
如今,我们把癌症视为一种失衡情况而不是一种攻击行为。
任何鲜活的关系都要和外界发生交换;因此,交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遇见一个人,意味着找到一个对你有意义的人;但是,对于人际关系来讲,社交网络是一种最糟糕的发明;社交软件能让你获得当下的快乐,但这却不是你内心所寻找的。
”最后,在欢快的舞曲中,男女主角相识了。
两人都笑了,男主笑得尤其好看——话说,平时不喜欢笑的人笑起来是真的很好看。
所以,结论就是——跳舞吧、拥抱生活吧,即使没有心理准备也能一秒爱上一只“它也太可爱了吧”的猫咪,并给它取名叫“鸡块”。
不要拦我,我要养只名叫“鸭腿”的狗。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阿德勒 ⚠️剧透警告⚠️男主雷米和女主梅兰妮住在同一层相邻的两栋楼里,虽然是隔着墙的邻居,但是从来没有遇见过。
男生最近一直失眠,工厂的自动化发展替代人工,使得大部分的人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职业。
女生则是嗜睡,常常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
像所有在大城市生活的单身年轻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孤独。
因为睡眠问题,他们在药店咨询时擦身而过;都被杂货店老板营销去他亲戚的舞蹈室;女孩的朋友向她介绍Tinder, 男生也被建议要在Facebook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男孩似乎对新工作遇到的热情开朗的黑人女孩吸引,女孩也陆续见了几个软件上心动的男生…… 所有的故事,自然缓慢,同时情绪铺垫饱满,还夹杂这法国人的一些小笑点,比如把一般的鸡蛋说是bio的鸡蛋卖出去。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让他们真正解决生活的孤独,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关系。
电影夹杂着平淡的故事和男女主分别和心理咨询师交谈的过程。
最后的高潮,似乎所有的心理咨询都会回到童年的问题。
女生本以为是因为一年前男友的离开使得自己不能开展新的关系;到最后聊起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去了美国再婚后一直没有联系,女主反而把父亲的离去都怪在母亲的头上,从而一直和母亲关系不好。
男生看似因为职业被自动化取代后找不到新的支点;到后来聊起原来妹妹很早去世,而他一直以为,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会带给周围人不幸。
而心理医生自己的人生呢?
在他的退休party上,他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人群,怅然的望着自己的工作室。
谁又来解决他晚年退休生活的孤独呢?
在熙熙嚷嚷的城市,个人会感到孤独,这种感觉我也有过深刻的体会。
躺在一个人的小房间,打开窗子,望着天上的云飘来飘去。
或者在异国他乡,突然看到黄昏的路灯亮起而感到悲伤。
但是这种孤独真的是通过刻意的社交或者参加活动可以解脱的吗?
至少电影告诉我们,只有找到那个阻碍你去建立新的关系的关键,解决它,才能真正开始建立关系。
心理咨询结束后,女生终于和母亲打了通电话;而男生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向父母询问妹妹去世的真正的原因。
他们都真正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而直到电影的结尾,男主和女主才在舞蹈室里遇见了对方,电影停止在两人被舞蹈教师指派为partner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这个平平淡淡的欧洲电影,没有多少跌宕的情节和故事,也非严肃的纪实,它就像曾经也有过类似问题的你我的日常生活。
祝在某个阳光的假日午后,或去往某个旅途的飞机,能通过它找到一丝感动。
朋友微博上发了照片,是一小串通体紫色的葡萄,饱满圆润,配文,这可能是最葡萄的葡萄了。
这样的表述乍看新奇,实则不难理解。
我们谈论花,月,树,鸟,明知是泛指,却挡不住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图像,原本空泛的概念,始终脱不出那个被赋予的内核——为社会文化所塑造推广,继而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最直接、最不容犹疑的联想答案。
爱情也是如此。
曾几何时,风花雪月的曼妙柔情,缘分牵绊的得失悲欢(比如鸳鸯蝴蝶派、琼瑶等擅长的爱恨纠葛、多角恋之类),构成了最实在、最关切的描绘。
历经语言学转向,“爱情”一词作为文字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仿佛有无尽新鲜的东西,可以趁机从概念的躯壳中逸出,也为重新思考“爱情”的本质,提供了多元的可能。
比如今天这部电影,爱情俨然从男女间汹涌的荷尔蒙反应中跳出来,落到了每个个体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中来。
这种思考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故事中的巴黎,可以换成当下世界上每个灯红酒绿的城市,工作的焦虑、租房生活的孤独等等,足以引发不少青年人的共鸣。
故事里,主人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断推进,也吸引观众进入角色,反思自己,从中得到有关生活的启发。
从叙事情节而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爱情片。
是爱情来临的前夜,而非爱情本身,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全部。
这种表达的巧妙之处,在于两个相爱的主体,不再被置于“爱情”的传统印象里,而是呈现着各自灵魂独立且高贵的一面。
独立对应着孤独,高贵对应着坚韧。
故事开篇,两个主人公各自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他们住在巴黎郊区的窄小阁楼间里,外面是轰鸣的火车,嗜睡或失眠,一个人生活,郁郁寡欢。
他们去同一家药房,药物介入失效后,又分别预约了心理医生,笨拙生涩地,尝试对着心理医生吐露烦恼。
观众几乎可以从这些小心翼翼地试探中,代入当下的自己,一样的焦虑,一样的莫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终日浑浑噩噩颓丧乏力。
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人来拯救自己逃出这种状态,唯独剩下一无所知的自己。
毫无疑问地,心理医生的开导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
他们引导着故事的主人公反思自己,内省焦虑的来源,正视自己的感受。
那些被掩饰或者忽略的情感,那些不被理解或是无法释怀的遗憾,都在逐渐被挖掘出来。
在重新面对这些深埋的痛苦时,新的力量涌出,阳光透入。
生活也回到正轨,仿佛又可以恢复到生机勃勃的样子。
和美好的相遇,不期而至,又如约而来。
尽管叙事新奇,但整个电影的节奏是很古典式的,开篇对“忧郁症”的诊断构成一个主要“设定”,全部情节在此基础上展开,算得上简洁明了,观感上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线交错穿插,但始终同一步调,和谐地让人舒服。
然后便是层层推进的情节,接受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情节发展,伴随着自己的怀疑和亲友的不解,各种方式的自我拯救,猫咪的出现,穿插着美洲裔(SABBAH巴西)超市老板的强势推销,再到火灾,很多自我剖析到此露出眉目,故事奔向高潮,一面是雷米回到家乡哀悼七岁时死去的妹妹,一面是女主终于放下心结跟母亲通了电话(当代精神分析的最终归宿仿佛都脱不了童年的阴影。
)最后便是铺陈已久的那个伏笔,两人在舞馆相遇。
通过“自我疗愈”这场主线的牵引,故事有条不紊地推进,最后抵达二人相遇的瞬间,完成了“最好的爱是以接受自己为前提”的升华,爱情的甜美不在于两人的电光火石,而是已经做好了悦纳自己的准备。
(我不喜欢悦纳这个词,但这部电影差不多是这意思)构图,音乐,选景,剪辑的节奏,都是很得心应手的样子,这种纯熟技艺的呈现,无疑能给观感带来极大的舒适。
在脱掉概念之后,爱情还可以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大概做一个形容。
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他对着镜子笑,镜中的人看起来是很开心的样子。
同样,他对着镜子哭,镜中的人自然看起来一副伤心的模样。
看起来开心或伤心的样子,就是“爱情”,哭和笑,每个人都曾有过,但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感受也都不一样。
爱情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关乎人的体验和感知。
为什么要有一镜之隔?
大概因为刚好隔了这个概念。
当人们把某样情绪体验称之为“爱情”的时候,就已经用文字的“魔力”把主观的感受客体化了(即便是自称也会如此,因为文字是被社会定义的,而非个体)。
那为什么要尝试脱掉概念呢。
因为我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渴望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体验,可如果真的想实现,非得明白爱情附身的主体不可。
因为一个镜花水月的爱情概念,可能是海报、广告上美女们毫无瑕疵的笑颜,可能是电影电视里帅哥们全身无死角的精致模样,但那个远不是爱情的真正参照物,因为笑和哭的样子,往往还得取决于那个人本来的样子。
从概念脱出,更像是一次拨乱反正,不用刻意营造“爱情”的模样,你什么样,爱情就什么样。
好像这才是这部影片给到的启发。
害,都是瞎说的,莫怪。
故事里头的男女,一个睡不着,一个睡不够。
俩人都在为“睡”的事儿操心,俩人距离也很近,但俩人一直没什么交集。
偶遇,分开。
只是素不相识的路人。
这位美女睡不够,找过心理医生,但好像没什么缓解。
于是闺蜜出主意,这个应该是“荷尔蒙失调”,“阴阳调和”很重要,于是下载了一个交友软件,开启速配模式。
于此同时,男主睡不着没事儿干,也在“交友”。
你以为他们会如此顺利的配对?
实在想太多。
女主“阅人无数”,但实在抱歉,和“擦肩而过”的男主,实在欠缺那么一点缘分。
此时的男主,因为“裁员”问题,异常的焦灼。
在这次裁员风波中,他其实没有被裁,但私下里,员工一起讨论时,有人被裁,有人被“流放”,很多的抱怨,都是对“有人被提拔”颇有微词。
不好意思,这位仁兄,正好是“被提拔”的那位。
为此,这位仁兄一直睡不着。
老外的脑回路不一样吧,这事儿是好事儿啊,怎么就焦灼成这样了呢。
甚至连提拔面试时,都感觉相当的敷衍,貌似非得把自己折腾成下岗才舒服一样。
哦,原来提拔后的岗位,也“不过如此”。
不过,小伙儿在这岗位上,倒是“遭遇”到了一个“拍档”。
鉴于女主的“治愈系”,男主觉得既然遇上了,大概也会是这个流程。
然而,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可是隔座山。
小伙儿追女失败,那个尴尬啊,更睡不着了。
老外有问题,喜欢看心理医生。
女主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于是去看心理医生。
在和心理医生的聊天过程中,倒是“揭开”了一段往事。
于是,老外拿手的桥段开始了,成人的任何问题,都能扯到童年上去。
女孩的问题是,当年她的爸爸抛弃了她们母女,这个一直是她心中的痛。
心理医生表示非常理解。
但就是非常纳闷,童年时的事儿,导致她现在这么爱睡了?
在继续聊天的过程中,心理医生倒是贡献了金句。
这实在是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个远离自己的人,她选择了原谅。
而那个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她选择了“不原谅”。
这是个什么心理逻辑呢?
大概和心理无关。
朝夕相处,大概面对了太多的琐碎,爱,被消磨在鸡毛蒜皮里头,于是,只剩下了“恨”。
而那个远离的人,自己还可以想象。
仔细想想,太多的心灰意冷。
不陪伴,长大后都有心理问题。
陪伴,滋生了怨念。
左右为难。
而另一边的男主,也在和心理医生袒露心声。
原来,他有个妹妹,童年夭折。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有这样的念头——为什么自己是幸存的那个?
这好像可以解释,在裁员风波中男主的状态。
这一次,他又成了幸存的那个。
于是,往事涌上心头,心结不解,睡不着。
这个问题,他必须和自己的父母一起面对。
过往的伤痛,不是掩盖下的化脓,而是要揭开它,成为伤疤。
此后的回忆,可能会痛,但不会成为桎梏。
故事到最后,原来两位心理医生,也是如此“巧合”。
心理医生之间的对话,更为“高深”一些。
即将退休的医生,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原来自己,听了那么多人的“负面情绪”,心理,也需要适当的疏导。
过了心里的那道坎,俩人都可以正视自己的人生。
女孩在职场大放光芒,哪怕是前晚还在“宿醉床单”。
男孩选择辞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俩人在多次“擦肩”之后,终于“相遇”。
不过,故事到此为止。
坐同一班地铁,逛同一家小卖铺,去同一个药房,约同一个心理医生,住同一个街区,房间甚至就在隔壁,薄薄的墙壁都挡不住歌声传来…一对普普通通的男女,无数次的擦肩而过,直到最后才相识,这就是塞德里克·克莱普什新片里的“缘分天注定”。
其实东西方都差不多,熟悉幾米绘本的人早就在《向左走.向右走》中读过,更何况杜琪峰又把它搬上过银幕,而克莱普什的法式版本,则让人联想到幾米的偶像桑贝,尤其是蒙马特大教堂下的一个个窗口,孤独的淡然,疏离又留有温馨,可算是把《一点巴黎》的意境影像化了。
虽然雷米和梅兰妮是最典型的法国白人,但他们如今却淹没在“多元化”的巴黎街区里,斯大林格勒站那片现在混居着黑人、北非阿拉伯裔及亚洲人,这种包容的环境更适合现在的法国年轻人,尤其是雷米这样向往宽松氛围的外省男孩。
克莱普什显然对这种“大都会气质”充满乐观的向往的,所以才有可能让他们俩在黑人的舞蹈课上见面,两颗羞涩的心需要真正的接触,方能打开心扉,貌似便捷的社交网络反而没有实效。
这是他的第13部长片,相比《巴黎》和《西班牙旅馆》中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一次的设定颇为精简,这大概和雷米工作的企业一样,因为现代化的升级而被迫“裁员”了。
但是,人物的情感诉求依然存在,尤其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变得更为细腻、敏感,也更脆弱,朋友和安眠药都无法起作用,只能靠专业的心理医生来排解。
画面也变得更为清新、更为温柔了,淡淡的配乐烘托下,镜头贴近人物内心,这要归功于第一次与克莱普什合作的女摄影指导,她完美地贯彻了导演的意图,用善意的色调来抚平现代巴黎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
而安娜·吉拉多和弗朗索瓦·西维尔这两位演员,本就有着那种“人畜无伤”的面孔,毫无攻击性的安全感,在法国影坛也是稀罕。
面有心生,也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有可能成为社交网络时代的“遗孤”,至于爱情,迟早会来的,法国人还需要操心这个嘛。
“遇见一个人,意味着找到一个对你有意义的人;但是,对于人际关系来讲,社交网络是一种最糟糕的发明;社交软件能让你获得当下的快乐,但这却不是你内心所寻找的。
”——《Deux moi》
TwoRoads(BandeoriginaledufilmDeuxmoi)音乐:KrakedUnit;Laetitia''Jaeguar''Bourgeois-TwoRoads(BandeoriginaledufilmDeuxmoi)
看城市轻喜剧的话,其实这样的片子就很合适。
既能够看到这个城市日常的样子,也能在男女主琐碎的生活中看到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和自己共享着同样的烦恼。
这是一个不太用力的电影,以至于在前面的一个半小时主人公都没有‘正面接触’。
可中间穿插着的人和场所却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把他们融合在一个空间。
大家各自在固定的生活圈中重复着不太有前途的日子。
童年的阴影,糟心的工作以及始终处不好的亲密关系。
每一件都在夜晚戳痛着内心的孤独。
独处也好,找一个不合群的聚会狂欢也好,我们不过是在反复验证大城市的那份孤独。
这大概就是一种‘城市综合症’吧。
不怎么懂得爱自己,的确没办法好好相处。
Life sucks, but nothing wecan do.
害怕失去所以总是习惯性的想要去讨好。
越讨好越害怕。
看着别人在亲密关系中游刃有余,来去自如,而自己却成为每一场用力过猛的笑话。
用感情来交换一段关系是否真的值得?
城市把大家都蜷缩在狭小的房间里,可即便如此,关上门,每个人都离得那么遥远。
选择速配对象的成本越来越低,只用动动手指就能掐灭一段潜在的未来。
即便保持着一定要找到那个人的心态,但每一次判断每一个人是否有意义的标准都仿佛成为一场赌博。
社交软件给人带来的快感已经让内心麻痹。
而那种上头的状态会让人分不清现实。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John还是Mike都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
男主大概是很多非成功人士的缩影吧。
内心压抑着一段往事,觉得自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幸。
抑郁,逃避,脆弱都是他身上的标签。
生活压抑着他背负沉重的负罪感。
所以在和心理医生的对话成了他自我疗愈,与外界和解的探索。
有些问题不一定能被解决,但是带着勇气继续生活才是抵抗世界的良药。
要对生命有信心,凡事往好的方面多想想。
这样的话虽然听着很俗,但也是无奈情境中最好的选择。
去触摸、去做事情,不要害怕去靠近事物、靠近人、靠近生活、靠近女孩子。
说话不要刻意抽离,不要远远旁观,喜欢什么就去做。
至于我们什么时候会相遇?
如果还没有遇上,那就说明故事还没结束。
比较喜欢这个轻快的收尾,就是那种你明明知道男女主在电影中一定会遇上彼此,却依然对这个时刻充满期待。
只是没想到相遇的那一刻就戛然而止了。
这仿佛是两个自我疗愈的人在找到‘爱自己’的通关密码后才收到了宇宙给他们的嘉奖,于是这份相遇也变得更有意义。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适合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
大城市的外来人会更有感触。
不仅探讨了人与人的疏离关系,还有人与社区,人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一个遮蔽风雨的屋檐,还是一个掏空灵魂的冷漠机器。
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仿佛殊途同归。
所以究竟是城市的孤独,还是城市人的孤独?
也许都有吧!
oh/最后想说的点有关于片名的翻译。
原版法语名‘Deux Moi', 直译过来是两个我的意思。
中文片名‘某处,某人’,这个翻译很贴合其中的一个场景。
但我更喜欢台版的翻译‘巴黎寂寞不打烊’。
这个翻译水平高下立见了。
-Fin-
法国版向左走向右走。心理咨询师说的话很老套却也很正确:了解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要解决问题肯定得先弄清楚问题是什么。弱点有时会是一种力量。告别不代表忘记。记住过往并接受它,才能好好活在当下。正向思考,你有活着的权利,也绝对有快乐的权利。每个人必须做自己。处理好自己事情前你不会遇到另一个人。如果不多爱自己一点就无法被爱。
一般 2.5 除了男主帅看不到什么优点
中规中矩,故事太像《在人海中遇见你》了
向左走向右走法国版? 寂寞的人最终相遇,或者永远不会相遇。
所以是先把自己照顾好就会有一些相遇?
在黄昏傍晚开着电影慢慢睡着,对即将到来的汇报紧张焦虑,心里有那么几件小事解不开纠葛,在茫茫人海中总想隐藏自己。出门、赶路、上班、聚会、购物、睡去、醒来,诺大城市赋予人的孤独感日复一日,不必夸大这种感受,接受它并享受它,不必想办法忘掉苦闷,把它纳入生活不要感到负担。你把自己过得快乐了,才能带给别人快乐。舞蹈课上穿越众人的对视温暖又有力量,我们都不会成为孤岛。
只有找到自己学会爱自己,才能准备好去邂逅去爱。男女主就住在隔壁,却迟迟没有相遇,生活在两个相似的平行时空,就如片名一般,deux moi,两个同样有过创伤的人,迷茫的人,终于在最后相遇,真正的故事在此刻开始。
值得反复观看
法国小清新影片,两个孤独而有些忧郁的巴黎年轻男女的故事。认真在讲故事,不玩花招,还可一看。
不错过就很好 perfect match
我们都孤独
想想如果自己是一个自信勇敢的人,应该还是会有很多奇遇吧
這叫一個捉急
好漫长的电影……🥱
最后6分钟,男女主才认识……老天爷
信息传递越趋于完善,人际关系越tmd疏离
先找到自己,才能找到对的人。
孤独之人,终会找到契合的另一半,多点耐心,再给命运多些时间。某处某人,此时彼地。电影的调调很棒,也暖暖的。
女的一直找人约炮,男的一直找人聊天,两人到最后才有交集。太寡淡了。
一堆无聊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