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 Winslet的身材和演技都是一流的。
看的过程中,我有一种预感,他们私奔不成。
果然。
为什么?
除了巧合,好像如果真的私奔了,也想像不出会怎么样。
像娜拉出走以后,失败。
像女人们讨论包法利夫人,不管说她是荡妇也好,是渴望struggle也好,失败。
不过是做了婚姻里的一次出轨。
孩子们无忧无虑,度过他们生命里最初也是最后的黄金时光。
包括那个有恋童廦的中年人,沉浸于奇怪的性好无法自拔,也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亲爱的妈妈照顾生活。
而父母们,有责任,为他们操心。
中年人的妈妈去世,他挥刀。。。
没有了母爱呵护,不能再恣意而为。
kate演的那个母亲,受到惊吓,回到家里,不能任性地,为了情爱而逃家,而把女儿置于动荡的新生活。
那个婚外恋的男主角,brad,自己还像个孩子,法学院毕业了考不过律师,在家带孩子,不好好复习再考,每日拎着书包出门其实只是看少年们玩滑板。
打橄榄球,挥发体力。
出走的一晚,兴致勃勃地加入玩滑板的行列。
摔伤了,乖乖回家。
我不喜欢以巧合的结尾结束故事,但我知道会的。
一个故事,平淡地发展下去,总要有一个高潮。
人都说这电影是今年得奖的大热门,我看女演员应该得奖,电影,就算了吧,还算讲得凑合,但不免让人沮丧。
看完了,想一想,这故事其实没有什么好讲的,他们还不是玩了一场男女的嘿嘿咻咻。。
回到那个读书小组讨论包法利夫人,古往今来婚外情的故事,说大话的说是女权主义,讲道德的骂是荡妇。
撇开背景阶级时代,都是情或欲为动力,身体运动或脑子转或身体和脑子都不闲着,旧的换新的,来来回回,不过如此。
请對待你的爱人,如同愛你的小孩。
这个片名《Little Children》翻为《身为人母》 还是颇到位的。
感觉片中更多的是从女人的角度如何来看待男人(這個孩子)的问题。
这几个男人的角色: Brad:拥有一个美貌和事业兼备的妻子,但是对于一直没有拿到律师执照在家带孩子的他来说,她妻子更像一位有距离感的母亲。
这位母亲对他寄予厚望,爱他但是忽视他的渴望和理想,甚至一个小小的愿望:一只手机。
作为男人,这种窘境可想而知。
Richard:虽然已经是二婚了,却不可救药的迷上了色情网站,那种不可自拔的状态,如同青春期的孩子。
此种情况因为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而却变得猥琐、不可理喻了。
Larry & Ronnie:两个同是犯过错误的成年人。
成年的犯错,是不容易被宽恕的,哪怕自己也是个有错误的人,也很难体谅别人行为。
就像Larry 对待 Ronnie的态度,歇斯底里。
而再回过头来看看,他们的爱人是如何对待他们的,Brad的妻子象一位望夫成龙的母亲,让人窒息。
Richard的妻子也就是Sarah,对这个丈夫前妻“遗留”下来的大房子没有丝毫感情并且深深厌恶丈夫的行为,当然更缺乏沟通的耐性了。
Ronnie的母亲,是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于全剧。
Ronnie在别人眼里是可恶至极、应该被阉割的变态狂,就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得而诛之。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有一位如此爱她、信任他,温柔对待他的母亲,令人感叹又怜惜。
的确,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也是最能唤起人性的最初美好。
男人,不管不變成大腹便便还是白发苍苍,其实都有小孩的一面,喜欢刺激叛逆,爱幻想,喜欢被称赞,容易犯错误;然而女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他們成熟稳重、坚忍高大的一面,而无法接受他们小孩般的想法和行為。
是的,小孩都会犯错,但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因为这样的对话,男人不想长大,不愿意长大,其实永遠都在成長中。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如母亲般无条件温柔的对待他的爱人。
席慕蓉是不是也說過, 如果爱上了一个人,请你一定,一定要温柔的对他。
凯特温丝莱特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几乎她的每一部作品我都会追,在看《身为人母》之前,我还看了《东城梦魇》。
她的表演每一次都特别的自然,与作品本身融合的特别好,很容易看下去。
身为人母是2006年的作品,并不是一部特别有名的电影,但是能看到这部作品是很有诚意的,导演是著名演员Todd Field, 是比较生活流的作品。
影片的开头是释放了一个2年前在他们community性骚扰的罪犯,小区组建了一个committee of parent care, 专门负责提醒和保护孩子们不受该罪犯的影响。
很多关于这个罪犯的海报被贴在小区的不同的地方,这个变态狂所住的房子的门上也被贴满了海报。
凯瑟温丝莱特饰演一个新手妈妈,他的女儿3岁,每天上午她都会和其他妈妈相约在小公园里陪伴孩子,她其实不喜欢其他那些妈妈,觉得她们假、太教条。
有一天有一个很帅气的奶爸带着他的孩子来到了公园,其他的妈妈都不太敢和他打招呼,但却在后面意淫他。
凯特的女儿跑去和奶爸的儿子一起荡秋千,其他妈妈鼓动凯特去要男方的电话号码。
凯瑟把这些事情都告诉了那个帅气的奶爸,并说,如果奶爸可以抱她一下,会更加impress其他妈妈。
于是,他们拥抱了,然后男生情不自禁的轻吻了凯特,其他妈妈还有孩子都看见了,都变的大惊失色,离开了小公园。
其实,凯特和她先生的婚姻一直有问题,他的先生是二婚,并且她的先生非常的迷恋网上的应召女郎,凯特还抓住他在家里看ponography以及masturbation,她没有去和她的先生去谈这些事情,反而转向了奶爸,希望从他身上寻找安慰。
奶爸的婚姻也是有问题的,她的太太独自养家,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他,他考了两年律师考试都失利了,所以他希望在其他事情上找存在感。
于是他和凯特最终还是在一起了,两个人都出现了婚外情。
当凯特看到他的老婆是一个比自己更漂亮和更优雅的女人,她彻底陷入了挫败。
另外一个特别感动的故事线,是来自那个变态狂。
其实他有一些sextual 方面的问题,当他被放出来,他特别想要改过自新。
他有一个特别爱他的妈妈,在她妈妈的面前,他可以完全卸下武装,变成一个特别乖的小孩,其实他都46岁了。
那个committe of parent care 的负责人,经常半夜在他家楼下用言语去诋毁他,这个负责人觉得这个方式他可以显得正义。
有一次,他又来诋毁这个变态狂,他的妈妈直接开门说:“我不会对在商场的孩子做那样的事。
” 原来,这个负责人是一名警察,几年前,他在商场里误杀了一个小孩。
这是他心里永远的痛,他觉得来诋毁变态狂能够显出他的正义,可是这件事之后,他开始反思,看到了自己身上不公义的地方。
影片的最后凯特和奶爸决定私奔,晚上约在初次见面的小公园。
同样是那天晚上,变态狂的母亲去世了,他特别的悲痛,跑到小公园痛哭。
凯特和孩子先到的公园,看到变态狂很害怕,但是听到哭声,凯特过去安慰。
奶爸在到小公园的过程中,被之前玩滑板的年轻人拦住,希望他也可以滑一下危险动作,结果奶爸滑完整个人摔在地上,全身骨折。
最后committee的负责人在小公园发现变态狂,发现他身上在流血,一看他castrate了自己,然后说:“再也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了。
” 负责人马上把他送去了医院。
这个变态狂是善良的,他真的想要改过自新,他觉得他控制不了自己犯罪,于是想要通过这样的方法控制自己。
他的心智其实像小孩一样,需要更多的同情和关注。
记得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当时小镇的大人和小孩都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但当大家看到变态狂也在泳池里游泳,所有的人都迅速出水,离开了泳池,只看到泳池中间的变态狂,于是警察来了把变态狂带走,当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就是想避一下暑。
” 其实,我在想,人是犯了错误,但是如果他能够悔改,我们是不是可以包容和接纳他,人们是不是应该给机会给这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进了监狱,难道他出来之后真的还会继续犯错吗?
就像这个变态狂一样,他一定是在童年的时候受到过很大的伤害,从而让他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他包容一些呢?
凯特与奶爸的感情随着他们最后没有约上,不了了之了。
变态狂castrate之后,也没了威胁,小镇也恢复了平静,这个结局是自然的。
或者人生的一些阶段我们需要经历那过去,然后当过去过去之后,一切可以像没有发生一样,生活继续向前。
但是变化是微妙的,微妙的存在在每一天的故事里。
这是2006年的电影,我有一个感触,这个电影的创作肯定没有特别大的票房压力,不像国内很多的电影,拍摄的目的就是为了票房。
电影前期的宣传会有非常多的卖点,但是观众去看却达不到期待的效果,这样长期如此,观众也会觉得具有欺骗性,不太愿意再为这些票房电影买单。
电影的其中的一个目的就是反应生活,我觉得最典型的是伍迪艾伦的片子,每一部在编剧上面都下很大的功夫,在拍摄上面,场景、音乐以及故事都融为一体一体,看着真的很享受。
我希望国内能够有越来越多这样的电影。
我喜欢那些呈现中年人生活和情感苦闷的影片,《身为人母》的故事很容易就吸引我,尽管这类情节司空见惯。
影片改编自美国同名畅销小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穿插的第三人称画外音,极富文学魅力,纯粹的画外音,抽离故事的超脱叙述。
影片的最后男主角和女主角相约私奔,但男主角去相约的路上,看到街边几个小孩在玩滑板,于是他就在旁边看,忘了私奔的事儿,然后那些小孩让他也试试,他试着跳跃台阶,结果摔晕了过去,被送进医院。
这个桥段太棒了。
这就是Little children 。
you couldn't change the past, but the future could be a different story.这是电影结尾说的。
看这个电影,有些压抑。
人生充满了偶然,有惊喜,但更多是无奈。
像那个怀有浪漫情怀的女人,像那个郁郁不得志的男人。
像那个因为犯错就被所有人防备的变态,像那个想要守护正义却一再犯错的警察。
下面,我想说一下偷情这件事情。
这真的不是什么好事。
就算两情相悦又怎样,因为人,HUMAN NATURE是很多面的。
不仅有对爱的渴望,还有很多,比如负罪感,愧疚感,责任等等。
而是抛弃既有的去大胆追寻,还是维持原状?一夜温存后要面对的问题开始层出不穷,考验人的心理。
这种浪漫是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的。
而往往浪漫的怀想也经不起现实的推敲。
生活是现实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包法利夫人那样,而那样的女人又会被人批评为道德沦丧者,而事实上,她只不过一厢情愿的要追求一种理想的爱情罢了。
就像sarah, 得到了prime king的touch,还想要他的心,他的人,欲望没有止境。
她嫉妒他美丽的妻子,所以就要私奔。
真的很疯狂,而他竟然答应了。
生活中总是充满偶然,她因为女孩跑失的惶恐而想要回家,而他则因为滑板受伤而想到妻子。
浪漫主义竟然如此经不起推敲,就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
很偶然,今天走在路上,我忽然想到廊桥遗梦,以前有朋友问我,如果你是斯特里普,你怎么选择,那是我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去想这个事,因为那种中年女人的心境很难体会,今天我就想,我肯定不会走的,因为有家,有孩子,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不能没有妈妈。
可能是过了两年,我心态忽然不同了。
更现实了吧。
另外,这个电影还让我想到了另一部,美国美人。
我觉得剧本写的很现实主义,就是有一种无奈和荒谬在里头,而编剧并非是对人生抱悲观态度,事实上,还有一种喜剧式的嘲讽在里头。
坐在公园里听着无聊主妇们的闲言闲语,无论是不善,还是不屑,Sarah一直都显得那么的无所适从。
主妇们用看似很有思想的态度谈论着毫无思想的话题。
即使知道聊天的名词解释就是用一堆废话拉近彼此距离,但作为一个英语文学的准博士,Sarah看起来也并没有做的很好。
也许是她根本没做好准备,做好成为一个大人的准备。
把女人看作家庭的附属品,不知是女人的悲哀还是男人的。
在工作日带孩子去公园的男人似乎要承担更多的目光。
天天做饭带孩子作家务,然后等着妻子下班回来,作为男人,长此以往当然会感到压抑,就像……做爱时不能在上面。
两年的律师资格考试挂掉,看似背水一战却躲在暗处看滑板少年,天天都说去图书馆,却一个夏天没有碰过书。
他在排斥现实中的一切,而把自己停留在虚幻中,是不是他也没做好准备,做好成为一个大人的准备。
家庭主妇们还在滔滔不绝,直到帅哥的再次出现。
女人结婚后还是花痴,但花痴的要有界限,意淫不算出轨,你可以在床上把自己的丈夫幻想成Brad Pitt,但如果你当街和Brad Pitt接吻,那问题就大了,你也许会成为所有人种的公敌。
有漂亮老婆的人还会出轨吗?
Brad就这么做了(我没说他姓Pitt呦)。
不是因为Kathy不好,而是因为他自己不好。
Brad想得到认同,而太过完美的妻子,让他自己都不能认同自己。
因此他需要建立另一个世界来完成对自己人格的重新确立。
重拾年少时的运动如是,找个让他没有压力的女人亦如是。
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老公闻着另一个女人的内裤自慰,会怎么办?
继续和好友去竞走?
好吧,看来这的确是你很喜欢的运动。
或许她对于这件事更多的是窃喜,因为她终于找到了让自己毫无愧疚出轨的借口。
游泳池成了他们正大光明幽会的场所,两个有家庭的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谈笑、挑情。
然而吓跑大家的却是一个只身来游泳的人。
关键不是你做过什么,而是别人知道你做过什么。
你相信柏拉图式的爱情吗?
什么希望正常的生活不被破坏,什么希望接触只限于此,不做爱?
怎么可能。
我需要的时候,你出现了,right here, right now. 看台上的欢呼,让两个人做出了冲动的决定。
结局告诉我们生活还是生活,Sarah回了家,Brad回了家,生活就是折腾一圈回到原点。
所有人都嚷着阉了这个变态,变态终于被阉了。
而我们回头看看,全片最温馨的感情,却是出自他的一声呐喊。
Kate Winslet似乎有意往演技派发展,从Titanic上下来似乎就没在作为美女出现过。
也的确如果要看美女我还是更愿意多看两眼Jennifer Connelly。
片中的小女孩Lucy长得很精致,本想拉入我90后美女的豆列,但查不到她的出生日期只好做罢,不过小小年纪就如此可爱,Sadie Goldstein以后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
有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却不能了解或者掌控行为背后的欲望或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便体现了我们的幼稚部分。
婚后的男女该如何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感情,而不至于背叛婚姻和自己。
畸形性欲的成年人该如何成长,好让自己逐渐健康起来。
婚姻生活是平淡的,但平淡不等于没有激情,欲望是周期性的,但周期不等于机械的重复。
谁说成年人就已是完整的,成熟的,他们只不过是年龄更大一点,自由更多一些,有资格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孩子,他们同样在成长,同样需要学习与吸收,需要体验与省悟。
人生这一路,风景是不断变换的,做人的心情当然也是如此。
48岁的恋童癖Ronnie就像一个拥有一种坏习惯,坏癖好的孩子.Larry是个因为疏忽犯过错误的警察,并且患上了创伤后应激综合症.Sarah和Brad在阵阵激情过后,最终并未成功私奔。
借用影片最后的台词,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未来总会有新的故事,它会在某时某地开始··· Ronnie的母亲May是个很感人的角色,因为她有无限的爱,有真正成熟的宁静的内心。
做个好孩子,这是她临终前留给自己儿子的话,这句话适合送给每一个人,每一个活着的迷茫或者清醒的人。
影片中对“包法利太太”的两种看法似乎各代表了传统的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他们之中一些“异类”的私底下的看法。
很明显的,家庭主妇读书会把她解读为没有妇女责任感的荡妇,而Sarah则小心翼翼地说“她有可能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在这个中产社区中,明显的“异类”可能只有获假释的恋童癖患者Ronnie,正因为有了他,这个表面稳定和谐的社区突然感觉到一种“责任”,即阻止异类接近儿童的责任,这种责任来自于中产阶级天生的道德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之所以是美国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不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富有,而是他们比一般人更有道德。
这种道德责任感使整个美国中产阶级都处于一种精神上的“洁癖”,说得难听点,他们是历次美国校园运动锋头所指的“卫道士”。
这对一个国家的稳定来说无可指责,但落实到个人——只因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就显得虚伪而矫情。
道德也是一把双刃剑(好俗套的名词),它既可以树立楷模并规人向善,也使那些被选为楷模的人群出现紧张、虚伪、神经质的情绪。
于是轮番的攻击涌向Ronnie和他的母亲,其中尤以退休警察Larry为甚。
Larry曾经误杀过一个男孩,所以他有时会很神经质,他把隐藏在人们心中的对于Ronnie的恐惧挑明了,也是他间接地造成了Ronnie母亲的死亡,他再度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失去亲人的悲愤的Ronnie把罪魁祸首归于自己的神经性恋童癖,他真的如别人诅咒般,阉了自己。
Larry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Ronnie的悲哀,影片让前者热心地送后者上了医院,这种圆满似乎有些廉价。
过犹不及的死板道德原则,最终让步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在另一条线索里,感情则要让位于法则,或者说不得不让位。
家庭妇女Sarah和家庭妇男Brad的干柴烈火,稍微有些电影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接下去该怎么发展:相识——暧昧——上床——不停地上床——打算私奔,到此为止的诸桥段已被好莱坞如山的婚外情电影拍得没有了咸淡,只是导演的保守主义立场以及和另外一条线索的呼应使这部典型的婚外恋电影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虽然男主角在私奔那晚突发奇想和街边小混混玩起了滑板的情节太毛糙,太简陋,谋求圆满封闭的痕迹太重,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结构上的匠心:(这词本就不是特别褒义,用来形容它正合适——不是很好,但至少有些想法。
)两条线索互动,以期使故事获得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叙事空间,特别是抓住两个几乎没有关联的故事的共同点——美国中产家庭的情感与责任问题——而展开叙述,确实没有东拉西扯的感觉,反而增加了主线故事(就是那个婚外恋故事)的深邃感与思考空间,这是导演和编剧最成功的地方。
但不知Rose为何能再次获得提名,依我看,全片演员最优者乃男主角的身材……结尾处两位主角都在将要私奔时受伤,明显暗示过于冲动的情感会导致家庭破裂及自身的伤害,则于导演的保守主义立场,崭露无疑。
这种中庸的立场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情绪,可惜导演未能跳出庐山来更刻薄的关照,而是浸淫其中,一团和气地表达了一种淡漠的悲哀,不知意境更醇,还是隔靴搔痒。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我觉得“身为人母”这译名不好,某种意义上曲解了这部电影。
给“一个推荐”,因为这是一部可以让人耐住性子看下去的文艺片,而且是关于心理分析的。
一个“家庭主男”,并不想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准备司法考试;一个事业型母亲,照顾着“两个孩子”,但在家庭出现危机时,却又向自己的母亲求助;一个高级白领,明明有妻子,却像一个小孩般沉迷于色情网站;一个文学博士背景的母亲,每天照顾着孩子,却向往自由;一个性变态,被母亲过度地照顾,像个长大大的孩子;一个错杀了孩子的警察,像个偏执狂一样地骚扰着性变态……看上去,故事的主体是偷情,但其实重点是在刻画每个人各自所遇到的问题跟状态。
很有味道的一部片子,结果很意外,哈哈。
9.12.7上写于一教
出轨就出轨,瞒着不说,还私奔是什么意思?
孩子都多少岁了,还以为自己真的还可以像little children那样随口就给出私奔的承诺不计后果吗?
年少时或许是浪漫,但当已经承担上家庭责任时再这么做就是幼稚了。
这种私奔未来就会有happy life的幻想也注定会破灭。
因为这多半不是爱,而是再平淡的生活中被一时的欲望刺激蒙蔽了理智。
当这份被误以为真爱的刺激也消去时,再用什么来拯救复归的平淡?
怎么面对因背叛而良心的不安?
不知道是当今社会制度的原因还是什么原因,婚后的某个阶段开始似乎无可避免地会遇到一切变得机械、boring的困局,日复一日,生活失去了新鲜感,这也是造成男女主外遇的原因——寻求刺激以洗去生活的日渐平庸。
Brad在最后私奔的关键时刻居然能忘掉私奔这件事,停下来跟帮年轻人玩滑板就已说明他寻求的只是平日家庭生活的解脱,一切新鲜的事物,打球也好外遇也好,都是外在工具形式,与Sarah的感情基本就算不上真爱,更多是对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
Sarah也类似,极力想要挣脱婚后生活的桎梏,想要解放自己,因此这段外遇其实是自身对平庸生活的反抗,也不见得是爱。
里面Sarah解释包法利夫人出轨的行为时维护说重点不是出轨,而是反映了包法利不屈于现实而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勇敢做抵抗。
这或许是对当代生活心灵普遍空虚的问题的反省,大多数人从事的就是一个社会大机器下的某个小螺丝钉的角色,工作上找不到明显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上也在效率至上的社会里变得疏离,结果造就了物质生活丰富然而精神世界却极度贫乏的状态。
那么包法利这种反抗的精神、想要逃离这个制度的精神其实并无错,可是一个问题是真的可以逃离吗?
这需要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并不容易;另一个问题是这个行为合理吗?
合乎道德吗?
难道可以以追寻自由为名将出轨合理化?
责任感又去哪了?
对另一半的背叛、伤害难道可以不管不顾?
我不反对婚后寻找真爱,不管在哪个阶段,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毫无疑问的拥有这个权利,但最起码应该做到坦诚,而不是欺瞒丈夫/妻子三番两次地偷吃,选择一声不响地离家出走私奔更是可笑。
坦诚会伤到对方,但起码是理智地为双方考虑,毕竟遮掩/勉强不会幸福,而不坦诚大部分说白了终究是出于自身私利的考虑,打着维护感情/不想对方伤心的借口,其实要么是自己的贪恋想两边都要、要么不愿承认自身错误。
最后二人都各自回到各自的家庭生活,或许一切又像开始那样的平淡无趣,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如罗素所说的,生活本身就是有很多沉闷的时刻,并不是都充满着excitement,不要沦为一时快感的奴隶,我们需要有忍受平淡的能力,在枯燥中去培养更多外向型的个人兴趣以平衡生活,而这些兴趣与爱好应当适合于生活的总框架,与健康的要求相一致,与我们钟爱的人的情感相一致,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相一致。
有娈童癖露阴癖的Ronald也让我有了反思,或许该重新审视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
不管是以前犯过难以原谅的罪行,还是有着犯罪的潜在倾向,他们本身一开始就是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帮助,社会大众一味的恐惧、仇视、疏离、厌恶的方式只会添加患者作恶的柴火,最后引火自焚的是我们一起。
他们的世界里需要再多点善意。
片子拍得还是不错的,只能说风格不太对我胃口。关于故事本身,其实还是一片无奈,大家最后都变了,又都没有变。
奥斯卡提名
还挺有深度的嘛
有片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父母除了是父母 他们还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人物性格决定故事
一点点戏剧化结尾
一声叹息
非常独立的感觉,导演在处理一些场景和衔接上都比较直接,并没有用平滑的方式来过度,一件事没讲好就直接讲了另一件事,感觉和以前看过的电影很不像。故事也在琐事上表现较多,感觉不是很专注的在叙述,但反而能比较生活化。connelly有点大材小用,kate的乳房和我想我不一样...生活一定要那样沉闷的过着吗?这样以后就会好吗?也许小孩子真的是比较无辜的吧...表现出来的那些怪癖总是很可怜,人人都有,那个表现出来的却成了众矢之的,可悲的世界...
winslet永遠一副100m田徑賽的態度,在馬拉松賽程裡無法融合。
凯特温丝莱特的演技在平凡中升华
好投机的电影,恋童癖和出轨两条线,就出轨那条线给不忠提鞋都不配,还不如深度挖掘恋童癖那条线,感觉看点比另外一条线多多了,现在这样观感好恶心,讲好一个故事就够了
真是好电影,都醒醒,该长大了,没有什么枷锁需要抗争,都是自己给自己画的梦。
非常流畅
看到凯特温斯莱特的奶我震惊了
喜欢这个片名,we are just little children always desiring and wanting
我会洗碗的
忘記劇情了,要重刷
挣扎,挣扎,挣扎,最后沉没。
现实题材还是受欢迎的
女主角真的老了 和铁达尼号里的惊艳没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