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心理惊悚影片,重头戏自然是着力刻画影片角色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意识银幕化”的方式以可以捕捉到形态的“视听模式”艺术地再现人物的各种心理情绪,来扩充影片的内容、强化其深度和塑造角色的性格,而且,不一定要依靠血花四溅的暴力血腥场面去吸引观众,制造卖点和噱头;如何能将人物的心理意识细腻地剖析乃至运用巧妙高超的叙事手法投影到银幕上,使得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到那种无形无影的恐怖气氛与时时跟着剧中人物的主观镜头去体会岌岌可危的处境才能够在心理上而不是一味只求感官上的刺激而造成的惊悚紧迫感。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这部影片《白夜追凶》算不得他最得意的作品,属于保守中带些小突破的那种类型:内心戏分的比重明显多于武戏的过度渲染,意在让观众从心理上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通的心灵默契,体会故事人物在进退维谷的境况下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与激烈的内心冲突。
记得以前,诺兰的一部心理惊悚影片《记忆碎片》险些让一众影迷患上精神分裂症,因为要解构和明晰这部内容如其名的影片着实会烧掉观众不少脑细胞。
《蝙蝠侠》系列(侠影之谜、黑暗骑士)及《致命魔术》的问世,又印证了他在诠释黑暗、阴郁、吊诡等影片风格的成功转变。
诡秘且时空交错的剧情氛围、精细又残忍的打破观影惯例的叙事架构、深入到观众骨髓的战栗心理代入感、剧中凌厉独特的角色形象定位是这位英国新锐导演鲜明的影片标签。
他总能让台下的人们在观赏他的影片时就象打了一针强心剂似的亢奋起来,影迷们必须动员起身上每个细胞参与进诺兰的影像,去“聆听”他创意不断又新鲜刺激的电影语言。
时隔两年,在《记忆碎片》之后,诺兰拍摄了《白夜追凶》。
影片直译为:失眠症。
有趣的是,在未看这部影片及相关介绍时,我脑海中竟然浮现出《机械师》的画面来。
以为这又是讲述一个失眠症患者精神分裂的幻想之旅。
不过,非也。
这关乎两个谋杀犯的一场致命对决和较量。
失眠症则是加重险境的一个微小的外界因素而已,一切都变得浑浑噩噩、云里雾里,人的思想因为阵阵倦意变得迟缓呆滞。
诺兰用形象会意的意识流镜头传递着让人催眠又有些烦躁不安的讯号。
一个警界的铁腕探员多默(阿尔•帕西诺),与一个落魄的小说家二人各怀鬼胎,相互牵制对方,为着两个共同又血肉相连的秘密:他们都杀了人,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演着戏,玩着猫捉老鼠的死亡游戏。
故事伊始的走向是朝着多默与他的搭档哈普到阿拉斯加的一个偏远小镇去办一件少女谋杀案去梳理情节的,实际上,慢慢的剧情就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办案过程已被掩盖罪行的种种行径取代。
罪恶的渊薮需要丧失正义与泯灭人性为养料,盛开出腐烂的丑虐之花。
至此,谋杀案的元凶及作案手段及案犯的心理剖析已不重要,影片主题彰显的丧失原则与迷失的正义感及在职业操守与私心己欲下的人性混乱影影绰绰地浮出水面。
为了凸显多默,这个老辣精明的洛杉矶探员光芒下有阴影的形象,导演诺兰不时将一些画面分给了他身边的角色,镜头捕捉住那些探员们因为多默在侦查过程中敏锐沉静又过于霸道的办案手法而变得瞠目结舌、迷惑不解至心生叹服的脸部表情。
特别是希拉里•斯万克饰演的女警员埃丽对于多默崇拜与笃信的眼神。
一但散发出震慑力的警徽蒙了尘,它可能会弥漫出一种恶臭的气味。
有些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精明过头的人在无法预料严重事态后果的情况下,为了私心与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可能铤而走险、冒死一搏。
多默就是犯了这样简单的错误。
影片开初的俯瞰大全景镜头勾画出阿拉斯加雪谷的纯白之美,一切看起来虚幻不真实,亦如在暗示这是个易于受到蒙蔽的培养罪恶之源的滋生地。
浩瀚无垠的白雪峡谷景致也是一种隐喻:暗示多默的职业生涯看似正大光明,实则有肉眼无法察觉的污点夹杂于内里,只是被隐匿得很巧妙而已。
闪回镜头频繁地出现在多默的脑海及银幕的画面上,也反射到观众的眼中,诺兰的镜头语言在起作用,静默地述说着主人公多默在私心与原则之间徘徊挣扎的矛盾心情:痛苦到痉挛的脸与因为失眠多日涣散的眼神,渐渐模糊的画面,这一切都在压抑中静待着爆发。
我想,观众和我一样,都在期待着多默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或是在末尾已猜到谁会出局,只是想要得到一个情感上的宣泄与最终回归正义底线的肯定。
影片的男二号,小说家沃特(罗宾•威廉斯),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罪犯,他公然地挑逗警界的铁腕探员,手里有能够掐住多默七寸的王牌,并与他进行魔鬼的交易。
因为在他眼中,多默与他是同一类人,只过杀人手段不一样而已。
影片最出彩的情节莫过于这二位的交手戏,这也是双方撕下伪装面具之后相互投射到彼此身上的心理戏的对战点:恶与善仅一线之隔,如同硬币的正面两面。
编导对于这几场斗智斗勇的戏份驾驭得火候到位,因为重头戏就在此,一定要让观众既同情又厌恶他们的情绪被挑动出来,务求将影片的高潮在此被撩拨到至高点。
观众等待二人释放内心秘密的时候到了。
似乎杀人者好似都有他们充分的理由,从情理上说值得同情,从道义上讲法不容情。
结局多默跳入湖边小屋的水中与影片初时办案的相似过程有首尾映衬般的妙笔生花之感,也有冥冥之中的宿命悲沧,更可看成是一种赎罪的愿望体现。
影片分量级的卡司阵容又成为这个剧本故事的最大筹码。
浪漫情人+正义的警界形象阿尔•帕西诺饰演警探多默,老少皆宜的谐星罗宾•威廉斯则挑起了狡猾奸险的小说家这个猥琐的形象戏份,他们都是影片角色的不二人选。
影片直译为“失眠症”,六天没能睡个好觉的郁闷样子就如同帕西诺那样在镜头里所表现的:失神萎靡的眼窝深陷于眼睑,极目之处的景象天旋地转,那份极力保持清醒的意识力和难以承受的罪恶感,时而暴虐相向时而沉郁思忖的复杂表情和肢体语言。
威廉斯做为在影片三分之二处出现的关键人物,则成为掀起剧情另一波高潮的看点,他还是那么笑容可掬,话态柔和,但已是棉里藏针、步步紧逼。
影片的另一位女配角埃丽,《百万美元宝贝》中的硬朗美利坚女人希拉里•斯万克,应该是没有太多的表演发挥余地,这也是受到剧本设置的形象与故事情节的限制,她只能演个青涩率性的女警员,自始至终维护着正义与职业操守的形象,从侧面烘托多默在最后时刻回归良心与原则那一刹那的释怀。
2010年暑期即将上映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奠基》,是游走在梦境与现实的动作科幻影片,《失眠症》也有相似的主题元素,与睡眠有关,但前者是更深层意义上的延伸,期待一睹为快!
0-13分 主要人物上场,介绍极昼的背景,介绍凶案背景,杀手可能是女主的情人。
13-16 B线索,警局内部的政治斗争。
男主和朋友有一些污点。
朋友要自首,男主不愿意。
男主下决心要把案子结了。
(更极致的“侦探类型”电影,直接一开始主角就有污点,并且在触碰自己的底线)16-34 找到被害人的书包,在用书包钓鱼的过程中,朋友被男主失手杀死。
男主自责。
34-39 男主喝酒,失眠,想起一些非常模糊的之前破案的碎片记忆。
警局警长认为是凶手杀死了搭档,男主只能顺着他的话往下说,虽然他知道不是真的。
39-41 一方面女主在找男主搭档被杀的证据。
另一方面男主在找凶手更多的线索。
41-46 男主调换了搭档身上的子弹残骸。
46-50 男主接到凶手电话, 凶手称他看到男主射杀搭档。
他要和男主合作,他需要男主的帮助。
女主发现搭档死亡的现场疑点。
50-57 男主找到死者的最好的朋友,她透露了疑凶的名字。
通过死者的背包,他找到疑凶的地址。
59-66 男主找到疑凶住处。
两人追逐,凶手逃脱。
(浮木上的追逐和掉下水的窒息感还不错)疑凶约和男主见面。
66-74 女主告诉男主她查到了线索,是疑凶的名字。
男主和疑凶见面,他是一个当地的悬疑小说作家。
疑凶挑明他和男主的状态一样,男主误杀搭档,疑凶只是给死者洗了尸体而已。
疑凶希望两人联合。
男主同意了,疑凶离开时告诉男主自己录音了,以此威胁男主要合作。
女主找到了搭档之前带来的报纸,她发现了男主和搭档之间可能的冲突。
75-79 男主和疑凶通话,疑凶承认了自己杀人。
80-85 疑凶被警局叫来审问,男主也参与审问。
(戏非常精彩,因为面子和里子都有戏,两个人心怀鬼胎)因为疑凶暗示枪在被害的男友家,男主愤怒不已,爆发。
85-90 警察开始搜查被害者的男友家,男主提前到了男友家,但没有找到枪。
警察找到了枪,抓住了男友。
男友成了最大的疑凶。
90-94 男主去和疑凶对质。
并决定坦白一切。
但被疑凶说服。
女主在搭档的案发现场找到了另一颗子弹,是男主的。
94-97 女主验证了男主可能是搭档的杀人凶手。
97- 102 男主在失眠状态下,向酒店前台诉说他之前和搭档制造伪证的一起案件。
前台告诉她,要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103- 结尾男主冲进疑凶家,找到了新线索。
女主前往疑凶的湖边小屋取男友疑凶的物证。
女主被疑凶打晕。
男主前来拯救女主。
女主质疑男主,最后相信了他。
男主和疑凶大决战,双双被枪击死亡。
闪回和对话中的陈述。
很有意思,大反派代表的就是男主内心的邪恶,他是男主的反面,他引诱他,与他合作,最后企图杀死他。
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喻做法。
一人两面。
《失眠症》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眠患者。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威尔•多莫(艾尔•帕西诺饰)是洛杉矶警察局一个老练的、敬业的探员。
他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在来这里之前,多莫为了让一个没有证据可指控的罪犯落入法网,不得不用伪造证据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却不幸被上司发现。
和他一起办案的哈普,和上司妥协,这意味着罪犯将逍遥法外,但若不如此,两名警察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
带着着内部调查组未完成的调查,他们到达了小镇,这里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
多莫和哈普通过某种手段吸引犯罪嫌疑人到达了案发的小屋。
他们跟踪罪犯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而罪犯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
正当他逃离多莫的视线时,一声枪响,哈普到在了血泊中。
是多莫误杀了哈普,带着内疚的心情,加上极昼的影响,他连续几天陷入了失眠的境地。
幻听,幻觉,焦躁,恐惧,他在清醒与模糊之间摇摆,但是对于误杀哈普的真相,却被他隐瞒了下来。
在迷雾中,罪犯看到了多莫的所为,他在夜半的时候打电话给多莫,通过此事要挟多莫。
多莫在死者留下的证物中找到了罪犯的线索,即隐居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匆忙的赶到了芬茨的家中,在追捕中被芬茨逃脱,当他再次回到芬茨家的时候,录音电话响起,芬茨在电话里冷静的跟他分析着事态的发展,要求和多莫达成协议,即两个人互不揭发。
多莫逐渐落入芬茨的控制中,失眠的症状越发严重,他一面为自己的行为深深自责,一边为了怕事情败露而一次又一次的帮助芬茨。
此时,新搭档,当地的一个女警察慢慢从多莫的行迹中发现了端倪,然而在她找到证据时,死者的男友经过多莫和芬茨的设计,成了替罪羊,案子结束,多莫可以返回洛杉矶了。
在离开的时刻,女警察去芬茨那里取得死者的信件,多莫突然惊觉不妥,飞速赶往芬茨的小屋。
他赶到的时候,女警察已经被芬茨打晕,两个人在争执时,女警察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局面变的混乱,多莫在女警察的质问下非常羞愧,这时候芬茨拿起猎枪,攻击两人。
多莫将自己的枪给了女警察,在和芬茨的对抗中,双双身亡。
影片的结尾,女警察痛苦的望着多莫,那个她非常崇拜的好警察,准备将指控多莫的证物扔掉,却被奄奄一息的多莫拒绝了,他告诉女警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后在平静和满足中,终于闭上眼睛,摆脱了失眠的困扰,长眠在这个小镇。
影片的气氛非常压抑,音乐也低沉悲凉,多莫内心的挣扎通过电影语言的叙述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他最终通过死亡获得了解脱,因为他最终的话是:“让我好好睡会吧!
”可是,死亡就是最好的结局吗?
多莫解脱了,却把困惑留给了我。
我们不断被灌输着好与坏的标准,是与非的原则,然而,真的那么容易判断吗?
谁能做一个纯粹的好人呢?
实际上,我多么希望看到多莫说出真相,在心灵的解脱中坦然承受一切,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所有好人的期望。
可是,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强的话,又怎么会患上失眠症?
原因或许很简单,他算得上英雄,但他同样是人。
是啊,人是多么的复杂啊!
很多时刻,一个念头就会造就不可挽回的结局,多莫一直在问自己他是真的误杀哈普吗?
有没有哈普死了一切就解决了念头?
而在芬茨的叙述中,他也并不是有意要杀害女孩的,只是当他意识到女孩已经死了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或许,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理性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死者最亲密的好友背着她和她男朋友约会,该女孩在葬礼上没有掉眼泪,但在多莫带她来到发现死者尸体时却泪流满面;多莫明明内心痛苦,却还是冷静的调换了证据,洗清了自己。
一个念头,最初的念头,很可能带着人浑噩的走下去,一错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醒悟。
在多莫闭眼的时刻,我的心down了下去。
我不知道,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否是他认为,只有死亡才能洗清错误,或者说罪恶。
多莫是洛杉矶警察局探员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错综复杂的17岁少女被谋杀案。
在那阳光闪耀的极昼世界里,多默和哈普渐渐锁定了主要嫌疑人,他们跟踪的芬奇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
一多莫开枪误杀了自己的同伴。
怀着对哈普遇害的内疚以及对案件的责任感,多莫被迫加入了与老谋深算的芬奇之间的猫捉老鼠的心理游戏中。
诺兰的早期作品,没有现在的这么绕这么烧脑,但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丝拖沓,一口气看完比较过瘾,演员表演非常到位,还有故事背景的阿拉斯加小镇景色绝美!
算是自己能叫得上全名的第一个外国男演员,因为小时候电影频道总是放他的电影。
印象最深的一部是《勇敢者的游戏》,还看过《博物馆奇妙夜》,还有一部讲小飞侠(彼得潘)长大后的电影,忘记叫什么名字。
他的电影是真的适合给孩子看!
因此,也无意中记住了他的名字。
然后,我长大了。
然后,追诺兰的片单。
然后,在片单的最后一部电影里遇到他。
意外!
特别意外!
他和阿尔帕西诺的表演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太喜欢这部电影!
罗宾走了也已经快7年了!
一瞬间好像回到童年。
感谢你带给我美好的回忆。
RIP,my captain!
漂浮着横木的海面,艰难地行走,总有一个不小心踩空,沉入冰冷阴暗的水底。
再向上望去,密密麻麻的横木接踵摩肩,却怎么也寻不出一个可以逃出生天的空隙。
都是一个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Y说这是一篇给诺兰的命题作文。
的确如此。
这不是following的诺兰,一个人身兼五职,也不是现在我们看到并一直在期待的诺兰。
还好这个角色一去不返。
也愿更多的导演,有才华的作者,能走出这样的角色。
奥本海默上映前终于看完了诺兰开头那一段飞机戏,太好莱坞了,太三幕式了,太工整了。
不能说不好,但是毁灭吧作家与警探的合谋,一个想象丰富心思缜密,一个经验丰富手段越界失眠是因为良心不安,睡着意味着良心无亏。
结尾帕西诺的入睡(死亡)意味着他的良心已安。
年轻的女警探是帕西诺的精神传人,结尾差些完成了一个轮回,明日的人活成过去的人,过去的人在明日的人身上重生。
但没有。
帕西诺让自己的继承者,明日的警探遵守程序正义,不要为了实质正义而手段逾越法律。
(所以这片子推崇的是程序正义。
一般的法学学者、法律相关从业者好像都是推崇程序正义)(因此 罗翔才那么特别或难得,因为他出身推崇程序正义的法学领域却重视“圆圈正义”即实质正义)帕西诺比作家更诚实,自己想不起自己杀人动机就说想不清,而不会笃定自己无意杀人(不会拒绝政治的动机而只认同哲学的动机),为自己辩护。
作家这样做,并以写作/虚构的逻辑为之背书(现实里的众人/书里的众角色各得其所其乐融融,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真相不重要(美、和谐才重要)),实际上就是罔顾正义。
身体/行为有罪是人之常情,但当灵魂/思想都开始骗人,那就真的再没什么可说的了。
这个片子是一个很好的典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按文艺的标准被人们评判为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里一般来说是如何处理女性角色的:新手,晚辈,学生,下司,传承者;面对男人们对她探寻真相展开工作的嘲笑/打趣只是置之不理,没有翻白眼也没有反击,一切常态化处理。
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个人生活,那些真实可感的细节,只是老警探的精神传人,(肉体宿主)。
其实这片子像是诺兰为黑暗骑士打的底稿,帕西诺的警探身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矛盾,手段是否该逾越法律,都是蝙蝠侠探讨的核心内容。
这本子感觉是被诺兰修过的,很多地方还是有诺兰味这片子像是文艺+商业的混合,文艺在于极昼、失眠、极端精神状态的呈现,商业在于本身没啥深度,就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三幕故事帕西诺演的还是很不错的,没有很炸裂的感觉但很匀称很贴很到位
想象一个天平。
左边:艾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希拉里斯万克+诺兰导演。
右边:唯一不是自己编剧的诺兰电影。
天平会向哪边倒?
其实就悬疑片而论还是很好看。
镜头的感觉相当棒,所有的追忆和梦魇,灰白或昏黄的光线,似乎还会发现“诺兰”的感觉。
还有阿拉斯加的极昼时期,风光秀丽明澈优美如画。
几位主演演技很棒,尤其是帕西诺大叔,转转眼睛抬抬手都是戏。
虽然还是平淡了些……不是自己编剧,毕竟缺少骨子里的那种东西吧。
但总有很多细节让人觉得有趣。
Dormer大叔追凶时一路踏过河上飘过的原木(真是阿拉斯加的感觉啊,轻巧地藏在里面),脚下打滑落入水中。
然后,一个奇妙的幽闭的空间——似乎只是意外落进来,却再也没法出去。
可以看见光从罅隙透入,却没办法跟着光线出去,只有一根根原木沉重无声从头顶缓慢流过。
很巧妙,无论作为隐喻还是遐想。
Walter Finch最后也是沉入幽暗水中的。
于是还是隐喻?
或许什么也不是。
但我更喜欢把暗沉的原木或水流想象成记忆或时间,无力背负也无法挣脱。
好电影理应是个万花筒。
还有那些碎片。
从《记忆碎片》开始就总是迅速地闪回。
明亮的光,忽然割裂的视野,起初缓慢出现在人群,后来闪电般撕开现实的Hap的面孔。
当濒死的Hap用惊疑的不再信任的表情对着搭档的时候,一切就开始了,他已经往Dormer的潜意识里放了一个陀螺或风车(:P),然后它们开始转动,越来越快,最后无可阻挡。
我很喜欢那条公路,雨在下,雨刷的节奏擂鼓一样伴随着心脏的跳动。
一辆不存在的车骤然迎面压来,那效果不亚于城市街头忽然冲入一辆火车。
好吧,我是故意在套它。
但有时看起来还是很诺兰的,不是么?
晚安,Dormer,我也要去睡了。
真像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
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别做违背原则和底线的事!
所有的恍惚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承担与面对才是最难抉择的!
现实中有太多看不到或已被扭曲的真相,但请面对未来,如不后面的人生又如何平静面对。
真像存在于我们自己心里!
不管是知道还是不知道,都别做违背原则和底线的事!
所有的恍惚都是因为内心的恐惧,承担与面对才是最难抉择的!
现实中有太多看不到或已被扭曲的真相,但请面对未来,如不后面的人生又如何平静面对。
【失眠释名】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或对自己的睡眠质量感到不满意者。
《失眠》(Insomnia)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第三部电影,2002年出品,犯罪悬疑片,由艾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希拉里·斯万克主演。
【失眠原因】 生活习惯: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抽烟和睡前饮酒,就寝时间不规律或轮班工作,都会影响睡眠。
根据剧情,艾尔·帕西诺的警察生涯由来已久,除去烟瘾与软性酒精饮料的刺激,生活不规律占主导因素。
环境因素:声音、光线、气味,床铺太软或太硬,室内温度太高或太低,蚊、蝇或虱的叮咬等,都会干扰睡眠。
阿拉斯加一个靠近北极圈的小镇,永昼,寒冷,时间在这里被冰封了,太阳的亮光扰乱了正常的睡眠。
生理因素:过半数的慢性失眠患者为原发性睡眠障碍,包括睡眠中出现呼吸困难及间歇性肌肉抽搐。
其它身体状况如关节炎,胸口灼热、月经头痛、饥饿、过饱、腹胀、尿频、咳嗽、疼痛及其它不适等。
1940年4月25日出生的艾尔·帕西诺,虽是属于精力充沛脂肪组合体质的金牛座,但毕竟年事已高,缺乏爆发力,跑不过嫌疑犯也是可以原谅的。
心理因素:失眠与很多潜在的心理因素有关。
如紧张、焦虑、抑郁等都会引起失眠。
对于艾尔·帕西诺来说,更多的是负罪感与恐惧感,他误杀了自己的拍档警察,且受到目击凶手罗宾·威廉斯的紧逼诱胁。
【失眠类型】 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大部分的人在体验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或者睡眠规律改变时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
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部分人会导致慢性失眠。
罗宾·威廉斯未超过六天,属于此类型失眠。
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开刀、亲朋好友的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
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
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适当也会导至慢性失眠。
艾尔·帕西诺刚刚抵线,属于此类型失眠。
慢性失眠(大于一个月):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且较难去发现,许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混合在一起所造成的。
《失眠》影片中尚未发现此类型。
【失眠标准】 主诉睡眠生理功能障碍;白天疲乏力、头胀、头昏等症状系由睡眠障碍干拢所致;仅有睡眠量减少而无白日不适(短睡眠者)不视为失眠。
因地理气候语言航班时差声名度出场金等诸多不可抗拒原因,主诉对象艾尔·帕西诺未能亲自就诊,此标准失效。
【失眠灵药】 安眠药的名字通常带有精神安抚的性质,白色,极小的一粒,有种矿物复杂的秘密腥甜,散发出医药科学的效力强大与不容置信。
一种是纪录片的简单直白,安定、苯巴比妥、三唑仑、鲁米那、罗明那儿、渥太儿,都是说一不二的果断坚决,把自己交给这些药片,可以想象身体内正在剧烈地合成一种曼妙的沉重酣眠。
另一种是文艺片的矫情浪漫,脑乐静、眠尔宁、百忧解、多虑平、梦甜甜、安睡宝、黑梦香,拿到电影海报般的产品说明书,就已经开始被催眠了,结果很可能不是期待中的致命效能,广告做得好,也是不那么容易的。
【失眠个案】 这是多年以前的事了,一个星期前,大家都在忙着应付期末考试,一边抽空整理回家的行李,裘德洛似乎无动于衷,他把书堆在床上当枕头,义无反顾地睡觉。
渐渐炎热的初夏对他来说是个冬眠期,大家都去上课了,他才起床。
旷无一人的走廊上,裘德洛趿着一双廉价泡沫拖鞋噼哩啪啦上厕所,然后洗把脸,再回去睡觉。
裘德洛从不刷牙,一张口就能闻到夜梦过的气息,沉溺的,带着树叶轻度腐质的气味。
两天后考试全部结束了,成绩是以后的事,现在大家都窝在一起玩扑克,赢了拍桌子,输了也拍桌子。
有人在过道里打排球,洗衣房昼夜不停地漏水,各种喧闹之声让洛痛苦得快要疯了,他把脑袋埋在枕头底下突然爆发出一声怒吼。
大家吃了一惊,安静了许多,过不了五分钟又有人拍桌子,裘德洛蒙着枕头坐了起来,飞快地跳下床摔门而出。
有人跑到窗边看见裘德洛穿着短裤背心夹着一只枕头迷迷糊糊绕过花坛,躺到一条石椅上继续睡觉。
这人看了一会了,惊奇地问,他什么毛病?
回答他的人说,出牌出牌,别理那个垃圾。
裘德洛没有回家,放假前他申请了寝室留守,大家都急着回去,没几个人跟他竞争这一天五块钱的差事。
当一幢宿舍楼的人陆续离去的时候,裘德洛再也睡不着了,开始彻夜失眠。
巡夜的工作,使裘德洛对自己的失眠有了交待,他时常一整夜提着手电筒绕着楼梯上下来回,在陌生的寝室里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后来裘德洛发现了治疗失眠症的新办法,陌生人的床铺让他有种异样的安全感,枕席上的头油味成了最好的催眠剂,他盖着别人的毛巾被单,仿佛盗用了一具暂时寄居灵魂的躯壳。
微弱的手电光照着裘德洛轻睡的面庞,变幻着床位主人各种各样的音容笑貌。
【失眠攻略】 失眠是从一架小型飞机上开始的,泛着蓝光的无边的冰山不断地从舷窗外推送过来,摇摇晃晃的梦境中一块被血滴润湿的白布纤维,慢慢渗透下去,可以巨细地听到速度贪婪的吮吸声。
警探艾尔·帕西诺的视觉神经在还未下飞机之前,就被北极圈附近的光线轻度擦伤了。
起初只是酸涩的疲惫,艾尔·帕西诺也老了,他不再是呼风唤雨的黑帮教父,也不是《闻香识女人》中那个嗅觉超常的退伍军官。
现在他只是我们通常形容的越老越辣的一块老姜,经验性的气味暂时弥补了他眼角微微发红的倦意,心萌退意,但却身不由己。
日本神话中有一种偷梦的妖精叫作貘,巨嘴獠牙,身手轻盈,从枕边飞快掠过,已经盗走了梦中彩色精华的部分。
貘的饮食习性颇似蚊蚋,把梦抽走,将失眠反注于人体内。
睡意在遥远的地方狡猾地奸笑,无论怎样低声哀求,始终迟迟不肯到来。
调换枕头的方向,重上一趟厕所,喝水,嚼口香糖,无奈地把羊再数一遍,可是貘还是绝情冷漠,一溜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失眠最痛苦的并不是睡不着那么显而易见的低层表现,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失眠了。
一记重锤狠狠地击在脑门上,疼痛过后,无比清晰地看到大脑缝隙中逸出的还是失眠两个字。
艾尔·帕西诺并不是去阿拉斯加渡假的,他是一个警察,永远是在睡梦中接到报案的电话铃声,这一次是一宗少女被杀案。
凶手是罗宾·威廉斯,那个满脸褶子,神奇憨笑,经常从最搞笑的位置跃出的轻浮玩笑的老家伙。
最经典的出场包括《春风化雨》、《虎克船长》、《怀胎九月》、《阿拉丁》、《勇敢者的游戏》、《美梦成真》、《铁甲再生人》。
可是这回他也被失眠传染了,堕落地当了一名作家,然后错误地杀死了一个对文学心怀憧憬的少女。
两个失眠的人被1970年出生于伦敦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组合在了一起,在睡意朦胧中凝视对方,就像在镜子里同时看到了一张被失眠深深困扰的脸。
克里斯托弗·诺兰就是那个偷梦的妖精,他选择了这样一个重拍片,用白昼和负罪双重袭击艾尔·帕西诺的敏感神经,他从好莱坞的反方向地下隧道偷走了好莱坞的梦。
警察也会犯罪,警察也会失手打死自己的拍档,警察也会做出一些低贱的小动作,有悖于好莱坞英雄道德的角色态度,甚至连最应该加料的爱情也奇异地消失了。
在卡通片都开始谈情说爱的时代,克里斯托弗·诺兰准备以考验观众智商为代价,散播一次病情严重的《失眠》。
没有凶杀现场,没有变态嗜血,只有不断闪回的小片断,一场追逐戏也因为失眠迟缓无力。
可是恐惧降临了,慢慢贴近发凉的无人后背。
【失眠前传】 《跟踪》(Following),克里斯托弗·诺兰1998年电影处女作,身兼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剪辑数职。
一个名叫克伯的窃贼在伦敦的街道上被一个叫比尔的作家跟踪,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偷了比尔。
随后克伯对一个女人下了手,并开始跟踪她,结果卷入了一起怪诞的杀人案。
《失忆》(Memento),2000年令克里斯托弗·诺兰声名鹊起的成名作,电影像十张扑克牌一样,每清洗一次就会产生巧妙的不同叙述效果。
新婚蜜月的谢尔夫妇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妻子被杀害,谢尔因受伤得了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回忆起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
谢尔发誓要追查到凶手。
强制设定性太强了,确实很好莱坞套路,人物和剧情都很浅,没什么特别的地方,除了取景不错,阿拉斯加挺美的(by the way诺兰应该很喜欢旅行,老是出现风景和轮渡飞机了,信条也是)
阿拉斯加很美,斯旺克的角色没发挥的余地,不过气质很好,很喜欢这个形象,故事本身没看头,极平淡一点也不悬疑惊悚,好在镜头拍得美,比88分钟好点。。追着帕西诺大叔看的,没想到竟是诺兰的电影,囧,有些同学说得对,他一定要自己编剧。
看了一半…
对不住各位演技派高手……可是这片子真的好慢好慢……回头我一定振作精神重看后认真交出影评!!
诺神评价最低的片子都这么好了。。
诺兰唯一未曾参与到编剧工作的电影,于此便可界定一种失常,即作者在创作中的缺席,在努力维持个人风格之前要对他人之创作进行解构重读并进行输出,这显然超出直来直往的自我对话的范畴,因此影片总是在冗余和刺激之间摇摆不定,但终究是止步失控之前,所幸演员也都正常发挥扳回一城。
叙事典范
片子还可以 我开始一直理解错了 囧 但在诺兰的片子中只能算二流
别有一番风味的阿拉斯加
没错,这是最差的诺兰比信条还要差,我觉得失眠症状前段表现的太少后面我都快看到睡着才被吓醒,剧本太差演员不够卖力死者的朋友们也太水了。
很乏味,帕发挥得也一般,为了表现失眠的怔愣,大眼睛更无神了
【B】总算是把诺兰的所有电影都看完了,这一部阴郁的居然有几分大卫芬奇的感觉,和诺兰其他片子比,的确是平淡不少,也没那么风格化,不过招牌的交叉剪辑依然遍布全片。三位主角演技也都非常了得。
前80%太完美了谁找来的Robin Williams?气质不合
虽然是翻拍片,但感觉这就是诺兰转型的开始,此后他便走上了探讨人性的道路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欣赏阿尔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的老戏骨风采,影片开播才发现导演竟是最近红到不行的诺兰。作为诺兰早期的作品,并未使用他赖以成名的交错式剪辑,而作为悬念片而言,悬念也未得到充分的保密。两个戏骨的表演依旧精彩,只是罗宾威廉姆斯的一张好人脸降低了他演绎变态的精彩程度。
好莱坞流水线产品 娴熟但无新意
我记得挪威版也不是那么神吧美版也没有那么平庸。常规惊险桥段是多了些吧但是虐Pacino的片子我都是大欢迎。
This is always the worst time of night fo me.Too latr for yesterday.Too early for tomorrow
看过的诺兰的电影中最平淡的一部,所谓“生前不必久睡,死后必会长眠”
花了86小时5分42秒来下这部电影。这是Nolan最烂的一部电影。这就是自己不当编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