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内人》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演艺公司老板兼黑社会头目从被出卖,到与毫无背景和后台的检察官合谋,从局外人演到局内人,完成对政商媒团伙反击复仇的故事。
本片叙事比较巧妙的地方,是检察官从局外人到演成局内人,中间经过了安尚久的第一次复仇失败,从而构成了一个剧情反转。
但是这部揭露了政商文黑界勾结的影片就此完成了正义价值观的胜利吗?
不然!
我暂且放一边,评论最后再谈。
先谈谈叙事。
除了“反转剧情”,禹民镐导演还喜欢用呼应(在《南山的部长们》中也出现多次,可以看我写的影评)。
比如吴检察官在当警察的时候被称为局外人,最后他演成利益集团的局内人。
还有吴检察官对文财务说干鱿鱼很硬很难吃,与片尾李主编用干鱿鱼比喻丑闻内幕。
估计还不只这些。
谈完叙事,再谈谈视听语言。
本片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面也有一些明显的特点,比如对镜子、玻璃的运用。
法国心理学家拉康.雅克有一套精神分析理论,作为“镜像”理论被运用到电影批评中。
这套理论博大精深,但在实际运用中,镜常被表意为虚幻、沉迷非非我。
片中有几处强调了镜像。
比如安尚久照镜子自我欣赏并希望成为众人关注,然后焦点从镜中像回到真实,表明这只是幻想,很难实现(讽刺的是他确实被众人关注了,只是情形不是他想像那样)。
还有在检查厅刑审房间里的镜子,还有银行行长跳楼时车前挡风玻璃反射的影子,还有检察官的上司办公室里倒映出下跪的检察官的书柜玻璃门,还有安尚久掐李主编脖子时从窗外透过破裂的玻璃透视他的脸。
另一种虚实对比的运用是镜头变焦。
从画中画变焦到主编背景,检察官出场,安尚久拷打文财务了反复变焦,如果说这些变焦处理只是为了交代场景、人物出场,没有太多的表意,那么在片尾时,监狱铁栏构成的画框从虚变实再推到远处有犯人李主编的实侧影,这一连续变焦构成的虚实变化又代表什么?
估计一方面是为了酝酿一种神秘感,毕竟是从片尾字幕转接到这一片断的,这样酝酿效果很明显;而另一方面,我更希望导演想制造一个悬疑——究竟这个局是真的完蛋了吗(想想李主编和新政党的金议员约过饭,也曾提议过换掉张议员这只棋子)?
除了虚实变化,本片的色彩运用也有一些特点和表意作用。
比如安尚久在拷打文财务的环境是比较昏暗,但是色温偏暖温。
而安尚久成为被虐打对象时,却是在一个非常明亮的封闭空间内,这一明一暗,却又正好颠倒了黑白。
又比如主编的办公室。
正常来说,办公桌应该是面对窗户,利用自然光线办公的,但是片中却是背对着窗户,意为表达李主编心里有鬼,害怕直面阳光。
更巧妙的是他背面墙上还挂着的“无悔我心”的字帖,非常鲜明又意味深长的对比。
还有一些非常戏剧性的光影色彩的运用,比如片头安尚久跟记者的对话,那光影像是舞台聚光灯下一样。
还有片尾李主编的“牢房”环境。
而色彩方面,安尚久去找主编大哥寻仇的时候,外面的不断变化的霓虹照在他的脸上,产生多变复杂的脸“脸色”,表达对自己敬爱的大哥复杂的感情,和即将复仇的狰狞的表情。
对于摄照机机位与运动,片中也有一个表意的地方,就是在片尾。
摄影机先是一个俯拍,然后慢慢地,摄影机边降边摇,到了与李主编水平位置,再慢慢推成特写,摇到侧背面,最后降成一个仰视机位。
不过我觉得这整个运动一镜到底会更好,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一个阴谋的埋伏和阴险气氛的制造。
这个过程还有两个很“奇怪”但非常妙的镜头:李主编有两次直视摄影机镜头。
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一般在电影里面,是不能暴露摄影机的,所以演员一般是不会直视镜头的。
但妙就妙在,这两次直视,正好给观众传递了阴森恐怖的感觉。
为什么是阴森恐怖?
就要说回我前面所讲的,在本片叙事中埋下的悬疑!
究竟正义胜利了吗?
咱们再综合本片各种虚实镜头、复杂色彩对比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这个局表面被破,实质只是换了一批演员,另开了一局,继续敛财、贿选、蒙骗人民而已。
政商文黑一团伙,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把控时局、把玩国家民族利益。
然而更可怕的是人们的麻木和弱势下的无奈。
即使知道真相,面对真相又能如何。
所谓真相,也只不过够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很现实的是,人们只够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生活利益,甚至只是生存权利。
比黑暗更可怕的是彻底瞎掉!
难怪黑媒毒媒李主编从为民请命变成变成将民众当猪狗愚弄。
此局普通人怕是永远都挤不进,打不破了!
其实算是很平常的一部韩国的黑电影。
除了黑的人高度有所上升,再加上暴力(锯手)以及色情,冠上一个19禁的名号,其他的稀松平常。
其实很多政治人物以及经济大亨的所反映的生活方式以及手段,是很多无法接触及想象的。
有时导演拍这样的演片,就好像乞丐觉得皇帝的生活是天天吃各类美味佳肴等等,所以觉得那个场景真的不真实,更多的是一种臆想。
看到一半就知道中国的部分观众又要开始骂广电了,又开始说审核的问题了,哎,有些事情平常心吧。
今年奥斯卡提名电影看完真是被政治正确喂的饱饱的。
其主要提名电影的题材分别有爱尔兰姑娘爱美帝之布鲁克林,俄国间谍爱美帝之间谍之桥,美国记者爱美帝之聚焦。
都讲了很好的故事,主题思想发现真理弘扬正义,但看多了有点够。
民族题材真是一万年不变呀,鹰酱永远伟光正,正义勇气的化身;阿三最近倒是在唱歌跳舞之余抛弃了浮夸的打斗戏加入了一些关于宗教和教育的思考;日本电影关注于个体的生活人性;法国电影有点犯困的讲点哲思;韩国电影在摆脱电影审查制度后,完成了华丽的腾飞,其中代表作多是针砭时弊批判政府的题材悬疑片,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故事节奏都有着浓厚的韩国电影风格;再来看看伟大的中华家,没能上映的鬼子,灿烂,活着,别姬,钢的琴这些都是有思想有深度的好电影。
但是从拍摄到搬上银幕不知道要几易其稿。
怎么当初这么些个有思想的导演现在沉默了呢,净拍些个穿黄金衣住鸟笼子带礼帽的魔幻题材了呢,文化巨人还是那些人,只是不能附身和你说话了而已。
现在出些个流血的青春,什么新意没有就卖情怀,包括那马脸猴,稀奇古怪的喜剧。
观众也不挑电影,没啥硬伤我也就给你叫个好凑个热闹,大家也就都不认真做电影了。
不知道王健林是不是真的跟马云说过这么句话,大意就是做万达影院的目的是为了小两口谈个恋爱找个消遣的去处。
平心而论,国外也有烂片,只是我们看不到,数量不好比较。
热爱祖国不是去努力接受它的烂,而是不断批评使它变的好。
希望大家多看好电影,养刁胃口,使良币驱逐劣币,让有思想有深度的国产佳作叫好又叫座,对烂片要勇敢摔茶壶,千万别为了好奇这片究竟有多烂再去买张票进去看。
哥哥诶,您这和傻狍子没差。
讲了这么多废话再来讲这部电影。
好!
要看,要看的接下去不要读,有剧透。
电影讲黑金政治,题材不新,讲的不错,韩国悬疑片路线。
看完后大呼过瘾,但冷静下来想想,它也没讲什么新鲜事儿呀。
故事主要以好人揭发了坏人,坏人反而诬陷了好人,好人变成了坏人,好人其实还是好人,坏人有了报应,坏人依然逍遥法外…原谅我用坏人好人这么蠢的描述,这里给编剧们跪一万次!
一个大写的牛逼!
导演手法镜头语言不说了,没什么新意,韩国悬疑套路类型片佼佼者,棒子们都和谁学的,半个牛逼。
值得一提是个编剧出身的年轻导演,所以本子好才是真的好,有时候真不赖演员没演技,一口水你还想养条鲸鱼吗?
该片在韩国获奖无数,创票房冠军,豆瓣评分7.4,感觉分数偏低,才6k人看过,随着观影人数上升破8指日可待。
其实评分很容易盲从,7.4并不代表就比7.5差。
这个电影又一次强调了革命必然是由底层人民发起的这一历史命题,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打地主的都是贫雇农。
但是讲道理,世界上并无纯净的水,透明的政治。
赤脚之人有勇气打破规矩,也有能力建立新的规矩吗?
建立新规律不依然会变成新的统治阶级吗?
所以不怪人民的民主参与没有热情,把政治丑闻当成娱乐消遣,挪金3000亿远没有无遮大会有吸睛力。
社交软件是民主政治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能否运用好这把剑则是导演给大家画的一个问号。
其实远可不必对政治绝望,政治是文明的根源,是伟大的发明。
对政治有包容度,并保持对监督的参与使命感,为应有的权利积极奔走,权利不会不请自来。
憋了半天不知道怎么结尾,以上。
想起来再写吧。
如此充满现实精神且黑暗的电影,让人在看完之后内心不免感到深深地沉重,影片中的对zhengzhi的、对现实的批判与思考,时至今日依然毫不过时,这部电影就像一针“清醒剂”,扎在世人的心上,权与势,财与利,相互勾结,相互狼狈为奸,任意操纵玩弄着国家政治,把谎言和欺骗伪装成真相公之于众,对真正敢于说实话的人报复打击,扭曲所谓的真假,愚弄着百姓,这就是权势,这就是zhengzhi,权利和利益滋生出了无限的腐败,候选人、商人、报社的主编,相互勾结在一起,商人给候选人经济上的帮助,候选人许诺商人经济上的优惠,报社主编再为候选人与商人歌功颂德,扭曲真相,污蔑诋毁那些敢于说实话的人,愚弄百姓群众,表面上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背地里却建起一个淫乱的场所,在那里随意玩弄女人,做着各种见不得人的事情,因为权势只手遮天,而且掌握着这个国家最大的话语权,这背地里所隐藏的真相,想要被揭示出来是难上加难。
韩国人的自黑精神是真的让我佩服,能把自己国家的zhengzhi情况黑成这样,想来也是没谁了,在最后的逆转开始之前,整部电影给人的是一种黑暗的,压抑的,无力的感觉,男二是个黑道混混头领,一直在帮报社主编做事,男主则是一个检察官,他想要抓住姜候选人的与商人还有报社主编相互勾结、收取大量贿赂的事实,通过这个立下功劳,然后获得升职,就这样,男主盯上了商人公司的一个秘书,这个秘书有商人向候选人行贿的资料,不过,这个秘书却被男二提前一步找人带走,男二很信任报社主编,把资料交给了报社主编,还说自己留了备份,但是报社主编却转手就把他卖了,候选人的心腹废了他的右手,男二因此怀恨在心,决定伺机将他们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全部揭秘出来,而男主也希望能揭示出候选人和商人以及报社主编之间见不得人的黑暗关系。
男二本来是想自己去揭示这一切的,他派出一个男手下,让他把录像装置藏在手表中,以此来录下候选人,商人以及报社主编,他们三个人在庄园中的色情,恶心行为,不料这个手下的行为却败露了,他不仅供出了男二的计划,还带着商人的狠毒秘书及一伙人赶到了男二的藏身之地,男二虽然废了一只手,但是战斗力依然很强,不过一人难敌众人,男二最终被秘书打倒在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秘书背后还有个男主,男主拍晕了秘书,救走了男二,另一边,男二还拍了一个爱慕自己的女手下, 企图让她以情色的方式接近报社主编,也准备了一个手表进行录音,不过报社主编在和女手下要做完羞羞事后,反手去接电话,将红酒撒到了手表上,以致手表中隐藏的录音装置被破坏。
男主救走了男二,他让男二把商人贿赂候选人的原资料交出来,男二本来并不同意,男主也没办法,只能把男二带到自己的父亲那里,让他藏好,在男二的真挚之下,男主交出了原资料,然后就由男二出面对候选人,商人及报社主编他们三个人狼狈为奸的事情进行揭露,男二的揭露虽然引起了一阵轰动,但是候选人,商人及报社主编很快就倒打一耙,候选人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收过贿赂,商人开始装病,报社主编则通过新闻对男二进行诬陷,他在新闻中揭露了男二以前的种种恶行,这些凭空杜撰的话,因为报纸的报道,反而在民众之中引起了一片轰鸣,报社主编还把男二派来搜集罪证的女手下之死归咎于男二,其实真相是女手下想要保护男二去威胁报社主编,最后被罪恶的秘书所杀的,但是经不住报社主编这样颠倒黑白,报纸一出,男二被诬陷成了一个小人,他说的话瞬间就没人信了,因为男二的失败,男主也陷入窘境,原本支持他的检察官也不再支持他,男主被勒令停职,他向长官求情,长官只是跟他说,你要怪就怪你出生的不够好,即使最后男主下跪也没有用,这里真的是挺讽刺的,正义向权势下跪,男主和男二的第一波攻势很明显是失败了,男二越狱逃跑,然后拿着一把斧头去找报社主编,在男二的威胁下,报社主编说出了真相,男二用录音笔录下的这些真相,不过一个人在危险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话是不能作为证据的,这一点男二是很清楚的,男二只是砍下了报社主编的一只手,然后又去自首了。
男主则拿着男二录下的报社主编的话去找报社主编,报社主编表示,这些话是在威胁的情况下说出来的,男主说,我当然知道,不过,如果这些话要是让商人和候选人知道了,他们也不会放过你的,男主表示现在想投靠他们,只要他们给自己在检察院一个好的位置,报社主编当然是求之不得,就这样,男主有了和候选人,商人以及报社主编去他们淫乱的秘密基地见面的机会,男主带了两瓶酒作为见面礼。
第二天,候选人,商人以及报社主编在他们的秘密基地的那些淫乱的行为全部被发到了网上面,无数韩国人民通过手机视频看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局内人出现指认了商人,候选人以及报社主编他们的磊磊罪行,这个局内人的身份让人众说纷纭,最后在新闻发布会上,男人从车上缓缓出来,他拿出了男二准备的那份商人贿赂候选人的材料,道出了所有的真相,表示男二说的也是真的,原来,在男主随身携带的酒的酒瓶盖中是有录像机的,这个录像机把商人,候选人以及报社主编的罪行全部拍了下来,男主的投靠也是假的,这是男二想出来的计谋,就是让男主深入候选人,商人和报社主编之中,借机拍下他们的罪证,以此让他们认罪伏诛,正义最终依旧到来,结尾是男二越了狱,然后男主去当了律师,开了个事务所,时隔不久,两人再次见面。
完。
成为曹老师粉丝前看过,觉得就是黑色爽片;成为曹老师粉丝后二刷,觉得还是黑色爽片。
但,专注于曹老师的表演,发现他确实是细节控,同时,有一种其他著名演技派也罕有的本事——变脸。
2015年这部《局内人》的禹长勋、2017年《秘密森林》的黄始木、2018年《LIFE》的具胜孝,三个角色像三个人演的。
他貌似给每个角色定制了不同的基础表情,然后再进一步诠释。
最终,演员曹承佑消失,只剩角色本身。
日本漫画家美内铃惠借作品《玻璃假面》(我年轻时超喜欢)表达过一个观点:天才或通过努力接近天才的演员,拥有千万张玻璃假面,每张假面对应一个角色,跟演员的本来面目完全无关。
曹老师显然正是这种演员。
钟爱音乐剧演出的曹老师,不愿接黑色电影,尽管这种类型片是韩国强项,《局内人》他就拒了N次;不愿接玛丽苏电视剧,尽管这种类型剧也是韩国强项。
因此,虽然在音乐剧方面他基本是韩国的“龙”——韩媒曾在评价他的音乐剧票房号召力时说过“龙也要有龙的待遇”,可在韩国之外,粉丝相对没那么多。
音乐剧是很拼体力的,再过几年,曹老师大概会减少投入吧?
像我这样的外国粉丝,ZQSG地希望他将来能多接影视片。
从开始看就被180分钟的长度和最开始混乱的人物搞得有点头大,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竟也觉得180分钟的时间并没有觉得有想象中那么长,而是不知不觉刚刚好的讲完了整个故事。
影片的前半分部分没有什么高潮,导演想要呈现的是一个舆论媒体、奸商、从政人员甚至检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包庇,欺骗大众,这种题材若是有一日能在国内影片时长上映我觉得也算是民主政治的伟大进步。
韩国近些年出了不少这种揭露黑暗政坛题材的影片,也爆出了朴信惠倒台的新闻,电影的黑暗反而让我觉得韩国是充满希望了。
一个没有黑暗处处高唱主旋律的地方,我认为是不存在的,有阳光的地方必然有阴影存在,正是正视这些阴影未来才走的更有底气,更有希望。
就像是今年大热的人民的名义,它的爆火,让人有开心又慨叹,开心我们也敢面对这种题材,把这些黑暗的部分摆出来给大家看清楚讲明白,慨叹的是居然人民已经对这样的正义和清明渴望到这种地步,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影片中,最后的彩蛋我觉得正是李江熙最后的那段话,他把他们这样的丑闻这样的社会毒瘤称作硬鱿鱼干,难以嚼动,人们只是想要一些喝酒上网时候用来嚼的下酒菜而已,嚼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吐掉了,嘴累了也要忙于生计,只要撑到最后就可以了。
单单这一句话就已经把人陷入到彻骨的寒冷和深不见底的黑暗。
少不更事的时候,觉得政治就是书上的条条框框,每天7点的当当当当我们不知道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或者我们也不在乎,因为我们生如蝼蚁,不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会对这个“政治”有什么丝毫的影响。
因此我们更关系我们的一餐一食、一饭一蔬。
后来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发现每个人身边好像都有个政治狂,他总是爱说政治缺陷、说选举、说黑幕、说三权分立、说民主政治……高举自由的大旗,喊着言论自由,抗争有理。
如今作为一个有了一点点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而言,政治不仅仅是领导政党,规章制度,其实它也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土地价格,房屋价格,什么时候什么物价菜价水果价,运输成本,交通出行,油价等等等等,都是政治。
老百姓生活里最在乎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本质就是政治,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就该关注政治,关注民生。
可能我们现在所在的阶层接触到的东西导致我们其实还看不到那么全局那么本质的东西,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正义民主,应该知道我们的生活为何是如今的样子。
政治在书本上只是一个目标、一个理论、一个指导思想,它在实际生活中才是我们的与人相处、实现自我。
所以我们要讨论,要反思,要不断思考才会进步,才无愧于公民二字。
主题很新颖,但收尾太仓促,看起来“大快人心”,实则老套无趣,过于敷衍。
估计,韩国当局对上映影片的审查也很严格吧。
真实的世界,哪里有那么多的公平正义可言,不过是“权衡”罢了。
记得片中的总检察官对曹承佑饰演的被停职的检察官说,“现在求我也没用,早干嘛去了?!
要么就怪自己没有一个好点儿的出身吧!
” 。
话说的很露骨,也很现实。
现实生活不是童话故事,真实的你我没有魔法,也没有法力无边神兽守在左右,想要的太多,又没有非凡的才能,只能收获沮丧和绝望。
面对这个看不透的世界,活得积极一点儿,努力一点儿,剩下的就交给天意吧。
“反正大众是猪狗,猪狗有什么好在意的,叫一段时间就会自己停下来。
” 意思就是再大的事情,猪狗能做的,就只能叫得大声一点,可是叫得再怎么撕心裂肺,最终都是能停息下来的。
末了该吃饭的吃饭,该睡觉的睡觉。
然后还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某幼儿园的事情,豫章书院的事情,更早的还有北影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最后质问“喊了那么久,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 你看,再怎么叫,还不是无济于事,大众不就是猪狗吗?
接着他还转发了知乎上的一个问答,叫“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都有哪些后续的发展”。
他似乎想通过大量的事例,来证明大众的“呼喊”是毫无用处的,最后证明“大众是猪狗。
” 越围观越恶心。
恶心的点在于,“大众是猪狗”这种话,本应该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们说的,现在却由“大众”本身来说出来。
这令人感到非常悲哀。
这就是典型的“习惯了黑暗并为黑暗辩护”,也是典型的犬儒主义的说辞。
02 有一个很悲哀的现象是,现在每一次热点事件过去之后,就会有人出来说:“你看,现在谁还会记得XX”。
仿佛,从关注一个热点,到关注另一个热点,是一种原罪。
比如说,之前关注某影性侵案的人,在开始关注某航性侵案之后,就开始有人义愤填膺地喊起来:“你看,现在谁还记得某影性侵案?
” 似乎是那群不再关注的人的错一般。
于是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事情没有得到解决,是人们的关注度还不够一样。
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一件事,一件需要司法机构或者其他机构,按照正当的程序去解决的事情,却要根据“人们关注够不够”来解决“能不能得到解决”,这本身就有问题。
而且问题很大。
当网友用一种智者的语气说出“大众是猪狗”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排斥出了大众的行列之中。
他以为自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可特立独行的猪,终究还是要被按到砧板上去,任人宰割的。
这就是我觉得非常恶心的原因。
“大众是猪狗”这种话是不能由一个自己也是大众的人说出口的,这种话是那些掌控着一切,那些隐藏在幕后的人说的。
他们必须说"大众皆是猪狗"并且让大众成为猪狗。
而身为大众的我们,则不能自称猪狗,不能互称猪狗,更不能轻易变成猪狗,这真的太悲哀了。
猪狗是彻底不会反抗的,它们只会哀鸣。
但大众是会反抗的,而且大众是能够清醒地反抗的,大众知道应该怎么发声,同时也知道应该得到什么。
只不过最终总是沦为失败而已。
这种失败,是光荣的失败,是身负重伤的无奈,这种失败,和猪狗是不一样的。
03 像前几天的那件事,大众已经没有办法说什么了,说了都要被删除,最终只能通过说一些晦涩难懂的话让大家去猜了。
你能说大众是猪狗吗?
不,不行,大家都明白着呢,但就是发不了声而已。
很多人都努力过了,很多人也都关注过了,只不过没见效而已,这不能成为论证“大众是猪狗”的论据。
另一点,大众们强烈反抗的时候,不也改变了很多东西吗?
新浪查封同性恋的内容,不也是掀起了巨大的反响,最后改变了政策了吗?
你能说大众的呐喊没有用?
鸿茅药酒出了问题,凉城警方千里迢迢从内蒙古来广州抓人,然后掀起了大量的呼声,不也是让谭医生出来了吗?
你能说大众的呐喊没有用?
有用的,真的有用的,舆论的压力总能改变很多东西的。
即使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无数的人都在呐喊,也没有改变什么,但是这不怪大众, 大众已经尽力了。
即使很多时候,大众又遗忘了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那也不怪大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已经活得很不容易了,可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外,依然有人愿意站出来说点什么,企图做点什么。
这种人,再怎么样我都不会嘲笑他。
“反正大众是猪狗,猪狗有什么好在意的,叫一段时间就会自己停下来。
”有的人说。
放心吧,大众从来不是猪狗,有些东西过去是过去了,可是它终究会留下点痕迹。
《局内人: The Original》导演剪辑版从2014年7月开拍,到本应2015年6月上映,却遭遇演员风波档期推迟至年底,再到上映前一个月补拍结尾,其跌宕起伏不亚于影片本身所带给观众们的惊心动魄。
公映版票房的爆棚,令三小时导演剪辑版有幸浮出水面。
思路清晰的故事线带引出政客、媒体、检察、黑帮等一系列的暗中勾结,赤裸裸揭开令人咋舌的背后黑幕。
为了影片的顺利公映,导演进行补拍结尾可能有其妥协的一面(还是得有正义的存在),不过导演剪辑版中白允植的片尾彩蛋,又表明了导演坚定的看空态度。
令人过目不忘的还有众演员,每一个熟悉的面孔,把外表下隐藏的丑陋的人类本性,各个演绎得栩栩如生。
对于何时我国才能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恐怕只有停止倒退,以先学会独立思考为前提。
韩国电影,李秉宪演一个黑帮混混,曹承佑是一名检察官。
故事开始的半个多小时出场人物太多,以至于搞不清楚。
有一个黑心议员,有一个腹黑《祖国日报》主编,有一个汽车公司的会长,三个人狼狈为奸,而混混和检察官各自吃了不少苦头之后,不得不联手对付这三个大佬。
3个小时的导演剪辑版算是把故事来龙去脉说得比较清楚,就是太长了。
影片里的商务接待算是比较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北影节英嘉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BJIFF 240425 党史馆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3.5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