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以为自己对电影处于主流认知状态,虽然觉得一些片子诸如avatar, inception不值得如此高的评价,但是我至少还是能理解它们的出彩之处。
刚刚看了crash,惊奇的发现我的看法和居然和普罗大众有如此大的差异。
以致于我不得不写点东西出来表达我的惊讶。
这部2006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得主,如果只给我一个词形容的话,就是矫情。
这么形容吧,这位导演还是电影学院在校生,到要交毕业作品的时候了呢,这哥们一合计,咱要整部立意深刻,结构新颖的片子出来。
啥立意能深刻呢,种族主义。
啥结构能新颖呢,若干条看似不想关的故事最后混成一条主线 (对pulp fiction赤果果的抄袭啊,不过对比它别的问题这个抄袭也不算什么了)。
好了,有了立意和结构,哥自己就开始凭空拼凑情节了。
咱要矛盾,要 impact嘛,好了,让剧中每个人物都把自己的种族角色放大一千倍吧,任何摩擦的起源也都得因为种族,每段对话都要提到你歧视我我歧视你。
咱要推动情节发展嘛,那就让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无比敏感的性格,一点点小事就会反应过激整出一档子事来。
咱要催泪点触动观众升华主题嘛,就有了拉丁老爸和五岁女儿的那两段好莱坞三流电影中假得不能再假的煽情桥段。
更甭提那么多做作的慢镜头。
都说艺术高于生活,那起码还得源于生活啊。
这哥们应该不明白啥叫过犹不及吧?
想起一个笑话,老师布置小学生写一篇体现社会主义好的作文,一学生写到:现在商场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生活欣欣向荣的喜悦,瞧,那位大爷左手拎个电冰箱,右手抱个大彩电,笑呵呵地一路小跑。。。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中国的二百五翻译很完蛋,他们在撞车的DVD包装上写道,“在未来的三十六小时里,一场意外的车祸把这些生活在洛杉矶却素不相识的一大群陌生人拉到了一起,在短短的36小时内,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结果我无数次和这部电影相遇,看到这几句话,就总把它当成了一个俗套的灾难片,直到看到它得了奥斯卡,才买来看过,一边看,一边庆幸自己还好没有将它错过。
去年看的电影不多,这是难得喜欢的一部。
我一直非常喜欢看群戏,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它是很难拍得流畅自然,众多人物,千头万絮,搞不好就是乱麻一团,所以拍摄群戏,在我看来,是即考验剧本结构,又特别考验导演功力的一件事情,因此近几年来,更是难得看到一部群戏的佳作,上次还是《高斯华德庄园》,也是很多人集中在短时期内的种种表现,那种属于戏剧所独有的畅快淋漓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但那也是2001年的事情了,况且《高斯华德庄园》是把人都关在大宅子里搞事情,而且他们本身就是和一件事情相关的不同人。
这和在洛杉矶这样一个繁华的大城市里将各不相关的人物连接起来相比,显然后者要困难得多。
我看到媒体上有人惊讶为什么《撞车》会打败《断臂山》,有资深的影评人士找到的原因是,《撞车》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问题,或者说是因为它长了一张“奥斯卡的脸”。
而我却觉得,《断臂山》是一部典型的作家电影,它改编自小说,李安的思想深度虽然是没话说,但是他的讲故事的手法,却一直是作家式的。
这并不是不好,只是电影之所以成为小说或者绘画,或者音乐所不可代替的一种艺术形式,却正是因为它的讲故事的方法,是影音光色多种感官体会相结合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撞车获得本界的奥斯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它更加的纯粹,用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撞车》是做了一件只有电影可以做到的事情。
讲了一个只有电影可以讲的好故事,而且这故事讲得还很好,它有作为电影所独有的细节,不可以被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所代替。
“他人既地狱”,我在边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直想着这句话,看到有人在评论它,总是去强调他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的问题的时候,想到的也是这句话,黑人是白人的地狱,白人是黑人的地狱,但有时候,黑人也是黑人的地狱,影评人是导演的地狱。
我看着种种的影评貌似客观的分析美国的社会问题,心中就忍不住冷笑,其实这样的一部电影,说的不过是人罢了,人和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相同,不论他们是白的,黑的,中东的,还是西班牙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隔阂,并不因为皮肤的颜色差异或相同而决定。
我们,包括我们看电影的人,心存偏见,也并不是那样的置身事外,如果不相信的话,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就问问自己,当那个菜鸟小警察和黑人小青年同车的时候,当黑人小青年笑了起来,开始掏自己的口袋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担心那个黑人掏出来的是一把枪?
老实说,我想过,在看到结局后,我问过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想?
然后我不得不坦率的承认,因为那是个黑人。
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白人男子在一起会怎么想?
你看到一个中国女孩和一个黑人在一起又会怎么想?
如果你说中国没有那么多种族问题,那么好,你对新疆人怎么想?
你对东北人或者上海人又怎么想?
你看,人就是这么复杂的,我喜欢这部电影,就是因为它反映的是复杂的人性,而不是黑人,白人,伊拉克人那么简单。
因为它让我知道我自己也是复杂的,而不像一些影评人自以为是的那样纯洁。
白人也可以是弱势群体,黑人也可以欺负人,当一个小警察父亲的痛苦命运掌握在一个黑人的手里的时候,白人小警察也会被黑人欺负,专门抢劫白人的黑小子冲上车却发现同样黑皮肤的男人也可以开高档汽车。
委曲求全取得了成功的黑人该愤怒的时候不愤怒,不该愤怒的时候却查点送了命。
一心以为自己可以公正对待他人的年轻警察最后理想破灭,发现自己和自己鄙视过的人并没什么两样。
一心想伸张正义的黑人探长却被人嘲笑,“你想干什么?
你想维护一个白人么?
” 世界好象是无休止的轮回,很多问题绕来绕去,总是最后会回到最初开始的地方。
我们是怎样出生的,又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这似乎需要我们一生去追寻答案。
我们永远在试图跳出他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种种定义和概念,但又同时在用这种种的定义在定义着别人和自觉不自觉之间证明着这些我们厌恶的定义,身为一个黑人,白人,阿拉伯人,富人,穷人,男人,女人,人生巨大的转折也许只有那么几次,但是种种的束缚却总是在日常不经意的细节里,像空气一样将我们包围,你无法逃脱,这才是最让人感到窒息的,即便是你会试图寻找看上去和你一样的人,但那也只是外表而已,他人即地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却为它所表现的那种强大的冲撞的力量而着迷,砸碎玻璃,捣毁世界,冲撞使我们心灵深处那个封闭的自以为是的世界毁坏,冲撞将我们猛的抛入空中,砸入他人的世界。
然而我想,这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畅快和淋漓吧。
我们冲入他人的天堂,我们自己的地狱,即便是痛苦的,伤痕累累的,但也是让你感到自己的灵魂是活着的,因为我们会在那里遇到很多人,但无论遇到谁,你遇到的都是你自己。
另外的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鲜活的你自己。
而那些从来将自己保护得好好的灵魂,故步自封的头脑,只会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的衰老,死去,腐烂而已。
他们永远不知道,自由之门,就是这样被撞开的.
Bird York的《In The Deep》一响起,心里莫名的滋味就翻涌开来。
镜头一一划过在这个城市里时时刻刻上演着悲喜剧的各种肤色的人的脸。
那个本性善良的年轻警察在荒野上烧掉了他刚因冲动犯下的罪证;而他曾经看不惯有种族歧视心理的搭档此时正与年迈患病的父亲相拥哭泣;那个地区检察官将她那多疑的妻子换过N次锁的房门锁好,而就是被他妻子歧视的那个西班牙修锁匠此时正趴在窗棱上眺望远处的街灯,身后,是他那刚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枪击事件”的熟睡的妻女。
黑人导演独自开车在郊外,天上飘起了小雪,他接到家里妻子打来的电话,说,I love you ;黑人侦探独自站在弟弟出事的地点,弯腰捡起半埋在土里的一个小玩意,那是令弟弟丧命的东西;另一个黑人偷车贼将一车亚裔偷渡劳工送到China Town,灰头土脸迷惘无知的他们会不会又成为下一个影视作品的主角...沉重的音乐渐渐退去,换成Stereophonics的《Maybe Tomorrow》,一辆车急停在镜头前,后面的车跟着就追尾,两辆车主跳下车来争吵。
镜头旋转着上升,摇向远处被万家灯火和纷扬雪花点缀的蓝黑色的夜。
这只不过是LA的一个小路口,只不过是一场little Crash而已。
字幕上显示这么一行字:据记载,洛山矶上一次下雪,是1989年2月8日。
这是什么用意我不明白,But in the deep,maybe tomorrow I'll find my way home...
人性,一切都是关于人性。
善与恶,美与丑是如此难以捉摸。
那个刚刚羞辱了你的男子,你以为他不可饶恕,在死神与他的手之间,你甚至愿意趋于前者;而他,却舍命拼死地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你原谅了他,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爱人。
当你从楼梯上摔下来,守在你身边给你温暖的不是你的爱人,而是那个你刚刚给了她难堪的女佣,你把她紧紧地拥抱,“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那个因自己肌肤的颜色而自卑到天不怕地不怕的抢车贼,电影结束时,却从人贩子手中把几十个亚洲人解救出来,还他们以自由。
……没有绝对的善,亦没有绝对的恶。
只有那个小女孩,天使一般,一切都是美的,化恶为善……那一场小雪,真美啊。
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冷静,控制,戛然而止又意犹未尽。
影片的开头(大意):“你知道吗,那是一种接触的感觉。
人与人,走在路上,彼此擦肩而过。
而在洛杉矶,只有冰冷的玻璃窗,高楼,人们只有靠撞车,获得那样一种接触的感觉”……
在这部影片中。
几乎所有的转场都毫不例外的使用了对立原则,与主题“撞车”完全契合。
对立的转场是说室内到室外,光线由明到暗,上等阶层对下等阶层,权力对犯罪,热闹对黄皮,忙碌对安逸,白天对夜晚……这部电影用对立的专场方式强调了种族对立、阶级对立、人性对立。
我试着收集了一下转场方式,共同规律是,设计两场头尾两个镜头在视觉听觉上的共同点:相似色彩、相关声音,镜头动势、相似光影、相关动作(开门关门、接打电话)等。
《撞车》转场方式收集笔记:a) 前一场室内拍摄推门出,后一场室外拍摄同景别推门出b) 前一场摔门声音,后一场睡觉惊醒c) 前一场夜戏抬头回忆时画面渐变白,后一场直接白天影像d) 前一场黑车从左向右移动,后一场同色不同型号黑车从左移动e) 前一场室内背影中景,后一场室外背影远景f) 前一场室内夜景人物黑色衣服特写向左移动,后一场室外夜景人物黑色衣服远景向左移动g) 前一场关车门动势,后一场关木门后半段包括声音h) 前一场灯光室内暖色调红色全景,后一场灯光室内暖色调特写i) 前一场夜晚外景白色车辆向后倒车特写右前方,后一场夜晚外景黑色车辆向前开特写右前方j) 前一场室内黄色调为主人物黄衣服特写,后一场室外黄色调空镜k) 前一场汽车黑色特写同时后一场的声音提前入画,后一场室内黑色闹钟特写声音延续前一场l) 前一场怒气冲冲推门出特写,后一场怒气冲冲推门进特写同时在剪辑点出开门音效m) 前一场室内一个人打电话,后一场室外一个人接电话n) 上一场室外一辆车开过挡住画面,后一场室内一个人走过挡住画面后出画
一连三天把《Crash》看了三遍,每次都看得泪流满面。
不过我想这不算什么丢人的事情。
比较有趣的是这三次都是在同一瞬间,一直在打滚的泪水好象突然得到了批准一样夺眶而出。
于是我不怀好意地邀请一位从未观看过此类型电影的“初级观众”来验证我的感觉是否带有普遍性,结果是:当这一瞬间过去,他说话的声音突然变得哽咽。
因此可以说明:不少人会觉得这一瞬间是本片制造的悲剧性情绪的峰点。
片中感人肺腑的场面不少,许多场面也在大肆渲染地用音乐,慢镜之类的老生常谈的方法竭力“煽情”,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平平淡淡的镜头却格外突出?
人物的“多维”是一个很难被确切描绘的概念,但我们还是可以暂时简单地把之理解为角色性格之间的“矛盾”。
美国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则时常被概念化(尤以漫画电影为甚);作为另外一个极端,欧洲电影则时常会把“维”扩大到几乎离题(戈达尔的若干电影作品可以作为这一“几乎离题”的典型例证————比如让一个江湖大盗大谈性观念),但这样的“多维”其实对塑造角色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意义,因为他们并不代表着一种“矛盾”,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
从剧情看《Crash》中并没有严格的主角,配角之分,Matt Dillon饰演的Ryan的戏份也并不多,但如果按照编剧理论,Ryan是全片中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因为他是全体人物中最多维的一个角色,Ryan的性格和行为中的种种矛盾牢牢地锁住了观众的注意力,是全片中最能让观众产生“移情效应”的角色。
Ryan的“多维”塑造经过了手法传统但巧妙的编排: 1 在与“非美裔”社工论理没有结果的懊恼情况下迁怒于一对“有不法勾当”的黑人夫妻身上;在遭遇女人的“过激言论”后同样以“过激行为”报复。
“种族主义者”的第一维成功树立的同时,Ryan的行为动机本身是没有漏洞的————作为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侵犯一个黑人女性并不需要以“因遭遇女人的过激言论”来作为动机。
编剧从一开始就已经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一角色; 2 对父子关系的描写以及对Ryan父亲病痛的正面描写客观上削减了观众对Ryan这一“种族主义者”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他的下一个行动(再次找社工理论)埋下动机。
那张充满爱意却束手无策的脸使“关爱家人”的第二维的树立仅仅寥寥几笔,却能落笔开花; 3 Ryan次日再次找社工理论,恼羞成怒之中道出的关于自己身上的“种族主义色彩”的背后真相令人信服和同情,到了这一时刻观众其实已经很难再把这一角色在心里定位为“种族主义者”。
除了充分和巧妙的编排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Ryan这一角色的心理和行为都是为常人所熟悉的。
它不是描绘CIA的机密工作,也不是什么边缘人物的常人难于接受的极端的价值观,而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生活本身: 试问有哪位观众不曾为病痛的亲人焦虑和伤心?
有哪位观众不曾因为不公平的制度或仅仅因为“运气不好”而遭遇无谓的苦难?
又有谁可能在发生了这一切之后仍然能够象“耶酥”一样前嫌尽弃,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那样继续生活?
仅凭以上几点细节,观众的“移情效应”足以充分地产生。
观众们都理解到了Ryan其实在警察的“威风凛凛的外形”之下,他不过是一个在社会中下层挣扎求存,而且处境十分被动的常人。
事实上,这一段落树立了Ryan这一角色的最重要的一“维”。
4 救人的段落表现了Ryan这一角色的最显著特征:一个尽责尽力的警察,这在第一场戏中就已经几乎被毁的一“维”终于被成功地重拾。
电影用了很“长”的篇幅描写Ryan如何急匆匆地奔向出事车辆,如何焦急地在漏油的汽车中试图营救受害人。
作为角色的“多维”塑造,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相当完整和完美了。
被救的黑人女性刚好曾经被Ryan侵犯,这显然是一个刻意安排的“巧合”————这一“巧合”是另外一个小故事的“转折点”,但一个曾经被几乎完全破坏的“维”不仅仅需要一个常规手法来重筑,它还需要一种非常的力度,这一“巧合”的剧情编排是Ryan这一角色“多维塑造”的最重一笔,在非常适当的电影手法衬托下,这一段落所形成的“第一高潮”的力度非凡,它全面提升了Ryan这一角色的表现力————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矛盾体,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5 影片的最后,镜头又转向了Ryan和他那正因病痛而苦不堪言的父亲,重新“逼迫”观众去面对(可能是编剧自己最看重的)角色的一维:一个关爱家人的平平常常的人。
综观这个过程,这一“结局”是异常低落的。
这一瞬间才是这一角色乃至整部电影的“基调”————它意味着一种强烈的,不可逆转的生活的负面。
这一为时仅仅数秒的镜头犹如一首宏大交响乐作品的结尾一样,回应和回响着前面所讲述的一切,当一切突然再次浮现于脑海中的时候,当观众们终于突然领悟了这一“基调”的时候,心理是不可能不为之一震的。
那就是人们突然难于抑制地悲从心生的时刻了。
以上几点仅仅是从“多维塑造角色”的角度试图分析这一“高潮”的产生原理,其实任何一部电影的手法都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一“高潮”的产生同时也借助着其他的手法。
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不可忽略的,虽然可能很少人会意识到,但它实际产生的效果却是显著的————在所有的人物中,唯有Ryan这一角色是没有任何发展的: 他仍然做着他每天的工作————当一个警察; 他仍然充当他的“种族主义者”————没有任何东西改变过他的思想; 他仍然面对着他苦难中的父亲伤感而手足无措————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善。
波斯店主在一番疯狂行径后或许将充满希望地东山再起;小锁匠可能即将再次搬家;黑人夫妻可能将学会互相体谅,黑人警官或许将不再对他的同族视而不见...其他的人或多或少都产生着各种变化和影响,积极或者消极,但只有Ryan这一角色犹如深陷泥塘,观众没有感觉到这一角色有任何发展的可能。
这一对比产生着令人绝望的效果,使观众无法不对Ryan投下极大的怜悯之心。
这是这一“高潮”的产生原理中不可忽视的浓重一笔。
电影手法中的“平行剪辑”也起着重要作用:惯常电影中的“平行剪辑”通常是为了强调“同步性”,但在《Crash》中,除了强调“同步性”外这一叙事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两个或者数个不同线索的故事互相借助以产生戏剧性积累。
细看本片,其实并非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完整的:比如黑人电视导演和太太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正面解决,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彼此之间都发生过什么,这个故事相对缺乏充分的“转折点”,但是借助其他小故事已经营造的戏剧性:前程(可能)尽毁的年青警察;大难余生的家庭;被病痛折磨的父子...这一切都足以让观众感觉到“家庭成员应该齐心协力维护家庭的平安,和睦的重要性”,一句深情款款的代表着宽容和谅解的“I LOVE YOU”是最令人满足的。
其中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非常巧妙地把“剪辑”等等所有的手法所产生的效果的顶点都安排在同一段落涌现。
所以结尾的这一段落时间长达六分钟有余。
《Crash》是一部非常传统的电影,它的具体手法甚至有些略生硬之嫌(比如一直在利用同一动作作为不同场之间切换的“法宝”),它的价值观,它的角色塑造手法,它的编排原理都没有任何“创新”的地方,但我非常欣喜地看到今年的OSCAR最佳电影奖被颁发给了这样一部“全无新意”的电影作品————这一事实是对一种朴实,负责,认真的创作意图的认可和鼓励。
任何电影人都应该诚实地这样问自己: 你的角色有几个“维”?
你真的在用心构筑他吗?
最后,谨引用艺术大师富特文格勒的一段关于艺术创作的文字来作为这一篇短文的结尾: “独创性可以有两种根据: 一是音响本身直接的材料————新和声,新节奏的新颖和独特; 二是已经熟悉的材料结合运用所生的新颖。
我把前者称作是纯理性的。
自瓦格纳以来这种尝试已经够多了,他们把我们带进了深渊。
第二种带有真正的人性力量和艺术力量,但却得冒不被认可的险,因为这种独创性只有在相应的解释下才能体现。
...... 艺术材料本身的发展可能已经用尽,但艺术发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但求人们要将真实,协和,神圣的协合交给大众而不是相反的东西。
”
来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因为这是一部据说赢了《断背山》的影片。
看完之后只能感叹一句说:“既生瑜,何生亮。
”我想《断背山》输了,也输得情有可原。
如果说《断背山》是茅台,饮一口下去入口细腻,回味悠长的话,那这部影片就是烧刀子,喝一口火辣辣的疼,可是细品品也能品出一股滋味来。
选择种族歧视来说事儿,你可以说导演是有一定的功利心,因为这类题材往往是奥斯卡评委所青睐的。
虽然忍不住想吐槽一把导演编剧的心太大,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往往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的剧本编排还是相当有诚意的。
本来对于多线叙事的电影,有一种固执的偏见,略不喜。
因为很怕这样的电影往往到最后是“形散意也散”,显得零碎而不知所谓。
但是这部影片的精彩就在于它把“种族歧视”这个主题,贯穿到每个支线故事里,而且显露的那么赤裸裸毫不掩饰。
你会发现这种歧视无处不在,不仅仅只存在于白人对有色人种,而是各个不同种族间也存在有这种让人无法回避的歧视。
白人对黑人的,黑人对白人的,黑人对亚裔的,亚裔对西裔的。
很多时候,歧视的受害者也是歧视的加害人。
剧本编排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开篇原本有种族主义嫌疑的人最终在影片结尾成为打破歧视壁垒的人;让原本想要努力不为这种歧视所左右的人成为歧视行为的受害者。
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了观影者极大的冲击,有着一种无法言明的讽刺意味。
让人不禁审视,这种无法规避的歧视,到底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很多时候的自我观念很大程度会被整个社会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而形成自己固有的偏见。
你会发现,开篇喋喋不休的黑人小混混在咒骂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时候,很大程度源于他所接受的被社会整体氛围传递的信息:“所有白人对黑人是有歧视的”,而导致他对于白人也有着一种近似偏执的偏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歧视;你会发现,那个暴躁固执的波斯店主对于其他人的敌意与排斥,只是源于他固有的偏见“我所受到的伤害,是因为你们对我的歧视”;你会发现,开篇那个试图平等对待黑人的白人警察,也会因为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而不由自主地对黑人产生戒备和恐惧,而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看完让你觉得沉重与压抑,不禁一声叹息。
影片也试图用正面的角度来阐述一种美好的愿望,例如对黑人有偏见的警察最后成为救了黑人女性的英雄;有着种族歧视的白人女主人最终搂着自己的西裔女管家说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最终安然无恙的墨西哥小姑娘,让你觉得至少还不是那么让人绝望。
其实最大的歧视,也许并不是来自于你是何种肤色哪个种族,而是来源于内心中固有的傲慢与偏见。
而消除这种傲慢与偏见,任重而道远。
看了今年奧斯卡最佳電影《Crash》,果然名不虛傳。
既有電視劇集的娛樂性,又同時處理在民主社會裡種族歧見的問題 (專制社會裡是政府專利處理的)。
這套電影在西方其他發達國家都會有相同的感染力。
廿一世紀是人材世界流通的年代,現在所有發達國家所走的方向都是:降低專材移民條件,以吸引人材,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爭一長短。
結果是無可避免地大城市都變得種族多元化。
各地都有自己一套「政治正確」的種族觀點。
如在美國,白人是大多數、是歧視者,其他族裔是都可以叫做「非白人」、是被歧視者。
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白人很快已在人數上不是「大多數」,但還是會繼續做「majority」。
政治不正確這套電影最大的賣點是「政治不正確」,把種族問題回歸真實。
故事發生在LA,把一連串小市民每天都要面對的種族問題極端化:片中滿是因小事、誤會而引起仇殺、失控。
看這片是會覺得LA真可怖,其實不過是編劇的故意造就。
不過正是這種把小事極端化,才能令觀眾對號入座,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種族政策」會否帶來不可挽救的後果。
政治正確的種族電影的典型是:黑人雖然言行乖張,但其實只是文化差異,他們都是善良。
最後一幕必定是黑人被警察無故歧視,不明所以,不聽指示,然後警察以為他要拔槍,就先下手為強...最後發現只是誤會。
在現實中,因為社會因素,黑人卻常是無所事事、打家劫舍之徒。
片中沒有為了政治正確而失實,要說的是,種族歧見不是單方面的問題。
被歧視者的心態和行為都很具決定性: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一句無心的說話,被歧視者都能把它看為歧視的行為。
有時候,歧視只是在自己心裡,是自己歧視自己。
我們都要思考這套電影帶出的訊息是,我們都必須多思考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不然就會發生災難性的結果。
當年輕警員受不了老警員對非裔人士的種族歧見,提出請辭時,老警員對他說:「你以為你知道自己是誰嗎?
你一點也不知道。
」結果年輕警員最後做出更大的悲劇。
從來不覺得有人歧視自己的黑人青年,最後為自己招來大禍。
反而在開始時種族歧見很深的人,被他們的言行影響了,從歧見中解放出來。
我們是想我們對這個敏感問題的態度,是被隨機的人和事影響,還是自己有一套堅持的方針?
把所有人種平等對待,抱開歧視,是否解決辦法呢?
天真地無視歧見的存在,只會更自己做出不合適的舉動,為自己招在不必要的麻煩。
在一個充滿歧視的社會裡生活,遠不止不把黑人叫作 nigger 那麼簡單。
http://andrewo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22378
每一条线索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但影片却没有逐个讲述每个故事,而是靠交叉蒙太奇将每个故事隔断后交错组接在一起,使故事情节在断裂与缝合、并行与碰撞中缓慢推进,从而使影片的意义在碰撞的火花中膨胀,影片的主题在碎片的缝合中升华。
影片对交叉蒙太奇组合的出色运用,也使影片的观念性冲突得到了视听觉形象上的强化,使影片的情节推进有了叙述上的张力“。
从文化精神上讲,交织式对比结构通过各种不同叙述线索的交织性对比来‘讲述’故事,似乎更接近人类自身历史演进的本来面目。
因为现实中的人人事事,并非像好莱坞经典电影模式那样,总是那样充满巧合:坏人当道,佳人有难,英雄救美,终成眷属的‘幻象现实’模式。
而更多的是正与反、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的混合一体乃至二律背反的存在。
”
crash的英文片名有两部电影,法国的一部是关于欲望和刺激。
发生在洛杉矶的这一部说的是多元文化的城市社会中心灵碰撞和冲突。
远比我预想的好,无论是故事性还是随时带来的震撼和感动,同时描述了大约7、8个故事,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也许你把自己的不如意不小心发泄到别人身上,给别人带来伤害,然后又不停的延续。
有时候是意外拯救你的灵魂,有时候是克制带给你带给别人温情和感动,而这一切看似那么意外和偶然。
却又是那么必然。
恶或者善,对或者错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根本不是那么对立。
电影要表达很多东西,带给你的是动人刺激的故事,留给你思考的空间也非常大,那里真的适合我们吗?
明显有对外来文化边缘性的描写,即使,已经占美国很大份额的黑人,成功起来也是那么艰辛和小心翼翼,对几个黄种人的描写更是让自己不知何种滋味。
对对错的描写更让人深思,没有绝对的对或者错,只又在不同情况下失误或错误。
不仅是撞车,更是种族、人性的冲撞。好几处都落泪了
放大种族问题不是个明智之举。它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就应该是什么样,电影应该是还原非说教。可以看出导演在细节处的用心,但可能太过于用心。
人的好坏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显露
除了种族问题,我还看到了枪支管理问题... 美帝不河蟹啊.黑人笑了.讲了半天... 人家出了40块,请我们吃炒菜, 原来我们还是最底层.
要看巧合和蝴蝶效应可以看《撞车》,还有《阅后即焚》。哈吉斯说:“我想,我拍电影的题材是困扰我自己的问题,并不怎么考虑到观众的想法。但如果我觉得困扰,也许别人也会。”
【B】豆瓣标记的第一千零一部电影,拍的有点做作,有关种族歧视的主题挖的太肤浅,但是交叉剪辑的感染力实在是太强大。
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真的反应了一个现状:美国也不是天堂城市。种族歧视非常严重。
奇迹、正义和爱皆无处不在..先说缺点:收尾相对较一般,加入中国人稍有做作感,父亲是糖尿病的警察的那条线,主轴上稍微有些交待不清,奥康纳那条线也有些不够力度..除开这些以外,通过各种犯罪来探讨种族与隔膜并非新鲜事,但仅仅那双隐形的天使的翅膀,仅仅那一组镜头和铺垫就已经值得五星的评价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这样子叙述故事的片子。。。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种的。。
片段之间连不起来很勉强。。奥斯卡就偏爱这类题材的影片。。。还是配乐加了一颗星。。。
不是不能接受做作 而是这种做作实在不是我杯茶
导演是合格的,但是人物太多,叙事方式也不好。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没想到会如此有深度,有内涵。CRASH除了撞车之意,更有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的碰撞意味。多线叙事表现的多位不同种族人群之间碰撞磨合,发人深省,被深深震撼,让人无比动容,落泪。几位黑人及少数族裔演员都是老戏骨老配角,演技太赞!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
保罗·哈吉斯想把对故事的掌控力表现到极致,所以精心设计了小世界中种族对立冲突的捆绑,关系紧密的虽显刻意,但意图明显直白。看后觉得说教过重也确实如此,升格镜头和音乐的大量使用在节奏上给予观众一丝消化和喘息。野心勃勃的电影而没有保留《百万美元宝贝》里的平和,留给电影之外的思考不多矣
即使有种族歧视也可以把妹
................什么和什么啊.....................
好文艺好文艺我受不了了……落山鸡后面什么吗总是要跟一个警察呢,不是好莱坞就是警察砰砰!好欢乐,赶紧看看落山鸡有些神马大学去
碎片化的情节拼在一起实在不好看,抓不住重点。
反正我没看懂。时过境迁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诺 你看 2010-10-26我给这部电影的mark是:「重新標記 必看無疑! 好像是前年還是大前年的 奧斯卡最佳。」我再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陪导演故弄玄虚。
各种人物交错,刻意剧情设置,牵强人物纠葛,想把所有社会矛盾串联起来,自作聪明。整个电影就像个工业品没有丝毫美感,和电影艺术背道而驰。 我没有感受到他对于人和社会的爱,有的只是导演编剧满满的野心,为了话题而去拍,和为了爱去拍呈现出来观感完全不一样。而这电影恰恰就是为了功利的前者。电影里面到处都导演的旁白我要拿奥斯卡,你们都是我的工具人。作为奥斯卡最佳,本来是有最高期待的,毕竟挤下李安的电影,遗憾的是只不过是个利用政治正确不择手段获奖的心机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