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点越来越低了,那么欢乐的基调,竟然在看开头就泪目,每隔一段就想暂停写些什么。
这部电影如同女主人设一样,举重若轻,包裹着bling bling的类似《mean girls》的千禧年欧美chick flick的氛围,但内核却是女性主义和self-motivation。
观众很容易因为宣传和海报的刻板印象就错过,因为它不标榜自己的深刻,甚至放低姿态让人误以为它很“肤浅”。
事实上从评分、弹幕、讨论区来看,都在讨论女主颜值、女主财力,可见有时候被误解确实就是表达者的宿命。
对女性来说,无论你一开始服美役,之后搞事业,还是一开始搞事业,之后服美役,选哪条路都是困难的,因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游戏。
美了,会被挑剔不聪明,聪明了,会被挑剔不美。
当你又美又聪明,依然会有人觉得你靠身体上位,依然觉得你就是个物件可以随意性骚扰,依然会被其它女性雌竞和敌视。
更不要说在你走向任何一条路,都会在一路受到无数的pua。
你要装出一副严肃死板的样子,因为社会默认规则就是make it,at least you fake it。
如果你穿着打扮太女性化,会被人判断为“不专业”,而事实上能力、专业性和外表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知道怎样会让自己看起来更符合世俗要求,但我就是喜欢天马行空极繁主义梦幻的鲜活的一切。
被主流社会认为“肤浅”的女性爱好其实并不肤浅(实际上之所以被认为肤浅,是因为它们和女性息息相关,而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上)。
玩中也可以学习,玩物不一定丧志。
任何专业都要结合生活经验。
理性很重要,激情也是。
还有很多反刻板印象的小细节,比如只让女下属去端咖啡。
电影能解读的角度太多了。
它很温和,给了非常理想主义的结局,误会解除,情敌变朋友,女性互助成功,踢开了性骚扰的男上司,美役闺蜜、美甲店服务员、健身教练都是有脑的好人,最后还进入了一段good relationship。
(如果最后的法庭辩论再精彩一点就好了,至少要达到课堂对答那段的水平)。
当然现实要比这个残酷很多。
如果用现在的女女性主义观点来看,还是太温和了。
但温和的爽片也是有必要的。
事实上能在20多年前有这样的女性主义佳作,让人欣慰。
另外,本片的剧本、节奏和人设非常值得拉片学习。
尤其是人设,给出了一个比各种编剧书都更简单粗暴的设定方法:用一个有刻板印象的人物设定,然后打破它,这样人物就有趣了。
英语课老师给我们放的。
简单说下我的几点感受1.品质——性格决定命运如果说影片开头elle进哈佛法学院的原因或多或少和她在电视上的卖色相宣传有关系,进入法学院以后的路,却的的确确是她自己的能力走出来的。
elle的性格是热情而率真,这为她攒了不少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她也有超高的情商和逆商。
被vivian欺骗在派对上穿兔女郎出糗,她却对warner说是她想盛装出席,没有说“是你家的bitch害的老娘”……她并没有抛弃作为女生的小爱好(健身操和美容),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她在干嘛?是的,看书。
能够每天如此坚持的人,注定是和凡人有差距的。
她把头发拉直,摒弃色彩鲜艳的时装而改穿(过去的她难以忍受的)制服。
综合这些因素,这个女人的出色,便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2.成长——目的地和旅伴的抉择有一个一时流行的问题“去旅行是去哪儿重要还是和谁去重要”。
片头的elle爱warner爱得死心塌地,毅然选择从早已有所建树的演艺界跨到陌生的法学院。
这时的她选择的是旅伴,只要和warner在一起,什么都无所谓。
可是随着她进入新世界后的路越走越宽,认识了越来越多不同的人,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便发生了变化。
当她第一场的官司成功后,她对warner说的那句话,便是最好的见证(不过我并不认为warner是个渣男,只能说是被家族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观念所蒙蔽,这就是elle说的“不够聪明”,因为他一开始没有选择他,这足以成为一个很蠢的选择)。
最后elle选择了自己的目的地,因为目的地不同,路上遇到的人也会不同,总会有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甚至伴侣出现。
3.爱情——不是相互赞美,而是接受彼此的不足elle要的不是一个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锦上添花的人,而是一个在举步维艰的时刻雪中送炭的人。
warner是前者,待到elle变得出色的那一天才试图旧情复燃。
emmett是后者,开学的第一天便给在陌生世界遭到排斥的elle补生存技能,在案子的舆论倒向一边的时候还给予elle充分的信任和肯定。
所以,人的一生总会在某个时间碰到一个人让你觉得“哇塞!”,而不可得。
可是当你变得足够强大的时候,你会对当初的自己说“呵呵”。
以上。
这是一部理想主义化的感人又轻松的电影,质量也许没有往常我打五星的电影高,但我从这里面感受到的共鸣远远不少于那些。
谁说Barbie一样的女生不能拥有高智商?
美貌,性感,活泼被定义成为一种可爱的无脑,从来都不是什么有理有据的事情。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总是被表象迷惑,也不要用刻板印象去划分人的类别。
涂口红,做美甲,美发,热爱购物,谈恋爱,这些和取得优异成绩,努力学习一点也不矛盾。
至少我亲身体会就是这样。
我是看起来不像学习班子,但我对待学习这个事情永远都最有主见,我享受我热烈幼稚的恋情,也可以和他各自在不同领域努力。
我放假就会精心打扮,漂漂亮亮去玩,但我用完发膜吹完头发,该做的题我都做,甚至,我不需要那么死磕,因为我不喜欢形式主义。
我体会过太多的偏见了,所以我极其理解埃尔是什么感觉。
我也有她的决心和激情,但是我境界绝对没有她高。
永远对人温暖积极,相信真善美,即使被捉弄,穿着尴尬的兔女郎衣服也大气的没有告状,一句,我只是盛装打扮,让我佩服到不行。
金发女的魅力无穷!
我太爱自信坦荡的大美女了。
希望我能向着她的方向努力。
影片一开始的bgm,粉色的字幕,辣妹们的出场,真的太吸引我。
虽然,有的剧情太理想化了,有的部分我觉得女主也太好过了头,但是,冲着这个,胸大且有脑的主题,👍
看得真是很开心。
情节的确是简单直白甚至老套,会被人评论为不合逻辑。
而为情所困的女孩子,想要的就去争取吧。
轰轰烈烈去追求的过程,也丰富自己,努力认真的去享受生活。
顺便了解了一下内啡肽:“运动产生内啡肽,内啡肽让人有幸福感,而有幸福感的人是不会杀人的!
”记住了运动与幸福的联系。
P.s:喜欢Elle在毕业典礼那段话,贴到了讨论区。
还顺道看到一个读法学院的切身经验- 看完更觉得该好好用功呀。
(Ref: http://club.chinaren.com/bbs/index.jsp?boardid=654&hotmsgid=69206946)
1. Elle认真啃LSAT,边烫发边笔记。
热热闹闹的粉色卧室,和桌上读了一半的严谨供词——落差总是最最迷人的。
2. 不理解时候,不要妄下定论,切忌把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判断强加到别人身上。
更不要轻易恨一个人或定论一个人,很可能最终的转机来源于那个敌人。
3. 相信直觉,很多时候它比事实还准确。
4. 引《人物》栏目里一句话,永远别停歇,别让自己的人力资源贬值。
5. 很多人最难忘的,就是自己一心一意为一个目标努力的日子。
彼时的激情,哪怕隔了很久再回想起,依然会觉得周身都充满了力量。
那是我们的光辉岁月。
小时候看过太多类似这种故事:从小自卑的女孩,大多数来自农村或小镇上。
在长大的过程中经过自身努力和各种人情世故(包括爱情的打击)后,变得自信而圆滑了,收获了爱情与工作。
变成了当代“成功的女人”,成为了我们女生的励志典范。
这种故事,我们身边就有。
我们父母口中会经常谈起哪家的远房亲戚谁谁谁是这样子的,我们看过的电影电视中这种情节层出不穷,似乎女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由啥也不懂自卑敏感的小孩子,一路成长为精明历练的女强人。
拿我自己来说,成长的轨迹大致是这样子的。
在1年前,一直住在小县城的我还是一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看到漂亮的衣服怕没适合自己的型号而不敢试穿;走在路上别人多看一眼都以为是自己太胖;怕成绩不好被人鄙视;别人无意中的玩笑话都能让自己“回味”好久……总结起来就是太敏感,自卑,因为自身的不足对自己没有自信,而产生自卑。
自卑,就是来源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自卑的人就变得更自卑,不敢面对来自生活的恶意。
去年我上大学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在陌生的城市与街道,一个人可能会寸步难行,我接触了书本,它们由内而外地改变了我。
结束了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我才开始接触真正的“知识”,阅读了来自中外优秀作家的作品,明白这个世界多么丰富辽阔,以前所接触的是多么狭小的圈子,真正的世界需要广阔的胸襟去体验。
我慢慢放下自己的自卑敏感,以一颗宽容的心去感受善与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有一句话说,读书和旅行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让我感觉每天都在旅游,一路上学习着不同的知识。
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扩散了很多,同一个事件,在以前我可能会变得悲观默默承受哀伤,而现在的话,一切都云淡风轻地看开,需要努力的那就去努力地完成它,变成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偶像的微博里有一句话:如果不能远离你身边的负能量的人的话,那就把他当做一个笑话看吧。
看了这句话我深有感受,曾经我是一个抱怨满满负能量满满的人,总觉得在承受别人异样的目光,怪不得会这样,可能人家早把我当成一个笑话来看了吧 。
因为找到了自信,剔除了自卑,才变成一个正能量的人。
当我醒悟了之后,开始分析自卑产生的原因。
于是,我有了以下几个观点:1.童年阴影——从小被父母骂作“笨蛋”。
父母可能不是真的觉得孩子笨,而是觉得这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学会变得聪明点。
而不知,他们的做法,其实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
小孩子需要的是被鼓励,而不是“激将法”。
越是稚嫩的翅膀,越容易被折断。
应该加以能量补充,而不是学习老鹰把刚出生的孩子扔下山崖让他们学会飞翔,我们不是老鹰,我们只是需要被呵护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父母已经意识到中国的打骂式教育对孩子会造成心灵阴影。
而像我们这一代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打骂大的,有的还会施加棍棒。
这些童年片段,可能会给孩子们造成一生的阴影。
2.缺乏真正的教育——父母与老师灌溉的应试教育。
上大学之前,我们学生只有两个地方可以待——学校和家。
在学校,我们学习的知识,其实不叫知识,它叫做应试教育,如果它可以被称作知识,那么它是狭窄的知识,最不能教育学做人的知识,学生纯粹是考试的走狗。
我们被老师牵着鼻子,从单位1走到定积分,从重力走到万有引力,从abc走到一大串老是忘的单词,从细胞学到几代人之间的遗传病……在家里,我们是学校里的傀儡的延续,做不完的作业,学不完的“知识”,父母作为仅次于学校老师的第二专业老师,监督着我们余下的时间。
父母和老师,它们教我们说话、吃饭、上厕所、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听大人的话就是好孩子,他们还教了我们什么?
我想知道的是,精神方面,它们教了我们什么?
我们的时间被“考大学”填满,他们没有教过我们做人的道理吗,有教过我们多出去感受世界吗,有教过我们自信吗,有教过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生活得快乐吗?
我们缺少来自最亲近的人的真正的教育,更不要说他们离我们很“近”了,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缺失最基础的精神教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都正常。
3.自卑成惯犯——自身不愿改变。
开头的故事里,一开始敏感自卑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长大了就好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她是如何变化的,但是我们知道,这一定很难,破茧成蝶,最痛苦。
当走出家乡一个人踏向陌生的旅途时,过去的一切不好难道还不要改变一下吗?
在一个新环境中,一切都是新鲜的,过去的一切不如愿在这里都可以彻底得到改变。
有的人利用这个机会,在大学“重新做人”,积极向上,愿意接触新事物,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过着正能量的生活。
有的人固步自封,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怕出门就受到伤害,怕被人说三道四,渐渐的让人不愿接近。
很多人性格内向,但你是否真的分清楚内向和自卑?
你确定你是内向而不是自卑?
不满意身边环境又不愿改变怕会变得更差的人,归根结底是心理太脆弱,自卑敏感的性格将一直伴随。
这只会越来越差,正确的做法是:敞开心扉,接受来自外界的怀抱吧!
女人要自信起来,什么都能做成。
《律政俏佳人》,2001年的电影,我到今天才看,一部女性励志电影。
艾尔为了挽回男友,去做他口中“认真的女生”,放弃时装设计攻读哈佛大学法学系,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法律,获得优异成绩,期间前男友和本班丑女在已订婚,还受到教授的性暗示,最后坚定自己决心,一路勇敢地走下去,渣男前来求复合,被艾尔聪明拒绝,一雪前耻,而且碰到了自己真正的白马王子。
在整部电影中,令我最为赞赏的不是女主为挽回渣男零基础考哈佛的决心,也不是她敏锐的能观察到案件中的细节,而是她的自信。
她不管在何时,都是自信满满,一直都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女主角。
当她考哈佛时,她就为此作一切努力,坚定自己能被录取;当她被薇薇拉故意骗她化妆派对穿着一身奇怪性感装束时,她也能自信地走在派对中而不是找个门缝溜走,要是换做一般人估计早就落荒而逃了吧。
女主角的正能量,是来源于她的自信。
自信的女人最美丽,她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激情、努力和行动力,她说话肯定,做事大方利落,遇事马上就能进入正确的思考方法,她不仅青春活泼,时尚动人,还脑比胸大,这样的女人怎能让人不喜欢?
是自信让她勇往直前,影片的最后,毕业致辞上,她也再次肯定了自信的重要性。
对最亲爱的自己,一定要自信。
妹妹呀,大胆地往前走吧!
没有谁是一定要为谁活着的,路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的,我们只有相信自己,付出努力,做个坚强的女子,才会实现自我价值,才会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这部影片,让我感触颇多,让我看到了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不可以轻易的说放弃,不可以永远只是依附着人,我们要走出一条自己精彩的人生道路。
我们不可以仅仅因为我们是女孩,就觉得很多东西我们是没有必要去做的,老是为自己找借口,但却忽视了自己的能力,放弃了进步的动力,看着人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神话,却忘记了自己同样可以创造出自己的神话。
律政佳人与轻喜剧很惊讶于早已耳熟的这样一部电影《律政佳人》会有如此这短的时间,在我看来,能够被推荐在英语课本,而又专门作为一部鉴赏电影成为我们的必修课,最起码的标准要是晦涩难懂,在整部电影在喧嚣中结束之后,在我的字典里,她被划入了轻喜剧的范畴。
故事的结构简单的有点过于肤浅,初始的不得志,经过努力之后绽放青春,这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关于励志电影的模板。
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来说,故事的开头就在宣示电影的结局,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没产生过多的共鸣的原因。
也许是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我满怀着期许,奢求这部电影能带我什么时,我只能说这样一部快餐电影就想我最普通的一顿饭一样,在去玩厕所之后,就消失殆尽。
喜欢赵宝刚导演的石康的小说《奋斗》,高中时,同学之间见面总不免谈论起这部励志电视剧,几个男生之间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是陆涛、向南,华子三人之间的友谊,以及较之夏琳与米莱,自己更偏向于哪个。
昨天刚看完电影版的《奋斗》,只能说导演为了刻意寻找剧中主人公在我们心目中既定的形象,反而失去了我们想找回的最初的体验。
现在时不时还会拿出电脑存放很久的《奋斗》随便点一集看看,因为太熟,而不用担心错过故事的来龙去脉。
现在更多的人和我谈起这部剧集,不再是说友谊万岁和生命不止,奋斗不休,而是喋喋不休的不现实,陆涛的富爸爸不现实,夏琳为爱付出的一切不现实,就连那包点八的中南海也离我们越走越远。
回头想想,其实一切没那么复杂,我们完全可以抛开影响我们视线的一切而只去关注我们所在乎的。
我相信,赵宝刚导演在最初也不是想给我们寻找一个虚幻的乌托邦,让我们有个可以任意宣泄的loft。
想寻找爱情,可以浸淫在其中肆意妄为的爱情;想重温理想,自然也可以找到重新奋斗的动力。
当很多年后,当我们再次听到那首片头曲《我很好》时,心头能有这样一番荡漾,剧组也就足够满足了。
和《奋斗》如出一辙,《律政佳人》也只是想好心的带给我们这种关于青春、理想,爱情的回味。
不过就像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励志电影一样,故事的发展难免过于俗套。
在我看来,这种关于理想的轻喜剧过于泛滥,而又缺少独创性,以致于我们怀着重回正途的意愿找这部电影来激励我们时,不免在我们颓废的心上又加上一层失望。
在我所知获奖电影中,轻喜剧并没有占据一席之地,至今已经八十三届的奥斯卡奖更是很少能见到轻喜剧的影子。
看看这些获得全球好评的杰作,无一不是在升华我们精神世界之后才得到这些评论家的拥趸,而又有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就是人们总会推崇让自己看的迷迷糊糊电影,那样才显得自己水平不一般。
轻喜剧以其寓教于乐的形式,在我们空虚的心头也总会增添一丝温暖。
即便不看好这部纯粹的喜剧励志片,但却还是不想否认轻喜剧带给我们净化心灵的作用,但我们沉陷于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还能否相信导演想带给我们的信念,关于青春,关于理想,关于奋斗。
被誉为世界三大喜剧大师之一的周星驰,不可否认其在中国电影史中作出的贡献,但就这次论文来说,他又是需要鞭笞的。
简单的为了搞笑而无厘头,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就从肠道中直接排出体外。
在这点上我还是更推崇同样的世界三大喜剧大师之一的金凯瑞,他最为著名的一部电影同时也是我自观看过之后就成为我精神支柱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数来,这部电影我已不知重温了多少遍,每次都让我在这个感情匮乏的世界,肆意的泛滥一会。
很少人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会认为金凯瑞是美国最为著名的喜剧演员。
从楚门丰富而又夸张的面部表情中,即使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的贴上喜剧的标签,却不得不佩服,金凯瑞在这部电影更充分的展示了其喜剧天分。
而从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影响来看,这种轻喜剧就是我最为推崇的形式。
同《律政佳人》不同,金凯瑞的电影并不会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们电影想要强加给我们的思想。
就像一对男女一样,能让女人主动脱掉衣服的才是真男人。
而我们一直扮演着女人的角色,成功的电影伪装成正直的男人,不需要一言一语,却足以让我们为之倾倒。
看看《律政佳人》拿什么来吸引我们。
美女,不得不承认这种电影很需要美女的出现,来换回越来越挑剔的男人的眼光;性感,看过一个报道,国外一本畅销书,名为《男人除了性还想些什么?
》,书刚出版立即售罄,全书共两百多页,读者翻开这后,才发现除了封面之外里面全部是空白。
作者想告诉我们,男人除了性什么都不会想。
看看这部电影里面女人的装扮,以及挑逗彼此淫乱的话语,最为愚蠢的是美容院里为了吸引异性的而表演的那段“舞蹈”,当时我嘴角的笑的确带有一丝嘲讽;好吧,我不能否认,在最后那段演讲词中我的心海为之一动,但出了教室,我早已把这部电影想传达给我们的抛到了九霄云外。
曾打算在毕业之前,把我四年来走过地方重又一遍,并拍照留念。
等到以后当自己湮没于匆匆忙忙的人群中,还期待这些记忆能把我从其中唤醒,让自己保持清醒,并为以后而更好的奋斗。
不过,尝试了几次,每次都是失望而返,很多曾经的足迹现在已是物是人非。
景点还在喧闹着,只是当时那份心情早已远去。
才开始领会到“不要重游故地”这句话的含义。
同样,《律政佳人》此类的电影也正是我们怀旧的电影,但,美是在距离产生后才出现的,所以妄想以一部电影改变我们人生方向的想法,还是谨慎而行。
生命不止,奋斗不休。
我想当你处在自己“困难的日子里”时,沉浸在其中,才能更好的升华你自己。
一部非常不错的青春励志片。
Elle真的是个很棒的女孩,不仅聪明,更佩服她的就是她下定决心要做成一件自己原本并不擅长的事,就真的会不顾别人的阻挠甚至是冷眼向相向,很努力的去做,并且最后通过奋斗而获得成功,让所有曾经看不起她的人对她刮目相看。
很喜欢Elle在毕业典礼上说的话,特别是那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相信自己,真的很激励人。
喜剧爱情片,主要讲述了天生金发美女洛杉矶姑娘艾丽的搞笑生活,获得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幸福。
女孩儿励志片,她的成功在于,她有个受刺激就能奋进的心,以及对美容方面生活知识的熟悉。
法律的确需要对生活了如指掌,才能发现漏洞。
一场失败的爱情,刺激了奋进的心,寄望他人不如修炼自身,从金发花瓶到知识女性,成就人生的不同,需要的不过一个契机。
于是,严肃刻板的哈佛,多了一道奔放的粉色,挫折可以成为圆满的源头,法律可以融入时尚的视角,生活中难以企及的诸事,电影中只需一些巧合的误打误撞,便有一个牵强的励志故事。
最终,热情善良勇敢自爱的女主,颠覆了胸大无脑的传统偏见,寻得了大过爱情的事业满足。
很爽文的一部电影,里面有太多的情节过于理想化,不过我还是喜欢里面的女性意识
女主光环确实强到离谱哈哈哈,但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妞电影啊!Girls save the world!
这简直是童话……尽管如此还是很喜欢最后那句“薇薇安甩掉了沃纳,现在和艾丽成为了挚友”
也许是我不太喜欢看这种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的电影吧。。。
Passion is a key ingredient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ife. It is with passion, courage of conviction, and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we take our next steps into the world.
kinda satisfying. it even has girl empowerment and stuff in it. impressed.
她走路晃得我头痛。
擦,被名字给唬了,原来是一部意淫片。
看了无数遍的。无法想象这个投资不多的电影竟然如此成功。女主角是我的偶像,吃苦努力,娇气爱美,聪明有原则。剧中她夸张的穿着是我最爱看的。。哈哈哈 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不否认整个过程的叙事太过顺利和成功,但是女主角人物性格的塑造真的可以给到五星,在电影中呈现出的女性主义和女性友情的叙事,非常动人,即使一个女孩爱美娇气,她也仍然有力量做出伟大成就,最重要的是要永远相信自己。
自尊自爱自强,ex会对你刮目相看;自信自励自勉,情敌也会在台下为你鼓掌。纵使法庭辩论如儿戏,剧情齁甜如糖水,但的确不失为好莱坞早期女性励志电影的经典代表。美貌与智慧并存,且无论遇到任何难堪的事都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迎难而上,这样的pretty girl谁不喜欢呀!
粉得有点过。。但还算励志
第4240-看完考虑怎么把我的女儿心理建设得更强大一点,即使穿错衣服出丑依旧谈笑风生,即使感情遭遇问题没有沮丧冲动,只有比对方变得更excellent更outstanding让他配不上。影片最后法庭戏让被告主动冲动说出来真相有点低智了。
凑合吧 只能说凑合另外 我虽然挺喜欢小栗旬的 也不介意小栗旬扮成妞儿的样子 但如果说 一个妞儿 长的偏像小栗旬 我就不太喜欢看了
长得好看的女人很容易变得无脑,有学识有内涵的女人很可能长得不好看,所以女人并不是比男人笨,只是太容易陷入男权社会的行为规训与审美鞭挞。男性同理,太容易陷入大男子主义的教条之中,活得也累。男女平而不同,温柔、细腻、俏丽多是女性魅力所在,而这些丝毫不会更不应影响其才能发展。
其实是商业搞笑加别的 乱七八糟的 然而竟然拍的真的不错 !!
Blondes can be smart as well.
我的天什么垃圾啊这是,和SLIK之间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吧。内容跟过家家似的,而且这部电影蕴含着一个危险的规训:女人,你要又美又聪明才行。
早期女权爽片?可能这种电影在当时算是先进的,可是靠美容知识破案也有点太儿戏了吧,而且女主有足够的资本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普通女生呢?值得学习的是她的的乐观自信和真诚善良吧。演员本身真的不算美女,反而女二很有气质。竟然看到了年轻的苏菲。
后半段才真正好看起来,虽然融合90年代美国主旋律的芭比梦想豪宅既视感还是很重,但最后从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到女性互助共同体一员的身份转变和理念表达让这部电影跳脱了传统小妞电影的局限。前男友的现任和被告美得我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