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是爸爸,他从来都没有掩盖过他的复杂:博学而有魅力、自私而粗暴……他不是那个我伤心的时候说可以靠靠肩膀的人;他是那个我还听不懂的时候,就告诉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女人一定要懂得妥协……从心理学上,我想分析自己,分析他是否投下了巨大阴影?
这个想法很要命,因此我从不美化男人和男权下的一切,这个更该死,我心底里越来越像个暴徒了。
因为已经很坚强了,再也不想象了……从没有住过城堡,从不信有王子,从来都不是公主,说来可笑,我没有成为摇滚青年简直是个奇迹。
我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多。
爸爸在我的童年其实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是过于诚实,而诚实是最粗暴的品质——我借口他偷走了梦想而恼羞成怒,这显然是我自己的肤浅,和无法治愈的脆弱。
今天看了《野蛮人入侵》居然将我触动得如此坦白,写的评论也不成样子。
已知天命,脑袋光光的RÉmy癌着的余日犹如一份迄待叙说的遗嘱它靠记忆填塞、支撑。
但犹如不指归明天的图腾。
它对现在也不抱指望。
这是对的不能屈服于疼痛。
一想到那玉润之足随海浪之起伏而揭示于裙裾之下RÉmy兴奋不已。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躺在病床上,想象连翩,如狂舞的云在历史的玩笑当中和众多的情人面前RÉmy大笑着供认:他曾在梦中笔直造访过那些美丽的形象他曾燃烧着享受那芳泽犹存的肌肤他有时一声不吭。
这一切犹如沉重的债务。
而传说中的哈得斯行将将之统统收回。
“这很公平。
我想我能够清偿我所欠下的。
只是我更想,再活一次再爱多一些。
”在回家的路上,他希望去湖边看看。
从一无所有的湖面上他再度勾勒宁静金霞的傍晚。
大地的涟漪随无数只鸟儿的鸣叫,向天空荡漾“终其一生我一事无成,没留下任何痕迹,”RÉmy说,“我正在死去,我正在死去。
也许你们每一个,这会儿能够经验我的死,我的未完成的作品。
”
在死亡面前,似乎抛弃了一切的愁怨与症结。
在最后的路上,给予关怀和力量,给予温暖和怀抱,远比消毒液和针管,呼吸机来的有力量。
如何最大限度的给予尊严,是对病人的最大鼓舞。
当然,一切前提来源于自己的意愿。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尽管我们一直逃避,尤其对于国人来说,似乎这真的是禁忌。
然而,面对既定的未来,为何不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来临的那一天不那么慌张。
这个准备有心理层面,也有实际情况上的。
所有今天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那一天显得不那么笨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唯一能做的是认真过好现在,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拥有足够承受一切结果的承受力,这才是真的坚强,才是真的力量。
不管是怎么一回事,告别总是艰难的。
尤其,当生命走到最后一程,它更像一件哀悼的工作。
告别一切,然后,径直朝暮色苍茫的山谷走去。
最后一刻,曾经的朋友,相伴左右,仿佛从云端而来;曾经的误解、沟壑,在晚祷的钟声中,一一消弭。
《老爸的单程车票》里最后一幕,久病缠身的雷米终于注射了海洛因,弥留之际,儿子塞巴斯蒂安把他的手慢慢的放下至胸口,他原谅了他。
这一刻,他走得很安详。
父与子的疏离(一个偏安一隅,守着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列宁主义……过活,一个置身伦敦,在世界金融中心,游刃有余)也不重要了,亲情有无比宽容的一面,原谅,才是主调。
电影中的蒙特利尔海滩,静谧,平缓。
如同父与子漫步的身影。
如何不同的生活方式,终究要在血脉之中和解。
如何不同的生活方式,终究要在吸引之中,挣扎很久,最后依然信奉它。
毕竟,习惯的力量,有着不动声色的顽固。
在蒙特利尔的小镇还有一道忧伤的风景, 娜塔莉,她吸毒、滥交,仿佛看透了世界的荒谬与无趣,在放浪形骸中,延续垮掉一代的影子,她也憧憬爱情。
在车上,她近乎绝望的对塞巴斯蒂安说,你有一个完美的人生,有一个完美的未婚妻。
而我什么都没有……未婚妻却说,她和他之间没有爱情,她觉得人生不该建立在“我爱你,你爱我,你怎么不爱我了……”的旋律之上。
受过伤的人,对"爱”的字眼,有一种反感,不如过日子来得实在。
她与风流成性的雷米其实是一类人,不相信爱情,自有一套生活哲学。
而在现实之中浸泡得久了,塞巴斯蒂安也有恍惚的时候。
娜塔莉无疑是他的例外。
所以,临别的时候,两个人疯狂的接吻。
电影的结局,依然是苍凉的,他飞去伦敦,她在角落里凝望,为这段短暂“聚散匆匆”的时光划上一个休止符。
没有什么有情人终成眷属,法裔的加拿人不会将浪漫进行到底,他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人世间的一切阴暗,无奈,层层剥开,最后呈现一种真实,很多时候,真实,会使人心情低落,不是那么的正能量。
告别的过程,苍凉之中伴随着温情,最后烟消云散,徒留枫叶般的寂静。
其实到现在还在想,为什么要叫野蛮入侵呢?
不过是一个要死的老头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故事。
雷米得了癌症住进医院,和他离婚很多年很多年的妻子来了并找回已成为富商的儿子赛巴。
儿子和父亲关系并不好,但为了母亲还是用钱给父亲买来了高级病房、过去的好友、情人和减缓病痛的毒品。
然后自然是最后临死前父子终于和好。
情节有点俗套,但也有些特别之处。
雷米原来住的地方是多人病房,还有很多人住在医院的走廊,可事实上医院有整整一层的病房在空置着。
赛巴找到医院的管理人员,对方叨叨不停的红唇说出的都是所谓的政策,让后赛巴平静的递上自己的建议书,里面是钞票。
对方的红唇还在叨叨一边的无力……父亲昔日的老友,早就过着自己的生活,有一切借口忘记雷米。
但是当钱递上的时候,不管身在何处,他们都来了。
尽管离婚很多年,妻子(前妻)还是来陪伴雷米,虽然最后雷米的情妇和朋友也动了真情,可是……赛巴是个有钱人,所以不得不说钱是里面的一个符号。
除了钱,还有女性。
女人是软弱的感情动物。
在这里是这样的。
比如雷米的前妻,尽管她对丈夫有n个情妇的事实很是气愤,甚至离了婚,却仍然在他病了之后第一个赶到。
比如雷米曾经的女学生,当赛巴为了让父亲(职业教师)高兴花钱雇了几个学生来看望他,付钱时,只有那个女学生因为动了感情而不再要钱,而那些男人不但拿了自己的钱还把属于那个女学生的一份分掉了。
还有一个要提的人,是雷米一个情妇的女儿,因为她吸毒,赛巴请她帮忙买毒品。
她一开始就说,不要相信吸毒的人。
可是赛巴说相信她。
于是她就算辜负了自己(不小心吸食过量),仍旧没有背叛赛巴,甚至为了弥补自己吸食过量未及时帮雷米注射,她竟然开始戒毒。
后来,赛巴把父亲生前的房子给她住,带她参观房子时,她吻了赛巴。
两个人都分明有些沉醉,却又知道不可以,然后分开。
因为,赛巴有未婚妻,因为,她是一个不可以被相信的人。
只是从初见她时,就知道,他们之间总要有些什么,却也不能有这些什么。
当然还有,忘了那个女人的名字了,情圣雷米的女神。
她是一个演员,演过那样一个电影,从头到脚都那样包裹着,然后要渡河。
她不得不提起裙子,脚、脚踝、小腿一点点,那么纯净的存在于雷米从未纯净过的思想里。
甚至,在他临死之前,都是她,渡河的样子。
脸上的一点点矜持,纯净的样子。
野蛮入侵,是疾病或将死之未来对于目前所安之生活的入侵吗。
被告知突然的疾病,然后卧床。
愤怒,无力,害怕,恐慌,即使你是一个知识分子,满腹经纶通读历史,享尽美食美酒性与爱,应当看淡了,也还是要经历这一系列的情绪。
最后一幕,当这个大鼻子男人躺在椅子上,等在前面的是预知的死亡,亲人和朋友一个个和他告别,他最后等待血管里流淌的安定将他带走时脑子里在想什么呢?
是这个男人懦弱,还是他的家人和朋友懦弱呢。
他也行是选择提前死亡,也许是知道自己行之将死,于是选择体面的方式。
最近看的另一部电影里,女人的父亲在去参加昔日同学八十大寿的路上静静离开了,他下了火车,在站台上等待友人,手机铃响起,他像睡去一样离开所有的一切。
我二十几岁,开始思考死亡了,然后我感到害怕和无措。
伦敦工作的白领塞巴斯蒂安突然接到母亲电话得知父亲雷米病危住院。
匆匆赶回蒙特利尔陪父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
他虽然和父亲秉性不合,经常闹别扭,但是在父亲弥留之时,他仍然尽量按照父亲的意愿,通知了父亲的好友,调换了舒适的单人病房,甚至为了给父亲止痛,买来了毒品。
直到最后借来了一幢湖边小屋,父亲在那里平静的结束了生命。
看完了这个温暖的故事,我想到的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他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活的意义又是什么?
塞巴斯蒂安有一个很好的工作,如他的友人所说:完美的年轻人,完美的事业,完美的未婚妻。
他每日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片片数字。
即使在看护父亲时,也不停的接着电话,与客户谈论着各种价格。
他每月的收入比父亲全年的收入还高。
无聊时,就去游戏厅玩赛车。
她的女友的生活和他差不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在拍卖行拍卖时,一手接塞巴斯蒂安的电话,一手拿另一部电话报拍卖价格。
雷米的旧情人说:“我的晚间消遣,现在由东芝的数码大荧幕负责。
”雷米的另一位旧情人谈到男人时说:“感情和智慧不干我事,只要他雄壮有力。
”相对于她们,剧中的每个男人几乎都有风流韵事,雷米的好友皮耶每两周和情妇吃饭。
雷米自己更是有过很多情人。
城市中毒品泛滥连警察也无可奈何,只好睁只眼闭只眼。
传统教堂空无一人,里面摆放的各类物品也不值一文。
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包括看电影的观众,都觉得很正常,生活就应该如此,世界如果不是这样,那才不正常的。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塞巴斯蒂安可以用钱买来不可能住进去的单人病房,买来高纯度的海洛因。
不仅如此,他还可以买来虚假的感情。
他付钱给雷米曾经的学生,让他们去看望老爹,并送上一堆甜言蜜语。
连雷米的好友皮耶都觉得奇怪:“不可思议啊,这些文盲真令人感动!
”与此同时,这些学生在接过塞巴斯蒂安的钱时说:“这价钱我们随叫随到。
”有了钱,塞巴斯蒂安可以迅速找回丢失的电脑,可以找到娜塔莉吸毒的藏身处。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成了商业上的交易。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
每天都在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中度过。
可是在雷米心中,仍然觉得缺了点什么。
他和娜塔莉有两段对话。
看到娜塔莉不断的吸毒,他问:“你不太在乎生命?
”娜塔莉:“不太在乎。
”雷米:“我在你这年纪也一样。
随时可以去死,无所谓。
可是,人越老越眷恋生命。
当我想到我的生命开始倒计时时,我还剩二十年、十五年、十年,想到是最后一次做这些事,想买最后一辆车,想最后一次到热那亚,巴塞罗那。
”娜塔莉:“我不会活那么久。
”雷米:“你怎么知道?
”娜塔莉:“我经常吸毒过量。
”雷米:“连这个你也无法预料。
或许有一天,你会戒毒活到很老。
若无法了解过去,如何预测未来?
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事,除了我。
”娜塔莉:“你很害怕?
”雷米:“怕。
我要活下去。
我太热爱生命。
”娜塔莉:“热爱什么?
”雷米:“一切。
美酒、书籍、音乐、女人。
尤其是女人。
”娜塔莉:“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
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
”雷米:“或许。
”雷米站在病房的窗前,望着钢筋水泥的树林和无尽的车流,生出无限的感慨。
雷米与儿子不同,他热爱生命,珍视感情。
雷米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而现代文明的野蛮侵入,挤走了人们心中最真诚最原始的情感,熔化在我们的意识中,使得那些宝贵的观念消失殆尽。
所有的东西,包括我们的日常起居,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娱乐,我们的情感,甚至是性爱,都是可以计算可以数字化的。
人们已经习惯了金钱的魅力,习惯了享乐的诱惑,不知不觉的满足于并接受这些悄然的侵入。
拍卖场上的叫价替代了亲友间的欢声笑语。
游戏厅和夜总会替代了繁星点点的美丽夜空。
电视上的忸怩作态代替了温馨的家庭聚会。
疯狂的追星替代了英雄崇拜。
性代替了爱情。
感情也变成了交易。
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智慧,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信仰了。
影片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塞巴斯蒂安和娜塔莉正在火堆旁聊天,他的电话响了,正要接,娜塔莉一把夺走手机扔进火堆中。
看着燃烧的手机,他俩会心的笑了。
手机,没完没了的商业通话和令人入迷的游戏,你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却被手机无端占用。
实际上,手机是工具,而人已经成为了手机的奴隶。
影片结尾,雷米在最后时刻说:“我很高兴我的一生有好友相伴,我会带着你们的微笑离去。
”他的临终之言,似乎给了现代的人们一丝希望。
而这种真实感情的告别,也将逐渐随着正式的灵堂,冠冕堂皇的悼词,无数不相干的人故作悲哀,千篇一律的哀乐声中消失了。
影片中涉及到了安乐死这个问题,我们总得走。
但是怎么一个走法?
没有人敢去提起。
中国人,对死的禁忌,是根深蒂固的。
避得些什么呢?
反正要来,总得准备一下吧,尤其是我们这群被青年人认为是七老八十的,虽然,我们的心境还是比他们年轻。
勇敢面对吧。
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死,也要死得美丽。
轮到你决定吗?
有人问。
的确如此,但是,凡事都有计划,现在开始讨论,也是乐事。
首先,对死下一个定义:“死不是人生的终结,是生涯的一个完成。
”我们在落幕前要怎么向大家鞠个躬退去呢?
最好是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需要一点知识和准备。
最有勇气的死,就是视死如归,说到这个“归”字,当然是回到家里去死才安乐。
但事不如愿,根据一项调查,最后因病,死在医院里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为什么要在医院?
当然想延长生命呀。
但是已经到了尾声,决定自己什么时候走,不是更好吗?
家人一定反对,反对个鸟。
不爆粗口都不行,我的命不是你的命,你们有什么权利来反对?
友人牟敦沛说过:“我一生做的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反对医生替我爸爸终结生命。
”这句话,家人一定要深深反省。
尤其是对患了末期癌症的人,受那不堪的痛苦折磨,家人还不许医生打麻醉针,说什么会中毒,反正要死了,还怕什么中不中毒?
如果你问十个人,相信九个人是不愿意在医院死去的,但是,他们还是留在了医院,他们也顾虑到家人的感受,不想给大家增加麻烦,但这绝对不是他们自己所要的。
我劝这种人不必想太多,要在家里终老就在家里终老,反正这个家是你的家,你想怎么样做,也没人可以反对,而且可以省掉他们整天跑到医院来看你。
虽然说医院有种种设施,但那是救命用的,你不想被救,最新最贵的仪器又有什么用?
在家静养,请个护士,所花的钱也不会比住医院的病房贵呀。
找个相熟的医生,请他替你开止痛药、医疗麻醉品等,教教家人怎么定时服食和打针,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孤单老人又怎么办?
有一条件,就是得花钱。
反正是带不走的,这个时候不花,等什么时候花?
护士还是要请的,这笔钱,要在能赚时存下来,所以说死也得准备,千万不能等。
香港人多数有点储蓄,买些保险留给后人,大家想起老人早走,也可以省下一点,也就让你花吧。
在痛苦时,最好能以吗啡镇静。
从前,吗啡被认为怪兽,说什么服了会精神错乱,愈吃愈无助,最后变成不可控制的凶手。
但这都是早期医生的临床实验不够,恐怕有副作用,没有必要时不打针。
当今世事已证明,药下得恰当,根本就比吸毒者自己乱服安全得多。
有些人讨厌打针或喝药,也有膏贴的吗啡剂可用,总之不会是愈用愈没劲,不必担心。
从临终关怀的角度切入,以生命热情为第一原则,就使本片的道德基础立起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观众对的不适。
从而可以对文明外衣下异化虚伪的道德与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与讽刺。
人类的值得哀叹怜悯的地方就在于大多数人直到老了,才有勇气冲破这一层,所谓老了,无所谓了。
重要台词1二十世纪不如大家想的血腥,战争死了一亿人,加上苏联古拉格一千万人命,劳改营算一百万好了总共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命,也还好。
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用毒气和炸弹,就消灭了一亿五千万南美印第安人。
人类史上最大杀戮就发生在此,而不是在一座小型的屠杀博物馆,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史。
2我一生都和绝世美女入眠,直到有天竟然梦到在加勒比海,我才知道老了。
3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4至少我得留下点痕迹,一生中成就一点事就足够了,可以向自己交待就可以了,这样会死得更安详,但我却一事无成5我觉得和出生时一样贫乏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我应该去寻找的,我一定要继续找....
老炮电影,算是对一个时代的缅怀。
其实伴随60年代左派学潮以及上世纪一系列激进思潮成长的一代和当今资本主义没文化的年青一代面对死亡其实一样茫然无措,任何思想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个人问题。
讽刺的是左派奋斗一生建立起来的制度,如工会等又成为一种僵化的官僚体制,而冲破这一切或与之共谋如鱼得水的却是他们终身反对的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
其实那一代反抗的不是什么阶级不平等,而是文明对爱欲的压抑,是僵化制度对人性的束缚。
这其实是浪漫主义的延续。
从临终关怀的角度切入,以生命热情为第一原则,就使本片的道德基础立起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观众对的不适。
从而可以对文明外衣下异化虚伪的道德与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与讽刺。
人类的值得哀叹怜悯的地方就在于大多数人直到老了,才有勇气冲破这一层,所谓老了,无所谓了。
电影中其实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老一辈的人由于受半个世纪激进思潮的影响反倒对人性和爱欲解放的彻底,而年轻一代则冷漠理性而缺乏想象力,事实上更趋于保守。
这也是电影中父子两代人冲突的最根本原因。
所以电影最后一张段颇值得玩味。
这让人联想到我们这一代90后,相比于前几代,我们这一代其实更加保守了,看趋势,以后的世代可能更是如此。
浪漫主义可能真的终结于上个世纪了。
“我们都做过,从分离主义者,独立主义,主权主义,主权暨合作主义者”“我们从存在主义启蒙,到萨特,卡缪,度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拜读马尔库塞变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主义者”“读了索仁尼辛后,想法变了”“情景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结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有膜拜过?
”“愚蠢主义”说句实话 有点没看懂 可能是因为1.25倍速 或许是缺乏年龄与上世纪的背景 抑或是本身就缺少 贾导所说的”跟踪性“异常简单的剧情 主要是由于父亲的绝症 操纵金融市场的儿子于是归来帮忙处理最后的时光 联系医疗资源、买回旧友、情人 获得海洛因每一种复杂的关系 不同的人物组合 像极了我们的平常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张口就来的历史典故与法、加文化 ”黄色“外衣下 夹杂调侃关于技术 印象深刻的是:片头 领圣体的部分 白色的饼干 被隔壁病床的领走 一个蒙太奇 白球进洞
人文气息浓郁,感人,为人父后感受更强烈。按金钱法则运作的,目的却正是金钱法则的反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friends,sharing...a delight..i take your smiling with me
4.5 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好好的擁抱熱愛的一切。會逝去的終究會被沖擊,但你能拽著它,陪著它一起。
信息量大的重口小清新,大谈性和民主,典型的西方中产知识分子嘴脸,临死之前回忆一下这一辈子搞了多少女人、看了多少好书,最后来一针可卡因舒舒服服死掉
加拿大真是有意思,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电影也明显分为两类。法语的阿康更人文,更沉静。对感情也是平静下的暗涌。两代人,两种文化,两种世界观
若能如此end,也是无憾
129th 不知所云 莫名其妙 无聊透顶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旅程,亲情、对待死亡的电影,不错
有点老美反思的意思
当时没有认真看 那时刚开始认真看电影 也不喜欢呐不过
意识形态意味浓烈的温情故事,有一股子知识分子的倔强。理想与现实,野蛮与文明,人活一世不一定能读懂世界,却都在既定的规则下走完了一生。导演抛给观者的思考实在很多,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片中人物,都有着非常大的解读空间。
一部令人厌恶的电影!
喜剧 爱情 悬疑 犯罪这些标签我一个都没看出来...
说法语的爱装B
……………what's the point? 那个诡异的bgm是怎么一回事?
一群大龄文艺青年一把年纪了还能畅谈以前乱搞的日子是多么的惬意啊。群戏电影,牵涉了无数话题,民族,文学,死亡,爱情,以及社会动荡格局等。导演企图用对白和剧情构造一个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浮世绘,可惜这部电影就跟他们谈论的话题一样,像一盘散沙一样毫无结构,让人看完了也不能十分理解要表达什么
安乐死比大鱼好看侵入很有意义还有那个医院长长的走廊让我怀念
闪回恰到好处,暖色调。各种讽刺,背景知识庞杂。资本主义金钱万能,支持公立医院的差点住了过道。亲情关系,家庭,社会。生活方式、行事方式的微妙对比,讽喻隐现。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
最后,他选择注射的基佬毒药死亡。来照顾他给他海洛因的过去情人的毒虫女儿住到了他家,看着他的死亡,她好母亲关系好了,决心戒毒并住在书的环境中以后生活会变好吧
死亡和性在笑聲中被放低,握住老友愛人的手,才是緊要事。 但還是要感嘆男人這一生太容易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