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主演:马跃,苗圃,马精武,马少骅,陆剑民,金士杰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6

《贞观之治》剧照

贞观之治 剧照 NO.1贞观之治 剧照 NO.2贞观之治 剧照 NO.3贞观之治 剧照 NO.4贞观之治 剧照 NO.5贞观之治 剧照 NO.6贞观之治 剧照 NO.13贞观之治 剧照 NO.14贞观之治 剧照 NO.15贞观之治 剧照 NO.16贞观之治 剧照 NO.17贞观之治 剧照 NO.18贞观之治 剧照 NO.19贞观之治 剧照 NO.20

《贞观之治》剧情介绍

贞观之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七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奉父之命东征洛阳。洛阳是前朝隋的东都,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洛阳之战也就成了唐朝统一中原的最重要一仗。 经过李世民军队长达数月的围困,洛阳城内已经没有了和唐军对抗的力量,洛阳的首领王世充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救兵上。河北的窦建德带领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 要解洛阳之围。李世民命弟弟齐王李元吉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带兵迎击窦建德的大军。李世民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用几千人击败了窦建德的大军,并将窦建德本人擒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 李世民一举击败了大唐的两个最有实力的敌人,功劳传遍了天下。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封他为天策上将,并赋予了种种特权,地位几乎已经与太子不相上下。 李世民势力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李元吉的忌恨,也让太子李建成深感不安。李元吉对权力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历史的进程刑警张玉贵那个女孩这是你与我的最后战场,或是开创世界的圣战异能觉醒他是她,她是他鸡皮疙瘩NO.6海军陆战队员4青春选择题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酒店实习生第二季一吻不定情控制我爱你,傻瓜碟仙盲点第五季鲁邦三世:意大利游戏孔雀东南飞别接电话:脱衣搜身欺诈案第一季动物园里有什么?巴比伦柏林第二季锦医风华十分钟到午夜铠甲勇士捕将超能荷尔蒙信长的忍者:伊势·金崎篇Switch-改变世界今天开始做魔王OVA宝莲灯·赤子之心秋日之光

《贞观之治》长篇影评

 1 ) 这就是最接近贞观的贞观

这是一部还原度很高的戏,目前为止所有以初唐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中(包括纪录片),这可能是最贴近正史记载的事件和精神的。

我们的历史课本太简略了,以至于在上历史课的时候给唐太宗的主要是个善于纳谏的文治形象,这是很遗憾的。

不知是不是由于历史课本多是文人编写的,对于帝王的武功很少大书特书,导致一部历史课本读下来,灭六国的秦始皇是残暴的,汉武帝对西域用兵是荒唐的,连中华文明与其他世界级文明的第一场交战都没有记录下来。

可是在历史课之前我读了唐书,画面就不一样了。

太宗是个武将出身啊。

他父亲守晋阳抵御突厥时,几个儿子只带了他。

他十六七岁就率军驰援雁门关救被围困的隋炀帝了。

十八岁晋阳起兵,十九岁浅水原之战(他与对方对峙直至对方粮尽,并以诱敌,再攻其薄弱的方式打败敌军)平定陇西,清除唐西边的麻烦;二十岁败刘武周(他用的是水攻),摆平北边的麻烦;二十一岁虎牢关之战,带着数千精锐玄甲兵破窦建德数万乌合之众,生擒窦建德,破洛阳。

武德七年,东亚霸主还是突厥,李渊差点迁都避其锋芒,李世民率部抵御颉利与突利,他一边离间对方,一边利用天降大雨,对方弓箭受湿不利作战,抓准时机出击,击退突厥。

武德九年,长安空虚之际,又以疑阵退突厥于长安城外。

毛主席也曾说过: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耳,其次则朱元璋耳。

--本剧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李世民虎牢之战及以后的军事才能。

现在很多质疑太宗改历史的言论,古代行兵打战,双方都在动,历史要改这一块很难。

何况太宗出兵破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部的时机都非常准,换个点,估计结果就会玄。

他在位期间,只要没有健康问题,几乎是每战必达目的。

历史上,唐,元,清不需要修长城,因为这三朝我们对于北方有了有效控制(秦汉有匈奴,明有鞑靼,其他都不算统一的朝代),而后两个,是蒙满的政权--唐对汉族历史的意义非同凡响。

本剧对玄武门之变的讲述也很符合逻辑(比某纪录片强百倍),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在做合乎身份和逻辑的事。

李世民跟隋炀帝其实有很多地方很像,都是老二,都被老妈喜欢,都军功卓著,想法跟同时期的人也比较天马行空,都有争霸之心,到最后也都爱跟高句丽死磕。

李建成和杨勇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长子,都比较宽仁。

可是有个叫《激变玄武门》的“记录片”对于李建成做了太多意淫,为什么这么说?

1.李建成是有军功,但可以看到他主要是在辅助防守的位置上,几乎是李世民在打攻击战,建成在后方打防守战。

第一次攻洛阳时机尚不成熟,他是主帅,可是到“洛阳必须拿下”的时机,他却被换下了。

打刘黑闼也可以说是在李世民消灭了刘黑闼的老本三万精锐之后捡来的便宜。

他的军事才能,有,但不突出,这几乎可以定论,李渊也不傻,唐朝鲜卑化严重,太子就不让出征这不是他们的习惯,后世的李俶,李适都因为是太子人选而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2.有了杨勇的前车之鉴,看到昨日重现的李建成,除非是个白痴,否则不会没有动作,即使他不动,他的手下也会推着他动。

而功高盖兄的李世民会不会被文官集团猜忌,看李靖的例子就知道了。

李靖,天才将领,治下也严格,为人也比较低调,在前方打战仍然被后方不停的参奏,李世民这儿不被挤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3.杨勇是得到了武将集团的支持的,隋初四名将之一的高颖就挺过他(虽然他们有亲戚关系)。

隋朝的开国将领,除了韩擒虎之外几乎被隋炀帝杀了个遍,武将可是比文官更高危的职业,就在前朝的事,武将们不可能不知道。

然而到了玄武门重新站队的时候,武将集团中的绝大多数却舍了“宽仁”的李建成-这个名正言顺不出意外就会即位的太子,大费周章的跟着李世民搞政变,或者选择中立(默许),这得对李建成的人品多么没有信心?

与其现在“猜”得神乎其神的,不如看看当时设身处地的人的选择,他们才是一招错就粉身碎骨的人,怎么会拿着与秦王的“交情”去扶一个有隋炀帝倾向的人-他们是在拿命赌前程。

李世民也做到了他们的期望,有军功的人,只要没有大错他一个没杀,不少还能委以兵权。

比起汉明那两位,不知好到哪里去了,比起宋太祖,也大胆很多。

文治方面本剧对于李世民努力纠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做了深入刻画,对于他从谏如流也做了很多描写。

李世民作为武将出生,文治上独当一面不出问题几乎也是不太可能的,脾气暴躁也应该是有的,但是这样一个人看到自己的缺点耐下性子来听建议,实在难得。

也许他就是这么一个善断果决又不是想的特别周到的人,需要别人提点,自以为聪明的人,反而没那么容易听别人的了。

一些历史小段子,太宗和长孙无忌让魏征出丑,让他吃菠菜(应该是芹菜,菠菜当时还没有传入我国),魏征的老婆(应该是房玄龄)爱吃醋,萧翼向辩才和尚“骗取”兰亭集,也非常之有趣。

太宗对于伦理的木纳,也很符合鲜卑族的风俗。

唐王室就算是汉族也是鲜卑化的汉族,乱伦的传统一直没有纠正过来。

还有文成公主入土蕃,当时来说确实是个创举,不过此举也帮助好战的土蕃提高了生产力,中唐以后成了中原的麻烦,一只到蒙古才给解决掉。

还有李靖发动总攻,鸿胪卿落荒而逃,李世民溺爱他和长孙皇后的孩子,李渊被称”婆婆面”等等小段子不胜枚举。

除了情节,这个片子更难的的是对于唐代的宫殿器物做了神级还原--这就是电视与看书的区别,观众能看到动态的影像,以及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他们的情绪与性格。

比如失传已久的大名鼎鼎的陌刀,横抱琵琶的习惯,屋内用屏风分割出空间,初唐简朴的习惯,紫绯绿皂的朝服颜色,年轻女子发型多中分,贵妇人的高发髻,都有壁画参考,丝毫没有穿越乱入的颜色和灯光。

另外,唐代才有胡凳胡床的演变,唐初的人应该是席地而坐的,称赞要击笏的。

还有鱼形兵符和李靖家养的宠物喵,都特别有意思。

战争场面和宫殿用电脑制作(这才对嘛,不要再用几十个人号称几万,没有阵型,打也不是这种冲杀的;也不要再老用横店秦王宫冒充所有非明清电视剧的宫殿了)。

而人物,只要有画像传世的必有七八分相似。

李世民正史上记载相貌类胡(妈和祖母都是鲜卑族啦,儿子像妈不是很正常?

),胡须微卷,高鼻梁,眼窝深陷,马跃演的太宗,除了瘦一些,其他都是比较符合描述的。

第一集前半段的台词有点舞台剧化,有点趋人,我就是被他们卷曲的小胡子和铠甲的神还原吸引决定看下去的!

总之,正史片只服贞观之治。

这是一部懂唐史的人看起来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不懂的人看起来散乱粗糙,枯燥无味的电视剧。

不可否认,正史片电视剧只适合特定的群体,迎合大众太难了(或者是说看惯了电视剧,演真事儿大众反而觉得不像真的了)。

缺点:太短了,希望能看到80集版本。

 2 ) 迟到的9.2分,才貌俱佳的他们本该更红的

历史剧一直以来都是剧迷比较青睐的剧种,因为好的历史剧会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从而让观众对历史的想象有了更具象的载体。

但是对于电视剧的主创来说,历史剧又是比较吃力不讨好的剧种,特别是历史正剧,一不留神就扑街了,而且拍的好也不一定会成为热门爆款。

纵观国内多年来的那些历史剧,成为爆款的其实并不多。

最常被观众的提起的也就《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为数不多的佳作,而这些剧里还有一些在播出时并没有受到重视,收视平平。

今天要说的《贞观之治》则更为落寞。

《贞观之治》首播于2006年,由张建亚执导,阿城、孟宪实编剧,马跃、金士杰、马少骅、苗圃等主演。

在播出后好多年都寂寂无名,直到后来许多自来粉把它翻出来并推上了神坛,豆瓣评分高达9.2,这才变得小有名气。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贞观之治》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的是李世民励精图治的一生,了解过一些隋唐历史的朋友,哪怕没看过剧,只要按照记载的史料复述就能把剧情讲出七八分。

故事从隋炀帝离世李渊称帝讲起,李世民先是受命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后面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大获全胜并使李渊退位。

李世民把年号定为“贞观”,自此贞观之治的主题就铺开了。

剧中更多的是展现李世民的文治,他遇到的问题是历史上许多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普遍都会遇到的,如削藩、平突厥、选继承人等。

《贞观之治》在细节上考究是它最受观众称道的地方,我们无法知道历史上盛唐的真实模样到底是怎样的,《贞观之治》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最为接近的标准答案。

不论剧情,还是服化道,亦或是唐朝礼仪制度等,都高度还原历史。

虽然认真细究起来还是会有一些和真实历史有出入之处,但已经极具诚意了,至少在许多剧迷都将剧里的唐朝带入了想象中的模样。

在创作之初,主创们翻阅贞观政要、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大量史料,为的就是给观众呈现一个最接近历史记载的唐朝。

《贞观之治》的投资高达3000万元,剧组不仅搭建了长安皇宫实景,还在特技上花了不少钱。

剧中特效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粗糙,可是在当时用的已经是最新的技术了。

这些特技不是用在给角色抠图上,而是为了再现长安城盛景,包括观众看到的许多大场面。

大场面够宏大,小场景的细节也丝毫不让。

现在的正午阳光剧组在服化道一直被剧迷津津乐道,2019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呈现的长安景致也深受观众喜爱,可是和《贞观之治》的细节比起来,还不够绝。

《贞观之治》里的刀、枪、弓箭等兵器都是实打实的,连用的器物都是按文物仿制的。

比如“李世民”马跃穿的重达14公斤的盔甲就真的是采用皮革和金属制作的,长孙皇后戴的头饰也是用真金做的。

剧中出现冕服、冕旒、鹖冠、步辇、节杖、唐刀、髯套、玉笏等服饰器物,有些还是第一次听说,更别提知晓真实样貌和正确用法了,而这些大部分都是在《贞观之治》之后看了专业人士科普才知道的。

再比如皇帝每次坐朝听政的监礼官、在屏风后面奋笔疾书的史官以及番上制度(府兵守卫的轮番值勤)等小细节,在许多相关历史剧中都很少有体现。

连昆仑奴(唐代来自南洋地区的“黑人”奴隶)都这么还原。

顺便提一下“人衔枚,马裹蹄”这一古人常用的技巧,也是在许多古装剧中被忽略的。

何为“人衔枚,马裹蹄”?

就是打仗的时候要发动夜袭又怕惊动敌军,于是人含着铜钱,马蹄裹起来,防止发出声响。

更绝的是,连群演用的矛都做的一丝不苟,古代的矛为了不容易被刀剑砍断且握起来更舒适,矛杆外面都会缠绕布或者皮革。

不得不说,道具组真的是狼灭啊。

其实如果没有这些细节,也不会影响观剧体验,可是有了之后,增添了不少惊喜。

“贞观就要有贞观的样子”这句话用在《贞观之治》的主创团队上,再合适不过了。

成也还原,败也还原按理来说,这么考究的神剧,不应该蛰伏这么久才对。

可这种境况还是出现了,为何?

《贞观之治》在剧情上太过还原应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并非说真实还原历史不好,而是大多数普通观众刷剧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贞观之治》基本上就是把历史照搬到荧幕上,如果没有仔细深究就很难发现充足的“看点”。

一方面,《贞观之治》为了进入央视播出,生生从把80集的原片剪成50集,使得很多精彩片段被删除,尤其是剧中的一些高潮情节,可惜最后还是没有在央视播出。

另一反面,《贞观之治》为了原汁原味,把感情线和权谋都弱化了。

这使得明面上的戏剧冲突较少,缺乏张力,同时也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人物感性塑造。

就拿李世民来说,一出场就是极具王霸之气,气场十足,较少体现一代君王的心路历程。

而他身边的那些主要角色也都塑造的如历史原型一般“刻板”,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如史书一般“平淡”,不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相比之下,《汉武大帝》在这点上就完成的很好。

《贞观之治》是收,《汉武大帝》是放,汉武帝和身边的卫子夫、霍去病、卫青等人都有很饱满的情感输出,单独拿出来都很有看点。

同样是讲述一代雄才伟略的君王,看《汉武大帝》就很有一击就中的爽感,观众接受起来就很快,这是如温水一般的《贞观之治》所欠缺的。

迟到的高分和剧粉就如张爱玲所说“出名要趁早”,这一点在娱乐圈尤为重要,因为许多演员吃的就是青春饭,黄金期并不长。

即使是实力派演员,大器晚成的也是少数,过了最巅峰的年纪,大多都淹没在滚滚红尘中。

《贞观之治》的高口碑迟了十多年,哪怕是到现在,看过这部剧的人其实也不多。

从演员阵容来说,《贞观之治》丝毫不逊色于其他的历史大剧,有不少演员都是久经大剧考验的老戏骨,诸如马精武(饰李渊)、马少骅(饰长孙无忌)、陆剑民(饰李建成)、金士杰(饰魏徵)等。

同时也不乏当时还很年轻的演员,而且演技出众,很有潜力。

观众刷完剧之后,都不免被剧中演员的颜值和表现折服。

对于一些观众来说,马跃这个名字还是比较陌生,他演的李世民可以说非常传神,举手投足间自有君王气度。

李世民算是马跃职业生涯里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可惜这个角色一点浪花都没有激起。

之后马跃就少有拍古装剧了,转而拍了不少主旋律电视剧,不过大多名声不显。

苗圃出演长孙皇后一角时还不到30岁,相比后来她塑造的许多敢恨敢爱的刚烈荧幕形象,一些观众反而更偏爱她在《贞观之治》里的演绎,大气温婉的苗圃比大开大合的苗圃更为迷人。

值得期待的是,马跃和苗圃在多年后再一次携手,在还未开播的《大唐儿女行》中重新演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这对经典CP,剧照看起来还是很有感觉。

剧中还有几位女演员也颇为出彩,诸如陶飞霏(饰高阳公主)、赵恺依(红拂女)、孙艺菲(饰文成公主)、张镝(饰武才人)、刘真(饰琵琶女)等,可惜她们在后来在影视方面的发展都比较一般。

最知名的应是陶飞霏了,她还演过《杀虎口 》、《雪豹》等热剧。

她演的高阳公主当真是美如画,在某些角度下神似周迅。

后来她成为中戏表演老师后,就少有拍戏了。

最为遗憾的是刘真,后来她一直在台湾发展,舞蹈方面颇有建树。

她在今年3月不幸因病离世,年仅44岁。

如果《贞观之治》放到现在播出,在当今的网络传播度下,估计会是一部爆款剧。

而剧中的演员们也很有可能延续古装剧的成功,有持续不断的好剧出品。

只能说这部剧生不逢时。

刷这部剧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最大遗憾,那就是画质实在不够高清。

如果配上现在的画质,看这部剧的体验应该会再提升一个层级。

 3 ) 只希望这样的历史正剧代表的风骨不要消失,让我们能看到更多这样的电视剧

很早我叔就推荐过这部剧。

最近才开始看。

一看就停不下来。

里面的演员让我看到了久违的庄重和敬业。

马跃,苗圃,等等平时不那么熟悉的演员们,给我带来的震撼越远远大于那些当今声名鹊起的柳绿红花。

大概是历史剧被如今于麻麻之流玷污的太厉害吧,加上当代剧演员们普遍都缺乏老戏骨的那种感觉。

还有贞观长歌这个垃圾可以做参照对比。

长歌真的也就是歌好听点了。

众星捧月,wangfei的歌舞剧。

而贞观之治里面马跃的李世民,真的是深深震撼到我了。

盛唐气度。

不外如是。

里面的对白,警句很多。

比如34集,太宗教育太子,李世民:人的一生短暂,不可能遇见所有的事情。

读书,就是借鉴前人,帮助自己。

要多听多观察别人,那些别人不中听的话,要压住自己的火气。

否则,人家就不愿意说了。

那些人家不愿意说的话,里面有很多很多有用的东西。

你再让别人讲话,那可就难了。

这样一部剧,居然反响平平。

不知是该感叹普遍欣赏下降,媚俗之风盛行,还是此剧生不逢时。

唉TAT只希望这样的好的历史正剧能更多。

演艺圈不再是肮脏媚俗之地,而更多好演员艺术家能够得到他们付出换来的回报,还有他们的才华得到应有的重视。

谢谢这部剧的剧组,大概永远不会忘了国产电视剧还有《贞观之治》

 4 ) 表白导演,编剧,演员和配音演员

配音导演:王建新、黄湛旁白:徐涛@朗诵发烧友徐涛 马跃 饰 李世民 配音 赵屹鸥 金士杰 饰 魏徵配音 宋怀强 吕行 饰 李承乾 配音 翟巍@大胃宅 沈孟生 饰 李元吉 配音 孙晔@孙晔Gary 于滨 饰 萧翼 配音 孙晔 佟仲琪 饰 辩机 配音 孙晔 王东方 饰 李泰 配音 孙晔 马少骅 饰 长孙无忌 配音 张欣@张欣1970 马精武 饰 李渊 配音 王肖兵@王肖兵de 吴坚 饰 李靖 配音 王肖兵 孙宁 饰 房玄龄 配音 符冲 胡文豹 饰 李治 配音 吴磊@食不食毛毛 张笛 饰 武才人 配音 李晔@利呀李呀 齐千郡 饰 张婕妤 配音 冯骏骅@冯骏骅 孙镱菲 饰 文成公主 配音 冯骏骅 赵婉亦 饰 红拂女 配音 范楚绒 陶飞霏 饰 高阳公主 配音 范楚绒苗圃 饰 长孙皇后 配音 范楚绒 李嘉一 饰 杨妃 配音 杨梦露@杨梦露ada 陆剑民 饰 李建成 配音 沈磊@淮扬帅胖沈磊 樊晓阳 饰 玄奘 配音 沈磊 德力格尔 饰 尉迟恭 配音 刘风@上译厂刘风 王戎 饰 侯君集 配音 郭易峰@郭易峰

 5 ) 贞观之治之印象

伴随着悠长的配乐,在国庆第一天看完了这部一直想看的剧。

剧情基本按照资治通鉴、道具听说是特别还原、演员都感觉特别适合。

本文从几个主要的角色说起。

1. 李世民马跃饰演的太宗真是让人相信他就是,虽然开头的几集年龄不太符合,但是完全没有出戏。

虽然没看过马跃的其他作品,但就这一部作品,就足以封神。

放一段资治通鉴中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评价。

唯一的黑点可能就是玄武门了,不过对于帝王之家,不是你死就是我忘的境地,不得不那么为之。

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深自结纳,谓寂曰:“此非常人,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虽少,命世才也。

太宗威武2. 长孙皇后苗圃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视剧《走西口》里面的豆花。

而在贞观之治里面的长孙皇后让人完全看不出之前的影子。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端庄贤惠3. 杨妃虽然长孙皇后贤德,但是姿色来说,杨妃略胜一筹。

饰演杨妃的李嘉一之前没看过她的其他作品,不过,这里面选的很适合呀。

杨妃最美4. 李渊李渊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过多的功劳机会给了李世民。

太上皇的生活悠闲而又怨恨5. 李建成要是玄武门之前多留点心眼,大唐会不会换个人呢。

卫青,支棱起来6. 李元吉

李元吉:杨妃被人抢跑了7. 高阳公主

这样的高阳公主,如果你是辩机,你能拒绝吗?

8. 魏征

陛下,你又错了。

我爱吃菠菜。

9. 长孙无忌

我是舅舅,不是窦婴。

10. 房玄龄

我是房玄龄,不是康有为。

11. 尉迟敬德

我是尉迟恭,也是门神。

但不是蒋门神。

12.李靖

喜欢老虎13.红拂女

他喜欢老虎,不喜欢我吗

 6 ) 最好的唐朝历史剧,如果不删减,可以媲美汉武大帝

一部难得的历史好剧,虽然有所删减,但是掩饰不了其光芒,爱好历史的人必准,可以当纪录片来看,个人认为是描述唐王朝的最好的一部电视剧,在与其符合历史,马跃的演技堪称最符合历史中的李世民,而不是肥皂剧中的耍帅,剧中的配乐也不错,看了本剧,可以学习历史,对比贞观长歌,这个贞观之治才是历史正剧,贞观长歌过于华丽,剧情拖沓,剧中还有安康的恋爱戏,妥妥的演成了清宫剧.

 7 ) 中国古代的政治神话

唐太宗为何可以作为千古明君为后世追忆,我觉得《剑桥中国史》中的一段文字解答的很好:“对后世的中国文人来说,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控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

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在武后统治的黑暗日子里,当群臣间的良好而坦率的关系为惴惴不安和无穷的清洗及恐怖所取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要恢复太宗之治的理想。

安禄山之乱以后,当大大地削弱了的中央政府被迫采用各种只求苟安的权宜之计时,当皇权傍落而由宦官或私人仆从玩弄权柄时,太宗之治就显得无比的强盛和成功。

”我觉得,玄武门之变实际上大大影响了唐太宗的声誉,以至于人们在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时往往好奇于玄武门之变的真相,往往质疑他的个人品德,反而忽略了贞观之治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唐太宗作为一代英主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后世帝王将相对他的尊崇肯定离不开对他武功的崇拜。

他在隋末大乱之时以相当快的速度帮助父亲武力统一了全国,他夺取皇位后采取了一系列修生养息的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居,与此同时,唐帝国在对外战争中又几乎是全胜,以致万国来朝,尊其为天可汗。

然而以个人功业和制度建设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唐太宗肯定不及秦皇,也不见得超越的了汉武,但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个走向全盛的帝国,后世百姓对这一时代有着无限的追思和向往,这多少是因为大唐贞观至开元年间的辉煌盛世之于整个中国的历史都是不可复制的。

诚然宋明清亦有过百姓富足、国家强大的时候,然而很难说那时的中国能有盛唐的开放、自信和大气,而且唐朝在文化方面的繁盛恐怕不是明清可以企及的,大兴文字狱的时代恐怕很难重现唐诗的灿烂。

唐太宗究竟人品如何,他是否有抹煞父兄在建国时期的功绩,他的谦虚纳谏是否是违心的伪装,他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后究竟采取了哪些不堪的手段,这些你都得穿越回初唐成为李世民的近身侍卫才能知道。

实际上,历史事件的真相几乎是不可能被了解的,别说唐朝距今一千多年了,近代以来有着海量的一手资料被保留了下来,可近代的历史事件又有几件是真正清晰的,更不必说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时事件的真相根本不可能搞得清楚,就像一位网友所说,《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有不符之处,大家又如何知道《大唐创业起居注》所载便是真相呢?

纠结事件真相没意义的,更何况,假设一个皇帝装了一辈子的虚心纳谏、爱民如子,你能说他不是真的虚心纳谏、爱民如子吗?

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后世所追捧却是假不了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是一个完人,如《剑桥中国史》所表述,他体现了受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中国古代人对帝王的理想,他的时代体现了中国的帝制时代人们对政治的一种理想状态,帝王是强大而又谨慎的,臣子是智慧而又忠诚的,君臣之间有着一种鱼水之情,在他们仁政的治理下,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政治清明、文化兴盛。

贞观之治,核心在于“治”,历史上的李世民为人或许阴险、暴戾,他的臣子们或许各怀鬼胎,但他的治国之道以及他的统治所缔造的那个时代确实是一个政治神话了,诚如尧舜禹在三代以后读书人的眼中是帝王神话一样。

 8 ) 贞观之治名不虚传

关于剧情的分析比较多,不论是符合唐史的部分,还是张冠李戴的部分,整体而言编剧是优秀的,无愧是历史学家参与了编剧工作,对此不在赘述。

笔者在观看了此剧之后,我主要论述以下几个方面:1选角,马精武演绎出来了李渊的精明与纠结,表现了一代开国君主的气魄,无愧是中戏的表演老师。

马跃、陆建民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渊的左膀右臂、是唐朝的创立者。

魏征的直言、长孙无忌的亲近、房玄龄的谨小慎微、李靖的中立、李治的懦弱、侯君集与李泰的狂妄都表现得不错。

2服化道整体符合唐礼,尤其是册立太子、继位登基等戏份的礼仪都表现得十分到位3关于外景与电脑合成。

有人说本剧的电脑合成过多,有人认为是宁可精细合成、也不要千篇一律的古装拍摄地,笔者偏向后者观点。

4不得不说,剪辑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能够把80集建成50集,主线剧情基本无损,也是牛逼。

 9 ) 四个震撼

看这部电视剧有四个震撼:1、太宗与魏征的对白太子应该怎么做?

皇帝应该怎么做?

魏征与太宗的对白是最能让人受到教育和启发的。

魏征总是能谈古说今,谈得是头头是道,总是能够将一些道理分析的透透彻彻,即使太宗在有脾气,也不得不服其论;我总爱从50集的影片中寻找他们之间的对白来看,建议便秘的人看看;2、服装、场景、言行我无法了解唐朝人的服装到底是如何的、谁拍的才是真实的?

但我敢跟定的是,太宗是提倡节俭的,在他的眼中绝对不会有奢华的概念,更何况大乱之后,天下初创,物质绝对匮乏。

场景方面,第一次看到长安宫殿中的布局摆设是如此的与以前看日本历史剧相似。

这一点可以引用日剧来旁证该剧对当时的人文、生活的真实性。

在大殿议事,大臣发言之前有一个请求的动作,就像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发言之前要举手一样,非常好。

谁说的好,其他人可以鼓掌表示赞同。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了解到监礼官在电视剧中并非摆设。

3、张学友的歌主打歌《理想国》很有张力,很棒,也只有歌神能发挥的好。

片尾曲《天机》更是九霄之音,放在我的iPod用不变。

但感到奇怪的是这两首歌似乎并没有受到关注。

4、气势“令”原来是这样的严肃和权重。

“元帅令”“皇帝令”一旦说出来,就让人有一种相当的紧迫感,谁曾感受过?

这是一种气势,不是什么演员都能有这样的气质。

 10 ) 真正的历史剧-“贞观要有贞观的样子”

近些年来已经很少有这样好的历史剧了,这是用尊重历史的态度和尊重观众的态度拍出来的历史剧,这是可以当记录片看的历史剧,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剧。

其实应该把这部剧的播出时间和《贞观长歌》对调一下。

我是很偶然的在一个很少打开电视的时间看到的这部剧,如果不是那天过节放假我又实在闲极无聊,差点儿就错过去了。

据说是叫好不叫座。

这倒是情理之中的。

这么好的电视剧,叫好是理所当然的。

面对被辫子戏代表的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熏陶出来的观众,不叫座也是理所当然的。

剧本写得好,演员的表演也很让人满意。

唐太宗老人家也被人演了N遍了吧,有的演员年龄比唐太宗死的时候还要大。

比如贞观长歌里的某大腕。

这部剧里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一一说来够编一本书的,随便挑几处说说吧。

剧中详细的表现了贞观时期多次重要的政治讨论的场景,可以说是活的资治通鉴了。

至少贞观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我是从这电视剧里才知道的。

道具做的太到位了,绝对是近20年来最准确,最精美的唐代画面。

唐代的木构建筑,唐代的麻布衣服,唐代的矟,唐刀,甲胄,实在是举不胜举。

唐人的衣食住行,坐卧方式,都能真实的再现,有很多器物是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剧里。

实在是赏心悦目。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部很干净的历史剧,没有像很多所谓的历史剧一样,除了男人勾心斗角,就是女人争风吃醋。

这部剧告诉大家,我们中国人的祖先,除了勾心斗角和床上那点儿事儿,还是干了很多正事的。

罗罗嗦嗦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是因为看到这么好的电视剧只有九篇影评,有点儿不痛快,临时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什么逻辑。

看了好几遍了,觉得剧中的一句台词最能代表这部剧的精神"贞观要有贞观的样子”。

《贞观之治》短评

文治武功啊

5分钟前
  • 梦游
  • 力荐

17集竟然出现日本地图轮廓

6分钟前
  • 至尊小飞龙
  • 推荐

没看进去啊

8分钟前
  • 红尘
  • 还行

幼时看过,几无印象矣

9分钟前
  • Sinner
  • 还行

服饰、道具、场景应该是还原的很出色的,马精武马跃的演技也很好,尤其是马精武饰演的李渊,颇有点李渊在世。但是,这剧战争戏和武戏真的太水了,看了微视频的宣武门之变来的,这情节直接水没了!!节奏缓慢拖沓,实在看不下去了,19集弃剧。

12分钟前
  • 小董
  • 较差

已经算不错的了

14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推荐

不连贯,剪太多了

15分钟前
  • 懒惰的鱼
  • 较差

十年前紧张复习考研时,一抬头,电视台正播放。立马端端正正坐等我心目中的贞观之治。此剧是我又心目中排名第一的非辫子历史剧精品!广电、市场、资本三家合谋,让我无剧可看,只有此剧一看十年。因为这部剧去入住西安大唐博相府,去看大唐芙蓉园,去找寻大明宫遗址,去触摸曾经的盛世中华!

16分钟前
  • wsjzm88
  • 力荐

剧本挺好的

18分钟前
  • 黏巴粘儿
  • 推荐

格局太小

21分钟前
  • 言小非
  • 还行

实在是太缓慢了,看了一年多才看完,尊重事实也不能完全的没有戏剧冲突。

26分钟前
  • zhuanyong
  • 还行

最大的问题是台词反复拖沓,BGM用力不到位

28分钟前
  • 漱流枕棠
  • 还行

《贞观长歌》是把应该50-60集电视剧增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搞到82集,特别加了一个公主的戏,搁现在肯定要被骂带资进组,强行加戏。《贞观之治》是把应该80集甚至100级的电视缩短到50级。《贞观长歌》好歹主线明确,就针对几个事件展开,房玄龄演出了宰相肚里能撑船,长孙无忌演出了精明,李靖演出了仁慈,魏征是个铁憨憨。《贞观之治》就是啥都想放进来,连尉迟敬德秦叔宝门神,魏征老婆吃醋都要放进来,50集电视要把什么都放进来,导致好多重要的事都一笔带过。里面的人对于脸盲的人真的很难分清,人物性格不明显,就更难分清谁是谁了。这里是不是对魏征有什么误解,人家规劝李世民,不是到处跟李世民对着干,说话没有方式,天天杠精,一副装B装过头的样子。《贞观长歌》里的魏征就是一副铁憨憨,规劝的都让人觉得很可爱。

33分钟前
  • 桃青杏红
  • 推荐

拖沓

37分钟前
  • 炸鸡牛排
  • 很差

大闷片

42分钟前
  • 黑不拉多
  • 推荐

五分不解释。想看80集版的……我恨广电局

43分钟前
  • 水中茱萸
  • 力荐

就记得张澜澜那时候突然很受捧 还上了村晚

45分钟前
  • 嘟嘟噜嘟噜噜
  • 还行

看睡着

49分钟前
  • 颠沛流合
  • 还行

看完汉武大帝平台给我自动跳到这部剧了,演技对比太明显了,看完陈宝国看这部实在出戏地引人发笑。坚持了两集很无聊一剧。果然豆瓣高分大部分都是扑剧

50分钟前
  • coco
  • 较差

剪的一无所有😔😔😔😔😔😔😔😔😔😔😔😔😔😔😔😔😔😔😔😔😔😔😔

53分钟前
  • 小龙猫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