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熟知黑夜的人,我曾在雨中出门——在雨中回来,我曾一直走到城市最远处的灯火。
”(罗伯特·弗罗斯特) 《于无声处》应该说是一部充满bug的电视剧,特别是后半部分。
但有一点处理得非常微妙,就是陈其乾、马东、冯舒雅的三人感情纠葛。
那么,就从二十年后说起。
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陈其乾作为军工单位的优秀工程师被特务组织发展为特工。
在行动失败后,被裹挟出国。
二十年后,再度归来。
当然一个人的一生不会是寥寥几行字,譬如年轻时候在厂里的被器重,被排挤。
再度归来,还是被器重,被排挤。
只不过之前在厂里不过就是一个等待中的新丁,二十年后,实际上已经是被作为弃子的老将。
而贯穿其中的,除了生死存亡,还有年轻时候的那句:那么远,那么近。
陈其乾和冯舒雅 陈其乾爱冯舒雅吗?
这难道还要问吗?
就像问题往往就是答案,我的答案是陈其乾不爱冯舒雅。
他爱的是他可以爱冯舒雅的感觉。
注意是可以去爱冯舒雅,而不是深深地爱着对方。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我可以爱你吗”和“我爱你”混为一谈,或者说视之为一种时态变化。
可以之后自然就是深深相爱然后白头偕老,一直爱,一直只爱一个人。
但就像很多不伦之恋(完全没有可以爱的理由,无论是从法理还是情理)照样热火烹油,大部分看上去的正常爱情到了“我可以爱你“就已经寿终正寝了。
之后也许会有婚姻,会有那么就换一个人爱,但是作为那种“没有之一”的爱情早已经悄然退场,甚至其实从未真正来过。
陈其乾追求冯舒雅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同学时期就各自都是优等生,同事时期更是在相当年龄群,相应工作岗位上比较合适的选择。
新婚之夜,陈其乾一不小心说了心里话:大概谁都没有想到,我一个崇明出来的穷孩子,可以追求到高级工程师的女儿,这个女人还是班花,校花,厂花。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我陈其乾有本事了吧?
冯舒雅此时多少还沉浸在对马东的想念里,另外也早已经对陈其乾的自卑习以为常。
如果这时候特务不来捣乱,孩子出生,孩子长大也许就是日常。
他们照样是别人眼里的神仙眷属:陈工,冯工。
陈工,冯总工。
撇开电视剧本身需要一个高潮,生活的高潮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这个剧最为悲凉的是,真正认识陈其乾价值的是特务机关。
陈其乾记忆力超群,外语流利。
扎实的工程师训练使得他处理事情有条不紊(他如何找那只手表就可见一班)。
他的确有些自满,甚至自诩为民间福尔摩斯。
可惜的就是这样,都远远不足以形容陈其乾这个人的才华。
当病愈归来的韩主任出于打击报复(我真想说粗话)让陈其乾去码头接受劳动改造,特务机关用了一个粗暴有效的办法:让陈其乾的文章登上了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
这使得即便无可无不可的厂长都变得诚惶诚恐,对还是想把陈其乾毁于一旦的韩主任近乎指着鼻子大骂: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厂建厂以来,除了冯总工登过一篇文章,这是第二篇。
(以下省去想和韩主任女性长辈发生性关系的各种描述)。
换而言之,这篇文章虽说有幕后黑手在推波助澜,他的才华还是当之无愧的。
陈其乾的才华是那么夺目,但那些夺目首先是被瞩目所决定的。
他希望被厂领导看到自己做一个厂副主任是名至实归,他希望冯总工程师决定可以放心把女儿托付,他希望冯舒雅听到他“不经意”背出的朦胧诗而吃惊,他满心欢喜地仰着头,等着这些掌声然后急急忙忙地说:这没啥,这算啥,这不算啥。
但当他下意识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这些表扬从未来过,除了冯舒雅的吃惊。
“马东,下次舒雅再说我们一起走的时候,你就不要参加了好哇”陈其乾难得地短兵交接,但他为什么就不想,就算是三人行,他也是占主动的那个呢?
他大概会轻轻讲:这样不太好哇,也不是不可以对哇。
从一个黑暗的角度,陈其乾加入特务组织算是涅槃重生。
二十年里(是不是二十年不记得了),他发生了多少事情我们并不知晓。
我只知道他再没有上海口音,他的两鬓也渐见风霜。
他褪去了所有的青涩,甚至在重见冯舒雅的第一时间,他平静地伸出手去:是冯舒雅总工程师对吗?
你好,我是**公司的代表威廉陈。
八十年代初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二次握手》,重返祖国的丁洁琼雍容华贵,反倒是当年风度翩翩的苏冠兰显得有些惊讶,有些迟疑彷徨。
我觉得这就是世界的不同,他们遭遇的世界不同,他们经历的世界不同,纵然相爱,却再也回不到当年那时。
这个时候的陈其乾再也不会去纠结他是否深爱冯舒雅,甚至他可以很娴熟地表演自己曾经深爱过,然后,借机去完成任务。
你说这时候的陈其乾已经变成魔鬼也不为过,但为什么魔鬼却总是更为坚强。
陈其乾回国以后,无论是对随时把他当替死鬼抛出的顶头上司,还是步步为营步步紧逼的安全局战士,他都无所谓。
他都可以沉着地走向城市比遥远更为遥远的地方,他已经熟知黑夜,甚至他已经化为黑夜本身。
如果不是他猝然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他将就此和大地相融,将所有人毁灭也在所不惜。
陈其乾的前半生无比优秀,但始终活在别人褒贬的影子里,他是游刃有余的人才,但始终还是在规则的刀锋之间游走。
陈其乾的后半生已经不能用优秀简单概括,更为重要的是他已经不需要别人的褒贬,他无视任何规则,他创造规则。
他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路来,而那条路上再也没有爱情。
马东和冯舒雅 那么冯舒雅和马东是“我可以爱你吗”还是“我爱你”呢?
他们这两个浑人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种区别。
【她的父亲很看重我,常常请我到他家里,每次谈话的时候,总是问起我过去的历史,要我讲述我一年又一年所经历的各次战争、围城和意外的遭遇;我就把我的一生事实,从我的童年时代起,直到他叫我讲述的时候为止,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奥赛罗 第一幕第三场》 这就是马东为什么可以赢取冯舒雅芳心的主要原因。
爱情不是不可以发生在熟人之间,但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和这个世界截然不同的第三者闯入,不免就会发生:我以为野岛先生是最好的,可是我遇见了大宫先生(日本电影《生死恋》) 陈其乾何其优秀,但这些优秀在冯舒雅眼里何其普通:学习优秀?
自己的父亲是资深学霸?
细心体贴?
这个男人为什么老是注意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工作上呢?
为我卖血去买收音机?
对不起,我有家教,我不收贵重礼物,我有节操。
冯舒雅目睹陈其乾跪在地上对流氓哀嚎:你们要怎么样,我们好谈的啊。
冯舒雅目睹马东二话不说地冲上去:敢动老子的女人,巴拉巴拉。
以她的教育背景这就算是当众爆粗口了,更何况和一直白白净净的父亲和同学相比,马东显得如此雄壮和汗气熏天。
这个粗蛮的汉子竟然还会背诵《简爱》。
陈其乾会不稀奇啊,他出于自己的阅读趣味也会选择啊,但是这个糙汉子不全是为了我。
应该说冯舒雅的判断是无比准确的。
马东为了冯舒雅放弃国安的编制申请调入工厂一个保安干事,这真的不仅仅是换一个办公室那么简单。
这不仅仅是救了冯舒雅怀孕马上要显怀的燃眉之急,这也不仅仅是担当负责等等浮于纸面的操守平等。
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我要你做我的婆娘。
我觉得冯舒雅彻底被这种野蛮,这种斩钉截铁所俘虏。
甚至在马东告诉他自己工作调动后终于办下结婚证介绍信的时候,冯舒雅还是重点在:马东,糖葫芦。
这一对的般配简直就是热水瓶和热水瓶盖,好不好看是别人看,合不合适自己套得紧才是硬道理。
陈其乾回归,即便没有特务探亲这种奇诡情节,两个人一个瞬间都没有想过是否会旧情复燃,移情别恋。
因为根本就没有旧情,根本上就是只有他们之间才深爱着对方。
虽然陈其乾比马东先来,无论是先做了同学,同事,同床。
马东在出现之后,狠狠地占据了这娇弱女孩的心。
这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一见钟情,白头偕老。
熟知黑夜的归于黑夜,陈其乾从来没有爱过冯舒雅,他只是想通过冯舒雅走出黑暗。
冯舒雅从来没有爱过陈其乾,她只是觉得对方是一个好人,还给找到块手表。
马东从来深爱着冯舒雅,也被冯舒雅的爸爸深深爱着。
于是陈其乾喝下那时间酿造的毒酒,他带走灯火,他就此出门,风雨不归。
爱吧,爱会选择自己的出路,无论身处其间的人身嘶力竭地说我是真爱,我们应该相爱。
如何如何,但爱去的地方就是她只能去的地方,从不出错。
《于无声处》,就此告一段落。
偶然读到此剧的小说改编版,觉得情节紧凑,文笔也深沉动人,看完上篇于是就去追了电视剧。
观后感觉此片虽然不免有近年国产剧的一些通病,但也有亮点,比之一般雷剧强不少,还是值得一看的。
个人的观看建议是15-19集、22-28集这两段快进着看,并跳过所有敌对方过场,作一本中篇年代剧来看观感较佳。
小评优缺点【以下内容轻度剧透】优点:·剧情根据真实的案件改编,围绕一名国安侦察员的三十年(剧中改二十五年)展开情节,生活化的视角很新颖独特,前半部80年代的时代感和氛围也比较自然。
·人物塑造可圈可点,大部分主配角的演员都贴合角色,演技也在应有的水平,这点比那些纯是刷脸的PPT式剧好得多。
赵立新的陈其乾尤为出彩,前后的强烈反差使这个角色张力强大,演绎难度也很高,而他的表现几乎无可挑剔,步步深陷泥潭的无奈挣扎和反噬“公司”的狠戾坚决给人印象最深;另外老陈的造型真有鬼才神探的模样,很希望赵老师出演这类角色,洪七公还是不适合你……·台词水准可评为中上,摹写人物比较生动,不勉强不做作,一些段落也有文采,个人认为最佳台词是23集中陈其乾的一段自述,虽然有些独白化,但相当带感。
缺点:·后半现代部分格局太小,前面总体是在工厂、国安局和敌方之间串联情节,生态圈大小还合适,二十多年之后的故事就完全是绕着冯家一家人(包括陈其乾)转来转去,其他人和事的存在感都大大削弱,叙事节奏也陷于国剧拖沓的老毛病,小说这部分不像剧中那么冗长,但也不免琐碎。
·虽然有真实案件作情节框架,但大量细节还要依靠虚构。
编剧创作经验丰富,可毕竟是个地道的外行,硬伤就不可避免,整体就有些“情商很高,智商不足”的感觉,作为谍战剧还是欠些严谨。
·悬念设计基本失败,之所以建议跳过过场,就是因为太强行解说了,很毁气氛,小说版的处理更好。
·失败的选角就是茹珂和承志了,一个气质非主流,一个过于愣头青,二人演技也不好,显然撑不起原来“茹珂真爱承志”的设定,虽然这设定也比较扯……
18集,冯与陈要结婚了,其实情节发展至此,这也是早晚的事,我都能感受到,即使冯对爱情再执着也难免有崩溃之时。
首先为这个剧点个赞,特别是对人物的刻画,剧中三主各个鲜明。
角色本身的魅力盖过了演员自己的名气,当然也是与三位演员的努力分不开的。
举个例子,就是昨天我刚看过的我感觉还不错的电影,主角名我已经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演员名。
其他的我也不多说了,这毕竟是八十年代,我不生于那时,其他的也说不好什么。
说说陈,其实我感觉他也是挺可怜的,冯总在这集里给他的评价也是很中肯的,有点小气,太计较个人得失。
虽然看似他是很爱冯,其实他更看中他自己,真想象不出一个喜欢福尔摩斯的人,会如此没有长远的眼光,他在特务的帮助下和冯结了婚他将来会保证冯的幸福吗?
在写到这的时候,19集正在进行中,陈说将来如果有人欺负冯,他会用生命来捍卫。
说的真大言不惭,如果说为他解释一下的话,只能说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吗?
再说马东,这个愣头青,想这个剧一开始的时候,旁白说这次任务改变了他的一生,我还纳闷,不就是一次卧底任务,这剧情再曲折得怎么生离死别啊…… 说他是愣头青,可不是冤枉他,他短短时间成长很多,犯了很多错误,代价也是很大,我想将来他再参加任务,会把自己的心情好好的隐藏好。
爱情会来的如此之快,其实很欣赏冯对爱情的那种坚持,能碰到一个双方都为之心动的人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会如此感叹,因为我似乎永远只是你路人甲,甚至不如冯如楠。
我会在这里嘲笑陈,也仅仅是因为如果陈真的爱冯,他也会沦为路人甲。
只是一个电视剧,我也很释然。
PS:有个想法:其实,既然想到会有特务渗透,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其实可以制造一个有缝的蛋等着特务来盯,这应该不是件很难的事,所以,如果陈是被国安制造的,那特务也很难想到,因为他们是自己凑上来的。
--很绝的IDEA吧,有哪个编剧看到可以尝试用一下
刚开始看这句的时候,竟然还给了四星,现在看来简直是瞎了狗眼。
先说说本片几个吸引我的地方:首先是故事背景非常特别,《潜伏》一剧在最后将谍战的故事引述到了建国之后,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本剧直接讲述80年代的军工故事,更是一种突破。
若按故事背景,剧中蓝鱼毫无疑问是091型核潜艇,202厂就是海军431厂,按时间推算当时应该是第一艘定型艇的攻坚冲刺阶段。
这样的故事背景确实非常的新鲜,在看之前我也能预料到该剧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bug。
其次是演员搭配,马东和陈其乾这两个挑大梁的角色自不用说,我认为该剧突破于潜伏的最大优势,就是除了主演之外的演员也能有很好的表现能力。
比如都楠的泼辣,总师的持重,局长的沉稳,几个主任的各色性格。
就连几个侦查员都能驾驭警惕性和世俗嬉皮等不同的人格表现。
马东刚进厂时生产部门和安保部门的矛盾表现得尤为真实生动。
除此之外,该剧几大硬伤随着剧情的发展,基本把以上有点全部抹掉了。
首先进入视野的,绝逼是莫名其妙的配音。
就算海外特务因为外语关系你后期调整对不上口型,这也没有关系,但为什么连主干部分也会有这么多唐突的配音。
完全对不上口型不说,连音色和质量都对不上,让人感觉是上映前半个小时随便找一个送盒饭的路人用手机录的一段,强行塞了进去。
作为国产剧,就不想说类似A说话时镜头拍B,B说话时镜头再回到A这种“高端”的要求了。
就算监管再严,政审再难,起码正剧播出前也得有基本的后期制作吧。
其次是一些情节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
比如从14集开始大量的感情戏如洪水猛兽一般袭来,一直到大约20集,陈其乾作为特务几乎一事无成,马东作为国安狗屁证据没查出来一个。
再比如最后潜艇下水在即,炸弹威胁始终挥之不去,这场应当是高潮的斗争最后仅仅在马东和门卫的对话里以”报废了我一个录音机“为台词全部带过了。
类似跳跃的情节比比皆是,甚至让人产生”本来拍了的情节最后被剪掉了“的感觉。
再有就是国产剧的一些老毛病,把观众当文盲白痴,情节逻辑水得一塌糊涂。
不知道是导演编剧是真文盲还是装文盲,剧中对工业生产体现出一种西游记似的奇幻。
比如核潜艇都快要下水了,生产图纸竟然才刚运进厂,那船台上的潜艇都是工人师傅拿榔头凭感觉凿出来的嘛?!
再比如一个小小保卫科干事,简直比手掌还了得,除了资料室没有钥匙进不去,厂内所有车间、堆场和办公室随便进出,境外间谍真是瞎了眼,策反那么多工程师还不如直接混进保卫科呢。
还比如陈其乾生死关头竟然只知道抓住扶手大声质问近在咫尺要害死自己的凶手,最后他的死也是草草以国安人员接头对白来带过。
到了新世纪,剧情简直是天雷滚滚,且不说葫芦岛乾坤大挪移变成了大连,也且不说核潜艇的工程师如何跨行变成航母总师,光说剧情就一直走在韩剧的脑残路线上颠不下来。
马承志带回来的香蕉女从头到尾没有一句配音是真实的,每次她开腔就感觉再看90年代的录制韩剧。
马承志也是一脸苦瓜样,整天邹个眉头像个地痞流氓似的表情,一直在起到搅屎棍的作用。
此时全局已经基本没有了谍战的味道,更像是公安破案,和都市肥皂剧。
期间各种生硬的广告植入,犹如前20集因为时代背景原因被憋坏了似的,尤其以别克车为甚。
说实话看到27集的一半,我已经两星弃剧了,之后还能整出神马幺蛾子来我也不知道了。
回头看来,本剧前14集那种新颖的题材,丰富的角色,贴切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良好开端,已经稀疏被后来的各种扯几把蛋给毁了。
国产主旋律题材依旧还是这种烂泥巴扶不上墙的水平。
就这种屎一样的宣传手段,如何让人产生向心力,如何让主旋律得到弘扬?
如果当成谍战片看,bug很多。
然而,其实这片的口碑还不错,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
因为这实际上是一部文艺爱情片。
现在的爱情是快捷的,那时的是缓慢的,现在的是多选的,那时是有限的。
现在的是直接的,那时的是含蓄的。
现在的礼物是iphone,那时的是手帕。
现在在一起是一起看好莱坞片,那时是压马路吟诵互答。
现在是虚拟现实多方资源,那时是周围一圈就那几个。
人的感情是有限的,选择多了就会稀释。
我们享受着现代技术的便利,也使得自己的感情淡了又淡。
有研究说,人都是寻找一个特定味道的。
现在我们选择很多,信息很多,也就容易迷失。
那时的环境单纯,也就容易形成自己的味道。
冯书雅的味道独特,工程师加文艺范。
所以,当她找到一个类似的味道,她必定会坚持,因为这个味道太稀有。
马东是侦查员加文学爱好者,也是缜密混着感性。
可能有同学讲了,这样的人很多啊。
问题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认同那个感性的部分呢。
不是读过一些名著,会背或者写一些就是真正认同的。
很多人只是拿来炫技。
真正的认同意味着行为的一致,冯书雅可以舍弃门户之见,穷追不舍,马东可以放弃事业,守护一生。
这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片子还是比较好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爱情的魅力。
转眼一生,转身一世。
他们找到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味道,然后坚贞不渝。
我们怀念的那样的爱情,也是悲哀我们可能慢慢失去了爱的能力。
国安局。
提到这个词不由有种万籁俱寂的感觉:神秘,庄严,不可直视。
而刚刚在央视结束的年代大戏《于无声处》算是一部直视国安工作的电视剧。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当然,他们没并没有飞过,他们只是默默地防患于未然,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让一切变得似乎从未发生。
但无论晓得不晓得,那些痕迹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很多东西。
电视剧基本分明暗两根线,明线是国安战士忙碌的身影,暗线是国安战士马东在新时代的“卧底”。
而作为“卧底”的马东甚至差点因此失去心爱的姑娘。
但是相对于那些在解放前战斗在敌占区的前辈,马东打打羽毛球,和厂里的轻工喝喝小酒打打群架。
他用那些喧嚣的声音掩盖了无声处的“刀光剑影”。
唯一不同的是他有个很喜欢问“你晓得哇”的朋友:助理工程师陈其乾。
在说陈其乾之前,还是要说一下马东和陈其乾共同深爱着的冯书雅,这个喜欢朦胧诗和《简爱》的女孩。
她也是漂亮的姑娘,她只需要对着马东说“我戴着这块手表好看吗“就可以兵不血刃粉碎马东的抵抗;同样是这块手表的不知所踪让陈其乾无视机床的油腻灰尘,罔顾厂里就此做出的处分处罚而四处寻找。
陈其乾甚至已经不止是要寻找手表,他几乎变成了那块手表。
那么,我们来聊聊这块“上海牌”手表。
陈其乾总是把自己打扮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里面的假领头,外面的蓝袖套,毛衣不会束在裤子里,骑自行车也会用木夹子把裤腿别得一丝不苟。
然后得意洋洋:这个假领头剪得好哇,我的本事老好额。
记得他带马东去夜大的第一个晚上。
当马东抓耳挠腮的时候,他忽然越众而出。
马东正觉得这个上海人是不是疯忒了啊?
冯书雅笑着说:他是老师。
讲台上的陈其乾侃侃而谈,谈笑风生。
他居高临下地看着站起来比他高大壮实的马东,他抬了抬眼镜,暗暗窃喜。
他是不会哈哈大笑的,他只会偷偷地嘲笑一下,然后就会掩饰自己的骄傲:没什么的啊,老正常的啊。
当然,如果你真觉得没什么,他悻悻之余,也许也会直责:想不到他们真的不晓得,以后还是得说得更清楚一点啊,否则他们错过了我的优秀,多么替他们惋惜。
陈其乾算是百艺皆精,无论是羽毛球还是朦胧诗,可以瞬间从门外汉而登堂入室。
当然,这些爱好也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但最根本或者说最主要的快乐,是他可以在冯书雅的面前博其一笑:【书雅,我为了你什么都愿意去做,我可以去卖血,但他们不让,他们说我贫血】【我终于抱到她(书雅),和梦里的一模一样。
】陈其乾在主流思维——“男儿志在四方,男儿工作第一,男儿怎能儿女情长……”的层层罗网之下,瘦弱的臂膀想抱住的,想抓住的,只是她的笑容,甚至只是她的背影。
在之后的婚礼上,在洞房之夜里,陈其乾近乎洋洋得意地说:你们都没有想到我一个来自崇明的乡下人可以娶到总工程师的女儿吧?
谁都不看我,我自己都觉得做不到啊。
这种洋洋得意一般可以理解为小人得志,但是在陈其乾身上,更多的却是百味杂陈,冷暖自知。
在深夜里,于无声出,他应该无数次地反问自己:侬晓得哇,你行的,你做得到的。
但天一亮,他还是得压下所有情绪,堆上笑脸。
而冯书雅似乎变成了一枚奖章,他的论文可以被剽窃,他的职位可以被压制,但如果得到了冯书雅,他就摘下了厂花,校花。
他就和众人的目光离得那么近,他甚至不奢求被艳羡,只要被看到就可以心花怒放:那远了又远了的,是他那近了又近了的,是他舒婷《诗人与诗》这首曾经被他当作追求冯书雅利器的诗可以做为他的墓志铭。
暗渡陈仓也好,乐在其中也好,陈其乾其实最渴望的还是“扭转乾坤”。
推敲马东的真实身份,追查张鸿文的蛛丝马迹,他总觉得自己可以做一点惊天动地的事情。
力挽狂澜之后,可以笑着说:这没有什么,这不算啥。
故事到底还是属于马东而不是陈其乾的,对于马东所代表的无名英雄究竟干过也许永远无从知晓,哪怕再多的尘封机密档案被解禁。
我们也许更多的还是像陈其乾,渴望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去扭转乾坤,却影响一点点天空的轨迹。
看这个片子是因为看到主演是胡军,题材也感兴趣。
然而,看了十多集,就觉得男主角马东和女主角冯舒雅有可能被编剧坑了。
然后去百度编剧是谁,发现是很厉害的大佬啊。
但是,还是想说,男主和女主被编剧坑了,坑的挺厉害啊。
这个剧分为两段,前半段21集,是主演们年轻时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
个人认为,这一段的故事是可以用来当作经典教材,来说明为什么很多连续剧中男二号总是惹人爱。
作为编剧的惯用手段来说,为了更加丰富男主角和女主角的人物色彩,会在主线剧情之外,再给男主角和女主角加一条副线,而这条副线通常会被设置为爱情线。
然后,为了让副线有趣一点,会设置一些矛盾。
在这个剧里面,爱情线的矛盾设置为:因为外在的危险,男主角不能向女主角表白,为了不给女主角带来危险,甚至不能表达出对女主角的好感。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东是怎么做的呢?
他先是对冯舒雅恶语相向,气走冯舒雅,然后又企图拉汪都楠来挡抢,而他明知道汪都楠是对他有好感的。
虽然最终他跟汪都楠讲清楚了自己的态度,但是他现在正处于工作的紧要关头,却和冯舒雅、汪都楠纠缠在狗血大戏中。
这只会显得马东做事拖拉,处理生活的手段生硬,做事不谨慎。
这种设置对男主角的塑造并没有添加任何正面的色彩啊。
特别是编剧还安排汪崇义给他们开介绍信,以及安排汪都楠远走他乡......这个安排实在是匪夷所思,感觉就是单纯的想让马东欠下情债啊。
与冯舒雅相比,马东的设置其实还算好的。
冯舒雅对待陈其乾的手段,简直让女主角的个人魅力降低到一定程度。
陈其乾追求冯舒雅追了几年,所有的人都知道,冯舒雅也知道。
但是,冯舒瑶并没有明确的拒绝陈其乾。
而陈其乾一直在反复表白,即便在冯舒雅对马东有了好感之后,她也没有明确的拒绝陈其乾,哪怕陈其乾非常明确的表白,冯舒雅的回复都是:以后再说......简直把钓鱼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而且,她自称是大家闺秀、知识分子,在她没有接受陈其乾的前提下,她竟然能接受陈其乾的贵重礼物:一只手表,这很让人怀疑她的家教是不是有问题,以及她一直不拒绝陈其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而在马东拒绝了冯舒雅,陈其乾感动了冯舒雅之后,冯舒雅接受了陈其乾的求婚。
但是在结婚前夕,冯舒雅竟然还在跟马东纠缠不清。
然后,在陈其乾死讯传来之后,抚恤金刚发下来,冯舒雅竟然一点心理障碍没有的要跟马东结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了四个字啊:尸/骨/未/寒.......总而言之,编剧貌似跟冯舒雅有仇一样,让冯舒雅这个角色非常的不可啊。
从角色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说,马东的内在驱动是什么呢?
首先是案子,他想破案。
这个是一个被动的内在动力。
后来有了与冯书雅的感情,这个内在驱动却被第一个压制。
又显得不那么强。
陈其乾的内在驱动只有一个,就是与冯书雅的爱情。
而且他所有的行动都是围绕于此。
所以,显得尤其动人。
而马东,第一个动力是外在的,第二个动力又被压制。
所以,他的行为看着都是被动的。
所以,马东的行为和选择的感染力就非常低。
冯书雅就没有明显的内在动力。
并且她的行为与她的内在动力和性格背景并不匹配,所以这个人显得极其不真实。
对比之下,这个故事里面,陈其乾这个角色的特质是什么呢?
对待爱情执着、深情、真挚,有斤斤计较的小缺点,但是对朋友够义气,不够老练,但是有又聪明,又敏锐,大是大非面前有底线,勇于牺牲.....这样一个角色,在马东和冯舒雅的衬托下,简直可爱又可敬。
所以,当编剧和导演想丰富男主和女主的角色的时候,把大量的狗血剧情撒在男主、女主身上,好像是让角色更加立体了,但是会让观众觉得:为什么人品有问题的人运气这么好啊,主角身边的人就活该倒霉吗?
这是一个不懂艺术的观众看完片子的观后感啊。
此剧,编剧非常给力。
人物个性鲜明,内容含金,故事)精彩引人,但是为什么,在这部剧中,让我分不清男主角,难道男主角存在的意义就只是间、谍,男主角的故事太过单调,颜值也不在线。
让我的视线完全倾注在,人设悲惨的七千身上,以前是为主角感动,现在是为七千落泪!!!!
还、有为什么七千一生只爱了书雅一个人。
最后临了连个伴都没有,七千,那么爱书雅,书雅就是将眼神不好进、行到底,喜欢发福的胡军。
🌊对七千不公平,此片叫于无声处,是国安剧,但是不如叫,七千求爱记!
在《于无声处》开播以前,央视对这部剧的定位是——“国安现代反谍剧”看到这个消息,我陷入一阵狂喜。
喜的是国产谍战剧终于不再局限于抗战了,可谓是一大突破。
再加上这是“国安”的第一次荧屏首秀。
所以,在开播前我心中有着满满的期待。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于无声处》开播。
前几集还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第一集,节奏紧凑。
配乐与剪辑上都下了不小的工夫。
紧张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了出来。
就算在后几集节奏放缓也丝毫没有影响这一部剧营造的紧张气氛。
在这一点上这部剧绝对算得上是国产同类剧中的佼佼者。
从第一集开头的旁白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让这部剧走《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的道路。
铺平垫稳,像一篇回忆录一般娓娓道来。
但好景不长,这部剧还是没能完全跳出传统的模式。
感情线本应是一条副线,但它开始喧宾夺主,编剧在布置感情线的时候无疑是借鉴了我国的都市情感剧的做法。
马东,陈其乾,冯书雅,汪都楠四人的情感纠葛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而汪都楠这一角色的存在完全是为了感情线而服务,在这一设定下,感情线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当然如果是在不削弱谍战线的情况下,加强感情线(即两条主线)也未尝不可,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是此消彼长,谍战的主线被削弱了。
编剧对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定位是“旁观者”,所以他在剧中很快的就将敌我双方的真实身份都交代给了观众(都是通过旁白,无一例外)。
这样处理,观众就真的只能像坐在戏台下的观众一般,看着国安与国外的间谍机构“斗智斗勇”而不是真正的融入到这部剧中。
这就破坏了观众的一大乐趣,但是对于剧中“蓝鱼”的谍战戏份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这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同类型的电视剧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如果在这时这部剧能结束,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事与愿违!
在当年甲午海战中,因为慈禧太后挪用军费,洋务派的北洋舰队没有获得足够的经费,不仅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更甚的是在战斗中弹药严重不足,不得不使用撞击这种同归于尽的极端方式以期获得战斗的胜利。
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就是一艘勇敢冲向敌舰的巡洋舰。
可惜的是,他们玉石俱焚的计划失败了,致远舰被日舰击沉,所有船员全部牺牲。
仔细想想,《于无声处》与致远舰的命运还真是有几分相向。
在拍到当代戏份的时候,编剧牺牲了塑造得最好的一个角色——陈其乾。
“蓝鱼”时,陈其乾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的人物。
但是当他做了间谍之后,这点被模糊了,甚至几乎被抹杀掉了。
那为什么要拍当代的部分呢?
乔敬堂被抓,齐大爷服毒自杀,雅各布也收到了公司质询;马东与冯书雅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
这应该算是一个完满的结局了。
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国内并没有拍一部十几集迷你剧的经验,所以编剧也不敢妄自开这个先河。
二,利益问题,《于无声处》开始想做到“严肃”,所以在时代特征上把握的很好。
几乎没有任何的植入广告,唯一破坏这时代感的也只有齐大爷抽屉里那份印有冯小刚名字的报纸了。
但是当剧情进行到当代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别克,蒙牛的广告,特别是别克。
真是恨不得行驶在渤东街头的车都是别克的。
这是片方像利益妥协了。
他们充当了慈禧太后的角色。
一点一点的掏空这艘行驶在谍海上的致远舰的装备。
最后的结果令人唏嘘。
致远舰开辟了一条谍海上新航路,但它却永远的沉下了海。
《于无声处》本可以是一部很好的剧,甚至可以开创中国谍战剧的一种新风格。
但它失败了。
我们为此感到惋惜。
但是这次有意义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赵立新先生因为这部剧获了白玉兰最佳男配,所以打算看的,磕磕绊绊的算是全看完了,上部特别好看,二十年后的部分要不是为了赵立新演的陈其乾真的完全不想看。
陈其乾开始的时候一句话概括就是又萌又让人心疼。
作为一个年轻的富有才华的工程师,为了爱情委身渤东,他的懵懂他的执着,让人觉得相信爱情的力量真的是伟大的,它可以支撑人到这种地步。
而陈其乾开始被一步步逼着拉下水的时候又让人心疼,甚至二十年后他变成一个双手沾满献血的间谍以后你还是没法讨厌他。
总之,我想说的事赵立新先生的陈其乾简直不能更迷人。
我都要忘记他还演过《小宝与老财》里面那个“作妖”的党员同志了!
跟着我爸妈看了多少乱七八糟的剧....
一看是“高满堂”的编剧,这个故事的质量首先就有了保证,我总算是看进去了,还行吧。
虎头蛇尾。
一家人去三亚玩结果全部倒下,感冒发烧拉肚子。粑粑麻麻躺在酒店里没事干看起了这个剧,我看pad也偶尔瞥了几眼。真是又假又狗血又脑残!
一般
当代谍战,科技间谍。
前半部分不错,后面有点烂尾了吧?
确实不怎样
开始看看还行,几集后发现就拖杳了,而且剧情不太合理啊,在80年代,敌特份子居然这么嚣张?陈对敌特的威逼居然不报警?
冲着反特片去看的,看着看着就变成了爱情片,原来谍战偶像剧也不都是小鲜肉的专利,老腊肉们也可以来搞一搞嘛!剧情有些地方不知是不是剪辑的问题有些突兀,中后期越来越扯,越狗血俗套,旁白更是多余
挺好,后半段茹珂的戏全毁在演员身上了
胡军对于这里题材也算是驾轻就熟,倒是赵立新的表演让我眼前一亮。剧情只能说中规中矩,时间线拉的太长,反而少了那种谍战的紧张感。
前十集还有谍战的影子,但也仅是有点影子而已。作为谍战片,逻辑不够严密,拼接感太强,它甚至比不上前几年的《剑谍》。后面的剧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群人的撕逼大战。两星一个给冯舒雅,一个给陈其乾。
感觉怪怪的
柴禾妞挥去来兮,玩女神股掌之间。
在国产间谍片里算不错了,就是剧情有些磨叽,一个片段和另一个片段之间还一跳一跳的,衔接的不紧密。
因为于无声处知道了赵立新这个演员真的是最大最大的收获了,每次听到片尾曲都会想起他饰演的陈其乾,歌词和歌曲搭配的太好每次听都会被打动得流泪。于无声处真的值得一看
21集之前好看,21集之后完全是狗尾续貂。
制作的也太粗糙了 配音不能再假 重点不突出 另 纳米病毒是啥?这是科幻片嘛
前面还行,后面越来越敷衍,bug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