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嘲讽过一个喜欢怀念高三生活的同学,装作一副智者的模样,用略带不屑地口吻说道:喜欢怀念过去的人,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
别只沉浸在过去,要好好活在当下
现在自己回过头看看自己过去说的话,可能是最好的打脸了吧喜欢的作家去世了,装作不知道喜欢的主持人去世了,装作没看到新来的小师弟师妹们进群装作没发现当初那个一起长大的小胖子现在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了看到越来越记不住台词的康伯走路已经需要搀扶着拐杖的康婶都不知道要怎么继续逃避,继续自我催眠下去了啊真不想承认自己真的老了
《外来媳妇本地郎》毕竟是一部喜剧题材的小品电视剧,为了放大喜剧效果,人物特点被夸张地进行了丑化放大。
二是对上一代老一代的传统家庭进行了比较细粒度的还原,引人深思。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剧中角色都有表演“抠门”、“吝啬”的戏份,后面就不再敖述了。
八姑:非常成功的一个形象。
戴着一副厚重老年眼镜,眼神恍惚,“糊涂的”眼神演得太绝了。
一演的是糊涂愚昧,导演组经常把“传流言是非,听风是雨”的任务交给这个角色来完成,推进和放大剧情。
二演的是贪小便宜,对于占便宜的事情“闻风而来”,赶到“案发现场”。
三演的是围观群众、吃瓜群众。
对于别人的“丑事现场”、“糗事现场”进行观众补刀和观众丑化处理。
祝师奶:基本戏份同上八姑的,另外还有更加多的戏份。
一是再加演尖酸刻薄的形象。
二是加演为爱“挑事”、“生事端”,比八姑角色对生活和事件更有自己主观的看法和态度(虽然这些看法通常是庸俗而错误的),这样能够挑拨起一集内容所需要的题材。
显然角色戏份和饰演难度要比八姑的扮演者要更重。
但是八姑演得实在是太深刻了,还是力压祝师奶一头。
表哥炳夫妇:虽然首先对角色的人物“出身背景”的还原度不高,有点穿帮了,这点算是小小的瑕疵。
在整部剧中主要负责演“大男子主义家庭和其中的夫妻矛盾”。
影射效果很强烈。
在影响中,国内很少有电视剧能够这么细粒度地还原传统家庭中的“大男子主义”。
角色表哥炳常常令人咬牙切齿。
表哥炳“大男子主义”、“愚昧”、“无能”、“好吃懒做”,深入人心,引发思考。
挑毛病的是,表哥炳演得实在是有点浮夸不自然。
表哥炳夫妇在现实教育意义上,这两角色还是力压祝师奶一头。
“表哥炳嫂”娥姐,其角色全名很少在剧中被叫到,康家都是以“嫂”称之。
可见也是剧中定位为妇附属于夫。
剧组有意抬高“表哥炳嫂”的人物形象,也算是为了满足“政治正确”了,这样一来本身炳嫂娥姐的角色表达的确有点难处理,剧中强硬地“政治正确”在这个处理结果上有点令观众尴尬,角色有点不真实了。
贵元和阿美夫妇。
“为了赚钱肯吃苦”,这点不算是丑化的形象特征啦。
贵元夫妇角色总是想出一些不利于目标达成的烂点子,剧组强行加戏。
妻子阿美是一个女性角色,负责饰演“蠢钝憨憨”、“粗鲁莽撞”的“大番薯”形象——这点非常难得。
因为政治正确这点的阿美表演收敛了很多。
毕竟没必要再刻意中伤普罗大众女性的形象。
二是阿美“任劳任怨,夫唱妇随”,这点反映的是传统女性的形象,有没能褒能贬的地方,只是和现代新一代的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地位反映出明显的不同。
是比较客观地反映新旧时代家庭观念、男女地位的变化的。
通叔:专门负责演的是“斗气”、“攀比”、“顽固”的老者角色。
就是一个“挑事”没事找事的角色、表面上看自尊心强。
这个年龄的演员比较稀有,而且从演艺退役的居多,所以很多对于老者的还原和反映——重任都压到这个角色身上。
作家陈想妹:“作家”这个角色的职业,在传统社会中的确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高,所以笔者没有感受过现实中的这种人物,笔者不好评价。
后面的剧情中,作家陈想妹职业转型作为居委会的干事,也是为了拓宽这个角色单位的戏份和表演效果吧。
永远有年轻人会抱怨长辈做了自己不合适的饭菜非逼着吃,或者家里做了饭菜好几顿吃不完非要节约,重复吃,问就是你们现在就享福了,我们那时候吃饭都是问题,浪费粮食天打雷劈。
永远是把这个归结于隔代的思想不同,然而土豆餐那个剧情让我有不同的看法,老康和老婆在做饭的时候意外做了双蒸饭,孩子们好奇看着白白胖胖的米饭觉得很可爱,吃起来就觉得一点味道都没有,老康解释说这个是饥荒年代,吃不饱饭,他们发明的一种吃法,把米饭隔着水蒸发两次,然后一碗米饭就可以做成两碗,结果还是不顶饿,只是心里安慰。
感慨那时候辛苦,觉得孩子们现在不珍惜粮食了,于是和老婆买了几百斤土豆要孩子们教育半个月吃土豆,不能吃好吃的,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好点,儿媳们绞尽脑汁,炸土豆,土豆米粉,但是又嫌弃油用过了,调料用多了,于是就只能看土豆。
这种强迫年轻人吃苦,觉得他们不懂吃苦的习惯从老康口里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经历过生存焦虑,艰难从中生存,于是在每次孩子们浪费的行为中投射自我,其实就是过去的一部分自己在委屈,毕竟自己那时候是没有能够吃到,用到那么好的东西的,不断的,不断地在生存线挣扎,年轻人吐槽的老年人的没苦硬吃也来源于他们的恐惧,恐惧曾经的苦难重现,不断在预演危机自我保护模式,只要触发了他们的记忆点,这种模式就会启动,这不是老一辈的问题,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什么叫心理创伤,但他们真实经历过。
缺乏某种可靠的中立的文字去形容,如果仅仅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勤俭节约又在掩盖过去的某些记忆,大而化之,过去在失语。
自从他们搬出了西关大屋之后,剧情比起以前一落千丈了,且不说阿宗死了以后一大堆人弃剧。
然而我每次回家都会看,算是带着感情滤镜在看吧。
现在的剧情偏向年轻人了,看了几天都没有出现过康伯康婶,不知道是不是回乡下了。
coco和天庥还有列家村的列有银开了一家咖啡厅叫“朋友圈”,对了coco和列有银在拍拖。
事实上从小我就特别看好coco觉得她漂亮一定会红的,然而编剧居然让她和列有银(那么丑)拍拖,瞎了一样。
阿祖和戴安娜离婚了,儿子好像给戴安娜了。
从他们结婚开始就料到是这种结果了,没意思。
贵元和阿美开了个小型超市,生了个女儿。
他们的戏份也越来越多,一会讲一下贵元女儿,一会讲一下他的爸妈,一会讲一下他的干爹(黄俊英演的富穿龙),再讲一下他老婆和朱莉娅(阿耀的上司)的闺蜜情,反正戏挺多。
同时间,冼师奶和翠红生了个儿子,翠红卖彩票,冼师奶开发廊。
反正现在也不说翠红土,不说冼师奶娘了,所以他们的戏份也不多。
牛哥和唐小姐结婚了,喜洋洋公司好像快倒闭了吧,我也不清楚。
香兰和阿光很久没出现了,也就那样吧,主要是天佑长大要高考了吧。
阿耀一家的话,也一样,枝子长大胖了好多,不好看了。
二嫂开了家旅馆,讲的都是她和住客之间的故事。
就那样吧,现在不再是讲康家的故事了,那份温情不再。
看吧
作为一个看着这个剧长大的人,平时周末回家肯定是看着这个剧下饭的。
这个剧伴随着一代人的长大,满满的回忆。
但是即便是这样有情怀的剧,不可避免地要与时俱进,而且面对的是一个观众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的需求越来越高的时代。
但是就像很多人评论一样的,二哥走了之后这个剧就在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因为二哥在里面是一个很突出很有戏份的角色,更受大家欢迎,而他走了之后,其他人无法承担起他在剧中的作用,剧本创作难度更大。
当然我觉得这是这部剧衰落的一个原因,其实更多的原因包括:1.在以前物质短缺的年代,吃到一点好东西都觉得很幸福,在现在娱乐高度发达的时代,观众对作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外剧很明显让大家觉得,没有讲好一个故事;2.这部剧已经拍了很久了,真正能拍出来让大家觉得接地气,感同身受的故事已经拍得差不多了,后面就开始各种编造故事,制造误会,最后再消弭误会,然而只会让人觉得剧情设置很无聊甚至无脑;3.原来的主要演员都已经逐渐淡出,戏份减少,观众无法对新的角色建立认同,而新的角色又往往是以前的故事需要临时出场的,缺少角色的厚重感,必然导致观众更加不买账了;4.除了故事之外,本身的质量也是在下降,包括群众演员的演技分分钟让人出戏、各种广告植入,包括药、保健品、旅游景区等等,甚至变成教育片、宣传片等等,越加让人无语。
在现在电视台广告时间沦为各种简单重复的洗脑广告的阵地的时候,外剧也只能是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时候看的剧了。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也不能苛求外剧的剧组更多的东西了,或许这个剧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温馨大家庭、有误会也会解决问题的合家欢设定,确实带给很多家庭欢笑和回忆。
它是多少广东家庭晚饭时间的必备节目。
也许剧组的主创们也知道问题,继续下去的理由也许跟古天乐不停拍烂片的理由类似,我就是想为香港电影做点事情。
最近在回炉前1000集,目前看到的都是2000年到2001年拍的,天庥八九岁的时候简直可爱到不行,圆滚滚的小胖墩,戏份还不少好几集竟然是主角,看到有天庥2倍立变1.25倍,小时候应该是觉得三叔最帅,斯斯文文符合理想型,现在看觉得四叔最帅,除了二叔之外妥妥笑点担当,全家人跟天庥的互动贼拉自然亲切真的就像一家人,康伯康婶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特别有亲切感,以前就当下饭剧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在发现有几集搞笑得不行,弹幕一直在说阿宗原来这么宠阿婵,平时虽然有点小市民,但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对家人最大方最上心就是阿宗,阿婵直肠直肚但对康伯康婶像自己爸妈一样孝顺,三叔四叔让大嫂没台阶下的时候又立马出来解围,干家务从来不偷懒,康婶真的是中国好婆婆,对新抱完全就想亲生女儿一样,就连幸子要跟阿耀离婚还能站在幸子的角度安慰大家,剧情都很有新意紧随当年时事,主要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太有爱了,看剧的时候就希望这样的家庭是存在的,真心希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大家庭,也许20年前很多这样的家庭,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看电视聊天,或者打扑克玩游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会有争执误会,但总归是热闹温馨的,现在电视开得越来越少,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当年的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独立出去,过年一起看春晚的人数越来越少,年味也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过就是人味,一家人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是年味。
回味的仅仅只是这部剧吗,大概是回忆20年前,回忆我的童年,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吧。
不敢想象有一天康伯康婶也会离开,熟悉的人终归会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们都没学会接受坦然离别,却被迫面对,这部剧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那份情怀永远能够温暖人。
5星评价是给到80集为止,其中手动设置75 76集闹除夕为大结局。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有几个:一、康家还是那套旧旧的酸枝家具、太师椅、薛定谔的天井……浓浓的老西关味道。
二、虽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员也不遑多让,很多集没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撑起整个剧情。
三、阿宗、幸子、戴安娜……还没有离开剧组,康伯康婶还是中气十足精神饱满,康家人还没有需要经历生离死别。
四、各位街坊、亲戚虽然开始出来,但还是按本分地饰演“街坊”的配角角色,还没有喧宾夺主抢康家人的戏。
五、剧情还是很贴近现实生活,写实之余还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
那时候剧情还有常识和逻辑,不像后来为写而写,人物去向、人物性格完全断裂。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办公室、五金店、摩托车、酒楼、珠江边等都是实景,真实亲切,片头曲还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画面。
七、最重要的是,“闹除夕”经典地呈现了当时广州人过年的气氛和传统的文化,没有夸张的情节安排、贴地写实!
以此处手动设置结局,刚刚好。
从2000年到现在,打破一个又一个纪录。
别了?
还在。
别拍了吧,还是不舍!
这剧确是一直伴随广东人长大、成家、老去.......我从读高一看到女儿读初一,还不时打开电视陪父母和孩子一起看。
疫情最艰难的时候,阿弟走了、康伯走了,fa da走了........痛心,观众与剧组的每一个人都是痛心!
这外剧还怎么拍下去呢?
于是看到康家第三代的几位青春整前整后的,讲来讲去都系三幅被。
但是,每次打开电视还是想看看老面孔,内心依恋那逝去的时光。
现在确实到了勉强维持,从周六周日播出缩减到只在周日播出两集。
今天看了8月18号的《阿美的幸福生活》片断,当看到喜儿想起爸爸阿弟苏贵元时真情痛哭,我也忍不住落泪。
喜儿长大了长高了,从前贵元在家的时候多热闹啊,妈妈讲她爸爸去了天堂岛,如今母女相依,冷清凄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万物终有终结时,何况这部高龄长剧呢?
能够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即使我们在纠结还要不要看,还要不要继续拍。
康家老二阿宗的笑声仍在耳边,外剧的灵魂与精神是永续,即便终有一天谢幕,或许还评个非遗。
昌盛街的烟火,街坊的八卦,巷子里的故事,这些很广东的元素,还会一代一代地续下去!
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
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
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
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
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
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
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
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
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
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
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
(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
)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
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
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
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
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
翠红帮忙打杂。
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
特别真实。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不懂粤语我还看。
刘涛也在,神奇。
离组后,有不舍但也可。
事实上,老大香兰过于憨厚,笑点不好搞。
老三老婆不在身边,只好顾上单位,但又有任务嫌疑,故而,搞笑也难爆彩。
老四老婆是外国友人,高频次提及伟人名人名句,可见也担当不起搞笑重任。
唯有二哥二嫂,踏踏实实过日子,本本分分做生意,更像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因而,搞笑空间很大,基本没有什么禁区。
再加上二佬和二嫂两人太有默契了,效果拉满,真的是彩上加彩。
康伯康婶是老一辈人,搞笑的话,也很难有突破,太过火了,脱离人设,太藏着了,效果就不佳。
我看大家都说二佬过后,再无……也不是很过分。
二嫂哭得很伤心,大概就是工作伙伴默契搭档走了,自然是很难接受,在剧中,要不要带入这种悲伤情绪呢?
不带入,脱离了人设,带入了,怎么能轻松抖包袱呢?
自然而然,喜剧效果不佳。
我才不过看到五百集左右,实在没忍住,就去搜了二佬相关的,给心疼的啊……心疼逝者,也心疼剧组。
其实,五百集左右,明显感觉到了,二佬很少在,弹幕说去拍别的戏了。
就是这样,我都感觉到了,剧情的无力感。
不敢想象二佬真的……时候,剧组怎么整。
过分依赖二佬二嫂了。
大哥大嫂,香兰的表现力,局限在老乡、亲戚、不懂时髦、瞎追时髦、口音、地域黑、好心有好报等。
如果一回两回还能称彩,多了就腻歪了,没有新颖点。
大哥更是憨厚实诚,也不怕得罪人。
阿祖和戴安娜该及早定下来的,结果,断断续续的,其中有段日子,一度误认为两人早分手了。
甚至,由美都介入其中,差点夺位成功。
阿耀单位戏,很多都是任务罢了
《我爱饭米粒》跟它学的咯~
是演播了很多很多年了,但是贺岁期间为什么一上来又是催婚?这么多年了洗剪吹还没出柜,一个大男人收到一万块瞒老婆瞒家人找地方藏竟然也能瞒两集……男人不能有钱吗??
6分,前一百集是非常好的,主演阵容人物塑造,剧情都非常符合当时西关大屋大多数人的日常,之后的几千集就没几集能看的了,只推荐看前一百集。
哎!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珠江台,除了630新闻,就是这个了。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我的妈啊,居然有一千集,以前小时候看过一些,到了广州反倒没看过。
广东卫视放的广东家庭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搭没一搭看了好几年,到后面慢慢也就不追了,那首主题曲现在还能想起,“老屋飞来外来燕,鸡同鸭讲眼碌碌”
突然想起这部剧就来标记了……🎶生仔未必就系福🎶
越拍越垃圾
没完没了,又臭又长
试问哪个广东人没看过…二哥去世后就没怎么看了 过年回家发现居然还在演 现在剧情有点尴尬就是了
这部剧我打6星,这是多出来的1颗 5星给二佬还在的时候 1星给不会写剧本的编剧吃老本的
越拍越烂!几年前就黔驴技穷了!把华女和老作凑一对就能看出编剧眼瞎!求求了别拍了放过广东人吧
现在很多电视剧和外来比起来真的垃圾到不知道怎么比较。现在是动辄富豪或者是富裕阶级的人物形象才能在电视剧里出现,外来的人物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会计较生活成本(一家人电费开支等等),会关注身体健康(全家军训等),关注社会热点(申奥等),还会面临失业、创业、守业等问题,而不是现在的电视剧,爱情,爱情,爱情,城市里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也许是世界变了样吧!这么多年市场经济发展下来,大家都逐渐变成了“经济人”,没有钱,谈什么亲情,爱情,友情。
属于那种自己一个人绝对不会去看,一回家跟爸妈一起就要拿来下饭的合家欢神剧啊,就不管剧情对白演技什么的了,像是康家三代一起陪着吃晚饭
1.生日2相亲陷阱9粤菜培训班清远鸡贵妃鸡豆角炒排骨那是你们的福气别人想尝还尝不到你做饭就该洗碗享清福 做老太爷教广东菜10离家出走11关东人的西关感情看电视时间表动不动就吵架
不是因为愤世嫉俗,而是因为 这类东西就应该被抹灭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年少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