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北京乐与路

北京樂與路,跳豆,Beijing Rocks

主演:耿乐,舒淇,吴彦祖,吴耀汉,俞飞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北京乐与路》剧照

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7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8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9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0

《北京乐与路》剧情介绍

北京乐与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的创作乐手Michael(吴彦祖)因故滞留北京,与一群真心热爱着摇滚乐的北漂青年相遇。他们有着自己的乐队,乐队主唱叫做平路(耿乐),队里还有个活泼反叛的领舞女孩儿杨颍(舒淇)。Michael被这群年轻人深深吸引着,他喜欢他们对音乐苦苦的执着精神,一路跟着他们到乡下走穴。 然而,本土文化浓重的北京既可以深刻的诠释摇滚音乐,又可以高傲的把它视为粪土、垃圾。平路他们生活拮据,在音乐的路途上不断碰壁。唯一不变就是对音乐发自灵魂的热爱,如同那歌里一声声的诘问:“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有风么……”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感动每个人的是歌声还有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铁拳浪子京北的我们僵尸100:在成为僵尸前要做的100件事百货战警流浪地球荒诞外星迷俘虏与逃兵疯癫之翼刺猬的优雅昭和歌谣音乐剧直到重逢之日说唱女团第一季大浦东遗嘱继承者东北恋哥解药大作战天使特警2海鸥老人皇家俱乐部阿迪神功瑞士华庭盒子里的猫第二季十月秘社校花我爱你盗墓寻龙香椿少林问道陈梦吉传奇那家伙是黑炎龙承欢记噢,糟糕!

《北京乐与路》长篇影评

 1 ) 《北京乐与路》--美丽的怪胎

《北京乐与路》是香港导演张婉婷拍的一部关于北京地下摇滚人的电影,通俗的说就是香港的商业化与北京地下摇滚乐杂交后的怪胎,是摇滚乐被三角恋强奸后生下的杂种。

准确一点讲,这是一部将三角恋的的故事嫁接到摇滚乐上的电影,讲的是一个香港的富家公子看上别人的女友的故事。

当然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电影忽略了富家公子与艳舞女郎的文化差异,于是整个故事看上去就更像一个“故事”,也就是不怎么的真实可信。

当然按照琼瑶阿姨的标准来讲,三角恋的故事怕的还不错,男女主人公也都是俊男靓女,情节安排的也够感人,算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但影片中表现的北京地下摇滚乐的部分确显得过于流于表面,过于俗套。

俗套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错,错就错在这样的一部俗套的电影却是要嫁接在自以为不俗的北京地下音乐之上。

一次不成功强奸,勉强生下了一个还算美丽的怪胎。

 2 ) 信仰在空中飞扬

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摇滚。

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最热诚的渴望;以及在一种对自我失望的无奈里,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电影以子曰的歌来开场,紧跟着是酒吧一场混战,最后平路一伙翻墙骑着自行车开溜了。

当时我就乐了,心想,就拿它当搞笑片来看吧。

地道的京骂,加一群纯真的摇滚人,用“北京的乐与路”这样一个严肃而宏观名字,并不合适。

他们蜗在闷热的小房间里排练,“笨头笨脑,傻乎乎的,胆子很小”的李逵瞧着他们,一脸的莫名。

迫于生活,他们拉大棚走穴,一村民抱着小猪崽冲过去找老板:你们又是摇又是滚的,弄得我的猪三天不吃食又不睡觉,猪都快死了!

乐迈克到路摊寻CD,店大爷指着招牌吹:人民商店有卖他翻版的那叫红,没他翻版的,谁说红也不红,人民当家作主。

乐翻了 平路,留着一头“艺术家”的长发却从不说自己是艺术家的摇滚青年。

喜欢狗,“狗和人不一样,人会因为穷、饿肚子就跑了,狗永远不会。

” 狗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贫穷真的是让人心难测”。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他的行迹与他的宣言相悖,于是他总是表现的暴躁,冲动,矛盾。

遭受打击后,他坐长城脚边泪拆录音带,那张理想破灭的脸,绵延着无尽的委屈和悲伤。

丢了理想,丢了李逵,丢了杨颖。

内心无法平衡的他,终是崩溃了。

他的生命如爆竹一般,砰得一声,冲向天空,留下一地灰烬给别人。

我不喜欢这种以死为终的结尾,我把这归结为导演人不厚道。

而如果,如果这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要去苛责别人或是苛责生活吗?

李逵最后还是回来了,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

杨颖在,李逵也在,平路已经不在了。

迈克,一个华裔外来客,同样是玩摇滚乐的,因为惹了官司来京避风头,遇见平路他们一伙,于是深入了到北京摇滚根据地。

玩音乐的人总能轻易嗅到同类。

他干净、礼貌、帅气,与周遭显得格格不入。

他像一股来自异岸的海风,差点"带走"了杨颖。

他用手中的DV记录着北京和北京的摇滚乐。

他知道自己只能是路过这里,尽管他的内心有着无限的渴望。

迈克其实就是导演的摄影机。

电影里亲情无处不在,导演处理得很自然。

迈克因人辱骂自己的父亲,而惹上的官司,不明真相的父亲,为儿找关系四处奔波,酒桌上放下的尊严,被儿子看在眼里。

醉酒中,父子二人言归于好。

火车站,平路去找父亲,火车开走了,平路奔跑着对着父亲呼喊。

平路去世后,父亲写在儿子墓碑上写着:路也有疲倦的时候。

镜头里一个老父亲,对着墓碑悲恸不止。

平路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走路,但他却是理解儿子的。

摇滚是什么呢?

摇滚是一种非物质的抽象存在。

她是独立精神、真实情感、自由创造、社会正义……可是在生活面前从来没有抽象的存在,所以,摇滚又什么也不是。

作为一个摇滚乐爱好者,到现在为止,我想说的已经不多,我唯一确定的是,翻涌在心底的那些点点滴滴,都是爱。

而这部电影,看看就好,它是真实的一角。

影片里共出现六首歌,分别是子曰的 《瓷器》、《光的深处》、《你也来了》,唐朝的《国际歌》,汪峰的《晚安 北京》及片尾曲《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子曰就不说了,《国际歌》的出现让我有点小小的惊讶,突然又听到了,依旧很振奋,想起读书那会儿躺在草地上听这首歌晒太阳的日子,真有种久远了的感觉。

一直没专门去听汪峰的歌,我拿他当流行歌手来着,某天早晨我用手机听着广播,去上班。

耳朵里传来他的《春天里》,他用沙哑的声音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走进拥挤的电梯后,我摘下耳机,迅速地调整了下表情,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让信仰在空中飞扬,洗洗睡了,睡醒后还得生活。

20100802

 3 ) 北京乐与路

这已经是2001年的电影了,我却在今天才看到,于是仍旧把它看成一张白纸或者黑屏,让我在上面自由自在的漫话了。

很难相信这是寰亚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那些纯正的京骂,更重要的是那些熟悉的影像、情感,还有音乐。

有朋友告诉我说:那片子一点都不真实,北京地下摇滚的生活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丫导演就是一骗子!

我不知道。

很简单,其实我也听了很多年的摇滚了,然而摇滚人的生活我一点都不了解。

导演是歪曲还是煽情,我管不了那么多。

我只知道现在突然听到那些过去的音乐,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片断,我不得不感动。

耿乐的扮相总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汪峰,尽管他的头发比汪峰还要长,尽管他走的路要比汪峰艰苦的多,尽管他在电影前半段基本上都是以子曰的音乐为背景出现的,尽管他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耿乐饰演一个地下摇滚乐队的主唱(平路),他短短的一生也许仅仅代表了北京摇滚的一个很虚幻的侧面,但我却无端地觉得很真实。

他十八岁在北京站跳离了父亲的火车,也从此跳离了父亲对他寄予的希望——火车司机,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乐与路。

他自认为很叛逆,认为所谓摇滚精神就是反叛,所以很暴躁,很没耐性,浑不吝,然而却在一个唱片公司那里受到了空前的羞辱。

那个人很轻蔑地对他说:“年轻人,今天我心情好,就免费教教你: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在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他愤而离去。

这个时候,突然响起了鲍家街43号时代的汪峰那首著名的《晚安,北京》,画面则切换到了颓废的他和那个酒吧女疯狂地做爱。

于是,一个人坐在破败的城墙边,从不流泪的他,哭了;于是,他在一个小站邂逅了自己开火车的父亲,上演了类似朱自清先生《背影》那感人的一幕;于是,几近崩溃的他在倒在一棵大树下发出了这样的宣泄:我到这傻B地方来干什么啊我我唱着垃圾歌给谁听我本来是想好好搞音乐的结果给音乐搞了最后,他死了,车祸。

他倒在满地的玉米棒子中,长发飘飘。

伴随着子曰的声音: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他的墓志铭是这样镌刻着的:路也有疲倦的时候。

舒淇饰演平路的女人,一个艳舞女郎。

这个角色没有太特别的地方,纵然她与他同样反叛,同样深情。

不过就连一向对她没什么感觉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舒淇在片子里果然很pp,正应了黄舒骏在《改变1995》里唱的那样:老魏告诉我,台湾的女孩舒淇最美。

吴彦祖在耿乐的墓前为他点燃了一把用无数朵小白花编织而成的吉他。

顺着熊熊的火光,我仿佛看见了张炬的影子。

我几乎从来不与任何人谈论有关唐朝现如今的没落,虽然我打心眼里承认这个事实;而且,我一直认为,这个没落便是从张炬的车祸开始的,真的。

我甚至也看到了家驹。

我默哀。

片子里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让我无法释怀:耿乐死后,他生前的朋友们在酒吧里为他共唱一首《晚安,北京》。

酒吧门口,一张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红色海报被一阵风吹走,飘得无影无踪。

而就在几个月之前,我正好写了一篇有关崔健的文字:《上帝死了》。

影片的DVD版还特别奉献了另外一种结局,揭开了一个所谓的秘密。

我个人以为很是无趣,但是结尾定格的那两句话倒是可以玩味: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说这话的人,既不明白爱情,也不明白秘密大家说呢?

 4 ) 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

这天醒得很早,离开了联福道的安静,搬来太子,喧嚣的早市,午夜的飙车,都让我睡得不安稳。

生活似乎因为这些喧闹更近了一些,把房间打扫干净,换了小碎花的壁纸,洗干净宜家买回来的垫子和床笠,喧嚣中的宁静,小小的家才让我感觉安心一些。

不敢碰腿上的淤青,搬家时的磕磕碰碰现在才显露出来,草草吃了早饭,打开电脑重看一遍北京乐与路。

忽然之间决定做什么,就叫灵光一现吧。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耿乐儿留着没型儿的长发在午夜大排档坚定地说。

还是沿着那些可以预知的轨道,挣了窝囊钱,抱了小骚货,也坚持梦想到沉迷其中的最后一刻。

有人会说,不用看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说它是俗套,可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你能指望它有什么大转机么?

耿乐儿像极了我大学时的班长,那个我们喊他老大的比我们大很多岁的男人,所以我又想起了曾经在我身边的许多人。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叫他D吧。

大一入学,他被女生选为比较帅的其中之一。

我依旧记得清楚,他穿一件真丝的大红色衬衫,笔挺贴身的白裤子,黑皮鞋,头发梳得锃光瓦亮,叼着烟,痞得很。

班里的另一个女孩和他是一个家乡的,大学之前还谈过恋爱。

她这样形容D:他就是个少爷,家里有钱得很,花钱不眨眼,每天都打扮得特规整才出门去玩儿。

接下来你们以为是一个富二代的淫乱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继承老爸的资产住别墅开跑车包二奶的故事么?

不是。

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只能用惨来形容。

D的父亲后来生意失败,那时我们刚上大二,并不清楚这件事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是觉得钱没了就没了,赚就是了。

一节表演课上,他交的5分钟作业,是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打骂儿子的小品。

他演得逼真尽兴,最后在台上哭起来,久久不肯下台,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也愣在那不知所谓。

直到他眼睛肿了,离开了教室,像耿乐的老大说,他爸前天死了,酒精依赖症。

他爸死的那天,他没回去,就在学校四季村一个我们经常去的小火锅店里和老大吃了顿饭。

火锅店的老板劝他,回去吧,起码看看你妈。

他就摇头,什么也不说,喝酒。

再后来就是你们所谓的俗套了,他没奋起勃发,也没走狗屎运讨回债务,更没从此和他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家里因为债务把房子全部抵押出去,只省下一间小房,他妈一个人在老家守着。

直到毕业,他也没能帮他爸翻身,他的世界不存在什么命运的眷顾。

他和老大一直是好哥们儿,大学剩下的这几年,老大吃饭带着他,卡拉ok带着他,打CS也带着他,谈恋爱都带着他。

期间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代价是毕业后把贷款还完才能把毕业证学位证的正本拿回来。

但到现在,他都没拿。

毕业典礼那天大伙儿吃了散伙饭,他毫无疑问地喝大了,两个人抬着他,他却奔向班里的一个姑娘,抱起来就哭接着就亲,那天距离离校还有7天,他们俩就好了7天。

再后来,大伙儿就各奔东西了,那姑娘最终以不在一个城市和他分的手,这是借口好像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人意外。

毕业的时候老师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出来就是当演员,否则就废了。

谁要是一年都没演上戏,就得再学一遍,要不然你们不配上台。

D和另外几个男孩儿都北漂去了,见组被拒,住地下室,沉迷网络游戏,没钱没车没女人。

好在老大是北京人,时常叫他们出来吃个饭,救济一下。

后来毕业快一年了,D还是没演上戏,老大看不下去了,给他找了个证券交易所,说,学,慢慢就上道了,不说还债,起码别挨饿!

老大说他的发达就是炒股票,当然,我们不信,却不得不信。

他不去,说不想转行,我还有梦想。

梦想这件事情,被多少人敬仰就被多少人唾骂。

后来有一天晚上他找了老大,老大开着他的宝马在崇文门附近的天桥下等他,看他从远处的地铁站走出来,整个人邋遢至极,脸色发绿。

老大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两天没吃饭,两天前就一直吃包子,1块钱仨。

他支支吾吾,老大明白,就说了一句,救急不救穷,给了他十块钱,起码能坐车回去。

后来我知道这事儿,问老大为什么跟打发要饭的一样只给了10块。

老大还是那句话,救急不救穷,我给他工作了。

接着D去了房产中介卖房子,怪得离谱,三个月没卖出一套房,租客也没有,所以只能拿到基本的几百块钱。

那会儿他有个女朋友,在网上认识的,湖北人,比他大好几岁。

他住地下室,她就跟着住地下室。

老大看不下去了,说不能让人姑娘跟你受罪。

于是把自己在崇文门几套豪宅之中的一套借给了他,直到姑娘离开北京,他俩都住那儿。

那会儿我已经来了香港,W在北京上班,于是我就成了京港爱情线的女主角。

09年的秋天,我到崇文门,参加老大家的聚会,D工作的房产中介正好就在新世界百货的旁边,我看到他穿着上学时穿的棉外套,在门口抽烟,整个人老了许多,连手都是。

我说,怎么没原来那么帅了。

老大说,生活啊。

10年的夏天,八一建军节,我和w,老大和女朋友,孙思雨和时任男友去瑞士公寓看雷子乐的话剧,主演之一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王浩。

散场之后,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去吃了宵夜。

席间无外乎就是谈谈谁在演戏谁在卖保险谁挺可惜的。

忽然老大说,今天D当爸了!

我们雀跃,吵着要给他道喜,电话接通,D在那头开心极了,说谢谢谢谢,人在湖北,回来再聚。

那晚之后我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机。

今年夏天,我和w在青岛,接到老大的电话,说要陪着D去湖北,说他一年都没看到过孩子,到现在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他的,那女的跑了,现在好不容易找着了,他得陪着D,不然就有危险。

我惊,命运曲折也不带这么玩儿的。

后来这事就算解决了,孩子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不是D的,D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接着卖房,据说,业绩稍微好了一点,但养活自己还是够呛,毕竟是上海。

故事讲到这儿我已经用了好多的“后来,再然后,再后来”,没办法,用一个后来根本讲不完。

说回北京乐与路,有人说这电影是映射摇滚梦想的,一般人看不懂就说是烂片。

我不知道,我不懂得摇滚,但不排斥这种愤怒和梦想。

片子里的平路坚持老爷们儿的梦想,生活里的D已经没有梦想。

你们都说为什么他不去他妈的奋斗一下,我也想问,但我不忍心,我想他的苦衷,我们谁也不懂。

平路死的时候把卡带给卡车司机,让他听,下一首。

然后在歌声中他心满意足地死了,导演替他做了主,给了他最好的结局。

那歌唱出来的时候我掉了几滴眼泪,那曲调想学,学不上来。

但他是这么唱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5 ) 人文关怀;浓烈怀旧;潜藏于表面的批判

导演视角下的人文关怀:摇滚青年与商业大潮的碰撞。

理想触礁现实,至高无上的追求遭遇外界的嘲笑与轻视。

我从来不认同这类为书写自我为无上追求的个人,但又承认他们有许多可爱之处:为了把女友保出监狱而去当狐狸,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而选择撒谎报平安。

但唾弃触礁现实后拿女人当泄愤的容器,人性复杂,不好作出单一评价。

导演最终诗意处理了摇滚青年的死亡,将之视为对个人理想的赞歌与因理想而向死的悲悯关怀。

除了摇滚青年,还有那对从香港来到北京的父子,写不出新歌的青年歌手,被粗俗商业文化摧残折磨的父亲,他们没有像摇滚青年那样碰壁之后便破口大骂、发泄情绪、骑着摩托超速狂奔、甚至癫狂似地奔向死亡。

尽管没多言一句苦楚,但凝重的面部与静止的镜头视角已经交代了他们同样是负重生活着。

不论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哪个时代或地区,抽象出一个大而悲伤的主题:“你是怎么生活着?

”“凑合。

”生有生的热烈死有死的怀念。

电影在怀旧着流逝的岁月以及时光中每个渐行渐远、天各一边的人。

美丽善良的舒淇,她似乎总在银幕上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出身低微,无权无势,却如同野草般肆意生长着,自由美丽,救赎着身边每一个与她一同受难的人。

她的生命不是暴烈绽放、稍纵即逝的,而是坚韧明媚、如溪水细流般长久。

这样的银幕形象很大程度上和她本人的成长经历交叠着,毫无意外、不出差错地沉淀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巨星舒淇。

“洗洗睡,明天再说吧”

 6 ) 北京摇滚、商业、小资

从那个开始:平路的那张脸开始,突然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突来的眩晕。

耿乐、舒琪、吴彦祖,加上导演--张婉婷,去演绎北京的摇滚现状。

在北京西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聚集着一拨搞摇滚的人,我知道,在不久远的将来,这儿可能会消逝的,在那个时候,也许会有已经混出名堂来的乐队牛B的人,站在村口的桥上,说:“当年老子在这混的时候……” 我并不懂摇滚,我只是觉得,这片子,讲的不是那么回事情。

许多年轻人在选择摇滚的同时,选择的也是贫穷、混乱、无序的生活状态,当然,所指的不是商业的摇滚乐队,那个臭屁的音像公司老板的话还是正确的,摇滚乐队在外面看着都反叛,在家里可听话了,这点,我信。

他们无奈的听话。

我同意摇滚是种精神、是种思想,所有精神和思想的确立都需要经过荆棘,凤凰涅磐和耶苏的再生都是经历了浴火的洗礼。

中国摇滚的生和死,可能就盘在北京西北部的这个小村落里了,当地的农民可能计算的只是房租和收成,不会知道,他们付出的和某种一部分人看起来事关重大的事业有什么关联,反正中国摇滚的命运不会和音像公司有什么关系的。

《北京乐与路》的原名好像是《北京乐与怒》,我更喜欢些原来的名字。

北京摇滚村落必须和一定需要有些影像来记述,否则,这段历史只会有文字和音乐的记载,太可惜了,我所期盼的,是部像《The Door》这样手法记述北京摇滚,而不是女性化的、商业的,小资的摇滚,摇滚的精神本质也不该允许这样对摇滚的剪贴。

我想,站在香港的角度去看,可能会这样“啊,这就是中国的摇滚。

嗯。

”那个“嗯”是该带有肯定色彩的。

中国摇滚在哪儿呢?

是在大棚里吗?

可能吧,所以出了名所谓摇滚歌手和西北风和乡村有着密切的联系。

摇滚究竟该是本吵闹的乐章呢,还是部安静的哲学呢?

都可以的。

张婉婷对大棚的解释也是表面的,在吴文光的《人在江湖》折磨了我两个多小时忍耐不下去之后的逃离逸夫,我对大棚的认识和洗礼不是张导的认识了。

老板和歌手的关系、摇滚歌手是否会去大棚这样的问题,最后我只好这么想,香港人不知道大棚,新奇的、东西总是会比较好吸引人的。

耿乐、舒琪、吴彦祖之间那点点的三角关系,变成最滥的一个情节,其实完全可以让吴成为一切的旁观者,为什么要让他和舒琪的爱情要在影片里出现呢?

还有那个更糟糕的另外一个结局。

最可怕的还是不知道为了票房还是为了什么的,张导用了舒琪,舒琪那一口国语的说自己是个安徽小姑娘的时候,我所做的,就是把片子倒了回去,再听一遍,是不是听错了。

当然,应该有吴彦祖爱上舒琪的情节,都是香港演员,他们不相爱还能怎么办呢?

最后的吴彦祖终于放手舒琪,这个情节又算什么呢?

嗯,本少爷北京一游的一点点缀。

有点淡淡的惆怅,比较适合小资情绪。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觉“有港方投资,真好!

 7 ) 大白话

这部电影不错,尤其是配乐。

我是看了这部电影才开始听《子曰第一册》,很好听。

还有汪峰的《晚安北京》,也很不错。

张婉婷同学的电影很对我的胃口,包括后来的《玻璃之城》。

 8 ) 不要苛求太多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9 ) 你看那风,有时往东吹,有时往西吹,我的头发就是这样被吹乱的啊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想到了最近读过的《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顺便提一下,这也是我目前读过的对乐队生活描述地最完整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乐队是如何运作的。

在片中,耿乐的乐队四处走穴,也正是书中描写的美国独立乐队的日常,比如黑旗、民兵、未成年威胁等乐队基本上每天过得都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靠着仅有的一辆破车穿梭于演出场所之间,常常入不敷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黑旗的主唱吉恩靠父母救济,乐队成员们有时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晚上没钱住旅馆,要不睡在车上,要不就睡在朋友家里。

虽然物质生活极其有限,但精神生活异常富足。

虽然摇滚乐和自律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真的有很多乐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维持高强度的排练,有的乐队长时间维持着一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排练节奏。

更有甚者,未成年威胁发展出了一套称为"Straight Edge"(直刃)的哲学,宣扬远离乱搞、毒品和酒精,保持头脑清醒,简直一副当代清教徒的做派;弗格齐则更进一步,多年来坚持把演出票控制在5美元,并且允许全年龄阶段的人群入场。

他们积极回复歌迷的信件、为边缘人群捐款、帮助其他独立乐队获得演出机会......对内像梭罗一样克制简约,对外则像佛祖一样普渡众生。

这样的乐队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摇滚精神。

在那个时代,北京有好多乐队在树村待过,根据我看过的片段,生活环境也很糟糕,我很好奇他们在那里的创作状态。

故事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耿乐和唱片公司签约了,导演把这个行为塑造成向商业妥协的无奈之举,这让我有些困惑。

难道他们不能自己成立个厂牌发行自己的唱片吗?

难道摇滚乐和商业化就这么势不两立吗?

SST、Touch and Go、Sub Pop等等独立厂牌都是乐队成立的且运营良好。

摇滚乐和商业化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在更大的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推广、更稳定的演出安排、更精良的制作以及更高的收入,这对乐队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

我觉得很多人把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一般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难道独立运营、自给自足不是另一种商业模式吗?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你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目标是否足够清晰、能否维护好自己的底线,不然任何风浪都可以把你掀倒。

事实证明,当你的作品足够好的时候,是完全有底气和公司协商合同的,音速青年加入大厂牌后依然可以保持创作的自由度就是个正面例子。

但这样比较似乎不太公平,毕竟两国国情不同,我只想说对待商业可以采取不那么极端的态度。

影片结尾,耿乐驾驶着摩托车出了车祸,一头飘逸的长发停止了摆动。

这个情节明显是向张炬致敬的,虽然很煽情,但也很莫名其妙。

签约了也不用这么想不开,这种寻死的行为给人一种媚俗的感觉。

实际上这片子后半段都挺不符合逻辑的,关键是没逻辑还不浪漫,这就有点尴尬了😅 吴宇森的电影里打不完的子弹也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就举个例子,嗯。

最后,据说北京摇滚圈儿因为“辱摇”集体抵制这部影片,因此影片展示的真实性到底有几分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的观感是导演做到了真诚(虽然有些矫情),也透露出了对大陆独立摇滚乐队欣赏和肯定的态度。

至于提到北京摇滚乐的特色是穷,我只能说如果有人被这句话刺痛的话,还是听点别的吧。

 10 ) 死亡

宣言: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第一次听到这句,是在沙田电影院,号称歪曲祖国摇滚历史的《北京乐与路》正在上演,后排坐着一群中学生,然后就只有我们,我和乐乐。

长发矫情男主角死了,那一夜,陆峰唱着,晚安北京。

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只一句,便被击中。

非常非常郁闷的时候,我就很想听这句。

大声对这个世界说,我将在今夜的雨中睡去,不再醒来。

晚安北京,晚安香港,晚安费城,晚安,所有未死的人们。

我感到绚烂却有点疲倦,越来越有些疲倦,只剩力气做一次怒放,然后,请让我永远睡去。

当然我知道,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变化,失眠的人继续失眠,幸福的人请继续幸福。

在此之前,我只想大喊一声,晚安,所有孤独的人们。

THAT’S ALL。

(此评论还有一半是关于《樱桃的滋味》的)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3396/

《北京乐与路》短评

Michael:“有没有墨西哥跳豆……在香港很红的。”盗版CD老板:“红?我这盗版有卖的就叫红,盗版没有的,就不叫红,红不红,得人民说了算。”

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非要把这片子和摇滚扯在一起的话,它不够深,有模有样却又难免浮皮潦草,不过也只能如此,若是真往深里倒腾,当然有灿然的闪光点,但大多还是尴尬的世俗之脏。这里有『理想你好』也有『理想你洗洗睡吧』,这就是生活。

6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还行

原来是张婉婷和罗启锐的作品。香港班底与北京摇滚文化的奇异结合,有汪峰的“北京北京”作为悲凉的底色。

8分钟前
  • DreamReaver
  • 还行

我想说这片其实讲父子情的吧,额~可能因为一种年代感,看起来画面感觉还不错。

10分钟前
  • scenel
  • 推荐

如果在零几年,可能会觉得没那么好看吧。可是二十年过后,回头再看看北京那个时候的样子,听听过去的音乐,港台舒淇和吴彦祖那么美和甜的身材与眼神,那么格格不入的倔强大陆耿乐。欣喜、惆怅,一丝丝孤独,风一起就没了。被踩碎的魔豆,被舒淇偷偷放入花盆,再转头继续陪着吴彦祖笑。

14分钟前
  • 优里
  • 推荐

今天重看 小学时不懂 但竟然非常记得子曰的好多歌词 当然是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子曰 还有平路车祸爬起来递上倒好的磁带那一幕也是一直印象深刻 冷风中的北京 直让人想吼想落泪 倒杯小二pop 桌上拍一下 干了

18分钟前
  • 晴朗明海
  • 推荐

2020-05-21重看。只能看吴彦祖颜值,他一上台就看得出不是玩音乐的,太露怯。耿乐的形象塑造倒是比较贴合,毕竟都是主唱,后期声音可以做。整个电影都流露出一种农村摇滚非主流的质感,跟玩摇滚的狗逼遭遇正契合。哪有不臭的大粪,赚钱哪能不窝囊。说的就是大陆音乐市场强奸摇滚的现状。平路为了不让自己被强奸,他选择了死亡。Michael给杨颍看的墨西哥魔豆,杨颍在意外中知晓了魔豆会跳动的原因,她选择将秘密埋葬,她想要保护这最后的单纯善意。PS.DVD在正片结束后有一段4分钟左右的DV秘密与回忆。除了音乐,关于爱情和秘密,或许比我们知道的要复杂。

2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麦扣:喂,您好!老板:买点什么呐您?麦扣:有没有墨西哥跳豆?老板:什么豆?我这有香辣豆,蚝油豆,胡豆,您要的是?麦扣:不不不,墨西哥跳豆。老板:没这东西。麦扣:不是零嘴,是乐队啊。老板:没这零嘴乐队啊。麦扣:不是零嘴乐队,是香港很红的。老板:很红的?诶,不是跟你吹啊,这红不红啊,可不是自个儿说了算,诶,我这人民商店有卖他翻版的,那叫红;我这人民商店没卖他翻版的,谁说红也不叫红,人民当家作主,ok?

27分钟前
  • 黑阳
  • 推荐

一颗星是给子曰的。我觉得这片子怎么拍的好像是城里人下乡看新鲜体验生活一样,直接把摇滚让农民了。烂

29分钟前
  • 潇湘妃子孙悟空
  • 较差

并不是真实的北京地下摇滚,不过故事还是可看的。

34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还行

招人笑话,,,

35分钟前
  • 狂欢的啤酒瓶
  • 很差

舒淇美,吴彦祖帅,耿乐土帅,搞摇滚的和搞艺术的有什么区别,活得好和活得不好有什么区别,你把一切都搞得这么糟,我还是爱你,这才是最重要的。

39分钟前
  • 龙舌头🌈
  • 还行

like the mexican hopping bean. Don't like the attitude of Shu Qi in relationship

44分钟前
  • xiangxiang
  • 还行

还青春的时候看过,很喜欢。如果现在再看,肯定不会再有当时的心情。

49分钟前
  • 远山
  • 力荐

我没有觉得不好啊 而且相对而言 比我看的其他吴彦祖耿乐的片子都舒服 舒淇的表现也很干净的干净 摇滚与爱情、理想主义似乎永远是密不可分的 总是很边缘 导演要表现的可能并不是音乐如何而更多的是心境如何吧 总之 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50分钟前
  • 烏鴉未蘇醒
  • 推荐

我终于发现了一部比《死了都要爱》还tmd难看的讲乐队奋斗史的影视作品!!!看到秋天的虫子那帮人我好伤感又好想嘲笑啊!

53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较差

又看了一遍,突然特别感动。不知不觉的,我们学会了在社会中生活,磨褪棱角,冰冻激情,自我退却的那一刻,有人愤怒的拒绝,有人隐忍的继续,生活在那一瞬发生了蜕变,天崩地裂,万物涅槃,一切归于平淡。

56分钟前
  • noclevergod
  • 力荐

摇滚本不二逼。只是二逼玩摇滚,死了也不可惜。耿乐在我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坏了!

59分钟前
  • vesperos
  • 较差

一头扎进火锅里,跳进这沸腾的生命里。

60分钟前
  • 珊瑚树红春常在
  • 还行

看了地下音乐人联合签名的声明,说这部片子只是再次参与塑造了对地下音乐人的刻板成见。一时意识到,确实对那群人万分不解,他们究竟为何选择这样的音乐和生活?影片并未解答,它讲述了摇滚人的故事,却没讲透音乐人的精神。有一点印象深刻,耿乐扮演的平路像孩子般的任性和纯粹。

1小时前
  • 舒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