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本该在第六集结束,值得三颗星,但最后两集back to reality,更加渲染了安娜的力量,“she‘s good at making people care about her”,“Everyone so eager to help”,以及让人回过神去发觉,故事背后,影片真正想让观众关心的并不只是安娜是什么样,而是这样的安娜从何而来,child like this is “made out of nowhere”,并不是家庭并不是环境逼迫,如果只是杂志给了安娜那样的梦,又是什么给了她孤身一人冒充贵族的胆量,危机时候谋划签证法漏洞的淡定?
“so you just let her go?
” “no,she's always beyond us”
看完美剧《虚构安娜》(Inventing Anna),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震惊了!
咁都得?!
故事讲述一个假扮德国贵族,亿万身家继承人的女骗徒,假装创业,成立基金会,骗取纽约市,众多上流社会名人、银行家,律师,记者的信任,住最好的酒店的总统套房,偷私人飞机,坐别人的私人游船游玩…不用付一分钱!
震惊的是,这些都是高智商,高收入的名流,专业人士,是什么让他们不知不觉上钩的?
Anna用的策略,是否有你觉得似曾相识?
全身名牌时尚搭配,让人感觉有钱…奢华的挥霍,让人感觉有钱…虚构自己是贵族继承人,让人感觉有钱…她会讲虚构故事,说富豪爸爸跟自己关系不好,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扮抑郁自杀,扮真诚流露,说哭就哭,扮可怜博同情……她貌似拥有高尚的梦想,立志成为独立的年轻女性创业家,让人感觉自信,积极进取,让很多人爱上自己,甚至成为脑残粉!
她会跟你说,你有能力,我让你入我的董事会…她会跟你说,一个人的梦只是梦,一个团队才能把梦实现…她会跟你说,我已经汇款给你了,银行系统太烂,超级慢……(“我已经在解决问题了,由于XXX太烂(暗示不关我事),慢点而已,又不是不解决”…)她会跟你说,(我没有衣服穿出庭),这是你要解决的问题,你解决不到是你能力有问题,You're fired!
……她会让人产生一系列的幻想,产生认知偏差…她有一种操控别人的能力,运用人的情绪弱点,用爱与内疚去操控!
银行家的女儿,面临社会独立又毫无目标的困境…困扰着银行家,Anna运用父亲对女儿的爱与内疚,用自己25岁年轻女创业家艰辛而积极上进的表现获取银行家的信任,银行家把自己对女儿的爱,投射到Anna身上…瑞秋,《名利场》记者,贪慕虚荣,跟Anna一起去旅游,住最高级的酒店及套房,结果把自己的公司的银行卡也砸进去了,她是输了官司的那个…人的业力,很可怕,报道出来以后,名流们都有很强烈的羞耻感,不愿意再提起此人,不愿意告诉大家“我被骗”了,“Anna是好人,Anna是我爱的闺蜜,Anna入狱我很内疚”其实,都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被骗”的事实!
最常见的认知偏差,会让人容易上当受骗…疏忽事实,容易相信别人的故事…以偏概全,看到小小的事件就以为是真相…缺乏逻辑,受情绪左右,激动失去理智…思想肤浅,无知的代价很大…贪慕虚荣,贪恋所谓的头衔,贪钱的欲望,最容易被利用受骗…逃避亏损,不想亏损,就不止损,像赌徒一样继续「赌博」…太急怕烦,懒,期待有人帮自己搞掂一切,最后亏损的是自己…你看到自己的业力吗?
我看到了,继续修炼,踏实做人做事…
理论上说你认识什么人不重要,什么人认识你才重要。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是无法有机会认识什么人,平庸的现实生活早就让大多数人的社交空间压缩成两点一线的胶囊状,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社交恐惧症困扰,想要认识什么人还不如刷一会短视频自娱自乐。
那让什么人认识自己就更加是无从谈起了。
所以,这部剧里的安娜空降纽约后,以每次一百美金起步的小费砸下去的时候,这个小旋风刮起来了她的德国富家千金的家底,这个手握千亿信托基金的富家女就这样开启了混迹行骗上流社会的宏图大业,经过一番骚操作基本上她以一己之力刷新了骗子行业的天花板。
当然了,她的骗术没啥起底,毕竟人家自己也说她只是个有理想的人,难道人们不向往挥金如土的生活嘛,如果不过上奢靡浮华的生活那才是违背人类进化史的大不敬,因此,她理所应当从事了她的行骗行业。
其实,这部剧的编剧远远没有这个女人真实的生活能编,这个编剧只是按照常规思路编排了这个女人一部分的生活,实际上,这个女人的骗术是非常值得深挖,毕竟这么深谙人性的女人本来可以靠着混迹精神分析学领域做个学者专家啥的,但是她的理想是在生活中实践理论知识。
回到她轻飘飘的用百元现金给小费的起点,她就深刻的击中了大多数人寡淡无味的生活,拿到那百元小费的人们会用他们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想象力去构筑这个女人的身价,这个时候舆论场的搭建压根不需要很多钱,大多数拿到这百元小费就进入了想入非非给钱的人,一旦进入虚构,基本上的构思就来了,希望就是靠认识这个有钱人,不但可以多得到一些小费,而且见识了有钱人的豪横,还和自己有点关系心里不尽然就来了沾沾自喜感,其实呢殊不知人家给你这一百块已经值回来了千百倍都不止。
现实是,认识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是有靠山的虚幻是根植在很多人内心深处的BUG,这个BUG一旦启动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生产力,只是这个产值被这个女人收割了。
所以,这个时候再思考认识个有钱有势的人就有背景了,这个背景真的是给这个女人做了嫁衣,这个女人穿着这件嫁衣让社会名流认识了她,她的背影让上流社会的人们趋之若鹜的为她所用。
单凭这一点,这个女人从一开始就赢了,再加上她不俗的艺术品味和对时尚调性的把控,妥妥地行骗从里到外武装齐活。
有兴趣的人儿,可以去看一下这个女人的采访记录,她在采访中对于她行骗这事情的解释,可以说是违背祖宗家规和颠覆圣人训诫。
其实呢深刻的谴责这个人没啥意思,反而通过这个人要反思一下生活,毕竟圣人教育我们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活地,人啊,认识自己先!
这部剧把安娜如何骗过那些纽约上流人士的小心机拍的特别幼稚低级,每次遇到关键问题,剧情就稀里糊涂、蜻蜓点水划过去了,彷佛只要做个名媛人设,说一两句话就能搞定一切。
手段就是用pua的方式对待身边人,pua大佬让他投资。
剧情完全没有说服力。
看完感觉完全不过瘾,隔靴搔痒。
连小李子演的《猫鼠游戏》的皮毛都不到。
安娜主要骗到了她男朋友蔡斯,让蔡斯给她花钱,维持富裕的生活,她男朋友蔡斯也不是省油的灯,是个打着创业家旗号到处圈钱的骗子,以为安娜是个聪明有野心的家族女继承人,就在一起了。
俩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不但互相骗,还一起对外骗。
不过,安娜骗的也不多,也就一百万人民币。
道理很简单,就像你去银行贷款,开始有5000本金,能贷到两万,把两万取出来再去别的银行贷款5万、10万… 可能都很容易审批,当你贷款500万的时候,就贷不出来了,压根儿通不过银行审核。
所以你最多只能贷到10万,还款还不上,就直接over了。
没什么难的。
她就是包装一下自己,有身边上流人士圈内人做背书,再找其他有钱人借钱,有的富人好面子不差钱,不追着要而已,才能维持一阵子。
后来还是因为坑了一个穷人的钱被报了警。
咱就是说,一般正常人绝对忍受不了信用卡被拒绝,被人在公共场合质疑的尴尬样子(况且剧中安娜信用卡被拒只会装死鸭子嘴硬,一点也不酷,没有任何招数)。
正常人如果不付款,即使吃再美味的大餐,住再豪华的酒店,欠着一大笔自己根本消费不起的钱,也会寝食难安。
这压根不是享受,是一种受罪。
而安娜,无非就是比一般人脸皮厚,心理素质强。
并不是她多聪明多高智商,而是她一直走的非正常人的路线,提前预支自己的信用,花点小钱获取身边人的信任去骗更多人,打破了常规相处之道。
拆东墙补西墙,她这么做,早晚会栽。
因为一旦补不上窟窿就会露馅。
有人说,她的项目差点儿就做成了,不,肯定做不成。
没有信用,说谎成性,是做不了长久买卖的。
总之,安娜没那么牛b,这部剧拍的也很垃圾。
媒体甚至把这个女人宣扬成“Legend”,岂不是太可笑了吗?
跟《坏血》类似的故事,都是利用所谓上流社会虚伪的裙带关系和面子社交法则,坑蒙拐骗,fake it till you make it,但两者都在比较重要的关头出了大岔子因此失败了。
其实很多大人物白手起家的过程跟她们也差不太多,只不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他们现在的成功都是从既得利益者的角度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说明啥呢?
这套有钱人构建的体系也是漏洞百出,天天浸泡在一片和谐跟假笑之中的有钱有权人很难防得住彻底舍弃了道德和羞耻感的、有点小聪明的、冷血psychopath。
一般人很难想到,来自社会底层的老鼠人Anna会有这么惊天动地的谋略和胆子,不过有些东西就是与生俱来的,跟阶层和家庭背景无关。
(不仅仅上层人,连剧里面女记者这样的普通民众也被套进去了,虽然这一点的实际性存疑,一个老练的记者从专业性来说不可能会这样,这是题外话了)看得出导演有一些在人物塑造和社会批判方面的尝试,但拍得比较失败,叙事线不够客观,传达的观念又都是说教形式的太老套,没看出什么深度。
尤其是硬塞进去的职场女性平权、社会阶级固化、前苏联历史等等一堆元素大乱炖,非常distracting又annoying(甚至把这些词都直接放进台词让那个歇斯底里的女主喊出来了,天呐,拜托别给观众强行灌输任何观点,这样很没水平)。
导演很明显试图挖掘一下Anna以及各个角色“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层次,我个人对Anna这样的人没有任何同情,她既然选择玩这票大的,那么就自己承受所有的风险和后果,如果对她宽容,那就是对所有我们这样遵守规矩的老实人的挑衅。
至于其他人,所有的行为动机都透露着简简单单的“贪”和“蠢”,也不知道是人本来就真的都是这样还是只有导演自己是这样(不好说,导演毕竟比我年纪大那么多,还是持保留意见吧,也许我50多岁再去看就懂了)。
被骗钱的编辑Rachel身上看到一些莫泊桑《钻石项链》的感觉,但对于她的虚荣行为呈现得很浅薄无脑,而且她比人家玛蒂尔达丑太多了。
可能导演跟Vanity Fair有些过节吧。
整体看下来除了令人头疼的撕逼大喊和一些丑演员呈现的辣眼亲热戏之外都没什么记忆点。
看了导演名字我恍然大悟,这不就是新闻记者版的Prada女魔头吗?
就是这个味儿!
像低配安妮海瑟薇的女主那打了玻尿酸的嘴唇跟一脸褶子卖力地挤来挤去实在是不忍直视,办公室里面假惺惺脱离现实的同事协作和“反派”老板的对峙比国产职场剧也没有高到哪里去,自以为是卖弄幽默的恶心屎尿笑话听得反胃…sos而且如果要拍怀孕坚持工作的女权剧,就单独拍吧,别这样搞缝合拍得丢人现眼。
看得一头雾水。
btw音乐太难听了,pure shit,是一直想静音的程度。
艾伦第一次出场,坐在美术馆里面对的那幅画,跟机械姬里的那幅画很像,都是滴画,应该是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被称为无意识绘画。
此时的艾伦已经知道自己被骗了,而且沦为安娜的工具,对于自己在工作上表现出的无意识应该是无比懊恼。
艾伦认识安娜之前只是个无聊的律师,按部就班,生活像上了发条一样准确无误,此时的艾伦在工作上是清醒的,但是在生活上是无意识的。
在安娜举办的第一次派对上,他把维特鲁威人说成是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应该是从没有关心过艺术吧。
而之后的艾伦重焕新生,即便知道自己被骗之后,依然会去逛美术馆,安娜虽然骗了他,但是也赋予了他新的生活意识。
从这一点上来看,安娜的确对周围的人有巨大的影响力。
#虚构安娜# (Inventing Anna) (A-) 强推!
一口气看完,实在是太神奇的故事!
原本只是了解这个新闻,发现剧集里给出太多细节都是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全方位了解了始末,以及终于明白了:究竟为何那么多人会甘心情愿被安娜骗,有的甚至还不对她提出诉讼。
这是一个发生在纽约上流社会的真实故事。
查安娜·德尔维是一个好精彩、好复杂的人物,太适合搬上银幕了,朱莉娅·加纳( Julia Garner)演得太好,应该会入围所有电视相关奖项。
安娜就是那种典型的极度渴望成名的人,虽然出身贫寒、身无分文,却可以凭借出色的衣着品味,狡猾的社交手腕,对有钱人世界的了解,以及杰出的演技,以“外国富二代”的身份迅速混入纽约上流社会,短短几年内就成为社交名媛。
没有人知道她父亲的钱怎么来的,却都相信她绝对是有钱人出身。
生活对她就是一场戏,最终演得连她自己都信了,无法回到现实。
也就是说,大脑潜意识里,她已经否定了真正的出身,分不清现实与她营造的故事,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剧集从调查她的记者角度出发,通过对她和接触过她的人采访,不断揭开安娜的真面目。
她始终寄人篱下,不是靠有钱人养着就是在酒店住下却一直赖账。
虽然她确实骗走很多人的钱,但这些有钱人都没有及时揭发或指控她,是因为1)这些钱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2)说出来反而让人觉得丢脸。
直到安娜很失策地骗了一个Vanity Fair记者的钱,6万美元也许对有钱人不算什么,却是这位记者的一年工资,于是这位记者就没有放过她,一篇文章就让安娜的世界彻底崩塌。
这与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HFPA的倒台一模一样。
以前他们挥霍的是电影公司、电影人的钱,这些人不在乎这些钱,但他们最后把其他美国记者、编辑得罪了,那么就完蛋了,一年的媒体轮番轰炸,不把你推下神坛不罢休。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别惹记者。
回到安娜,她之所以可以糊弄这么多人,是因为她掌握了有钱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和有钱人的心理。
除了懂得很多金融、投资、艺术常识外,她非常自信,讲话傲慢霸道,学会了有钱人的腔调,又有时尚品味,随时“name droping”,让所有认识她的人在几分钟内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有钱有势”气息,对她畏惧三分。
有时即使是她的错,比如不还钱,她都能理直气壮,态度强势,以至于让别人觉得是委屈了她,不得不服软。
即使面对很多强硬、看不上她的有钱人,她依然可以比对方气场更强大,以至于有钱人都不得不向她屈服。
其实概括总结她的招数就是:你强势,我就装得比你还强势,你横,我就比你还横,你傲慢,我就比你还傲慢。
比如见到根本不认识的很有钱人,别人用的是谄媚和拍马屁去接近,她则相反,连正眼都不看对方,一上来就批评对方的品位差,几句话显示出她对这些有钱人不在乎,因为她自己就很有钱,品位更好,一下反而获得了对方的注意和尊重。
确实在生活中如此,相信大家心目中的有钱人都是“傲慢、自信”的,那些平时不友善,对你很冷漠、常常diss你人,是不是反而让你觉得她/他比你强?
对对方畏惧三分,甚至不自觉地被对方摆布?
典型的narcissistic manipulation.最有趣的是,安娜演技太强,以至于被揭穿真相,很多人依然相信她,甚至记者以为她一定是出身不幸、遭遇了父母的虐待才变成这样,希望给她营造一个“被害者”的人设去解释一切。
但最终,一切都很残酷、现实:安娜的父母就是普通蓝领,也没有对她做什么,从安娜出生她就是这样的人格,就是如此自命不凡。
在早年很多故事总是把坏人“变坏”推给父母和童年不幸时,反而现实中的故事不断在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从受精卵形成那一刻就注定如此了。
也正因此,目前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也开始强调基因的重要性。
安娜确实很聪明,她也确实注定不平凡,但是很多时候这类聪明的人就是败在急功近利上,因无法脚踏实地创造财富和成就,总希望走捷径、总希望cheating,最终因为很多内容是虚假的、只是建立在别人的“印象”之上,一旦被揭穿,往往好景不长。
生活中我还真认识这么一位,即使没有骗取这么多钱,但所用的手段是一模一样,很短的时间靠各种手腕爬得比别人都快,迅速获得权势,所有人都希望认识她,都希望成为她的朋友,都以为她很有钱,但也很快就各种原因失去了所得到的“权势”而跌落神坛。
这样的人因为其实人设都是虚的,一旦失去了周围“有钱人”的保护,就什么都不是了,也没有人再愿意理她。
但即使这样,她也采取了与安娜一样的办法再次获得别人的关注:从反派转为被害者人设,开始以被害者的身份控诉其他人,获得同情。
无论如何,这类人的目标就是随时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
他们最怕的就是失去关注。
而如今这部剧的播出,其实是完成了安娜的愿望。
她就是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她,都被她折服。
从这方面来说,就算她被踢出了纽约上流社会,她依然赢了。
只是最初她希望是Jennifer Lawrence来演她,这个愿望没实现。
但被选中的朱莉娅·加纳其实与她更神似,口音模仿得也很像,估计安娜最终也是很满意的。
本剧不仅细节很多,很全面,同时也随着安娜的案子揭开了真实的纽约上流社会全貌,剖析了有钱人的金钱游戏,也探讨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如何不断地为获得尊重和话语权而斗争。
安娜虽然是一个反派,却依然是一个斗士,她认为自己能如果是男的就不会得到这个结局,而作为女性,她要付出的比别人更多。
但其实,她所使用的手段依然是塑造一个有钱爸爸,还是不断地在利用男性和弱者。
她的故事与很多目前好莱坞筹拍的大女主影视作品一样,原本是女性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但最终她们使用的手段与男性霸权者并无二致,也同样变得虚伪和贪婪。
这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但也特别迷人,无法简单概括。
相信观众也会对她爱恨交织,既有畏惧也有同情。
No.1在豪华游轮上一个很势利眼的女孩问是不是在苏荷之家见过安娜,注意看这里安娜的神态中掠过一丝不安,但随即以“觉得随便什么人他们都会给会员身份”的理由圆过去了,并且顺便立了一下自己的清高以及拥有高贵独特品味的人设,外加当时的好闺蜜在一旁应和,这个小插曲便不了了之。
要知道苏荷之家(SOHO HOUSE)是一个世界顶级俱乐部,据说金·卡戴珊申请过无数次都没能加入......而这个俱乐部内装的供应商还为英国皇室(比如哈利王子和梅根的家)提供过浴盆,所以安娜没有去过苏荷之家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她真的不够格,二是,如她所说,她不屑于去。
显然这里第一种可能性更大。
No.2紧接着一群人在甲板上喝酒,一个大佬听出安娜的俄罗斯口音,于是用俄语对安娜和蔡斯说了祝酒辞,蔡斯一头雾水显然没有听懂,大佬转而问安娜,安娜却表示自己听不懂,但是事实是安娜的确出生在俄罗斯,按理说她不可能听不懂的,结合安娜一直声称自己是德国贵族这一点,可以推断出这里安娜又在撒谎,以掩盖自己的身世。
所以这里也为安娜的身份不明做了伏笔。
No.3接下来就是很经典的这一段,安娜付不出钱被酒店扣下行李的桥段,这里的马脚很明显,连剧里的人物都开始怀疑她,最终还是倒霉蛋蔡斯跑来把钱付了,总之这一段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No.4蔡斯得知安娜的真名后,和刚刚shopping回来的安娜在阳台上对峙,问她的真实身份。
结果安娜花言巧语一通操作,激情描述了自己的宏伟梦想,成功化解危机。
(这里我也是很服)
No.5安娜和内芙谈心的时候无意中说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不小心暴露了自己曾经很贫穷的事实,结果安娜迅速圆谎,并顺势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家有万贯财产但是偏要白手起家的励志女性。
No.6在酒店工作的内芙遇到了自己老板的两个儿子,顺便提起了安娜,可对方表示并不知道老爸在和安娜做生意,并指出了如果是老爸的重要生意伙伴,为什么只住了豪华房而不是豪华套房这个一点,内芙转念一想,有道理啊,转头去问安娜,当然,安娜又是轻描淡写,扔出了“他已经帮了我很多,我不想再麻烦他”这样听起来又别扭又合理的理由。
这里内芙是当局者迷了,就像之前的很多人一样。
住一套稍微便宜点的屋子就算是少欠一点人情了?
这怎么想都不是有钱人的逻辑吧……
1. 安娜原型2021年2月11日释放,距离开播日正好是一周年,不知道Netflix是不是特地选了这个时间点。
2. 国内能搜到的新闻都说安娜是因为辗转几个hotel后在餐厅不付钱被捕的,wiki上跟剧里一样是被瑞秋和检察官合作引出戒断所被捕的,所以应该是被捕了两次,第一次就是跟律师Todd认识被放出来但是没按时出庭的那次吧。
3. Ep8的节奏有点拉胯不过ep9又拽回来一些,很喜欢中间一集一个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来显示安娜的一个侧面,以及面对不同人的不同骗术。
对法尔这种时尚界小年轻只需要品味和个性就能拿下,对女企业家诺拉需要乖巧、崇拜、一些个性一些学识一些女性身份认同一些挑拨离间,代理人艾伦→青春、野心、愿景和金钱;奈芙→梦想,奋斗,交易和友谊;凯西→几个人物里最游离的一个,主要是金钱,剧里安娜自称要自杀的时候似乎trigger到了凯西,估计也是有一些交心的成分;瑞秋→寄生虫4. 其实剧对于瑞秋的态度还是比较中立的,尤其是大篇幅展现被迫留信用卡的惊恐和等待安娜还钱期间的恐慌焦虑,虽然之后卖故事卖版权赚了不少但是这段时间的折磨应该是真的,看得我都共情了,回想起有段时间穷得要死的日子,没钱的感觉实在太可怕了。。。
现实里这个charge也是被评审团判无罪,理由是安娜为瑞秋做得足够多了。
剧里去旅行那一段其实有暗示瑞秋不是一般的吸血鬼,而是在蹭吃蹭喝蹭礼物的同时还不断贪婪的索求更多,能订一间套房非要两间,点餐能选更贵的套餐绝不选便宜的,还有她心心念念想去的ysl花园,精心做过功课的人能连花园门票价格500刀也不知道?
5. 其实电影的幅度也差不多能讲好这个故事,不知道Netflix咋想的,估计版权费花都花了干嘛不多拍点。
6. 茱莉亚加纳金发一批小风衣一穿好美,有点真·德国富二代小公主的架势,原型外表是普通女孩还带着点婴儿肥,反而更佩服她的手段了,什么时候出自传???
7. 薇薇安的演员预计一定会收到很多吐槽,但是在预告里看到Anna Chlumsky的时候还是很惊喜~《副总统》完结之后就没再看到她了,表演方面时常觉得又看到了《副总统》里有点神经衰弱的Amy,但同样的表演方式放到这部剧里就有点用力过猛。
8. Todd和薇薇安最后好像一对中产离婚夫妻,作为两个世界上可能最了解安娜的人这算不算反向斯德哥尔摩症。
你相信你自己编的谎言吗?
最近与“诈骗犯”有缘,接连看了三部:猫鼠游戏、Tinder诈骗王、创造安娜,都是真人真事,但最好看的我认为是猫鼠(看看编/导/演的阵容就明白什么叫一分价钱一分货),而这部百分之五十:一半亮点,一半糟点。
糟点首先此篇编造的成分实在高于真实的本身;其次虽然编剧有胡诌八扯的段位,但九集还不如两小时的电影把内容还原的有力清晰,最后是关于这骗子的品质:虽然都是骗子,但当下的骗子(网红)的水平真是越来越low,仅靠简单粗暴的强势与人格分裂便能节节升高?
如果这也叫高&明?
那老一代的诈骗犯看到年轻的诈骗犯估计不能不痛斥:神马 玩意儿?
真是一代(骗子)不如一代…..胆量尚且有,智商岂可言?
全程安娜hold不住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Do you know who i am ?
” 连她代理律师都形容她的妄想症到了史诗级别!
“your delusion must be on some epic level.”
亮点首先在安娜的扮演者朱莉亚身上,她的演技基本撑起了一大半亮点。
压根没想到她是个纯犹太人纯以色列妞。
虽然有人批她说她没仿好俄罗斯人的口音,但这张脸真有九分俄罗斯人的特征。
而且朱莉亚把安娜的人格分裂也演出了极致:一点一画,一颦一笑,一招一式,一哭一闹,她把现代网红病态心理和状态拿捏的还是超精准的!
其次的亮点在片子的一些内容建构与呈现里,如片子呈现出安娜欺骗的水平其实并不高明,相反很low,只是她为达到目的时造谣亲人,利用爱情,藐视朋友这些冷血的行为成了亮点….而这不需要任何“高级智商”,仅仅靠妄想症+自恋狂+分裂症(通俗点就是全然不顾羞耻)就可以搞定!
这种病态的人格只有在身无分文、无人帮助与理会的时候,她才能恢复点点“正常”:对黑夜的胆怯(无家可归)让她心底最深处的良知反而有一丝涌现。
编剧让我们籍着安娜顺便看到了那些莫名相信她谎言的上流or中流社会的猫三狗四们真实的面目。
他们能被安娜骗就是因为他们各个都与安娜一样“有病”:孤独、骄傲、自负、贪婪、色相、玩忽职守、自以为是……孤独并不可耻,但人忘了本分真是可耻。
虽说人应当有同理心,但有些情况,同理心真的不必给那些不听劝告且非要享受自作自受的人,羞愧则是这群病人所得的最好的果实!
必须要提的是安娜的亲生父母:这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新一代俄罗斯移民父母真是最了解他们女儿问题与真相的人。
(想起我妈经常说我弟的一句话:你一撅屁Gu要拉什么💩,妈都知道,😂亲爹妈从来都是话糙理不糙)而他们也选择了最佳的方式与有问题的女儿相处,那就是完全放手:谁的生活谁负责!
(十八岁前你撒谎的后果父母帮你一起担;十八岁后,你继续撒谎的后果就要自己承担,合情合理不是?
)
最后一集安娜在败诉前奔溃着给自己25岁的人生做了一个总结:“全世界终于都知道我离“成功”那么近,我不是个白痴!
” what????
F???
这无可救药的女主,这病入膏肓的台词….这中了浮夸造作世界的毒,这执迷不悟的领悟……OK,编剧的动机如果是要观众服了二十一世纪那些丑陋网红们那无与伦比的病态心理的话,那小编你赢了!
全集最高潮我不觉得是安娜花偷来钱时的嚣张跋扈态,或是她流落街头时的落魄相,而是她在面对她曾能利用的“朋友”与她讨债时,她仍把谎言说成是“努力” ,把欺骗当成创业,而全场只有那一位与她第一次见面却如她亲生父母一样了解她的陌生人,云淡风轻滴送给她一句评价:嗨!
碧~痴!
你是个骗子!
”
还表演呢?
还装 牛呢?
还继续耍疯啊?
还相信自己编造的谎言呢?
看到这里真是大快吾心, 这编剧应该是 童话之王Andersen《皇帝新装》的巨粉啊!
废话太多,不如一语到位:就!
她!
人!
间!
清!
醒!
啊!
至于倔强、执着、善良又心软的记者薇薇安戏份确实不少,有时候还有点盖过女主安娜,但没她的串线也会失去那些重要的线索。
她最经典的一句是 “A boring life doesn’t produce Anna.” 可经典话语不代表它是完全正确的!
的确她只说中了一半:平庸创造不了安娜,但病态心理是可以创造的,而且可以创造无数个“安娜”(网红)。
最诙谐的冷幽默则是瑞秋儿偷摸去唐人街警局告发安娜这段,那两个警察的台词即时戳中我的笑点。
对啊!
你知道在警察眼里,你瑞秋儿的困难与这大千世界里所有的麻烦相比是属于哪个级别吗?
想解决你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please擦亮心眼!
谨慎择友!
不要再相信天上总给你莫名掉下来馅儿饼吃!
永远吃自己的、拿自己正当赚来的才是减少这类麻烦的捷径。
金钱、成功、权利,名誉…..魔毒害人不浅!
再漂亮再精明的骗子仍旧是骗子, The Devil is a liar and the father of liars.(John8:44 ) 。
除非骗子真的洗心革面….弃魔从义….
真实安娜&演员安娜
故事很精彩。拍的太拖沓了。每集30分钟就够了。得点着快进看。SNL的2分钟搞笑版完美summarize的整个show
emm说这个是诈骗一点都不过分吧,这个anna遇事嚷嚷还能在名流里面混这么多年?这不符合逻辑啊。而且故事推进节奏有点奇怪,最后两集太拖沓了,没有必要在一个主人公故事中,还要加上律师的感受,太多的第一视角感受,分散观众注意力。
除了资本家,没人受害。假如安娜真有信托基金,其余不变,她同样可以一分钱不花,却不用坐牢,而且可以带着大家一起经营ADF赚钱。
在Shonda大妈剧抓马指数标准线之下,前两集更是有点看不下去…后半段节奏”稍稍”放快,观感才好了很多…但片长完完全全可以砍掉个一半。最让人诟病的是女主造作的口音,简直让观影体验大打折扣…正巧这周Call Her Daddy采访了Anna本人,顺耳多了好不…
太失望了, anna delvey的故事本来这么有意思的, ep 1 都在讲那个女记者的故事 like who gives a fxxk. 完全可以拍documentary,拍成超无聊的肥皂剧(bridgeton的编剧)某些无脑观众说anna是modern day robin hood 还girl boss。Netflix给anna Sorokin 巨款,帮她还清债务,还有结余。拍成这样是想推广怎样的narrative
稀稀拉拉居然看了一个月。剧情真的挺不错的,剧里面所有主要人物都有讨人厌的一面。因为太真实了,我也没办法评价什么,编剧很轻松,因为现实很离谱。我非常不理解律师为什么最后要放弃和老婆度假,而去给案子做收尾工作,但律师的嘴炮是真的让我佩服,把anna骂的服服帖帖的。
中间有几集还不错,但剧整体太过平庸,感觉真正有意思的角度都没有拍。(Julia太adorable了🐰🌟💖( ;∀;)
全都是泡沫
relationships,introductions,sponsors……中辍生通过自学时尚类杂志,扮作名媛欺诈纽约名利场:①自信爆棚成自负,②洞悉人性的弱点,③毫无同理心,④脸皮厚度决定信用额度,⑤情感勒索。这是故事报道的主角,而另一位主角则是撰写这个报道故事的女记者。此剧凭着真实的虚构和虚构的真实,以洞穿的角色、犀利的台词,直击欺名盗世、宠辱若惊、blingbling的众生相。
Anna这个人物太有意思了,自负、自恋、傲慢、精明,实际上也很脆弱和孤独,她拜金但是又很独立,看到后面觉得被她骗不算可怜,那些靠着她的故事获利的人才恶心,especially Rachel the real BITCH!!!!
记者线比主人翁的故事更精彩。
真的太不好看了。
本来这么吸引人的纽约顶级假名媛的故事,却拍的乱七八糟,三星不能更多了。
虚构安娜。剧集也没具体展示安娜的“骗术”现在出狱了还靠“传奇经历”出书卖钱,想证明“这个世界钱真的很多,但聪明人很少”,倒是安娜变身后,身边的一群“傍友”纷纷得到展示,这位被创造出的四千万信托基金的德国女继承人(俄罗斯普通人),各个领域的精英争相聚集身边“一起做大做强”(这一集真的令人瞠目结舌),然后她出去豪华游带着这些人,有时还会对真富人蹭吃蹭喝蹭住蹭刷信用卡(盗刷卡买奢侈品以及支付酒店旅游属于犯罪吧,还不算后面的类“商业欺诈”沙发都睡,人家衣柜的衣服也穿了几个星期)看到7集已经一头黑线“是钱多人傻”,我不想了解她有啥心里创伤,谁不想被关注被爱要朋友啊,但是谁会这么本事当个大骗子,而且女主的演法越到后面越难看,撇嘴但是表情紧张眼神闪缩,这光是看表情都知道“老赖开始表演啦”。女记者也演得太浮
很一般。喜剧冲突很复杂,但很明显大家都是疯的
也是蛮羡慕这样有野心的人的
受不了了…女记者的演技就像在《汉尼拔》里被折磨那几年的后遗症,只会挤眉弄眼、歇斯底里,衬托得女二那矫揉造作的神态都大方、端庄、流畅。看这一事件的报道都比看剧有意思,“看着纽约的灵魂,安娜意识到如果你用闪亮亮的东西、大量的现金、财富的象征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他们就几乎无法看到其他任何的东西。”至少是半个菲茨杰拉德水平的。剧中还提到了“长岛”。
go die bitch.... 两位女主演的浮夸演技令人头疼 几乎所有角色都令人讨厌。。 最后一集圣母在干嘛????? 当然最恶心的还是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
除了最后的德国片段以及虚构的回忆有点cheap,算是一部很精彩的剧
剧本逻辑混乱,人设单薄,几个主演都不出彩。咱也不知道这故事是真的选的就不好,还是拍得太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