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不会特别差评动画电影,我自己很喜欢动画,也是很希望更多人去看动画电影的,也因此只在豆瓣上聊记一笔吧,朋友圈就不发了。
第一篇:基本是按原作走的,在视觉表现上用了毛毡材质,有点趣味也仅止于此。
这部电影我是盲去的,只冲着动画和聊斋,未看梗概,并不知是由动画短片构成的长片,因此当镜花水月终了时才知这就结束了,并不是我以为的有反转或新编的故事,略微失望。
另,故事结尾后编剧还要借蒲松龄之口来解释说明一番,真大可不必… 留点活给家长吧。
题外话: 幽我于广寒,难道不是把我关在广寒的意思吗,跟三道人又何干(我忘了原话),只能说印象里此处台词处理的不好。
第二篇:无聊。
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
也是比较堆砌的一篇。
堆砌指的是视觉花里胡哨,故事基本是没料。
最难绷的还属打大蛇时画卷打开蹦出了公主,大蛇萌晕了,然后你肯定会想,这么无厘头的设计,肯定埋着线吧,画由心生,那岂不得来一幅义侠擒蛇图来治治这蛇顺便首尾呼应一下?然而没有,纯物理攻击,真就无语。
有时候调侃我上我也行,但我觉着至少这则故事里,我可能真比编剧强点。
第三篇:我最烦的一篇。
论堆砌程度较第二篇只多不少。
把设定强行搬到民国,但对主线不起任何关键作用,主打一个给大家看看民国聂小倩长啥样。
甚无聊。
宁采臣还是一般的无用,打怪全靠燕大侠,最后那妖被收时还对聂小倩说什么“你又骗了我”我只觉得滑稽,收您的那不是收妖革囊嘛… 聂小倩只是把它挂那儿啊,有一分钱智斗相关吗…… 还有什么,人气沾多了我便活了过来的设定,真的太突然了,看得我脑仁儿疼。
第四篇:也是电影里最好的一篇了。
但结尾的处理,其实比较逃避问题。
往好里看,是给出主人公态度后适当的留白;往坏里说,则是编剧也想不好主人公在那个时代里能出走到哪里去?甚至她是否能下定这个决心。
毕竟,至亲至疏夫妻。
但无论如何这已经是给了最多思考的短片了,并且也有一定程度的新编(画皮鬼未必无真情,人不如鬼)。
视觉呈现上个人认为也是最有意境的。
第五篇:鲁公女好好打磨剧本完全可以作成一部长篇。
但没有。
甚至这个短片的剧本都是有瑕疵的。
就不提那个人人喊打的“就算强娶也要娶了”,也不提那个时时刻刻出戏的“鱼蛋”(新编不是这种新),我就不理解,张生看着顶天十七八,怎么十六年后直接爷爷辈儿了… 而鲁公女甚至未看清来人就匆忙要赴死? 就算来人真不是张生,就不等了? 还没等到张生呢…… 后面就是一出动作样板戏,皆大欢喜。
第五篇其实是最接近现代情感模式的,只能说剧本实在没打磨好,导致情节上经不起推敲,至少令我无法共情。
最后提一下设定上的问题,虽然各自成篇,但作为一个长片呈现,总觉得有一个统一的世界观较好。
比方说,小倩沾着沾着人气儿便还阳了,这对吗?
鲁小姐成日里黏张生身上了也不见活过来呀?
是有杜丽娘还阳,但既是一个长篇,篇章间大抵不应令人感到设定上的矛盾。
又比如,鲁小姐为鬼不借张生之力寸步难行,那我请问其他鬼鬼咋就哪哪儿都能去有通天大能呢。
当然可以解释说,鲁小姐乃一小鬼,无恶鬼之力,我以为这倒是值得借蒲松龄的旁白之口略加解释的,但剧本是没有任何说明的。
总体来说,不推荐大家去影院观看。
虽然我很心疼背后的视觉特效团队,但以我个人体验来说,这两个多小时我真是不好。
不仅是剧情问题,有些画面和台词也令我不舒服,太多细节无法一一复述,只能说我坐在影院的感受就是化身悟空,坐如针扎抓耳挠腮大摇其头。
好多朋友说这是拼盘,但我其实完全接受这种形式,好的短片其韵悠长,不输长篇。
比如中国奇谭,就做得特别好。
只能说追光还是浮躁了。
同时也不由得想起哪吒。
哪吒2在后期风评挺两极分化的,其中缘由了解的自然了解,不了解的在此我也不愿多说。
我内心一直觉得那些批评之声实在是,平常不太去电影院看电影吧。
实际上我们这儿大多数电影的剧本水平大约就是这个兰若寺了。
并非哪吒完美、说不得,而是确实难得,难得的制作和剧本都在线,可以盼它更进一步,但恶语相向,实在罪不至此啊。
最后部分是我真实感受,无拉踩之意,只有感而发。
如有不同意见也请友好讨论。
同时我也希望追光能多加沉淀,打磨剧本,不然真的很浪费视觉团队的付出。
btw 看完电影后迎头一场暴雨,当时本人还撑着伞呢,30秒衣服鞋全完了…… 哎,谁懂看完烂片心里空落落身上湿透透的救赎感啊。
前面2个故事,毫无意义,很空,后面故事正在看,这个电影没意思,浪费时间,像新手拿来练手了,故事堆叠,我在家看小说不好吗,以后再也不看追光动画的作品,本来还满心期待,浪费钱,莲花公主虽然漂亮,完全就是洋娃娃的翻版,你这好歹是国产古动画,整个洋娃娃,不伦不类的,影票怎么好意思那么贵的
《聊斋:兰若寺》后面的三个故事重点围绕一个“情”字,借鬼喻人,画里有话。
最喜欢其中的《画皮》,影片以女性为第一视角重新讲述了这个早就被大众所熟知的故事,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婚姻对于女性的意义。
画皮的创新之处在于,并没有将两个女性角色对立起来,因为可怕的从来不是鬼魅,而是人心——是人性中喜新厌旧的本能;是婚姻中一地鸡毛的琐碎;是现实中人心易变的无奈。
女主陈氏的眼里没有对画皮鬼的恐惧和憎恶,同为女人,反倒从彼此的眸中看到了自己的投影,是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悲悯。
整个故事以“铜镜”贯穿始终,窥探人心,照见人性。
故事的开始,妻子嘱咐丈夫,家里的铜镜需要打磨了,丈夫虽满口应下,在敷衍塞责后却想着弃旧换新,可谓“句句有回应”,却又“事事无着落”,全然不记得这枚铜镜是新婚时自己送给妻子的礼物,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男人此刻满心满眼只有“金屋藏娇”的喜悦,铜镜旧了可以更换,感情又当如何……电影中,镜子里几次映射出妻子的脸,从最初的疲惫失落,到后来的痛心无奈,最后只剩厌恶。
虽然出于良知,她选择救回被女鬼宛心的丈夫,哕出一颗心使其起死回生,却在故事结尾丈夫痛哭忏悔时说了句“恶心”,真是一语双关,撕开了这场婚姻虚伪光鲜的遮羞布,露出污秽溃烂的内里,妙!
从电影院走出来,不禁在想,人的劣根性,注定了婚姻的存在更多是作为一种维持社会稳定的工具。
“等闲却变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也许婚礼上人们信誓旦旦的确发自肺腑,婚姻伊始怀着矢志不渝的初心也不假,可这心,却在日常生活一点一点的消磨中变得面目全非,甚至相看两厌。
面对新的诱惑,能够坚守本心的又有多少呢?
所以婚姻走到最后,全凭良心。
想起中学的语文书里有篇课文,是诗经的《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原来早在春秋时期,女性就已经开始了对于婚姻的思考。
“氓之蚩蚩”,看似忠实憨厚,却最善于伪装,女子耽于爱情的美好就如同斑鸠沉醉于桑葚的甜蜜,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人在婚姻的磋磨中消耗了青春,也终于认清了现实。
男子本就强势易怒,喜新厌旧,当生活归于平静,褪去滤镜,女子才发现,“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宽阔的河水尚且有边界,自己日夜操劳后的疲惫和失望却无边无际,从文字中能感受到她最后抽身离去的决绝,正如《画皮》里的女主,吐掉满腹委屈与隐忍的那一刻,才是真正自我意识的觉醒,只有摘下“王夫人”的标签,镜子中自己日渐模糊的面庞才清晰起来……
爱情固然美好,却终究不能作为“主食”。
任何一段关系,都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
婚姻如果不能成为庇护所,至少也不应化作牢笼。
所以,结婚的意义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彼此成就。
因为爱自己,才是值得一生去践行的事。
故事里的女鬼,实在美得楚楚可怜,让我想到《红楼梦》里对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电影里处处宋式审美,几乎每一帧定格下来都是一幅古画。
中式的留白,古典的配色,园林的纵深感。
细节满满,无处不在的画中画,意中意。
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将五则的志怪故事锚定于“兰若寺”这一意象之中,使散点的灵异、情色与人情,被一处“中阴之地”收束,既非尘世,亦非彼岸。
更准确地说,这座寺庙是一个空间,即是结尾处的上联,而“井”将人世的苦与欲、情与业,一一沉入“太虚幻境”之中。
片中设定一蟾一龟对话于井底,仿若《红楼梦》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般的设局之眼。
他们既是“出世”的象征(尤其龟的形象隐含着济公之影),又以辩难之姿“入世”,与凡人蒲松龄相对。
他们非全然超脱,亦非沉溺,始终以一种旁观又牵引的视角,观照人间悲欢。
影中诸事,最终归于他们的争执,也将复归空无。
或在提醒观众,人世间的繁华与痛苦皆为虚妄,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本作所选取的五个故事《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以及《鲁公女》皆为旧文新讲,尤以女性角色的丰富形象最为引人。
在蒲松龄借“花妖狐魅”之形,喻“人间百态”之情中,更增加了女性的底色。
我喜欢《崂山道士》中王生最后掬水的眼神,它不同于原著中对道士的怒骂,而更像是一种更像是一种勘破世事的凄然,认知“道法”不过是一场幻梦,人与仙之间如同这镜花水月;借由“梦”便走进了梦境成真的《莲花公主》,电影将原著中人物幼化,并附以童真,其蜂巢之中的景色,让人有《CoCo》的感觉,而花朝节的欢腾又带有东方女性的神性之美。
莲花公主特别像《王者荣耀》里蔡文姬的风格,而对抗黑蛇的蜂群之战,也极力展现了蜂王的勇猛精进。
如果说前两则故事是从“梦”出发,那么后几则故事则由“梦”入“情”。
”将《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殊途”,融入当下更深刻的社会思索之中,就像作品中所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尽在这镜花水月之中”。
聂小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置于民国时期,在保留作品原先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了“乱世夜叉”这个政治隐喻,同时通过燕赤霞之口,让宁采臣与聂小倩放弃前往北平,似有将“人鬼殊途”转译为“新旧社会”之别的寓意。
在结尾与夜叉的斗争中,身为“鬼”的聂小倩借由“情”转化为“人”,是一种基于情感与历史的再诠释,也是借由“情”字得以重生(人变鬼、鬼变人亦是新旧社会的宣传点)。
而《画皮》是我最为偏爱的篇章。
动画风格精致而压抑,陈氏的形象挣脱了原著中的扁平形象,将贤淑、猜忌、隐忍乃至最后结局的憎恶,展示得更具主体性与悲剧感。
特别是将画皮鬼的哀戚与陈氏的沉默置于同一画面中,显影了“画皮”的真正含义,这人与鬼的形象,不过是欲望与身份的隐喻。
鬼求一个家,陈氏也求一个位置,她从鬼的口中听见了自己的心声,让她也明白而今种种不过也是与王生有一个“家”罢了。
这种人鬼共情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中,明了无论人鬼内心的底层诉求,同时对于”安全“的向往。
虽说是画皮,最终却是落脚于陈氏,当她忍辱向乞丐求药,这里并不像是原著中一心只求丈夫复活的形象,而是一种被“点化”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陈氏将自己立场代入的“画皮”形象,即是,披着“人皮”的鬼消失了,披着“夫人”身份的人还要活着;因为活着,所以需要救;因为要救,所以要忍受屈辱。
呕心吐秽之刻,陈氏面对丈夫的忏悔,用“真恶心”三字道出人世之荒凉:对丈夫的、对自己的,也对世人的。
所谓“人皮”,不过是社会性构造下的伪装,人鬼同困于此。
这里的神情塑造特别抓人,没有原著的大悲大喜,只有心力耗尽的虚无。
所求不过是偏安一隅的苟且,所谓善恶,不过是“天道好还”四字。
“愚哉世人!
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
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而最后的鲁公女,同样是女性为主角,扩写了原著的内容,柔化了二者之情。
扩写后的叙事将男女之爱从原著中的肉欲延伸为灵魂伴侣,纵使生死流转,亦不弃不离。
因而莲花复生的故事,多是增加了二人的经历,再由经历产生怜悯。
这里我的观感和原书相似,且不论技术手段与画面表现,本篇确实值得一个最后的完满结局,但剧情为了曲折而繁复(篇末再生的卢公女认不出张于旦,虽为故事的曲折所需,但略显枝蔓),又因过于削减卢公逼迫之“恶”的因素,以至于死亡来得太过轻佻。
虽有最后二人共同逃离黄泉,此间种种回应为善之举,从而想起前世,但这其中却也失去了影片的节奏,着实可惜。
顺带说一声,这里的孟婆应该是以后土娘娘的形象出现,非常之好,黑白无常也很有力。
梦幻泡影,转瞬即空。
蒲松龄在此间以”狂生“的形象,确实放浪形骸与我潜意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可是“行走于世间,人人不都是披着各种‘人皮’的枯骨?
”,又何须纠结于形,而生诸多妄念。
原来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番自作多情。
书中人物,仍会旷久长存,孳息于自己描绘的大千世界。
无论是否广传,无论遭至何般苛责,《聊斋》仍为他们的承载。
没想到中国动画这么强了,之前没听过追光工作室,是不是拍白蛇传什么的那个,因为觉得故事都太古老没看过。
这次看完姜文的你行你上,觉得票价亏,在旁边影厅看的。
这个电影算是值回我的票价了。
视效十分出色和剧情上最后一个故事我给满分。
其他的。
画皮的故事有点老套,而且对一方是不公正的。
就这个故事而言我觉得女方直接说不救我能接受。
救了,又说恶心。
只是剧情安排,不然就不能衬托出女方是好人了。
女鬼是好人,妻子是好人,就这个男的是坏蛋,坏在何处?
画皮的故事是以前封建专偶制的时候讲给男的吓他们,让别出轨,别破坏封建财产制度用的。
攻击两人小家庭倾向,维护封建大家庭。
现在来讲给谁?
婚姻制度在年轻一代中都快解体了。
可能是讲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别结婚吧。
暂时没时间了,之后继续。
追光动画《聊斋:兰若寺》终于在期待中上映了,它就好像一台晚会,蒲松龄和一只蛤蟆、一只乌龟充当起晚会的主持人,将一个个故事逐个介绍出场。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厚的短篇故事集,要从这么多故事里挑选几个出来组合成一部电影,一定是通过深思熟虑吧?
不不不,它就像班里的几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随意选择,然后老师硬性归纳在一起进行汇报演出。
五个故事,几乎没有一条主线,特别零碎,不,是稀碎。
第一个故事是《崂山道士》。
和书的区别是:融入了《种梨》的故事,还塑造了一个河东妻。
话说一个小伙子每天都不脚踏实地,一心想着学道,就算被妻子辱骂也绝不放弃。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道被一个卖梨的欺负。
老道用滚水浇灌梨核,立刻长出一棵硕果累累的梨树,大家抢着吃梨,却原来这些梨全是卖梨人车里的梨。
老道轻轻松松就用法术将欺人太甚的卖梨人整治了一番。
小伙子见此,立刻跟着老道士上崂山,拜其为师,誓要学道。
老道士让他每天砍柴,他劳累无比,于是想要归家。
可有一天,他看到老道士和两个仙友饮酒,能剪纸为月、请嫦娥來舞,甚至飞入月宫。
于是,他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可是砍柴让人劳累,他又萌生归念。
最后,老道士终于教他穿墙术,让他能对家中悍妻有所交代。
可他一回家就广招乡邻表演法术,结果法术失灵,落得被众人耻笑的下场。
故事结束,电影里的“主持人”蒲松龄用“贪心”这个词来归纳主题,生怕观众看不懂。
可“贪心”这个词得送给整部电影制作团队才对啊。
除去第一个故事的画风是“毛毡风”,就是动画质感是毛茸茸的,仿佛毛毡剪成,人物、场景都非常简洁、可爱。
从第二个故事开始就是华丽丽的唯美风。
真的,很多场景特别冗长、刻意,就是为了展现“你看,我的动画多适合做壁纸”。
确实,每一帧都很美,但,可不可以快进?
第二个故事是《莲花公主》。
概括起来两句话的事情:一个小男孩救了一只被蜘蛛网网住的蜜蜂,蜜蜂是蜂国的莲花公主,他因此得以入宫游玩。
有一天,一条黑蛇来袭击蜂巢,小男孩用毛笔打走了黑蛇,救了他的朋友。
是不是非常无聊?
尽管画面绚烂无比,还反复提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诗句,显得意蕴颇丰。
这么多姿多彩的画面其实还不如原著的几笔文字。
因为原著没有烂俗的“报恩”情节,且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
一书生有一天莫名其妙就被一个褐衣人引领到一个叫做“桂府”的地方。
桂府国王倾慕其德行,愿与之结交。
席间,他以“君子爱莲花”对上国王“才人登桂府”的句子,得以见到美丽的莲花公主,并在后来与之结为夫妻。
巨蟒袭城,书生只得带着莲花公主逃到自己家。
莲花请求他能让其他百姓也来安家,书生犹豫家中土地不够,突然醒来,原来是大梦一场。
而枕间几只蜜蜂逡巡不去,他觉奇怪,为其筑巢,大批的蜜蜂飞来此处安家。
却原来,隔壁本就有一个蜂巢,奈何被一条黑蛇霸占。
看吧,书里面令人恍然大悟的感觉在电影里面消失殆尽。
电影开头就自作主张的添加了“救蜜蜂”的情节,而莲花公主母女的扮相就好像蜜蜂,他们老早就把“剧透”写在面上。
其实,这几个故事是可以用“梦”来联结的。
《崂山道士》是“痴人说梦”,《莲花公主》是“一场好梦”,再加上后面的《画皮》是“美梦破碎”,《鲁公女》的故事好像《牡丹亭》的“游园惊梦”。
去除不搭边且众人熟知的《聂小倩》,这条线会非常清晰完整。
“兰若寺”不是寺庙,它就是一个梦,是一个绝美的幻境。
剪去一个故事后,电影的篇幅还能短些,毕竟152分钟呢。
可制作组就不,毕竟《聂小倩》是《聊斋》里最有名的故事了,这个热度不能没有。
同时,还要改编,改得更有噱头一点。
联结的部分就让他硬一点,我们的主持人蒲松龄会无视前两个故事,然后用最俗套的“情”字串场后三个故事,分别是:男女情、夫妻情、生死情。
(根本看不出这三个词有什么区别)重新说回“噱头”。
于是,我们就看到穿着中山装、留着短寸头的宁采臣和穿着无袖紧身旗袍、留着波波头的聂小倩。
情节几乎不变,只是营造了一个抗战的背景。
且这个背景只是背景,聂小倩没有走上街头抗日,宁采臣也没有拿枪上战场……那,改个毛线啊,“天下家国”就是你们play的一环呗。
而且这个噱头还尴尬无比,还得设置蒲松龄问道“那个不是蜡烛但会发光的是什么?
”“那个会动的铁做的是什么?
”然后青蛙大仙得回答他“不要在意细节”“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
宁采臣看到来诱惑他的聂小倩背上的伤口并给她涂药,就得到了她的信任。
可我看这部分怎么看怎么觉得像竖屏短剧,拍得太潮湿了。
最后聂小倩为了和宁采臣在一起而不去投胎,又因为和人生活得久了居然就真的成为了人,大团圆结局。
这让最后一个故事《鲁公女》里的鲁小姐情何以堪啊!
她可是不得不去投胎,让情郎等了她16年之久,又因为误会而自杀,让情郎追到黄泉才终于在一起的啊。
再说一遍《聂小倩》这个故事完全可以删了,主题也和《鲁公女》很相似,并且远远不如。
《鲁公女》里详细地展现了书生对鲁小姐的付出,他不怕她是鬼,他背着她进入阳间,背了一整个春夏秋冬,帮助她救死扶伤,奋不顾身。
因为只要救齐9条性命就能让九瓣金莲花开,她就能投胎成人。
看,他不像宁采臣,他没有那么自私,他要救人,他要她去投胎,他会等她,十六年也好,生也好,死也好。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我甚至自动想到了《长恨歌》里的诗句。
“黄泉”的场景得到了具体的展现,我们终于不用看着《寻梦环游记》里别人的死亡之地而艳羡,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死亡之地”。
黄泉处于洪荒尽头随瀑布而泻的万丈悬崖之下,晶莹的幽冥之水,盛开的丛丛彼岸花,飘洒的白色帷幔,密密的人群…那头是睥睨众生的黑白无常和站在一缸孟婆汤边的孟婆。
独有的东方幻境具象化地呈现,神秘、焕丽、浩瀚。
最后再来说说《画皮》,《画皮》是《聊斋》里知名度仅次于《聂小倩》的故事:超级贤惠的妻子、内外皆平凡的丈夫、想挤进这个家的画皮鬼。
故事里设置一个情节,就是画皮鬼明明可以脱掉美女的套子逃走,可她反而重新穿了进去,宁愿与之一起被烧死。
烧死的时候还大喊着“我只是想要一个家!
是他先许诺我一个家的!
是他骗了我”,这是要洗白的节奏吗?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之前周迅版的电影《画皮》其实把落脚点放在女鬼小唯身上。
我很高兴,这次这个故事把落脚点重新放回到了贤妻的身上。
她勇敢救夫,不是因为封建礼教的妻德,而是觉得他罪不至死,她是那么善良。
结尾,那面当年丈夫送给她的铜镜跌落地上,一晃一晃地发出声音,让她惆怅,也让她清醒吧。
《聊斋:兰若寺》的五个故事,我比较喜欢最后的两个。
制作组既要留下每一个美美美的画面,又要吸引人的噱头,还要内涵要韵味,又要大家都能看懂还要搞笑,要小孩子来电影院又要成人也喜欢,只会让其冗长又割裂。
不要那么贪心,蒲松龄不该是一个串场主持人,他是造梦大师,他造的梦里犀利、温情、决绝又动人。
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
前面略显低幼,高潮来的太晚。
为黄泉路的摹画点赞,黑白无常画得很好,毕竟很少能有国内动画来刻画黄泉路这个场景~鲁公女整得跟金建希似的…建议看前看一下原著~会有点帮助,便于理解作者改编的意义与不同。
对于乌龟和蛙的无厘头完全可删,个人总体感觉其实是超越长安的。
我是被微博上一个数码博主“肉呆大魔王”骗来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他吐槽过很多烂片,但是对这部片子大夸特夸,所以我信了。
于是这部电影成为我观影生涯少数几部中场离开的电影。
太难看了!!!!
太难看了!!!
这特么是电影啊????
没有一丁点儿看点!!!!
看电影之前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拼盘电影,但我想着拼盘电影也不是没有质量好的,《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一次性拼七个故事,不也有讲得特别好的故事吗?
何况这部只拼6个?
(好像实际是5个,但我第四个就离开了)。
第一个故事,是语文课本上学过的《崂山道士》。
坦白讲,崂山道士作为中小学课文上的寓言小故事,来告诫孩子们不要哗众取宠,要戒骄戒躁之类的话还算可以,但放在电影里用“白描”的手法,拍十几分钟,就真的很无聊。
不搞笑、不奇幻、没有充满想象力的视觉效果、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完全没有看点的一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结尾的时候我甚至在想,“这就完了?
不可能吧,一定还有后续,前面白描这么久,不可能只是让我看一个男人哗众取宠然后穿墙失败的寓言小故事吧,也不可能就是为了让我看动画毛毡的效果吧?
毕竟效果也不是真的毛毡,后面一定还有呼应!!!
”于是在第二个故事的开头,我看到故事地点还是兰若寺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激动了!
我心想,“果然,这几个故事都发生在兰若寺,后面一定会汇总成一条主线,就像《无名之辈》《疯狂的石头》那种,多线叙事。
搞不好这个电影的结局就是几个小故事的主角一起用自己的本事打黑山老妖。
比如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幡然醒悟后重新领悟了穿墙术,成为了主角团一份子,在关键时刻用穿墙术改变战场局势的剧情!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开始接着看第二个莲花公主的故事,但看完之后我绝望了。
如果第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几十分钟后还有反转的可能的话,第二个故事就完全失去了这种可能。
莲花公主比崂山道士好,好在他完完整整、明明白白的告诉你这是一个小孩子幻想成为英雄的故事,额外还有一点童趣。
但也很让人绝望,绝望在于他完完整整地结束了,不可能存在我之前猜想的几个主角一起打boss的剧情了。
于是我又回头在想,崂山道士到底在拍个什么蛋啊?
而且如果几个故事互相之间没有剧情上的强关联的话,有什么必要把几个故事地点都放在兰若寺旁边?
就硬放啊?
就像第三个故事硬改故事背景一样硬。
看完莲花公主的时候,我已经想起身离开了,但第三个故事标题是小倩!!!
正宗的兰若寺故事线。
于是我想着,就算是纯拼盘电影,应该有那么一两部好的吧,小倩这么经典,应该不会太难看,于是我忍住了离开的冲动。
然后开头又把我骗了一下,居然把时代背景改民国了,哇~难道有意想不到的创新?
看到主角学医的时候,我又在想,哇~好像还结合鲁迅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观点?
好像有点意思?
然后十几分钟后(也许是二十几分钟,没看时间),我又无语问苍天了。
创新在哪儿了?
合着您就改了个时代背景是吧?
这个故事放在民国和放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呢?
是想表现旧时代把人变成鬼、新时代把鬼变成人吗?
那新时代的作用你也没体现出来啊?
这一点,万合天宜的喜剧片《人民的贞子》都比你拍得好。
人家的主要目的还只是搞笑,不是说教,吊打你的立意啊!!
因为人家是真的有写新时代的百姓(军人)掏心掏肺地对贞子好,于是改变了贞子的想法的剧情。
但你这个故事不还是善良的书生在侠客的帮助下打败了老妖怪救出漂亮女鬼那一套吗?
和时代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和学不学医有半毛钱的关系吗?
看完小倩的时候我已经麻了,第四个故事还能让我坐一会儿,纯粹是因为第四个故事《画皮》这个和小倩相提并论的ip以及我那有点心疼的票价,让我在走和留之间犹豫不决,于是在犹豫中又看了一会儿。
但我终究还是没能忍下去,什么旧镜子坏了就买个新的,做菜试试新的口味,这种很直白但导演可能觉得很有寓意的台词,看得我意识脱离躯体神游太空了。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中途离开电影院过了。
虽然舍不得票价,但我转念一想,我的金钱已经浪费了,我不能再浪费我的生命了。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离开了电影院。
大型献礼聊斋拼盘影视剧《我和我的兰若寺》。
个人观感:《画皮》>《鲁公女》>《莲花公主》≈《聂小倩》>《崂山道士》完全没有必要将五个故事硬接一块,转场还用蒲松龄落井与井底之蛙鬼切磋故事这样的尴尬小品来过渡,把片长拉到两个半小时太过笨重,整体来看就陷入了矛盾,碰上无聊的想快进跳过,讲到精彩的又惜时长短无法挥毫展开。
像《崂山》这样的三句话寓言生插到电影里,还放到第一篇,实在赶客;而《莲花》偏低幼,是孩子睡前读物的水平,想象力乏善可陈;《小倩》则新瓶装旧酒,把背景调到民国,但情节单薄,续写又不够亮眼,时代成了空壳;最好的是《画皮》,以古代夫妻情解构现代婚姻观,微恐带志怪,余味令人毛骨悚然,总算有点聊斋的底色;《鲁公女》无功无过,再叙人鬼恋,把人界与黄泉粘连,情感浓度最大,拿来收尾正好。
聊斋:兰若寺 (2025)6.6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奇幻 / 崔月梅 刘源 谢君伟 邹靖 黄鹤宇 刘一林 / 卢力峰 林强
聊斋:兰若寺影评,推荐,虽然本质上不算一部完整的电影,反而是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5个故事由兰若寺井下串起来的单元剧。
五个故事完全独立,除了画皮恐怖氛围拉满感觉不太适合孩子看,其他都挺合家欢。
这五个故事按我的喜好度排序的话是画皮>鲁公女>莲花公主>崂山道士>聂小倩。
其中崂山道士是由毛毡做的,比起小时候木偶版的那个“要学神仙,驾鹤飞天”,显得角色可爱许多,故事也比较轻松诙谐,小时候只觉得他心术不正、好逸恶劳,当了这么多年牛马才知道,我也没好到哪去,怎么说呢,今早朋友还跟我分享了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瑞士卷,有人分到瑞士,有人分到卷。
莲花公主,是对原著改编最大的故事,但是改成小孩真的好搭,尤其那种少年侠气,看着确实感人。
聂小倩,背景改到了民国,从简单的个体爱想引点大义之爱,但是讲的太浅了,整个故事其实跟时代背景关联度不大,所以是我最不喜欢的故事,但是旗袍小倩还是挺好看的。
画皮,我最喜欢的故事,堪称完美,除了画风是宋画尽显古风之美以外,节奏氛围都很不错,基本是原著重现,但着重的对陈氏的刻画,尤其结尾最后那两个字,这不比背景改到现代还现代吗。
这一集,主要探讨的不再是出轨或者美色诱惑,而是聚焦在画的那层皮上,那层套在身上以适应社会的皮。
鲁公女,真正的纯爱片,呜呜呜,跨越时空生死也要在一起的爱恋,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视觉效果很好,很追光。
其实时空和生死的距离并不远,真正远的是主观臆断产生的隔阂。
引人深思。
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故事常看常新。
动画界也有自己的网红脸
这次追光真的可以扬眉吐气抬头挺胸做人了,保留了优点改掉了缺点。优点缺点是什么反正大家都知道。代表个人宣布这是迄今为止追光最完美的作品!当然,要说:谢谢蒲三爷!追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头儿上才交出这样的答卷的!
是我心里的聊斋世界了,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性的改编,最喜欢画皮里对古代婚姻中女性处境的刻画,那种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隐忍和无奈太让人唏嘘、、
追光目前看过的最难看的一部据说是几个导演分别做的篇章,是想看看谁比较能扛大旗吗我的建议是把前三个故事的导演编剧都辞了,第四第五个留下来做美术,导演真得另找看着我“想看”里写的捧追光《兰若寺》踩光线《小倩》的短评,真的百感交集,当然,《小倩》依然比这部烂
很喜欢鲁公女的部分,聂小倩的部分真的是万万没想到
不喜欢嫦娥跳舞那里 🙃 其他故事挺好的
追光,你这次欠我的拿什么还。真的不明白制作这部电影的时候有没有想明白受众群体到底是谁,前两个故事迎合低幼,后三个故事又想吸引成人,既要又要,却又没那个讲故事的实力,从蒲松林掉井里开始,叽叽喳喳聒噪异常却又毫无幽默之力的叙事风格,我就知道,完了,要拉坨大的了:先是在前两个故事里备受煎熬,然后又被燕赤霞打枪的场景创飞,嗯,这坨大的,果不其然。好在最后两个故事稍稍挽回了下,画皮的核心立意动画美学,以及鲁公女的故事可看性还是值得加一星的。追光就当我求你了,下次好好讲故事吧,观众的信任是有限的哈。
若做成《爱死机》或《中国奇谭》这样的剧集,我可能还会高看一眼,但做成150分钟电影属实没必要。前两个故事很低幼,人物毫无弧光;《聂小倩》把背景搬到民国,画面给了新的刺激,很期待改朝换代后有什么新鲜表达,结果就只是换了层皮,内核依旧;《画皮》是最惊艳的一支;《鲁公女》情感浓度最高,有做成长片的潜质。有的很低幼,有的又很成人向,搞不懂目标受众到底是谁。情绪完全是断的,所以非要搞个《井下故事》串联,结果就是蒲松龄大捧臭脚。总体观感是在“有亮点-无聊-又有亮点了-又无聊了”之间反复横跳。制片人说是希望情感浓度逐渐提升,所以开始的篇章就必然做出牺牲,让位于后面的故事…对前面的导演太不公平了吧!也真的不必要啊,开场篇章快把我的好感度磨没了。本来就是短片拼盘了,还硬要凹一个情感曲线上去啊?
追光动画新作,2+2+1个小故事串联在主线中,多位分别执导其中谢、邹二位是《长安三万里》的导演。(追光还是惦记着古诗词与文化真好啊)追光的技术一如既往的优秀,快节奏剪辑,高速灵活的模型运动非常惊艳,在前作杨戬中就有大量使用,很多可以称为炫技的三维大场面,分镜转场将奇幻世界完美呈现。前两个故事小打小闹为引子,毛毡质感可爱Q弹在银幕中很罕见;微观世界童话,梦境真实结合也把故事讲出惊喜。后三个故事以情为主题,却风格迥异。三个不同时代,民国小倩改编比较大胆,对话观众推进故事节奏巧妙的偷懒创作;画皮似乎是用古画的美术风格,重新演绎这个最知名的故事;鲁公女鱼蛋放在最后托底,展现诺言、悲剧与虐恋。这几个故事也已经落后于环境了。P.S.片尾彩蛋,26暑假三国1预告。#聊斋兰若寺 #电影聊斋兰若寺
观看的《聊斋·兰若寺》,喜剧动画片,崔月梅、刘源、谢君伟导演,卢力峰、林强、张赫等配音。感觉现在国产动画发展了,制作精良,动画细节精细,有一定的品质。人物画细节展现,表情都到位,环境场景全面。人鬼情未了,虚幻与现实,感动在故事中,人性人心之旅。
这些家喻户晓的聊斋故事,被不同的动画风格演绎出来,还真是耳目一新。这个夏天,坐在电影院吹吹空调,看看怪力神谈,很消夏。
画风之精良,故事之还原,可给8分以上,但我没搞懂追光这次的定位。前两个故事一个毛毡,一个儿童版,画风基本都走可可爱爱路线。虽然《莲花公主》里的大黑妖已经有点惊悚,但感觉小孩子也能接受。后面的《聂小倩》《画皮》和《鲁公女》三个故事,鬼怪戏份占比很大,恐怖场面不仅还原,还进行了进一步提升渲染,尤其是《画皮》中的“挖心”那段戏,既有对《怪谈》中《黑发》那段无声逃命的致敬,还借鉴了国产恐怖片的风格。所以,还是希望想带孩子去看的家长,三思。
好久没在影院里看到困了… 嗯…越来越困…画皮最困…
追光的剧情从去年的白蛇浮生到今年的聊斋兰若寺真的是一言难尽,还不如请个好点的编剧或者可以好好打磨一下剧情不行吗?
没有什么看的必要。前两个故事太子供向了,很无聊。《聂小倩》就是换了个时空背景的旧酒装新瓶,《画皮》倒是用了一个正房妻子的视点稍微表达了一些婚姻之苦,《鲁公女》感觉就是白蛇系列的灵感废稿重新嫁接,除了视听效果很好以外都很俗套。
聂小倩鲁公女画皮值得五星
《聊斋:兰若寺》看完,几个故事中,最喜欢的,就是《画皮》这个故事。当那句“恶心”从一个哀莫大于心死之人口中说出的一刹那,一语双关,妙哉!而也是其说出口的那一刻,镜落于地虽不破,但对于这对夫妻心中来说,却已然形成如破镜一般,无法弥合了的巨大“裂痕”。“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世俗苦于七情六欲之人,终也只能深陷其中,无法超脱。但当现实伴侣之间一旦到故事中的夫妻那般,百般苦口终无果之时,剩下的也就唯有“心死”了凡尘了。单看《画皮》我可以给到四星!至于其他几个故事,有一点点差强人意,总体是在追光动画制作的舒适区,不过剧情多少又犯了“强推”的问题,虽没有太大过,但整体也没给到太惊艳的地方。
动画效果技术已经很好了,《鲁公女》里几个动作行云流水,《画皮》的中式美学也是意犹未尽,《崂山道士》毛毡风格很独特,第二个故事太低幼了,然后台词很糟糕,每个故事结束还要上段价值,像在完成任务一样。
快跑!真的是又臭又长,152分钟,看得我昏昏欲睡,如坐针毡,好几次想提前离场。剧情又尬又矫情,画风好唐好幼,一言难尽。中国动漫离不开那些名著吗?心疼IMAX票钱!退钱!
这样的动画150+分钟的长度简直是折磨。开头两个故事低幼。《聂小倩》换到民国本来是亮点,但故事没有丝毫改造和新意。《画皮》本来要写女性觉醒,但人物全无任何情感过渡,看不到所谓夫妻情的深度与复杂。《鲁公女》还行,但也是因为这个故事文本大家并不熟悉,单从动画创作逻辑上说,其实和《白蛇》是一样。串联起小故事的讲故事逻辑简直可笑,又硬拖长半个小时。聊斋是个好IP,重写经典最重要的点就在于改造,但这次追光完全没有做改造。那请问还看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