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对许多台湾片的喜爱大概就是因为弥漫在其中的人文关怀。
青春的挥霍与迷茫也好,生命的无奈与坚韧也好,世态的炎凉与温暖,人情的淡薄与深厚,岁月的流逝和尘埃。
那些人生的激荡起伏,最后都归于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平静。
就像艾草缓慢地打着太极。
对于爸妈,我们总是亏欠的吧。
当我年幼,我曾想,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你们,去到外面世界。
当我离开你们,最初的不适过后,思念你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当我开心的时候,不是第一个与你们分享,难过伤心的时候,也不是第一个对你们倾诉。
当我还爱着她,我曾想过,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哪怕你们不理解也没关系,我只要她。
当我感到绝望,我曾想过,就算我死去,留给你们的伤痛也总会随着时间慢慢平复。
当我想到自己,我想,我不会要孩子,我不知道自己的爱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有时候给你们打着电话,我要想很久,说什么呢。
我也很想像其他人一样,和你们闲话家常。
可我除了“我很好”以外也不知道还能再多说些什么了。
以前在你们身边,我就不是一个让你们能完全了解放心的孩子,何况从家来到北京已经7年,我大概已经变了很多了哦,爸爸妈妈。
小时候,看着你们早上上班,晚上下班,日复一日,我说,我才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这样过一辈子不如不过。
好像爸爸是笑了笑,说那你就过不一样的生活看看啊。
然后越长大越迷茫,什么才是不一样的生活呢。
我是越来越不知道了。
可能生活就是生活吧。
生活就是早上吃饭团还是三明治,配豆浆还是米浆,冰的还是热的。
艾草说,不要每件事情都想得那么简单。
女儿说,你也不要把什么事都想那么复杂嘛。
呀。
我不禁微笑,又不禁有些心酸,这不就是我和你们经常的对白。
突然觉得这短短的两句话却说了一个很大的人生命题。
简单和复杂貌似对立,又貌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当女儿面对妈妈的痛苦、旁人的质疑,当听到妈妈说“你们是我生的,我能怎么办,难道塞回去重生一次吗”,她一定认识到了人生的复杂。
而当艾草微笑地牵着孙女Nina的手,大方地告诉别人“这是我女儿的孩子,她没有结婚”的时候,一定也发现了人生的简单。
这不像是做选择题,不是A就是B。
经过了夜晚的一声叹息,白天太阳依旧升起。
生活总有阴暗,却也无法驱走光明。
仅仅从人生的组成成分上来说,亲情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却是最坚实的一部分,不管到什么时候,你们都是我最后的依靠,最贴近的温暖。
嗯,此刻,我懒得再去追寻什么生命的意义,只想要努力去做一个就算跌倒了那就爬起来拍拍土再继续走的人,我想这也是你们愿意看到的吧。
说回电影,艾草是一个美丽的母亲。
我喜欢看她缓慢地打着太极。
时光在这一刻变得缓慢,于是就好像留住了幸福。
没有莫名其妙的床戏,没有撕心裂肺的冲突,一切都平淡的发生,过去。
隐隐间竟有了点小津的味道。
艾草很坚忍,阿妈很可爱。
两人间的感情似曾相识。
自从林一峰的《天使》以来很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心动的片子了。
想到哪里写哪里。
虽然乱七八糟的但不打算改了()开始看艾草。
怎么说呢,其实有点意外的惊喜。
目前注意到的地方有,外婆对母亲的态度,能看出外婆的控制欲,我给你的东西你即使恭恭敬敬的拒绝也是在下我的面子。
母亲应该是一个柔软又比较倔强的人。
会自己学习进步,和儿子的交谈中自然地接触更多英文并掌握,肯更新自己。
在因为吃饭和婆婆有了分歧的时候会温柔拒绝,即使被训斥也不去反驳,但也不会更改自己的决定。
在儿子卧室发现儿子聊天,几次试图打断,但也没有强行控制。
有种静静的温柔。
“把房子打通,这样大家就都离不开你了”“房子,关得了孩子吗”突然想到开局宣传多元化教育的儿子,虽然身为一名同性恋,但依然被传统观念束缚。
怎么说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感觉,时代在交锋。
外婆,母亲,子女,三代人,三个时代,三种观念,也是三种对新鲜事物不同的接纳程度。
母亲和外婆其实也都很可爱,嘴硬心软。
不过其实嘴硬也会给别人带来很大伤害。
大家都很善良撒花~
我想我愿意,我希望我每天能在你起来之前,看着那束光在你脸上慢慢晕开成那道彩虹我想我喜欢,每天深夜在我突然醒来之后,看看月光下的你的睫毛,用自己的耳后感受你的鼻息,轻轻在你额头深深的吻下去我想,我很喜欢和你在路边摊好好坐下,看你点了无数的烧烤,帮你倒酒,看看你微醉的脸,傻傻的对你笑我想,我或许能在那个黑黑的夜晚,和你拉着手,穿越那条小路,我感谢月光没有照耀我们的角落,而没有被别人发现让你甩开我的手我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和你像普通人一样拉着走,转街过巷,不会遭遇奇异的目光,或许我会真的很开心我想,有一天,你父母会真让我跟你回家,让我能叫他们一声:“爸爸,妈妈”,我一定会幸福的死掉我想,如果我能有机会,我或许可以在我的无名指上套上那枚闪闪亮的指环,然后疯狂的告诉全世界,我有戒指了我想,我可以每天都回家煮一点家常菜,然后等你回家,温暖的开饭,然后听你骂我笨蛋,今天煮得没有昨天好我想,我看电影的时候,黑暗之中那个个宽阔的肩膀会来承受我承受不了的泪水我想,如果我很认真的睁开我的眼睛,我的眼睛里面的银河可不可以让你情不自禁的亲下去我曾经想,我们那么不容易,会不会就这样平静的走下去我想,那个曾经在我之上喘息的气息,会不会依然可以回绕在我耳边我想,当你心烦的时候,我可以跑得远远的,让你一个人安静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可以有一个微笑来说爱你我想有一个我父母会发现,其实他们有两个儿子,生活或许会困难,但是他们两个儿子的生活是幸福的我想,你可以每天都是抱着我睡觉,早晨会搂着我死死得睡着,而我却面对你熟睡的脸,不忍叫醒我想,这一切都只是梦,我想这一切我或许一辈子都做不到,可是我真的不忍放弃我想,我真的没有做错,我只是爱上了一个好人,只是我或许爱的东西和别人的不一样我想,左撇子和别人有什么区别,或许就是我们和你们的区别我想,我会重新整装,挤出我的小酒窝,来面对你已经离开的世界我想,你说过你会好好爱我,绝对不是骗我的,只是这个世界的风太大,你承受不来我想,微笑不是这个世界的必需品,可是我还是无法对你坦然一笑,因为我真的太在乎我想,我来不及和你说对不起,可是我只能消失在人海中我想,我是真的爱你的亲爱的,你还可以对着我微笑吗?
看完艾草,觉得很为这个母亲感动。
其实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但是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虽然我没同性倾向,没未婚生子,但是同样有让母亲头痛的问题。
她有时会很恨的说:”真希望没有生过你。
“我知道那是气话,就像电影里的艾草,说到:”你们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那是一种无奈,对不争气儿女的一种自我安慰。
艾草面对女儿未婚生子,平静地说道:“不是你们做任何事情,我都必须接受。
”我还不是母亲,可能不能理解,但是平心而论,你能接受母亲做任何事情嘛?
我们有时候总是认为家人就应该无条件接受我们所有都一切,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私。
艾草对待儿子是GAY的态度,是最朴实的反应,自我欺骗。
希望出现一个女孩能改变儿子。
但是也不敢直接捅破这层窗户纸。
同样身为儿子的宋海,也绝不会和母亲说的,大家互相善意的欺骗着大家。
片子的结局很安静,TINA和阿嬷一起练太极,姐姐找到了工作,弟弟和心爱的人准备一起去印度旅行......就是这种安静才让人辛酸,一家人在一起生活不容易。
最后只想再说,请别把这本片子当成GAY看,而是家庭片来看,看一个母亲的儿女的那种爱护。
母親艾草,早年也是衝破母親保守的思想枷鎖,與外省老教師私奔,走出鄉下到臺北紮根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讓她背負喪夫之痛,含辛茹苦地帶大自己的兩個孩子,本以為可以踏踏實實地過下半生,卻又因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女們在各自情感的離經叛道、違反傳統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做法而陷入焦慮、無奈之中,然而她又不得不被迫接受這些現實,公眾的冷嘲熱諷,輿論招至的壓力,親人的不解,諸多矛盾猶如一波波大浪潮衝擊她多年建立起來對生活的動力和信心。
劇情在母親是如何判定兒子喜歡男生這方面並沒有給予明確的解答,只是通過幾個暗示性的畫面,比如換藍色被單、陽臺上曬衣服無意發現豹紋內褲以及喝過的空啤酒罐、見小凡頭一次來家做客,卻發現他對家里的佈局沒有感到陌生、兒子總是帶男生回家(媽媽提起兒子以前上學時候經常來家玩的已經結婚有兩個孩子的陳建國,兒子的臉色立刻就沉了下來)、還有去鄉下的途中,坐在她前排的兩個男生互相依偎著……種種跡象和經曆使她產生對兒子的疑慮和困惑。
面對徹底顛覆守舊思想的現代年輕人,她也無所適從,無可奈何,能夠做到的就是嘗試著去接受,轉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邁出那道隔閡。
女兒宋伶,在法國留學多年,受西方開放式思想教育影響,與一黑人未婚育女,兩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帶上女兒踏上返回家鄉的歸途,給家人一個“驚喜”。
阿嬤,她的人生字典只有“錢”和“面子”兩個詞,唯利是圖,斤斤計較,任何事情都與它脫不開關係。
經常苛斥保姆做事不認真,懷疑她有偷錢的惡習;經營小賣部,竟干些類似往酒中兌水販賣這種under table的缺德生意。
兒子宋海和陳正凡是一對准同志情侶,宋海思想相對傳統,念及家人故一直隱瞞自己內心情感。
陳正凡早年便被父親抓包趕出家門,略顯叛逆的他骨子裏還是個孝順懂事的兒子,三不五時也會回家照顧爸爸,但對他而言,走出了這一步,也就迎來屬於自己的生活,同時他也想幫助宋海打開這扇門。
兒子趁媽媽到鄉下探望阿嬤的時間,把男友接到家中一起住,整個畫面都營造出曖昧、甜蜜、很生活化的氛圍,該是現實生活當中年輕同志應該有的生活,也會是一部分人嚮往的快楽的二人世界。
他倆有兩段對白很受打動:正凡開車送宋海回家,在車上:凡:「你遲早要讓你媽知道吧。
」海:「我們家情況跟你家不一樣。
」凡:「沒關係,我幫你。
不管怎麼樣,我們一起面對。
」海:「對不起……」宋海躺在正凡懷裡(很曖昧),後來宋海起身坐在正凡旁邊:「我想你應該試著跟她講講看,說不定他會接受。
」「我不會告訴我媽的,她已經承受太多了,只要她不要一直逼著我結婚就好了。
……你會不會覺得我沒有用?
」「慢慢來。
至少你沒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經有想過,可是我沒有辦法逃避你。
」
小时候,在乡下长大。
没上学的时候,便在山间放牛,路边少不了艾草。
每到夏天的晚上,家里就点起了扎起来的艾草束,在院中转几圈,扑鼻的艾草香,蚊子的嗡嗡声也会少了许多。
后来,进城读书,再也不用艾草熏蚊子了。
每当端午,家里还是会买艾草,挂在门边,以求祛邪。
再后来,离家越来越远,回家越来越少 ,好多年没再闻过家里烧艾草的味道了。
昨晚值班之际,看完了 这个片子。
我是冲着同性这个主题去的,片中涉及的不多。
我看完还是没太明白,艾草是怎么发现儿子是gay的。
以及,她是怎么和自己和解的。
被剧情介绍忽悠了,没有期待的那么好,不过还是可以一看的。
电影大篇幅在讲艾草,这个平凡的母亲。
年轻时义无反顾,年老时又要迎面这样的刺激。
前半生辛苦拉扯大两个孩子,到老了并未能安享晚年,反而还要做儿女的卫士,去保护他们免受流言和世俗的伤害。
坚强地挺着,谁又能懂得她的伤悲?
我想起了我妈,昨晚好想打电话问候一下。
关于片中的这对couple,两个人都蛮清爽的。
剧情不多,也未能更深入地体现他们的抉择、冲突等等。
但是按着剧情设定,应该会在一起吧。
【2015-3-25】
整个片子,在平凡中感动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小凡对宋海说的:“我也好想像你妈那样,抱着我们的小孩。
如果你姐不要Nina,给我们好不好。
”同志之间总是有那么多无奈,需要很多勇气才能一路走下去,突然让我想起自己的一对朋友,但愿每一对同志都能幸福吧。
当然,真的很佩服这位母亲,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
12/6@上海櫃子同志空間http://www.douban.com/event/11316421/我想從同志、出櫃、與家庭(母親)三個方面來看《艾草》。
我本身也是台灣人,所以看到台灣背景以及台語發音等特別感到親切。
我喜歡片中對母親以及家族的著墨,讓人感到世代之間的連結; (同志/同性戀並不是從石頭蹦出來的無家之子…) 尤其它描述了一些外來移民(例如女菲傭、大陸籍女配偶), 配上台灣新舊觀念的轉變,更讓人感到一切充滿了新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在這個背景下, 我們看到當年堅持與外省人結婚的老媽, 如何面對她撫養的一對優秀兒女所帶來的「衝擊」… 快轉一下,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有四幕: 1.媽媽在海天之間打太極的背影,單手支天的動作彷彿吸納天地靈氣,把所有的怒氣委屈不堪不安…都消弭無形。
2.弟弟和抱著女兒的姊姊並肩站著,沉默的一起迎接外婆和家族的壓力。
如果是我,一定會想像若是自己出櫃是不是也要面對這些。
(有趣的是,他的情人因為擔任司機,所以也參予了這重要的場合。
) 3.酷媽乾脆的抱過孫女,讓她一一見過長輩,然後叫了四聲「阿祖」…最後外婆說「是都不用吃飯了嗎!
」大家登時又熱鬧起來~(其實我真想知道,如果是同志出櫃,外婆又會是何反應~) 4.夜色中,兩個甜蜜的小情侶坐在陽台邊上,一下是你躺在他懷裡,一下是他靠在你肩上…「你媽在老家那時好像帶劍的帶子狼(?),超酷 的!
」「你會不會覺得我不敢講(出櫃)很沒用?
」弟弟的情人一直積極的去參與他們的家事(話說如果他沒車,那麼理由可就不好找了…),也因此能更了解並體 諒為什麼他無法對親愛的母親說出口…我覺得這樣很棒,因為過程中我一直擔心他會給予他壓力,想說既然我出櫃了為什麼你做不到之類的。
一開始他說「沒關係我 會陪你一起面對」,沒想到他說到做到,感覺上是真正關心他,並愛烏及屋的去關心他的家人──這種感覺非常好,只可惜沒能演到更之後的發展。
不過,反正老媽 其實已經知道了,我想未來還是會很順利的。
而且看著兩個男生說想要小孩,那種感覺真是特別甜蜜XD(腐女魂…) 再說到出櫃。
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參加台灣櫃父母分享時, 有個媽媽說「對家人出櫃,其實關乎親子溝通的問題與技巧」。
這所指的應該是,有部分的同志本來就不善於和父母溝通, 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和父母比較疏遠,這時要談出櫃就會比較困難。
而且出櫃並不是說完就算, 而是長期性的溝通,甚至要給予父母情感與資源上的支持。
所以前提的個人準備非常重要… (其實父母是否尊重子女的個人自由也很重要) 以影片為例,弟弟的情況是: 1.有姊姊支持 2.有穩定的伴侶支持,並且他自己也出櫃成功了 3.沒有顯示他有接觸其他同志朋友或社團資源 4.沒有顯示他有對其他朋友或同事出櫃 5.沒有父親 6.經濟獨立 7.快三十了,被催婚的年紀 8.似乎是母親家族的長孫…… 滿妙的…我只能說各種同志衝突在片中都不存在或不明顯, 但是弟弟仍選擇不出櫃… 即使爆發了姊姊未婚生子的事件, 因此讓家人感情更親,母親更加強韌,子女的自主空間更大,他的情人更加融入… 也沒有讓他的想法變成「哪天我準備好後,會考慮向老媽出櫃」。
為什麼?
明明兩個人感情那麼穩定,不可能一直嚷嚷著我不結婚不結婚就算了。
也不知道是他自己還沒過心裡那個坎, 還是導演覺得不重要,或著他沒過自己心裡的那個坎… 因為真的很奇怪啊~ 明明電影從一開始就繞著出櫃講,後來又和未婚生子做了很好的對比, 為什麼最後還是要讓主角說出這樣的台詞呢?
即使後來透露出老媽已經知情了, 觀眾也聽到她的無奈與小小期待(希望兒子能遇見好女生然後轉性), 但我覺得這個回馬槍仍不夠彌補這個小小的缺憾。
可以對應到姊姊說的兩段話: 「我不想傷害你(老媽),但我不覺得我有錯;我會為自己負責。
」「其實小孩一歲時差點死掉,那時我怕死了... 我不在乎別人說什麼,但如果不讓你(老媽)知道,我覺得這輩子都會有遺憾。
」 以上,其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兩人差點滾起床單的那幕… 拍得真是自然而熱情啊…(流鼻血) 而且有小肌肉的姊姊也是個很酷的氣質美女…(陶醉~) (PS.我是雙性戀) 拉回題目, 我想這個弟弟算是特別戀家戀母的一個同志角色, 而且媽媽也是個充滿母愛又很強大的角色 (堅持婚姻以及後來獨立賺錢養子女,決定送女兒出國, 自己有宗教信仰以及打太極這種自我調節的方式...) 這些呈現了母子之間的深情羈絆, 感覺最後都會回到那個溫暖的家庭, 一切問題都會在愛之中慢慢化解。
真令人羨慕~ ==============================================这篇感想是我以前写的, 有点凌乱, 这次重新来做个小结, 预祝杭州”向阳花开”LGBT同志小组首次活动顺利成功!
http://www.douban.com/event/13021025/ sin 2010/12/5距离上次观影已经快一年了,如今我对此片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家庭(寡居母亲)与同志出柜的关系。
本片主线的冲突点是未婚生子的女儿,对应起来,儿子的同志身分就成了很有趣的潜在冲突点。
母亲曾经不顾家庭反对而追求自由恋爱,如今她的一双儿女也深得她的"精神",只是与她的想象大异其趣。
然而,家庭亲情就是如此奇妙,这份羁绊让儿女们渴望吐露内心深处的秘密,寻找归属和认同,也让母亲愿意调整传统的观念,不止是接纳自己的子女,也让家庭继续延伸。
片尾,这个家不只接受了可爱的孙女儿,是不是也暗示了未来有可能接受一个同志儿子和他的丈夫(儿婿?
)呢?
「我早就知道儿子喜欢男生了,不知道这个以后有没有可能改…」母亲这样低咕着,感觉上有点像是在耍别扭啊,否则,她怎么有可能接受儿子的男性友人这样慢慢渗透到家中的重要事件呢…?
不过这都只是我的猜测了。
身为双性恋兼腐女,最开心的就是看见他们小两口甜甜蜜蜜互相扶持的样子~再次推荐本片给大家,希望同志与家人的关系都能顺利圆满,也希望大家喜欢片中呈现的台湾文化风貌!
艾草是母亲的名字——这是围绕一个母亲去叙事的故事:是以一个早年也曾经是叛逆少女的中年母亲的视角去看待未婚产女的女儿和同性恋儿子而展开的、讨论当代家庭关系以及矛盾的社会背景的故事。
首先先说剪辑,本来因为拙劣的剪辑我是想给三星的,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所以私心多给一颗心。
剪辑放在现在来说确实十分一般,生硬的转场和基本没什么特色的调色看起来显得粗糙和低成本。
然后是摄影,摄影整体来说还是挺稳的,不过也就是这一个优点而已。
由于看的是资源,所以画质挺渣的,让我看不到任何摄影技术和摄影美感,当然,我也是个三流的编导生,最没资格说摄影了。
说完前期和后期。
接着就要说剧本、演员演技、整体完成度了。
《艾草》的剧本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接地气。
感觉台湾导演拍文艺片都很有感觉,很有家庭气息。
故事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平淡到极致 就连争吵都是轻声细语,台湾人说话真的很温柔!
故事以母亲(艾草)为主线,以儿子、女儿、阿嬷为副线。
艾草和艾草的母亲、艾草和儿子、艾草和女儿。
艾草其实是个思想开明的女人,从她和自己母亲的几段对话都可以得知。
不然她当年也不会和男人私奔;而她之所以会介意女儿没结婚生孩子则是因为她被世俗的眼光所牵绊,所以虽然她虽然生气最后还是接纳并疼爱着有黑人血统的孙女。
同样,儿子的性取向也曾经困扰她,但是她并没有任何怨言,只是默默接受。
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的开明,试问多少母亲能做到完全体谅自己的孩子;试问多少母亲能够做到该放手就放手,让孩子自由的高飞而不是让孩子变成自己要控制的机器,遵循自己规划的路线去走;试问多少母亲能够做到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而接纳自己孩子的不同——记住,和别人不同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每个人都是不同基因组成的,这就是物种的多样性,正因如此生命才丰富多彩。
演员演技部分:影片里每个人物塑造得都很立体、包括友情出演的演员——儿子的隐忍孝顺温柔体贴、女儿的倔强和坚强、阿嬷的刻薄封建爱面子典型的“刀子嘴刀子心”、艾草的大度 低调 善解人意以及地铁客串路人甲的阿姨刻画出的也栩栩如生,这个路人甲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导演想刻画主题——【关于这个社会的偏见对家庭的影响】其实这个电影已经有些年代感了,可是电影里体现的主题却一直没有过时。
生而为人,即使是普通人,存在于在这个社会里,永远无法避免来自社会的偏见自己家庭的压力。
更何况是特殊群体,比如性少数 比如未婚妈妈……他们面对的偏见和歧视,只会更多。
三代人的家庭观。治愈片,温情感人,几个点都让我差点泪奔。俩男主互动好日常好甜。突然发现了喜欢看台剧台片的原因,台湾电影的细节处理的特别好,生活化又真实,很动人。日剧也是
无法割断的亲情。不听母亲话的女儿成为了一名母亲,当她面临儿子同性恋,女儿未婚产女,退休后的她该如何去应对这一切。戏核好但导演能力欠火候,放在李安手里,分分钟家庭曲第四部。
这部电影最大的好,在于真实。对白、表情、行为,於我心有戚戚焉。没有大起大落的高潮,细节之处打动人
淡淡的感动,淡淡的温暖,淡淡的人生。
是有多难看多无聊多做作。
因为已经和妈妈出柜,里面很多情节都能感同身受,没有问题能突然奇迹般地解决,只有理解与时间才能和解。有的时候我们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殊不知上一辈和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完全不一样,我想做自己,而长辈“也不想接受”。只能说每一代人的意识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总体还是向好的,也为我的家庭感到幸运。电视剧质感很强,以至中途退出来确认了一次。很真实的作品
双受
我们的人生,也许从来都不完美,可是,当你能够接受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勇敢的去面对,你会发现,其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糟糕。
3.3星。8年之后重看,发现还是喜欢不来这部片,虽然知道要讲一位母亲的不容易是真的不容易。女儿未婚生女,儿子一直瞒着自己交往男朋友,不管小孩的选择是什么,自己都只能继续爱他们。故事有温情,但故事真的太平淡了,叙事节奏也不好。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影片拍得非常真实细腻,生活中的小日常弥漫着温馨:儿子吐槽母亲给自己买的内裤难看以后要自己买,母亲瘪嘴说了句“从小到大不都是我给你买的“;母亲正在学英文,一听到儿子年一个生词立即放下碗筷去拿本子记;男同情侣一起在路边吃饭,男主从小罐里掏出男友给自己买的内裤满足地吻男友脸颊;儿子对母亲出柜却不想母亲说”我知道“;多年未回家的女儿却突然带着一个黑皮肤的小女孩对母亲说这是你外孙女,母亲气不打一处,却招呼小女孩坐到桌前吃饭给她夹菜。。。真应了中国那句古话:人心都是肉长的,再大的矛盾,化不开的是亲情。PS:两帅哥颜值不错, 床上打闹那段很温馨。
肥皂剧的外壳,肥皂剧的内核
只有我觉得姐姐很帅吗
儿孙自由儿孙福,一代人一个观念。
苏的推荐。温和温柔。男主角看着很舒服。
【C】最了解你的总是母亲。
无与伦比的!小1和小0阿~`
非常温馨且恰到好处。
时间会让你接受一切。
以同志爱情为噱头,实际讲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家庭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