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红 一位父亲,一个标准幸福的80家庭,一个小政治聚落的代言人。
一阵浪潮一团激动,而激情扫荡的角落里,他的女儿——青红却困于父权崇拜的阴影里。
青红没有革命,她的绝食与禁欲只是一种“代父情绪”感染者的挣扎,她不过是仍然沐浴甜歌里续而舒展身体进行着广播体操。
而那个小根很不幸运的成为青红这种漠白生活的牺牲品,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一场生活的表象就是这样吧。
就象一家人围于饭桌上混合貌似闲谈的评书。
情感,欲望,冲动激情过后仍然也掩盖不了桌上而饭的仪式。
看罢电影《青红》。
青红,王小帅,青红,王小帅,王小帅,王小帅的单车,十七岁的青红,永远十七岁的王小帅。
就象寻车一般的执着。
二、父权 电影就象《十七岁的单车》成人版,不过是“回忆的单车”犹以父亲的一角见其几年的功力,旗帜鲜明的性格构筑了电影整个骨架精道干练的形象让长达两小时有余的冷片,注满冲激而未让观者成为沉默大多数。
那个一切都要计划着年代,一个计划着要革命的家庭。
却因为种子的第二代的恋土情结,而使进步成为颓丧的撤退。
一个再为精干权力也必须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三、生活 一场地下舞会,另一种生活的选择机会。
小珍的失而又归。
美酒加咖啡不过也是一杯接一杯的反复。
青红却要为此付出面对永远面对的罪恶的挑战。
《青红》以此抱以最大程度触及生活细节。
挣扎与挣脱的前进着……四、继续比较 与《孔雀》的个体主义手法描述生活不同,那种貌似精描的细节似乎很贴近生活,但是影片家庭生活的失语毫不留情的抹杀了历史的述说。
可以说《孔雀》渗满虚无与之伪装成对不公情绪发泄。
《青红》却把时代与潮流鲜明的表现出来,无论是广播里的春风还是拌以而来的喇叭裤,露天电影,邓丽君,还是小根的性压抑都是最为力量毫不掩饰的表现着。
《青红》没有《孔雀》得意表现个体上竞争的残忍,反而有强烈对家庭矛盾的共同关注。
与《十七岁的单车》的板砖和对父权的对立青春期冲动,王小帅在这个领域里表现出成熟的一面,虽然青红仍然是王小帅电影性挑战的标志。
但是从电影里表现出来父辈家庭感的人情风味,正是我们这一代“个体户思想知识”所失去的那些东西。
小根,大名樊红根,男,19岁,本地农民后代,技校未毕业。
刚接替出了事故的父亲,进了山区小城三线厂冲压车间,农转非。
去那儿头两个月,领试工工资,除留给家里的吃穿用度,剩下的一个都没花,外加又吃了半个月馒头就咸菜省出来的8块,总算买下了那双来回看得商店台阶都快吐露皮了的红色牛皮高跟鞋。
小根妈皮鞋都没穿过,更甭提高跟的了。
小根家也没女孩儿。
买下这双鞋那天,小根是打家里出事以来心里最敞亮的一天,收工后就跟山坡气象站的篱笆外头看落日。
后来,又看了星空。
唯一可惜的是,想等的人又没来,还是找到从前一块儿念技校的哥儿们才送走了那双鞋。
小根真心喜欢青红。
打技校二年级那年,头一眼见到那个留着齐耳短发,不大言语,眼神总好似怯生生的姑娘,就喜欢了。
后来认识,知道了她叫吴青红,三线子女,两岁时候跟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新建厂。
青红白净,那双鞋她穿着一定好看。
再后来小根爸出了事,家里除小根没谁能出去挣钱养家了,还是车间主任找了厂长几趟,才批下个农转非名额,小根这才顶替来到冲压车间。
不上学上班了,能挣钱养家是好事。
只是见到青红的机会少了。
只能在收工后,到气象站在的那片山坡空地上碰碰,哪天青红要能闪开她爸的盯梢,说上两句话。
其实,俩人平时话都不多,就是互相看看也好啊。
青红爸,组装车间吴师傅,上海人,三线厂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经他们那拨儿上海来的老工人建起来的,所以虽然也没什么学历职称,光凭这建厂的老资格,在厂里说话也够牛气。
吴师傅脾气不好,不过据说他跟家时候脾气更不好,青工们都怵他。
青红妈妈文文静静,不怎么说话,是厂区医务室大夫。
青红要穿上白大褂,就是她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吧。
小根喜欢青红的事,不知怎么让她家里知道了。
所以自从这学期开学,青红被她爸爸管教得更严了,天天下课后,青红爸都跟路口等着青红,然后一路跟着她,一同回家。
为这个,小根又有几个星期没逮到跟青红说话的机会了。
他想青红,可想起吴师傅……还是天天在气象站的篱笆空地儿等吧。
皮鞋送出去的转天,恰好车间临时来活儿,收工晚。
收工后没顾上回家吃饭,小根就绕到青红家那边的街角,心想万一青红会出来去小卖部买东西呢,问问她皮鞋喜欢么?
…… ……要王小帅是女的,电影会叫《小根》么?
看过青红高圆圆,对“女人”这一类目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一些时候,只要长得够美,就够了。
风雨沧桑已褪去了青春激情,回归的梦想却依旧闪亮;少年爱恋似乎点燃了生命之火,芳华的故事却依旧悲凉。
电影《青红》以父亲为了青红的前途而粗暴干涉其初恋的故事为主线,以支援三线建设的家庭设法调回上海的事件为影踪,衍生出了这一部惊绝了韶光的青春悲剧。
影片讲述了两代人意志的对抗,家庭伦理中父亲权威对于人生的影响以及青春年华中回归的梦想。
韶华憾事锁千愁,万青丛中一点红。
一幕幕明暗交织的斑斓画面,勾描出了花季少女惨痛的人生图景。
电影以《青红》命名,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在那个年代下,青春不是五彩斑斓的,而是沉闷阴郁的青灰色。
正如影片中所呈现出的一直是阴暗的冷色调,青红在父权的压迫下是压抑的,是惶恐的,在这种极度压迫的生活下,导演采用压抑喘不过气的青灰色,将青红命运的写照展现地淋离尽致。
影片中父亲着一身黑色,这正是权力与压迫的象征,父亲是青红精神崩溃的源头,是青红向往自由生活的束缚,是时刻让青红感到威严与禁锢感的幽灵般的存在。
黑白色正是青红那个年代的颜色,衣服,裤子,鞋子都是深蓝色,黑色,暗红色,就连天气也是阴冷的,天空总是密布着厚厚的云层,这也恰格符合了西南地区的气候特征,体现了影片真实纪实的特点。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小根送给青红的高跟鞋,鞋子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正红色,红色高跟鞋是小根和青红对于爱情美好的向往,然而却被父亲无情地扔掉了,两人之间的故事就这样被父亲残忍地掐断,这注定了青红的命运将是个无法弥补的悲剧。
色调与色彩的完美结合,成了影片中的一大亮点,年少时期的悲剧爱情故事为这部影片增添了哀伤的色彩,也正符合了整部影片的色调与情调。
沉默无言衬悲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曲曲沉郁哀感的芳华曲调,描摹出了青春少年美好的爱情向往。
影片中导演刻意安排的背景音乐很少,所有的音乐基本上都是原声。
例如青红初次穿上小根送的高跟鞋走路的声者,青红心里的一丝欢喜和喜悦正夹杂在走路的声音当中,回眸错落间都是背纪对于自由和爱情的向往。
影片的刚开场,以父亲浑厚的画外音切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见影片画面,就打造了一个父亲权威的形象,体现出了父亲与女儿之间的隔阂,父亲拒绝女儿是一个个体的存在。
影片中小根吹口琴的声音是爱情的缩影,口琴声婉转渐悲凉,预示着小根和青红两人凄凉而无法挣脱的命运。
青红对父亲的反时是无言的,是意志上和精神上的反抗,更是一种无力的挣扎。
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有极强的戏剧张力,展现了八十年代的思想和文化。
电影中小根和青红的命运是悲剧的,这是无法摆脱的人生。
父亲是权力的象征,青红是被父亲束缚的,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肉体。
导演对于影片视听语言的处理错落有致、张驰有度。
明暗色调的无言,舒缓哀感的口琴,丝丝缕缕色彩叠合,点点滴滴前后比照,或妻婉或悲凉,相辅相成,相友相容。
青红是那个年代下所有被禁锢的女孩的代表,是悲剧的命运,也是命运的悲剧。
王小帅带着《青红》从戛纳捧回了评委会奖,继《十七岁的单车》后又一次将视点瞄准了文化差异下的成长和抵抗。
少了些《猜火车》的低糜,少了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自甘堕落,少了些《恋恋风尘》的纯情,《青红》讲的是王小帅自己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青红的父母随内迁的工厂,由上海迁移至边远贵州,支援三线建设,青红和小弟早已视此为故土,父母却渴望回到上海,并阻挠了青红的情感。
作为一部关注自我与社会的电影,王小帅借由青红的麻痹和隐忍,发出对时代的无声呐喊,对强权碾磨人性的沉默反抗。
影片从狭窄楼道开场,镜头中首先出现了一把黑伞(后来曾多次出现),象征着青红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极强的女生,同时也寓义了父亲的荫庇。
青红在影片前期多着一件红色毛衣(有时是红格纹呢绒外套),此时其内心是在充满渴望与激情,和对自由的向往的,后期主要是着素色,隐喻其屈从,从受严厉管教前后青红做广播操的不同神态中,散发出悲哀的意味。
与蓄着短发,严正拘谨的青红不同,小珍家教宽松,头发烫着卷儿,敢爱敢恨,从地下舞会的第一次相识,到看日本电影《阿西门的街》,最终与吕军私奔,小珍是一个富有冒险和反叛精神的热血小青年,在经历生活的历练和变故后,重回贵州的她,也变得沉稳持重。
父亲是专制和强势的化身,干涉甚至操纵着青红的一举一动,扔掉那双代表爱情的高跟鞋时,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大一小两个青葫芦,正象征了父女两的关系;开假条阻挠青红参加社会实践;密谋罢工逃回上海。
在澡堂泡澡时,父母强硬坚决地喋喋不休,小根畏畏闪闪地沉默不语,蓄积了小根在后山的愤怒的爆发。
父亲一手造就了青红的悲剧,也毁掉了小根的一世前途。
在他脑子里,只思考着一个问题:回上海去。
高圆圆一直在寻求转型,虽说和李滨在《十七岁的单车》中已有过合作,可影片中的她几乎从头到尾,少了少女的生气和韵味。
父亲的表演又过去夸张,没有在家庭生活中体现典型的“上海化”,只是一味地咆哮着要回上海去。
或许导演刻意戏剧化了人物,使得人物性格单一,缺乏两面性。
另一方面,从影片中难以发现青红对小根有多少爱意,除了编剧刻意交待了几句“还记得一年前我们在这说过的话吗?
”感情背景交待模糊,渲染不够,以至小根后来强暴青红时爆发力度太弱,小珍因为和吕军上过床就私奔了,吕军还和别人结了婚,他们之间又真的有爱情吗?
故事的深浅详略,有先偏差。
导演或许有意避免刻意抒情,客观记录影像深入观者内心。
影片以贵州自然风光为背景,冷调布景,狭长的乡间小道,湿漉漉的石板路,茫茫远山,渲染了忧郁惆怅的气氛。
小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更好地生活呢,也许地种生活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长居于此的人们想要离开,离开的人却选择回来。
“我们不在这儿生活能去哪儿呢,这是我们的家啊。
”父母未经子女同意就替我们规划了人生,力图把我们塑造成他们理想中完美的成功者,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灵魂的姿态,应该是自由且不被拘束的。
我没有“上海梦”,也没有“北京梦”或“香港梦”,我只知道,总有一个地方是我的安身之所。
十九岁,还不懂得怎么与光锐的时代抗争可以避免伤害,所以我们总是在抒情。
我前几天才看,真的觉得比较差,故事的框架还不错,王小帅很聪明,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残酷青春的故事,那种时代背景使这部电影的特异性得以突现。
但其中的表现苍白干瘪,含蓄的风格王小帅玩得并不好。
主角高圆圆气质虽然成为了影片的亮色,但演出并不出色,性格不饱满,显得特别呆。
由于表现的乏力,虽然导演在结尾安排了小根的死亡,但在这个结局中,我看不出她和小根之间有多么深的感情,也看不出有多少爱情的价值毁灭在里面,导演所要表现的残酷青春并不见的给人多么残酷的感觉。
倒是那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城亢奋劲头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
而他唯一能让人感到他是上海人的就是他吵架的时候,无意中讲出的几句上海话。
我觉得时代的背景表现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但具体到人物塑造上,单凭这种方式表现只能说明导演的小儿科。
我觉得是吴军才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
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扁担姑娘》以外,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小帅的电影,包括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很假的感觉。
最动人的画面是两个女孩的对视。
是那种破旧质感的色彩和光影。
一个穿着青灰大衣,帽子蒙住头,系着暗红围巾,面对着镜头,眼神呆滞迷茫。
另一个穿着红色棉袄,围着青色围巾,背对着镜头,哭泣。
两种衣着色彩互补的反差,是第一个冲击我头脑的原因。
还有一个,便是那种表面平和下的绝望和无知。
随后的触动是广播中说出那个所谓强奸犯的男孩的名字,然后两声汽车鸣笛遮盖了本该听到的“死刑”二字。
也也许不是死刑,但我的心确实被那两声鸣笛揪了一下,在女孩麻木的表情中无法释怀。
影片的英文名称是ShangHai’ s Dream。
比“青红”更来得直接坦白。
我不明白王小帅为何要把如此压抑的情绪带入所谓“献给我父母一辈老三线职工”的影片中。
是为了歌颂那个年代鲜血淋漓无力抗拒的青春还是为了什么。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无聊。
只知看到了那些年轻无知的放纵、压抑、爱慕、亲吻、私奔、疯狂,看到了那些衰老而固执的没有未来的理想,所谓为了他人却毁了他人的做法与冲动。
然而所有的情绪都在最后爆发了出来。
我在想,也许我们的青春和他们是一样的。
有一些人被压抑着,去完成父辈的理想,被所有人强迫着去做不愿做的事。
有一些人放纵着,我们早恋、近烟酒、去夜店、嗑药、与男人尽情地亲密接触着。
但也有不一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的压抑都是被扩大的,人被管制的麻木了。
这就是最大的不一样。
我们的父辈,正是电影中那群青春的孩子们。
也许也会悄悄的涂口红,悄悄欣赏自己穿上心爱男孩送的高跟鞋的样子,悄悄去舞会,悄悄拉着小朋友们的手。
他们也还不知道吧,这许多年后,所有的一切变成了上个年代的复制加强版,我们这一群小孩又要去实现那些未完成的恶俗的理想,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又根本没有方向。
去了上海又如何?
就如同现在我们到达了所谓乌托邦又如何。
为了这样一个随时可以幻灭的未来,牺牲了那么多,那些欢笑和纯洁,甚至可怜男孩的爱和生命,值得吗?
生活就像一个大迷宫,要做的不是披荆斩棘地穿越一切达到尽头,最终伤痕累累。
也不是像一个棋子,被人摆布,到哪里就是哪里。
要做的是尽情的领略和感受,去放纵,去堕落,但随时清醒,随时看得到光亮。
抬眼望去的天空,青灰和血红还是存在着的,尖锐而痛苦,却如此纯澈和清醒,就如同它们混合在一起的黑色般深沉而神秘,不可猜测和预知。
我是如此贪心,我不要牺牲和沉沦,我要尽兴,也要抵达。
一直没看《青红》,因为我怕艺术片。
但是,我又非常喜欢高圆圆。
所以心里很矛盾,又无法解决,于是每天洗了就睡。
今天接到通知,从明天起我调入“保先办”半年。
下班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径直走进碟店,买了《青红》就走。
顺路,我还买了一瓶酒。
电影开始,我的酒就没有停过。
我没有办法停止,必须不断地喝。
抽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手在剧烈地抖。
这是我最不愉快的观影经历,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磨难,极为痛苦的磨难。
因为昔日的噩梦又回来了。
影片用破败深邃的道路引领,越过山坡上的菜畦,把我带回了八十年代初。
中国有无数我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下放,因为父母建设三线,因为父母修筑秘密军事基地,离开了大城市,在山沟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那个时代里的一切都冰冷、粗糙、劣质而且伴随着剧烈的伤害。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说了她童年在三线企业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父亲教她缝纫,希望她有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
因此,她经常被她父亲打到跪在地上无法站起来。
我今年三十岁了,自己独居,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当看到《青红》里“父亲”的咆哮时,我在沙发上浑身发抖,恐惧得无法自已。
我曾经被如同一条狗一样暴殴过,只因为那时的家长无路可去,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很难理解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忍受那样一个乏味、压抑、粗暴的时代。
正如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
但是,我们真的是从那么一个时代里走过来,并且满意于今天的空调和席梦思的柔软舒适。
好像今天躺在我的沙发上,生活就一直如此似的。
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我不愿意去那么想。
至多,我在心里下重誓,等我有了孩子会给他/她最好的教育,并且终生不碰他/她一指头。
但是,《青红》又把我拉了回去,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早以为自己忘记了的事情。
2003年,广州珠江边,我和一个叫乔治的人在喝酒。
不知道为了什么,谈到了各自的童年,谈到了各自早年在各种山沟里的流浪。
饭店豪华安适,我们却同时觉得全身发冷,最后说不出话来,碰杯的时候泪光闪闪。
我们本不该过那样的生活的,生活从来也不应该是如此艰辛的一件事。
你不必离开你的北京,他不必离开他的上海,我不必离开我的昆明。
我们应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而不是眼泪,同时吞下麻得发苦的绝望、屈辱、伤痛。
有人说高圆圆在戏里演得不好,我不那么看。
她是那么的美,盛开在如此灰暗的背景之下,仿佛在等待着摧残和毁灭。
事实也是如此,一如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
这片子只需要她的美丽安祥,只需要她的柔弱无助。
于是,我们能想起那些插翅难飞,那些苦海无涯。
《青红》不受欢迎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看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如此善于遗忘苦难。
我还没看《青红》的时候,先看到王小帅携高圆圆走在戛纳的红地毯上。
我对伊的笑和伊肩上那朵硕大的黑白蘑菇(俺是粗人,就会这比喻)印象深刻:美女!
看完《青红》,惊于其对那个年代历史背景的营造:第六套广播体操、露天老电影、花格喇叭裤、怪模怪样的迪斯科步伐、手工稀煤、信号脆弱的收音机、邓丽君、天天改造思想的广播……瞅着这些东西比瞅着高圆圆的笑脸还要窝心。
《青红》的时代印记来自王小帅80年代初在贵州的童年记忆。
当然那个记忆距离我的这一辈可能更早些,但是在我们毗邻贵阳的什么都要慢半拍的老家,电影中的很多东西都不难看到。
尤其是高圆圆那身现在看来老土的打扮,挎一帆布书包,走乡间小路上,整个就是我小学同学。
不同的是由于电影拍摄的是贵阳城郊,虽是改革开放初期,生活状态比我童年的乡村记忆还要富足,可见城乡二元、贫富差距之源远流长。
当然了以上所说都不会成为你中意这电影的理由。
这样的一个电影,远去的时代,陈旧的题材,以艺术的名义,实在是太难让当下的年轻人中意了。
所以租碟的老板就会说,你的品位独特呀,专挑有深度的,今儿又要深沉一把?
呵呵,我说,我是个俗人,听说拿奖才看的,而且要是国外的奖,不拿奖不看。
线性叙事,简单直接。
长短镜头结合运用。
节奏缓慢。
没有配乐。
原音录制——生活的真实不加修饰地呈现。
整部影片充分体现出导演还原历史本相的野心。
正如王小帅的同类贾樟柯所说:“我愿意做一个目击者,和摄影机站在一起,观看眼前的一切。
”这本身可不是大众化、现代化的形式。
而“第六代导演”坚持艺术的本质,他们的选择也有足够正义的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国外屡获奖。
王小帅说:“我希望大家还能记得,电影是以艺术的名义诞生的。
我仍然会继续坚持在中国挖掘艺术电影生存的空间,为爱看艺术电影的观众提供艺术电影。
” 这其实就说出了艺术电影的命运:被有限的人保持关注,票房空间永远有限。
不过换句话说,扒掉《星战》之类电影的科技的“皮”,纵使有电影大师对卢卡斯的吹捧(这种吹捧往往是相互的,请不要忽视),也不过是一场快餐式的视觉盛宴而已。
说说演员的表演。
有人说电影中青红定位是“林黛玉”,其实被高圆圆塑造成了活脱脱的“周芷若”;有人说“小根”扮演者纯正的京片子跟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挨不着边;有人说咆哮着的不近人情的“父亲”一角形象单薄,以至于没有得到青红包括观众的理解和原谅。
王小帅如是阐述电影的矛盾冲突:“已经长大了的下一代不会理解父母的心愿,他们对故乡一无所知,他们热爱的恰恰是脚下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还有,更重要的,是那里的人,他们情窦初开,恋爱开始了。
这加紧了父母们的危机感,他们不想看到下一代继续他们的命运,于是两代人的矛盾开始了。
”——片中所有的矛盾都有一个悲情的结局,而一切看起来并没有被原谅。
尤其“父亲”一角。
胡兰成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看来,是青红还不懂得,观众还不懂得。
或者,是导演王小帅没有懂得?
影片以一个长达数分钟的空镜头结束,雾气中绿意盎然的山区全貌,半夜偷偷逃离的青红一家乘坐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缓缓盘旋,一切显得静谧而诡异,然后是刺耳的三声枪响。
越望后,镜头似乎越贪恋狭小的空间,一直不舍得伸出带着一家人逃离的车厢。
而车窗外面,人流倒退,一切幻化成空,车里的一家人都害怕窗外,逃离窗外——他们终于离开贵州逃上海去了,可惜他们内心没有办法逃离那三声枪响。
好了,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让一代人魂索梦牵的城市:上海。
人很多时候或许是最可怜的动物,不管他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他的一切行为都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上。
曾经一个不到二十岁如我的少年,对物质的所有替代物,随身听、钞票、女人、江湖地位等充满了狂想。
其实抛开这个电影,一代人的物质想象,都与那个叫做上海的地方紧密相关。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父亲骄傲于他老“上海牌”的机械手表,而现已年过三十的小姑姑至今仍然津津乐道于她19岁那年的“上海头”、的确良衬衫和健美裤。
等到我梦想考大学进上海的那一年,我清贫的父亲开始害怕这个城市高高在上的物价。
你要是到上海去上学,听说那地方白菜都一块钱一斤,我怎么供得起你,父亲说。
到如今白菜卖一块的城市已经遍地开花,我还是害怕去上海。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不是怕上海白菜贵,而是上海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高得有点不正常。
不管怎么样,我一个乡下人的眼光决定不了上海,所以上海历来是人潮汹涌之所,去的已经去了,来的尽管来着,无数人颠沛流离,为了跟光荣的上海人分一杯羹,他们乐此不疲。
电影里,青红的上一辈们气急吵架的时候,就开始操起上海话来,你看,他们需要用有关上海的一种形式来表达出内心在别处的窝囊。
所以原本的上海人,他们有足够的理由怀念上海,有足够的理由朝上海狂奔,狂奔不成有足够的理由后悔——我觉得这道理不仅适合《青红》那个年代,也适合现在。
希望不再适合将来。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总希望天地下苍茫一片都是故土,也便不再有乡愁和流离。
其实我们之所谓故乡,不也就是先人漂泊的最后一站吗?
如果我们可以在陌生的土地上让关于故土的念想自然死亡,那我们的下一辈也一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大胆恋爱,繁衍生息;可是我同时又是现实的,我知道人们走多远都走不到家。
那里才是故土呢?
苏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那是因为他的年代还没有诞生上海这样一处繁华,要不然苏轼老儿早心痒痒,买票飞上海签名卖诗去了。
说的《青红》,最后居然跑题了。
不爽,大叫一声:故乡啊故乡,上海啊上海。
之前有看《二弟》睡着的经历,因此不敢多碰王小帅的电影,直到看了《青红》——一个关于青春戛然而止的故事。
王小帅的电影背景总是清清冷冷的色调,《青红》大片大片的青灰色,《二弟》里边也是从头到尾黝蓝黝蓝的光线。
而在这长段长段的阴霾里,他却总是诡黠地安排人物的青春如暗夜中的山茶花,在黑夜中绽放美好,再在浓重的墨色中染上哀伤的颜色,凋零。
于是,一夜之间,年华枯萎。
那些不时出现的红色,讲诉着韶光贱,流年把人抛的细散琐事,就好像青红垂下去的眼眸。
高圆圆眼神纯净,神情倔强,像模像样的踩着红色高跟鞋笃笃笃地踏在石板上。
那双鲜艳的女鞋,被父亲狠狠的扔掉,这个家庭只是悬浮于这个小县城的飘萍,他们注定离去,和其他的知青们以及知青的后代们一起,留给大山深处一个带着些许黯然的三线工人群像,压抑得就像总是潮湿阴沉的天空,凉薄的空气。
电影中的另一条暗线是大人们从头到尾都在反复讨论的去留。
上一辈人的青春在上山下乡,支援三线建设时便消失殆尽。
在下一代人的青春即再次将被埋没于此时,他们纷纷选择离去,拖家带口。
万万没想到,有人比他们更勇敢——小珍。
小珍之于《青红》相当于高跟鞋之于吴青红。
她大红色的口红,茜色的纱巾,那么明艳,唇红齿白,动若脱兔。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小珍比她的父辈们更加急切地离开了深山,尽管那个男人不见得是真的爱她。
我以为影片后来她会和吕军衣锦还乡地回来,但是王小帅不想。
于是,当小珍再次走进青红的房间时,伴着脚踏缝纫机呼呼作响的声音,我知道,她们的青春结束了,所谓花季只是在幽暗的夜里努力而绝望的绽放了一宿,还未天明,已经枯败。
命运多舛从来不是形容罗曼蒂克的词语。
如果《青红》里边有爱情,那却是残酷的。
小根最后是被枪决了么?
青红坐的车子在盘旋的山路上渐行渐远,她的少女时光也正在远去,她不会再听到,亦不会再看到,神情没有哀恸与悲喜。
青红多舛的青春终究是结束了,小珍的,吕军的,那位农场少女的,都在这部电影里边结束了。
不管曾经多么的放浪形骸,他们的,我们的,父辈们的,儿女们的,所有人的青春都总是在刹那间戛然而止,我们隐秘地对其中的波折讳而不语。
但是我们都知道,经历过多舛的青春,我们在一夜之间统统长大,疲惫地展开双臂迎接人世的悲凉。
褒义性文字:(此处省略333字)《青红》观后我认为可有所品的些许细节:1。
买皮鞋时,一双鲜亮红色的束之高阁,而男角的视线只在下方寻寻觅觅。。。
(***)2。
青红在与其父争吵时,背景是一大一小颜色有些许寓意的葫芦。。。
(****)3。
青红与其父赶路时,借口方便之际溜走后,其父掏出烟抽。。。
(**)4。
青红与那人约会之地选址在气象台。。。
(***)5。
地下舞会时,青红带了一把伞(注意其某个片段的动作细节)。。。
(**)6。
其父国语与上海方言的交错演绎。。。
(***)7。
青红自个儿煮饭,被烟熏时,抹了下眼睛。。。
(***)8。
放露天电影《阿西门的街》时,字幕放倒。。。
(****)9。
某些镜效的处理。
譬如众人在青红家聊天,青红帮忙倒完茶后,在夜色中走出家门,那时的画面宛如一张照片。。。
(**)10。
全家乘吉普车离开,一些当地人在车后猛追,同时广播里传出宣传报道之时,高园园的表情演绎体现出的角色内心细腻活动之到位之处可谓可圈可点。。。
(*****)11。
片尾技术蹩脚的口琴演奏:《南海姑娘》。。。
(*****)“*”的个数是本人对其寓意深度的主观理解。。。。。。
贬义性文字:(此处省略111字)想说的一些话:1。
小孩分娩后,众人评价在所难免。。。
其父母和小孩照样得生存下去。。。
2。
电影的优劣之度,在我看来无非几项:a.寓意;b.情节 c.潜细节的安排 d.演员对角色的演绎 e.画面背景的观赏度 f.音乐的选择与配置。。。
而针对《青红》在这些方面的处理的个人打分分别是:a:****;b:**;c:*****;d:****;e:***;f:*(可能是剧组考虑到整个剧情的需要)此类电影正符合本人观片的喜好度,所以我个人比较喜欢《青红》这部片子!。。。
无关乎世俗的出于个方面考虑的评价文字。
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的第二部,延续了《我十一》中西南地区的厂房社区的故事,视角从小孩子变成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而故事也从小孩子们捕捉到大人们的只言片语变成了暴行的亲身经历者。更重要的是的作为支援三线城市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自身的认同充满了不确定和迷茫。可是在时代和体系的掣肘下,他们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自己的家不知道如果想要更好的生活应该去哪儿。
然后大部分人平静生活着。这角色非常适合高圆圆。对有些人来说是回,对有些人来说是去,对另一些人则是回不去。
吕军老爸一群人在他的婚礼上唱歌的样子,还有唱的那首歌,和我老爸完全一样啊~
用不刺激感官的真实打动人,尤其声音方面,广播体操音乐和枪决的空山回响
没想象的那么糟,只是高圆圆一如既往地那么呆。
父母的来处是上海,那是青红陌生的地方,青红生在贵州长在贵州,爱人和朋友都在贵州,她无法理解父母的想法。后来父亲要带领一家人逃离贵州时,她告诉了追求者当地人小根,小根为了留住青红也因为不服那压迫自己的上海人和农村人不能在一起的观念,他强迫了青红,最后青红还是和家人回到了上海,小根被枪毙。
绝不再为这位导演浪费时间了
就着《闯入者》的热度重看一遍三线三部曲的头两部,如果说《我11》和《闯入者》是时代悲剧的话,那《青红》就是时代中的人性悲情,具体地说是与时代瓜葛的高度专制父权家庭下的女性命运悲剧,用对父权的叛逆和父权的坍塌来进行政治的隐喻。剧组的美工部门也是煞费苦心高度还原了80年代
2007.6.27
有些用力过头,但也有不错的点睛之笔。
故事本身不错,但情节推进太缓慢了,镜头半天不动一下,看得好煎熬
高圆圆的演技让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氛围哑然失笑 她似乎更适合演反派
高圆圆怎么看都不像那个年代的人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影片重点不仅仅反映了那些简单问题,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最后响起严打的枪声。。父母管教孩子那几句话还真是几十年不变。。
原来王小帅真的一直在拍知青,感觉他属于没什么天分的导演,这部胜在诚恳及细节丰富,但是大概有些自传的成分站的太近了,反而不如闯入者后半部的知青鬼城有意思。高圆圆那时的气质形象与青红太符合了。秦昊一出场那个骚劲就认出来了
高圆圆永远那么作。十年如一日,才是真·圆圆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就没整明白
这是一部关于下乡知青人到中年,在追悔中渴望回到城市的故事,或者说是对青春的追忆,年轻时的任性和叛逆,总要到失去一些东西后才来痛苦、后悔。整部片子灰郁、黯淡,就像那时候人们惯常穿的灰蓝色调的衣服,毫无光彩而言,即便拥有本该盛开的青春。镜头也往往缓慢、凝滞,就如那时贵州下乡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