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的一些评论,没有说到我心坎儿上的。
于是就让我这个北京小妞,老说说这些北京老妞儿们故事的感受。
我很喜欢这片子,里面有这浓浓的北京味道,从语言、建筑、装修、字画、色调……统统的都是北京的原汁原味,起码我心中的北京就是这个味儿。
她们的调侃、幽默和讽刺也让我大笑,平日里大家也是如此调侃的。
我祖上虽然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但在北京这个环境下,在八大学院这片儿长大的我,超级喜欢看书。
也看过洪晃的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了解她对于北京的那种情感。
谁家没有几十个毛主席像章呢?
小时候那些都是相当宝贝的!
老唱片我家也有,我也条大绳儿,北京最常见的鸟,就是麻雀。
四合院的色调就是那个样子,比较暗,厚重的感觉和北京的文化一个样儿。
在来说说他们对男人的调侃。
这个一直没出现的“George”只有一张照片,带着眼镜的儒雅男人,“弱智”这个英文名字其实并不是讽刺男人的,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太大的讽刺意味,就和“黑麻杆”一样,一个只属于某人某时代的代号。
mind fack,这词儿用的妙。
中国男人的含蓄就在这里,这也是讨好全世界女人的制胜法宝。
女人都喜欢浪漫不是吗,知道假模假式也还是喜欢,好的就这口儿,乐意!
有些人想聊德国哲学、意大利电影、法国革命还不知道怎么聊呢!
这不是扯淡,这是文化内涵,你学了吗?
你以为学习很容易啊?
说勤勤,演得挺出彩儿的,那种脆弱神经的紧张劲儿,非常到位。
出了冲儿,让她讲故事那段最感人,一开始很搞笑,后来是辛酸,再后来完全的真情流露,整个故事也是从这个位置,从笑转型为哭的。
我也哭了……后来讲妹妹,讲爸爸,讲那些过往,很真实,过去的日子就是那样的,过去的人也是那样的,随着她的回忆,哦,应该是她们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过去70年代生活。
从她身上看到很多中国女性两面性的挣扎。
得知妞妞老公死了,她哭,其实是触景生情,她是哭自己,哭他的日本老公。
说拉拉,脸画的超级白,有点儿像个游魂。
写信她的可能性最大,但这不是重点。
妞妞直接问她的时候,她回答得很清楚,对她来讲,没有明确的界限,她不受世俗的控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就跟她们3个一直脱离,没去阁楼,也不看电视。
自顾自的回忆、沉醉,直到疯掉……很多细节的东西是要靠自己去体味的,在北京政治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才会如此的有张力,也难怪很多人看不懂,这毕竟是小众电影,不是谁都能看得懂的。
最后三个女人走在大路上,一切都变得明亮了,那是大年初一,一切都是新的了。
这意味着,无论我们的过去是如何的无奈、灰暗,但依然要去生活,依然要继续的前进,路很宽也还长。
窗外,一群孩子在玩“小人家家”,我却拉着窗帘在看《无穷动》。
镜头慢慢推近玻璃窗内的拉拉,音乐若隐若现。
等待的片刻,一不小心就让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大叫大喊声给扯出了窗外——他们真的好像有无穷的动力去追逐幸福。
无奈,终有一日他们也会长大,也会有意无意地看到形形色色男女的嘴脸,那个时候,别说是过家家没了兴趣,恐怕对自己也多少会提出些质问。
这些大人真他妈好笑,就连起码的游戏规则都遵守不了,分配你做老婆就像个老婆的样子,怎么可以老公轮流睡,朋友照样当;最看不惯她们愣是要把一只鸡脚啃出点学问来,那么麦当劳早成三好学生颁奖台,肯德鸡入围最杰出人类贡献奖了……幸好有群孩子隔窗给我嘈杂,睡意才不致于入侵到我的中枢神经。
终于等到勤勤号啕大哭,心里一乐:“原来是你小样的把妞妞老公睡了啊!
”还没来得及庆幸,拉拉读完E-mail发了疯似的开始大笑,原来还有这一茬呢。
影片看到这里,谁是偷人家老公的罪魁祸首已经不再重要,谁也不那么可爱,谁好像都可以被伤害。
夹杂在孩子与一群衰妇中间,我多少开始怀念,怀念童年也曾经痴迷过类似过家家这样的游戏,且每一次都充满了新奇与创意;而时事是再过十几年,也许都用不了这么久,你会发现一大群无聊的主妇里就有我的身影。
成人的世界多么没劲!
我也不想给差评啊 可是没办法看到的是公映版 这些女人本都是欣赏的 可是电影看起来就是别扭 也许无穷动真不适合公映 就像<欲望都市>没有被CCTV8引进一样 炒作的太刻意了 真的也成假的了 好的也成坏的了 呵呵不晓得传说中的完整版是什么样子的 等文文拿到再看吧好象已经没有耐性再去看一次完整版 无端 没吸引力 完了
本文全文转载自王小鲁教授,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ー、知识分子电影与文本之典型《无穷动》奇怪而精彩,八十分钟的电影里容量大,但似乎因为历史联想的禁忌,电影不能充分展开,一些情感影影绰绰地出现又缩回去,整个结构略显局促紧张,它似乎需要更多的舒展,但仅就目前所呈现的,已经足够形成一个文本。
这里说的文本不是泛化的文本,而是这样的文本“构成文本的是那些本身带有思想性的、反思性的东西,本身就是心灵的一种表达”。
这里的文本是需要借助于技术才能被阐释,需要在阐释中将其中的意义释放出来的。
《无穷动》不能带来更多感性直观的愉快,却带来了解读的宽阔空间,这对于操刀四顾、踌躇满志的学者来说,也许是快乐的事,但对于大众电影欣赏者,却可能造成反感。
后现代的阅读者们“反对阐释”,并企图取消深度模式和对意义的追索迷恋,面对文本只需要发展一种艺术的色情学。
这种色情学的解读在此并非全然无用,《无穷动》也并非不能产生通俗的快感,只要有“影”,就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快感,这个电影里的四合院是美的,鱼缸里金鱼的出现可以不是欲望的象征而是予人灵动的感受,神秘的无法定位的旧族生活,室内布局精致华美,给人痴视的欲望。
但如果仅以色情学的方式进行观看,那就无法把这个电影的全部精华释放出来,所以我说这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历史里,这个电影有种空前诡异的色彩。
ニ、“一部没有男性角色的电影就是女性主义电影”虽然徐静蕾在她的博客里说《无穷动》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部成功的女性主义电影。
也许是因为电影中几个女人是围绕男性进行较量的,所以徐静蕾认为这仍然体现了“男性中心主义”。
但这里以男性为中心并不能赋予男性以尊严,男性在此成为争夺的对象,是他者,而非主体。
他仅仅作为欲望之物被描述:洪晃发现老公有了外遇,可能是她的亲密女友造成的,为了弄清是谁,她在年夜摆饭局把三个女友请来,意图揭开迷底。
四个女人一起聊天并回忆往昔,此夜,蒋勤勤大谈不同男人的床上表现,而洪晁问刘索拉是不是她动了她的老公,刘索拉说,你的老公我不早就使过了吗?
“使”将男性工具化,若做一些解读,可以说这里不仅仅消解了男性霸权,其人权都在游戏中被象征性取消。
女性在此并非被动之物,而是主动评价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意义的人。
男性在此彻底成为被动的他者,他只是书桌上相框里的一张相片,他不能走进画面里说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
因此,男性在此丧失了一切攻击性,丧失了传统电影中的男性行为方式。
尤其是在当下语境里,一般的,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往往就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不然它就是一部反女性主义电影,因为性别因素在此被极大地突出和强调,电影作者必定要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个决断,在女性主义的问题上,一个现代人将会陷入一种二元对立的紧张中,要么是,要么不是,它必须对电影中女性的性别利益进行阶级斗争一般的考量。
女权主义作为最深入最彻底的人权攻治,它指责男性语言系统已经侵占了一切领域,所有领域都不再干净,需要大的清洗,因此,女性的一切行为都能被这一标准所衡量,所评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 (1991)8.81991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 剧情 / 张艺谋 / 巩俐 马精武《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几乎全是女性,但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电影里有一个没有露面但有声音在场的男性角色出现,此男性的象征意义大于其实体意义,它象征一个无名的权威力量,女性沉溺在权威的控制能力中,她们只是彼此消耗抵抗的能量,而不把抵抗对象指向权威。
但有人也许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辨认,说这一部女性主义电影,说它是通过描述男性对女性的压抑的状况以促进观众生发一种反抗的意识,不过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因为从观众在观赏中获得的无意识效果来看,那往往并不能促进女性的觉醒和男性的反思,它反而可能是加固这里的秩序,这里的一切。
根据劳拉・穆尔维的观点,观众获得观赏快感时,必定与电影中的某个角色进行认同,由此推论,如果电影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觉醒的,那么观众往往也就不会觉醒。
电影必须塑造一个榜样,是我们可以把自的愿望投射到他身上的人物。
如果没有,我们就只能去理解或者将自已的愿望投射到一个受害者身上,带着一定程度的遗憾认同他的身份,并认同于他所行的一切。
如果不认同这一切,那么我们必须有一种意志和能量,反对这个电影本身。
这表面很像女权主义者电影理论家所提出的“反电影”,但这里却并不是。
这里不是电影作者在制作中运用反男权至上的电影语言,而是这个电影本身是反动的,它激发了女性观众的反感。
“反电影”一有时候导演能自觉地制造一种间离效果,这是主动的设计,而反动的电影只是被动地接受了观众们的反对。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里提出了观众观看的快感结构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观看癖,另外一个是来自于对所看到的某个银幕形象进行认同。
在后一种快感方式中,观众必须维护电影的神话特征,即不自行制造一种间离效果,而是让自己充分沉浸进去,分享他人的人生,或者分享他人的满足欲望的过程,若达到此一效果,男性观众必须与其中一个男性人物相认同通过他的视角来占有画面中发生的一切。
而如今,在《无穷动》里,占观众大多数的男性观众无法找到同一性别的认同对象,于是无法使男性在此获得欲望满足的便利,因他无法分身成为游魂,去将自己潜伏在一个有着体现男性优越感的角色中,以他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
男人们在《无穷动》里寻找,只能找到一个女性角色,并通过她的眼睛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在这个身份的重合里,男性观众暂时告别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充满错觉地体验了一次女性的生活,而只有体验他人才能产生理解他人的能力,在此,他进行了一次深人理解女性的旅程,虽然这个旅程在《无穷动》里只有80多分钟。
这将是一次怪异的行动,或者让一些男性荷尔蒙过于旺盛的人或者那些对于男性利益有深刻的自觉的人感到不快,甚至这可能是一次完全难以理解的旅程。
为什么是难以理解的?
因为“芙蓉姐夫”不在场。
这使他开始迷失,他难以找到一个习惯的视角。
……此处我们借分析前段时间发生的“芙蓉姐姐”事件来获得对此问题的理解一芙蓉姐姐的出现让人难以理解,是因为她是一个无法归类的人物,我们不能在过去的既成经典和正成为经典的文本里找到这样一个类似之人,于是我们就只能将之看成一种难以言述的奇怪现象。
这是芙蓉姐姐的独角戏,她是北漂一族,家人在外省乡下,不能在这场事件中出现并发言,这是一个孤独的乡下女孩在北京的演出,而我们这些观赏者很少有人愿意直处于劣势的芙蓉姐姐相认同,我们并不打算去爱并理解她,而一首名为“芙蓉姐夫”的歌曲出现之后,问题忽然明朗了起来,在价值坐标素乱中人们忽然获得某种顿,因为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明晰的可以认同的角色来近距离地观看美蓉姐姐: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想哭,老婆臭名昭著,不行我也出书,我是芙蓉姐夫,每天每夜受苦,老婆体形像猪,也有男人追逐…总说自己清如水,看看你那粗大腿。
这种身材也叫美,我看真是活见鬼。
自知之明很重要,可她偏偏整这套。
白痴媒体还采访,说她魅力不可挡,自称明星很耀眼,我看纯属不要脸!
人们在这场争论中终于找到了恰当的位置。
那首歌是北京某女歌手演唱,但创作绝对是男性的发明,歌词正是男权的发言,大家终于获得了那一事件的明晰的印象与大多数人可以认同的评价。
在《无穷动》里,我们找不到一个芙蓉姐夫来进行认同并进行评价。
芙蓉姐夫开始不在场,天亮的时候干脆出车祸。
翻到马甸桥下,死了。
“芙蓉姐夫”只为我们的电影提供了一个表现女性友谊与描述信赖危机的契机,或者说,他仅仅被设计为一种情节功能。
三、“恶心!
”……与男性观众的强行对话一个自觉的女性主义导演为了让男性失去认同,她可以使用的一个技巧就是一一让电影里找不到一个男人,她要证明给观众看:女性并非是要男性来征服的,她们有一个自足自立的世界,女性就是女性,女性不愿意被表述为“非男性”,这就带来一个奇特的景观,她们必然仇视男性性器官,为了证明她们不依赖于男性性器官也能够活得快乐,女性主义者往往成为女同性恋者并同时赞赏男同性恋者,《无穷动》里的厨房一场戏就隐约暗示了洪晃和刘索拉有同性恋情的成分。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扼杀男性的欲望和快感,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全是女性的电影或者女同性恋电影也可能正好逢迎男性的窥视欲望。
于是,女性主义者又找到了另外一个招术,那就是设计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让她们又老又丑,不再性感。
“恶心!
”这是我与一位朋友一起观看《无穷动》时,他在影碟机前发出的怒吼。
四个女人一起吃鸡脚,导演让四个女人展示了四种不同的吃法,刘索拉吃的时候姿态最为别致,她并不用牙齿咬,而是以嘴層与之进行飘忽不定的接触,蒋勤勤则饥不择食,连骨头都吃进肚里。
这种吃态已经能展示四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尤其是四个女人对性的态度,可谓精彩。
但这里还有另外的含义,电影以长镜头展示中年女性坑坑洼洼的嘴脸,镜头的时间长度使这场被刻意强调的戏成为电影中最为出彩或者出位的部分,在此,导演不仅仅是展示四个女性的欲望特征,还是在刻意打破男性的观赏期待。
女导演宁灜以镜头语言在诉说:我并不按照你们男性的需要来设计镜头语言,我不满足你们的欲望。
即使这里仍然是“女性作为被看的形象,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和主动者”的结构,但男人却在这里失去了快感,面对此情此境他是沮丧的,女性在此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报复,女人们获得了强烈的恶作剧般的快感,或者说,其实这不是恶作剧,而是事实和真相,这是女性演员们的一次大胆的实验,她们,尤其是几位面目狰狞的女性比如洪晃做了一次富有意义的牺牲一谁越丑,谁的牺牲与贡献就越大——因为她以自己的沉着的力量在银幕上展示了女人的事实真相。
这种展示对于女人能够形成一种关怀的力量,因为女人在影像中一直被塑造为美人,这会使银幕下的女人感到自卑,女性在自我形象方面承担着大于男性的压力。
劳拉・穆尔维在她那篇1973年提交给维斯康辛大学法文系的论文中,展示了一副坚定不移地与文化做斗争的女唐吉河德的形象。
她说:“对美或者快感进行分析,就是毁掉它。
这正是本文的意图。
”毁灭掉某种特定的快感,也正是本电影的意图。
1、刘索拉气质太好,跟她手上的黑珍珠戒指一样好。
她做的配乐也不错。
2、平燕妮的夜太太好。
放松,狰狞。
3、洪晃的喜剧天分太高,可惜永不可能成为喜剧演员。
4、给这部电影贴任何标签(女权/女性/艺术/喜剧……)都不靠谱。
5、此片中任何一段都不错,连起来就让我不知道它要干吗了。
6、推荐给有神经分裂症的人士观看。
7、无理由联想到另一部DV玩票作品:《小强历险记》(王小峰/小于等导、演)。
看完这部片,只能昧着良心地说句:"还行!"狠心抛出此句的原因是:1.有偶像级人物"洪晃"(文字和管理方面的风云人物,非电影也)2.当然,还有部分是冲着那高调宣称誓走清高电影人路线的宁导.3.中国版"绝望的主妇",有够夸张靠谱的TAGLINE.可是,这所有的卖点正是电影的败笔.故事是明显的"东施效颦":拉拉竟然因为一个和别的女人结婚多年的风流作家莫名其妙地疯了,绝望过了头.而这帮女人说八挂的能力可以媲美街坊大婶,娴熟高贵的主妇倒说不上,只能算是敢怒敢言的"八婆"...洪偶像明明是个风风火火的事业女姓,新闻稿上却偏要说这个小心眼的鸿门宴始作俑者是她的本色演绎. 这应该是导演的过失吧. 过度夸张的镜头,把小细节夸大得连不懂电影的人都知道是故意留下的暗喻伏线:一如那只抢闸出场的垂死飞鸡,一如那场左一个狼吞虎咽,右一个垂蜒细味的鸡爪看人性. 所谓先锋电影,一定得是这类貌似粗糙的制作么?女权电影?一点都没有感觉,恰恰相反,我觉得此剧是从一个反面衬托了女性被男性牵着鼻子走的典范.整部戏的伏线正是一个从头到尾没有露过面(相片里的不算)的男人,女人们的感情随着身边男人起伏不定,除了那位衣着夸张的"红衣主妇",每个女人都有流泪的一段.好像没有男人就活不下去了,是更年期综合症的前兆?还是导演在越刻意回避描绘事实的同时,自己却无意的一脚踏入了怪圈不能自拔.宁导似乎要一洗当初建立的独立电影人形象,以非专业演艺人阵容加入主流市场.这似乎是电影人MAKE MONEY的唯一途径,本人不鼓吹,也不打击.不过,最后还是很想奉劝一句:人,还是安守本份比较有持久抗衡的ENERGY.
第一次看洪晃的书《我的非正常生活》,就有点喜欢这个五官挤在一块,笑也是哭,哭也是笑的女人。
横竖看她也像是个从北京胡同里窜出来的大妞,一秒钟正经,一秒钟尖叫,一秒钟粗口他妈的,一秒钟是上流人,一秒钟堕入下流。
那本书里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男人脱了裤子是鬼,穿上裤子是人。
看无穷动的欲望完全是被洪晃和刘索拉还有章含之所吸引。
洪晃传媒大腕,章含之的女儿,陈凯歌的前妻。
刘索拉音乐家指挥家作家,高干子弟。
章含之,章士钊之女,女外交家,乔冠华的妻子,曾教过毛泽东英文。
一部电影里只有6个女人和一只可爱的雌性狗,这只雌性狗出现了大约不到十秒钟的时间。
片子围绕妞妞的老公突然离开,妞妞从电脑里查到了一大堆“黄色”的发给她老公的Email,发Email的是她的女朋友。
妞妞于是决定,过年请她的三个值得怀疑的女朋友来家吃饭,并从中找出这个发Email的女人。
故事就这么简单。
妞妞住在四合院,那是一座每个人心中的房子,有家的样子,一想到四合院,就想到快乐。
没有四合院,醒来不知身在何处。
张妈穿梭在一部电影和四个女人中,杀了一只鸡,开了三次大红门,用竹杆捅下一个挂在树上的塑料袋,接到一个公安局事故科的电话,总共合起来张妈在里面呆了不到十分钟。
我读过洪晃的书。
所以知道这个叫妞妞的女人就是洪晃。
刘索拉,拉拉,搞艺术玩超脱。
李勤勤演员,有过老外老公,离婚了。
另外一人女人不知道。
这几个人在这部电影里就是演她们自己。
这部电影我看了笑笑了看,看完就想,想了就叹,这电影是在假借故事来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
恍惚了,这种真假交错之中,本来就是人的存在实质,假亦真是真亦假,真亦假是假亦真,谁能清楚的知道自己存在的真实性?
在网上看过有网友评论,说是没劲,被洪晃给骗了,四个女人吃吃鸡爪,搓了一晚麻将。
命是天给的,运却要自己来造,这是那个麦太太说的。
人生说来就是牌局或是麻将,输赢是全凭自己掌控,败不妥,胜不骄。
这也是这部电影想要去说的。
那个黑瘦高的男人,如果猜的不错,应该就是陈某。
而且每次和别人睡了,第二天就带着上景山公园。
陈某是个假模假样的人,陈某是个穿上西装帅的让人不敢看的人。
陈某这个玩前卫艺术的人只是被偷偷更换成作家,在这部电影里出现。
啊,看看,洪晃这个女人突然很像阿紫。
调皮霸道还有点阿紫的恶毒,但我还是愿意站在洪晃的粉丝队伍里。
四个女人在新年的歌声,中国人最智慧中国人最勤劳的激情之中昏昏睡着。
第二天,太阳依然灿烂。
一只麻雀飞到阁楼,厚厚的灰尘,一排排的书,毛主席像章。
像是钻到灰尘布满的记忆之中,物是,人非,还有那个非常年代,也已经被置于阁楼之上,一层一层的落上灰,你不去想,就不会再见。
电影的结局很好玩,妞妞的老公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姑娘。
得知这一消息,妞妞没有哭,而另三个女人之中,哭的最凶的是勤勤。
当妞妞揪出怀疑对像勤勤的时候,拉拉却疯了。
爱情是多么虚假及脆弱的存在。
四合院,空气污染,爱情,过去,父母,婚姻。
谁都存在,谁都在失去。
一百年,这世界怎么还没有变?
欲望永无止境摧毁着我们的人性。
W:首先请您解释一下影片的名字为何采用了“无穷动”的音乐术语,以及为何选择了洪晃、刘索拉等非电影界人士的合作。
宁瀛:这部影片的主题是关于女人的内心欲望,令我联想到了音乐,所以借用了这个术语。
在现实生活中,我和洪晃、刘索拉她们都是好朋友,她们的形象非常鲜活,富有个性,具有强烈的存在感。
我希望借助这部电影,就像一个笼子,把这些有意思的人物装进来。
影片的主要角色中,只有李勤勤是专业演员。
W:《无穷动》是一部女性电影,连真正意义上的男演员都没有,而且还是一部中年女性的电影。
作为女性导演,很想听听您对这个年龄阶段之于女性的意义。
或者说,您怎样评判女性独立人格的成熟?
宁瀛:我觉得片中的女人们,到了这个岁数真的成熟了,不再以男人为中心,展现出个性的魅力。
她们这一代人在精神上非常强有力,不像新一代很多人物化。
因为这一代人凝聚了几代中国女性的生命体验,等新一代长到四十多岁,我怀疑她们是否也会有一样的成熟程度。
要知道,我们现在正历经着一场物质至上主义的改造,也可以说是商品大潮的洗脑。
这场改造的深刻与力道是难以想象的。
在过去的政治权威时代,你或许还可以保留疑问的权利,可在商业时代却很难做到。
W:巧合的是,在此前东京电影节采访年轻导演宁浩的时候,他表示很想拍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女性社会角色变化的电影,在他看来,女性解放呈现出了严重偏差。
这显然是一个不健全的商品社会新环境下的结果,《无穷动》对此的反应看起来是愤怒。
宁瀛:我的创作初衷,就是对现有的主流时尚女性形象的不认同,这构成了影片的基础。
中国当代的时尚女性形象,远离了女性解放的高度。
我和洪晃、刘索拉她们聊起来,都感到无法认同。
根据主流的女性审美标准,她们美丽、单薄、如同消费时代的消费品。
和过去的状况对比,实际上是在倒退。
今天的中国,变得非常的消费主义,大家感兴趣的是钱、成功、物质满足。
女性审美标准和女性社会地位,也因这种环境被改写。
但是实际上,只要你轻轻一挖,就会发现它的虚幻,后面是一个禁区般的内在世界。
美国有个电视剧叫《六英尺下》,可对《无穷动》来说,揭开真相只要六厘米就够了。
就像片中的女性,她们都有红色家族背景,今天看来也算是成功者,电影写的就是在这成功表象下的生活真实状态。
W:既然您对主流商业文化打造的女性标准形象深为不满,那么又如何看待目前的两性关系现状?
宁瀛: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一点颓废,已经开端了,也有一点过分。
片子里的四个女人都和一位男人有瓜葛,而那男人身边还有更年轻的18岁的姑娘。
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真实,蕴藏着一种危机。
W:影片中有一幕她们吃鸡爪的戏,您用了不短的篇幅和大量近景、特写来展现她们如何吃掉一盘鸡爪,用意是什么?
宁瀛:为了表现女人的欲望。
吃鸡的过程,是欲望的体现。
鸡也可以象征男人。
黑泽明的制片人野上女士看了这部电影,她说很喜欢,因为表现的是“女人的性欲和食欲”。
在中国电影里,我的表现方式不得不含蓄一些。
W:在影片的结尾,拉拉突然疯掉了,还有三个女人在空荡荡大街上的行走,看起来都很有象征意义。
宁瀛:《无穷动》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拉拉在片中的几位女人里,相对来说是个远离物质世界、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人,这样的人,在今天的物欲时代不能存在,只有陷入疯狂的状态才有可能。
影片结尾那段行走的场景使本片最重要的段落。
我选择了一条杳无人迹的马路,希望提出一个疑问:这个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世界么?
物质占有就意味着一切么?
在路两侧,能看到被拆除中的旧建筑,而我们的生活记忆就随着那些老房子一去不复返。
那条路不但前方是茫然,而且你可以看到在她们身后也什么都没有,如同被斩断的过去岁月。
W:《无穷动》描写的是当下,但始终流动着一股浓厚的回忆气息。
事实上,这也是一部关于中年女人回忆的电影,使人想起维姆-文德斯的话:“电影是记录消逝时光的利器。
”宁瀛:是的。
电影能够通过影像记录正在消失的现实。
我在拍摄电影中会感到,你昨天才拍的,今天就已经成为了历史。
电影是抓住这些记忆的手段。
在大家都关注着经济发展的时候,也不能忘记文化的积累传承,而电影这门艺术正是实现文化积累传承的一部分。
对于《无穷动》来说,这几个中年女性的言谈举止就是我要记录下来的,她们的身上有那种新一代女性同样生出皱纹后也很难具备的独特气质。
W:而且我也注意到,这些女性角色们充满伤感温情的回忆,都萦绕着各自父亲这个点。
抛开我们熟知的所谓恋父情节,您在其中赋予了何种寓意?
宁瀛:父亲对于女人来说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就像有人说“父亲是每个女人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
在影片里,父亲还是一代革命历史的象征,她们的父辈都曾接受过红色革命的洗礼,并在后人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对父亲的怀念,也是对过去的意识形态和历史记忆的割舍不断的心态。
事实上,《无穷动》有两大主题,一个是性,一个是革命,父亲是针对后者的一个象征符号。
W:您的作品的地理背景,基本上都落在了北京这座城市。
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感受,它对于您的创作来说是何种意义上的存在?
宁瀛:我是北京生北京长。
在我看来,北京就像一个大舞台,上演着高度浓缩着当代中国现状的活剧。
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有强烈的当下性,那种此时此刻的感觉。
我也曾拍过其他地方,比如前一部纪录片,去了四川,记述火车上的故事,所以我下一部作品也未必会还立足于北京。
但北京对我而言,永远有新的题目,还能发掘。
北京是个太复杂的城市。
你看到那些古旧建筑一片一片地被拆除,每块砖头上都仿佛带着人们的记忆;可另一方面,北京又是个极为年轻的城市,是个混合体。
我每次从外地回到北京,都有一种兴奋感,好像回到了战场,内心不能安静。
有的人创作要选择僻静的所在潜心构思,我却必须在北京的尘土、嘈杂中创作,在旁边,如同一场城市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
这种状态给了我无穷力量。
W: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包括您自己,大多具有海外的生活经验,这对电影起到了何种影响?
宁瀛:我在意大利生活过,洪晃是英国,刘索拉是美国,李勤勤则是日本。
海外的体验,增添了我们的生活阅历,使我们有一种新的观照视角。
但是,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注重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感受,传达到作品里。
从《找乐》到《无穷动》,我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关注中国人的真实生活。
W:您执导的作品,从《找乐》开始一直到《无穷动》,都强调影片的艺术特质,是否也感到过商业压力?
宁瀛:在日本也好,在欧美也好,广泛存在的多厅影院就是为了给艺术电影留有一个空间。
严肃文化一般是属于小众的,而且需要精心培养。
但是我们的多厅影院,常常是全部放映大片,甚至《哈利波特》一来了就全放《哈利波特》。
我觉得,我们这些艺术电影导演当下最重要的挑战,就是怎样在商业模式下不背叛自己的艺术良心。
《无穷动》目前还未公映,不知道票房前景如何,但影片由章含之、刘索拉、洪晃等社会名流主演,也算是一个与市场的结合点。
其实,我很在意自己影片的国内市场,我的电影都很在意,因为我特别看重作品能否引起那些与我有共同生活背景和经历的人们的共鸣。
W:最后,让我们回到《无穷动》,您说它将是“一颗炸弹”。
宁瀛:因为《无穷动》很真实。
中国主流社会提倡的一些女性规范或标准,有的甚至还带有封建社会的传统色彩,但在私底下已不复存在。
《无穷动》拒绝这种虚伪。
通过这部片子,我们要展示的是很独特的中国女人形象,她们具有别样的魅力,构成对主流女性美学的挑战。
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自嘲,但在这自嘲之后是坚定的自信。
最近都很少写影评了。
写点东西,过几年看看。
无意间了解了洪晃。
《无穷动》只有一个场景,冬季的四合院,没有标配白鸽哨。
萧瑟与凋零包裹着富有内涵,书籍堆满阁楼的四合院。
就像四十多岁的女人,青春不再,内里却内涵底蕴丰厚。
没有年轻女性初入社会时的青涩,有的是对生活的调侃,与直面生活敢于“捉奸在床”,直面生活的勇气。
然而自己苦心劳心费神,却仅是一场笑话罢了。
就像一个段子说的,没有姑娘永远18岁,但年年有姑娘18岁。
哪怕再回忆,最初的悸动都会逝去,取而代之的生活鸡毛。
生活的美妙之处不也就正在于此吗?
有果必有因;有外象自有根源;有面子当然有里子。
盘根错节,交相辉映。
让你想说又不可说。
四个平凡的女人。
主角没有光环。
真正的生活剖开了给人看而已。
人到四十的腰粗膀圆大肚腩,不动声色藏巧于拙的岁月沉淀。
印象最深的是四合院和那台老式彩色电视机,像极了我幼时。
日立电视机,导台九个键。
零几年中部限电供应东部,很多家电流只能带起来一个发着微弱暖光的泡子,它还能看。
大院里有棵合欢树,春夏开一树粉色的花💐。
夏天还有妈妈种的夜来香,夜晚开花🌼香气扑鼻。
他们都陪伴我走过了童年。
还有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如果严肃点用最简单的话影评的话那就是冷静、审视的过人生吧。
如果一定要加上一句话,那就是给他加点甜。
主题曲刘索拉的《一天过去了》不错,推荐。
该小记用《鹧鸪天 合欢树》结尾。
贴切。
独立丛林喧闹中,此身不与众身同。
盈盈粉扇枝头满,淡淡清香一日穷。
天尚在,梦何逢,晨来舒展夜成封。
合欢纵换苦情去,可似当初那刻浓?
有人说《无穷动》女权,男人看了坐不住。
要我说哪有哇?
除了妞妞谈她跟老公认识那段,说得比较绝(精彩!
哈哈),其他时候,几个人到中年的女人挺可怜的真的,有什么呢?
几个老女朋友,停不了的猜忌,要说女权,也是女人一辈子没完没了的跟自己个儿较真儿。
前两天在图书馆翻杂志看到对这部电影一则评论,笔者是位男士。
文中提到,女权主义者说:女人就像是水里的鱼,男人就像是陆地上的自行车,而鱼根本不需要自行车。
而西方又曾有婚介所打出“鱼在寻找他的自行车”的招牌。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一直在找的陈丹燕的《独自狂舞》,竟变成了《鱼和她的自行车》。
控制我们的更多时候是欲望而非需要,于是,不论鱼还是自行车,或许都可以独自生存的很好,但恰巧,让我们遇见了,原来这世上还有另一种好,凡夫俗子多半不会放弃这种“美丽的”邂逅。
几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更年期老女人的sex talk,也就是那些事儿。不用看,只用听就可以了。
鸡爪子那么好吃?
我喜欢刘索拉吃鸡爪的样子
特想吃里面诱人的鸡爪。
可算把我恶心坏了
想看很久,体会这么直接的需要强心脏。
毛一样。。。。。。
宁瀛在意大利学的电影,但这片子看着波兰味更浓些,整部片子都浸在焦虑、疏离、空旷的情绪里,刘索拉的配乐更增加了不确定性。作为导演,宁瀛挺酷的。剧本也挺酷的,四个老娘们儿挂念的老爷们儿,其实是去弄十几岁小姑娘了,这不公平,当然很多老娘们儿也醒悟了,也去找十几岁小伙子玩去了
不行,欣赏不了
四个过了气的老女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无奈! 全片飘荡着一股腐朽,霉烂的气息。
她们在吃鸡爪的时候,我强迫快吐的自己别觉得恶心,今天心情好,继续看。(极度讨厌里面的各种小东西,酒杯,打火机,香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拍。电影的所谓立意因为各种因素根本没胃口正视。无穷动后遗症,片后回忆起片内各位太太的脸,猛吐,且不止……
2007,吴中路52号,DVD,补登豆瓣。
好吧,我太不先锋了,太不艺术了。。。真TMD的没看懂那么多空镜头和慢对话有什么作用。。。要表现更年期牛逼妇女的心态,那这片子剪掉一半应该也一样能表现吧。。。唯一感动的点是勤勤说她日本丈夫的那段。。。
显摆,玩儿命显摆
国产片里女性抽烟总量历史第一名?
洪荒跟个地主婆似的~特适合那种有名无实婚姻的剧情~还记得丫吃鸡爪都吃的欲求不满~
凭什么说这片不好?
充满激情
鸡爪真大
我永远都会记得那个吃鸡爪的情节